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纳粹德国的mp44是AK47的原形吗
不是,是苏联人自己的创造:
德国的兵器爱好者在餐桌上推杯问盏时,往往会不无自豪地说:“别看卡拉什尼柯夫名声显赫,他的设计思想还不是从我们德国StG44突击步枪上抄过去的嘛!要说牛气,还应该是StG44的设计师雨果>希买司。”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抄袭之说不可信
上世纪20>30年代,苏联与德国保持着非常秘密与紧密的经济与军事关系。德国企业不仅支援了苏联的工业建设,包括提供机械设备和技术支持等,德国军官还经常作客苏军,参加大型军事演习,试验新的技术和重型装备等所有《凡尔赛条约》中禁止德国国防军拥有的武器装备。当然,德国也没有对苏维埃隐瞒新研制的武器,如Geco公司研制的7.75>39.5mm中间型弹或短弹、海因里希•福尔默于1935年前后研制的自动卡宾枪的方案等都向苏联公开。德国甚至同意将样机送到莫斯科负责装备的人民委员会和舒洛沃主管轻、重武器研制与试验的炮兵部门。苏联后来研制的5.45mm短弹与Geco公司的产品也大为相似。两国的这种亲密关系一直延续到1934年二战爆发前。
二战后,苏联人把希买司强行遣送到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在那里,他参与了 AK47突击步枪的研制工作。卡拉什尼柯夫当时年仅27岁,并且没有专门经过枪械设计制造方面的教育,相信在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与希买司的共事使他受益匪浅。不过,两位大师的关系讳莫如深。据说,希买司在临死前对朋友说:“在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卡拉什尼柯夫还有点看不起我呢!”当然这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证据。2000年3月在图林根市出版的《自由论坛》报在谈论一本关于“希买司兄弟1921>1948年在C.G黑内尔的日子”的小册子时,竟然用了“着名的、臭名昭着的、出自一个苏尔人之手的卡拉什尼柯夫步枪”这样一个醒目的大字标题。确实没有原始文件来证明希买司曾对AK47的研制成功做过贡献,不过卡拉什尼柯夫谈到他的研制成果时并不避讳公开或私下谈论有关希买司的设计思想。例如,他1990年第一次出访美国,与他的传记作者爱德华•伊泽尔进行数小时的长谈中、1997年第一次出访联邦德国、 2002年7月到苏尔为“卡拉什尼柯夫特展”揭幕时,都谈到了雨果•希买司。然而,对于AK47 与StG44之间的相似之处,卡拉什尼柯夫只能报以无奈的微笑。他公开地解释说,人们不可能重新发明车轮,但要想取得新的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就看你有没有精神上的动力和能不能把其他的发明结合到新的结构中。
卡拉什尼柯夫自己也明白,一个来自阿尔泰山的农夫的儿子,擢升为受人称颂的苏联劳动英雄和将军,有时会招来反对和妒忌。所以,在俄罗斯,若你有足够的时间并在合适的场所询问对卡拉什尼柯夫的看法时,也能听到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卡拉什尼柯夫的突出贡献在于AK47,而争议的焦点也就在于AK47的由来。那么,StG44与AK47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自动卡宾枪思想说起。
自动卡宾枪的问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重机枪和轻机枪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一时期,冲锋枪问世了。而与此同时,作为步兵携行使用的单发步枪的地位则大为下降。意大利和德国的一些公司在这一时期研制了自动卡宾枪 ( 德文Maschinenkarabiner,缩写为Mkb) 的前身——冲锋枪,典型产品即是意大利的维勒•帕洛沙M1915冲锋枪(详见本刊2006年第9期上半月版)。
在德国,来自比贝拉赫的海因里希•福尔默(1885>1961)于1935年制造了一支使用“Geco” 中间型枪弹的机关卡宾枪 (Geco是Gustav Genschow &CO AG的缩写,译为古斯托夫•根舍-CO股份公司)。这支枪研制出来后,陆军部里有人拒绝接收。与此同时,一种易于制造的“Poite”枪弹问世,由此决策者更倾向于发射此弹的武器。为此,希买司和黑内尔公司于1938年4月得到了一份研制配用该弹的冲锋枪(机关卡宾枪)的合同。两年后,研制出第一支样枪,后来演变成MP43冲锋枪和StG44突击步枪。
关于StG44的出笼过程,《轻兵器》2002年第12期《梅花香自苦寒来——德国StG44突击步枪出笼纪实》一文做过详细介绍。
与其他竞争者相比,雨果•希买司的MP43冲锋枪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因为全枪采用钢板冲压成型技术,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在参加部队试验和前线作战试用的人群中,对该枪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纷纷赞其火力猛,容易装弹,命中率高。但也有人认为与MP40冲锋枪相比,其射速才450>500发/分,有点低。另外,枪内易脏,环境适应性差;枪托易受潮变形;枪口焰或瞄准装置不佳。不过,尽管该枪存在一些缺点,但部队指挥官对其战术优势还是信得过的。
而苏联红军直到1942年末才临时得到一些新的枪械:在东线Cholm城作战的“理发师战斗群”被德军围困3个月,最终得以突围,这也是多亏了德军扔下的黑内尔Mkb 42自动宾枪和许多新的中间型枪弹。关于1943年7月人民委员会是否作出装备苏制新枪弹和卡宾枪(据说其中包括从德军手里缴获的MP43冲锋枪) 的决定,至今仍是个谜。毕竟当时的苏联正处于激烈的战争之中,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在全力以赴地加紧生产,以确保战争补给。不少新的武器方案被忽视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1943年苏联当局又要求苏联装备工业部门的设计局、弹药和武器设计师研制新式武器。一种配用新短弹的半自动卡宾枪——SKS适时抛出,提交给了炮兵局进行试验。新弹弹壳长41mm,弹头长21.89mm,全弹长55.34mm,初速715m/s,于1944>1945年期间投产。这种弹和后来将弹壳缩短为39mm的 M1943标准弹(全弹长56.1mm,弹头质量7.92g)的弹道性能明显优于过于缩短的德国8>33mm枪弹。
尽管SKS半自动卡宾枪在1944年就已经出产,而实际上苏军在1949年才正式装备。
AK47的出笼
卡拉什尼柯夫也于1944年试验了类似的卡宾枪,但无果而终,其原因是大多数设计师和军事指挥者还肤浅地想着莫辛-纳甘单发步枪,而不像德国人那样要使用突击步枪。只有亚力克西•苏达耶夫“离经叛道”,于1944年前集中精力研制了一种一半像突击步枪、一半像轻机枪的长管枪械——带两脚架、采用弧形弹匣的导气式武器。1945年进行首次部队试验,但士兵感到此枪还是太重。炮兵局下AK47的第一型样枪,其枪机框和导气活塞杆固定在一起,可旋转的快慢机/保险装置位于枪的右侧令继续研制,使之再轻些,再短些。但是刚刚准备进行时,苏达耶夫病了,于1946年不幸辞世。
这时,西蒙诺夫也转向这种新型武器的设计,拿出了一支突击步枪参加试验。卡拉什尼柯夫紧随其后。1946年年中,西蒙诺夫、卡拉什尼柯夫和其他设计师分别拿出自己的样枪参加对比试验,但所有样枪都有缺陷。卡拉什尼柯夫样枪的缺点是:采用伽兰德步枪那样的两部分构成的枪托和可调的导气孔;快慢机与保险机构位于枪的右侧,不便操作。该枪未通过试验。
后来,卡拉什尼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毫不隐讳地说,他在研制AK47的过程中,有一大批技术人员和专家给予了他大力支持,其中就有亚历克斯•蔡特赛夫和弗拉季米亚•迪金,而西蒙诺夫和捷格佳廖夫也提出了有价值的对结构方面的改进意见。当然,还有一位当时的敌人——德国设计师— —也提供了有力帮助,他就是雨果•希买司。苏联国内虽然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轻武器设计人才,但是他们没有掌握钢板冲压技术,而德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得知,雨果•希买司可以帮助苏联得到这项技术。因此,苏联军管当局将这些人从德国强行派往科夫罗夫和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而在此时,AK47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收尾。后期的样枪虽与初始试验型不同,但 1949年批量生产的AK步枪也没有采用钢板冲压工艺生产机匣,而是采用传统的切削加工法。那么希买司的贡献在哪里呢?这位同卡拉什尼柯夫一样自学成材的天才于1943>1944年间第一次提出钢板冲压的设计思想,而苏联人从中深刻认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并在此后的设计中加以应用 ——这就是希买司的贡献。
StG44与AK47 的异同
在外行人眼里,StG44和AK47这两种突击步枪外观一样,两者都采用弧形弹匣,导气管在枪管上方,瞄具较高。弧形弹匣的曲面是功能的需要,因为中间型枪弹弹壳收口部锥度较大,采用弧形弹匣才不会出现供弹故障。
StG44和AK47都采用击锤式击发机构,击锤由螺旋簧推动。这种螺旋簧在二战中已在许多军用武器上应用,如苏联PPS43冲锋枪的设计师苏达耶夫就已经在其设计的轻机枪上使用。但这两种枪的安装方法不同:AK47的发射机构固定在机匣中,扳机护圈装在机匣底部,握把仅仅作为木制件螺接在机匣上,没有它也不影响枪的功能;而StG44的发射机构、发射机座、握把是一个组件,用销钉连接在弹匣槽后部,后面还有一个销钉,将握把、枪托与敞开的机匣后部相连。
但StG44与AK系列有明显区别。从机匣的构造上看,卡拉什尼柯夫按照其前辈托卡列夫、什帕金、捷格佳廖夫和苏达耶夫的设计思想:以机匣为基础,前接枪管,后接枪托。而StG44的核心件是节套,是由一整块钢锭铣制而成,节套前面连接枪管,后面连接机匣。
从动作原理上看,两者虽说都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都是利用从枪管里导出的火药燃气能量完成开、闭锁过程,但AK47采用的是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而 StG44采用枪机偏移式闭锁方式。AK47的活塞和枪机框、枪机构成一个部件,活塞在火药燃气作用下向后运动,从而使枪机框和枪机向后运动,枪机在后坐的过程中被强制性地回转开锁,接着枪机框和枪机一起后退,同时从弹膛里抽出弹壳。而在StG44上,其活塞、活塞杆和枪机框构成一个部件,枪机框和枪机上各有一个钩,活塞在火药燃气的推动下后退,活塞压迫枪机框向后,枪机框在后坐的过程中两个钩扣合在一起,从而使枪机开锁,完成抽壳和抛壳过程。
总之,我认为STG44 和 AK47 之间有相似,而且AK是学习STG44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模仿,所以总把二者相提并论是武断的,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我们都哈德而反苏,但武器无国界,我们还是不要把个人的意识来左右客观的武器吧
B. AK47都参加过哪些战役
二战之后是都有
AK47之所以备受推崇,主要有几下几个特点:
1、它是二战之后第一种大量装备的突击步枪。
二战时期,各国的步枪大部分是单发栓动步枪,打一枪就拉一下大栓。只有美国的M1加兰德、苏联的SVT40是半自动步枪,步兵的火力比较弱。而冲锋枪的射程又太近,精度也耐慧搏不好,很多冲锋枪号称射程200米,实际上有效射程只有50米,只能近距离射击,而且威力还弱。步兵需要一种能连发射击,精度射程威力还要超过冲锋枪的枪械。于是德国发明了STG44,发射一种比步枪子弹缩短的新型子弹,既能像冲锋枪一样连发射击,提高火力,而且重量长度也大大降低了,便于携带。受到启发,卡拉老先生设计了AK47。也是发射一种比较短粗胖的新型子弹,30发弹夹能够提供炙热的火力,而且长度重量比传统的步枪小了很多。装备苏联之后,又被扩展到东欧和亚洲各国。AK47成为二战后第一种大量装备的突击步枪。而当时的美国还是装备的M14,欧洲普遍使用FAL,这两种步枪虽然能连发,但是发射的是步枪的标准子弹,后坐力奇大,连发射击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属于突击步枪。
2、AK47操作简单,结构结实,特别抗造。
经过二战洗礼后的苏联,认为未来的战争一旦爆发,仍会是残酷的大规模战争。大规模战争就碧缺要消耗大量的武器,部队需要的应该是一种操作简单,结实的步枪,而不是需要精心保养,娇气的武器。步枪的结实抗造是第一位,精度是第二位。AK47被设计的异常结实,不管是风大雨大,沙尘雾霾,拿起来就突突开火毫不犹豫,这是因为AK47的枪支设计的重量很大,所以带来了射击时枪管会发生震昌祥动,从而降低精度的问题。不过苏联人认为,大规模战争爆发后,全民参战,就是需要一种可劲造的武器,不要求精度过高。从目前看,还没有一种武器能像AK47一样,不管是在炎热干燥风沙满天的中东,还是高温高湿的南美,还是高寒地区的车臣,AK47一样都是拿起来就开火,这正是敌后游击战士最喜爱的武器。据说,老美在越南的时候,越南老百姓把AK47放在水稻田水里,等老美过去后,捞起AK47就开火。
3、价格便宜,便于大规模制造。
AK47后来改为冲压制造,降低了材料消耗,而且工艺简单,很多小国家小作坊都能生产。便于进行大规模战争,如果是M16,那一般的小作坊是无法仿制的。如果没有AK47这种容易生产的武器,那估计也就没有这么多战争,不过反过来说,老美也更加横行霸道了。
价格便宜量也足,结实耐用又禁造。这就是一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耗的全民战争武器,再没有比AK47更适合的武器了。就像生活中的老干妈、大宝、诺基亚板机一样,虽然没有什么高科技,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但是非常的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