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的军工技术应该远在苏联之上啊,苏联的武器数量多我还能理解,为什么最后连质量都超过德国了
你太高估德国的能力了,其实德国也就这点能力,无非是占了早早开始准备战争的优势而已,一旦美国爆发,德国的实力是远远不如盟军的。比苏联的优势其实也很有限,比如德国的装甲集群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不仅数量上远远不够,而且质量上也不是苏联T34的对手。说到空军,德国的实力短板就体现无疑了。苏联战斗机确实比较垃圾,因为苏联实力很有限,但是战争大规模消耗的年代,苏联人通过完全牺牲发动机寿命的方法来保证其在最多几十个小时的寿命内可靠稳定而且功率强大,从而完全抵消了德国发动机的优势,用同样的方法苏联战斗机牺牲防护和一切可以牺牲的其他东西换得了非常轻巧的机体,因此虽然苏联的战斗机按照美国人的看法都是超级简陋的设备,寿命超级短,但是却能在其短暂的寿命内拥有足够媲美任何德国飞机的性能,而苏联飞机的数量确实无限的。
比如FW190就很悲剧,因为德国人能力有限,气冷发动机的FW190高空性能很差,因此无法像ME109那样在高空轻松完爆任何苏联战斗机,在常见的中低空格斗中,相对笨重的FW190面对非常轻巧的苏联战机没有任何优势,当然是悲剧了。拉5其实也就是一般的水平,全面超越德国飞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特定的大战大消耗的背景下,苏联人的策略完全可以让拉5战胜任何德国战斗机。
⑵ 为什么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质量这么好
因为最初都是耻辱印记,而国内总是断章取义的宣传,造成了很多错误认识。
德国制造出现比日本制造早,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刚刚建国时间不长的德国低价出售工业制成品,一边是低价倾销一边是质量低劣,所以英国专门要求德国出口英国的产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证明这是劣质产品,是一种耻辱标记。一切随着一战德国战败,巨额赔偿和战败条约制约以及国际制裁,德国只能升级制造业,加大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德国制造从20年代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50年代随着战后欧洲满目疮痍,德国借助美国的援助恢复迅速,德国制造开始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日本制造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快速恢复,外向型经济的日本借助美国开放市场,大量出口商品到美国,但是早期日本产品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质量都很差,所以美国要求日本出口产品必须打上日本制造的标签。但是一切源于一个日本人的出现,大名鼎鼎的本田宗一郎。本田宗一郎在丰田收购了自己的配件厂以后重新创业,当时日本战后物资短缺急需摩托车,所以本田宗一郎发现当时的摩托车普遍质量很差,毛病多励志要生产出没有质量问题的摩托,开不坏的摩托。本田宗一郎带起来的质量革命席卷整个日本和整个世界,借助产品质量过硬,60年代本田用了十年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商,honda成了世界名牌,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席卷全球,当时最好的产品基本都是日本产品,日本制造响彻全球影响至今。电影回到未来就有这段历史的写照,主角回到了60年代听其他美国人吐槽日本产品如何垃圾,他却说我那个时代最好的产品都是日本造的。大名鼎鼎的nike其实就是靠代理日本亚瑟士跑鞋,山寨亚瑟士跑鞋起家的,比如Nike鼎鼎大名的阿甘鞋就是山寨的亚瑟士跑鞋。
⑶ 中国和德国机械加工技术差距在哪里懂的进来交流一下。
我认为:主要是工业基础;德国发展早、中国发展晚些;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先进与落后,自改革开放后,通过学习、交流、引进、改造,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快。但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年能赶得上的。从人员素质、原材料、原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检测手段,检测仪器,检测标准,制造标准等,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的积淀形成的基础。
⑷ 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德国科技水平相差多少
祖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大体上比德国相差七到十年。领域不一样差距也就不一样。我国在航天航空、大型计算机硬件的部分元件、生物领域中的部分部门比德国要先进。而基础学科(基础物理、医学、数学、化学等)、机械精密加工、光学仪器、电子设备制造、医学设备、汽车研发、大型动力机器、通讯工程等领域德国比我们先进得多。有的领域我们比德国几乎落后了近三十年。有的还无法拿年代来衡量。
⑸ 德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中国的有多大差距
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中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德国强调“硬制造”,相比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工业4.0革命差距依然较大,只有在打破认识误区、全体系转型升级、实施路径、主导力量等方面努力,才能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先机。
作为行者,德国逾四成企业已采用工业4.0平台。德国工业4.0核心是发展制造业的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
德国的工业制造技术目前是领先于中国的,但是中国近年来技术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种技术将会超越德国。
⑹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日本、德国、美国相差多少年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电力装备方面: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2. 冶金矿山设备方面,可自主提供年产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用常规流程的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露天矿、年产60~70万吨级金属矿、年产600万吨级井下煤矿、年处理400万吨级选煤厂、年处理300万吨级选矿厂、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厂成套装备。
3.石化通用设备方面,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及多股流低温冷箱已研制成功;6万立方米/时等级大型空分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正在研制8.5万立方米/时空分设备;石油钻机已由9000米升级到12000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正在由陆上钻机向海上钻机拓展。
4.汽车行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比重占31%。
大型施工机械方面:2000吨履带起重机、500吨全路面起重机、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完成。
农业机械方面:除少数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外,国产农机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农业的需求。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研制成功,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普及并开始向大喂入量机型发展,3-4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批量供应市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
5.工作母机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以及为之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步很快,数控机床自给率达到60%,开发出了五轴联动龙门加工机床、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落地式数控镗铣床、七轴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大型冲压自动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
6. 大型铸锻件方面:我国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45%,发电机大轴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制造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100万千瓦级三代核电设备成套大型锻件已研制成功,压力壳、蒸发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锻件的技术攻关已相继取得突破。
三、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
1.在资本结构方面:已实现多元化,行业内生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功不可没。
2.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更加突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产销量在全行业中占比已达70%,前十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86%;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产量在发电设备行业占比达到68.7%,华锐、金风、东汽在风电设备产量中的占比也已达70%左右;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龙工、山推已约占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3.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资产结构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8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约38%,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9万亿元。高强度的投资使得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进水平。
与美、日、德差距较大,与德国差距有30年左右。
⑺ 钢铁技术,中国落后德国日本多少年
钢铁冶炼技术中国不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德国等回家,钢铁装备制造技术中国落后德国日本30年以上,尤其是轧钢设备,炉外精炼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大型高炉炉顶设备,煤气利用大型发电设备等。钢铁生产管理水平落后1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