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巴教授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德国巴教授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发布时间:2023-03-29 03:40:15

Ⅰ 有脑干胶质瘤的患者成功治愈的例子吗

这个问题很尴尬。首先,客观的说,脑干胶质瘤、胶质瘤、脑瘤、癌症,没有老百姓世俗意义的完全治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目前世界范围内不可能治疗完后达到终老的目的。但是根据治疗难度的不同,以及治疗技术、质量的不同,做到尽量延长生存期,而且在有限的生存期里面生活质量最高,痛苦最小。脑干胶质瘤,难就难在“脑干”二字,脑干是一个位置,在头颅的正中央位置,手术刀难以进入,如果强行进入,手术入路的正常的脑组织、神经、血管很有可能被损伤,轻则损失相对应的功能,例如吞咽、语言、四肢功能,重则下不了手术台。

Ⅱ 懂历史的进来~第一个把小提琴引进中国的人是谁

小提琴艺术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转载)
作者:李德伦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小提琴在我国也如此。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在国际上令人瞩目,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被国外所公认,这条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就要我们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大师们认真思考并整理研究了。我后悔多年来不关心这方面的事,总以为这是许多人亲身经历过事,没想到转瞬间许多人都过世了,想问也不可能了。因此,有必要将我知道的、听说过的事记下一些,由于记忆模糊,传说或许有误,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
清末“西学东渐”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起,西洋乐器逐渐在我国传播,从清朝的宫室到民初的大总统府、北京警察厅、北洋军阀的军队等都有吹奏乐队,其中也有以小提琴为主的小型管弦乐队。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约在1920),曾在北京的一个大宦家的婚礼上见过大总统府的管弦乐队,那一套大小不同弦乐器(特别是大贝司)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曾听过这个乐队队长(叫王汉卿、字庭选)拉琴,除了他拉的一些京剧曲调外,对他拉的那许多强烈的和弦和双音,我感到吃惊。

那个时期,演奏员的训练都是请外国教习,从贫儿院选或召集一些贫苦少年开班训练,像训练新兵一样,文化课、乐理课很少管,缺乏全面的训练,人们都叫他们军乐兵。我记得大军阀张宗昌就曾在山东搞了这样一个管弦乐队,是请白俄教习来训练的,后来张宗昌垮台,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搬到南京,改名“南京市政府乐队”,那个白俄教习不见了,乐队弄得支离破碎。

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民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20年代至30年代,世界着名的小提琴大师也先后来我国演出。如:1923年克莱斯勒来华多次举行了独奏音乐会,节目有贝多芬《克莱采尔奏鸣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后来又有海菲兹、蒂博、戈尔德贝格、津巴利斯特和西盖蒂等陆续来华演出。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马思聪在全国的巡回演出,1936年他来北平的第一场音乐会就是在北京饭店举行,担任伴奏的是清华大学的古普卡教授,那时北平的音乐爱好者们都以我们中国人有这样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而感到自豪。抗战前最后一个来华的是爱尔曼,我记得爱尔曼来北平演出正值“西安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大发展,在团结抗日的热潮中,吕骥同志到北平组成“北平歌联”,掀起了炽热的抗日歌咏高潮。爱尔曼开独奏会的那一天,我和吕骥都去了,还遇见好几位“民先”和“学联”的同志们。爱尔曼一上台拉出像小号一样光辉洪亮的号角声,使我震动而兴奋,那就是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开始的D大调分解和弦。

从1923至1937年这乱亮谨十余年中,有这么多为全世界瞩目的小提琴大师在我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音乐科;1922,北京大学附设了音乐传习所,以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音乐科系;后来又创立了上海音专、广州音专、福建音专等,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教员来培养专业的小提琴演奏人材。这时,由于欧洲大战及俄国革命的动荡局势,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在北京的有:托诺夫(他是奥尔的学生,在华工作近40年,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如刘天华、冼星海、赵年魁等)、普若洛夫斯基(在华工作40年,早期的学生有黎国荃、蒋凤之等)、欧罗谱(他也是奥尔的学生,在华工作20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着名京胡大师杨宝忠就跟他学习小提琴)等,在上海的有:富华(上海音专教授,工部哗基局乐队首席兼指挥,在华工作31年,“音专”早期的毕业生多出自他的门下,如陈又新、戴辉伦等)、普杜什卡(在华工作约30年,来自沙皇时的库斯维斯基乐团,晚年授课于国立音乐院常州幼年班,直至建国后,中央键尘乐团许多老队员都出自他的门下)、阿德勒(原是维也纳歌剧院首席,受纳粹迫害来上海,任“音专”教授、工部局乐队副首席。在华十余年,他也曾在国立音乐院常州幼年班教学,现中央乐团的许多骨干队员多出自他门下)、黎扶雪(来自圣彼得堡乐队,曾为苏联无指挥乐队成员,来华工作近30年,曾任上海音专教授,工部局乐队二提琴首席,他的学生中有重要影响者颇多,如司徒兴城、华缄兄弟、窦立勋等)。在哈尔滨的有:特拉赫田伯格(曾任中东路乐团首席,他的学生很多,如后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M·斯特恩也出自他的门下,特赫田伯格曾在北京教学,在华工作约30年)、西德洛夫(是朝鲜着名小提琴家白高山之师)等。

此外,特别值得提起的是曾在华工作过的外国小提琴家们,他们是:金兹伯格(20年代曾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工作过,后任美国费城乐队首席,朱利亚音乐学院脘长)、威廷伯格(约希姆的学生,柏林“斯特恩音院”的着名教授,30年代,被纳粹赶出德国来到上海,我国许多已成名的小提琴家们纷纷到他门下就学,他在华工作13年,1952年卒于上海),我国老一代小提琴家、教育家大都出自这些老师门下,这些老师将他们的后半生献给了我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事业,其中多数将他们的骸骨埋葬在我国的土地上。

我国早期的小提琴家还有不少是留学外国回来的,如马思聪,是大家所熟悉的,还有司徒梦岩,他1915年回国,是造船专家,他精于小提琴,也从事演奏和教学工作,他最早将小提琴用于广东音乐,并把广东戏的二胡发展为高胡,他又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家。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我国的小提琴演奏者还很少,技术还很不成热,像马思聪这样的独奏家还只是个别的,在大专院校教琴的大都是上述外国教师,也有刘天华(在北京女师文理学院音乐科、北京艺专任教,主要教国乐,也兼教小提琴)、马思聪(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等少数中国人。当时音乐会的演出都是业余的,曲目多是综合性的(包括声乐和其他),还没有以拉小提琴为生的提琴家。专业乐队除全部是外国人的上海工部局乐队外,从清宫,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市府乐队都是只以军乐为主的仪仗乐队,配有极少数弦乐,待遇极低,音乐家们组织了一些业余乐队,但只维持很短时间,还要自己出钱,小提琴家们只能靠收私人学生或谋其他职业维持生活。

在这一时期,曾经出版过丰子恺、袭梦痕编写的(小提琴演奏法》及张洪岛翻译的俾托维斯基所住的《小提琴演奏法》这两本书,他们曾给那些远离大城市又找不到老师的小提琴爱好者以很大帮助。在20——30年代,我国还出现了小提琴制造家,除上述的司徒梦岩(他制做的琴至今还保存在他的子女手上)外,还有王玫、李信征、谭抒真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风起云涌的抗日歌咏运动在全国城乡展开,器乐活动的规模也相对地扩大,因此,小提琴也被介绍到大后方和根据地。在音乐院校,中国的小提琴教师担负了全部教学任务,一些院校则创办了幼年班,为迎接新的时代培养人材。在大后方,出现了规模不大的管弦乐队——中华交响乐团,小提琴也逐渐地为根据地乃至敌后到处都有的宣传队、文工团所用,到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成立了中央管弦乐团,东北有鲁艺音工团,而在各解放区的文工团里,小提琴也被大量应用。

应当说小提琴真正深入广泛地发展是在建国以后,原来全国只有三个音乐学院。建国后,又陆续建立了七个音乐院校,各省还设立了艺术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科、系。中央音乐学院还请来了苏联专家米希强斯基、马卡连珂、别列金这些经验丰富的小提琴教师。原有的教师在与苏联专家共同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学院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大纲,制度和体系,改变了过去那些缺乏系统、散漫的教学方法。此外,我国还派了一些留学生去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学习,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充实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原有上海交响乐团充实扩大一倍以上,成为完整的交响乐团:在北京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中央乐团,请了德国专家及苏联专家帮助工作:在西安、广州也陆续建立了乐团,全国各省、市的歌舞团也都有了各种规模的管弦乐队,这比在建国前只有一个小型的中华交响乐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建国后的50到60年代初,世界着名的小提琴大师陆续来到我国演出的有: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柯岗,巴丽诺娃,克里莫夫、皮凯金、施赫莫尔佐耶娃,萨图列斯基、沃依库、苏克等。从 1969年起,斯特恩、梅纽因,赛维尔斯特恩、依达·亨德尔、嘉祉、莫耶、泰来福森、特里齐亚柯夫等人师又相继来华演出,表演遍及全国,不仅开独奏会,还和各地乐队合作,演出协奏曲,规模、范围、影响之大,远非20—30年代小型演出可比。

我们的小提琴艺术家们终于踏上了国际乐坛,并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赛(如伊萨依、卡尔弗莱什、帕格尼尼、柴科夫斯基等命名的比赛)中获奖。记得1985年,我在巴黎观看梅纽因小提琴比赛,听到我国选手赵茜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几个评委眯起眼睛说:“真美、真迷人”,喷喷声称赞不已。我国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及留苏学生罗小峰在加拿大、苏联演出此曲时,也有同样反映,这不仅说明我们的演奏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而且还具有自己的演奏风格、特色,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说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积累,我们终于走上了与世界许多国家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们并肩前进的道路,也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学体系。

我们要很好地分析总结这半个多世纪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要搜集整理这六、七十年的历史资料,找出它的得失的事实和原因,总结出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和方法。

参考资料 http://www.yyjy.com/yyjy/xy/jx/200409/4513.html

Ⅲ 现代足球哪一年传入中国

1860年-1870年间传入中国香港,1873年传入中国内地。
19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足球传入野卜颤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颂败,香港沦为英殖民地。19世纪60年代,英国本土足球运动的不断开展,香港的英国人足球活动也日趋活跃。当时中国人只是在场外作壁上观,并没有投身足球运动的条件。
19世纪80年代,香港快乐村两所官办小学“育才小学”与“王东宁小学”,因为毗邻英国人的足球场,孩子们逐渐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效弊竖仿英国人踢起了足球。
足球传入香港之后,通过外国传教士进入广东内地的教会学校,率先教授足球运动。1947年《五华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巴色教会开办了元坑中书馆(中学),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使中国人第一次成为了踢足球的主角。
1881年北洋水师学堂的体育课开始设有足球项目。
1895年圣约翰书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人称“约翰辫子军”。
1898年2月,英国传教士山雅各在厦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初期虽未设体育课程,但课外活动以足球为最盛,还成立了英华足球队。
由此来看,现代足球于1873年传入梅州五华县,确定了足球在中国内地的发祥。

Ⅳ 出国治疗听神经瘤最好的医院

听神经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大多数听神经瘤的生长比较缓慢,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不会转移也很少恶变。但是颅内的空间是一个骨性的局限的空间,肿瘤逐渐增大就会影响其它的脑结构而引起相应的症状,随着肿瘤的逐渐长大,肿瘤会压迫旁边的听神经(医学上称为耳蜗神经),而引起耳鸣和听力下降。这种症状有时不太明显,因而患者往往会忽视掉,等症状非常明显,听神经瘤已经非常大了,手术难度很大,一般手术后可能会导致耳聋、面瘫。

但是,面神经和听神经(如果有可能保存听力)的监测是每个病人所期望的,所以一个好的医院、一个好的医生是很重要的。由于国内神经外科起步较晚,一般也没有专门的大型神经外科医院,往往患者想要更好的治疗结果就得看向国外。那么,国外治疗听神经瘤比较好的医院排行前列的医院有哪些呢?

国外治疗听神经瘤比较好的医院

听神经瘤一般都是首选手术来进行切除,手术治疗是根治性的治疗方式,绝大多数肿瘤可以完全切除且不再复发。手术主要分为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在听神经瘤开颅手术方面,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和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外科研究所(INI)是走在世界前沿的,而听神经瘤微创手术方面,则是法国Lariboisiere医院比较前沿。除了医院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什么样的医生来操刀是尤其重要的,只有技术非常高超,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一般才能在保留听力的情况下成功切除听神经瘤。

德国:德国(INI)和其世界公认的颅底肿瘤手术大师巴特朗菲教授


微创技术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史,随着 1987 年全球上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完成,揭开了微创技术发展的新篇章。随之涌现出了大量先进的手术器械, 推动了微创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慢慢走向成熟。其中神经内镜手术是近几年非常出名的微创手术,不用开颅即可成功切除脑肿瘤,是不想做开颅手术患者的首选。而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在神经内镜手术方面深有研究,独有的天才发明“筷子手法”完美的解决了神经内镜手术需要两人配合的弊端,让他一人就能切除听神经瘤,提高了手术效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而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所在的拉里博西埃医院(Lariboisiere),建立于1875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全世界古老神经外科医院之一,其在法国与整个欧洲占有重要地位。

11月中旬,INC两大国际颅底肿瘤手术大师将来国内主刀手术,高端脑瘤患者新选择

2019年11月9日,由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主办的第二届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WANG)年度峰会即将盛大开幕!借此难得之机,INC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德国巴特朗菲教授还将为国内追求完美手术质量、意向寻求国际主席级别神经外科大师亲自诊疗的脑瘤患者主刀手术,地点为国内神经外科专业级三甲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除此之外,包括德国巴特朗菲教授、法国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在内的INC 14位全球主席级别神经外科专家还将开放面向国内患者的现场咨询。

Ⅳ 哥德巴赫的猜想与陈景润的证明是什么

姓名:陈景润 (1933—1996)
国家或地区:中国
身份:数学家
发明创造: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简介: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身高1.71米。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主要成果: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生平:
陈景润,1933年生,福建省闽侯人。家境贫寒,学习刻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旅顷学事业。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着。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如肆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着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渣镇轿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着作。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着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长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叔叔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叔叔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叔叔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叔叔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叔叔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叔叔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叔叔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叔叔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叔叔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叔叔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叔叔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叔叔,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俏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叔叔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叔叔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叔叔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来。

Ⅵ 关于“两弹一星”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真相——两弹元勋的故事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蠢乎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腔逗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伍档卖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岳飞文天祥,就会有人记得??邓稼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同时让我们也记住一个名字,美国人杨振宁,他为自己的国家(美国)又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奖.

两弹元勋——邓稼先

http://www.cnjack.net/article_show.asp?newsid=910.htm

Ⅶ 德国教授携新型病毒抑制剂奔赴中国,这个人什么来头

德国的教授携带了新型病毒抑制剂来到了中国。这位教授是德国吕贝克大学的主任,对于病毒学很有研究,以前在非典的时候,他也来过中国。

在非典结束了以后,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一直都把重心放在关于病毒还有流行病毒的研究上。这一次武汉爆发进行冠状病毒,希尔根菲尔德教授很有可能就带了抑制病毒的物资,而且希尔根菲尔德教授还表示,这一次的武汉病毒里面的结构和SARS病毒大致相同。在吕贝克大学的官方网站上,也表示希尔根菲尔德教授携带着对武汉病毒有帮助的物资。在德国除了希尔根菲尔德教授以外,还有其他的教授也在研究关于此方面病毒研究的抑制剂。

Ⅷ 巴甫洛夫的资料

甫洛夫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他的科学贡献大致分三个时期,属于三个领域,即心脏模宽斗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早年发现温血动物心脏有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能使心跳增强或减弱,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改进了实验方法,以慢性实验代替了急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地观察整体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研究。
从1903年起,连续三十余年,致力于这个新领域的发展。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了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医学、心理学以至于哲学等方面都有影响。1904年获诺贝生理或医学奖。主要着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及《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

--------------------------------------------------------------------------------

1890年10月的一天,在彼得堡军医学院里,一群大学生边走边议论着:
“今天是巴甫洛夫教授给我们上消化生理课,到时我们一定要请教一下,‘条件反
射’!”一个学生兴奋地说道。“当然!巴甫洛夫是我们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可以说是生理
学方面的权威。”另一个学生应和道。
这群大学生来到教室后,见整个教室坐满了人。大家济济一堂,静等着巴甫洛夫教授的
到来。
一阵铃声响过,从门口走进一位精壮的中年教授。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巴旦磨甫洛夫教
授!”
巴甫洛夫微笑着环视了一下教室,然后登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一躬,接着便翻开教案,
认真地上起课来。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起立,朗声说道:“请问巴甫洛夫教授,什么是条件反射?”
话音刚落,同学们一下子把眼光都集中在这个发问的学生身上,弄得他十分不好意思,
迟疑地坐了下来。紧接着,大家又把眼光转向巴甫洛夫教授,等待着他能回答这个问题。巴
甫洛夫轻轻笑了一下,愉快地说道:“好吧!下边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他稍微停顿了一
下,接着便讲了起来:从前,在俄国中部的梁赞城里,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主人怕这条狗
乱跑,就用一根很粗的锁链把它锁了起来。从此,这条狗一见人就“汪汪”乱吠,并且呲牙
咧嘴,表现非常凶恶。
一天,一群孩子走过这户人家,那条狗拼命的冲着他们狂吠,孩子们远远地躲了起来,
谁也不敢接近它。
这时,一个脑袋很大的孩子向狗走去,他不但没躲,反而愈来愈靠近那条狗。
同伴们一齐惊讶地喊道:“不要靠近它!这畜生要咬人呢!”
“我去把锁链打开,它就不会再叫了!”这个孩子很坦然地说道。
“别打开!别打开!”小同伴们一面喊,一面吓得四散而逃。
孩子真的把锁链打开了。奇怪的是,它不仅不咬他,反而温顺地摇着尾巴,接受孩子的
抚摸,从此,这条狗再也不凶恶地狂吠啦。
巴甫洛夫停了一下,看着一个个瞪大眼睛的学生问道:“大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
学生们摇摇头,仍然瞪着眼睛,静等教授的下文。
“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原因,只是通过研究发现:套上锁链,对那条狗来说是一种刺
激,也就是一种条件。这种条件引起了它保护自己的反射,因此这条狗变得异常凶恶。而一
旦打开锁链,消除了这种条件,便不再引起它保护自己的反射,因此它变得温顺起来了。”
同学们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纷纷议论起来:
“原来那个孩子就是巴甫洛夫教授,真了不起!”
“噢!这就是条件反射,原来竟是这么简单!”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巴甫洛夫为研究动物的消化生理付出了多少代价。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于梁赞城的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个传教士。1870
年,21岁的巴甫洛夫带着一张“贫困证明书”,进入了彼得堡大学攻读生理学。他刻苦学
习,阅读大量的书籍,大学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后来,又转到巧拍军医学院深造,并在这
所学院中度过了40多个年头。
在这期间,巴甫洛夫选择了研究消化系统的生理状况这个课题,开始长时间观察动物体
内的消化活动。
他首先把狗的食道经过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然后让狗饿
上一段时间。
一天以后,巴甫洛夫把这只饥饿的狗拉到了实验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盘鲜肉。狗一见鲜
肉,便贪馋地吞了起来。然后咀嚼了几下就咽下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咽下去的肉又掉到
了食盘里。这是因为狗的食道已被切断,肉根本进不了胃里。
狗依然贪婪地吃着,盘子里的肉始终是那么多。
这只狗徒劳地吃了四五分钟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
大量的胃液。
胃液不断分泌,是狗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的冲动引起的。巴甫洛夫对这只狗的
迷走神经也动过手术,已在上面引出一根丝线。现在,只要他稍微提动一下丝线,就切断了
脑与胃之间的联系。结果,狗尽管还是在不断地吞咽鲜肉,但胃液却停止分泌了。
这就是着名的“假饲”实验,它可以使人们观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况。
从20世纪初,巴甫洛夫又开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第一次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
规律。
他又给一条狗动了手术,在狗的腮帮子上开个小孔,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安在它的一个唾
液腺上。当狗吃东西流唾液的时候,一部分唾液就通过导管流到了外面。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会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
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就多些。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就
有的,巴甫洛夫称它为非条件反射。
但后来的实验中,他又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除了食物刺激口腔会引起狗的唾液分
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声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为了通俗、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在一次实验时,巴甫洛夫举起一只柠檬,对观看实验
的学者说:
“诸位都知道这是柠檬,我不准备把它送到你们口中,只是让大家看一看……”
说到这里,所有在场的人的口中都流出了口水,许多人不自觉地咽了一下,并且笑出声
来。
巴甫洛夫接着说:“诸位并没有吃到柠檬,却流出了口水。但诸位又是吃过柠檬的,知
道它很酸,所以一见到它就流出了口水。这种流口水的反射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称它为条
件反射。”
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苦的实验过程,这是消
化生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现,为人类在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在
1904年,诺贝尔奖基金会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授予了巴甫洛夫教授。要知道,
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
1935年,巴甫洛夫以86岁的高龄,主持了在苏联召开的第15届国际生理学大
会,在这次大会上,巴甫洛夫被授予“全世界生物学界元老”的称号。次年2月,这位被人
们赞颂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科学家去世。

Ⅸ 有谁能说说关于巴甫洛夫的知识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对血液循环、消化生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多有研究。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改进了实验方法,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如唾液瘘、食道瘘、胃瘘、胰腺瘘等),以代替传统的活体解剖的急性实验法,从而可能观察健康动物体内特异消化腺的正常活动情况。由于在消化生理的特殊贡献他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年他当选为纯返俄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英、美、法、德等22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他是28个国家(包括中国)生理学会的名誉会员和11个国家的名誉教授。

巴甫洛夫的经历

巴甫洛夫出身于一个教士世家,他起初所受的教育也是要使他很好地继承这种家庭传统。然而,在神学院上学时,他读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如好,觉得他应该献身的是自然科学而非宗教事业。于是在1870年离开神学院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在门捷列夫和布特列洛夫指导下学习。1883年他在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884年到1886年去德国进修做橡饥。回到军事医学院后,他开始研究消化生理,探索出控制消化腺分泌,特别是胃液分泌的神经机制。1889年他进行了着名的实验,把一只狗的食道切断,使其上段通到颈部的一个开口,狗可以喂食,但食物从食道切口落到外面,达不到胃里。可是这时胃液仍会流出。这在巴甫洛夫看来是很明白的:口内的神经受到刺激,将信息传至脑,脑又通过其他神经刺激胃液分泌。他的实验最后表明:切断适当的神经,狗虽然照旧吃得很香,但无胃液流出。 1890年,巴甫洛夫因此项研究工作而获得该学院教授职位。由于他的研究在确定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性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揭示了消化生理的详细情况,因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说来也怪,他之得奖是在他的工作的核心问题已由于贝利斯的研究而显得有点陈旧之后。贝利斯证实化学刺激的重要性在神经刺激之上,巴甫洛夫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肯定了这一点。随着他的关于神经刺激的工作降到次要地位时,这位俄国生理学家对消化失去了兴趣,转而研究其他问题。后来表明,这些是比他为之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更为重要得多的事情。食物刺激口内的神经诱致胃中的反应,这种方式称为无条件反射。这是由机体与生俱来的神经网结构所进行的。巴甫洛夫开始研究能否在这种先天反射上加进新的形式。譬如,狗见到食物就要流涎,这是无条件反射。倘若每当给狗看到食物时就使一个铃响起来,那么最后铃声一响狗就流涎,虽然这是并没给他看到食物。狗已经把铃声同食物的出现联系起来,所以对铃声象的对食物一样起反应。这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标志着韦伯创始于德国的侧重生理的心理学达到了早期的高峰。在巴甫洛夫的时期,威廉·詹姆斯及霍尔这些人曾把这种“新心理学”介绍到美国。)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导致了这种理论:行为的发展和知识,大部分都是在生命过程中无意中得来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种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学说(在美国由沃森所推广),是与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学说相反对的,他们偏重于认为精神是本身独立之物。巴甫洛夫心理学今日在苏联较之别处有更大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巴甫洛夫仍留在俄国,他虽然是个直言不讳的反共产主义者,苏联政府明智地不去干涉他,宽容他的反对,1935年还给他建立一所实验室。

巴甫洛夫的健身长寿之道

巴甫洛夫是前苏联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创立了着名的“条件反射”学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金的人。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至今对医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巴甫洛夫生于l 849年9月14日,逝世于1936年2月27日,其中有60多年是在实验室中从事各种紧张的科学实验活动。其间还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能在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获取卓绝的成就与贡献,并且享有87岁的高寿,他的健身长寿之道,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地方呢?

巴甫洛夫小时候就是个闲不住的人,经常与孩子们做游戏,互相追逐,跑得浑身是汗。平时,他常在菜园或果园里帮助父亲干活,帮助母亲洗碗碟,给弟弟洗澡;稍大些后,他还学过木匠、铁匠。在他86岁高龄时,仍爱好劳动,如在花园里扫地、种花、挖土、施肥、浇水、捉虫。他曾愉快地说:“劳动后,虽然肌肉会感到疲劳和酸痛,但这会给人增添精神上爽快的健康感觉。”他还说:“在大地上劳动,使我终生保持精力充沛,我想,这是我长寿的主要基础。”

巴甫洛夫在青年时代就喜爱体育运动,并坚持了很多年,他曾被选为体操爱好者和自行车旅游医师协会的主席。他每星期四都去练体操,并把这一天戏称“肌肉兴奋日”。据他的一位学生回忆;“这一天,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生理学家身穿白色衬衣,系着黑色‘蝴蝶’领结,兴致勃勃、情绪激昂地在双杠、吊环和其他器械上翻飞腾挪……”巴甫洛夫还爱好游泳、划船、滑雪、跑步、玩击木游戏,直到老年,兴趣犹浓。他经常对人说:“如果不锻炼身体,大脑就不能很好地工作。科学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热情并要付出繁重的劳动,没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怎么能行呢?”70岁时,他还骑自行车进行几十公里路的旅行。70岁以后,他主要锻炼快步走,80岁后还时常进行负重锻炼,即肩上背着包裹长时间散步。长年不断的体育锻炼,使他身体强壮,冬天根本不用穿皮裤,更不用围围巾。8旬高龄还以充沛的精力着书立说,从事科研工作,直至临终前6天,他还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巴甫洛夫很注意饮食的合理与营养,他平时常吃多种蔬菜,诸如薯仔、大葱、甜菜、西红柿、洋白菜等,在肉食上,他吃瘦牛肉、烤雏鸡、清蒸多种活鱼。主食以大麦粥、黑面包、牛奶为每天必食之物,并按时定量进餐。此外,他从不抽烟、喝酒。

巴甫洛夫生活工作井然有序,通常清晨7时左右便起床,然后做早操,8时进早餐,9时便进实验室开始他的科研工作,12时左右进午餐,饭后休息片刻,闭目养神,下午1时半左右又开始工作,晚6时进餐,然后休息并从事体育活动或劳动;睡前翻阅报刊、信件等,10时半左右就寝。他遵循着这样一套严格的作息时间,并恪守了近50年,由此他极少有失眠或食欲不振现象,从而保证了精力的充沛。有过这样一件趣事:一次,实验室里的十多名同事正为谁的手表时间准确进行争辩,后来一位同事说“大家不必争了,我有个办法,等巴甫洛夫教授登上实验室门槛的时刻,便是下午l点50分。”话音刚落,巴甫洛夫便走进实验室,大家赶快一齐对表,后来经过报时台验证,果然准确。大家都说,巴甫洛夫教授的生活规律如同钟表一样准确。

当有人向巴甫洛夫问起长寿秘诀时,他回答说:“一是节制烟酒,因抽烟喝酒会损伤人们的内脏;二是生活有规律;三是多劳动多锻炼。”他还留下一句名言:“一切顽固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巴甫洛夫很忙———谈对生命的珍视

“巴甫洛夫很忙……”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巴甫洛夫对别人说的。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巴甫洛夫在一直密切注视着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不断地向坐在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他要为一生挚爱的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对于人们的关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巴甫洛夫很忙……”

巴甫洛夫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奋、豁达、超然、镇静、无私、无畏令人深深折服。与巴甫洛夫比照,在我们周围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在践踏青春,践踏生命。前不久曝光的武威市某地区中小学接连发生了6名学生喝鼠药和农药自杀事件令人震惊,令人心寒。据《扬子晚报》报道:今夏南京长江大桥就发生了12起跳桥轻生事件,在跳桥人群中,青年人要占到一半。《扬子晚报》还以《小女生惊曝“割腕游戏”》为题对初中的小女生、小男孩们自残情况作了报道。前不久炒得沸沸扬扬的被老师骂“当坐台小姐也没人敢要”的那个女生从楼上跳下的血淋淋的一幕又印上心头。如今的人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尤其是青年人,更没有理由践踏青春和生命。究其原因,南大桑志芹教授认为:一是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一部分人容易走极端。为此桑教授呼吁,我们的社会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危机干预机制。面对孩子们的自残现象丛中博士认为:除了要密切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外,还要经常与孩子交流,还孩子自由的空间,要采用疏导方式早作防范。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家长制教育导致疏导政策的缺乏;三是青少年缺乏生存教育,他们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

谁都渴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相伴快乐永存,然而没有痛苦经历,谁能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在生命的长河中,一个人如果从未经历过人生的不幸,那他就不会格外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据新华社9月19日报道:一名年仅4岁的小女孩在飞机失事时被烧伤,却还勇敢地从飞机残骸中救出妹妹,使她们成为18日飞机失事中仅有的两名幸存者。两姐妹的父亲托比·皮尔逊说:“失去亲人的悲痛无法衡量。同时,孩子奇迹般地活下来也令人惊喜。格雷斯(长女)让我有所依靠,她让我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明白还要继续生活下去。”这是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更是生者对生者的激发。为什么当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它的可贵呢?说一句难听话: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强化生命意识。

“巴甫洛夫很忙……”假如我们有了巴甫洛夫对生命的热爱,我们会更加珍惜青春,珍爱生命。

Ⅹ 请介绍中国的一些数学大师

中国当代着名数学家介绍

1.国际着名数学大师,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
1931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34军获硕士学位.1934年去汉堡大学从Blaschke学习.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仍继续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数学研究所所长,其后任名誉所长。陈省身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还在积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极小子流形,网几何学,全曲率与各种浸入理论,外微分形式与偏微分方程等诸多领域有开拓性的贡献.陈省身本有极多荣誉,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及国家科学奖章(1975),伦敦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9),中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等。荣获1983/1984年度Wolf奖,及1983年度美国科学会Steele奖中的终身成就奖.

2.享有国际盛誉的大数学家,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人生经历传奇的数学家,早年辍学,1930年因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友袭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着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着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3.仅次于哥德尔的逻辑数学大师,王浩
1943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毕业。1945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毕业。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第二套洛克讲座讲演,又任逻辑及数理哲学高级教职。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1967年后任美国洛克斐勒大学教授,主持逻辑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国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兼任中国清华大学名誉教授。50年代 初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被选为不列颠科学院外国院士,美籍华裔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4.着名数学家力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
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 年起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 林家翘教授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imoshenko奖,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数学和数值分析奖,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他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大洞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从40年代开始,林家翘教授在流体力学的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他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好仿兄论,并为国际所公认。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士。

5.我国泛函分析领域研究先驱者,曾远荣
1919年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一直读到1927年7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学习并研究数学,1933年取得博士学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于清华大学(1938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2月,受国立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孙光远教授写信聘请到南京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学建立国内最早的计算数学专业。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着。

6.我国最早提倡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学者,赵访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清华学校是公费留美预备学校,竞争激烈,在江苏只招3名学生,他在众多考生中名列榜首。毕业后即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学习。他1930年在电机系毕业,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且于1931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他受聘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1935年被聘为教授,从此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参与创办国内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赵访熊于1962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他担任过中国数学会理事、名誉理事。1978年至1989年担任第一、二届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及第三届名誉理事长和《计算数学学报》主编等一系列职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7.着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吴大任
1930年与陈省身以最优等成绩在南开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励下,吴大任参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届公费留学考试,被录取到英国学习。他本想到剑桥大学攻读,因抵伦敦时间错过了该校入学的时机,改入伦敦大学的大学学院,注册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吴大任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即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乐山。后来长期担任南开大学领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着、译数学教材及名着多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领域涉及积分几何、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及其应用(齿轮理论)。1981年他任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数学卷》编委兼几何拓扑学科的副主编以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

8。着名数学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华学校,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34年,熊庆来教授接受庄圻泰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于该校理科研究所毕业。193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学。此后除继续担任复变函数课程的教学任务外,他还陆续讲过保角变换,拟保角变换,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等专业课。九三学社社员。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在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着有《亚纯函数的奇异方向》,合编《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国出版)

9.着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四川大学校长,柯召
1931年,入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柯召以优异成绩毕业。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费留学生,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在导师L.J.莫德尔(Mordell)的指导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为线性型平方和的问题上,取得优异成绩,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53年,他调回四川大学任教至今。在这40余年间,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材,在科研上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校负责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应用数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领域涉及数论、组合数学与代数学。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领域获众多优秀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学部委员,许宝騄
1929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6年许宝騄考取赴英留学,派往伦敦大学学院,在统计系学习数理统计,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国后不久就发现已患肺结核。他长期带病工作,教学科研一直未断,在矩阵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发表了10余篇论文。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数学系主任,段学复
1932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着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我国拓扑学的奠基人 江泽涵
毕业于南开大学,1927年参加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学数学的名额,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留学,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长期担任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曾兼任理学院代理院长。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13.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者 田方增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第一年读机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转入算学系。1940年秋受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助教,1947年秋考选为中法公费留学生,1948年转巴黎大学,回国后被中国科学院聘为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副研究员,筹建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数学研究所,几十年来田方增为数学研究所的建设以及中国数学学科特别是泛函分析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一些重大的数学活动。他被聘为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数学组成员,参与了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远景规划的有关项目,1978年、1983年接连两届被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在理事会任期内受托为泛函分析学科组负责人,致力于泛函分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在中国建立中子迁移数学理论研究组的主要学者之一。为发展我国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14,陈景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 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 1978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 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 80 推进到 16 ,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 尖端技术、人类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 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着作。

中国古代着名数学家:
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着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为157/50和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

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日恒)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中国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

祖冲之之子祖(日恒)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平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着名的祖(日恒)公理。祖(日恒)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阅读全文

与德国巴教授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