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德国人以谨慎着称于世界,这与它的民族历史有什么关联吗
德意志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民族,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是德国人,他做事特别的严谨,每次组装零件的时候,他只能按照说明书上的顺序组装,不会掺杂自己的想法,每一个螺栓都要排上编号,按照编号才可以组装,虽然因为这样,他和工人技术及管理人员闹过不少矛盾,但是他依然按照他的做法,德国人严谨的态度真的很让人敬佩。
脾斯麦当政的德国,普鲁士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学校的,而普鲁士精神就是忠诚顺从勇敢而德国人以荣誉,忠诚,勇敢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德国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而且,德意志产生了许多像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产生了莱布尼茨,黑格尔,等等,着名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严谨的态度,才使他们的思想被世人所接受。
所以,德德国人严谨的态度是深深的受着他历史的原因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完全的渗透到德国人的身体当中,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做事都会渗透着严谨。
㈡ 为什么德国人拧螺丝拧三圈半后再松半圈
螺丝在拧紧后,为了防止松动,应该施加一个预紧力,因此松半圈后预紧力将消除,因此不应该是为了防松,况且要防松应该加装弹性垫圈或是止动垫圈或是其他方法,用这种方法似乎不妥。
㈢ 为什么德国高技术的工人倍出
德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也是二战战败国中,发展较好、认错态度积极的国家。这个国家工人技术很高,而且高技术工人十分常见,有这样一个现象存在,皆因为这几个原因存在。其一工人地位高,工资待遇好;其二德国职业教育做得好,工人再学习、教育机会多;其三便是德国人做事专注,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从事一个工种工作。
工人在大多数国家,都属于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代表着低收入,社会福利和地位相对也较低。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就已经拼尽全力,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德国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长期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拥有更多这样高级的工人。
㈣ 相同条件下,为什么德国工人生产出来的零件比中国的要精密
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比较好:
①德国机床先进。以压力式机床为例,数控机床相比传统的机械式的精度、效率都要高;送料机代替人工手动送料,效率提升很高;而且德国机床多是多维加工机床(如三维、四维甚至更高),国内很多都是一维、二维的;维数越高,工序越少,而工序的减少带来的好处就是不良风险下降:
例如一个冲压件,在国内分为落料冲孔、3次折弯等4个工序,德国机床可以将3次折弯变成2次甚至1次;
②模具;国内很多模具生产厂家由于材料、加工工艺不高,导致模具寿命短,经常出现损坏等问题,而导致不断返修;而国外模具不论是材料硬度、强度、打磨精度都优于国内,同寿命周期内,返修次数少;这个你可以和现实做个比较,如同家里买了一台彩电,一开始是好的,后面显像管多次烧毁,反复更换,其画面效果就往往不如原厂原装的了;
③5S管理;国内很多企业不是发展起点低就是管理模式落后,不注重5S(西方称5C)管理,现场多是“脏、乱、差”,不利于6σ品质管理;
④现场管理;现场作业中的核心除了5S外,还有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目视化、标准化,这是很多国内企业往往缺乏的;
⑤严谨;德国人以“严谨”着称(往往会被说成是死板),对于品质、效率、交期等都十分注重;以前有个例子,说同样一个零件要拧上一个固定螺栓,要求是正转3圈,反转半圈;德国工人会严格按照标准作业书要求的动作、时间等进行操作,而中国工人直接正转2圈半。
其它方面还有很多,但个人认为除了设备、模具等物质方面的差距外,最主要的是思想和管理上的差距。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些IE工业工程方面的书籍,看下日本(丰田)的TPS、TPM等有关内容,再对比下现在的国内企业,就有一些了解。
㈤ 德国人为什么拧螺丝,是拧三圈回半圈。
德国人拧螺丝时之所以会拧三圈再回半圈,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螺丝在拧紧后,为了防止松动,应额外施加一个预紧力,而松半圈后预紧力将消除。螺丝在拧紧后处于弹性形变中,尤其是在高温和震动载荷的情况下,长期这样持续压力会产生蠕变,螺丝变成塑性变形后,其强度会大幅下降甚至失效。
退回半圈是让弹性形变恢复一些,同时消除预紧应力,这样之后不管螺丝在持续压力的变形还是在弹性形变之中,产生塑性应变和失效的几率大幅降低,使螺丝能保持持续高强度的压力,而直接拧紧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多数的德国高端机械设备的工厂里,对于特殊部位组装时,关于拧螺丝,是有严格的操作手册指导完成的,施加多大的扭矩都有明确规范。
(5)德国人为什么拧螺栓扩展阅读:
通常情况下,在螺栓的拧紧过程中,实际转化为螺栓夹紧力的扭矩仅占10%,其余50%用于克服螺栓头下的摩擦力,40%用于克服螺纹副中的摩擦力,这就是“541”规则,主要反映夹紧力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但若施加一定的改善措施(如涂抹润滑油)或螺纹副中存有缺陷(如杂质、磕碰等),该比例关系会受到不同影响而改变。
㈥ 英国人和德国人有哪些不同 急用 ,非常感谢!!
我觉得对于交友来说的话还是德国人比较开放。他们一般会主动找你聊天而且怎么说呢他们说的话都很有礼貌来的玩笑话也会是都别人开心的。和他们聊天一般也都会敞开心扉聊的吧。而英国人虽然比较礼貌可总觉得有点冷而且也不会怎么找你聊天你和他聊天也爱答不理的不过我觉得是个性问题吧。
㈦ 德国造的名枪有哪些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突然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这些新锐的半自动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从此德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远远超过了苏军。而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款虽然“默默无闻”但又十分着名的二战兵器----德国沃尔特43半自动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步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作为步枪家族的后起之秀半自动步枪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但提起半自动步枪,也许很多人会立即想到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或者前苏联的SKS步枪,而作为与它们同时期的作品德国的沃尔特43半自动步枪(G-43)就显得名气微薄许多,但这并不影响其二战兵器史上的地位。后起之秀在战前的德国看来军队并不需要这样一款兵器,因为他们相信仅仅凭借已广泛列装的Kar-98K步枪就可以满足战争的需求。而与此同时的美国,作为制式兵器的M-1步枪已经开始大量为军队所订购并逐渐取代了老旧的1903式步枪,同样,俄国人也在为他们的新的托卡列夫 SVT-40 半自动步枪的列装而忙碌着。直到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的步兵们却开始为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苏军此时已经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他们可以有效压制德军手动填装的K-98步枪,而德军大量装备的MP-40冲锋枪也时常由于射程不足而无法作出有效还击。由于此时德军制式武器的火力强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为军队装备一种可以与苏军SVT-40步枪有效抗衡的半自动步枪的议程也随即被提了上来。军旅生涯为了争夺新的制式兵器的生产权,德国两大兵工企业的“元老”毛瑟公司与沃尔特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G-41型半自动步枪,但毛瑟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失利,而德国军队也随即决定用这种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来取代老旧的K-98步枪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1942年8月,沃尔特公司开始承担了批量生产G-41(W)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枪被提供到了苏联战场上试用。但部队却拒绝接受,因为它像K-98步枪那样,必须用弹夹从上面将弹匣装满,而部队要求的是一种象苏军SVT-40那样从下部填装供弹的步枪。于是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要求对原有的G-41半自动步枪的加以改进,并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K-43型步枪。直到1944年德国陆军总局将K-43半自动步枪改称为G-43,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正式制式编号,从此G-43被大量生产以供给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例如当加装ZF41或 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根据到纳粹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国军队中服役。在战争中G-41只被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它们被配备给了德国的部分精锐部队和伞兵,大多数的G-41在苏联战场上损失掉了。而G-43则被制造了更大的数字,它的生产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德国战败。但由于数量不足,因此G-43一般只配发给经验丰富的士官,而大多数的士兵依然在使用老旧的K-98步枪。使用G-43射击的德国士兵战争后期的德国由于原料的不足,加之时间紧迫以及技术缺乏,同其他大多数德军装备一样,G-43在制作工艺上越来越简陋,昂贵的木制枪托以及其他木料部分被非常薄的木头代替,枪托底部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了钢制冲压件。这些近乎侮辱似的改造必然使得G-43战力功能的急剧下降,但战争毕竟也是生产力的较量。枪体特点作为制式装备,G-41/43配备了标准的 8 x 57 mm 弹药。最初的K-41步枪所采用的导气系统是由工程师 Mauser 设计的,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导气系统,它并不是像通常步枪那样由气体口岸排出气体,而是用槽孔引导气体进入集气筒。在进行连续射击时,枪机后坐会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一名有经验的士兵在使用G-41/43步枪时可达到50-60发/分。G-43步枪的分解图但后来德国人发现该导气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外由于设计上的过于精密,它容易积垢这使得士兵们不得不对之作频繁的清洁,因此G-41不大受前线士兵的欢迎。通过实战,德国人发现G-41的枪体拆卸工作也相当困难,但它的可靠性却并不比苏军的SVT-40步枪更高,此外G-41的枪身全重大且造价昂贵,这些弱点的暴露使得德国人不得痛下决心对G-41进行改进,而这就是后来的G-43半自动步枪。装备了MP-44与G-43的德军山地步兵G-43的螺栓机制与G-41大同小异,但它采用的导气系统是SVT-40的长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该系统久经实战检验。它的闭锁系统的可靠性也很高,因此从枪支内部设计上看G-43在技术上并不输给M-1伽兰德步手持G-43冲锋的德国士兵被重新设计的G-43步枪随即被大批量生产。它采用了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非常适于机械加工厂的大批量生产。此外G-43的零部件也与G-41有着很大的通用性,但与G-41不同的是G-43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刺刀座。比较有意思的是,G-43步枪的枪栓位于枪机左侧,似乎是为左撇子射手而设计的。这里笔者至今仍没有机会使用这些步枪射击, 但从现存的资料可以看出G-43确实也是一款相当实用可靠的武器。性能诸元:产地 德国制造商 沃尔特类型 半自动步枪弹药 8 x 57 毫米运作方式 半自动供弹方式 10发可填装式弹仓重量 4.33 千克 (无弹药装填)长度 1.120 米[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枪管长度 550 毫米枪口初速 745 米/秒有效射程 600 米1年前 -
㈧ 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个“援助”应该打个引号。首先必须明确,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没占人家半毛钱的便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什么“历史传统友谊”、“两国文化历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几乎都是装样子的说辞,可不能真信。相距甚远的中德两国,在20世纪初的密切往来与合作,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谓的“感情因素”。
此外,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这让中德合作没有历史包袱,较为轻松。
还是如我文章开头所说,那是基于战略需要和国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时,德国有求于中国的是稀有战略金属——钨矿砂,它们都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是生产枪炮的必需品。此外还有中国的猪鬃和桐油德国也有大量需求。
对,就是猪鬃,这个绝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大家想想,机械化战争时期的作战平台和作战武器,哪一个可以不上漆,直接就开出来用的;此外还有清理大口径火炮炮管内的火药残渣的重要用途。通过合作,中国拿到了德国军事、工业、科技的“援助”。
其实“援助”这个词用的不妥,这些技术、军火都是用高于国际市场价的价格,或者是以货易货方式购买的,军事顾问也是八抬大轿高薪聘请的。咱们可是连个螺栓都没有“白拿”人家德国的,怎么就老被一厢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据当时史料记载,德国出口中国的工业品,尤其是军工类,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质检淘汰掉的“残次品”,为此,国民政府代表还多次跟德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国与日本开始勾搭,为了表示对日本“大东亚共荣”计划的支持,德国开始逐渐疏远了中国,在日本的压力下,一度在收到货款后,拒绝交货。到了1938年,德国顾问团就已经基本全部撤回德国。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回国后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在盖世太保的监视威胁下,还坚持宣传中国抗战,直到德国下令预备役军人全部恢复现役,才重加入了德军。
法肯豪森才是咱们中国真正的朋友,可惜现在网有们总认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是中国抗日的大恩人........
客观地看,国军的德械师规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殆尽.....在漫长的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不是特别大,远不及美国的支援。
总的来讲,二战前后,德国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务实的:和日本结盟是谋求牵制苏联;而援助中国就是为了换取战争资源....于是中德成了贸易兼军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别想太多了。
还是如文章开头所言,国与国之间搞关系,就是利益的交换,国际社会上还真没出现过,有哪个国家无目的去支援别国。
㈨ 螺丝上紧后为什么要松半圈
那叫镙丝复位,当镙丝拧紧时丝杆和丝帽的牙距上下方会出现很小的牙距,这小牙距是拧紧时最后一两道丝牙产生的。
因为它受力最大被硬挤出来的牙距,如果不复位镙丝反而会从这小牙距的间格松动,松半丝也就是把镙丝松到没被强烈挤压的部位,那里的丝牙都很正常,因此松动可能性就小。
英制螺丝和美制的区别用目测很难分出,英、美制螺丝的区别在于英制螺丝的搓牙角度是55度,而美制螺丝的搓牙角度为60度,但1/2规格的螺丝不可,因为英制1/2的标准螺纹为1/2-12牙,而美制是1/2-13牙。
(9)德国人为什么拧螺栓扩展阅读:
公差带代号由数字加字母表示(内螺纹用大写字母,外螺纹用小写字母),如 7H、6g等,应特别指出,7H,6g等代表螺纹公差,而H7,g6代表圆柱体公差代号。
旋合长度规定为短(用S表示)、中(用N表示)、长(用L表示)三种。一般情况下,不标注螺纹旋合长度,其螺纹公差带按中等旋合长度(N)确定。必要时,可加注旋合长度代号S或L,如“ M20-5g6g-L”。特殊需要时,可注明旋合长度的数值,如“M20-5g6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