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苏俄成功的德军拖入了冬季 但是
1:随穗神着战争旷日持久,德军补给线越拉越长,特别是到了冬季,气温降到零下3-4十度,德军士兵严重缺乏御寒衣物和药品,而低温也让斗乎德军的坦克,步枪无法使用。而苏军由于常年习惯在这种天气下作战,特别是苏军的武器,简单耐用,不惧严寒。而到了春天猜销亏,冰雪融化,苏联冻土层变成一片烂泥沼泽,更加加重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的困难。
2:很多人认为苏联取胜是完全应为天气原因,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在当时的整体国力上苏联是要强于德国的,不管是在武器装备还是人口、资源,苏联都有优势。前期苏联只是刚经历过大清洗,而且由于斯大林的错误估计,被德国打了个措手不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渐渐缓过劲来,把局势给搬了过来。
3:在二战中,德国坦克的数量远远不如苏联,在战争中经常可以看到4-5辆苏联坦克围攻一辆德军坦克。德国坦克虽然单车性能优良(比如黑豹、虎、虎王),但架不住对方数量太多,要知道苏联T-34的生产能力是德国坦克的10倍!在最高峰苏联平均每5分钟就能生产出一辆坦克!!
㈡ 苏德战争第一场战役是怎样打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布列斯特要塞中沉睡的苏军士兵被猛烈的爆炸声惊醒,此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了,而他们自己,也将在战斗中失去年滑慧冲轻的生命。
“英雄要塞”和被算计了的斯大林
布列斯特要塞本来只是巴巴罗萨计划的一小部分,却因为孤立无援的苏军殊死抵抗而被后人缅怀。由于德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太大,震惊了高层,要求前线军官写出详细汇报资料。
▲巴巴罗萨进攻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直到第二年,苏军才从缴获的德军文件中发现了这份资料,从而揭示了历史的细节。多年来,布列斯特要塞守卫战一直是作为苏联不屈精神的象征,并在1965年被苏联政府授予“英雄要塞”称号。
不过,在布列斯特光辉的爱国主义背后还藏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这其实是二战中德国第二次突袭布列斯特了,第一次是苏德合谋在这里暗算了波兰,要塞是斯大林瓜分到的战果,也算是苏德“友谊”的见证吧。
布列斯特要塞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的布格河东岸,碧缓处于华沙——莫斯科和立陶宛——乌克兰的交通要道上。
▲布列斯特要塞略图
要塞可以容纳一万两千人,由布格河和人工运河分割开的四个独立小岛组成,中心城堡西南是捷列斯波尔要塞,正南是沃伦要塞,正北是科布林要塞。各个要塞都有河流作为天然屏障,要塞之间有桥梁连接。上图正中标记为13的位置,是霍尔姆门。
布列斯特历史上一直被俄罗斯和波兰争来夺去。1917年俄罗斯和德国曾在这里签订了着名的《布列斯特条约》。1919年波兰军队占领布列斯特。
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秘密签订协约,苏德夹击波兰,红军与德军会师布列斯特,举行了联欢和胜利典礼,占领要塞的古德里安撤出,将其交给苏联。至此,苏德以布格河为边界,布列斯特要塞也就成为了苏军面向西方的第一道屏障。
▲1939年波兰战役中的波兰士兵
谁曾想,仅仅两年后,希特勒对老友不宣而战,现在,古德里安要把亲手送给红军的要塞再亲手夺回来。当年布列斯特的小伙伴背叛了自己,斯大林惊得不知如何反应,随后,这对“同志加兄弟”之间爆发了上世纪最大规模的血腥杀戮。
守军从濒临崩溃到殊死抵抗
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都惊得没了主意,更何况突然被卷入猛烈战火的布列斯特守军,将士们短短几天内就经历了震惊、恐慌、失望、绝望、直至视死如归的痛苦历程。这大概就是战争的洗礼吧。
我想象过战争,但我没有想象过这样的战争,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它,但是谁也没料到这么快。——电影《布列斯特要塞》,2010
▲电影《布列斯特要塞》海报
6月22日是星期天,很多苏军高级军官在外度假,驻扎各要塞的不同部队共约8000人,两个步兵师,国境守备队、建筑通信和内务人员,以及约300个随军家庭,构成十分复杂。他们即将面对的是2万人的德国国防军。
事实上,战争爆发前几天,气氛已经紧张起来,居民开始逃亡。斯大林与苏联当局任性地无视危险情报,执迷于维系盟友关系。与之对照,老百姓却有自己判断形势的直觉。
大战爆发前几小时,情况愈发诡异,苏军统帅部实际上已经下达了前线部队进入战斗状态的命令,但要塞边防站的士兵并没有收到命令,他们只注意到对面边防站当晚出奇的安静。
▲斯大林
凌晨的炮声打破了所有人的美梦,在德军重炮和轰炸机的双重打击下,要塞内一片混乱,军需品仓库被摧毁,供水系统也被破坏。德军的战术是,用重型武器和步兵正面攻击要塞,装甲部队从要塞外的道路迂回到要塞北面实行包围。
德军迅速穿过守卫薄弱的捷列斯波尔要塞和沃伦要塞,直扑中心堡垒。
中心堡垒的坚固墙体抵御了重炮的攻击。苏军士兵开始寻找武器,按照条例,没有命令不得进入军械库,但是他们放倒了看管军械库的卫兵,找出所有能用的武器,开始自发地抵抗。
▲布列斯特要塞结构图
然而多数士兵这时仍处在极度的恐惧和惊吓中,有些人奔逃出去,却被德军机枪撂倒。一些军官把家眷匆匆赶进地下室,一边大声咒骂德军的背信弃义,一边大叫着让士兵们还击,而他们自己也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动手。
团级政委福明等军官意识到,此时此刻他们必须承担最大的责任,尽快恢复指挥体系,重振士气。22日晚,在中心堡垒中,军官们召开了一次会议,选举出中心堡垒各个部队的统一最高指挥官——第6步兵师团级政委福明和祖巴乔夫大尉。
这个信歼临时搭建的指挥部的第一道命令是——中心堡垒所有官兵坚决捍卫要塞,勇敢战斗(这份命令的手稿奇迹般地幸存,并在战后被找到)。
福明一直努力联系大部队,却不知道第4集团军司令部早已向东撤退了200公里。派出联络的小分队牺牲在路上,发出的明码电文也得不到答复,在整个要塞战斗期间,他们没有得到来自司令部的任何指示。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
储备水和弹药即将用尽,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强大的敌军猫捉老鼠般的围困、炮轰和劝降......,毫无心理准备的士兵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一部分官兵精神已经到崩溃边缘,不断有人,尤其是刚入伍的新兵们,走出要塞投降。
到6月24日,红军将士终于意识到,德军正在边境上全线进攻,必须延缓敌军进攻的速度。德军当日已经占领了中心堡垒的一部分。其实此刻,尝到苦头的德军已经决定绕过要塞,因此要塞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对要塞的战士围攻转为围困。而要塞中的人们选择了坚守,也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6月26日是中心堡垒官兵的最后一天,向北面科布林要塞的突围失败了,德军冲入中心城堡,经过逐屋争夺,身负重伤的福明和祖巴乔夫等人被德军从瓦砾堆里挖出来被俘。一名年轻的红军士兵高喊着:“妈妈,永别了”,然后将手枪伸入自己的嘴里饮弹自尽。
▲纪念邮票中的祖巴乔夫大尉
中心堡垒沦陷后,北部科布林要塞的苏军仍然在战斗。6月29日,德军投放了一枚重达两吨的航空炸弹,巨大的震荡后,苏军意识到,最后一战即将到来。德军发布劝降的最后通牒后,军官们决定,让妇女儿童撤出堡垒向德军投降。而军人们表示他们都将留下。
最后通牒的时间已过,德军向堡垒内发射重型高爆炸弹,然后冲入要塞,向每一个仍在射击的窗口投掷炸药包,据参战德军回忆,每次爆炸后都能听到惨叫和呻吟,但之后,奄奄一息的苏军士兵们会伸出枪口,继续战斗。
▲攻入要塞的德军
6月30日,科布林要塞最后300多名苏军被俘。一些几乎不成人形的俘虏,身上全是血污的绷带,抹着眼泪,虚弱得几乎站不住。为了表示对这些英勇士兵的敬意,德军士兵摘下了自己的钢盔。
德军在要塞内没能找到一面要塞守卫单位的军旗,因为各部队的军旗早已被收集起来,藏到一个废墟里,直到15年后,才被重新挖掘出来,现在这些军旗被陈列在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中。
德军占领城堡之后,要塞中还有零星的反抗持,一直续到7月23日。一名没有留下姓名的红军士兵在科布林堡垒陷落后仍然藏身其中,并用刺刀在墙上刻下了这些文字:
▲我快要死了,但是我不会投降,祖国再见。
闪电战遇到布列斯特克星,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德军原计划12小时拿下要塞,却耗了8天多,还动用了各式重型火炮和火焰喷射器,第1天的进攻就阵亡了281人。到6月30日战斗结束,第45师部的报告称:“我军482名士兵阵亡,包括32名军官。苏军阵亡2500人,被俘6000人”。
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局异常顺利,除了布列斯特要塞,边境上的苏军基本如元首所愿全线溃败。但要塞胜得如此艰难,还是震惊了德军高层。
巴巴罗萨的成功依赖于摧毁敌军意志的闪电战,苏联军民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还能打得这样顽强,哪怕仅仅是一场局部战斗,对德军来说也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
▲巴巴罗萨作战中的德军士兵
与英勇故事并行的,是史学家一直质疑斯大林事先获知了战争即将爆发的情报,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减少伤亡,甚至为了延缓德军没有通知所有的守军将领。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中也提到,要塞的位置决定了它远离大部队,根本守不住,本可以撤离大部分军民。
即使如此,也不意味着这场牺牲没有价值。布列斯特的坚守意义非凡,孤立无援的几千名军民,一两天之内就从崩溃中站起来抵抗到底,简直就是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缩影,也最早预示了德国人后面的厄运。
虽然始终没有收到高层命令,要塞的守军还是选择了战斗到最后一刻,或许他们冥冥中也意识到坚守的意义。
后来的事实也一再证明,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处于守势的苏军一再重复着布列斯特的故事,展示了越来越不可思议的顽强,把精锐的德军生生拖入消耗战的泥潭。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联士兵
成就布列斯特的英雄们
布列斯特守军能在短时间内转换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福明等普通军官挺身而出,鼓舞士气组织战斗。
福明,孤儿、政委、共产党员、犹太人,被俘后也正是由于这三重身份被德军立即枪杀。福明以前从没打过仗,只因没买到外出度假的车票,阴差阳错地成了守卫战中的核心人物。中心堡垒激战时,正是福明提出召开军官联席会议,统一指挥责任。
福明等人迅速恢复了组织秩序,在与士兵并肩作战中体现出的意志、冷静、勇敢和领导才能,极大地感染了恐惧中的士兵们,帮他们镇静下来、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成为他们拿起武器作战的重要的精神支持,及时阻止了恐惧的蔓延。
▲政委福明,文弱的外表,坚强的意志
当士兵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去,这时候连自己的牺牲也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士兵们把福明看作是党的代表和指挥员,相信只有他才知道该怎样行动。福明意识到,他无法再做一个普通人,不能再表现出任何惊慌和犹豫,在人们面前他从来都是镇定自若的。
幸存者索洛佐波夫回忆,在中心堡垒作战的最后一天,福明靠墙站着,筋疲力尽。他报告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伤员吃了。福明平静地回答:“坐下来,确认一下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列个表。”
不过,在外人面前一直冷峻镇定的福明,曾这样向副官马捷沃相吐露心声:“一个了无牵挂的人,要是知道他的死不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死起来到是要轻松些”。
▲传奇英雄马捷沃相
福明牺牲在他曾守卫的霍尔姆大门前。而传奇的马捷沃相则在被俘三个月后从集中营里逃出,参加了游击队。几年之后红军打回来,他重返部队当了连长,最后跟随队伍一直打到柏林,并在国会大厦的墙壁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和一句话——我来自布列斯特。
从布列斯特到柏林,这才叫真正的打满全场!
▲福明的牺牲地霍尔姆门
战争能激发出人性的大恶,也能激发出人性中的大善。苏军主动选择让妇女儿童走出要塞投降,另有一个有关德国军人的小插曲也值得一提。
守卫战中幸存下来的亚历山大?7?4波布科夫当时只是个孩子,他亲眼目睹了母亲和姐妹惨死,自己藏身尸体中,却被一个德国军人发现了:“他用手电光照到我,把我搀起来,送进了战地医院。最后我也没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前一个德国人朝我扔了手榴弹,而后一个又来救我。”
结语
一共有235万白俄罗斯人在卫国战争期间失去了生命,占全苏联死亡人数的十分之一。发生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要塞战斗,已经成为卫国战争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那些英勇的战士和英雄军官,在和平年代里,可能只是些普通人,平和、甚至脆弱,但残酷的战火激发了他们的力量。这大概是纳粹没有预料到的,布列斯特之战既是给德军发出的警告,也为后来卫国战争树立了精神典范。
▲白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恋人雕像脚下永远鲜花不断
㈢ 闪击波兰是绝对碾压,打英法还缺点信心,二战初期的德军实力如何
闪击波兰是绝对碾压,打英法还缺点信心,二战初期的德军实力如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当时德国入侵波兰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德国的实力
由于波兰拒绝屈服,希特勒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939年9月1日4时40分,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部队的德军在波兰西部冲破了由波兰陆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由德国装甲部队和空军组成的快速纵深推进部队迅速用旧装备撕裂并包围了大批波兰军队。波兰战役于1939年10月5日结束。6.63万波兰士兵被杀,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69.4万人被德国军队俘虏,21.7万人被苏联军队俘虏),10万人逃往邻国,而只有1.06万德国士兵被杀,3.03万人受伤,3400多人失踪。
综上,二战时期的德军,前期非常强悍,与所在交战国国土面积小,国防力量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德国的装甲集群在空军掩护下,真的所向无敌,连法国这般强大的国家都选择了投降,别的欧洲小国家,选择投降,至少军民性命无忧。因此,综观二战时期,德军给人的印象,前期,非常强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后期,却非常弱鸡,被苏军追着屁股打,从斯大林格勒开始,一直追赶到柏林城下。
综上所述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了,你了解清楚了吗
㈣ 江一燕获“美国建筑大师奖”的作品涉嫌违章建筑是怎么回事
就在前不久,女明星江一燕和她的设计师因为下图这栋别墅获得了“美国建筑大师奖”(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引发了一场争议,没过多久,就有人指出该建筑违规,有关部门也核实了此事。
以下这些法律法规
我作为一个室内设计从业者,收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侧重安全方面做一些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提高安全意识。但因非法律工作者,如有错误或疏忽,请及时提醒以免误导,在不确定改造是否安全合法的情况下,可以咨询相关部门、机构评估。涉及到住宅改建、室内装修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分别对应室内装修、改扩建、燃气改造、施工噪音等方面。其中《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住宅室内装修工程,大家可以按需查阅。
总结一下
法律规定四种行为绝不可以:
1、绝不可以擅自作主,对承重墙(梁)做任何事。包括但不限于:拆、半拆、削薄、打孔等。
2、绝不可以把无防水处理的房间改为厨卫空间。
3、绝不可以扩大承重墙上的门窗尺寸,更不可以拆除阳台的配重墙。
4、绝不可以破坏房屋的节能设施,损坏房屋原有节能效果。
以下四种行为,一定要向有关部门或单位报备:
1、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2、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
3、拆改供暖管道和设施;
4、拆改燃气管道和设施。
我们以拆墙为例,给你个保险的思路。 首先,拆墙前一定要找物业或原设计单位索要专业的建筑设计图纸。明确询问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墙体厚度等,再评估是否能拆除。 如果无法确定,请立即联系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协助评估。 最后,如果还是无法确定,就千万别动那堵墙啊!安全第一!!
㈤ 二战,德国要怎么打才能赢
赢不了的,这是历史趋势。如果在沙盘上讨论讨论军事还行
㈥ 犹太人和德国人有什么不同
1、祖先不同
对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人。最先接受罗马文化,发展较快,于5 世纪末建立法兰克王国,使原先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各个日耳曼部落第一次被置于统一的王权之下。
犹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发音为叶尔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儿子、亚伯拉罕(阿拉伯发音为易卜拉欣)的孙子,后来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者”,而且因为在和神搏斗的时候伤了腿筋,所以犹太人在宰杀动物时都要把腿筋挑出来丢弃。
2、分布不同
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 : 在德国中部和南部有苏维汇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条顿人、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
在西部有法兰克人。21世纪,在德意志民族内部仍保存着明显的地方性差异,根据方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特点,还可以区分出巴伐利亚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和黑森人等。
201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400万人左右,其中63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7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3、信仰不同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并不多,但起源于犹太教的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
全世界信仰犹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犹太人内部,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
德国人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罗马天主教。
㈦ 犹太人与德国人长相有区别吗
一、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特点如下:
1、金发碧眼白皮肤。
2、身材高大强壮。
3、外眼睑略微下垂,眼窝内陷,即略微的三角眼。
4、脸频垂直,如刀削过,除了直挺的鼻子外,没有明显的突兀点。
5、直发。真正的日耳曼人是金色直发的。
6、嘴唇薄,唇红齿白。
二、犹太人本是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的杂交合成品,聪明,会做生意爱精打细算~他们打乱了欧洲社会秩序正因为这样,欧洲各国贵族都不喜欢他们并把犹太人说成是欧洲的毒瘤。
最致命的是,欧洲人信奉基督教,他们基督教称出卖耶稣的人是犹太人即犹大的后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很难接纳犹太人。
犹太人的特点
以前我一直以为犹太人跟欧洲白人没什么区别,但是看多了犹太人,我发现他们长得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欧洲人,他们普遍是长脸长鼻,眼睛大而无神;犹太人普遍身材不是很高,因宗教原因留着大胡子
(上传不了图片啦,主楼自己搜索一下犹太人图片便知)
还有一点,二战时纳粹区分是不是犹太人
1、户口(当时欧洲户口制就一个很发达啦,85%的犹太人都是栽倒在户口上)
2、民众揭发(在二战欧洲没有人会同情犹太人滴说,包括苏联和英国。在纳粹占有的土地上只要你是犹太人左右邻居都会揭发你。)
3、生殖器官(犹太人从小都要割掉包皮,那是他们的民族习性。欧洲人当时是不割包皮的,只有犹太人才割哈)
以上是我实话实说的回答,请楼主采纳。若楼主喜欢二战可以来铁血二战史找我哈
㈧ 二战史:(请不要遗漏)介绍一下纳粹德国从1933年--1945年所打的所有战役
网络知道有的:
闪击波兰,大战爆发
入侵北欧
镰刀割取,征服西欧
东线苏德战场
★巴巴罗萨
大西洋交通运输线争夺战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
还有很多:http://ke..com/view/5338.htm
㈨ 最早的人们是怎样打通电话的
最初的电话机(终端)是由微型发电机和电池构成的磁石式电话机,打电话时,使用者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对方,对方启机后构成通话回路。后来,1877年爱迪生(T.E.Edison)发明了碳素送话器和诱导线路后通话距离延长了。同一年又发明了共电式电话机。1891年终于发展到A.B.Strowger发明了自动式电话机。
电话机是美国人A. G. 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他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1891年出现了旋转拨号盘式自动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猛银,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从而把电话通信推悄知迹向一个新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除脉冲发号方式外,又出现了双音多频(DTMF)发号方式。随着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双音频按键电话机已逐步普及。电子电话机电路正在向集成化迈进,话机专用集启并成电路已广泛用于话机电路各组成部分。各种多功能电话机和特种用途电话机也应运而生。到90年代初,已有了将拨号、通话、振铃三种功能集于一块集成电路上的电话机。随着话音识别技术的发展,直接用话音“拨号”的新型电话机也正在出现。
㈩ 二战期间关于德国的资料
德国 大量囤积战争物资,到开战时,德国已经储备了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的粮食、糖,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以及大量的饲料用燕麦、玉米。还囤积了很多皮革、布匹和丝绸(可以用来制作降落伞等战争物资)。
1939年10月1日德国:面包和面粉配给制度开始实施德国品尝食品配给的滋味
尽管德国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他们在国内却面临限制。食品配给卡在8月28日开始使用,现在范围包括肉类,奶制品、糖、蛋、面包、谷物和水果。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有不同颜色的卡片。
利用可资利用的东西来好好持家是帝国食品和农业部给德国消费者的信息。纳粹急于避免上次战争中遇到的食品短缺;从1939年8月宣传就集中于自给自足,农民被告知尽量利用土地和家畜,户主们被力劝种植蔬菜而不是花卉。配给(大约每人每星期16盎司肉和10盎司脂肪)已经导致黑市商人出现,对此从上年 9月份开始严厉惩罚。
1939年3月希特勒同罗马尼亚卡罗尔国王达成协议,德国将从罗马尼亚丰富的普洛耶什蒂(Ploesti)油田获得供应,而1940年5月27日卡罗尔同意进行甚至更紧密的合作。德国的地位因在1939年同斯大林达成的协定而得到进一步保障,根据该协定它将从俄国的高加索获得石油。德国也大量生产合成石油。
尽管盟国计划中的轰炸高加索油田因害怕政治复杂化而放弃,而攻击罗马尼亚在这个国家仍保持非交战状态时不能作为一个选择,但对德国的海军封锁正阻止德国从其他地区输入石油。
德国同英法开战后,虽然市面物价并不十分腾贵,但普通的日常用品大多需要按户口配给的购物券或购物许可证才能买到,如果要购买超过许可证数额的食品,就要付出加倍的价钱。从1939年夏天开始,柏林人每人每周的配给量是面包2250克、肉700克、人造黄油280克、糖280克、人造果酱110克、豆子150克、人造咖啡63克、奶制品、脂肪和油420克、牛奶1.4升(只有孕妇和儿童可以购买全脂牛奶)。德国人的饮食本来像其他欧洲人一样以肉类为主,每周只配给700克的话,做熟之后只有薄薄三四片而已,新鲜蔬菜和鱼也很难看到。在肉铺和地货铺的门前,常常可以看到排着长队、手持菜篮的主妇。如果看见妇女带了孩子在某家店前等候,这家店一定是有糖果出售;烟纸店前则是衣冠楚楚的男士们,他们排上一两个钟头的长队,只是为了买几支雪茄或者一听香烟。要是这些瘾君子们运气好,买到了想要的商品,想进酒馆喝杯啤酒透透气,那么他们除了酒钱外还要再加一种“战时附加税”。
柏林街头的公共汽车是难得看见了,电车也大多改成了女司机,其中有不少妙龄少妇,因此搭车的男人们突然增多。女人们都放弃了皮鞋,改穿木底布面的女鞋,走在人行道上“踢拖踢拖”好像日本女人的木屐。拜战神之赐,在街上牵狗而行的女人也少见了,所以柏林街道上着名的狗屎也少得几乎没有了,因此大受清道夫欢迎。
柏林,39年11月12日下发了衣服配给卡,可以看到许多德国人的脸都拉长了。男人、妇女、男孩、女孩和婴儿的配给卡都各不相同。除了婴儿的配给卡外,每个人的卡上都有100点。买一双短袜或长袜只花5个点,但是你每年只能买5双袜子。一套睡衣要花30点,几乎相当于配给卡总额的三分之一,但如果你买睡袍的话,就可节省5点。一件新大衣或西服套装将花掉60点。普通成年人衣服配给卡(购买衣服还要受季节限制),从12月1日到4月1日可以购买:两双短袜,两条手绢,一条围巾和一副手套。从4月1日到9月1日:一件衬衫,两副衣领和一套内衣。在一年的其他时候:两条领带和一件汗衫。从此以后婴儿也必须使用服装配给卡。当一个国家连尿布也短缺时,它的经济确实是够紧张的
40年圣诞节,德国政府在圣诞节对配给制也稍微放松了一些。每人可得到四分之一磅奶油、100克额外的肉,在圣诞节这一周可得到4个鸡蛋,而非以前的 1个鸡蛋。——额外26盎司(750克)大米和蔬菜,加上刚过1磅(500克)的糖、果酱和咖啡。但是额外配给不能阻止黑市上不断出现的食品和礼品交易,多特蒙德(Dortmund)的党卫军本月的一份机密报告说:“追捕野味和家禽在一段时间之前就开始了,并且高价出售”。每磅鹅肉要花费10个帝国马克。
圣诞树开始出售了,但立即被人们抢购一空。所有地方的人们都地企图使这个圣诞节看上去与和平年代一般无二。在橱窗里摆着那么多好东西,但是人们却不能买,因为按照政府的命令,将它们摆在那里只是为了展览。德国人在圣诞节往往会相互馈赠衣饰、肥皂、香水、糖果等礼品,但今年这些东西都实行了配给,他们必须送别的东西。今天在拥挤不堪的商店里,他们大多是购买书籍、收音机、留声机、唱片和珠宝。
40年的元旦,希姆莱突然决定取消允许咖啡馆和酒吧在新年夜通宵营业的决定,而且警告公众在那天晚上不得过量饮酒,所有人都必须在新年夜凌晨1点前关闭店铺。
40年的冬天寒气逼人。窗户外气温低到零下15度。德国一半的人口都在家中、办公室或工厂里挨冻,因为没有煤。街上那些可怜的人们,用童车推着或肩膀扛着一袋煤回家。每个人都牢骚满腹。没有什么会像持续寒冷这样消磨士气。实际上半年的配给制度和物资短缺,已经极大打击了德国民众的士气和对纳粹政权的忠诚度,如果不是40年德国在西欧的闪电战的胜利大大丰富了国内供应,德国的士气才重新得以巩固。
1940年德国占领丹麦后,柏林市场倒是繁荣了一阵,大量原本销往英国的鸡蛋、牛油、炼乳和咸肉被运往德国,其价值达8000万克朗之巨;再加上从挪威运来的青鱼,大大缓解了柏林的食品危机。从9月底开始,每周又平均有2.5列火车满载荷兰的农产品在柏林郊区的几个车站卸货。通过抢劫富得流油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希特勒保证了首都的老百姓餐桌上看上去不那么寒酸。
法国的投降令柏林人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人们纷纷议论说同英国的和平大概也要实现了。
事实上,与英国在1940年窘迫的处境相比,德国人民的生活在该年达到了战时的最高水平。从被占领国家运来的大量农产品、肉类和奢侈品繁荣了德国的市场,被占领国家支付的巨额占领费更使得德国得以将这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搜刮一空。
希特勒午餐吃得很简单,往往是一份炖蔬菜或蔬菜煎蛋卷。他当然得算是素食主义者、禁酒主义者和禁烟主义者。他往往会邀请一个小圈子里的人共进午餐,包括三四名副官、赫斯、新闻官迪特里希博士,有时也包括戈林。在这种宴席上,会摆上一种专门为希特勒酿制的酒精度仅1度的啤酒,有时也会摆上一种用酸白菜酿制的叫作“赫尔夫”(Herve)的饮料,其中加了一点摩塞尔河(Mosel)葡萄酒调味。
记者威廉·夏伊勒在940年12月回忆:
德国已经被封锁了一年半了,但是封锁既没有给德国国内带来饥荒,也没有影响德国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德国人的伙食还是勉强过得去的,虽然也许在美国人看来这样的伙食难以下咽,但是由于一个世纪的磨练,德国人已经习惯了以薯仔、卷心菜和面包为主的饮食结构,而这些食品的储备还是相当充足的。他们所缺乏的是肉类、脂肪、黄油和水果,现在他们每个星期只有一磅的肉类,四分之一磅的黄油或者人造黄油的配给,没有和平时期多,但是他们还是可以接受,只是富含维他命的水果短缺的矛盾比较尖锐,去年冬天的严寒摧毁了德国大部分的水果作物,现在市面上唯一能买到的水果只有苹果,而且还都是为小孩、病人、孕妇们预留的,去年冬天我们根本没有见过香蕉和桔子,这个冬天看来也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劣质的维他命药片就配备给了军队和孩子。德国人没有咖啡、茶、巧克力和水果,每个星期他们只能吃一个鸡蛋和很少的肉类和脂肪,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补缺,所以在可以遇见的未来,德国也不会发生饥荒。
如果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话,那么衣物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德国的羊毛制品以及棉花几乎都是全部依赖进口的,现在德国对于衣物的分配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所有德国人的衣柜里储备衣服都足够坚持到战争结束和封锁解除的时候。丝织品的短缺不但普通的民众有切肤的体会,就是军队也感到情况吃紧,每到冬季军队为士兵准备的防寒外套总是不够用,希特勒的劳动服务组织穿的都是从捷克缴获的制服,这个叫做“托特 ”的组织里有几千人从事的工作都是本来应该军队里的劳动部门承担的工作,而他们甚至连制服都没有,夏天我在前线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穿的都是由粗麻布制成的平民服装。为了缓解原材料的紧缺,绝望的德国人研发出了人造丝织品,特别是由纤维素制成的丝织品,德国号召家庭主妇捐献不需要的破布和衣服用以再利用。这样它们就可以被用来制造再生毛和棉絮——两者都可用于人造纤维和人造丝的生产。
但是我却不相信他们能让8000万德国人都穿上用木料制成的衣服。
至于那些进行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情况是这样的:德国的铁矿含量丰富,从南斯拉夫和法国德国也能取得足够的铝矿来满足巨大的飞机生产的需要,但是铜和锡却非常短缺,但是德国有希望从巴尔干和俄国来密布这一短缺的现状。
至于石油,德国主管石油事务的Schell将军说他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即使他担心也是不会承认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以下事实:
1. 德国空军所需要的燃油是完全不依赖进口的。所有德国飞机的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使用合成燃料的,合成燃油是德国以煤为原料自己生产的,现在德国的合成燃油的年产量大概是400万吨,大大超过了德国空军所需的燃油数量。英国如果要使德国陷入危机,那么就可以攻击这些把煤加工成燃油的工厂,事实上英国也正在尝试,他们击中了莱比锡附近和斯德丁的石油加工厂,但是这样的破坏程度远远不足以瘫痪整个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体系,甚至连实质性的影响都没有达到。
2. 德国已经控制了罗马尼亚用于进行石油出口的油田,而且还和苏联达成协议,至少每年可以从俄国进口100万吨石油,但是我怀疑在战争开始之后,苏联是否真的向德国输送了这么多石油。
3. 在战争开始之前,德国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而且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陷落也使德国在石油上拣了大便宜。
4. 民用石油的用量几乎被削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私人轿车和没有实际运载能力的卡车是不允许开动的,而且当局严格禁止使用石油进行取暖。
据我个人的猜测,德国的石油是够用的,而且他也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石油来满足军事上的需求,至少在两年之内,德国不会出现石油短缺的现象。农民不受配给制度的限制而矿业工人由于是“重体力劳动者”得到的量比较大。燃油也是从战争开始就进行配额限制,反映出德国很关注其在盟军海上封锁下贸易航路的脆弱性。
1939年底平民每天的食品配给:
340克面包(普通平民)或685克面包(重体力劳动者)。
70克肉类(普通平民)或170克肉类(重体力劳动者)。
50克脂肪(普通平民)或110克脂肪(重体力劳动者)。
每日所需热量折算:
普通平民:2570大卡
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4652大卡
国防军士兵:平均3600大卡,战时4500大卡(德国联邦国防军野战食品迄今仍沿用这个热量配给标准)。
各个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在向德国提供原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3年德国使用的原料中,55%到100%的铁矿石、硫、硅、氮都来自被占领国家。从1941年开始,德国有规律地用火车将在苏联缴获的战利品运回国内,以保持他们的生产速度。在德国人建立的“欧洲新秩序”下,欧洲每个国家都要为供养庞大的德国而耗尽力量。
俄罗斯提供劳动力和各种原料,乌克兰提供小麦玉米和肉类,丹麦和荷兰提供奶酪、肉类和黄油,挪威提供电力,和对生产装甲钢至关重要的钼矿.瑞典提供铁矿石,瑞士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匈牙利提供铝矾土,罗马尼亚提供石油和小麦,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军火,比利时提供钢铁和机器,西班牙和土耳其提供钨,铬等战略金属.法国则提供从粮食、酒类到钢铁、铝、武器、引擎、汽车……当然,与战争无关的私人小汽车、电冰箱、真空吸尘器和钢琴等消费物品在战争结束前,都不准再生产。
使用配给卡的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标准从1942年底开始降为2078大卡,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士兵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降为1980大卡,1944年底降为1670大卡,德国投降后的1945年底降至最低,1412大卡。1942年底,食物配给的不足已经开始影响1924年以后出生的青年的体能水平。
1943年底欧洲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
巴尔干地区:1305大卡
比利时:1320大卡
法国:1080大卡
荷兰:1765大卡
波兰:855大卡
荷兰的每日热量配给之所以较高,除了因为与德国同属日尔曼民族,更重要的是荷兰在战争中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兵员!
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对美食的热爱因新颁布的有关什么可以吃喝的限制而受到打击。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被限制在两道,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而且酒的销售将被限制在每星期四天。为防止囤积,在销售的罐头上用钉子打孔。在家里吃饭也不例外:配给卡将开始使用,包括面包、法式糕点和巧克力在内的食品或者被限制,或者干脆被禁止销售。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运动的前提下,每天消耗1800大卡热量,因此,德国占领区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于是,欧洲黑市猖獗,人们只能以10倍于正常的价格购买必须的食物.饥饿和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肆虐欧洲大陆!
肉食品的生产特别受到影响,欧洲的消费肯不得不越来越依赖素食。饥饿的现象出现了,有些地方甚至有人饿死,但是在1945年以前,这种情形只限于欧洲的非日耳曼人。德国不顾占领区粮食的匾乏,征收了大量的粮食,不是运到德国去,就是供应占领军。
战争爆发时,德国必须养活将近八千万人。在战争过程中,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被动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没有贡献,却必须配给他们从二千七百五十至三千五百五十卡路里的口粮。应征入伍的人中,有七百万人由外国工人和战俘所代替。他们虽然多半只靠劣质的和单调的饮食来糊口,可是如果要他们到工厂和农场去干重活,那就不得不给他们足够定量的淀粉质食物。因此,在战争期间,平民和军队所需要的粮食总数比战前的水平至少高出了百分之二十。国内供应量和总需要量之间的差额全靠在占领区大肆征粮来弥补。
最受歧视的是犹太人。1942年9月以后,犹太人不准获得任何肉类、肉制品、蛋品、糕饼、白面包、全脂牛奶、脱脂牛奶或任何不经特别许可而分配的食物。发给犹太人的面包证只准购买黑麦面包。犹太儿童和青少年只获得一般消费者的面包配给量,他们没有人造蜂蜜,没有可可粉,没有额外配给的果酱,他们也没有资格获得全脂牛奶。凡是德国人有权享受的所有其他补充配给,同等身分的犹太人则一概没有。
1943年以前,德国国内对所有消费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再加上被占领国家源源不断的贡款,以及卫星国的进贡,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其他欧洲国家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美国,德国人民的饮食也是在战争进入了1944年后才逐渐变坏。
随着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柏林的供应再度变坏,而且家庭妇女们还受到号召,交出家里的“多余”衣物、废铜烂铁、铝锅铝盆。甚至连勃兰登堡门也不能在战时征集活动中幸免:1943年2月,一群柏林消防队员爬上门顶,将勃兰登堡门的铜皮屋顶全部拆下来送去熔化。
德国被迫将动物蛋白质改为植物产品。德国人的总的食品消费量中只有百分之三十来自荤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则有百分之四十。德国人的大部分蛋白质消费量来自素食品,而在其他工业国家里大部分蛋白质则来自荤食品。
,德国为了解决粮食的严重不足,就开始研究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其方法是将木材和造纸废水转化为糖,由于这种酵母蛋白经压榨后很像猪肉和牛肉,所以被誉为"人造肉"年产量最高达50000吨,
与此同时,在牛奶的利用方面也厉行节约。由于全脂牛奶的消费限于儿童、母亲和从事有害健康的工种的工人,因而出产的牛奶大部分可以用来制造黄油。尽管这样做并没有改变牛奶中含有的脂肪总量,却增加了可以得到的脂肪的供应,从而在战争时期一直维持了令人相当满意的脂肪配给。
油料作物、薯仔、蔬菜这些适于种植的农作物的增产,影响了德国牲畜的总数,尤其因为海外供应的浓缩油被封锁切断了,而国内供应的敖皮也由于出粉率高而有所减少,在战争的五年中出粉率由百分之七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以上。奶牛主要靠家庭的饲料喂养,因此牛奶的供应保持在高水平上,但是猪的总数不得不减少。到战争结束时,总数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大约百分之六十。猪肉和猪油的产量下降得比猪的总数甚至还要多,因为缺少谷物和薯仔作饲料、屠宰下来,猪肉重量和猪油含量都减少了。
43年后的面粉供应开始紧张,必须在国民吃的面包中掺用大麦粉和薯仔粉以及其他成分,食品生产在德国就无法跟人口的增长同步,因此在战争开始时它马上就陷人了供应不足。从1914年10月起,所有德国的磨坊都必须加紧碾磨谷物。面包师必须在白面包中添加一定量的黑麦。黑麦面包中则经常掺入薯仔粉。战时面包的常用缩写为“K面包”,不久以后,就有一批规定协调这种面包的生产。这时,白面包中必须含有至少10%的黑麦面;黑麦面包中又必须至少掺5%的薯仔粉或淀粉。尽管如此,面包供应依然很紧,在战争进程中越来越不足。
当时留学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回忆: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薯仔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德国的消费品配给严格而有效,不仅食品列入配给,从衣服,鞋帽,香烟和烈酒都列入配给名单.
德国每人都有一本供应卡,例如,在餐馆就餐,点菜后除交纳现金,还需要从供应卡扣除饭菜已经明码标定的食油,肉和蛋的定量,在购买衣服,鞋帽时也是同样,例如,每年供应两件衬衣,那么,在付款时必须有供应卡的布票,但是,买30马克的高级衬衣还是15马克的衬衣有选择的自由.
由于德国缺乏橡胶,因此从军靴靴底到军帽帽檐一律改用皮革制造,省下宝贵的橡胶制造轮胎!
德国士兵在回国休假时使用特种食品供应卡。面包证和食品供应卡一起印刷在一张硬纸片上,需要多少面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面包证,和士兵证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对战时探家士兵的免费食品供应。
41年的冬天,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莫斯科城下的冰天雪地破灭了,此时,德国国内,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为军队捐献过冬衣物,还不得不忍受冬季取暖煤炭供应的削减,为了战争消耗,德国人开始体验节衣缩食,挨冷受冻的滋味!
当盟国一知道德国在俄国作战的第一个冬天严重缺乏寒衣的情况后,就开始大规模地采购寒衣。在1942年中,以一千万英镑的价值买迸了总数近二万五千吨的物资,采购范围从羊皮外套和羊皮衬里的手套到羊毛旧衣和牛毛。德国抢购这些商品被认为是它的储存减少,处境日益困难的明证。
经济作战部的意见是,虽然在它早先对德国物资匾乏情况所作的估计有时过于乐观,但无疑已发现这时德国在对俄战役中的衣着供应上是真正穷于应付了。
德国政府告诉每一个家庭,薯仔现在应当只以带皮的形式上桌,”它说:“最重要的是,在饭馆和餐厅里,不可使用薯仔削皮器。”
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橙子从此在德国人的餐桌消失了.
44年底,苏联几乎收复了包括乌克兰的全部国土,法国也为盟国解放,于是,肉,鸡蛋和葡萄酒从德国人的餐桌上大大减少了!
从41年到45年盟国对德国城市毁灭性的轰炸,使得50万德国平民丧生,数百万人房屋被毁,无家可归,纳粹德国政府表现出非常的高效率,每当大轰炸刚刚结束,那些情绪低迷饥肠辘辘的难民,很快会看到,废墟和瓦砾得到快速的清理,伤员受到妥善救治,政府的卡车迅速运来大桶的热汤,抹着厚厚黄油夹着鸡蛋和香肠的三明治,以及各种衣物,甚至还有儿童玩具,这坚定了德国人民在整个二战期间对政府的信心.
德国人43年工作周的平均工时从47小时增加到了49.2小时,数量不断增加的外国劳工以及战俘将被迫在德国工厂工作。军工仍居于最优先的位置,纳粹当局以烟草或者白兰地的形式向军工工人提供生产效率津贴,并承诺为参加工作的母亲们改善条件。但在生产率驱动中也有更严厉的一面:劳动力也被包括转移到集中营在内的对“懈怠”进行惩罚的多种威胁所驱动。
1944年的德国配给标准,普通平民每人每星期
面包2000克,
肉食或香肠900克
食糖140克
油脂140克
奶油80克
咖啡30克
鸡蛋1个
香烟20支或雪茄10支.
1945年的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对于许多柏林人是难忘的,主要是在这天发放的额外配给
香肠500克,大米500克,豌豆250克,蔬菜罐头一个,黄油50克,咖啡50克-----
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配给,是无法坚持到10天后柏林战役结束的!
在战争的头五年里,德国人的饮食一直是单调的和不太可口的。它充斥着体积大、长气力的食物,而缺乏高质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不过并不严重缺少任何重要的质下降到战前水平的四分之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脂肪下降到三分之二。对一般消费者的供应量始终就不十分充足,但是对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饮食通常至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低营养。
德国人民的健康并没有由于缺少食品而受到损害。工厂中生病和缺勤的比例并不过高。在出现这种情形时,主要是由于工作过度和在猛烈的空袭下生活条件普遍恶化,而不是由于营养不良。在1943—1944年的冬天,流行性感冒席卷了德国,而到战争结束时,还出现了某些轻微的皮肤病。在其他方面,德国人民的健康和营养情况,在战争中自始至终都保持得非常好。甚至在德军最后崩溃而带来的苦难时期,多亏了地方紧急配给,人民还是得到了最低限度的食品供应,从而避免发生骚动。
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元,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当然有占领下西欧的经济支持,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 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3年达到了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后来多生产虎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二战期间共生产24000辆坦克。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军事上寡不敌众,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5年,德国战败了,德国仿佛是被纳粹和希特勒催眠率领着经历了一次,绚烂辉煌而又结局黯淡惨烈的梦,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德国才发现,在挥霍了日尔曼的狂想,复仇,激情和努力后,收获的仍然是贫穷饥饿与残垣瓦砾。45年底德国人每天的食品热量只有1400大卡,是1942年的一半!普通人连吃饱一顿黑面包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曾经帮助中国救护南京大屠杀中的难民的德国友人拉贝博士,此时,也在德国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知恩图报的国人为拉贝博士寄去了炼乳,巧克力和罐头,以解燃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