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组阁谈妥具体如何分配职位
据德国媒体报道,在漫长的四个多月等待后,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党派联盟终于与社民党在周三(2月7日)达成联合组阁协议,并确定了部长职位分配。知情人士透露,默克尔的基民盟将获得经济和国防部长等职位;舒尔茨领导的社民党则将获得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和劳工部长职位。
去年9月,默克尔带领基民盟和基社盟顺利赢得大选,但却创造了联盟党历史上最糟糕的选举结果。此外,同样支持率下滑的社民党认为,此前与联盟党共同执政导致本党丧失特色,并可能在未来被边缘化,因此不愿再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
无奈之下,联盟党与自由民主党、绿党开始就组阁问题举行试探性对话,但谈判破裂,这令默克尔陷入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重新举行大选、组成少数派政府或是让社民党态度转变,成为摆在德国面前的三条道路。
直到今年1月21日,社民党党代会才以56%的支持率投票通过了与联盟党进行正式组阁谈判的决议。悬峙了119天的德国组阁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② 默克尔赢得德国大选后内政外交会如何布局
9月24日,德国大选落下帷幕。初步结果显示,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以32.9%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默克尔有望追平此前德国总理科尔的记录,第四次当选德国联邦总理并组阁。
有学者分析,默克尔需要一两个政党与其组建联合政府,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100天的时间来进行协调、沟通、斡旋和讨价还价。不过,目前德国的政党政治日臻完善,预测这一次组阁不会出现“组阁危机”。
③ 德国战后参政时间最长的是哪个党
欧洲是近现代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而西欧乃是“政党之母”,当今欧洲主要国家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历史,都与近代欧洲产业革命和工人运动密切相关。提起欧洲政党制度,人们常常会听到“左翼”、“右翼”、“中左”或“中右”政党等称谓,听上去让人头晕,或许很多人也不大容易理解什么叫执政党“红绿联盟”或“黑红联盟”,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先生对此深入阐述。
德国大选带出的政党政治色彩
2009年9月27日,新一届德国大选出了结果: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获得33.8%的选票,社民党获得23.1%的选票,自民党获得14.7%的选票,绿党获得10.5%的选票,左翼党获得11.9%的选票。根据德国基本法,主要执政党联盟党将与自民党联合组成新内阁,而另一个执政党社民党将沦为最大的在野党。德国现在的执政党结构由联盟党—社民党“大联合政府”,将回归于传统的联盟党—自民党“中右政府”,“黑红联盟”也将易帜于“黑黄联盟”。 德国传统的组阁形式是“一大带一小”轮流坐庄,即联盟党带自民党、社民党带自民党(或带绿党)联合执政。二战以后,这种执政模式比较稳固:联盟党执政时期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其中,1966年至1969年,2005年至2009年属联盟党与社民党“大联合政府”时期,其余时期都是“一大带一小”形式。在德国,联盟党和社民党属两大政党。联盟党成立于1945年12月,代表的是企业主、农场主、职员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主张实行社会市场经济;而社民党全称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它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运动兴起之时,代表的是德国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主张公平分配利益,重视社会福利,保护弱势群体。两党比较,联盟党更多地体现德国中上层的利益,社民党则更多替中下层民众着想。当令其它三个进入联邦议会的小党是自民党、绿党和左翼党。自民党全称是德国自由民主党,也是德国政坛上历史悠久的一个政党,它以自由主义为鲜明旗帜,以捍卫和扩大个人自由为己任,主张减少政府对民众自由和私生活的干涉。绿党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它曾在1998年至2002年与社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其主要观点是反对环境污染和核能的过分利用,推动社会公正。提倡男女平等。德国左翼党是德国一个年轻的党派,成立于2007年,主要由东部地区的德国民社党(全称民主社会主义党,系东德共产党演变而成)和西部地区的劳动与社会公正党(系退出德国社民党另组建的左翼政党)联合而成。左翼党主张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停止私有化政策并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
上届德国大选,之所以组成“大联合政府”,主要是因为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得票35.2%,执政的社民党得票34.3%,其余三党自民党得票为9.8%,左翼党得票为8.7%,绿党得票为8.1%。无论红绿联盟(社民党与绿党)还是黑黄联盟(联盟党与自民党)都未能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故两大竞选对手不得不暂时“联姻”,组成黑红大联盟。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联盟党、社民党和自民党这三个传统的主要执政党,其代表色恰好对应了德国国旗黑、红、黄三色,故人们常把它们分别用不同色彩来作比喻,当然也暗含不同的政治主张倾向。如联盟党的“黑色”来源于教士的黑色教士服,意指保守主义政党;社民党的“红色”代表左倾或革命;自民党则用“黄色”代表自由主义;绿党采用“绿色”代表该党的环保主义与和平主义的政治主张;左翼党采用“粉色”,而粉色在德语中表示有些左倾、有些激进。
从本次大选结果来看,联盟党和社民党都只能算“输家”,它们的得票率分别比上届下降了1.5%和10.8%,后者更是“损失惨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黑红联盟”执政4年,德国经济并未走出困境,社会问题成堆,两党愈加貌合神离、争执不休。相比而论,德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取一些良策,化解了一些危机,这就为默克尔继续“连庄”打下了基础,相反,社民党在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中失去了自己传统的政治特点和色彩,加之党内矛盾突出,出现分离倾向,导致大量选民流失,最终自酿苦果。大党被削弱,而小党崛起,标志着联盟党和社民党主宰德国政坛的时代已经结束。
德国大选折射出西欧大国执政党的特点
作为欧洲政治中的核心力量,西欧政党的主要功能包括参加选举和平进入议会,执掌国家和地方政权,将自己的施政纲领付诸实施;控制议会成为多数,通过立法实现其政纲;而作为在野党,也可在议会监督执政党及其权力机构。西欧政党从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来看,可将其划分为左翼政党、右翼政党、中间政党、极左或极右翼政党,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左翼、右翼和中间政党。
左翼政党诞生于19世纪末期,是欧洲国际工运发展的结晶,它以欧洲工人阶级为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党、共产党和绿党。欧洲社会党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法国叫社会党,德国叫社会民主党,英国称工党,意大利称左翼民主党,西班牙称工人社会党,荷兰叫劳动党,等等。刚开始,这些政党从事过许多工人运动,后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社会党基本演变成为奉行“左翼改良主义”的“新中产阶级政党”,即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重视社会保障与改革。在此基础上,1974年创立了欧洲社会党联盟,试图通过“同性相吸”的形式扩大其在欧洲政坛的影响力。然而社会党联盟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对各成员党没有约束力。冷战结束后,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西欧社会党开始了从左翼党向中左政党(即中间偏左)的转变。英国前任首相、工党领袖布莱尔曾为社会党联盟提出“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它是超越左与右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条新道路。德国前任总理、社民党领袖施罗德也提出“新中间派政策”,实质上是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的德国版本,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主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淡化左右之争。法国社会党领袖、前总理若斯潘也提出具有明显左翼色彩的“现代社会主义”新理论,肯定国家在就业、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中的职责,推行所谓“现代社会主义”。
欧洲共产党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共产党,其称谓基本一致。它们是20世纪上半期从社会党中分裂出来的左翼组织,二战后曾经一度迅速壮大。但从60年代以后,欧洲社会中产阶级力量增强,欧洲政治进一步向右倾斜,西欧共产党被迫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及“暴力革命”等传统提法,为求生存而嬗变。至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西欧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意大利共产党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曾经在90年代中期一度成为执政联盟的中坚力量。法共也曾在1997年参加社会党若斯潘政府。但总体看来,西欧共产党在当今欧洲政坛的影响力很有限。
欧洲绿党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比利时等国绿党,它们坚持绿色政治的基本宗旨,强调环境责任、个人自由、民主多元、社会正义、男女平等、可持续发展等。2004年,欧洲绿党联盟更名为欧洲绿党,所有国家绿党在竞选中都采用共同纲领,其政治影响力日益扩大。
欧洲右翼政党也有着悠久历史,主要包括德国联盟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英国保守党、意大利力量党、西班牙人民党等。其政党基础以资本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及社会保守人士为主,其政治主张都集中体现出维护这些阶层的利益。如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系2002年由保卫共和联盟、法国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大部分合并而成,目前是法国主要执政党和议会第一大党,现任主席是法国总统萨科齐。当今欧洲右翼政党在台上执政的主要有德国联盟党和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等,英国保守党有可能在2010年大选中重新上台。欧洲右翼政党也有其联盟——欧洲人民党,它成立于1976年,实际上是欧洲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的联盟。之所以自称人民党,是想表明自己并非代表某些特定阶级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代表不同阶级或集团的利益。2009年6月,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属于中右翼的人民党党团在欧洲议会736个议席中占据了267席,成为欧洲议会的最大党团。这预示着欧洲右翼或中右翼政党影响力正在“复苏”。
欧洲中间政党则系介于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政党,主要包括英国自由党、德国自民党、比利时自由党、挪威中央党和芬兰中间党等,其更多代表自由职业者、中层管理人员、公务员、农场主、农民及小企业主的利益,主张改良资本主义,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中间政党也同绿党一样,是欧洲政坛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常常扮演“黑马”角色,德国自民党最具代表性。同样,欧洲中间政党也有其联盟组织——欧洲自由民主改良党。
此外,欧洲政坛还存在极右和极左两种政党,虽然其政治力量不强,但其政治杀伤力有时也很大。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为获取经济利益上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公正。法国今年出现了一个新的极左政党,叫“新反资本主义党”,它提出要对整个社会进行结构调整,对主要的行业实行国有化,关闭证券交易所,禁止公司解雇工人。所谓“极右”,往往表现为权贵资本主义与寡头专政,德国统一后出现的新纳粹党——德国国家民主党,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其极端主张都属此列。2002年法国上届总统选举,极右翼候选人、国民阵线主席勒庞曾在首轮角逐中出人意料地获得17.02%的选票,击败了呼声很高的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使法国政坛为之震惊。
西欧大国执政党的经济政策透视
在中西传统政治文化中,右翼指朝庭中靠右边坐的官僚,左翼则相反。由于靠右边者比靠左边者的权力大,所以“右翼”意指主导和控制传统社会的政治力量,它们是传统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故政治主张固守旧制,属保守主义;“左翼”处于权力下层,是利益被压制者,故主张变革和改良,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二战后一段时期,西欧政坛多为德国联盟党、英国保守党等传统右翼执政,它们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维护中上层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德国前总理艾哈德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自由和社会平衡原则,个人对社会负责和中庸原则,对50至60年代德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样,80年代英国保守党奉行的“撒切尔主义”,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旨在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趋势做一个根本性纠正,的确对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90年代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理论,也曾造就了英国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今欧洲大国的执政党鲜有过去“艾哈德主义”或“撒切尔主义”明确的理论和政党特有的政治主张,相反,倒是越来越在意识形态上“同流合污”或党派政治立场“中间化”,左右翼区分逐渐失去原意。
以德国联盟党、社民党和自由党为参照对象,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大国执政党党派意识形态日趋“中间化”,其政治和经济政策主张更加包容或相似。当今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概念已不再能确切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差别,三党都维护议会制民主,都注重国家干预的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由于中间阶层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主体阶层,还由于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致使西欧各种党派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尽力争取社会中间阶层的支持,因此,都更多地强调实现公平正义这类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价值目标,传统的左、中、右资产阶级政党格局逐渐向中左、中右的态势演变。今天的德国联盟党和社民党,充其量可称之为德国中右、中左政党,因为无论它们怎样标榜,“中间阶层”已是“大头”,它们根本无法坚持传统而独善其身,忽视中间阶层的利益。
于是我们发现,德国两大传统执政党的施政纲领或经济政策,没有太多的区别,分歧只是体现在较为具体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上。两党均主张建立社会福利国家,重视帮助弱势群体,但在方法上存在分歧。联盟党认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是让企业主赚取合理的利润以鼓励他们扩大投资。社民党则认为只有维护职工利益,实现社会公正,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联盟党反对实行法定最低工资制,而社民党则主张实施最低工资制。德国新一届政府有意在2010年削减公司税,支持向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将推动德国在未来4年内减税150亿欧元,以刺激经济复苏。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德国新政府有可能倾向于出售德国铁路的部分资产。尽管德国新政府将重启“自由市场经济”之门,实施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但面对金融危机给德国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影响,默克尔新政府也未必能迅速走出阴影。
英国工党近年来执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飙升,布朗政府重点关注教育、住房和医疗保险等民生问题,还公布了“宪政改革绿皮书”,提出限制政府权利、让政府更具责任心的主张。法国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则立志经济改革,在2007年通过一揽子减税法,提高企业竞争力,收紧移民政策,改革特殊退休制度。意大利贝鲁斯科尼政府则对劳动市场进行改革,解决妇女和青年的就业问题。总之,当今西欧大国执政党都在积极进行变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扎堆”的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沉重税收制度等难题也成堆,无论何党何派上台,无论何种政治色彩,它们都将面对这些棘手问题,都不可能开出轻而易举的经济社会良方。
④ 德国总统什么时候选举_
德国总统对内和对外均代表德国,那德国的总统是怎么选举出来的?是什么时候才选举?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德国总统什么时候选举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德国总统什么时候选举
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Bundesversammlung)经讨论而选举产生。凡年满40周岁并享有联邦议院选举权的德国人均可参选。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员和同等数量的由各州议会机构根据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的州议员组成。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长召集。
联邦总统任期5年,经再次选举仅可以连任一次。
对联邦总统故意违反德国《基本法》或其他联邦法律的行为,联邦议院或联邦参议院可向联邦宪法法院提出弹劾请求。联邦宪法法院经确认可宣告联邦总统丧失职权。
联邦总统在无法行使其职权或提前卸任时,其职权由联邦参议院议长行使。
德国联邦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行使以下职权:
对内对外代表德国(参加国家、社会和文化活动,访问各联邦州和城市,在外国进行国事访问,接待外国国家客人); 在国际法意义上代表德国人民,以联邦的名义同外国缔结条约,但调整联邦政治关系或涉及联邦立法事项的条约应以联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联邦立法机构的同意; 签发国书和派遣德国驻外国使节,接受外国国书并接待外国驻德国使节。 联邦总统还行使以下职权:
提出联邦总理的人选,交由联邦议院选举; 任命联邦议院选举产生的联邦总理; 任命联邦总理提名的联邦政府各部部长; 发生联邦总理不信任案时,根据联邦议院的请求罢免联邦总理,或根据联邦总理的提议解散联邦议院; 任免联邦法官、联邦公务员、军官和下级军官; 签署并颁布联邦议院通过的法律; 代表联邦行使赦免权。
德国历任都有哪些总统
德意志国联邦(魏玛共和国)大总统
1、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9年2月11日—1925年2月28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
代总统 汉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2月28日—1925年3月12日 无党籍
代总统 沃尔特·西蒙斯(Walter Simons)1925年3月12日—1925年5月12日 无党籍
2、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925年5月12日—1934年8月2日 无党籍
德国总统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纳粹德国)
1、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4年8月2日—1945年4月30日 纳粹党
2、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 纳粹党
德国总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元首(东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
代总统 约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49年10月7日—1949年10月11日 东德自由民主党
1、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1949年10月11日—1960年9月7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代总统 约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60年9月7日—1960年9月12日 东德自由民主党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
1、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960年9月12日—1973年8月1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代主席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73年8月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2、维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3、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0月18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4、埃贡·克伦茨(Egon Krenz)1989年10月18日—1989年12月3日 德国统一社会党
5、曼弗雷德·格拉赫(Manfred Gerlach)1989年12月3日—1990年4月5日 东德自由民主党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议会主席
1、萨宾娜·伯格曼-普尔(Sabine Bergmann-Pohl)1990年4月5日—1990年10月2日 东德__民主联盟
德国总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
代总统 卡尔·阿诺德(Karl Arnold)1949年9月7日—1949年9月13日
德国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
__民主联盟
1、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1949年9月13日—1959年9月12日 德国自由民主党
2、卡尔·海因里希·吕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1959年9月13日—1969年6月30日 __民主联盟
3、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1969年7月1日—1974年6月30日 社会民主党
4、瓦尔特·谢尔(Walter Scheel)1974年7月1日—1979年6月30日 德国自由民主党
5、卡尔·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1979年7月1日—1984年6月30日 __民主联盟
6、里夏德·冯·魏茨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1984年7月1日—1994年6月30日 __民主联盟
7、罗曼·赫尔佐克(Roman Herzog)1994年7月1日—1999年6月30日 __民主联盟
8、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1999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
9、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2004年7月1日—2010年5月31日 __民主联盟
代总统 延斯·伯恩森(Jens Böhrnsen)2010年5月31日—2010年7月1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
10、克里斯蒂安·武尔夫(Christian Wulff)2010年7月2日—2012年2月17日 __民主联盟
代总统 霍斯特·泽霍费尔(Horst Seehofer)2012年2月17日—2012年3月18日 __民主联盟
11、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2012年3月18日—2017年3月22日 无党派
12、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2017年3月22日—今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总统选举的新政制度
组织形式
德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权和行政权交给议会,议会又把其中的行政权交给以联邦总理为首的内阁政府。而行政权主要由联邦政府、联邦总理和联邦总统来担负。
联邦政府的存在以联邦与联邦议院的信任为条件,对联邦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联邦议院最重要的权力之一。
德国政治制度国家元首
德国的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不是联邦政府成员,地位相当于立宪制国家的君主,只拥有形式上的权力,不直接领导内阁(政府),不负行政责任。
德国政治制度政府首脑
德国的首脑是总理,总理拥有组阁权,挑选各部部长和政府主要官员,提出对联邦总统有约束力的任免名单;决定联邦政府的内外方针政策,并对此项联邦议院负责;决定联邦政府的建制;战时直接取代国防部长,担任三军统帅,指挥联邦军队;必要时有权要求联邦议院提前召集联邦议院全体议会,提请联邦总统解散联邦议院,举行全国大选等大权。
德国政治制度决策形式
内阁会议是联邦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会议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参加,总理(缺席时由副总理)主持。内阁会议实行集体决议,集体负责原则,会议必须有半数部长出席时才能作出决议。依基本法规定,在由联邦总理制定的政治方针范围内,联邦各部部长可独立地负责领导各自主管的部门。联邦各部部长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是由联邦总理一人说的算,而是要由联邦政府裁决。这就是联邦政府决策的三原则:总理原则、部门原则和集体原则。
猜你喜欢:
1. 中国希望谁当美国总统
2. 2016美国大选票数结果
3. 美国总统大选每隔几年一次
4. 2017美国总统大选时间
5. 2016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时间表
6. 英国提前举行大选原因
⑤ 德国大选罕见结果:一个没全赢,一个没输透.说明了什么呢
德国大选,选情极其胶着。初步计票结果显示,肖尔茨所在的社民党以25.7%比24.1%的微弱优势战胜联盟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赢得优先组阁权。
本次德国大选因连续执政16年的默克尔不寻求连任而扑朔迷离、难以预测,这种情况在以“可预期”着称的德国政坛十分罕见。
默克尔之后,其所在的联盟党推出拉舍特逐鹿总理府。尽管默克尔本人在选前多次为拉舍特站台,但遗憾的是,拉舍特最终还是未能扛起大旗,联盟党以1.6%(初步计票结果)的差距败给昔日的执政小伙伴社民党。
紧随社民党、联盟党之后的是绿党,获得14.8%选票。另外,自民党、德国选择党、左翼党分别获得选票11.5%、10.3%、4.9%(以上均为初步计票结果)。
图为2017年德国选民拿到的选票,一票选人,一票选党
第一票投给所在选区内自己中意的候选人,在本选区内得票最多者成为“直选议员”,直接获得联邦议院的一个席位,所以第一票将确定299个席位。
第二票投给自己信任的政党,政党再把议院席位分配给本党议员。
相比之下,第二选票更为重要,因为这张选票影响着每个政党在联邦议院中能获得的席位,及其组建政府的机会。比如说,一个政党赢得了30%的第二选票,它今后便也可以在联邦议院拥有30%的席位。
不过,要进入联邦议院,一个政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第二选票,这是为了避免政党数量过多导致立法僵局。
而如果某个政党通过第一票获得的“直选议席”比例高于其第二票得票比例,就会取得所谓的“超额议席”。为了消除各党之间的不平衡,其他政党也可以按得票比例获得“补偿议席”,最终导致联邦议院总议席数升高。
当联邦议院的所有议员都被确定之后,政府的组建就开始了。
按照德国法律,在联邦议院中取得半数以上议席的政党和政党联盟可以组阁,但由于通常没有哪个政党能直接过半,大选结果公布后各个政党就会进行组阁谈判,确定新政府的政策纲领以及内阁职位人选等问题。通常而言,得票最多的政党拥有组阁主动权并产生总理,但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得票第二多的政党联合其他党派组阁成功的先例。
组阁确定后,联邦议员正式举行总理选举,总理由总统提名,议员进行投票表决。由于执政联盟拥有过半多数议席,其总理人选通常能通过投票。
本届大选结束之后,新政府将如何配色,我们拭目以待。
⑥ 德国政府组阁变局甚多对政治有什么影响
在大选结束两个月后,德国的政府组阁却依然迟迟不见进展。11月27日,德国总理、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领导人安格拉·默克尔表示,她愿意与目前担任反对党的中左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展开"严肃"对话,以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此次德国政府组阁存在哪些变局?原因何在?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影响?
马克龙和默克尔
法国《欧洲时报》21日,因组阁谈判破裂,德国总理默克尔政治生涯遭遇重挫,法国媒体表示,法国总统马克龙将失去一位必不可少的伙伴,其一系列振兴欧洲的计划,都离不开与德国的对话。德国政治危机影响的将是整个欧洲。而法国《世界报》网也发表社论称,德国政坛的危机将会使整个欧洲遭殃。
对于德国自身而言,大家更关注是否会重新大选。首先,9月份大选时较高的投票率以及选民稳定、严谨的态度决定了即使重新大选,其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其次,通过德国宪法《基本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重新举行选举的过程漫长而繁琐;最后,此次的组阁失败以及各政党背后各有想法也为此平添了些许不确定性。这一系列因素决定,未来是否重新大选、结果又将如何,仍是个问号。
四、总结
此次德国政府组阁搁浅,无论是对德国自身还是对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旦重新大选,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对于整个欧洲的信心都会带来极大的伤害。目前,默克尔已表达出与社民党展开"严肃"对话的意愿,期待这场变局能以喜剧收场。
国家的政权应该是能够维持下去的。
⑦ 法国,德国总统是否可以任命内阁
议会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立宪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又称议会君主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由内阁负责。内阁的首脑为首相,他由通过选举而在议员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然后提交君主任命,组成内阁。君主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行政权力。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这时,君主亦只能照例表示同意,所以,君主是按内阁的意见行使形式上的权力,并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君主尽管是“虚位元首”,但仍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象征国家的尊严。这种类型的政体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某些国家情况特殊,当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时,革命不彻底,而保留下君主制的形式特点所致。它首先于1686年出现于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然后,一些国家亦仿效英国建立此种政体。目前,除英国外,君主立宪的国家还有西班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日本、泰国等国。
1)总统制。总统制是指总统既担任国家的元首又担任政府的首脑的一种政体形式。它不在于国家是否有总统。例如,意大利设有总统,但是在意大利,总统只担任国家元首,而作为政府的首脑则是总理。因此,尽管在意大利有总统这一职位,但是意大利实行的并不是总统制,而是内阁制。
总统通常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议会的议员也是定期由公民选举产生。但是,总统与议会是相互独立的,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只向总统负责,不向议会负责。总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用不信任票迫使总统辞职。总统虽然可以对重大问题进行个人决策,但是议会最后通过的议案,总统必须执行。
总统制始于美国。在1787年,美国在制定国家宪法时,采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通过选举来确定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具有极大的权力,同时又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
总统可以指定人员担任政府公职和组成内阁,有权接受部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总统领导内阁,但内阁只是总统的集体顾问,重大事务由总统个人决定。总统与国会的关系是国会有立法权,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可以否决,但国会可以再以2/3多数通过后,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要得到国会的认可,同时国会还有权根据法律对总统与政府高级官员的违宪犯法行为进行弹劾。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国会认可方能担任,而最高法院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反宪法为由宣布无效。
总统制是当前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除美国外,实行总统制的国家还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印尼、埃及等国。
(2)内阁制。内阁(cabinet)一词来源于法语,有“内室”、“密室”之意。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它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该词后来被其他国家采用,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名称和组织形式。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执行些礼仪上的活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都必须由内阁首脑或有关阁员签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只有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内阁总揽国家政务,其首脑有权任命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与政策。
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属于这类政体的国家有意大利、德国、希腊、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不论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不尽相同,其宪法所规定的政体形式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大同小异,依其主要特点可分属于二者中的某一类。但是,也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例如法国就是这样。法国有总统,也有总理。总统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权力核心。总统除拥有任命高级文武官员,签署法令,军事权和外交权等一般权力外,还拥有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非常权力。总理领导政府的活动,虽向议会负责,但却听命于总统,起辅佐总统的作用,其政府成员亦由总理提请总统任免。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虽拥有立法权、预算表决权和监督权,但却受到总统与政府的限制。由于上述职权的划分,故称法国的政体为半总统制或总统制内阁制。
⑧ 为什么说默克尔组阁陷绝境
德国媒体19日晚报道,德国自由民主党(自民党)当天宣布退出正在进行的试探性组阁谈判。分析人士认为,组阁的试探性对话破裂,使德国总理默克尔面临执政10余年来最严峻局面。
自民党发言人尼尔斯·德罗斯特当晚说,自民党退出当前由德国议会第一大党联盟党(由基民盟及其姊妹党基社盟组成)所主导的、自民党和德国绿党参与的组阁谈判试探性对话。
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当晚表示,该党退出谈判原因在于各方没能建立互信,而互信是建立稳定政府的前提。
大选之后,围绕组阁问题,得票第二的社民党已宣布不参与组阁。此次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和绿党两个小党的组阁谈判出现波折,为默克尔带来不小挑战。
接下来,无论是重选执政伙伴、尝试组建少数派政府,还是重新举行大选,都不会是轻松的任务,都将考验默克尔是否有足够能力把控德国政坛的微妙变化,寻求各派共识,继而巩固执政地位。
今年9月24日,德国举行联邦议院选举。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虽在选举中保持了议会第一大党地位,但需要同其他党派组成联合政府执政。
10月下旬以来,联盟党、自民党和绿党开始了组阁谈判的试探性对话。但在财政政策、环境政策、移民政策等议题上,各方存在较大分歧。
按计划,各方本应于11月16日达成初步一致,并形成成果文件,但这一目标并未实现。谈判此后继续至19日夜。
⑨ 德国的领导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确定了德国五项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制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德国联邦总理是德国的政府首脑,领导联邦政府的各项工作,给予它们政治上的指导。总理往往是议会多数党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共同组成内阁,任期四年。
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德国的《基本法》是联邦德国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2006年,德国通过了联邦制改革法案,采取“以权力换权力”的办法,重新调整和明确了联邦与各联邦州的管辖权限,将部分立法权下放到联邦州,同时减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联邦参议院的立法参与权和审批权,从而提高了政府决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据德国《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具有德国国籍的公民都有选举权,每位选民拥有两张选票。第一票用于选出选民所在选区的议员候选人,并根据简单多数原则,由获得选票最多的人当选。选民的第二票用于选举政党。各党获得第二票的多少将决定其在联邦议院中拥有席位的比例,对该党能否上台执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⑩ 德国政局还有什么选择
据目前形势分析,此次谈判失败猛老后德国政局面临三个选择:
其一,联盟党单独同自民党或绿党组成少数派政府,但这样的政府在今后推行政策时将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图为11月20日拍摄的德国总统府贝尔维尤宫。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小红认为,自民党此番宣布退出谈判,可能更多地是一种谈判策略,物亮以期增加己方今后谈判筹码。尽管四党组阁试探性谈判耗时长、成效低、各方存在不少分歧,但由这四方组阁仍是目前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