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欧洲三大蛮族为什么现在厉害
1、斯拉夫人代表国家:俄罗斯,欧洲的总人口约7.4亿,斯拉夫人就有3亿,约占40%,且历史非常悠久。斯拉夫是荣誉、光荣的意思。这个欧洲的古老民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波兰维斯瓦河河谷,到公元4世纪后,斯拉夫人中出现了部落联盟。斯拉夫人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住房比较简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大都选择在罩拆山林水泽附近。农耕制度的建立,让斯拉夫人强大起来。当部落联盟强大后,就开始觊觎外面的世界,开始挑战东罗马帝国的权威,侵袭东罗马帝国的巴尔干属地。于是,东罗马帝国与斯拉夫人开始了不间断的摩擦和战争。在战争中,促进了斯拉夫民族的迁移,逐步分成了三支。西支斯拉夫人分布在中欧地区,如今变成了波兰人、捷克人等。南支斯拉夫人变成了黑山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东支最牛,变成了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
2、日耳曼人代表国家:德国,日耳曼有两种解释,高卢语中的日耳曼是邻近的意思。不过,在凯尔特语中,意思是“吵闹的”。根据资料记载,青铜时代晚期,日耳曼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河、奥得河与哈次山脉之间。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共和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公元2世纪,日耳曼人与罗马人发生大规模的战斗,此后争战不断。经过多年的斗争,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开始出现了。此后,日耳曼民族开始了民族大迁移。这种迁移持续了2个世纪,他们与当地的奴隶、隶农起义一起,摧垮了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王国。经过过漫长的发展,日耳曼人演化出来了德国人、荷兰人等等。二战时期,希特勒为了鼓动民众,增强国家荣誉感,德国人重新提起了日耳曼民族的概念,说德国是日耳曼民族,德国人是全世界最大优秀的种族。
3、凯尔特人代表国家:英国,在欧洲三大蛮族中,斯拉夫、日耳曼的名气比较大,凯尔特人很多人没听说过。不过,在欧洲历史上,凯尔特人是非常彪悍的,也发迹最早。根据资料记载,凯尔特人的发源地在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之后,他们建立了以武装为基础的部落联盟,学会了制造、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一次的胜利,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所以,凯尔特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遗民。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差不多在与进犯不列颠岛的同时,一部分凯尔特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在公元前385年,凯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这段惨痛历史一直被罗马人铭记,公元前59~49年尤利乌斯·恺撒大败凯尔特人,才得以一雪前耻。被恺撒打击后,凯尔特人昌闷中开始走下坡路。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耐山个半世纪之久。这过程中的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了凯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了那位着名的亚瑟王的传说。到了公元6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如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其中以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为代表。
㈡ 德国的民族状况,各民族的比重和演变过程谢谢
德国的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外来人口
(一)德意志民族与少数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前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绍德国历史时,就想到了古老的日尔曼人,在此,不妨进一步说明一下。
日尔曼人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纪,他们就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他们为日尔曼人。就其历史发展而言,它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欧地区发展,成为现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包括哥牧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支系本身及其语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后又形成了三个区域性集团:一是北海沿岸集团,它包括巴塔维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鲁人和哥牧人等,前二个后来成为荷兰人的祖先,后三者融合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一支后来去了不列颠各岛,发展成为今天的英格兰人;二是莱茵—威悉河集团,其中的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纪融合成法兰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团,其中的斯维.比人后来演变为施瓦本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就源于此。这一支的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到公元8世纪,除去不列颠各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外,整个西支的日尔曼人都统一在法兰克王国之中,以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今天虽然原始形态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部族同名的联邦州,但由于德国历史上小邦分治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部族传统,并把这些传统、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征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食谱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
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唯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劳齐茨山区,他们是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先辈随着6世纪的民族大迁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萨勒河地区,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化。在莱比锡大学有一个索布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
在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尤其是弗伦斯堡周围居住着少数丹麦人,他们在石荷州的州议会中还占有一个席位。
(二)外籍人
我们知道在德国8180万居民中有720万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在这720万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占191.8万人,它已成为德国外国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其次是从原南斯拉夫来的移民,有近124万人。再其次是意大利人(56.3万)、希腊人(35.1万)、波兰人(26万)、奥地利人(18.6万)及罗马尼亚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国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亚州。而且他们之中有50%的人在德国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国孩子是在这里出生的。不过根据德国的法律,外国人很难加入德国籍。但长期以来,在德国的外籍人已不仅仅是客人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联邦德国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与德国同事间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几十年来,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每年为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创值1000多亿马克。在德国企业中共有200多万名外籍雇员,每年支付的税款和社会保险金达900亿马克,而他们得到的只有160亿马克的社会保险金。可以说德国财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这些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分担的。如今,在德国的一些世界性大企业中,外籍雇员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如西门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员就占到40%。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劳动力缺乏,自60年代以来,大量外籍雇员的涌入为蓬勃发展的德国经济增添了其国内所无法提供的劳动力。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对于外籍雇员和外籍企业家对德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联邦政府和德国人对此表示感谢。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德统一后,随着经济的恶化、失业人数的增加、大量难民的涌入和人们不满情绪的增长,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开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单是1993年德国发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纳粹和极右势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标是难民和移民。他们纵火烧毁移民住房或难民居住营,亵渎犹太人公墓,焚烧犹太教堂,明目张胆地为希特勒鸣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尔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发生的两次针对外国人的凶杀案,有8名土耳其妇女和儿童被焚身亡。这一重大恶性暴力事件震动了德国和全世界。这种排外活动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国人对现状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新纳粹、极右势力在统一后的德国有所抬头,它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国际声誉。最令人担忧的是,据对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调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龄不道20岁,30%以上是不足18岁的年轻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业者的比例较高。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并非都是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组织的成员,也无共同动机或政治概念,他们只是感到德国人受“外国”人、尤其是申请避难者的威胁和吃了他们的亏。他们的这种排外情绪被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利用,并在其操纵和唆使下,采取了极端主义的犯罪行为。
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重新抬头,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原因的。
二战后法西斯主义思想在德国并没有被彻底肃清,它仍深深地残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尔曼人种优越论仍有相当的市场,这种思想一遇到适合发展的环境便会乘机抬头。
两德统一后,德国进入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新时期,它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统一后,德国背上了东部这个沉重的包袱,经济不断滑坡,失业率扶摇直上,难民潮汹涌,东西部矛盾尖锐。西部居民认为他们为统一付出的代价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为此多付出3000马克。而东部居民则普遍感到,统一后他们沦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视,因而有一种失落感,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情绪日甚。在急剧的社会政治动荡中,年轻人丧失了原有的价值标准、思想方向和伦理观念。而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在所谓“民族主义”的掩护下提出的一些口号正迎合了这部分年轻人的心理,使之成为新纳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德国昔日在欧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怀旧的极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欧洲,拉起了所谓“民族主义”的大旗。他们煽动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尔曼种族优越论,把矛头直指外国人,提出了“德国人的德国”的口号。从历史上看,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非但未能给欧洲带来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却一再把欧洲拖向战争的深渊,它是保持德国和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危险。
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为德国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它使得人们行动起来,采取坚决手段,谴责这一犯罪行经,维护统一德国的社会安定。
在新纳粹暴力开始之初,德国政府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他们认为极右党派只是昙花一现,成不了大气候,因而也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纳粹的凶焰逐步升级,气势更为嚣张,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近几年科尔政府为了维护德国的威望和利益,公开承认极右势力的暴力排外活动是“德国的耻辱”,明确表示他谴责仇外活动,要毫不留情地追究并严惩这些暴力行为,并对极右暴力组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缔了极右的新纳粹组织。德国举行了一系列群众集会,在慕尼黑举行的群众集会有几十万人参加,这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集会。集会上人们谴责极右势力的排外行为,并手持点燃的蜡烛拉成手链,以此来表达德国人对外来移民的关心及对暴力排外活动的抗议。
在对极右势力严惩的同时,联邦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仇外行动作斗争的青年计划,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极端主义与仇外行动的宣传运动,以此来限制有政治动机的暴力行为的泛滥。
超越国界的德语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尔曼语族,它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英语均为亲属语言。德语语法较难掌握,句形为“框形结构”,动词(谓语)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宾语、表语、状语、副词等)放在句中。德语还根据人称和时间的不同,动词要变位和变时态,名词要变格,而且名词还有性属之分。虽说德语的语法比较难,但它的单词还是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的。一般来说,只要发音准确,就能正确地书写。
在德国,标准德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早在标准德语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区存在着许多日尔曼部族的方言,如法兰克语、萨克森语、巴伐利亚语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语只存在于各个地方方言之中,并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语言。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学者、传教士和权贵们,他们不用德语,而是用拉丁语交流。最早的德语文字记载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词典,它出现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语自其文字出现之日起,就为封建上层人物所垄断,并以诗歌语言的形式为主,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无法掌握的,而且对德语成为统一的文化语言形成阻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国人所能看懂的,人们要像学外语那样学习,才能看懂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德语已为广大市民所运用,统一的、大众化的语言文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的出版成为标准德语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随着出版业的兴起以及各种书籍的出版,德语散文体替代了古代诗歌语言。17世纪以后,德语语言学家、诗人、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语在表现能力、结构严谨、修辞优美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莱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诗圣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坛。他们为统一的、完美的、大众化的德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德语也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语言词汇方面,德语词汇已超过1000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今天的德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可同法语、英语相媲美,它已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前面曾谈到德国古老的部族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差异,其中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国的方言很多,人们可以从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方言和口语上辨别出他来自何方。尽管在二战后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但方言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巴伐利亚人和一个下萨克森人用他们纯粹的方言说话,那他们必须需要一个翻译才能听懂彼此的话。在德国,北方人一般将标准德语,如汉堡人将的德语声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讲的施瓦本德语,那就像北京人听广东话,不知所云。正是由于德国存在着众多的方言,所以一个学过多年德语的外国人,即使德语学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区的土地时,也会感到发怵。
世界上有一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意大利的南蒂罗尔、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地区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语,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普遍认为已超过一亿人。虽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较少,但它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却是比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书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语写成的。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将别种文字译成德语方面,他是当仁不让地占据首位。
宗教信仰与宗教团体
(一)基督教在德国
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国大约有将近5800万人信奉基督教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大约2950万人信福音新教,280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属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团体,如福音会-卫理会教、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等,这些都是自由教会。
在德国,新教教徒在北方占多数,南方则多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符滕堡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则是两个教派势均力敌。不过总的说来,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假日,届时他们多是出远门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礼拜。
目前,在德国共有24个州立基督教会和27个教区、4.2万名神职人员。德国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两个牧师从事教会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在德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国家同教会的关系
德国今天基督教教派的划分以及它同国家的关系源于宗教改革时期。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样得到承认,并规定了“谁的地盘,谁的宗教”的原则,各邦君主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1618-1648年,新教与天主教进行勒30年宗教战争,最终签定了《威斯特法伦和约》。和约给予了各阶层人民自行决定其宗教信仰的权力,但国家同教会间的紧密联系,即君主同时也是各自邦国的最高主教这种状况并未改变。直到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才最终完成了政教分离,但国家与宗教的联系仍未完全消除。
在德国没有国家教会,即国家对教会没有行政监督作用,国家对宗教信仰持一种中立态度,但教会并不是一个私人团体,而是同国家保持有伙伴关系的特殊形式的公法团体。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教廷通过同国家签定协议与和约来处理它与国家的关系。为了在联邦政府和议会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会在波恩驻有自己的全权代表。教会有权要求国家提供财政帮助,教会办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的费用全部或部分是由国家承担的。在德国,教会从事的慈善事业遍布全国。天主教有24033个社会福利机构,重点是医院和幼儿园,其拥有113683个床位,工作人员40.7万人。新教有27885个社会福利机构,拥有91.2万张床位,有32.6万名工作人员。德国75%的养老院在教会控制之下,教会是仅次于全国公共机构的第二大“雇主”,提供有120万个工作岗位。由于教会办的青年旅馆、教会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收费比较便宜,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如今,教会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教会有权向教徒征税,通常由国家以报销费用的方式代理征收,教会的后继神职人员也多在国立大学中接受培养。在聘任神学教授方面,教会拥有发言权。
今日的德国,尽管青年对宗教的信仰不像老年人那样虔诚,每年还有几十万人退出教会,但宗教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国社会的宗教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单纯的全国性的宗教节日就有13个,如三圣节、狂欢节、复活节、圣体节、圣诞节等等。每逢这些节日,全国都要放假,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
(三)宗教团体
1.福音新教教会
这是一个由24个基本上独立的路德教派、联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会组成的联盟。1991年它成为全德范围上的联合组织。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德国福音新教教会理事会,最高立法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门是设在汉诺威的教会办事处。
2.天主教会
统一后的德国,天主教有27个主教区,其中有7个大主教区。其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们通过参加每年春秋两季召开的德国主教会议全体大会,就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大会的秘书处设在波恩。当今教皇约翰内斯.保罗二世曾于1980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访问联邦德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保罗二世的访问对世界基督教教会运动和促进国家同教会间的对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德国每两年更替举行德国天主教代表大会和德国福音新教大会,以此来加强教会的影响,引起社会对教会的关注。平时就是通过大量的慈善工作来扩大教会的影响力。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有自己从事慈善工作的专门机构。天主教进行慈善工作主要是通过德国慈善协会,新教是通过教会救济署。教会用于慈善救济事业的资金主要靠善男信女们的自愿捐赠。此外,就是办医院、养老院、康复院、幼儿园、学校等。虽说这部分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国家。但这些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难以替代的社会福利活动,它填补了国家在此方面的空缺,因而深受公众欢迎,反过来这些慈善活动也极大地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加深了它对国家的影响力。
3.其他宗教团体
在德国除福音新教、天主教两大宗教团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其中主要有“自由教会”,这是一个具有自愿性质的教会,加入这种教会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在儿童洗礼时由家长决定的。福音会-卫理会是最大的自由教会,此外还有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这些教会仍属基督教范围。
“犹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种族的名称。二战前,约有50万犹太人居住在德意志帝国,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之后,今天生活在德国犹太区的犹太教徒只有约5万人。最大的柏林犹太教区有近1万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莱比锡的富有传统的犹太教区集中了一些犹太教徒。此外,还有一些生活在非犹太区的犹太人。在德国,各犹太教区的最高组织是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创建于1979年的海德堡犹太学大学是一所专门从事犹太学研究与教学的高等学府,该大学有一个中央档案馆,它是由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于1987年承办建立的。在此档案馆中存放着有关犹太人历史的相关档案,它为人们从事犹太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知道在德国的8180多万居民中生活着720万外国人,他们在迁到德国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带到了德国。今天在联邦德国约有170万穆斯林教徒,他们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为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大量外籍雇员的到来,是德国出现了一些原本没有的宗教团体。
(四)宗教建筑
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基督教不仅是人们普遍的宗教信仰,而且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客观上它为德国留下了一大笔文化遗产。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金碧辉煌、风格各异、傲然屹立的大教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建筑标志,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德国人的建筑天才,是德国传统的象征,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的到来。有关德国古老的教堂建筑,我们在后面另辟章节作详细叙述。
介绍几个网站:
http://www.fxyn.cn/gnjs/shjjsh/200609/6783.html
㈢ 德国有多少个民族
德国人口有7700多万,其中90%以上是德意志人,只有少数丹麦人和犹太人。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德语为官方语言。德国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口高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日尔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尔曼人不称自己为日尔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尔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国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国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德国人。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外国人
德国的7700万居民中有730万外国人,即平均约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一直以来,210.7万土耳其人是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其次是从今天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来的72.1万人。生活在德国的来自波黑地区的约有28.14万人,来自克罗地亚的20.66万人。大约60.8万意大利人、36.3万希腊人、18.5万奥地利人、13.2万西班牙人、13.2万葡萄牙人、11.5万英国人、11.3万荷兰人和10.4万法国人构成了来自欧盟国家的最大的居民群体。约有28.3万波兰人、9.5万罗马尼亚人和11万美国人生活在德国。
此外还有例如来自原苏联的5.05万人、匈牙利5.2万人、摩洛哥8.4万人、突尼斯2.55万人、加纳2.2万人、巴西1.96万人、阿富汗6.65万人、中国3.67万人、印度3.6万人、伊朗11.4万人、黎巴嫩5.6万人、巴基斯坦3.8万人、斯里兰卡6万人和越南8.8万人。
几乎将近一半的外国人在德国至少生活了10年,30%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或更长时间。在这里居留了至少10年的外国人中,大约90万人年龄在25岁以下;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是在这里出生的。
德国还将继续限制外国人的移居,并且1973年颁布的停止从非欧盟国家招聘雇员的规定继续有效,非法入境和就业要受到惩罚。自2000年1月1日起,德国开始实行新的《国籍法》。
㈣ 德国有哪些民族
两个民族,德意志民族与索布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其各自的传统、风俗和方言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不一而足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饮食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
㈤ 德国是什么民族
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成立联邦共和国,仍以三色旗为国旗。)
就像中国民族与各个民族的关系,如果德国是单一民族,那么日耳曼民族跟德意志民族同意,如果德国有多民族成分,那么德意志民族便是代表所有民族,日耳曼民族就像中国的汉族,而德意志民族包括日耳曼民族及德国的少数民族和犹太人。
【现在德国的少数民族和犹太人】
在德国生活着的少数民族有:索布人(60000),弗里森人(10000),丹麦人(50000),德国的辛梯人和洛马人(70000)(即:德吉卜赛人的两个部族),犹太人(120000)。
索布人他们在6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移居易北河和萨勒河以东地区。关于索布人的最初文献记载源于631年。16世纪,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产生了索布书面言语。
佛里斯人是北海边(莱茵河下游和埃姆斯河之间)的一个日耳曼部族的后裔。他们不仅保持了自己的语言,还保持了很多传统。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石勒苏益格部分,尤其是在弗伦斯堡周围,居住着一个丹麦少数民族。
持德国国籍的辛梯人和洛马人的人数只能估算。从 1982 年起,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德国辛梯人和洛马人中央委员会致力于对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赔偿,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保护洛马倪语,反对歧视和偏见。
现在的德国犹太人大多是战后从别国迁移过来的,大都不是地道的德国人,土生德国犹太人已经很少,主要居住在柏林等大城市,德国政府大力保护犹太文化,还兴办犹太学校。
㈥ 法兰克王国或者叫帝国是当代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的三国始祖,那么分界点到底在哪儿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人克洛维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蛮族"国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强大,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影响也最深。
法兰克人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下游(今比利时境内)。他们分为两支,滨海各部落称萨利克人,住在莱茵河两岸的称里普阿尔人。4世纪,在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中,法兰克人趁机侵入高卢北部。到了克洛维时代(481~551年),法兰克才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
486年,克洛维联合其他军事首领,经苏瓦松之战,击败西阿格里乌斯,夺占了罗马人在高卢最后一块领地。西阿格里乌斯逃往西哥特王国。克洛维遣使去见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叫他交出逃亡者。阿拉里克害怕激怒法兰克人,终于交出西阿格里乌斯,克洛维秘密地把他处死了。
接着克洛维又东征西讨,496年向东征服阿雷曼尼人,507年清闹又南征西哥特王国。普瓦提埃之役,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二世战死,克洛维将亚奎丹地区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当克洛维凯旋回都尔的时候,他接到东罗马帝国皇帝阿纳斯塔西乌斯(491~518年)的敕书,任命他为执政官。在都尔圣马丁教堂里,他穿上紫色袍服,披上披肩,头戴王冠,接受人们对他的欢呼,此后克洛维被公认为全法兰克的国王。
克洛维执政期间做了四件大事:一,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并把它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但克洛维所没收的土地,主要是罗马皇室和国库土地,因此高卢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罗马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在政治上与法兰克贵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阶级,这对克洛维的统一是有利的。二,皈依基督教。罗马帝国末期,教会已拥有庞大地产,形成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会极力向"蛮族"统治者靠拢,而"蛮①参见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43页。阿·鲁·科尔松斯基认为:6世纪至7世纪时比利牛斯半岛居民中,哥特人只占5%,见《中世运正纤纪》,论文集,第10集,第29页,莫斯科,1957。族"国王也需要教会的支持。最先采取行动的便是克洛维,496年他率领3000亲兵在兰斯地方,接受神圣的主教雷旁仿米吉乌斯的洗礼。从此克洛维在教会的支持下,不断地取得胜利。507年,在征讨西哥特人的战役中,由于罗亚尔河沿岸城市主教的支持,克洛维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了表彰教会的功劳,511年克洛维下令在奥尔良召开宗教会议,重申古代罗马法所规定的神庙特权,凡犯杀人、盗窃、奸淫罪的,可到教堂避难,任何人无权进入教堂搜捕。教会及神职人员的财产免税。教会法与国家法规具有同等的性质,这样教会成为政权机构的一部分,新的封建的上层建筑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剪除政敌。克洛维采用各种阴谋手段,消灭他的政敌,使法兰克走向统一。其中最强大的对手是西吉贝尔特,他是里普阿尔法兰克人的首领,占据莱茵河两岸广大地区,都于科伦。他曾参加征服阿雷曼尼人的战斗,因膝部受伤而成了跛子。克洛维暗中唆使西吉贝尔特的儿子,说他父亲已年迈,而且是跛脚,如果把他父亲除掉,权力和财富都属于他。于是西吉贝尔特的儿子派人刺杀他父亲,企图借此夺取权力。西吉贝尔特被害之后,克洛维又借口将他的儿子克洛德里克处死,莱茵河两岸土地都归克洛维所有。接着,同族军事首领卡拉里克和拉格纳卡尔,也被克洛维阴谋杀害。他以这种方式将其统治扩展到高卢全境。四,编纂着名的萨利克法典。其目的是加强统治。在总共418条的法典中,其中有343条是禁止犯罪的。偷盗、杀人放火和侵犯地界,都要受到制裁。如法典第二十七章第十三条规定:"偷窃葡萄而被擒获,应罚600银币,折合15金币"。法典还规定:"如果有人放火焚烧住宅及其附属建筑物,应罚2500银币,折合63金币"。(当时两个金币可买一头牛)这都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措施。
从萨利克法典的一些条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法兰克王国农村公社的分化,如耕地和草地已停止分配,而且可以继承,但最初只限于男性直系亲属继承。法典第十九章第四条最初规定:"土地遗产无论如何不得传给妇女,而应把全部土地传给男性,就是兄弟"。
克洛维还以高额罚金来维护新兴的封建特权和封建等级,例如法典规定:"不遵守国家命令,拒绝到法庭去,罚款600银币,折合15金币"。"执国王敕令的移民,社员不得反对,否则罚款200金币"。国王权力明显增长。偿命金的不同也反映出封建等级正在形成。法典规定:杀死自由法兰克人是200金币,杀死国王亲兵是600金币。杀死主教是900金币,比自由人的身价高出许多倍。
6世纪至7世纪封建关系的发展公元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王国陷于分裂,逐渐形成三个独立的王国:东北部是奥斯特拉西亚,西北部是纽斯特里亚,东南部是勃艮第,他们彼此争权,造成长期封建混战,一切重担都转嫁到农奴头上,从而加速了农村公社的瓦解与封建大地产的形成。这首先表现为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遭到进一步破坏。在希耳佩利克统治时期(561~584年),女子已获得对不动产的继承权。希耳佩利克的敕令中明确指出:"如果儿子都死了,而女儿尚存,可同儿子一样得到这些土地。"①女子继承权的确立是对土地公有制的进一步破坏,因为女子出嫁,便可将她所继承的一份遗产,转到别的家族手中,这实质是变相的割让。从此,份地①《中世纪史料逊,1953年俄文版,第1卷,第121页。
开始有所变化而进入新阶段,即自由割让和自由买卖的阶段,而大土地的集中只是时间问题。
自由农民份地的丧失,除了自由买卖和转让外,封建暴力也起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谈到地产集中的原因时指出:"一方面是由于内战和没收,另一方面多半是由于时势的逼迫,为了求得安全而把土地转让给教会。"②7世纪,教会已成为大地主,它占有将近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不少教会拥有7000~8000处庄园。拥有2000以下庄园的教会只算是小有产者。法兰克国王为了取得教会支持,也大量册封土地给教会。国王希耳佩利克曾惊呼:"看,我的国库变得多么空虚!看,我们所有的财物,全都送给教会了!"国王达哥伯特一世(692~739年)甚至把都尔的全部收入都赠给了圣马丁教堂。613年纽斯特里亚国王洛塔尔二世在大贵族的支持下,一度统一整个法兰克,因此他颁布了对教俗大贵族让步的敕令,承认他祖先所赐给大贵族的一切封地和司法行政特权,国王只能从各伯爵辖区的大地主中委任伯爵,这就大大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7世纪中叶,实权已落到宫相手中。宫相原系主管王室田产的官吏,进而成为宫庭总管,主管国王财产和收支,后来逐渐成为掌握实权的人物。687年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赫斯塔尔·丕平战胜纽斯特里亚的宫相之后,成为全法兰克的主宰者,而国王则成了傀儡,国王闲散不问政事的期间,被称为"懒王"时期(639~751年)。
查理·马特的改革714年赫斯塔尔·丕平去世,他的儿子查理·马特继任宫相,并于717年镇压了纽斯特里亚贵族的反叛和萨克森人的起义。
720年,阿拉伯人以西班牙为根据地,在亚奎丹公爵和勃艮第贵族的支持下,侵入了南高卢。查理·马特与阿拉伯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732年在普瓦提埃附近的战役中,使阿拉伯人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从而制止了阿拉伯人继续向欧洲推进。接着亚奎丹公爵和普罗旺斯地方的贵族也被查理所征服。从737年起,墨洛温家族的国王死后,便不再立新王,而由查理独自实行统治。查理·马特任宫相期间(714~741年)曾对土地占有形式作过重大的改革。由于墨洛温王朝所实行的完全私有的赐地办法,耗尽了国王的全部土地,不仅在经济上削弱了王权,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因此查理·马特便采取"采邑"分封制,受封者的领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世袭,而且以服兵役为条件,这就防止了领主势力的坐大和加强自己的武力。由于自由农民的破产,骑兵已取代步兵而成为战斗的主力,因此查理的分封主要以骑兵为对象,从而为后来骑士阶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采邑的分封导致土地所有权的相对巩固和农民进一步农奴化,采邑所有者强迫其领地上的居民服徭役或交纳代役租。广大封臣是靠剥削依附农民来维持生存的。采邑制的建立加深了封主与封臣的从属关系,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和巩固。查理·马特的改革是法兰克封建化的结果,而土地关系的变革又导致法兰克封建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查理·马特没收教会和反叛贵族土地,这在墨洛温王朝初期已经有过,但从没有像查理这样大规模地进行。例如他曾将兰斯和特里夫斯两大主教区赐给侍从官迈罗;将巴黎、卢昂、巴荣纳等地的大主教区和寺院赐给他的侄儿休,罗马教皇曾提出抗议,但他置之不理。
查理·马特在骑士、亲兵的支持下,使中央政权暂时得到加强,为他的②恩格斯:《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547页。后继者篡夺王位打下了基础。
矮子丕平与教皇国741年查理·马特病逝。他在世时曾将所辖领土分为两部分,长子卡罗曼获得奥斯特拉西亚和贝尔曼诸伯领,次子丕平获得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747年卡罗曼削发为僧,矮子丕平统治整个法兰克,但名义上依然是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夺王位,极力寻求教会支持,调整和教会的紧张关系,追认所有被作为采邑的教会土地是教会的财产,封臣应向教会交纳一定的费用。但封臣必须为国家服兵役,非得国王同意教会无权收回他们的土地,此种地产称为"王赐恩地"。这一协议暂时缓和了教会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丕平篡权。751年,他遣使问教皇扎迦利谁应做国王?这就开创了教皇有废立君主的特权,为教权高于王权找到理论根据。同年,在苏瓦松举行的法兰克贵族会议上,丕平被推选为法兰克国王,这是加洛林王朝的开始。
丕平为了酬谢罗马教皇的支持,他曾两次远征意大利(754年和757年),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托夫把所侵占的罗马地区诸城市和拉文那总督区交给教皇统治,与此同时,教皇又引用伪造的"君士坦丁赠礼"说,亦即:早在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已将"罗马城、意大利以及西方各地的城市"赠予教皇,于是,在丕平的协助下,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一个"教皇国"。
查理曼帝国的形成768年丕平死后,法兰克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查理和卡罗曼分别继承,771年卡罗曼去世,查理统一了整个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年),法兰克王国处于极盛时代。他在位46年,曾参加53次战役。他东征西讨,把疆域几乎扩大了一倍,其版图包括今法、德、荷、比、奥、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因此在法兰克的历史上被称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之意。
他即位不久,便向意大利进军,774年兼并伦巴德王国的领土,自称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接着与阿拉伯人展开斗争,778年他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巴塞罗那,建立了西班牙马克(801年)。在这次战役中,查理的部将罗兰所率领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中遭到巴斯克人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罗兰本人也阵亡。中世纪着名史诗《罗兰之歌》便是以此为题材而写成的。
查理一生最重要的战役是和萨克森人的斗争,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772~804年)经过18次重要战役,才使萨克森臣服。其中782年凡尔登之役,查理在一天之内便处死4500名萨克森人质,后来又将1万名萨克森青年分居各地,以防叛乱。780年前后,查理曾发布萨克森地区敕令,强迫萨克森人接受基督教,违抗者处以死刑。敕令第十一条还规定:"凡对国王表现不忠诚行为者,处死刑"。后来查理把所征服的萨克森人土地,划分为若干伯爵领地,成为帝国的一部分。
785年萨克森贵族的代表人物,领导萨克森人起义的威都金也投降查理,并接受洗礼。
与此同时,788年查理又向南征服了巴伐利亚。在法兰克贵族的支持下,他废除了原巴伐利亚公爵的权力,由他任命的伯爵来治理。
法兰克的势力不断地向东扩张,796年摧毁了多瑙河下游的阿瓦尔人。
查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形成东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庞大帝国。
国王的称号已无法使查理感到满足,他等待着加冕称帝的有利时机。799年罗马贵族残酷迫害罗马教皇利奥三世,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把他的舌头割掉,逼得他仓皇逃出罗马,查理亲自带兵护送他回去,而且整个冬天都住在那里。为了报答国王的支助,800年圣诞节,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并让他接受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这引起拜占廷皇帝的不满,因拜占廷统治者自认为是古罗马皇帝唯一继承人。一直到814年,拜占廷皇帝迈克尔一世才不得不承认查理的皇帝称号。
但查理曼帝国是靠武力维持的,它没有巩固的经济基础。就人种而论也极其复杂,除法兰克人外,还包括勃艮第人、伦巴德人、萨克森人、罗马人以及其他人种。这些部落或部族在经济上彼此都没有关系,说着不同的语言,并处于社会发展不同的阶段。有的部族仍保存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有的部族已开始封建化,由于法兰克人的征服和残酷压榨,他们经常起义,这也加深帝国内部矛盾。
查理为了加强统治,将全国分为98个州郡,由皇帝任命伯爵进行统治。
伯爵往往是当地最大的领主。他代表皇帝负责收税、司法、征兵、维持治安等事。国家三分之一的税收归伯爵支配。在边区设马克,由边侯治理。为了检查各地工作,防止伯爵势力坐大,他建立巡按使制度,经常由中央派出巡按使团,巡行各地,进行调查。802年他颁布巡按使团敕令,规定巡按使团由教俗封建主组成,其中包括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还有忠诚于皇帝的世俗官吏。在敕令中还规定:凡年在12岁以上的人都应向皇帝宣誓效忠。查理还下令兴办学校,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材。他邀请英国着名学者阿尔昆主持宫廷学校,训练皇室和贵族子弟,并管理全国教会所办的学校。阿尔昆十分领会查理的意图,他在都尔兴办教会学校时,曾给查理致函:"我积极致力于许多工作,以便培养很多人,为教会神圣的上帝服务,并装饰你的帝国政权"。
尽管查理采取许多加强政权的措施,但随着封建特权阶级的兴起与自由农民农奴化,帝国的武力支柱瓦解了,起而代之的是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他们日益肢解了帝国。
封建制的确立与帝国的分裂查理大帝连年不断地征伐,军役和赋税成为公社社员的沉重负担。占有三至五胡菲土地①的人,都有出征义务。完全没有土地但占有价值五个索里达②动产的自由人,也必须每六人出兵一人,其余五人各出一索里达,以资助出征者。因为出征战士要自备半年军粮,为逃避军役,社员成批地或整村地被迫向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请求庇护。据记载,约在820年,在纽弗勒特有14个自由人把他们的土地送给圣泽门寺院,而自己做了农奴。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来满足国王要他们为战争服役的要求。所以恩格斯指出:"毫不奇怪,早在查理时代,在五个人中间,事实上连一个真正能服兵役的人也不大能找到了。"①811年,查理大帝《关于出征队的诏令》中也透露:"穷人忿恨不平地说:他们从自己的土地上被逐出来,他们受主教和修道院长及其代理人的驱逐,也同样受伯爵及其百夫长的驱逐,他们说:如果一个穷人不愿交出他的①某些大小相等的农民份地,即"胡菲"。
②法兰克国家所使用的罗马货币。索里达即金币。每一个索里达重1/72磅,每一个索里达为40个银币(得那里)。
①恩格斯:《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2页。
土地给主教、修道院长或伯爵,这些大人们就捏造出种种借口,把他送交法庭,或命他长期服军役,直至这些人完全破产,不得不交出或出售土地。"农民从自由的土地所有者变成自由租佃者,他们失去了对土地的所有权,只保留占有权和使用权,因此被迫将自己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一部分交给土地所有者--领主。数代之后,他们就逐渐丧失人身自由,变成依附于领主的农奴。
当查理大帝在世时,根据巴黎圣日耳曼修道院地产清册,该寺院领地共住2788户,其中2080户是隶农,35户是半自由民,220户是奴隶,只有8户是自由佃农,由此可以看出,隶农占绝大多数,而半自由人、奴隶和自由小农的人数在急剧减少,其中大部分已加入依附农民的队伍中。
查理大帝为了维护神权政治,十分注意教会利益,他一生亲自主持16次宗教会议。789年根据宗教会议决议,发布通令,共82章,对教会利益和僧侣应遵循的生活细则都作了详细的规定。802年又颁布敕令,重申"任何人都不得将教产加以瓜分,据为己有。凡是已经捐献给教会的财产,就成为教会的合法财产,不得索回。凡敢于破坏上述法令者,必须赔偿损失,并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产迅速膨胀。810年,在阿亨宗教会议上,把教会财产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拥有3000~8000处领地,第二等级拥有1000~3000处领地,第三等级拥有不到1000处领地。其中日耳曼着名的富尔达修道院竟拥有15,000处产业。查理大帝临死前把他的全部财产分为三份,其中两份又分为21份赏赐给由21个大主教所管辖的城市。①教会领主和世俗领主一样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享有种种特权,除征税外,还拥有对居民的审判权,地方武装也由主教和修道院长统辖。教会还利用宗教迷信对农民进行恐吓、敲榨,以获得巨大财富。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会,占有西欧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除征收地租外,还有权向农奴征收什一税,它把整个西欧联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体系。因此,后来任何反封建的斗争,都会触及教会的神经中枢。
814年,查理大帝死后,他的儿子诚笃者(又译为虔诚者)路易(814~840年)继位。他是一位不理朝政,沉溺于宗教,受教士愚弄的人,因此博得"诚笃者"的绰号。他以巨资办各种"慈善"事业,每逢宗教节日都向朝臣赠送礼品。所以即位刚三年时间,便将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罗退尔获得帝国东部,次子丕平获得亚奎丹,三子路易获得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亚及其附近地区。并宣称长子罗退尔为帝位继承人。829年诚笃者路易推翻817年的划分,为他后妻所生的小儿子秃头查理划出一部分领土。他的三个儿子均反对这一决定,于是父子之间进行了近十年的内战,840年诚笃者路易死,罗退尔继位,直至843年才签订凡尔登条约。依据条约,日耳曼路易获得法兰克东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地区;秃头查理获得法兰克西部,即莱茵河以西地区;罗退尔获得法兰克中部地区包括意大利在内的狭长地带,这就构成后来德、法、意三国的雏型。
由于帝国分裂,削弱了抵抗外族的力量。阿拉伯人由西班牙向法国、意大利进攻,他们控制整个地中海西部,占领其中大小岛屿。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在多瑙河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且不断骚扰东法兰克和斯拉夫人。最严重的是诺曼人对欧洲的侵袭。他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9世纪时,诺①《查理大帝传》,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79。
曼人大批侵入法兰克西部,853年攻占法国南特城,将守城主教杀死,大肆劫掠而去。885年4万诺曼人,乘700艘船,将巴黎围困。皇帝胖子查理(884~887年)用重金贿赂,诺曼人才离去。911年法王不得不将法国西北部滨海之地割让给诺曼人,这便是诺曼底名称的来源。
封建内争与外族入侵,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847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在墨尔森法令中明确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个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877年秃头查理又颁布克尔西敕令,使领地世袭合法化。敕令规定:"领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权与荣誉(爵位)移交给自己的儿子或亲属。"自由农民农奴化与封建特权的兴起,世袭领地制的确立,都表明法兰克王国封建化的完成。但这一发展过程不是和平演变的过程,而是在奴役与反奴役的残酷斗争中进行的。查理大帝在805年的一份诏令中,曾禁止一切形式的秘密结社,并指出参加这种组织的既有自由人也有塞尔夫(农奴),对秘密结社的主谋要处以死刑,胁从者则施以各种酷刑:鞭笞、割鼻、断肢等。这说明起义给统治者以巨大威胁。822年,诚笃者路易颁布敕令,禁止佛兰德尔沿海地区的"塞尔夫阴谋"。此间最大的一次起义,是841~842年萨克森地区的"斯特林迦"(意为"古法之子")起义。编年史家尼塔尔德在谈到这次起义时曾指出:起义分三个阶层:贵族、自由人和半自由人,而第二、第三阶层占绝大多数,是起义的主力军。由于农民的不断反抗,迫使统治阶级把农奴的义务固定下来。在8世纪至9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农奴义务已按惯例交纳租税和服劳役,并登记在特别的地籍册上。三节9世纪至11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的法国9世纪至11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普遍确立的时期,其中以法国最为典型。根据9世纪初巴黎圣日耳曼修道院的地产清册,典型的封建大地产已经在法国普遍地建立起来。圣日耳曼修道院就拥有36,500公顷的土地,其中大约有一半是领主自营地,一半是农奴份地。除劳役租外,还以实物形式征收各种代役租,单以母鸡一项,这个修道院每年就收到5,887只,而得到的鸡蛋则有30,865个。由于封建化的完成,奴隶、隶农与破产的自由农民已经合流成为广大的依附农民阶层。被称为塞尔夫的农奴,大多数是奴隶的子孙,他们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依附于领主,可以随同土地一起出售。农奴不经主人许可不能结婚。许可结婚的农奴须交纳"结婚税"。继承遗产也须交税,这就是所谓的"死手捐"。法国农民还有一部分称为"维兰"的依附农民,他们大多数是由公社破产农民演变而来的。他们的境遇比塞尔夫好一些。维兰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世袭占有份地,所负担的劳役也有一定的标准,在法国南部一年不超过80天。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也有所改进。这时三圃制已广泛流行,注意深耕细作,刈草、施肥,用几对牛牵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收成达到播种量的四倍到六倍。这一切变化都有利于领主势力的加强,他们独霸一方,称雄割据。当时法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分裂成许多大小公国与伯爵国。如诺曼底公国、勃艮第公国和亚奎丹公国;还有法兰德斯伯国、香槟伯国、安茹伯国、土鲁斯伯国和巴塞罗那伯国等。从887年加洛林王朝的国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形成两个王朝(加洛林王朝与罗伯特王朝)争夺王位的斗争。罗伯特王朝的创始人是强者罗伯特,因抗击诺曼人入侵有功,被封为法兰西岛公爵。他的儿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击退诺曼人对巴黎的围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废以后,被一部分封建主拥为国王。但有一部分领主仍坚持加洛林王朝世袭帝位,推选简单查理为法国国王,这两个王朝相互斗争近一个世纪。后来罗伯特王朝势力逐渐强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领地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带领土。987年,在教会和世俗领主代表大会上,罗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选为国王,他拥有五个伯爵领地,分散在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全部面积不超过6816平方公里,境内只有巴黎和奥尔良两个城市。加佩王朝统治初期,王权十分微弱。在名义上国王是最高宗主,大家都应向他行附庸臣服礼,并承认他们的官职和领地是国王授予的。国王即位时主教也为他涂圣油,成为神授政权的君王。但实际上各领主几乎都是独立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有权宣战和讲和,有权铸造自己的货币、制定法律并对其臣民进行审判。在他们看来,国王只是同辈中的第一人。蒙勒利领主的堡垒把国王从巴黎到奥尔良的通路截断了,因此,国王必须带武装侍从保护自己,才能从领地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国王和普通领主差不多。他们没有固定的驻节地,经常带着随从由一个庄园转移到另一个庄园,消耗从农民身上搜刮来的粮食和其他物品。有时他们甚至拦路抢劫,来扩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年)曾对过境的意大利商人进行抢劫。但在对外关系上,加佩王朝极力显示自己的尊严,先后与英国、德国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换使节。国王亨利一世(1031~1060年)曾与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的女儿安娜结婚,其目的是提高国际威望。11世纪末,由于城市兴起,在市民阶级的支持下,不断地战胜封建割据势力,使法国逐渐走向统一。
阶级斗争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于王权。10世纪末,正当年轻的查理二世继位为诺曼底公爵时,所有伯爵辖区的农民纷纷举行秘密集会,他们不顾各种禁令,决定制定新的有关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年,参加起义的代表在田间集会,公爵听到这一消息,立刻派副将拉乌尔伯爵带领大队骑士前往镇压。他假意允许农民代表申诉疾苦,将代表们诓骗在一起,砍掉他们的手足,起义遭到血腥的镇压。1024年布列塔尼又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一位编年史家在叙述这次农民起义时说:"他们既没有领袖,也没有武器",完全出于对领主的仇恨,自发地起义。法国封建主调集大批骑士,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农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领主的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惯例"交纳,这是农民斗争的胜利果实之一,从而稍许改善了农民的处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9世纪至11世纪的德国、意大利和教皇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德国对意大利的侵略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仅对意大利的统一带来不良的后果,而且加深了德国的政治分裂。教皇国是意大利国中之国,它既阻碍意大利的统一也有碍于德国的强大。主教授职权的斗争,削弱了皇帝对教会领主的控制权,减少了帝国的经济收入,教权高于皇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至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教权达到了极盛时代。
843年凡尔登条约之后,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德国。从9世纪到11世纪这段时间,德国也处于分裂局
㈦ 德国、德意志、普鲁士、日耳曼和雅利安,这五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日常话题中,这几个概念的确存在严重混淆。其中最关键的是雅利安人、德意志两个概念,隐藏着德国历史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可以叙述如下: 条顿骑士城堡 一,对雅利安人的严重误解 雅利安人容易与“原始印欧人”相混淆。考古学上,原始印欧人发源自南俄草原,他们的文化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称为“ ”颜那亚文化”。颜那亚文化向东传播,在中亚称为“ ”阿凡纳沃羡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200),再向东还有分支。原始印欧人也同样向西传播,但规模似乎不大,可能与欧洲早期的凯尔特人之类的有关联。 雅利安人是公元前1600年才出现在南俄草原的。他们的故乡也是南俄草原,这就容易造成混淆。他们的迁徙路线也同样存在争议,很可能是先往中亚,再进入南亚印度。往后比较长时间,才进入伊朗。这是语言学证据支持的观点。 雅利安人与原始印欧人的区别,主要是雅利安人已经掌握了游民文明(游牧文明需要畜牧技术和马车技术,是比较高级先进的),驯马和马车均已成熟。由于掌握游牧优势,雅利安人在欧洲出现了大面积扩张。这就是雅利安人神话在欧洲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泰国的罗摩衍那壁画 二,日耳曼尼亚 日耳曼是罗马人对公元前后生活在欧洲中部的诸多族群的总称,约有20余部蛮族。最早见于凯撒的《高卢战记》,而后由罗马史家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详细记录。由于塔西佗有意借用蛮族文化反讽罗马的腐朽,所以对“日耳曼人”有了很多溢美之词。这应该就是日耳曼自豪感的最初源头。实际上,所谓“日耳曼人”包含了诸多不同族群,主要是一个地理族群概早卖族念,就像我们古代说的“东夷、西戎”一样,其中陆弊有复杂的成分,只是一个统称而已。 维京人 三,德意志地区 中世纪,日耳曼20余部蛮族中最强大的法兰克人统一诸部,建立法兰克王朝。但王朝很快崩溃,其东部地区(今德国范围)后分裂为“东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绝嗣,权力辗转落入萨克森部之手。 萨克森王系强大时,就建立了一种奇特的王朝模式,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这是一种利用宗教统治的诸侯霸政,犹如春秋五霸。这种模式一直非常松散,几乎没有统治可言,七个选帝侯各自为政,仅仅维持着名义上的体系。但它确实也维持下来了。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可能与罗马帝国的余威有关。 经过这轮变迁,法兰克部的影响自然就会被排除,“条顿”和“德意志”成了新的认同(他们的自称)。近代以后的德国人就吹嘘这个模式是【德意志第一帝国】。实际上,德意志认同只是潜在的,官方名称始终是“罗马”。因为德意志的范围比较窄,并不能涵盖20余部日耳曼人。确切的说,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族群概念,仅仅包含萨克森、巴伐利亚、勃兰登堡、美因茨等等几个核心部族圈子,类似我们的“ ”诸夏”。 中世纪绘画 三,普鲁士公国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太过松散,长期以来不能崛起权力中心,七大选帝侯和各种封建主之间处于均势之中。直到十字军东征时代,才出现了“条顿骑士团”。 这个武士团体由日耳曼诸部的尚武之士组成,在后来几百年的血与火的战争中,成长为日耳曼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他们向北夺得了普鲁士地区,最终在16世纪由骑士团长阿尔布雷希特成立“ ”普鲁士公国”。又因为他本人是勃兰登堡藩侯的儿子,于是顺利组成了“ ”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直到此时,德意志地区才出现一个压倒性的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与宗教改革有关。路德宗对这个邦国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粘合剂作用。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自此与普鲁士公国和德意志地区的民族主义融为一体。以后成为德国右翼民族主义的主要支柱。 条顿骑士城堡废墟 四,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强大之后,在德意志地区成为压倒性势力,它的“普鲁士军官团”实际上就是条顿骑士团的继承者,这些人是四五百年的军事家族,有强悍的军事能力。随着普鲁士兴起,资本主义将德意志地区各邦紧密联系起来。俾斯麦依托这种骑士团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合力,经过巧妙运作,建成了德意志民族国家(但奥地利没能并入版图)。严格说,这才是德意志地区的第一个民族配纯国家。 德国的历史太过复杂,掺杂了太多民族主义的想象。实际上,普鲁士崛起才带动了民族主义运动,所谓的“自古以来的德国”是不存在的。这个特点,造成了德国人拥有极其浓厚的种族情结。他们经常会玩过界,超出德意志地区,把日耳曼人纳入民族认同,甚至把上古的雅利安人也纳入民族认同。这个倾向十分危险,随着未来右翼再次崛起,欧洲的历史恐怕又要进入古代的轮回。 德国士兵
㈧ 雅利安民族是德国的么他们和日尔曼民族有什么区别还是就是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是一个地域名词,德意志明搜民族指的是全部的德国人,雅利安民族是德国最大的凯槐模民族。日尔曼民族是罗马帝国盯缓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包括德意志,法兰西,不列颠在内的许多民族大多都是日尔曼民族的后裔和分支
㈨ 德国的主体民族是哪个民族
德国主体民族是德意志族。德意志族是日尔曼人的一支,日尔曼人还包括北欧人、尼德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等,一般以德意志人为日尔曼人的直系后裔。日尔曼人的种族特征是身材高大,金发碧眼。
㈩ 德国有什么人种
德国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前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
在德国北部有少数丹麦人居住,萨克森地区则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德国境内有大约七百万定居的外国人,包括了外国雇员、政治庇护人士以及他们的家属。还有一些来自土耳其、克罗地亚、意大利、俄罗斯以及波兰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