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莫斯科战役为什么惨败德国战列舰

莫斯科战役为什么惨败德国战列舰

发布时间:2023-04-20 05:23:10

⑴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

根本讲,德国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这个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很多人不能接受,因为他们觉得那些进行正义战争的国家未必能获胜,而且代价往往巨大,所以我需要解释一下:
德国进行这次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纳粹巧妙的让德国人民相信可以在这次战争中获得利益,贪婪让德国人行动起来。可是这样一场战争就非常需要计算代价。
希特勒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楼上说希特勒无知完全是错误的,德国的失败关键也不在实力上,这点我后面说明。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备受欺凌的民族。长期以来,欧洲各大国在德国肆意横行,因此就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很容易培养起穷兵黩武的民族思潮,因为大家总是想复仇,想夺回一切。普鲁士的成功足以让德国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巧的是,这次战争是因为内部革命突然结束的,所以那些在资产阶级教育下长大的德国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进行的是不正义的战争,而是认为他们被出卖了,德国军队的威信没有受到打击。但是毕竟一战的记忆太恐怖了,因此希特勒明白,要让德国人士气高涨的投入到又一次战争中,需要很少的代价,很大的成功,这时候,坦克闪击的战术出现了,希特勒才能去进行这次赌博。德国在波兰和法国的巨大成功就让德国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了。
对普通德国人来说,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却赢得了空前的胜利,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让他们乐于继续这场赌博,可是他们却不明白,大多数的利益是流向了德国垄断资本家,而不是普通德国群众,负责战时后勤供应和生产的希特拉的部长施佩尔曾经暗地里批评道:如果后方新贵们不是这样奢糜的生活,德国本可以聚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前线。可见,纳粹并不像今
天某些极端倾向的国人认为的是“人民的政权”。
德国的整个国家战略在苏联遇到失败不是偶然的,苏联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但是俄罗斯人有更强的精神力量。
苏联和德国的实力对比表面上苏联是极其不利的,在42年,苏联人力上比德国匮乏,因为40%的人口都留在了沦陷区,苏联只有700万(其中很多是童工,女工,和退休工人)工人和德国的970万熟练工人进行工业对抗,苏联军队数量虽然勉强维持了和德国的平衡,但是这些临时征召的部队战斗力是低下的。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粮仓,库尔斯克的铁矿,顿巴斯的煤,北高加索的石油,还失去了最重要的几个铝厂,苏联在42年唯一能大量生产的武器是冲锋枪和迫击炮,坦克80%都是性能低下的轻型坦克,而德国人却在这一年生产了虎型坦克。
关键在于苏联整合了经济(计划经济的好处),能够以更大的效率投入到这场竞赛中,同时,苏联实用战略无疑比德国人更优秀,在这里还可以继续说一下:苏联的战略依靠更大的数量获得胜利,本来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德国人偏不走这条路,而是依赖质量优势(如同 T-34对抗"虎“),其实德国人的胜利都是建立的数量优势上的,比如41年6月,德国的前线部队就要比苏联应对的部队多得多(440万:270万),可是为什么这时候要改变?因为非正义战争的弊端显示出来了,苏联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热爱的一切,付出多少代价都可以承受,德国却不能,所以为了减少伤亡,维持德国军队的士气 ,必须使用虎型这种战略上低效,但战术上高效的武器.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使德国军队不能不战斗到底,那就是他们在苏联犯下的滔天罪行(虽然苏联政府没有公布很多资料,但是事实是存在的,党卫军清除了犹太人,但是国防军几乎将整个白俄罗斯1/3的人口都杀死了!纳粹是鼓励士兵去犯罪的,因为很显然,在这以后,德国军队就没有选择的只好战斗到死了.而苏军宁可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彻底消灭他们也绝对不饶恕他们.
回过头来,对于别的国家,反抗的,仇恨的力量让他们渐渐的起来打击德国侵略者.即使最懦弱的人,面对德国人奴隶般的压迫也没有选择的会憎恨德国人.而对于德国人,战争的好处远去了,仇恨的力量让他们恐惧.
其实在上面我也已经谈到了,首先让德国失败的是他们进行了非正义的战争,其次,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将让德国覆灭,第三,苏联军队的英勇战斗和胜利直接将德国送上了坟墓.

⑵ 在二战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军都已攻到城下,最后为何还会铩羽而归

在二战的莫斯科战役中,虽然德军已经兵临城下,但是他们最后还是失败了。那是因为那个时候是冬天,气温很低,非常的冷,而德军又没有御寒的棉衣,再加上他们低估了苏联的实力,所以最后他们失败了。

但是接下来的行动却很艰难,几次进攻被苏军给击退了,加上气温越来越低,德军没有棉服,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士兵们难以忍受,而机甲设备因为气候原因发生了故障。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德军已经是必败无疑了。对于这一次攻打莫斯科失败的原因,德军的指挥官说,他们低估了苏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高估了苏联恶劣天气的问题,所以他们选择停止进攻,这也算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⑶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为什么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那么你了解莫斯科保卫战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的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原因,一直都是军事学家们乐于研究的话题。二战期间的德国军队,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几乎是战无不胜,其推崇的闪电战术更是在波兰、法国、希腊等战场所向披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支队伍偏偏在莫斯科吃了瘪呢?

要研究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原因,就要先来看看闪电战的特点。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打击的战术,其实是忽略掉了后方物资补给和持久力的,它对各项条件燃胡稿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在波兰法国等气候条件良好的地方,出其不意搞一次火力充沛的突袭,成功的机率自然是很大的。可苏联不一样。正处于冰雪极恶天做大气中的莫斯科,道路状况恶劣,偏偏又面积广战线长,后勤保障中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甚至连坦克需要的零部件都运输不到位。士兵们食物和弹药的补给都不能保障,还谈什么作战呢?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处于防御地位的苏军优势反而愈加明显。德军在前几次成功中获取的自负终于被击溃了。

撇开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不谈,德军作为侵略军本身就代表着不正义的一方,而一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同军队的士气是有很大关联的。苏联的士兵和民众,对侵略者的情感是相当激愤的。莫斯科保卫战几乎是一场全民战争,普通人民都被动员参与到军事防御线的建筑中。这样一场既没有地域优势又没有立场优势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
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莫斯科保卫战时间从1941年9月底算起,德军打开了通向莫斯科的门户。9月底,德军开始实施代号为“台风”的作战计划,进攻莫斯科,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全力保卫莫斯科,为此,集中了苏军当时全部作战兵力的近1/3,并先后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纵深300千米的3道防线。同时组织游击队,在德军后方进行袭扰。苏军准备尽量阻止德军向莫斯科推进,在这过程中大量杀伤德军。为集聚力量反攻创造条件。在战役初期,苏军的损失很大,超过半数的守军被俘。但是,苏军立即作了部署调整,并从外地调来一些兵力。11月中下旬,德军加强了进攻,苏军进行了英勇抵抗,终于粉碎了德军的进攻,并耗尽了德军的预备队。

1941年12月5日,苏 *** 入反攻。到次年1月初,德军被迫向西撤退100~250千米,莫斯科的直接威胁被解除,莫斯科保卫战时间就此结束。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
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是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等地,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阶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

根据几个可信的来源指出,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皮孝,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⑷ 在你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为什么屡战屡败呢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发动进攻,开始了残酷的苏德战争。起初,德国军队进展顺利,赢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和基辅战役等着名的胜利。1941年11月德国军队包围莫斯科时,芭芭罗萨的计划也达到了高潮。希特勒甚至认为他可以在克里姆林宫过圣诞节。然而,德国的进攻在1941年12月初达到了极限,莫斯科战役以苏联军队的胜利而告终。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也标志着巴巴罗萨计划的彻底破产。

随着战争时间的发展,苏联开始慢慢适应战争的节奏。从一开始,苏联就措手不及,仓促反应,放慢速度,开始了自己的反应战略和部署。部队的部署开始变得方便起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战术开始了。最让德国人烦恼的是,苏联远东军团也加入了战场,远东军团的士兵世代生活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非常适应这种条件,而外来的德国人只能像噩梦一样迎接寒冷的时刻。

⑸ 莫斯科会战德军失败原因是什么

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本文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资源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当然,我们说,这个不利因素是德国人始料未及的。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国军队的战争支援。希特勒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0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轴心国同盟方面,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的结盟在形式上虽然扩大了法西斯的力量,但是由于三个国家在总战略方针上没有达成默契,而意大利和日本和德国结盟,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德国的实力,加之意大利与日本自身军事实力上的不足,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德国侵略战争中的累赘。在日本人眼里,他们的海军实力要比陆军更强大,更可靠,更有威慑力,而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更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日本连被芬兰打得一败涂地的苏联都无法取得任何优势,那么即使他们不怕苏联人,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陆军不是苏联人的对手,因此日本放弃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的石油的计划是必然的,日本也必将放弃对德国侵苏战争的兵力支援。而意大利人的野心,就其军事实力来说,与其是野心,倒不如说是幻想,意大利军队在英国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出击地中海和北非,在结结失败后不得不请求德国的支援,德军抽调了两个装甲师到了北非,也许兵力上的减少对德军的侵苏战争还不至于造成太多困难,然而少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就无法估计将给德军的实力造成多么大的损力了,当然,这个将领就是埃尔温·隆美尔将军。
德国的失败不是少了2个装甲师,也不是因为缺少了隆美尔,他不是神.德军的失败在于战略目标的模糊.
1941年德军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希特勒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希特勒作为老板深知战略资源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多少美援都没有用,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首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0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茈马又歼灭了苏军60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1942年德军依然有取胜的机会,德军的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意见是统一的,就是在南线用兵.德军首先粉碎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攻势,然后4个集团军(包括两个装甲集团军)发动了进攻.意图由左翼突破苏军防线,然后沿顿河南下,攻克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在顿河和伏尔假河之间的狭窄陆桥上建立一条防线,掩护右翼2个集团军南下高加所,占领苏联的产油区.这实际上也是两个战略目标,既首先控制伏尔加河这条重要水道,其次是控制苏联的石油命脉.实现一个都可以获得重大战略优势,苏联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7月上旬德军在卡曼斯克地区歼灭大量苏军,假如按原定计划直取斯大林格勒,该城市无兵可守其实是唾手可得.西特勒担心苏军向南撤退,增加日后攻取高加索的难度,命令左翼最具战斗力的第17装甲集团军向南首先夺取罗斯托夫,致使左翼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击前进的只有第6集团军,第6军兵力不足行动迟缓,而17军在罗斯托夫也扑了个空.假如第17集团军不归还左翼b集团军群建制,继续配合a集团军群南下,至少夺取格罗茈尼和巴库是很有希望的.可惜希特勒又犯了去年同样的错误,在两个战略方向上丧失了现实感.命令第17军归还b集团军群建制,掉头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前进.此时已是9月间.苏军已经将撤退的兵力组织起来,并补充了战略预备队,在斯大林搁勒城下严阵以待.攻坚战已经不可避免.而右翼a集团军群也因为兵力不足顿兵高加索北麓,无力前进了.此后强攻斯大林格勒不过是绝望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兵疲将沮,如何抵挡冬季苏军6个集团军的反击?
历史给了德国机会,这是德军士兵艰苦奋战取得的.而德国政治决策者在战略上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焉何不败?一次次机会抓不住,失败已经是必然.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不过是赌命,没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德军占领库尔斯棵和奥廖尔又如何?能挽救德国最后的失败吗?
抛开政治道义因素,德军毫无疑问是伟大军队,是谁葬送了它?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发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速要在马克II型之上,法国还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国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发展更是一项空白。而苏联在坦克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国人遥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时速达到了80公里/小时,其装备的45毫米炮可以与苏德战争前德国3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虽然BT系列的坦克装备较薄,容易被击毁,但是相对而言,在同样的距离上,BT系列坦克同样可以击毁德国的3号坦克。当然,德国人更不知道苏联在1940年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业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产方面的超负荷要求,使得德国坦克不仅生产速度慢,而且经常出现新的技术问题。潘泽尔III型坦克作为德国的主战坦克被研制出来,原本计划安装50毫米的L-42炮由于技术原因而被迫改装37毫米炮,威力减小了许多,更严生的是,就是正常的坦克生产也难以进行,最后只能择中生产一种火力强于1号坦克的潘泽尔II型坦克,2号坦克装备了一门20毫米炮,可以对空射击,其总重量只有13吨,原本是作为轻型侦察坦克研制的,没有人会想到这种坦克竟然成为德国闪击波兰和法国的主战坦克,虽然德军在整个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中牢牢把握着制空权,但德国坦克本身的弱点却明显暴露出来,即:装甲防护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兰西战役后,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强化潘泽尔III型坦克,将原来的37毫米炮改装成50毫米的L-60速射炮,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前的所有3号坦克都安装了这种炮,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了。但是,技术工程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其个人对希特勒的反感因素,他们蒙蔽了希特勒的眼睛并擅自将L-60炮改装成L-42炮,这使得新加装了50毫米正面装甲的3号坦克显得强壮有余却威力不足。奇怪的是,一向易发神经质的希特勒对这个擅自的变动只是大发雷霆,却没有处理相应的责任人。
其它武器方面,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可以投入的作战飞机只有2400架而无法再增加了,而在法兰西战役中,德国空军投入的作战飞机高达4000架,即便是这样,德国坦克的损毁也达到了50%,我们不难想象以比法兰西战役中投入的战机数量的一半多一点的数量,要想在对付领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时完成所有的对地面支援任务将是多么的困难和不现实。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军吸取了法兰西战役中的教训,设计出了威力更强的派克38反坦克炮,这种炮可以在500米的距离内在理想角度下击穿80毫米的装甲板,当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还差得远,因为装备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论上可以保证德军遇到任何苏军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将其击毁。
1939年秋至1941年初夏,这段时间是希特勒第三帝国在军事上的发展时期,德国军队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一个对手,但是,欧洲国家自中世纪以来有一个即成的事实:陆军强大的国家一定无法在海上称霸。在希特勒心中自然意识到德国要想从海上进攻英国,很可能会造成日德兰海战的结局,他所能做出的率先选择绝不是在英国登陆,要么以空军力量的打击使英国屈服,要么在法兰西战场就将英国的主力部队消灭。前者不可靠的地方在于,如果英国政府拒绝和谈,德国将永远无法通过空中力量打败英国,因为德国无法攻击到英国北部的兵工厂。后者虽然对英国本土没有给予任何打击,却能使英国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喘息,更无力向德国发动进攻。希特勒想尽早结束对英作战的理由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大力扩充军备,时间的一再拖延将使苏联的准备更加充分,到那时德军再想打败苏联就要困难得多。但是,希特勒自以为是的“民族优劣”信条却使他相信英国人是除德国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他幻想能与英国“共同称霸世界”,这个不可理喻的荒唐逻辑,使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故意放走了33万英法联军,并在不列颠上空白白浪费掉了1700多架飞机。这个愚蠢的结果,是使英军保存了战斗力,却使德国能够投入到对苏战争中的飞机只相当于法兰西战役的一半,面对着拥有1万3千架作战飞机的苏联,德国飞行员的前景是努力所永远也无法看到的。
三、德国对苏战争前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思想

巴尔干战役一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开始朝东部进发,与已经在苏德边境就位的部队汇合,对苏作战开始的时间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规模作战中,德军将75%的陆军总兵力投入到东线作战中,共305万人。但是,德国的全民总动员尚未开始。一个原因是,希特勒和陆军大本营过低地估计了苏联可以投入的兵力,他们认为苏联在境内部署了200个师,而实际上苏军在境内一共部署了超过360个师,当然,由于没有获取到准确的情报,使希特勒没有作出总动员的决定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在法兰西战役中,希特勒尚且储备了45个师的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而在对苏战争前夕,希特勒只储备了15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希特勒在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远远不够,导致后备兵力和某些特需补给严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绝为德军预备过冬补给的提案,这就产生了两个隐患,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中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归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目标,则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集;如果德军在冬季到来之前不能完成对苏作战的决定性胜利,那么德国士兵就只能穿着单衣在恶劣的俄罗斯寒冬作战,其结果可想而知。希特勒再一次神经质地犯了严重错误,而这种错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是德军所承受得起的,完全要凭天由命了。
对苏战争前,北非的战事已经开始,墨索里尼为了在德国发动对苏战争前抓住机会让希特勒帮自己解决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强烈要求希特勒调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将所要发动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考虑其它战场的形势,更没有多余物资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尽管不情愿,希特勒还是调了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帮助意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关心并没有让希特勒进一步仔细考虑北非德军方面最高指挥官人选上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没有更多考虑到这个决定是否会对即将进行的苏德战争造成影响。做为一名军人,希特勒应该清楚“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此时此刻,苏德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时刻,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将会给他的部队乃至整个战争带来胜利的砝码。埃尔温·隆美尔将军被调到了北非战场,我们无法评估如果这位将军在苏德战场任职会对战争造成某种程度的改变,不过,虽然北非这块土地使他在二战中拥有了国际的声誉,他本人也于1942年被晋升为元帅,但实际上隆美尔却由于被派到了希特勒莫不关心的地区作战,使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他的军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为进攻苏联,在总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团军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纳、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装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优秀指挥官,而隶属于南方集群的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则是德军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陆军军官,他是步兵出身,对装甲部队向敌方纵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怀疑,在法兰西战役期间,他下达的保守命令常常成为克莱斯特与古德里安争执的主要原因。希特勒让这位将军出任装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术突破能力大为下降,使得这支拥有三支集团军群中最强大步兵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开战后不久便几乎陷入了阵地战的泥潭。
就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其主体计划为:北方集团军群合围波罗地海沿岸地区,中央集团军群通过合围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歼灭苏军在西线防御的主力,之后,两个集团军群将合力攻取列宁格勒,德军将占领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维持补给,并完成北方作战计划。而南方集团军群则将自身兵力深入乌克兰,并沿第聂伯河挺进,之后向苏联西南方面军后背猛插并将其歼灭,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将向高加索进击,主要目的是切断苏联主要的石油运输。也就是说,德军必希须在占领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并由南方集团军群独立完成歼灭乌克兰苏军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发动总攻。但是在具体的细节和在进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况上,希特勒并没有从正面考虑问题,他只是说“是否以莫斯科为主攻方向,应当视情况而定”。这个简单的想法使其在苏德战争中一再轻率地改变主动方向,并放弃战略的优先位势。除了希特勒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很多“想当然”的细节问题。如:希特勒强调一定要在第聂伯河和得维纳河以西将苏军主力歼灭之,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却没有明确指出在向西南纵深挺进时须跨越第聂伯河,很明显苏军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样轻易让德军从第聂伯河截断其后路,因此,座落在第聂伯河上的基辅,要么将其攻去一半,并集结大量的部队以阻止苏军在河对岸实施反突击,要么跨越第聂伯河,以重兵向基辅进攻。从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团军群无论实施哪一种方案,都将无法达到预定计划,届时,德军也必然要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侧翼部队给予支援,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被抽调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如何完成与北方集团军群合围列宁格勒的计划?结论只有一个: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草率的、不可操作的计划,德国在精心准备了一年之后,却要在最重要的环节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⑹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和经过:德军二战第一次失败

发起战争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慎燃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 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 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联红军维亚祥链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而这58万人中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 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为了改进军队指挥,10月17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宽宴虚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莫斯科疏散许多 *** 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 *** 。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 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 *** 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在命令在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 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着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息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 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

十一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延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摩托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摩托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此时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 *** 隶给西方面军。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 *** 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 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联红军反击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 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但这没有引起德国的注意。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 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 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 ,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15日解放了克林 ,16日解放了加里宁 ,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 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会战结束,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 。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联红军的态势恶化。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反击战中,由于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厂的撤离,使得苏联红军在反击中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使得苏联红军的反击被迫中止,不然也许会歼灭更多德军。

⑺ 请问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苏德战场上莫斯科战役失败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对以后战局的影响

逐一回答

  1. 莫斯科战役为何失败

1.1 发动时机因素,曾有后世者分析得出结论,本来巴巴罗萨行动计划在3-4月开始,可可爱的意大利人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为了帮助意大利朋友,德国不得不派出部队进攻东南欧,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延期开始。

如果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间提前1-2个月,完全可能在严冬来临之前进入莫斯科

1.2实力问题,建议去看一下当时的统计数据。到了布良斯克双重合围战之后,德国的技术兵器损耗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飞机、坦克、火炮的完好数量已不足编制数的1/3,空军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以致当时的战斗机总监都只能说,我们的胜利遥遥无期

由于之前过于轻视毛子的力量,把希望放在速胜上面,后方补给没有做足功课,导致后期前线部队挨饿受冻

1.3战术问题,众所周知,德国人走的是闪电战路线,其实际上就是坦克部队在前面猛冲,破坏敌人的通讯、联络、指挥和后勤设施,让敌人陷入恐慌和混乱,然后由后续跟上的步兵部队扫尾

但当时德国步兵部队缺少机动工具,两者速度差比较大。衔接有问题。而装甲部队缺少伴随的自行化炮兵,攻击能力有所不足,基本依赖空军的斯图卡作为补充

这套战法在西欧没有太大的问题,可到了毛子这边,前期是一招鲜,后期就遇上问题了。

正如上面说的,当时空军能出动的俯冲轰炸机数量不足,突击威力受阻,而坑人的道路限制了后续步兵的机动性,兼之毛子抵抗到底的韧性。让德国人陷入僵局,技术和战术优势无法发挥,而毛子的人力优势可以充分发扬

这么看下来,莫斯科战役失败也是天意

2.如果在莫斯科小胡子赢了会怎么样

个人觉得将有两方面后果

2.1 苏联方向。当时苏联人已经是人心惶惶(根据解密档案,当时许多老百姓都喊出老希特勒会给我们面包的,这种口号,拒绝搬迁和服从命令),另一方面,莫斯科是俄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一旦切断,交通将陷入僵局,所以说莫斯科没了,苏联很可能会和德国媒合

2.2美国方向,当时美国对是援助苏联摇摆不定,是在莫斯科战役毛子胜利后才下定决心大力援助苏联的,并且最终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的
如果莫斯科没了,美国很可能改变策略,在收拾完日本之后转手对付德国,德国的失败将延缓至少2年

3.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人失败原因

3.1战略方面
建议去看看利特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里面提出了6正2反,8大原则。看看元首的规划就知道了。先是在目标之间摇摆不定,先想着拿下巴库,然后又灵机一动,想同步拿下斯大林格勒(属于瞎帅说的,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其次,选择目标时超越自身能力,只能把侧翼放给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结果被人家包饺子了;其三,直接攻击目标,而没有充分利用此前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的结果,先消灭外围苏军;其四,没有充分动员本方力量。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克里米亚的11集团军就在看戏,没有被投放下去

3.2战术方面。有一本书叫《车臣战训》,是总结城市战的经验。看了那个,再回头看看德国人作战方式就知道了
此外,始终无法切断伏尔加河上的运输线,导致崔可夫始终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后方增援

3.3后勤
在整个战役之中,后勤始终不充分,人员、弹药补充不足。当时空军弹药严重不足,坦克油料和弹药也出现了不足

4.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局的影响

此战之后,德国人最痛苦的当属机动兵力严重不足。南方集团军群之前最重要的一个野战集团就是第六集团军,此战之后,第六集团军没了
在高加索的部队虽然在曼施坦因的配合下撤了出来,但第17集团军被滞留在克里木区域,最后只能撤回克里米亚半岛。此外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1个意大利集团军都没了,这造成了43年德国在南线的机动兵力捉襟见肘,而毛子得以进行全面进攻,在任意他们选定的地点发起攻击,让德国把血流干

但对于东线而言,曼施坦因在此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挽回了局面
真正的较量在于此后的库尔斯克和一系列反击战
这些战役在战术上将德国最后的机动兵力消耗殆尽,德国最终死于失血过多

⑻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德军为什么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最终守住莫斯科,取得战役的胜利,而此战也宣告德军闪电巧搜战的失败。那么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

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城下进行的防御,完全是背水一战,可以说占劣势。德军进攻的是俄罗斯族生活了几百年的核心地区,抵抗强敌,为国尽忠的决心和报复侵略者的力量支撑着苏联红军。在这里引用朱可夫元帅的一句话:“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止了法西斯军队,而是受到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撑的苏联红军的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他们的战斗相当英勇,这不可否认。而这种士气的力量是在首都城下聚集起来的, 精神力量使苏联红军士兵们对德军拼死一击。另一个方面,德军仇视苏联人的事实也令莫斯科人倍感惧怕。 *** 许诺的奖赏和己方强大的后备力量则让他们安心。两个因素叠加起来,铸造了对德军视死如归的苏联人。 但苏联红军在士气上不占太大优势,那么在实际军事实力上呢?据俄罗斯公布资料,苏联红军自9月30日到12月5日的战役防御阶段,共战死和失踪514338人,负伤143941人。战役反攻期间的12月5日到1月7日苏联红军共战死和失踪139586人,负伤231369人。战役中总共损失约103万人。与此同时,德军在整场战争中兵员损失还未满100万人。 苏联红军大反攻前夕,双方在莫斯科附近兵力情况:德军比苏联红军多60万人,6000门火炮,500辆坦克。只有飞机方面,苏联红军略胜300余架。况且当时的苏联红军武器,在技术和质量上都逊于德军。可见苏联红军对德大规模进攻确实有些实力不足。苏联红军部队的人员素质也相形见绌,直到1944年,苏联红军还要以牺牲6个人为代价消灭1名德兵。 援军方面,苏联红军固然可以从远东调兵谴将,但德军更可以从北方、南方两集团军群、西线的大量守备军、国内驻防军和法西斯盟邦处搜集大量实力。(莫斯科战役末期,德军从西线调来的12个师又2个旅对抵挡反攻起了不少作用。当时还曾下令将因汽车报废而无所事事的司机们编成战斗部队、裁减后方机关并由战俘替换德国工人。1942年中期,德国又从其盟邦处搜集了52个师的炮灰) 从宏观的全局上看,德国人在莫斯科战役后仍拥有占苏联总人口45%,工孝裂历业总产量33%和耕地面积的47%的广大土地。当时苏联的牲畜头数也减少了一半。苏联的军工生产更是在1942年才恢复战前水平。亲德的日本人(1942年前期,他们一直压着美国打)和土耳其人牵制着不少苏联红军部队。隆美尔从南面攻过来的危险也不得不让苏联人防备。(1942年他曾创造过这种情况) 而德国方面,当时英国的威胁可以忽略不记(这一点丘吉尔曾多次承认),美国人刚刚参战,而且欧洲最富饶的地区几乎都在希特勒掌握之下,在1941和1942年,论国土和人口苏联也不占上风。反之,1942年,希特勒的土地却达到了巅峰。所以,从战争全局上看,德国仍占上风(虽然失败的种子已在成长,但还没有长成大树)交战双方至少是势均力敌。

德军为什么失败?

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打击的战术,其实是忽略掉了后方物资补给和持久力的源或,它对各项条件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在波兰法国等气候条件良好的地方,出其不意搞一次火力充沛的突袭,成功的几率自然是很大的。可苏联不一样。正处于冰雪极恶天气中的莫斯科,道路状况恶劣,偏偏又面积广战线长,后勤保障中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甚至连坦克需要的零部件都运输不到位。士兵们食物和弹药的补给都不能保障,还谈什么作战呢?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处于防御地位的苏军优势反而愈加明显。德军在前几次成功中获取的自负终于被击溃了。 撇开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不谈,德军作为侵略军本身就代表着不正义的一方,而一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同军队的士气是有很大关联的。苏联的士兵和民众,对侵略者的情感是相当激愤的。几乎是一场全民战争,普通人民都被动员参与到军事防御线的建筑中。这样一场既没有地域优势又没有立场优势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⑼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原因有几个

一、战略失误,军事指挥方面存在极大的错误。二、国力不支,德国的综合国力与苏联相比,尤其是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方面差距太大,遑言资源差距。三、国际环境不利,德国进攻苏联,缓和了英国的压力,再加上美国的参战,导致德国双线作战,且自身盟友势力不够。四、德国团丛国内的反塌顷樱对派也使民心逐渐动摇。乎敏五、正义与非正义终究要分出胜负。

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发生革命。
1918年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阅读全文

与莫斯科战役为什么惨败德国战列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