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大型超市为什么会亏损

德国大型超市为什么会亏损

发布时间:2023-04-03 01:17:52

1. 德国的大型超市、特大型超市都有哪些

德国超市一般都是连锁经营的,Aldi是德国最着名的中型连锁超市,是兄弟俩开的,南北德兄弟俩一人一半,他们是德国首富。Lidl跟Aldi的规模差不多,新鲜蔬菜水果多些,而且经常开在Aldi的不远处,他们都有自己的品牌,就跟国内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另外这种规模的还有Penny,Bonos,Plus都是属于比较廉价生活用品食品的超市,规模更小但是货物也很全还有Edeka和Tengelmann(北边好像也叫Kaisers),这些超市遍布在德国的各个生活区及乡村内,不过Tengelmann因为连续亏损,2010年初该品牌控股集团决定将该品牌彻底退出德国市场了。

下面说说大型超市,主要有Real,Kaufland,北边还有HIT(好像叫这个来着,有点忘记了),每个城市有时候有别的品牌,有些城市还有一种专门针对大型商业客户的麦德龙(Metro)。

还有就是购物中心,不过不是买生活用品的,都是些衣服家用品之类的,Galaria Kaufhof, Karstadt,KaDeWe,Brauniger之类。

希望能帮到你。

2. 大超市为什么都在倒闭

大超市衰落出现倒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因为一、便利店连锁的兴起。谈或返大型超市虽然大而全,但一般消费者常用的日用品最多团简500种就可以满足,大型超市的大而全优势逐渐被便利店的“便利”所替代,各城市的连锁便利店动辄就上千家,逐渐发挥集群优势,贴近群众的便利条件是大超市无法比拟的。
二、大型超市后期由于进店费、条码费、店庆费、快讯费、陈列费等等各项费用众多,造含饥成很多供货商到最后只是不挣钱赚吆喝,只有厂家直供为了品牌形象才勉强供货,很大程度打击供货商的积极性。
所以社会的发展使得购物形式越来越便利化、个性化。以前那种大而全的大型超市逐渐衰落就属于正常现象了。因此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

3. 大型超市靠什么盈利为什么他们生意不好也不会关门

大型超市本身当然也不是都赚钱,比如会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大型超市也是处在关门停业的状态,自然也亏钱,因为就算他们停业了,员工的这个社保之类的该交还得交,店面租赁的成本仍然还在,好多食品过期了就得丢掉,这都是成本,但是大型超市扛得住啊。

大型商超本身还有一个因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好多大型商超它都是连锁经营的,也就是说这一个超市不是完全独立的。他有自己的母公司,这只是开了一个分店而已,就算这个超市亏损了,那不是这个品牌,下面所有的超市都亏损了,就算亏损了也还有某公司扛着呀。这超市不是归属于店长一个人的,他只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而已亏损了也不是亏,他的钱自然扛得住啊。

4. 德国百年工业巨头巨亏164亿,这是怎么回事

主要是业绩下滑,再受到这次疫情的影响,最终导致财务亏损,不得不开始裁员。据媒体报道,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公司近日宣布将裁员五千人,由于去年这家公司已经裁员了六千人,所以累计裁员人数达到了公司总人数的10%,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表示,这些裁员方案将在未来三年内完成。该首席执行官还表示,由于疫情的影响,公司的钢铁业务也将做出调整,由于现在大量工厂已经停工,所以不得不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

而根据德国媒体报道,受疫情的影响,德国多家企业陷入到了财务的危机之中,在最新公路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有接近9000家企业申请破产,而且未来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因为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控制,

5. 德国aldi超市打败沃尔玛读后感

2006年7月,沃尔玛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在德经营八年间,累计亏损过亿美元。在德国重创沃尔玛的正是本土的老牌连锁超市阿尔迪。低价,质优,看似是悖论的成功哲学,成了连锁超市阿尔迪的生存秘诀。
阿尔迪(ALDI)是德国一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尔布莱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国埃森市郊矿区开办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该店进行了改组,为由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经营的廉价折扣商店。
目前,阿尔迪的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成为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迪在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处处精打细算,从而保持较低的营业成本;销售原则是优质低价,所有商品都要以最低价格推向市场;为了做到既物美又价廉、赢得顾客信赖,它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球采购。哪里的产品有竞争力,就从哪里进货,从原产地国进货,长年大批进货就保证了价廉;其二,由进口商或国外制造商提供质量保证;其三,控制了稳定的货源。
此外,阿尔迪超市还创造自己的低价品牌,实行“质量走高,价格走低”。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曾以拥有256亿美元资产位居第三,并再次蝉联德国的首富。
超市行业公认的楷模,经常用来讲故事的就那么几个,国内的是胖东来、乐城超市、香江百货、永辉超市,大润发,国外是阿尔迪、好市多、全食、TraderJoe’s。阿尔迪超市仅仅750个单品(部分门店一千多sku),全球8000个门店,近700亿美元销售规模不是一般的牛逼。很多同行都想过在国内模仿阿尔迪模式打造一家牛逼超市,俺也来凑个热闹,在此文中构想如何打造一家阿尔迪式的超市。
牛逼的阿尔迪
阿尔迪的牛逼之处不仅仅是门店多,销售额高。还有很多奇葩的特点,比如全店只有750个单品,不做活动和市调,没有市场部门,没有年度计划,商品价格普遍比市场低30-50%,甚至很多商品比国内价格还低,但阿尔迪纯利率居然高于同行,阿尔迪老板还是德国首富。
阿尔迪定位十分简单:“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阿尔迪整个体系都为此定位服务,全球采购,严格检查,一流品质,买断经营,深入供应链,90%自有品牌,每个门店所售商品不超过750种,不做任何活动和市调,尽量最低价格采购,最低成本经营,合理利润最低售价。
阿尔迪门店多在500-800平米,门店只有5个营业员,营业员都是多面手,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地上,不会精心摆放商品,货架很少,收银台不能刷卡,不提供免费购物车和购物袋,阿尔迪没有年度规划,规定不接受任何采访,因为阿尔迪认为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整理商品。
阿尔迪认为市场上的商品太多无效成本。比如可乐价格3元,包含生产成本0.5元、包装成本0.5元、广告成本1元、物流成本0.5元、渠道成本1元、利润0.5元。如果是自有品牌可乐,那么就能把价格降到2元,仍然有一样多的利润。
总之阿尔迪为了做到“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把商品SKU数量降到最低,把采购价降到最低,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保持一流品质,简单的理念做到极致,于是成就伟大事业。
模仿阿尔迪的核心
阿尔迪成功的核心是只关注提高商品品质和降低售价,整个体系和所有行为都围绕这两点构建,舍去一切不相关的其它元素,阿尔迪坚持这一理念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很长一段时间内阿尔迪门店没有收银机(商品少,人工记住商品价格),完全依靠人工收银,现在还坚持不能刷卡支付。
目前国内的超市基本都要收取供应商通道费,采购员关注通道费多过关注商品性价比,造成优质低价商品不能摆上货架。超市处于粗狂发展快速开店时期时,收取通道费能更快占领地盘,但目前超市已经饱和,需要精耕细作,采购员要变成买手,学习阿尔迪是国内超市突围困境的办法之一。
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应该模仿阿尔迪的核心:1、商品精挑细选。2、最低成本经营。3、最低价格销售。“精挑细选”和“低成本经营”只要用心就能做到,但最低价格需要低进价支持,而低进价需要销售规模为基础。德国阿尔迪“精选低价定位“已经深入人心,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不仅要真正做到精选+低价,还要向消费者灌输“精选低价”定位,只有消费者认可,项目才能真正成功并且形成壁垒。
根据上文核心点分析,模仿阿尔迪主要是三个方面:精挑细选、灌输定位、低成本低价。
精挑细选
精挑细选原则一:用心挑选PK竞赛
每个商品都要决策者自己使用,自己品尝,用心选出好商品,可由高管组成体验团把控商品质量。可引入PK机制,同一个品类由两组团队选品,给予资源支持,在选品会上PK盲测,用竞争机制选出好商品。
顾客没有精力和能力选品,不知道哪些商品性价比最高,于是只能购买top商品,买手的责任是用自身专业度选出最好的商品推荐给顾客,而不是和大卖场一样给出多种商品让顾客自己判断选择。
为品类画圈,说出品类特点,比如花生有哪些产地,几种生产工艺,潜规则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推荐最佳单品,每个细分需求小类只推荐一个单品。

6. 大型超市为何大部分都是亏损状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各样业态(有卖场、有便利店、有会员店、也有社区店)的专卖店卖场相继崛起。以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为主的国际国内连锁更是遍地开花。十家超市七家亏,大型超市究竟靠什么盈利?为什么生意不好也不会关门?

大卖场真正赚钱的机密不在经营上。

一、供应商收费获利——巧立名目费用多

目前大型零售商的盈利模式主要不是依靠经营商品,而是通过向供应商收费获利。

超市行业里有很多规则,大卖场对供应商通过巧立名目来压榨供应商,从而盈利多更多利润,主要有如下途径:

1、进场条码费,一般产品一个的条码费不低埋册于一千元,大家可以算算一个大型连锁卖场有上万个单品,每个单品以一千元钱来算,这块费用单个店就是几千万,而以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在全国近百家分店来算,收取的费用高达几个亿!

2、开业店庆费,每个分店在每年的店庆日,根据供应商的大小要赞助五千-两万的店庆费。

3、新店开张费,如果在同一个城市开了分店,那供应商根据大小就要为此支付弯喊宏五千-两万元的开店费。

4、节庆费,每年的中秋、春节、国庆节日都要收取一定的赞助费,根据供应商与采购的个人关系,收取几千到上万的赞助费。

5、促销人员管理费,如果要排遣促销人员进场促销,每个月每人次要收取三百元-伍佰元的入场管理费。最为可笑的是海口的两个大润发超市的促销员一定要安排两个,一个是给自己的产品做促销的,另一个是要去帮助超市的仓库搬货、卸货的,给超市节省了人员,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

6、DM费,大卖场每年都会连续出促销的海报,你的商品想上海报就要付钱,一般十二天为一个档期期,每个单品的费用为五百-一千元。

7、堆头费,在超市分大堆头、普通堆头、端架陈列等几种,按照位置不同,档期时间不同,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块的收费为最沉重,尤其是在几大节假日期间。

8、年度扣点,一般为年度销售额的0.5-2%,按照行业不同、供应商与采购的关系会有差异。这一块也是超市利润很大的一块来源。

9、延期支付货款,大卖场都是对消费者收取现金,但对供应商则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压榨供应商,账期一般最少为两个月,在这其中大卖场免费地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这部分资金是不用付利息的,所以大卖场比银行还要宽裕。

10、其他的还包括补损费:产品保管不善,无条件扣款;无条件退货促销毛利补差费等等。

二、赚取差价盈利——进价低廉售价高

进价的高低决定利润的大小,通常小摊小贩进货都会从批发商手里拿货,而大的连锁超市的货品都是厂家或果农直接供货,拿货的方式不同,进货价格就相差非常大。比如小贩从批发商进货,一件衣服拿货价是卖价的四折,厂家给予大型服装超市的供货价也就是卖价的两折或更低。水果的利润更高,一斤桔子水果摊从批发商拿货价三元钱一斤,而大型水果超市直接到果农种植基地批发,因为量大,果农以几毛钱的价格批发给大型超市,加上来回运输的油钱,最多也不超过每斤一元钱的价格。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型连锁超市会进行促销活动,有的商品价格非常低渗清廉,有些小摊小贩经常弄不明白,为什么大型超市的卖价与我进价差不多呢,就是因为进货渠道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大卖场最平常的一种赚钱方式就是顺差即把来货价格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点位就成了零售价格,一般也称前台毛利是大家都能看得到想得到的一种赚钱方式也是我国商业赚钱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三、以租养租获利——租金收益降开支

超市里面有不少摊位都不是超市的,例如一些超市的生鲜区,或者蔬菜区,那都是承包给私人了,不过超市代为管理而已。当然这又要收取不菲的一笔费用。但超市的成本几乎为零。

卖场初期大部分都是从物业那里租房屋,很少有自持物业或自己建造物业的。那样既不经济也浪费时间,通过大批量长时间的合约能以较低的价格承租下来。但是几千几万平等物业租过来不能就这么简单的开卖场,他们会把一些位置转租给个体小户比如个专柜、饰品店、专卖店、快餐店等通过收取别人的租金来降低自己的开支,很多时候转租的租金已经为卖场带来很好的现金流。

大卖场独具的商圈效应“开到哪里哪里就繁荣”,通过经营卖场所具备的充沛人流,卖场可享受最大租金收益。以大润发上海杨浦店为例,其附属商店街的面积甚至远大于卖场,一年租金的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

四、赚取加盟费——品牌增值效应大

一些连锁超市品牌走加盟模式,通常会自营几家店作为样板店,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推广加盟,向加盟商收取的费用一般有:加盟费(也有叫品牌使用费)、咨询顾问费、配送服务费、系统使用费、加盟保证金等,另外统一配送商品还可以赚取差价利润,最主要的是通过加盟商投资开店,快速形成品牌效应和覆盖规模,品牌的无形资产会大大增值,这一块是品牌的无形收入,时机成熟时可以变现为巨额资产。

至于,大卖场偶尔亏损也不会倒闭的原因,小编来为大家揭示背后的秘密。

京东的自营部分,就跟线下的大超市差不多。

但是,京东每年都是亏损状态,不仅没有倒闭反而规模越来越大,直到2016年才实现首次盈利。

理论上说,只要有现金流,亏损了也都没关系!

赔钱的企业只要有现金流,就可以耐心等待时来运转;而赚钱的企业没有了现金流,就会立马死掉!

大超市同样如此。现金流充足是它们大而不倒的主要原因。

一、经营资金充足

经营这种大超市的老板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的时候门店靠支撑,打出品牌了生意自然就好了,特别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当人们发现该超市在所在的城市遍地开花,都有一种只有诚信经营才能把生意做大的观点,所以逐渐认同该品牌的超市。但是一般这种超市都较大,高额的门店租金和众多的消售人员及品种齐全的商品都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的,所以想要经营好这种大型的连锁超市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

二、拆东墙补西墙

因为是连锁超市,通常一个城市有许多家,所以可能个别的超市生意经营状况不好,却不会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转,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老板会拿赢利的店面的资金贴补亏损的店面,但是总体经营是赢利的,支持一段时间再看效果,如果实在扭转不了局面再撤店也不迟。但通常情况下通过改善亏损店面的经营策略,调整经营结构渐渐都会扭亏为赢。这也是某些连锁超市看似光顾人员不多却能一直经营下去的原因。

三、拥有大量沉淀资金

大型连锁超市通常会从供应商那里得到付款账期,品类不同账期长短不同,家乐福、沃尔玛那种超市一般的账期都是30天到45天不等,个别品类供应商会给到15天或60天的账期,如果简单的以30天账期计算,30天内有数十亿元营收款沉淀在超市方的账上,只计算银行利息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快速扩张阶段,超市方通常会用这笔沉淀资金开新店。

四、政府给予补贴

可能很多朋友会想不到超市可以拿到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基本有几个方面:

1、创业补贴:各个城市各级政府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者会提供一次性的阶段性的补贴,例如:贷款利息补贴、社保金补贴、场地租金补贴等等;

2、就业补贴:吸收就业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拿到政府的专项补贴;

3、新技术项目补贴:如果你的实体超市再融合了互联网技术或者人工智能技术,那么你就可以申请高新技术扶持资金;

4、农业补贴:如果你是生鲜超市,销售达到一定的规模,你就可以向政府申请农业补贴,农产品销售本身就有减免税政策。

以上就是大超市即使生意不好,也不会很快倒闭的原因,但是一旦超市资金不足,出现债务危机,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超市破产清算。

7. 德国传统实体店现状怎么样也像中国一样大量倒闭吗

德国的传统实体店由于受到电商的影响,也在大量的倒闭。其中不乏百年的品牌,譬如schleker,有1万多家分店,2013年宣布倒闭。因为其经营模式主要是社区便利店形式的日化连锁超市,由于德国汽车的普及(40%,也就是说出去老人和小孩,几乎人人有车,起码是每个家庭都有车),所以人们觉得社区便利店去买日化反而不方便了,不如周末去购物中心去买,那里有吃有喝还有儿童游乐场所,一家人周末娱乐了,也把一周需要要的东西都买回来了。Schlecker为什么进入不了购物中心呢,因为它有1万多家分店,房租,人工都形成了它沉重的包袱,无法转变经营模式,最终以倒闭收场。德国这样的百年超市还有很多,譬如Ihr Platz有100多年的历史,也宣布破产保护,政府出于保护百年品牌的考虑,扶持了40家,2015年增加到80家。不过他们由于德国国内市场疲软,生存困难。德国经济促进局发现中国跨境电商是他们的好机会,成立了中德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帮助这些超市找到中国销售代理商,又想做德国海淘代购的有货源了,不过那些货都是德国认知度很高,但是中国市场完全空白的品牌。

8. 沃尔玛进军德国失败的文化因素

[ 摘要] 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与其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失败、消费者因素分析的失败、市场竞争分析的失败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失败密切相关。本文研究对于沃尔玛及其他国际零售商的海外扩张以及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国内市场的跨区域扩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零售国际化失败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 对零售国际化失败原因的理解
国际化失败可能是由于主业的经营活动或者外部环境原因造成的。有时的国际化经营不善, 则是企业出于某种形式战略安排的考虑, 试图通过短期的亏损快速提高市场份额, 从而保证长期的盈利水平。但对于长期的国际化失败, 零售商一般会试图通过减少投资, 或机构重组等方式降低亏损。如果仍然无效, 零售商将通过资产出售、国际店铺置换、破产等方式全面退出该国市场( 赵萍, 2006) 。
对于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具体原因, 不少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Benito和Welch(1997)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 零售商海外市场撤退是对不停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一种理性回应。当环境和时机改变的时候, 经营者要快速果断的做出反映。此外, 零售国际化失败还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资产以及在不同市场因地制宜的管理密切相关(Boddewyn, 1985)。Wrigley和Currah (2003)曾经通过Ahold撤出拉丁美洲市场的研究证明了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失败可能会受到在其他目标市场财政状况的影响。Benito(1997)曾经系统的总结了导致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四组因素: 一是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环境, 竞争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等。这些相对稳定并且可长期产生影响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各企业的整体发展, 包括影响到企业的宏观战略部署, 管理机制等, 而环境风险的增加无疑容易引发零售国际化失败; 二是企业运营状况, 企业的运营状况往往可以从很多财务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 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海外市场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完成程度及一致性等, 这些运营中的因素往往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产生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对零售商海外市场成功或失败产生影响; 三是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一致性, 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 保持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一致性往往是很难达到的, 而战略的不一致可直接导致企业管理上的脱节, 从而导致海外子公司经营和运转的失败; 四是治理因素, 主要指母公司在不同的海外环境下所采取的特殊的经营方式和策略, 如果这些经营方式或策略不能很好地适应目标国市场, 就容易发生国际化失败。
( 二)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综合国外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失败问题的研究,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原因。首先, 对目标市场环境因素的不准确分析会导致零售商在国外市场的失败( 比如, 供求数量与预期相差很多会直接导致外国子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对目标国经济环境是否健康、稳定、保持可持续发展及目标国经济风险的不准确把握会直接导致跨国零售商宏观策略的失败。同时, 对目标国的政治环境( 如法律、劳动保障制度等) 分析不透澈、不全面也会导致跨国企业的失败。其次, 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不准确分析也会导致零售商在国外市场的失败。有些国际零售商在本国凭借其独特的销售方式或技巧可以牢牢地吸引住消费
者。但在目标国, 这些在本国可以成功吸引消费者的方法很可能并不会对目标国的消费者产生任何作用, 从而导致这些国际零售商的失败。再次, 在目标国的竞争失败同样可以致使国际零售商放弃目标国。一个国际零售商有可能很适应目标国环境且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但与此同时, 强大的竞争者的加入也会使零售国际化失败。国际零售商可能在经营运作的各方面都没有失误, 但和其他竞争者相比, 国际零售商可能没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从而不能在目标国站稳脚跟。最后, 由于战略管理理念的错误而产生的决策失败也会直接导致零售国际化的失败。比如, 国际零售商可能为了公司在本国或者不同国家整体发展而做出决策而不是站在每个不同目标国家的角度上作决定。如果零售商做出了不是完全适合目标国情况的决策, 在目标国的零售经营很可能会面临失败。
上述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最终都会导致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的失败。其中的前三个方面主要是在市场分析中的失误而最后则是管理上的失败。这四个方面的失败可以同时发生并且相互关联, 影响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经营与发展。
二、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案例分析
( 一) 沃尔玛的发展
1962年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 Sam Walton) 在美国阿肯色州成立。经过近30年在美国本土的发展, 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随后在1997年, 沃尔玛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达到1050亿美元, 并于同年成为美国第一大私人雇主。到1999年员工总数达到114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雇主。与此同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 在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 沃尔玛开始筹划进军国际零售市场以进一步保持其快速的增长。1991年, 沃尔玛商店在墨西哥城开业。自此,沃尔玛正式进入海外市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沃尔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连锁零售商。截止2007年5月, 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近6960家店铺, 员工总数超过190万人, 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英国、加拿大、中国、尼加拉瓜、日本、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14个国家。
( 二) 沃尔玛在德国
沃尔玛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 但自1997年进军德国市场后, 却问题重重。事实上沃尔玛进入德国的经营危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沃尔玛从开始进入国际零售业到现在, 市场扩张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采取大举入侵的方式收购。在德国也同样如此,起初, 沃尔玛采取收购的方式打入德国零售市场。1997 年12 月, 沃尔玛以12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Wertkauf 旗下的21家自助店正式进入德国市场。第二年, 沃尔玛又以8.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Interspar的74家连锁超市。两次收购成功后, 沃尔玛一跃成为德国第四大零售商。1999年沃尔玛又在多特蒙德开设首家大型购物广场。但在进入德国市场后的起初几年中, 沃尔玛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按照沃尔玛的计划, 到2001年初, 沃尔玛应新增50家连锁店。但实际上沃尔玛不得不关闭它的两个大的销售点。同时, 沃尔玛只有能力把收购到的所有商店中的三个转化为沃尔玛连锁超市的模式进行经营。虽然沃尔
玛在德国的分店曾一度达到95家, 但2002年就被迫关闭6家分店。2002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只有29亿欧元, 市场占有率只有1.1%, 沃尔玛这个美国零售巨人在德国市场只是个小商家。沃尔玛在进入德国的最初几年就由于入不敷出先后经历了部分性的关闭商店, 降低经营规模等经营上的失败。2006年7月沃尔玛在德国已经亏损10亿美元, 不得不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 将在德国的85家沃尔玛连锁店转让给欧洲对手麦德龙(Metro)。
( 三) 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原因
对于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市场环境、德国消费者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以及沃尔玛战略管理理念四个方面寻求解释。
1. 德国市场环境方面。德国零售业年销售额占全欧洲的15%, 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欧元, 拥有8千万消费者, 是欧洲最大的零售市场。但由于欧洲整体经济的不景气, 2002- 2003年被认为是零售业的低谷年份。平均来说, 德国消费者把他们30%的收入花在零售业。这比10年前的40%整整低了10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很多消费者把更多的收入花在了住房、旅游、通信等方面。从1996年到2001年, 德国的就业人口从275万下降到了250万, 而且在这些就业人口中还有50%是兼职的。总体而言, 德国零售业目前很不景气。德国零售业营业总额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同额度的下
降, 只有食品销售相对保持稳定。德国零售业正经历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如这一颓势继续发展, 15000家零售商将面临倒闭, 由此危及5万名员工的就业。德国零售业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长下滑和复苏前景不明使德国消费者忧心忡忡, 他们不得不放弃或推迟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或不十分急需的商品。与此同时, 德国食品零售商集约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商家竞争加剧。Aldi、Penny、Lidl等低价连锁超市继续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 其营业额和市场份额均保持较高的增长, 对传统的超市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沃尔玛的加入无疑为德国基本饱和的零售业市场又添加了新的压力。此外劳工问题上, 沃尔玛一直被本土劳工组织批评为缺乏员工利益保障,美国联邦机构对沃尔玛雇佣非法劳工的调查也未结束。德国向来有着十分严谨的劳工和贸易法律, 沃尔玛看到自己的财势, 却没有评估德国法律条例对它
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造成了经常性的纠纷事件。2002年7月, 因沃尔玛拒绝与德国服务业工会集体协议、并拒绝加入德国雇主协会, 爆发了一千多名员工参加的罢工, 忽视法律环境导致的劳工矛盾使沃尔玛陷入危机。因此对德国市场环境的不全面分析直接导致了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
2. 消费者状况。当沃尔玛刚刚进入德国市场时信心百倍, 但事实证明, 沃尔玛没有很详细的了解德国的消费者。如德国消费者并不喜欢沃尔玛某些经营特点, 比如员工必须向顾客微笑等等, 诸如此类企图改变消费者喜好的做法, 影响了沃尔玛在德国的发展, 而且德国消费者认为沃尔玛服务人员过多是一种浪费行为, 雇佣这些服务人员会增加沃尔玛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花费。
3.市场竞争状况。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竞争战略曾无情地挤跨了无数竞争对手, 但在德国却行不通。这是因为德国的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很多本土零售企业竞争优势明显。2005年, 在全球3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 德国独占6家, 它们分别是麦德龙(Metro) 、Schwarz、Aldi、Rewe、Edeka、Tengelmann。这些德国零售商在德国本土零售市场竞争力很强, 并且国际化扩张也比较成功。如德国Aldi的货架上只卖区区700种商品, 全是“少得不能再少的生活必需品”, 比如卫生纸只有两种牌子。一些Aldi店铺甚至在几年前还没有普及激光价格扫描系统, 全靠售货员强记所有货品的价格。但相对以折扣促销着名的沃尔玛, Aldi货品的定价却比沃尔玛还低, 深受德国消费者喜爱。在德国市场上受专业店、折扣店和中小超市强烈竞争的夹击, 德国大型自选商场日益失去其
竞争优势, 营业总面积自1990年以来明显下降, 超过1万平米的大型自选商场已寥寥无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与自选商场不同, 德国的现购自运商店(Cash& Carry) /仓储式商场只对公司和消费大户开放, 普通消费者未经许可不能入店, 因此, 德国的现购自运商店被纳入批发类, 其定位与大型综合超市或沃尔玛的购物广场是不同的。所以竞争激烈及德国本土企业势力雄厚导致了沃尔玛购物广场的生存空间不大。
4.企业战略管理理念。沃尔玛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战略是收购。通过收购, 沃尔玛可以很快地得到当地的经营信息, 这可以为沃尔玛节省不少成本。但在德国, 收购的结果并不乐观。沃尔玛当初收购Wertkauf集团和Interpar连锁店是一个绝大的投资错误, 有74家连锁店的Interspar几乎就是“垃圾”。沃尔玛先收购的Wertkauf只基本上覆盖了德国的西南部地区, 所以很快沃尔玛又收购了Interspar以覆盖德国整个市场。但Wertkauf和Interspar在德国都不是很受欢迎。这直接导致了刚进入德国市场的沃尔玛有了一个很差的品牌效应。同时, 沃尔玛发现收购的两家公司很难达到一体化的管理, 而且很难达到沃尔玛的营运标准。沃尔玛花费了很大一笔资金对收购的店铺进行改革, 结果得不偿失, 销售额每年都在下降。显然, 沃尔玛在德国的战略管理理念没能迎合德
国零售市场的需要。
三、结语
本文初步构建了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分析框架,并以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为例展开了详细说明。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与其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失败、消费者因素分析的失败、市场竞争分析的失败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失败密切相关。通过本文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扩张时有几个问题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 对目标国的市场分析十分关键,这包括对目标市场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等不可变因素的分析; 对消费者喜好和购买力的分析; 对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的分析。准确无误的市场分析是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成功运营的先决条件。其次, 根据对目标市场的分析做出合理可行的管理决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从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对于其他国际零售商的海外扩张以及当前中国本土零售商国内市场的跨区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阅读全文

与德国大型超市为什么会亏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