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的小学生是怎么起来上下学

德国的小学生是怎么起来上下学

发布时间:2023-04-29 20:04:49

① 小学生怎样安全上下学

小学生 安全教育 常识 (3)
——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1)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
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
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
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
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3)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
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
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
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
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卜宴正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
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型悔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祥滚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② 西方国家家长怎样让孩子独立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 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 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 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 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 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 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 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 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 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 。”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结语
国人十分清楚,要保证未来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这首先应从家教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 法取代的。从中国独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国情来说,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真正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这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家教观念。首先在育儿观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从考虑吾儿(女)将来如何出人头地,到考虑一定把吾儿(女)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社会人)乃至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这要求从幼小时的家庭教育开始,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合作意识及关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这些品质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娇惯”、“保护”、“放任”的教子方法。从前面的比较中,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家教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③ 法国德国两个国家小学生,上课学生老师之间用英语还是本国语还有100年前也是一样么还有是任何一个法

1. 德法规定公共教育直至研究生阶段前都要用本国语。所以肯定是本国语交流

2. 100年前?我没有考证过所以不知道。但是感觉我对法国人的认识来说,他们那种固执决定了他们肯定用本国语了

3. 法国人懂英语的较少,我个人感觉在巴黎十个法国人能有一个会英语的。德国人懂英语的较多,能有一多半吧。但是他们的语音听起来也挺糟糕的。所以你指望任意两个德法人用英语交流,不太现实。

④ 小学生上下学都怎么走啊

上学路径:

进入校门口到教纯毕学楼前,在西中心路双黄线至白色虚线内行进,做到两人成排,三人成行,不从指定区域外行走。到教学楼前双黄线终点处分流,教学楼西区班级沿向西分流虚线经图书室前进入教学楼。

教学楼东区班级沿向东分流虚线经教学楼大厅西门口至大厅后通道过后花园进入教学楼。骑自行车上学同学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同学进入校门口禁区线前即下车,推车步行进入校门,把自行车停放于指定位置后返回至西中心路,进入双黄线至白色虚线内行进路线。

(4)德国的小学生是怎么起来上下学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上学、放学路队要按规定路线走,不能追跑雀态、打闹。

2、要按时放学回家,不能在学校或路上逗留。

3、在回家的阿路途中不准疯闹,更不许追逐车辆。在上学路上做危险的游戏、严禁疯闹打仗。

4、注意安全,不得攀登高处,严禁攀爬做岁芹花墙和围墙、山崖。

5、集合时要求安静,整齐。

6、要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上学、放学,不得提前到校或离校。

⑤ 世界各国的小学生是怎么迎接开学的

进入九月,世界大部分国家迎来开学季。不同国家的中小学课堂迎接开学的方式不同,德国以欢快玩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做好暑假与课堂的准备,法国有的地方会给家长们专门放假去陪孩子上第一堂课,韩国新入学的孩子将会体验到老生们热情周到的校园向导服务,为他们尽快熟悉校园提供很多便利。让我们一起看国外的熊孩子如何萌萌哒开始迎接新的 semester吧。
法国
大企业会给家长专门放假陪孩子
法国小学秋季开学日是每年九月的第一个周二。父母十分重视开学日,一般都会陪伴孩子到学校,法国一些大型企业还会专门给有孩子上学的家长放假一天,这样就方便家长带孩子去购买文具。
而学校方面,一般不会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孩子们只需到校半天,认识老师、同学,熟悉教室,了解校规,气氛相当轻松。另外,学生还会拿到一张学习用品购买清单。不过,法国孩子在开学第一天无法像中国孩子一样领到新课本,因为这里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免费借课本来用的,一个学期结束后必须完璧归赵。这种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在法国已经有百年历史。
俄罗斯
开学第一课叫做“胜利课”
“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第一声铃响,马上就要开学啦!你好,愉快的节日!你好,亲爱的学校!”这首歌在俄罗斯耳熟能详。每年9月1日,俄罗斯学生都会唱起这首歌。对他们来说,开学第一天就是隆重的节日,而鲜花和蝴蝶结则是节日不可缺少的元素。按照传统,这一天,孩子们要将鲜花送给老师,而所有女生都要在头发上系白色蝴蝶结。在开学日活动的最后,一名高年级的男生要将一名1年级的女生扛在肩上,同时她会得到一只大铃铛。当男生带着她经过所有人时,她要摇响铃铛,铃声将标志着新学年的开始。
而俄罗斯学生每年开学第一课“胜利课”,也独具特色。2010年,莫斯科教委决定在开学第一课讲授国家和民族胜利史。“胜利课”每年一节,内容并不相同,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德国
收到特色糖果,包塞满文具小玩具
德国小学生入学第一天,学校会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入学仪式。这一天,新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会盛装参加入学仪式,最有特色的是每个新生都会捧着一个硕大的圆锥形糖果包。这种糖果包外表是色彩鲜艳的各式图案,里面塞满了文具、小玩具、糖果等各种小礼物,庆祝孩子真正迈入人生课堂。
漫长的学校生活就要开始了。为了使严格的学校生活多一份甜意,德国的家长都要为新入学的孩子准备一个纸喇叭筒。喇叭筒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的画着米老鼠、唐老鸭、狮子王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有的画着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等童话人物,也有的做工精细,色彩斑斓,倾注着家长的一片爱心。孩子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家长就要将喇叭筒送给孩子,回家后继续由家长保管。等分班那天,也就是等孩子正式成为学生后,才允许孩子将喇叭筒打开,孩子才知道里面的内容。一般,除糖果外,喇叭筒里还有彩笔、卷笔刀、小玩具等。
韩国
享受学长关爱,开学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韩国的学校虽然说也是有两个学期,但与我们不同的是,3月份开学是第一个学期,九月份开学是第二个学期。所以,眼下九月的开学季一般不会有什么大的活动。学生是在3月份的学期升入高一年级,那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学年里,新入校的学生都会享受老生热情的“校园导游”的服务,学期初始的各种集体活动也会帮助新生迅速的融入新环境、结交新的朋友。
韩国小学开学的第一堂课通常不讲课,也不传授学生任何知识。因为学生之间都是陌生的,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好奇。大家非常注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和学生会做一番自我介绍,让班级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具有亲和力。老师会特别向学生强调,进入小学后应该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去学习,并且让学生们懂得热爱和遵守礼节。
英国
请家长离孩子远一点
小学一年级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就是认识新同学和老师们,而老师往往会在开学第一天对陪孩子来学校的家长提一点要求,那就是“离孩子远一点”。因为孩子们一般会对第一天上学表现出兴奋和积极的态度,反而是他们的父母会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不适应、遇到各种问题而焦虑不安。
日本
安全防灾教育很重要
在日本,新学期的第一天不上课。师生们从打扫卫生开始一个新学期,然后才是开学典礼、校长讲话、唱校歌等。开学仪式后,学生回到自己的班级教室,教师会检查学生的健康状况,看是否发生过伤害事故;老师会带领学生们了解新学期的日程安排,制定学期目标,了解在学习和生活(包括安全问题)上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是学习用餐礼仪。
此外,日本的开学第一天也是全国的“防灾日”,学校会安排一系列以防灾、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生避难演习、安全回家指导、交通安全教室等。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接学生的训练后,学生由各自的家长领回。新学期第一天的“功课”结束。
美国
老师家长共同制订学期计划
美国小学的老师会在开学的第一天站在教室门口,和每一位新生握手,并带领学生到早已安排好的座位坐下。开学伊始,学校大都要将新学期开设的课程以及学校的活动安排告诉学生和家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老师也可以结合家长的建议为学生制订新学期的计划,通过召开家长会设定新学年的目标。
有的老师还会交给家长一本“老师——家长日志”,这将成为老师和家长联系的纽带。从开学第一天起,学生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会被记录下来,老师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可以从第一天起就努力纠正自己过去的缺点,在新学期里养成好的习惯。

⑥ 搜集世界各地的小学生是怎样上学的。

各国情况不一样:
英国公立中小学生一般是上午9时左右到校,15点30分左右离校。高年级和低年级稍有差别,但相差在半小时之内。比如最高年级上午8时45分到校,最低年级9时15分到校;有一条是统一规定的,所有中小学必须在17时前净园。同时国家还明文规定儿童每天学习不得超过6小时。?
另外,英国的教师资源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很多是从北爱尔兰等远地而来,他们每天上完课还要回家,因此学校必须早放学,才可以使这些教师从容赶路。而且,他们的工资是按课时计算的,通常学校不允许随便加班。?
美国小学生每天8时45分到校,15时15分离校。除了中午有一个小时午餐,上午的课都不分明确的课时,也就是没有45分钟一节课的制度。老师会调换上课内容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如学生要上厕所,可随时举手示意,获准后即可前往方便。没有统一的“方便”时间。中学生也是早上8时45分上学,15时15分放学。他们每天的课是1.5小时一节的课三节,1小时的课一节,总共是5.5小时的课。中午有一小时吃饭时间。?
阿根廷公立学校(中小学一般合校)都是二部制,即分上午和下午班。上午班8时到12时上课,下午班13时到17时上课,都是4小时。学生大部分就近入学,家远的有学生车接送。私立学校是全日制,一到放学时间,接孩子的汽车塞满大街。?
墨西哥中小学生都是8时上课,14时放学。上午10时30分是加餐时间,公立学校由免费提供牛奶和小点心,私立学校则由学生自带。另外,公立学校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每节课40分钟,一天共6节课。私立学校有校车专门接送孩子。公立学校离家远的学生家长接送。?
委内瑞拉公立小学因校舍紧张,分上下午班上学。上午班早上7时上课,11时下课,学习4个小时,下午在家自学。下午班13时上课,17时下课。上午和下午两次下课时学校都供应点心,学生吃完后回家。少部分学生由家长接送,多数学生乘桔红色的校车往返学校。?
巴基斯坦学校8时上课,13时放学,下午就没有课了。作业几乎没有。家境好一点的都用车接送孩子,但开车的多是家里的司机。条件不好的家庭就让孩子坐校车上下学。?
德国小学生早上8时开始上课,每天低年级只上4小时课,高年级最多上6小时,最迟13时20分放学。德国的学生一直教育学生要,要求学生自己上学,但许多妈妈还是自愿送孩子到校。?
罗马尼亚小学生每天8时整到校,一般有家长送。他们每天只上4节课,每节50分钟。通常每个班有30名学生。?

⑦ 各国校车制度分别是怎样的

校车安全在国际上早就引起高度重视。例如,美国校车的安全系数是小轿车和公共汽车的40倍,并拥有优先路权;英国、日本等国家也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立法等手段,以避免不达标车辆上路和超载等问题发生。

美国:校车坚固安全拥有优先路权

美国拥有l00多年的校车历史,已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备的校车制度。美国校车有着优越的硬件条件、严格的安全标准、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人力安排,软件、硬件双管齐下有效保障了校车内学生安全。

坚固超悍马 安全系数高

2006年,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发生一起车祸,一辆悍马撞上了一辆校车的尾部,悍马迎头粉碎,而校车尾部却无大恙。悍马在车辆中以坚固着称,它最早是为军队和政府建造的,美国校车的坚固和安全程度可见一斑。

据统计,在美国,校车的安全系数是家庭轿车和公共汽车的40倍。校车事故发生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百万公里事故发生率仅为0.01,火车是0.04,飞机是0.06,其他公路车辆是0.96。

美国校车之所以如此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生产标准严格。美国交通部近年来颁布了36项用于校车的安全标准,包括校车车体结构、防倾覆保护、制动装置等,校车必须由专业厂商制造。在这种高标准下,美国校车质量高,造价昂贵,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之称。

硬件条件优越,安全设施齐全。美国校车外形厚重,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纹,并喷上黑色“Sch00l Bus(校车)”的醒目字样;车上指示标志明显,有黄色闪光灯和红色停车标志;车内座位上装有防撞安全装置和安全带;车内还附带卫星定位与联网系统,全时监控车辆行驶情况。

安全检查到位。每天早上,校车司机接送完孩子后都要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以确认自己的车辆是安全的,而后填写表格。每半年,校车要接受一次由专业机械师进行的安全检查,平均每个车辆需要检查一个小时。

法律保障校车“优先权”

美国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相仿,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美国50个州大都明确规定了校车的“优先权”。

缓解交通压力 减轻家长负担

据美国校车委员会介绍,全美大约有48万辆校车,每天运送学生大约2600万人,占美国中小学生的一半以上。

英国:循序渐进推广“黄色校车”

英国由于公交系统发达、私家车普及程度高,目前乘坐校车上下学的中小学生较少。为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碳排放,英国政府已通过立法、试点项目等方式鼓励更多学生使用校车,效仿美国的“黄色校车”项目也受到热烈欢迎。但记者发现,由于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监管机制,一些校车质量仍低于规定标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多样

英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走路、骑车、公共交通、校车和私家车,其中使用校车的中小学生不到10%。英国政府鼓励家长让孩盯芹子使用前4种方式上下学,而尽量少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以减少马路拥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从而保护环境。

英国公共交通体系发达,安全系数较高,并且15岁及15岁以下儿童可在任何时段免费乘坐公交车,16至18岁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尽管如此,仍有41%的英国小学生和21%的中学生上下学由家长开车接送,在早高峰时间,送孩子上学的私家车占总车流量的20%左右。

近年来,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校车服务,让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坐校车上下学,从而减少私家车对马路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英国的校车服务由公交、巴士公司提供。各中小学在每年夏季开学前夕对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需乘坐校车人数以及住址,然后提供给公交、巴士公司,由这些公司确定校车数量、种类和路线。在校车费用方面,私立学校晌颂由家长承担,公立学校宴则郑的租车费用由各地方政府承担,学生乘车费用由家长支付,通常使用较优惠的学期卡。此外,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儿童可免费乘坐校车。

开展“黄色校车”项目试点

目前,英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使用的校车缺乏统一外观及规格。为推动校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管理更加规范,增加家长对校车的信心,由英国多个党派的官员、专家等组成的“黄色校车委员会”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黄色校车”试点项目,该项目因效仿美国校车使用黄色外观而得名。

日本:部分偏远地区设立校车制度

为方便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上下学,日本部分偏远地区设立校车制度,颁布并实施校车管理运行规则,对校车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校车管理者、司机、学校、乘车学生等相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日本各地的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偏远地区校车列入教育成本预算

日本城市中小学生绝大多数就近入学,上下学一般靠步行或利用公共汽车、地铁等城市交通工具。但在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学校离家较远且交通不便等原因,中小学生上下学有一定困难。为此,日本不少偏远地区的地方教育委员会为当地中小学生建立了校车制度。

日本校车制度在经营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购买车辆作为专门的校车使用,并招聘校车司机;二是地方政府或学校与交通公司签订合同,将接送学生上下学的任务委托给对方。不管哪一种经营模式,校车司机和受委托的交通公司都要接受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

购买及运营校车所需经费,大多数情况下列入地方教育成本预算,由地方财政支出。根据日本《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国家财政在特定情况下给予一定补助,即如果符合国家规定的偏远地区学校的认定标准,在需要购买校车时,国库负责承担购车所需经费的1/2。

在日本很多地方,学生可以免费搭乘校车。但也有部分地区出于成本以及财政压力等考虑,规定乘坐校车付费。付费方式类似于乘坐公共汽车,现金购票或者提前购买月票或乘车券。

实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各方责任

日本各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校车运行规则,对校车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注意明确地方政府、校车司机、乘车学生等各方责任,以此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和责任意识。

⑧ 德国课外辅导班真实情况

德国辅导班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呢?下面是一位大师的相关报道。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德国辅导班

媒体关于课外辅导班的连续报道清晰显示出我国校外培训的“疯狂”和父母的焦虑。尽管父母们大多也不认同这种课外培训,却依然趋之若鹜。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参加,自己的孩子若不参加难免会吃亏,于是家长只好跟着一起“疯狂”,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那么,德国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是怎样的?多项德国学生和家长关于课外辅导班的数据,清晰呈现了目前德国的课外辅导现状。

课外辅导德国最不普及

调查显示:就数学科目而言,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比例(28.6%)不仅洞圆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也落后于芬兰(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39.6%)、法国(35.6%)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

贝塔斯曼基金会委托完成的一项德国全国性调查显示,在2014至2015学年,德国有14%的中小学生(6岁至16岁)参加了课外辅导。其中,参加课外辅导的小学生比例是5%,中学生的比例是18%。可见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仅占少数。此外,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调查显示,德国课外辅导主要集中在数学和外语两个科目。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各个科目课外辅导的比例分别是数学28.6%、外语28%、德语16%、自然科学15.3%。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德国15岁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远低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方的平均水平(37.9%)。就数学科目而言,德国的比例(28.6%)不仅远低于日本(69.8%)和韩国(66%)这两个东亚国家,也落后于芬兰(47.4%)、英国(41.7%)、丹麦(40.9%)、瑞典(39.6%)、法国(35.6%)和美国(29.7%)等欧美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德国是课外辅导最不普及的国家之一,这自然也可以被视为对其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中,39%的人每周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是1小时,39%的人是每周2小时,11%的人是每周3小时,11%的人是每周4小时及以上。这一调查结果与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即德国大约90%参加课外辅导的15岁中学生每周的辅导时间在3小时以内。只有约10%的人参加课外辅导的时间多于3小时。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还显示,在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当中,26%的父母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因为他们所参加的主要是全日制公立学校下午提供的课外辅导或者其他由政府资助的课外辅导项目。69%的父母选择的是自费的课外辅导。其中,18%的父母每月为课外辅导的支出少于50欧元,30%的人每月支出是51至100欧元,15%的人每月支出是101至150欧元,4%的人每月支出是151至200欧元,仅有2%的人每月支出超过了200欧元。根据该调查负责人科里姆教授的计算,德国父母每个月为此平均支出87欧元。若以德国家庭平均每月收入2988欧元来计算,课外辅导的费用占比不足3%。

多数为提高学习成绩

调查显示: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当考试成绩不好、学习出现问题或者当老师指出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德国学生才会参加课外辅导和补习。但在今天,情况有所改变。在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中,有34%的参加数学课外辅导的学生有着“优秀”“良好”或“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在德语和外语两个科目中,参加课外辅导的此类“中上游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0%和33%。

以此来看,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上的不足,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避免学习上的失败(如留级)。空颤嫌另有一小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习成绩,斗手以便于升入自己所希望的学校,改善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

在德国,除了大学生、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失业的学术人员或者高年级中学生等“个体户”提供课外辅导之外,也有专业化的课外辅导机构。目前,德国最有影响的课外辅导机构是“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它们在全德国拥有1000多个特许经营的站点,服务范围还覆盖了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周边德语国家。此外,德国各地还有许多地区性的课外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

就接受辅导的形式而言,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中,有55%的人得到的是一对一的单独辅导,44%的人得到的是集体辅导。还有少数学生接受网上的课外辅导。

为了让父母放心,便于他们选择,德国的课外辅导机构通常会争取通过中立的评估机构的认证。目前,“学习圈”和“中小学生帮手”均已经通过德国权威检测机构的认证。德国的评估机构为此也制订了专门针对课外辅导机构的认证标准。例如,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准包括100项左右的指标,比如免费的、无约束力的咨询和免费的分级测试;均质的学习班,班级规模不超过5人;辅导教师经过专业和教学法方面的培训;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定期与父母对话,提供回馈;与公立学校的各科目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合理地协调安排课外辅导课,更好地满足个体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辅导班效果存在争议

调查显示: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对课外辅导效果的评价方面,研究者的发现并不一致。大多数研究指出,难以证明课外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成绩有积极影响。因为课外辅导的效果受到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型、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所接受的课外辅导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鲁普洛夫和施耐德2014年对德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参加课外辅导并未对小学生的数学和德语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霍森菲尔德的调查也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从五年级升入六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没有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发现,课外辅导对于中小学生特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奥拓和米勒的实验研究显示,对于五年级至九年级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行为和数学成绩,课外辅导没有带来显着的改善。不过,在动机性和情绪性变量以及数字能力方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控制组的学生有显着的增长。

虽然研究者们至今对于课外辅导的效果认识不一致,但是参加辅导的孩子和父母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德国父母在调查中对于课外辅导的质量多数情况下是满意的,认为课外辅导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圈”在2013年对300名客户的电话调查显示,97.6%的客户对其课外辅导质量感到满意,愿意将其推荐给别人。80%的学生经过半年的课外辅导后,成绩会改善1分。因为德国是1分至6分的等级评分,若真如此,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那么,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响呢?对此,目前的调查结果存在矛盾。有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倾向于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有的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辅导的影响并不突出。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毕业文凭的父母,其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大体相当;父母经济收入对参加课外辅导也只有微弱的影响。来自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都是12%,即没有区别。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这说明,德国课外辅导尚不足以影响教育公平。(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作者短评】

理性课外辅导才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德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仅占少数。即便是参加课外辅导,每周投入的时间也不多,费用也不高,并未成为学生及其父母的沉重负担。多数德国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是为了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或跟上学校教学的进度。少数学生是为了变得更加优秀,但并未出现竞争心理驱动的群体补习恐慌。此外,德国的课外辅导并未威胁到教育公平。因此,德国的课外辅导是一种理性的、良性的存在。课外辅导是为了平衡和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尽管课外辅导的效果遭到了研究者的质疑,却得到了父母和学生的认可。

相比德国,我国课外培训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是为了满足部分患有“落后焦虑症”的家长的需求,帮助他们“逼着”孩子以超越他人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竞争优势,将家长的焦虑连带着这种错误的学习价值观传给了孩子,最终一起陷入竞争压力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也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这些课外培训机构才无视正规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孩子的认知规律,通过高强度的强化训练提供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这种培训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机械式的知识增长,但难以促进深度学习,更别提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了,甚至还有可能造成长期的伤害。

这种校外培训已不是对中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而成了一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干扰学校正常教学、放大家长教育焦虑的社会病态性存在,并且严重违背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亟需加以治理。理性的课外辅导以理性的父母、理性的学校教育和理性的社会为前提。

⑨ 美国小学生怎样上下学

家长接送,校车接送,自己走
都有。。。。。。

⑩ 德国的学生作息时间是什么

德国的中小学学制是非常复杂的,有数种类型的学校上课放学的时间,全国没有统一规定,整体上分三种情况:

1、小学1到4年级是早上8点上课,中午12-1点左右放学

2、小学5年级开始到中学毕业,早上:30上课,也是中午12点-1点左右放学。

3、大学就全看各个专业的安排和自己选课,有可能一整天没课,也有可能某天从早上7点上到晚上7点。

阅读全文

与德国的小学生是怎么起来上下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4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