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怎么打苏军

德国人怎么打苏军

发布时间:2023-04-12 19:40:18

‘壹’ 二战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

1、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抵列李闭宁格勒城下。

2、中部战线,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3、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1)德国人怎么打苏军扩展阅读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坦信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哪信裂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贰’ 二战中德国怎样才能打赢苏联

当时的德国准备并不充分,怎么打都是输。如果真的要问怎么才能打赢苏联的话,我个人认为,德国要重视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德国应该夺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纳粹的政权)然后南方集团军夺取巴库油田。同时在41年时期应该选在四五月份进攻,这样有半年的时间天气不是那么恶劣的。希特勒并没有重视天气的问题!中央和北方集团军以及仆从国应该分别夺取明斯克和基辅,并且打几次大的歼灭战。然后中央集团军应该往回打和南方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会合。切断苏联的战略补给线,同时积极招募在乌克兰的仆从军。北方集团军应在莫斯科附近进行大纵深防御以抵御苏联的反击。德军应当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脉等作为战略后方。之后德军应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继而和芬兰联手攻下列宁格勒,这时日本看苏联支撑不住应该会进攻西伯利亚。这是战略层面。在战术方面德军在战争初期应该集中相当力量的机动化部队和装甲部队运用钳形攻势分割包围歼灭敌军,并积极的将战术胜利发展至战役胜利,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获取战略资源为目的,以充分发挥闪电战为手段迅速摧毁敌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对苏战争必须在42年冬天来临前结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内夺取苏联重要的大城市。否则拉锯战对于德国来说就是失败!
以上只是个人依据历史做的一个沙盘模拟。即使德军真如以上方案进攻苏联,也很难击败苏联。胜率渺茫到德军甚至无法承受一个战役的失利

‘叁’ 在基辅会战中,有上百万军队的苏军为何会惨被德军吊打

因为简单碉堡式防线没有防住德国的坦克。

7月30日,德军完全袭击了基辅防线。面对大量德国步兵和突击炮的突然袭击,许多苏军选择撤退,守卫城堡的苏军并未撤退。相反,他们使用了更密集的火力。掩护步兵撤退。保卫村的131机关枪掩体中的苏联驻军连连击退了德国人,所有驻军都撤退了,但是131机关枪掩体中的苏联驻军并未撤退,苏联的131掩体毕竟该地区的部队被撤离,他们继续站立3天,直到德国人炸毁了掩体,抵抗力量才得以终结,掩体中的所有苏军都被杀死。

‘肆’ 二战德国想要赢得苏联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这里谈一下战争发展的可能性吧。。毕竟我是一个决定论者,而不是非决定论者。其实,这种历史问题往往最为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选择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即“苏德战争”。其结果以苏联在四年后的胜利而告终。以下是几点使战局可能变得有利于德军的措施:

  1. 改变武器生产策略。德军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点出在生产供应前线的问题上。德国军工的设计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单项性能,比如机枪射速快,坦克装甲厚,火炮优良。固然,这是很好的优势,但关键在于这些优势并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带来的劣势——生产效率和前线供给问题。精良的高级武器往往伴随着不成熟的设计以及复杂的使用、维护过程以及苛刻的后勤补给要求。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将难以保证,显着降低了部队的作战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战损率。(例子:各类重型坦克机动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对作战环境要求高,适应性差)反观苏军,装备的武器并不是做工精细质量最好的,但却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便于大量生产制造,能够快速补足前线的需要,易于维修和使用。由此带来的直观优势就是苏军在进攻或防守时,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也就是说,每一门德军反坦克火炮在进行防御时,必须要在苏军推进至防线这一两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灭7~8辆苏军T-34型坦克或3~4辆KV型、IS(JS)型苏联坦克。若放过其中的任何一辆,就必须依赖步兵防御。而德军步兵又要以苏军步兵为目标,就会导致防线被攻破。同时,苏军拥有巨大的步兵人数优势(过会儿会讲德国怎么办),一旦攻入阵地,德军必然惨败于近距离的战斗中。同样,德军为什么攻不下苏联防线?天气是次要原因,而数量劣势才是主要原因。一辆德军坦克在进攻时平均要对付2~3门苏军反坦克火炮和十几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实际上炮手没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后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多半有去无回。况且,战争中期苏军同样掌握这空军数量3:1的优势。一架德军战斗机在追击一架苏军战斗机时,背后还有一架苏军战斗机,空中还有一架苏军对地攻击机。德军的损失将非常惨重且不可挽回。

  2. 要改变政治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希特勒自从兵败莫斯科城下以后就亲自指挥战斗。然而,远在后方的他对于前线的局势分析判断仅仅依靠一张插满小旗子的地图和几名高级参谋军官。他很少全权交付大局给一名德国军官,因为似乎自从遇到失败过后他就觉得那并不可靠。一面代表着一个德国集团军下辖的一个师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国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装备。不能对战局有着直观的看法,也就只能下达一连串不切实际的命令了。反观苏军,在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将部队全权托付朱可夫元帅处理。甚至本人在战事激烈的时候睡觉休息去了,可见斯大林对苏军将领的信任。再来苏军将领都是大清洗过来的,对斯大林又忠诚又畏惧,自然拼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军将领们犯下的过错;而斯大林允许苏军将领们犯错,但是要求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得将来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顶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见则是:你不服就证明给我看你是对的。而希特勒根本不会给他的将军们这个机会。与其意见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罢免,隆美尔更是惨遭毒手。

  3. 关于德国征兵制度:尽早大量训练更多部队,消除”超人理论“中的”少量精锐部队无敌论“。建立苏联一样的征召制度和军事训练计划。应建立庞大规模的预备役部队,并尽早进行精锐军事化训练。征召女兵进入后勤部队和医疗部队以及军工企业。二战末期,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等困难,纳粹德国紧急从占领区征召了许多补充兵和从本土征召了准军事人员。他们将组成部队接替损失惨重的精锐部队进行战斗。然而,这些部队缺乏良好的训练,甚至武器装备都无法达到标准。这注定了他们只能用“对元首的无限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满腔热血”来抵挡排山倒海的苏军部队。然而,这还不算最糟的。德国的老少民兵组织——"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完完全全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甚至没有统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够的训练以及后勤补给,面对苏军只有当炮灰的份。反观苏军,一个多亿的苏联人凡是身体健壮的均为士兵。苏联军事院校和后方军工企业高效率的运行使得每个月有数以万计的生力军部队被组建起来,满编的军团装备了全新改良升级换代后的武器,时时刻刻填补着前线的空缺。而德军的精锐部队和武器装备一旦遭受损失,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了。

  4. 军工部门的觉醒:100%完全动员。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德国的工业完全就没有真正100%动员起来,前纳粹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心知肚明。德国的生产无时无刻地保障着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国的许多家庭仍然有新鲜的肉类供应。这也是纳粹当权时所承诺的,所谓“贿赂人民”一说。德国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措施来提高人民对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应来“收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苏联则完全不同。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亲人朋友,斯大林和苏联高官们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对于绝大多数士兵来说,无需内务部队的监督也能拼命地战斗。全国上下都发自内心痛恨着万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并愿为战争胜利奉献一切。妇女和儿童纷纷进入工厂车间和农庄田地,“一切支援前线”的口号被挂了出来,任何资源都将优先供应前线,然后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国,未经训练的16岁德国男孩“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朝着远处的苏军胡乱开枪,浪费着宝贵的弹药;在苏联,技术炉火纯青的12岁苏联小女孩取代了资历丰富的老工人,一天生产了几千发机枪弹链供应前线。

最后,就我看来,德国至少要做到这四点,局势才可能扭转。论资源,德国控制着大半个欧洲:论技术,德国绝不弱于苏联。不过要我这个决定论者来说的话,这也不是那个纳粹德国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会同意改变,他们还要去维护“人种理论”,所以他们不能完全投入战争。纳粹还要花心思“高效”屠杀犹太人,还要搞纳粹畸形的恐怖实验,还要开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铁道炮、“复仇者”系列("V")飞弹火箭等等),为了一个爱因斯坦赌气放弃原子弹(说是“犹太人物理学”而将其作用贬低)。也就是说,他们自身的纳粹理论奠定了他们战争失败的根基。面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话那样神奇的幻想般的发展,他们不得不修改其理论以自圆其说(如为了接纳日本人作为轴心盟友,赐予其“荣誉日耳曼人”称号;而先前纳粹曾宣称黄种人和黑种人与犹太人共为底层的“劣等人种”,后来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黄种人“为中国人;并让盖世太保逮捕了几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街头的华人进入集中营,战后生还者寥寥无几)。而他们无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论上为现实需要让步了。因为他们过去向德国人民撒了太多的谎言。

‘伍’ 德国侵略苏联

这个问题好大~~你需要详细的还是简略的??
简单说下,1941年夏天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妄图以闪电战迅速击破苏联,战争初期由于苏军没准备而节节败退,接连丢失了西部方向大片领土白俄罗,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基本沦陷,列宁格勒被包围,莫斯科受到严重威胁。
德军在迅速扩大的战果前信心满满,十分骄横。然而在1941年9月到42年4月之间的莫斯科战役,让骄横的德军第一次遭到巨大失败。随后在42年4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以重大牺牲再次在斯大林格勒重创德军,截至43年2月全歼该地区德军33万,并俘虏德军司令官鲍卢斯元帅。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被苏联掌握,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苏联倾斜。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不甘心失败,企图重夺战争主动权,经过数月准备,1943年7月德军发动“堡垒”行动,准备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歼灭苏军,结果战至8月23日,苏军解放哈尔科夫,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最后胜利,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共击溃德军30个精锐师,内7个坦克师。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700余架、火炮3000门,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苏德战场主动权。
1943年8~11月 ,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 ,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4年 ,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10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 、南等国作战 ,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希望采纳~~

‘陆’ 二战德国怎麽杀了苏联这麽多人

德国一开始是为了灭绝犹太人,德国人的野性不比日本人小~苏联在和德国交战也是中段,小胡子(希特勒)的野心是很大的,他的种族歧视是相当强的,他坚信种族有高低贵贱之分高等民族有权利剥夺低等民族,每天屠杀6000名犹太人,

他更日本是一样的,甚至比日本屠杀规模还要大,德国周边国家基本都受德国的侵略,拿犹太人做试验,有焚尸炉,活体实验室,等这些称为死亡工厂,人的头发做毛毯,衣物,人皮做灯罩,钱包,皮衣,皮鞋,焚烧后的尸体做肥皂,人骨做肥料

苏联和德国战争维持较长,斯大林的儿子也被俘虏,有去无回,因为没把苏联领略下来是因为小胡子没做好策略,在搭苏联的时候因为气候的影响下苏联抵挡住了德军的领略步伐,德军都是穿的单薄的衣服在零下20多度坦克等战争工具都无法正常运作而苏联的部队都是大棉袄轻武器所以后来德国保住了家园。

我说的都是我以前看过有关这方面的书还有听老人们讲述的,也许的地方不对,只做参考就行,反正德国和日本还有意大利这3个法西斯都是残忍的,意大利第一个投降的然后日本,德国

法西斯从小就灌输军人对待XXX比如:(犹太人)就称呼为垃圾,那么对待垃圾就要用对待垃圾的方法对待,德国军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杀他们比杀猪过瘾多了!"都是残忍的都是万恶的,没有可比性南京大屠杀还有犹太人面领种族灭绝不是杀的人多少的问题,是政治和民族的问题,都是无法原谅的(个人意见)

‘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什么要打苏联

原因如下:

1、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只有利益。希特勒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却一点也不简单。德国占据苏联,才能和日本形成亚欧一体的地缘战略联盟。在1941年之前,德军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换言之,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被德军拿下了,就连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爱将隆美尔在非洲战无对手。

2、要想称霸世界,那么必须要占领苏联,唯有占有苏联,既能联合1937年攻占中国的日军,形成东线联盟一体,成为亚非欧三洲一体的超级联盟帝国。接下来,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称霸世界指日可待。这一层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下面要说的是一些很细节性的原因,其实苏德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毕竟德国要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

首先,在德国看来,苏联是最不能让人放心的“盟友”德国要攻打全球,离不开苏联的战略资源。二战打得就是现代化武器的战争,诸如飞机、坦克、自行火炮、潜艇、卡车等都离不开石油,而德国自己缺乏石油资源。希特勒当初之所以攻占罗马尼亚,是因为罗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的战略供需都来自罗马尼亚油田。而苏联的石油比罗马尼亚更多。

(7)德国人怎么打苏军扩展阅读

希特勒的“海狮计划”失败,并且苏联当时用攻打芬兰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机,最终选择了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同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伤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后才得以恢复。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其国家政权被苏联清洗,换以听命于莫斯科的共产党傀儡政权,其政权形式完全仿造苏联,并且都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扎在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国家从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捌’ 二战德国完全有能力单线作战对抗苏联

打仗靠的是国力,看看这个吧!
一、战前:
在1941年前,整个世界对于俄国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大旁谈国,但还说不上是个世界强国。战前俄国的空军连中程轰炸能力都没有,仅仅能实行近程攻击,他的战机也谈不上优秀,当然除了一些特别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军缺乏基础设施和好的训练,而且对于某些关键技术,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那时候的苏联还没有掌握(1942春丘吉尔莫斯科之行后,英国向苏联提供了这些关键技术),到苏联考察后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英雄)向华府报告说:“俄国的空军不值一提,不仅是飞机质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术设施”。他的陆军庞大而迟缓,缺乏为之配套的铁路和补给站等基础施舍,最可怕的是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仅有几家如列宁格勒钢铁厂能够生产用于制造坦克的装甲钢,他的海军那个时候简直不止一提。
当一九三九年,苏联不得不面对德国的时候,他的全部军队只有九十三个非满编师,对于要签订的英法俄三国条约,我相信斯大林从内心上是反感的,他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为了对付德意志帝国而付出的牺牲,整整八百万人死亡,而最后却在凡尔赛和约上失去了波兰、芬兰和西乌克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能为法国战场第一阶段就提供200万军队,而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只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现在希特勒德国更加强大,谁能保证英法会在西线为他发动攻势以减轻他的压力(实际上甘莫林说过法国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一个想改变现行欧洲秩序的凡尔赛和约的受害者为什么要为了维护这个秩序而与另外一个受害者厮杀呢?更何况,即使苏联付出巨大牺牲后,英法可以给苏联让出波兰吗,可以允许他占领波罗的海吗?答案是不会,但是希特勒会。
对于斯大林这种冷血的策士来说与希特勒合作无论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获得波罗的海的大片港口,收复西乌克兰,甚至可以在德军失利的时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里宾特洛普说的斯大林与英法的谈判只是为了逼迫德国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换取苏联的中立罢了。

当希特勒粉碎法国抵抗时,斯大林的军队在芬兰进行了一场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呢?透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窥其端倪:“他愤怒的将伏罗西洛夫(国防部长)的烤乳猪摔在地上,大吼,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失控过。”“的确,我们的军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连装备落后人数少的芬兰军队都对付不了,我们怎么应付武装到牙齿可怕的德国人,要知道,这个物判国家上次大战中一只手压得整个西方世界喘不过气来,另一只手却将东欧所有的国家打得跪地求饶。”
为了应付潜在威胁,斯大林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进行了军队的大扩张,军队从九十三个师扩编到五〇〇多个,但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俄国绝对没有像英国一家小报所谣传的那样,准备发动一场对德的战争,因为这五百个师在战前,都是半编状态,虽然部署在西部,但他们很多都没有配备武装,如波罗的海方面军在德国进攻之后不得不去寻找武器库。如果俄国进攻,英美的态度会是怎样,美国还没有参战,他们一向像敌视希特勒一样敌视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向华盛顿报告要求美军占领俄国太平洋诸海岸)斯大林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在这种不明朗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消耗自己只会对英美有利的战争。
二、希特勒的东方政策和双方力量对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战措施:
希特勒这个人,由于战败对于他的性格特征以及军事政治战略能力往往被后世歪曲,战后盟军占领条例严禁为希特勒辩护的书出版,其中描写希特勒的才略的书刊也在禁止之列。当然世上只有大声贬低他的书才能存在。 贬低阿道夫军事才干最甚的莫过于曼斯坦因将军,当然曼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忠诚军人,但他和古德里安一样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无上的知遇之恩,战罩启改前他们和隆美尔都是德军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古德里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级叱喝说他的装甲练兵计划只能用来拉面粉,而希特勒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满足你,你有什么本领我都可以让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黄色计划却不被上级采纳,是希特勒对他赏识有加,将他一越提为大将,采纳了他的计划,让他成就大名。
为什么这些军官们战后如此贬低他们曾忠诚过的人呢,我想可能由于战争中他们所受的委屈有关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胜利》随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比如“尽管法国战役胜利了,但是我们的空军不如英国,我们的陆军比不上俄国”(实际上德国空军当时是英国空军的四倍,俄国的一倍半)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有些话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于没有一丝人性。”(曼《失去的胜利》)“对于新任的总理(阿道夫),原来不是个想象中粗暴的人,财政部长的评价是这是个思维极为敏锐、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解决问题并能迅速实施的人。”(古德里安《前进,坦克》)“他(阿道夫)不知为什么记性出奇的好,部长们说上次汇报的数字他竟然记得丝毫不差,他总是说:‘对不起,部长先生,您上次说的好像不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把上次汇报的相关内容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以至于部长们不敢有半点欺瞒。”(古《前进,坦克》)对于希特勒,古德里安将军的评价就是“比于前人(皮斯迈,佛雷德里希大帝)他也许更慧智,但他缺乏克制自己野心和利用这种智慧的能力。”
要知道当发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的一些将军们竟然畏战到要刺杀希特勒然后与英国议和的地步,他们没有看到英国的虚弱和法国战争准备的仓促,但希特勒很明显就看出其中的关键:“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齐就仓促应战,而我们能迅速出动179个师的大军,你们不感觉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毫不犹豫地进攻吗!”
对于苏联,他要求要将其变为德国的殖民地。其实这种政策怎么说,如果要从德国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无奈的,也是正确的。“德国为什么会在苏联失败,就如同他为什么进攻俄国一样。虽然1941年前的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支配了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整个欧洲的工业),并拥有一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军队,似乎无懈可击,但是他却缺乏维持这个强大力量有效运行的几乎一切资源,如同日尔曼神话里的屠龙勇士奇菲格勒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足以毁灭他的所有辉煌。”(李德哈特语最负盛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希特勒曾试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国,获取这些资源,但很快就被英国人赶走了,因为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就注定了德国不能像英国那样试图建立庞大的海上帝国。维持帝国的生存。
仅仅将希特勒这个冷酷领袖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归结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是不对的。他进攻苏联是因为苏联能够为他的国家千年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是因为他认为当时苏联的国力远不如他。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国战前实力对比。

人力上: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而且德国在欧洲还有十六个盟国的军队。

在工业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着,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两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

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
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
我们看到当时德国的力量无疑是远超过苏联的,如果可以毁灭苏联这个潜在对手,并获得资源,解决困惑德意志民族千年的难题,对于希特勒来说,那为什么不呢?
斯大林真是一个和希特勒一样敲诈和欺骗的高手,虽然没有对手那么富有才华、手段和魅力,但他却清楚地看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他绝不指望英美会在苏联处于困境时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绝不会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证。
在这种力量不如别人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极为困难又必须小心的。特别是英国在希腊被德国击败,希特勒征服巴尔干后,他更加小心了,他尽力向德国保持友好的姿态,却又快速加强自己的力量。下面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国,虽然也许有些失颜面,但是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讲,也是必要的。
1941年4月13冯•德•舒伦堡大使向柏林拍发了一封耐人寻味的电报,叙述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在那天晚上从莫斯科动身的时候,斯大林不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国人表示了“一种异常友好的态度”。在火车站上[舒伦堡的电报说]斯大林公开地寻找我,用手臂搂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维持我们的友谊!”不一会儿,斯大林转向德国代理武官克莱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个德国人以后对他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一一患难与共!”而后者显然大吃一惊。
德国驻莫斯科代办提伯尔斯克希曾经通知柏林说,克里姆林宫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以后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德国关于解决两国之间从伊戈尔卡河到波罗的海的边界的建议。
苏联政府向被封锁的德国供应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负责同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的施努尔高兴地向他的纳粹主子报告说,俄国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货,由于“政治关系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后,“在3月份已经飞跃增加,特别是在谷物、石油、锰矿、非铁金属和贵重金属方面”。[他又说〕通过西伯利亚进行的过境运输正在像往常一样顺利地进行着。由于我们的要求,苏联政府甚至在满洲边界拨出一列运输橡胶的货车供我们支配。6个星期以后,在5月15日,施努尔报告说,有求必应的俄国人拨出了几列运货专车,以便4000吨迫切需要的生胶可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德国。俄国人正在按时依照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运交原料,虽然这使他们负担很重??我的印象是,我们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过1月10日条约的范围的经济要求,以使德国获得超过目前合同的范围的粮食和原料。施努尔说,德国没有按照计划如期向俄国送交机器。但是看来他并不介意,如果俄国人不介意的话。
4月22日,苏联政府正式对于它所说的纳粹飞机从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边界80次提出抗议,并且详细叙述了每一次侵犯边界的情况。它说,有一次,4月15日在罗夫诺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国侦察机中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几卷曝光胶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苏联西部地区地形图,“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这架飞机的人员的目的是什么”。俄国人甚至在抗议时态度也是和解的。照会说,他们正向边防军发出“命令,不得射击在苏联领土上空飞行的德国飞机,只要这种飞行不是经常发生的”。
斯大林在5月初进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动。为了讨好希特勒,他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国占领前与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公使馆。他承认了伊拉克的亲纳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这个政府反对英国,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伪政权)。他极其严格地约束苏联的报纸,以免惹怒德国。
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亲自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总理的职务,莫洛托夫继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这是大权独揽的总书记第一次接管政府职务。全世界的反应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局势对苏联来说已经变得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它同纳粹德国的关系方面,因此只有斯大林担任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政府首脑才能应付这种局势。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但是还有另一个道理不是那么明显,而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马上向柏林指出了这个道理。他报告说,斯大林对于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伦堡)说我认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他希望以他个人的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我坚信,在斯大林认为是严重的国际局势中,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不使苏联与德国发生冲突。
但是,这些措施背后斯大林是怎样想的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比以前明显闭塞了,很少接见人,不错,德国的威胁就在眼前,和希特勒这样精明可怕的人做邻居的确累人。”“他很少跟我讲迫在眉睫的战争,只有一次他过问了一下关于基普钢铁厂的情况,要求我们提高钢铁冶炼质量,强调了我们在装甲钢上的低产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无论斯大林怎样想怎样做,希特勒的决心不会改变。
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进攻以前的9小时,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接见了德国大使,表现了他的“最后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国飞机进一步侵犯边界的行动,他说,他已经指示苏联驻柏林大使提请里宾特洛甫注意这些行动。在这以后,他转而谈到另一个问题,舒伦堡在当天晚上向外交部发出的急电中叙述了这个问题:莫洛托夫对他说有若干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甚至有谣言说,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苏联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国不满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诉他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的情况的原
因,他将很感激。

三、战争中双方统帅的得失

相比于斯大林、丘吉尔和墨索里尼,希特勒其实在军事上犯的错误是很少的,他不会像墨索里尼一样进攻希腊,因为这个国家粮食都不能自给;也不会像丘吉尔那样仓促参与在巴尔干的战争;更不会像斯大林常常处于无根据的乐观或悲观中,也许有人会说他一个又一个错误,其实,在这个规模巨大的战争中,想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身处其间的困惑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很难体会的,拿破仑说过最伟大的将军是犯错最少的将军,当今天的人们议论斯大林格勒由于希特勒严令坚守而使德国保卢斯军队的惨败时,谁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给养的情况下,放弃坚固防御工事疲惫以极的军队能够逃脱敌人的歼灭吗。就像冯 布勒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冷酷的战略家,如果杀一万人的好处多于害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做。”

如果让我这个事后诸葛讲的话: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斯拉夫人残酷压迫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在东线,希特勒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友。乌克兰长久以来被俄罗斯所支配,沦为莫斯科的粮仓,而斯大林的农场合作制(一种粮食掠夺性制度,下次在关于斯大林的评述中将详细介绍)在整个苏联农民中引起了广泛的抵触情绪,而在乌克兰这种情绪简直可以用仇恨来形容,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对于德意志是极为崇敬。当纳粹的军队进入乌克兰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欢迎。而在白俄罗斯、高加索和南俄对于布尔什维克的不满者到处都有,党内对于斯大林的专横反对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够利用这些仇恨和矛盾,无疑将是大大有利于实现巴巴罗萨计划的。
然而由于高估自己的实力、盲目的骄傲和不能舍弃的意识偏见,使德军不能很好的利用对手的弱点。希特勒下令允许他的党卫军残酷掠夺乌克兰人的财富,将乌克兰人推向了他的反对面,本来这些都能成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随意杀死布尔什维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统治下的苏军不得不拼死抵抗(曾经有苏联政委党员投降德军,但被无情地杀死)。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东线所遇到的抵抗极为坚决,尽管苏联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第二严重的错误在于过于藐视对手从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国完成第一波进攻成功时,白俄罗斯已经被占领,西方面军的残部以及充分调动起来的民兵大约70多万人的乌合之众在莫斯科周围部署,此时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毫无疑问可以轻易撕碎苏联首都的防线,古德里安和博克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说:“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占领这个国家的首都。”然而在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当时苏联最大的方面军),其编制仍然很完整,超过100万的苏联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片苏联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胁着德军的侧翼。由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以罗马尼亚军队为主)很弱小,无法消灭这支部队,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乌克兰,战役胜利了,歼敌100多万,并占领了乌克兰,使德军获得充足的粮食。然而,历来对这场战役批评很多,认为正是由于这场战役,使德军错过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我想,在1941时,德国700多万军队只有330万(巴巴罗萨计划中的550万军队中只有330万德军)战斗在东线,超过400万其他的军队都被部署在意义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东线投放200万兵力,主力攻击方向就没有莫斯科和乌克兰之争了,两个地方可以同时解决。那时东线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结束。

四、德军失败的根本所在
但是,如果德国拥有足够的资源以开动他在欧洲庞大的工业体系,如果拥有足够的石油为他的车队提供动力,那么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忽略的。当战争进行到1942年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接近枯竭了(这就是希特勒急于夺取巴库油田的原因),而他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个小油田能够为他提供石油,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竟然用马车和人力缓慢地来为他们消耗可怕的前线提供补给,难道这样都行吗,于是,我们游击队们的骑兵发挥了作用,他们像狼一样奔波于德国人的后方,用轻武器轻松追捕他们的补给队,射杀,猎获。”(赫鲁晓夫回忆录)这不能不说是德国的悲剧。工业上,德国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所说:“由于不列颠的封锁,我们的国家极度缺乏石油、钨、铬和橡胶等资源,严重限制了我们国家工业的生产。”1945年2月,德军最后的石油产地匈牙利被苏军封锁,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库被盟军无情的摧毁,“停留在港口的船,机场的飞机,坦克由于没有石油无法开动,1944年我们全力生产出来的好几十万件武器就这样被摧毁,真是太可悲了。”(斯佩尔语)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战中德国能够与世界联盟周旋那么久不是由于德国一战强于二战,而是二战军队对发动机石油等资源的依赖远远高于一战,所以德国由于封锁而缺乏这些资源所给他带来的危机远远超过损失几支军队的错误所带来的。而这就是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你知道当德军推进到巴库时,装甲部队竟然因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抛锚放弃这些坦克吗;你知道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致命原因是由于补给,而补给问题的由来是由于被曼斯坦因元帅诅咒为“世界上最落后的运输队”带来的吗?

苏德战争德国失败的根本教训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资源,这是一场战争所必须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的军队在声势、装备、人员和训练以及组织领导上多么好;不论你消灭了多少敌军;不论你自认为多么英明,如果你缺乏资源,那么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因为这个而被中和。二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对于资源如此重要的战争,如果德国领导人由于没有前例借鉴而忽视了这点最后失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

有时候想想希特勒还真是有远见:现在的德国由于缺乏资源只是一个依附于强国身上的附庸,而俄国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源即使人口再少,经济贫弱,却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国如果找不到足够供养他的资源,即使拥有整个欧洲,将来也只会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语)

在法国,希特勒是劝说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宽宏大量的胜利者,一位主动让法国分享团结和繁荣的法西斯欧洲的果实的胜利者——法西斯欧洲,在这场运动中,他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队当解放者,不当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国的行为像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士兵在莱茵兰的行为一样!”他对霍夫曼说,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

人们对于他军事战略上的贬低主要由于是曼斯坦因元帅的回忆录,其实,曼帅因为主张议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罢免,对于希特勒的贬低很可能是出于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责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帅只需看好他的战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个欧洲局势,所以两人难免冲突。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对于纳粹元首的战略眼光可从来没有贬低过,你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
二战的时候,德国面临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强人(罗斯福(号称“蜘蛛”)、丘吉尔(“百年才一个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钢人”)领导的三大强国的围攻,这三个领导人,非常精明狡猾,绝对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可以比拟的,而他们的国家力量也远远强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希特勒的战败很可能是一种命运的诅咒,没有丘吉尔的坚定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英帝国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亚的劝说下与德国议和投降了;没有斯大林冷酷无情的钢铁手腕,俄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更不可能驱使万千生命不顾一切的拼死抵抗;没有罗斯福的深远见识,和主动引导,美国强大无比的孤立主义绝对会把美国引向中立。 而这三个国家任何一个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都会导致这场战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有时想想事后诸葛真是有意思,他们总是把一种失败归结于总总原因,却不能深入当时环境看问题,对于苏德战争,二战前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政治家认为苏联能够打败德国,因为只要冲工业上看,德国的工业就远远超过苏联,他的机床数量是苏联的好几倍,制造机器人也是苏联的两倍多,当他征服西欧的时候,世界工业评价委员会就确认德国的制造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生产多少,生产能力只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产环境下才能充分体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苏联的工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结构却不完善,"这种钢连犁铁都做不了",斯大林愤怒的叱喝他的钢铁企业负责人。(赫鲁晓夫回忆录),人们总是说苏联的某某武器先进,我从来不否认苏联的进步,但是,在这个只有二十年工业化的国家,他的武器并不全面,他的技术也有很多缺陷,这点你们可以参看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就可以明白了。

‘玖’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当时德国一路进攻北高加索地区,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有一路进攻哪

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历时160天左右,苏德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达200万以上。战役以德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转运站。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德军发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这紧急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该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消灭逼近伏尔加河的敌人。
在苏联军民的英勇阻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然而,英雄的苏联军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司令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希特勒为给鲍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但是,无论希特勒怎样封官晋爵,也无法挽救德军的败局。2月2日,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对苏德战场,乃至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

‘拾’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何打不过苏联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何打不过苏联呢?



翻开二战的历史就能够看出,苏德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德国号称世界头等军事强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德国不仅是军事强国,更是工业强国,虽然当时的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上,德国早就为苏德战争做好了准备,甚至可以用势在必得来形容,为此,他们早就策划了巴巴罗萨行动,据了解,这个行动计划最初是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德国还将自己的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也牵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于苏联的大部分领土靠近北极区域,每年冬季的气温极其严寒,而德国军队当时根本无法应对这种极端严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为苏联方面争取到了时间,这样一来,等到苏军手中的武器装备和兵员得到了极大补充之后,就开始对德军展开了全面的反击,而由于德国的战略纵深较小,很快,苏军就攻打到了德国的首都柏林,并最终战胜了德国。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怎么打苏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