Ⅰ 魏玛共和国和德国是什么关系,怎么巴伐利亚还有一个国王,这是怎么回事
魏玛共和国是1918年德国结束帝制以后第一个共和国,以《魏玛宪法》名,艾伯特和兴登堡先后任总统,1933年被纳粹德国取代。而巴伐利亚是德国的一个邦,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吞并,但其国王保留下来。
Ⅱ 魏玛共和国是怎么回事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 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魏玛共和国首届政府是人民党、中央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资金缺乏,经济濒临崩溃。1920年的卡普暴动、1923年的希特勒暴动,使德国政权动荡不安。在对外政策方面,政府于1919年6月签订了屈辱性的《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承受战败国的待遇,除丧权割地外,赔款额被定为1320亿金马克。1924年的道威斯计划对赔款进行了调整,共和国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由于英美的巨额贷款(约200亿马克以上)和鼓励外国对德国私人企业的投资(约100亿马克以上) ,德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导致对人民的剥削进一步强化,各地工人不断罢工。德国共产党于1925年确立E.台尔曼的领导地位,组织有较大发展。1925年4月,原帝国陆军元帅兴登堡在右翼政党支持下当选为总统。新政府对外发展同东西方的关系。1925年10月同法国和比利时签订《洛迦诺条约》(见洛迦诺会议),使德国的西部边界得到保证。1926年9月加入国际联盟,从而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此后,德国秘密重整衡者滑军备。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笼罩着德国 ,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1932年达600万人。纳粹党趁机大肆活动 ,在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跃居全国第二大党。嫌肆希特勒借助大资本家、容克地主和其他反动势力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希特勒上台后,于2月1日解散国会,3月23日操纵重新选举的国会通过授权法,使自己成为独裁者。经过14年动乱,内阁更迭达20次的魏玛共和国宣告咐腊解体。
Ⅲ 德国为何称为"魏玛公国"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魏玛是一座很小的城市,但是在德意志历史、文化和政治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一个如此之小的城市,具有如此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并维系千年于不坠,而且得到举世公认,大概古今中外的城市惟一座魏玛而已。
魏玛位于自由图林根州府以东20公里,人口6万。这座古色古香的城市,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伊尔姆河水静静流过绿色的城市,掩映在树木花丛中的建筑物沉静恬淡,一派田园风味的公园,矗立在公园和街头的雕像,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说得好,“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魏玛的内在魅力,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公元975年,德意志诸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
1547年起,魏玛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后成为大公国)的京城。
魏玛小朝廷国小国寡民,无力争雄,但是历代邦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哲学和文化艺术方面。
然而,魏玛不仅是德国文化艺术的心脏,它更是德意志现代史和政治史荣辱沧桑的惊心动魄的象征。一战后,狂妄自大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皇冠落地,诸邦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在同盟国的监督下,德意志国民议会在魏玛参照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制度,制订了德意志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历史上称为魏玛宪法,而依宪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就是着名的魏玛共和国。
Ⅳ 魏玛存在于德国历史上什么时期一战与2战之间吗
魏玛是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其使用的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魏玛共和国”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
魏玛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
虽然1919年的魏玛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Ⅳ 纳粹上台前的魏玛共和国为什么失败
一战结束,德意志帝国分崩离析,德皇威廉退位。终于在1918年,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魏玛共和国诞生了。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工人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希特勒上台的这14年间,魏玛共和国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和低谷。危机成为魏玛共和国的一个核心词汇,也是最终这次民主尝试的失败。
最终,魏玛共和国走向了纳粹独裁统治。1932年,希特勒所在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37.4%的选票,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帝国总理。1934年8月2日,魏玛共和国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控制了德国,宣布为第三帝国之帝国总理并代行总统职权,最终废除总统制,立法成为德国第三帝国的元首。
Ⅵ 如何认识魏玛共和国在德国史上的地位
魏玛共和国他因德国十一月革命而产生,因1919年在魏玛小城制定宪法而得名。魏玛共和国存在了14年左右,他作为德国近代史上的异类,政府在艰难的国际环境下取得辉煌成就,为德国成为世界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首先,魏玛宪法是共和国的理论基石,是共和国体制的保证,有利于德国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为德国后来的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其次,魏玛共和国的社会政策在三个方面的发展是显着的。社会政策的开支巨幅增长,社会政策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社会政策的影响更加深远,其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然而魏玛共和国陷于两个铁血之间,生不逢时,先天不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是德国有史以来走向共和的第一次尝试,是德国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魏玛的经验仍然被作为德国社会政策历史的瑰宝,联邦德国的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魏玛精神,这种价值在德国范围内是永存的。
Ⅶ 1929-1933德国实行什么统治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是形容1919年至1933年期间统治德国的共和政体之历史名词。由于共和国的宪法
(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 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府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因十一月革命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与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仍然有效,但纳粹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
(Gleichschaltung) 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国际政治篇。
Ⅷ 魏玛德国有多少个邦,为何普鲁士自由邦面积那么大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共和宪政体的国家,其正式名称为德意志国。
1918年第一次手散世界大战结束,德意志帝国战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帝国随之解体。魏玛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德意志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截至1927年,魏玛共和国由19个邦国组成。其中普鲁士自由邦承继自原拿核来的普鲁士王国,后者是原德意志帝国中最强大的王国,其国消薯掘王就是统一了德国后加冕为皇帝的威廉二世,如果用中国的情况来举例的话普鲁士王国就相当于战国时统一了中国的秦国,所以面积最大。
Ⅸ 魏玛共和国的失败原因
魏玛共和国悲惨的崩溃,到今天仍然颇受争议。 虽然希特勒按照宪法的机制合法成为德国总理,而他的纳粹党也在1932年两次议会选举中得到大多数议席,纳粹党被认为在当时还没有足够力量上台。当一些历史学者尝试将某些意识形态合理化时,他们就在冷战所意味着上述事情的原因与历史分析上意见分歧。其中一种推测就是,如果当初希特勒因为没有当上总理而因此没有政治与逻辑上的优势,纳粹党在1933年选举中的表现会怎么样。
纳粹主义的崛起,从来没有单一原因。最常为人所断定的原因可以分为三方面: 西方民主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是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生活素质大幅下降都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923至29年,德国经济略有复苏,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引发西方经济严重受创。由于当时德国非常依赖美国的借贷,故此首当其冲。1932年,德国由大约五百万人失业。不少人将困境归咎于共和国。当政党在任何时候都想推翻共和,令议会无一政党能够取得大多数议席之时,情况就更加明显。
1929年华尔街黑色星期四引发的大萧条,令共和国深受其害。大萧条以及其后的经济不景加重德国对其债主美国的财政负担。对脆弱的共和国而言,经济大衰退无疑是大灾难,也是纳粹党能够当政的重要因素。
由于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交出资源丰富的国土和巨额赔款,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其条款过于严苛与令他们的国家降格。虽然条约为德国经济带来的实际破坏难以估量,但惩罚性的赔款引起人们的惊慌与怨怼。纵然赔款金额巨大,德国最后只是付出了八分之一的金额。然而,赔款的确令德国所得市场贷款减少,迫使魏玛政府以大量印制钞票应付其赤字,结果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德国军队本来有机会取胜,却突然失败,故此在1919年德国战败后,失望、恍然大悟的军队返国并间接引起政治大乱。如此的混乱深深影响德国人的心理,而且可能因此造成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之崛起。
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同意,有很多德国的工业家将共和政府与工会和负责签署条约的社民党拉上关系。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希特勒被用作对付后者的工具,但在工业家愿意支持希特勒之前,共和国已经非常不稳定。就连一些支持希特勒就任总理的人,也并非完全接受纳粹主义;他们认为支持希特勒只是为了推翻共和国,但不是长远之计。由于纳粹党支持者众,当众更不乏原本拥护左派的工人,所以工业家的支持不是希特勒获得大众支持的唯一原因。 很多人都相信,1919年定下的魏玛宪法含有数项弱点,令诸如纳粹党是势力容易建立独裁政权,但一个不同的宪法能否阻止纳粹党夺权确是未知之数。相反,1949年的西德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则被认为是力图消除这些弱点的法规。
国家总统(Reichspräsident)的职位被认为是“皇帝替代人”(Ersatzkaiser),意思就是总统用来代替已经逊位并逃走了的德国皇帝。总统拥有相当于皇帝一般的权力,于是弱化政党政治的角色。魏玛宪法第48条赋予总统在“公众秩序与安全受到严重骚扰或威胁”时候可以“采取任何必须的政策”。虽然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但在1933年前它常常被用来在没有议会的批准下通过法案,故此令纳粹党更容易完成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例如纳粹党就以第48条为基础通过了国会纵火法令。
完全比例代表制表示得到任何规模的支持之政党都可以得到议会议席。结果,很多包括极端政党的小政党都按照这制度建立政治势力。在战后的德国联邦议院(Bundestag)中,只有得到5%以上票数的政党才可以得到议席。不过,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采取多数制,而议席的分配则与共和国的雷同。
国家议会(Reichstag)可以在未能决定总理继任人时把总理革退。这种不信任动议令总理更替频繁,令政治不稳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规定议会一定要预先选出继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现任总理下台。
宪法也规定,当总统辞职或死亡后,国家总理会兼任总统,拥有总统的权力,直到选出新任总统为止。故此,1934年兴登堡逝世后,希特勒兼任总理与总统。不过,当时希特勒的独裁政权已经固若金汤,所以上述规定不应被视为引致纳粹党上台的单一原因。 有些学者转而考虑个体及他们所作的决定。不过,这种看法带来的问题就是究竟他们当时有什么抉择,故此引来臆测与假设。
1930至33年期间,总理布吕宁的经济政策颇受争议。政策令很多德国人认为共和政府刻意减少福利开支和支持极度自由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萧条的狂潮下,当时布吕宁有没有其他方案是未知之数。
1925年,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就任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这位支持帝制的将军代表了过去君主专制的德意志帝国,故此难以视他为支持共和国的民主派,但他从来不是纳粹分子。同时,1930年代时八十多岁的兴登堡已经老态龙钟。如果兴登堡坚持民主信念,他不会轻易以第48条架空议会权力,也不会签署国会纵火法案。其实,兴登堡经过一天半的考虑后才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代表他当时曾经怀疑后者的诚信。有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未能当上总理,纳粹党可能失去很多支持者。 作家约翰·康威尔(John Cornwell)与伊恩·科索 (Ian Kershaw)是曾经研究路德维希·卡斯与庇护十二世关系的着名评论家。
纽伦堡审判曾经研究从1933年1月30日开始的德国历史。对于莱茵-威斯伐法利亚工业巨头与弗朗茨·冯·帕彭的角色,结论就是他们协助希特勒与纳粹党上台之事不构成“可检控的罪行”。
Ⅹ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仅存在14年,却更换18届政府
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一度受《凡尔赛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制裁,经济停滞不前,民众生活艰难。但随着英美的资金支持,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仅用了10年就走出了困境。并加入国际联盟,成为与英、法、美三国平起平坐的大国。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1925年开始在其驻外领事馆门口,除了一面魏玛共和国的国旗外,还有一面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这是怎么回事呢?希特勒是如何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成为一名独裁者呢?
但是把整个二战的祸首推给一个人,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过去支持纳粹的人,现在说他是魔鬼,以此来减轻每个德国人的负罪感。所谓的理性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狮子的尸体上蹦跳歌唱的往往只是乌鸦和老鼠。所以,整个德意志民族是二战的始作俑者更为贴切。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