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为什么反对中俄

德国为什么反对中俄

发布时间:2023-05-04 07:47:14

‘壹’ 什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英、俄、德、法等国家群起而争,加紧攫取它们在华的种种利益。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中国陷入被瓜分的危机。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俄国、德国、法国等列强就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列强干涉还辽,当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好心,而是各自怀有借机攫取利益的打算。果然,日本被迫还辽后,俄、德、法三国自称“干涉还辽有功”,向清政府索要利益回报;而英、美、日等国又提出,俄、德、法所获的每一份回报,都要给予自己相应的“补偿”。就这样,列强以“邀功”为名,开始加紧争夺它们在华的种种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争当债主、争夺路权、抢夺矿权三方面。
按照《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须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另外中国收回辽东半岛还要支付日本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如此巨额的款项,贫弱的清政府自然支付不起,于是只好大量举借外债。
各国纷纷争当中国债主,一方面可以牟取高额的利润,另一方面,中国无力还款,只能以海关和内地厘金收入作担保,列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操纵中国的财政管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俄法银行团抢到了第一期贷款权,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获得第二期、第三期贷款权。这三期大借款共合白银3亿多两,除去列强回扣,中国实得2.6亿两,全部用于对日赔款;中国每年须支付本息2000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关税收入。
除了争当债主,列强还对投资铁路的权利展开了争夺。攫取路权,不仅能获得经济回报,还能控制沿路地区,于是列强对主要铁路干线的争夺一度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由北京到汉口)修筑权被俄国、法国抢到;津镇铁路(由天津到镇江)修筑权由英国、德国获取;美国获得了粤汉铁路(由广州到汉口)修筑权。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底,列强在中国已夺取6420英里的路权。
列强对矿权的抢夺也十分激烈。法国率先获得在云南、两广地区的开矿权,继而又取得四川的开矿权;英国获得在山西、河南、直隶(今河北)等省的矿权;德国承揽山东的采矿权;俄国则在东北的铁路沿线疯狂掠夺矿产资源。
面对列强的争锋,清政府在各国之间选择了一个“盟友”——俄国,希望可以利用日俄争夺东北的矛盾,联合俄国来抵御日本,这就是所谓的“联俄”政策。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郑裤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与俄国缔结了《御敌互相助援条约》(也称《中俄密约》)。这一条约规定,如遇日本侵略,中俄互相郑轿支援;俄国在战时可驶入中国任何一个港口;俄国获得在东北境内修筑中东铁路的权利。而实际上,俄国根本没有履行任何援助义务,反而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中国东北。更糟糕的是,这一密约的内容被其余列强侦知后,直接诱发了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最先掀起瓜分狂潮的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德国入侵中国较晚,却野心勃勃,它不满足于既有利益,而是阴谋策划在中国抢占一个据点,作为其在远东的桥头堡。经过数次考察,胶州湾成为德国图谋的对象。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德国三番五次向清政府索要胶州湾,均遭到拒绝。德皇威廉二世十分恼怒,宣称“只有武力才是中国唯一懂得的语言”,开始蓄谋武力侵占。
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德国的两名传教士韩·理加略与能方济在山东巨野的一个教堂被当地大刀会成员杀死,德国外交官趁机威胁清政府称,如果不立即严惩兇手,并给予德喊丛简国巨额赔款,德国就将派舰队强占胶州湾,以示报复。清政府急令山东巡抚李秉衡捉拿“兇手”,很快,9名无辜百姓被诬以谋财害命的罪名抓起来,成为巨野教案的替罪羊。
但是,这仍无济于事,德国已派出“德皇号”、“威廉亲王号”、“鸬鹚号”三艘巡洋舰占领胶州湾。清政府因畏惧德国军队的势力,不敢迎战,只好寄希望于其余列强的干涉,然而这些指望都是徒劳的。德国重申其强硬的立场,并强迫清政府于次年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规定胶州湾及其附属岛屿租给德国99年,德国取得在山东的铁路修筑权和采矿权。
但是,所谓的“租借”不需要付分文租金,而且在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实际上就是出卖主权,由外国在租借地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德国强占胶州湾是为列强瓜分中国之始,紧接着强占租借地的狂潮铺天盖地而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底,俄国派出三艘军舰驶入旅顺口。当时,清廷内部还有不少大臣对俄国抱有幻想,以为俄国陈兵旅顺是为了援助中国对抗德国的侵略,甚至还向俄国军舰提供燃煤。但次年3月,俄国军舰出兵旅顺口,清军无力应对,旅顺口被占。接着,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借条约》,规定将旅顺口、大连湾租给俄国25年。如此一来,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港沦丧了。
德、俄两国的获利引起了英国的注意,英国外交官立即展开行动,与日本取得默契,决定强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1898年5月),中国还清对日赔款后,日本军队开始撤出威海卫。英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征得了清政府的同意,接收威海卫,在军事基地上升起英国国旗。不久,中英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宣称刘公岛、威海卫群岛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给英国25年。
同年,法国胁迫清政府将广州湾租与自己,以供“停船趸煤”之用,租期99年。几乎同时,日本强迫清政府宣布福建省不得割让或租借他国,即承认福建省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次年,意大利也趁火打劫,欲租浙江三门湾,结果在中国的抵制和日本的反对下未能得逞。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3月至6月,不到100天的时间里,中国沿海的重要军港租借殆尽。列强以租借地为据点,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其中德国以山东省为势力范围,俄国以东北三省、长城以北及新疆地区为势力范围,法国的势力范围是广东、广西、云南等,英国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至此,中国陷入被瓜分的危机。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无暇东顾。等到战争结束后,美国发现中国几乎被瓜分殆尽,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向各国提出了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其核心意思是在承认列强既得利益和在华势力范围的前提下,争取“利益均沾”。美国提出的要求是:对任何条约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在中国征收关税一律按清政府现行税率;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贰’ 德国议员痛批朔尔茨反俄政策,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德议员宣称与俄对抗很愚蠢,美国议员要求停止对乌援助,英法意等国也开始出现官员明确反对介入冲突,尽管乌军最近反攻犀利,但是西方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已经发生改变了。乌克兰最近开始了犀利的反攻,并且夺取了很多城镇,甚至还有哈尔科夫方向的大城镇,这确实超乎了西方的预期。乌克兰用实际行动让西方国家见识了他们援助武器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胜利并不能改变西方的困境,也很难根本上改变俄乌冲突局势的走向。乌克兰那暂时反击的胜利不等于最终的胜利,决定冲突胜负的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总结:确实对于大部分西方国家而言,介入俄乌冲突就是一种自杀的行为,除了给自己国家和民众带来伤害之外,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可以说,整个西方都陷入分裂之中,随着冬季的到来,西方的分裂只能进一步加剧。

‘叁’ 为何德国跟俄罗斯关系亲密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近代以来西方通过全世界的殖民掠夺,成为最强大的群体,为此开启了对世界的掌控。尤其是对于一切威胁的国家,都进行大力的围堵和打压,以至于形成了几百年的恩怨。尤其是西方和俄罗斯之间,那是难解难分几百年,到现在都是水火不容。在苏联解体后,西方不但没有放松对俄罗斯的打压,甚至还进一步加强,这一点那是尤其明显。但是其中有一个国家非常特殊,那就是德国,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为何德国会成为跟俄罗斯最亲密的国家呢 ?其实根本原因只有一条。



所以跟俄罗斯缓和关系,也是保障德国安全利益的核心,这一点那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对于俄罗斯的打压和围堵,德国是不能参加也不敢参加的,跟日本一样。

‘肆’ 德国在一战前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同俄国保持盟友而不能阻止俄法联盟的实现---请详细解答 悬赏100

我来帮您回答吧,本人精通德意志帝国外交史,对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有较深的理解
本人不喜抄袭网络---以下完全手打原创,希望您能尊重

早在普鲁士时代,普鲁士同俄国就有着长期良好的关系,在1871年帝国建立后,俄德两国的关系并未减弱,两次签订三皇同盟---几乎实现了俾斯麦孤立法国,并且稳定欧洲的战略。然而,德国国内的政治变动,以及巴尔干危机的加深导致德国必须在俄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做出选择---于是德国同奥匈帝国秘密签订Dual Alliance (1879),但是俾斯麦仍然试图通过再保险条约来避免出现俄法同盟。
问题在于,19世纪末期的国际形势变化很大,巴尔干的问题俾斯麦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般的救火---无法根治,德国内部的工业界,军方和皇帝等不同的力量开始干涉外交政策---导致一些列的变动,包括俾斯麦的被迫离职,再保险条约的放弃,德国高关税出台,封闭俄国有价债券等结果---最终导致德国和俄国反目,俄法联盟出现
简单的讲,原因可分为国内原因(农业,军方,工业界和皇帝)和国际原因(主要是巴尔干和近东问题)
本人曾经写过德意志帝国的外交简史,我就从自己原来的原创文章摘录并改编一下---来解释您提出的问题
如果您想对德意志帝国外交有全景式的了解的话,可以去看我的那篇文章---我后面会附上链接(太长了,发布上来)

破旧的三驾马车
在俾斯麦1871年后的外交目标中,最为关键的即为孤立法国,巩固胜利果实,以实现欧洲和平。而实际运作的结果就是于1873年生效的第一次三皇同盟(Dreikaiserbund)。俾斯麦多方努力,于1872年促使德意志皇帝,沙皇和奥地利皇帝会面并达成一定的共识,建立了同盟关系,期限5年。

但是这个同盟仅仅建立在三国间的一些共同性上---对传统君主制的拥护和对波兰的占领。三位皇帝一致同意一起对抗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然而,仅仅是将会一同协商以应对其他国家威胁欧洲和平的突发问题。这种结果距离俾斯麦试图完全孤立法国的目标差之甚远。以陈旧的贵族式的礼节维持的这辆三驾马车并不令人放心。1815年达成的神圣同盟和三皇同盟十分相似,是由五大国达成的一致应对自由主义威胁的‘联合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自信的向奥地利皇室表示,俄国可以随时出动50万大军确保任何欧洲的革命被迅速扑灭。在匈牙利暴乱时,俄国军队如承诺般雷霆而至,以欧洲宪兵的身份确保欧洲体制的维持。然而,国际势力的增长,舆论的失控,催生出两个比自由主义甚至俾斯麦最为畏惧的社会主义还要可怕的‘恶魔’---泛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185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不祥之兆,俄国涌现的泛斯拉夫主义运动使其领导层极度渴望扩大在巴尔干的影响以‘解放’斯拉夫人,而混杂着对东正教‘俄罗斯传统’的维护---企图控制圣地教堂与自称天主教保护人的拿破仑三世撞车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位拿破仑皇帝的沙文主义萌芽,试图以外部战争转嫁国内矛盾,直接导致战争爆发。有趣的是,在英国由于未知原因的‘反泛斯拉夫主义’思想的迅速传播,导致民意反俄情绪激化---竟然导致英国违背自己一贯政策而参战。初期由于军事开支限制而导致的进展缓慢居然第一次激发民族主义反弹,导致军费翻倍---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作用开始体现。随之结果即为,1815年以来的维也纳公约体系完全崩溃。

而被1848年革命所震撼的易北河东的普鲁士地主们不得不采取‘进攻型防御’,却苦于国王的软弱,至到1861年威廉一世成为国王,并随后以多次解散议会,并终于在1862年任命被自由主义者称为所谓‘上帝赐予保守派射出的最后一支锐利的弩箭’---俾斯麦为首相。由俾斯麦领导下,保守阶级实施一系列的军事冒险,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所积极倡导的三皇同盟不但是为了孤立法国,也一定因素上包含了东普鲁士容克阶层的防御性策略。然而,俾斯麦很快认识到自己陷入内忧外患之中。陈旧的马车,在泛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旋风中随时会散架---尤其是在那个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

火药桶上的纵火者
巴尔干的火药桶对中国人并不陌生,1999年大使馆‘误炸’事件曾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巴尔干半岛复杂的政治及民族问题,可以归结到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年不朽的拜占庭帝国,并向巴尔干半岛扩张,一度兵临维也纳。随后俄罗斯帝国崛起,尤其是在女大帝叶卡捷琳娜时代两次击败奥斯曼,从而使俄国势力扩张到黑海甚至巴尔干。然而,匈牙利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成为奥地利等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桥头堡垒。于是,巴尔干地区形成三种势力---奥地利(1867年后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此外,还有着复杂的民族分布---尤其以塞尔维亚人的问题最大,原因在于其分布范围繁杂,为后来百余年的战争埋下伏笔。

而自希腊独立后,奥斯曼帝国对其除伊斯坦布尔之外的欧洲部分完全失去了控制,各个地方民族各自为政。而在19世纪中叶,泛斯拉夫思想开始流行起来,俄罗斯皇室开始将东南欧东正教教徒和斯拉夫人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子民’,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土耳其人的暴政。而对于奥地利帝国而言,帝国境内的大量斯拉夫人,尤其是塞尔维亚人很可能会受俄国人的鼓励而独立。所以,奥地利帝国传统上坚决反对俄罗斯帮助黑海东岸的斯拉夫人独立。而在1866年奥地利于七周战争负于普鲁士后,彻底丧失了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从而东欧问题就变得事关生死了。为此,奥地利皇帝认清形势,承认匈牙利人在其地区的内政权从而组建奥地利-匈牙利帝国。而建立这个双头龙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匈牙利人排挤波兰人和斯拉夫人。奥匈帝国加入三皇同盟后,觉得巴尔干问题或许会平静下来,不料,纵火者塞尔维亚人不惜炸死自己也要点燃火药桶。

1875年,也就是三皇同盟的第三年,在Bosnia(波斯尼亚)和 Herzegovina(黑塞哥维那)发生了宗教人士暴动,以反抗土耳其人。结果民族主义思潮具有强烈传染性,潜伏了一年多后,暴乱传播到了保加利亚。借此机会,塞尔维亚和Montenegro(黑山)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俄罗斯那时候可没有美国人去牵制---有上千名‘志愿者’加入了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帝国对任何巴尔干半岛的变化都是异常敏感的,强烈反对俄国干涉。俾斯麦也开始担忧自己是否需要在俄奥之间抉择,但所幸巴尔干问题和近东问题有直接联系,自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一贯支持土耳其人对抗俄国,故而不会束手旁观。俄国外长Gorchakov意识到俄国很可能被孤立而陷入第二次克里米亚悲剧,于是开始与各国秘密磋商,最终达成一致,如果土耳其人赢了,则阻止其进一步报复参战国,保持形势不变。如土耳其人败,则俄国获得南部Bessarabia(斯大林也看上这里了,导致违反1939年秘密协定与德国开战)而奥匈获得Bosnia-Herzegovina,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自治。

可结果完全超出列强们的算盘---土耳其人大获全胜,这样俄国什么也捞不到了,在国内的泛斯拉夫团体大力呼吁俄国直接干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声称他‘仅仅’想‘保护’当地的东正教徒,然而没有任何大国愿意支持他。自认为搞了改革有了肌肉的沙皇立刻恢复其骨子里的做派---自己单干!这时候俄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双方均转向俾斯麦,奥匈寻求支持,俄国希望德国中立,均遭到拒绝。亚历山大二世毕竟比他父亲高明,不仅如先前般许诺奥匈获得土地(Bosnia-Herzegovina),并声称新的独立国家的规模会很小。于是在奥匈帝国默许的情况下,俄国于1877年入侵奥斯曼帝国,并于1878年和土耳其人在距伊斯坦布尔不远的San Stefano签下城下之盟,这时候奥匈帝国,甚至俾斯麦才发现沙皇把大家全都骗了!火药桶不但被点燃而且变得更多了。

柏林的多边协商
奥匈的外长Andrassy觉得自己完全被骗了,俄国与土耳其达成协议,建立了一个‘大保加利亚’,居然在爱琴海也有出海口!这将使奥匈在东南欧陷入半包围且俄国舰队不出黑海的局面肯定会被改写了,于是奥匈动员了。英国更是从印度大规模调兵,准备和俄国开战。眼看着自己的三皇同盟竟然趋于瓦解,俾斯麦不得不扮演‘诚实掮客’于1878年邀请各方到柏林进行多边协商,解决巴尔干危机。
教科书上刻板地指出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大国地位,什么欧洲仲裁者地位---俾斯麦可不这么想,因为会议的结果很可能使德国开罪双方。不过,开会前俾斯麦作了不少准备工作---达成共识,即俄国需裁减‘大保加利亚’,而英国需要保证奥斯曼帝国安全从而获得塞浦路斯,而奥匈仍可在大英帝国保证下获得Bosnia-Herzegovina。

以上的条件在会议上终于通过,但是‘大保加利亚’不但减小,而且一分为三,北部独立,东南部自治,其余仍还给土耳其人。这种简单的地图操作完全不顾及民族问题,把巴尔干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现在不光塞尔维亚是火药桶,保加利亚地区也有很大的危险了。俄国各界大肆抨击沙皇‘卖国’,并形容会议是‘欧洲王子俾斯麦率领下对俄国的围攻’。俾斯麦在会议中的决断不无道理,英国人和奥匈的实力大于俄国本身。但是,俄国人对俾斯麦十分信任,这种使俄国不能‘满载而归’的会议大大打击俄国人对德国的信息。英国人借此机会减轻了其在阿富汗的压力,并离间了俾斯麦的大陆稳定器---三皇同盟。1878年刚好也是三皇同盟到期的年份,俄德关系恶化使续签成为泡影。俾斯麦的眼前马上浮现出俄国与法国结盟的景象和结果---‘泰坦之战’。俾斯麦这时候陷入彷徨,或者说整个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也开始摇摆不定了---是拼命维持现状,还是先发制人呢?
复杂的减震器
柏林会议后,俾斯麦意识到德意志必须在俄国和奥匈间抉择---至少是先后顺序的区别。而同俄国结盟会不但与奥国决裂,并得罪英国这个狡诈的对手。于是,俾斯麦在1879年秋天与奥匈帝国签订德奥秘密协定(The Dual Alliance),实质上是一个完全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德国或奥匈与‘第三方’作战时,缔约方需中立---直至俄国干涉。这份条约后经四次续约,一直维持到1918年,随着第二帝国的垮台而终止。但是俾斯麦并没有打算彻底同俄国决裂,他认为自己可以使俄国‘冷却’下来。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处于守势,所以支持奥匈是理所当然。但是德意志帝国的特殊性质使其外交政策不仅仅取决于国际形势,而更取决于国内的问题。而这种现象使帝国的开始走进死胡同,连俾斯麦也难以控制。

尽管俾斯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声称,德奥同盟是在1866年就开始设计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1879年前俾斯麦有类似打算,显然俾斯麦低估了巴尔干问题的恶化速度。当然,他真正想隐瞒的是自己所受的国内压力。易北河东的农业巨头们的所代表的整个帝国的核心的压力和俾斯麦自认为能打击俄国从而驯服俄国的自大想法,使德国农产品保护性关税于1880年正式实施。而俄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急需出口农产品换外汇,这无疑加深了矛盾。

而德国南部天主教代言人中央党更是大力支持同奥国联盟,为了应对新兴的社会主义民主党(SPD),俾斯麦不得不同天主教和解,从而选择奥国同盟。以容克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总参谋部更是从1879年就开始东线演习策划---目标俄国。毛奇开始考虑对俄作战问题,总参谋部自此之后每年均策划两场东西线演习,这无疑影响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俾斯麦对先发制人产生怀疑,但是外交时机并不存在。巧合的是,机会来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俄国也不得不在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极端分子的战线上挣扎。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希望建立新同盟---可是奥匈帝国仍然想拉俾斯麦下水对付俄国。俾斯麦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对维也纳施加压力终于促成第二次三皇同盟。
同盟规定当任一缔约国与其他列强开战时,其他缔约国保持中立---这就能确保德国单独对法国作战。而俄奥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而奥匈承认‘大保加利亚’。三方一同阻止黑海海峡被英国使用,任何巴尔干变动都须多边谈判。这样,俾斯麦终于使奥匈让步,短时间内冻结火药桶。而俄国则成功的孤立了英国,实际上,孤立英国对德意志帝国非常有力。俾斯麦并不一定预见不到德英交恶的远景,但是帝国的皇太子属于自由主义者且有亲英倾向。普法战争时,俾斯麦就已皇储矛盾激化,皇储身边的犹太政治家在不断策划对抗俾斯麦的计划。俾斯麦考虑到皇储的问题才避免与英国直接冲突,而俄国在获得巴尔干保证后会转而向英国施加压力。德国就有一次处于超然地位,且不涉及奥匈帝国,这样形势就远比1878年柏林会议要好。在这种情况下,‘泰坦之战’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威胁。

俾斯麦在1881年曾经公开声称,‘只要我还是首相,德意志帝国不会有任何殖民政策’。俾斯麦希望把法国政府的注意力吸引到非洲去,这样英法之间的矛盾就会升温,德国就又可以充当仲裁者。然而,英法之间的斗争尚未起时,法国却与意大利斗起来了。原来,俾斯麦曾支持法国获得突尼斯,而意大利在突尼斯投资巨大,故而引起意大利人的愤怒。而意大利政府又与教皇发生矛盾,为了孤立法国和天主教皇,意大利主动要求与德奥结盟,正中俾斯麦下怀。于是,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在1882年签订三国同盟。同盟规定如任一缔约方遭到两个或以上列强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将予以支持。而特别规定,如奥匈与俄国开战,意大利中立。如法国入侵德国,则意大利需支援。如意大利被法国进攻,其他两个需参战。这样法国就在欧洲大陆被彻底孤立。

1881-1883年奥匈帝国在俾斯麦的帮助下与塞尔维亚达成共识,并且将罗马尼亚拉入反俄阵线。德奥将承诺保卫罗马尼亚,而后者将在俄国进攻奥国时参加战争。而在1882年时英国强占埃及,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恶化,使三皇同盟在1884年成功续约。俾斯麦将其外交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包含德奥秘密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德奥罗马尼亚同盟等多个协定组成的复杂减震器形成了。值得一提的时,所有缔约的内容均将德国描述为防御方(除了德奥密约),这意味着俾斯麦已经在先发制人和保持现状之间做出了选择。1884年也被称作是俾斯麦系统的巅峰。但是正如后来第三帝国的虎式坦克一样,复杂的动力和悬挂系统会在突发事件上掉链子。巅峰后仅一年,巴尔干的又一次危机使俾斯麦又一次陷入被动局面而疲于奔命。

不保险的再保险条约
正如前文所提及,1878年柏林会议上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会导致更多问题。果不其然,1885年巴尔干危机于保加利亚爆发。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自行吞并‘独立’的东南保加利亚,有摆脱俄国的迹象。亚历山大三世急于阻止合并,不料木已成舟,俄国外交政策完全失败,开始策划吞并保加利亚。俄国与奥匈有再次开战的危险,而在法国‘复仇将军’Boulanger支持率迅速增加,西方极不稳定。俾斯麦如救火队长般在3月联合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达成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要求保持东地中海现状,以遏制俄国扩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奇再一次提出向俄国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而被俾斯麦简单地拒绝了。
三皇同盟又一次有瓦解的危险,俾斯麦拒绝毛奇是因为他自己另有打算---三个月之后,俾斯麦与俄国秘密接触,于6月18日签订秘密协定---再保险条约( Reinsurance treaty)。再保险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与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需善意地保持中立且尽力使战争局部化,而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即东南保加利亚)的‘优势地位’的合法性。双方重申1881年三皇同盟所达成的一致---即俄德共同对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不允许他国海军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主要针对英国。
另外,在附加文本里,俾斯麦承诺在俄国采取军事行动保卫黑海海峡时,德国会保持善意地中立,并予以道义的外交支持。

俾斯麦此举暗示他甚至支持俄国占领伊斯坦布尔,但是这种行为肯定会遭到英法的强烈反对。正如再保险条约内容所述,该条约不能确保俄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但是该条约可以保证不会出现‘进攻性’的反德联盟。而且,俾斯麦认为该条约可以阻止巴尔干危机的恶化。但是,如果奥匈帝国受挑动而主动进攻俄国呢?那么再保险条约就会变成不保险条约了!

俾斯麦在其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中谈及总参谋部要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时写道,这种愿望是由于一个机构所必然具有的精神引发的,对这个机构他不想加以评论。但是,如果面对这种愿望的是一个对片面的和违反宪法的措施缺乏洞察力和抵制力的统治者,那将是危险的。由此,总参谋部与政治领导之间的典型关系也可窥见一斑。又回到原来的问题上了,如果一个富于侵略性的总参谋长面对的是一个轻率随意和意志软弱、缺乏洞察力的统治者和没有政治自主性的宰相时,又将会发生什么呢?

以上可以看出,俾斯麦固然担心奥匈帝国的激进路线将德国拖入战争,然而他更畏惧德国国内的问题。如果农业主同盟和总参谋部忽略政治代价,极有可能将德国带入战争。但是反过来讲,俾斯麦就能保证他走钢丝的把戏能维持到永远?法国在西线的防御设施的完善,使得单独对法作战的难度不断加大。总参谋部里对俄国先发制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俄国工业化极为依赖德国投资,然而由于军方担心俄国会用这些资金来提高俄国西部的铁路网---而德国总参谋部最依赖的就是铁路-大军团作战。于是在总参谋部和农场主的联合作用下,1887年11月德国政府干脆封杀俄国有价证券!---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俄国不得不引入法国这个‘共和国’的资本来发展经济。德国国内的前工业时代权贵逆历史大潮而行,不但压制工业新兴集团,还给德国外交造成重创。而随即俄国同法国在埃及问题上合作抗英---让俾斯麦的神经更为紧张了,俄国在巴尔干越来越大的野心使俾斯麦对俄国已经开始失望了。为了警告俄国,俾斯麦突然将德奥秘密协定公开,终于在12月同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从根本上防止任何形式的俄国对保加利亚的占领。1888年,俾斯麦支持俄国使反俄的保加利亚大公下台,使保加利亚问题得以解决。

俾斯麦通过两次地中海协定使巴尔干同近东问题联系到一起,促成俄国,英国,意大利和奥匈之间的互相遏制。然而,泛民族主义的狂潮使这种复杂的结构有随时瓦解的危险。俾斯麦利亚自己的实用主义的灵活手段和威望能暂时强压住烈焰,但是这种情况又能维持多久呢?俾斯麦1886年写给自己儿子信中就担忧的写道‘一旦俄奥开战,无论谁是进攻方,德国都别无选择,只能加入奥匈帝国一方’。在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德国的弹性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俾斯麦不曾考虑,或者不愿意考虑的问题---德国人真的‘满足’了吗?作为第一大出口国,德国人就愿意作为加工车间到永远,而屈服于法兰克福的‘法兰克人’(罗斯柴尔德)?

领航员离船与‘阴险的海神之子’
1888年是所谓‘三皇之年’,老皇帝威廉一世与‘亲英派’的皇太子(在位不到三个月)先后病逝---而皇太子威廉成为新的德意志皇帝,即威廉二世。29岁的威廉二世年轻气盛,不久就在这种政见上与俾斯麦发生冲突。当今的各种着作大多对威廉二世持负面态度,认为他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甚至认为他有心理疾病---这是某些历史学家损人的高招(希特勒,斯大林都逃不过)。然而,威廉二世的这种态度并不仅仅是其个人问题,也同第二帝国的系统性‘疾病’有关。德国当代批评历史学派认为,俾斯麦时代的帝国政策是一种‘波拿巴式半独裁’,在俾斯麦为权利中心来运转---这把皇帝放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连威廉一世都私下对法国外交官讲,‘在俾斯麦这个首相的政府,我这个皇帝也不好当啊’。然而,俾斯麦毕竟会有一天离开人世,那么谁能填补这个权利空洞呢?威廉二世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尤其担心社会民主党的力量。所以在对待反社会主义法(也称为非常法)的问题上,他同俾斯麦意见完全相左。果不其然,帝国国会的形势转变完全否定了俾斯麦的坚持非常法的态度---而解散国会是治标不治本。而在俾斯麦的回忆录中,他解释自己与威廉二世的‘最大’矛盾在于对俄国的外交政策上,他声称威廉二世在‘寻求’一种‘反俄政策’。当然,俾斯麦这样讲的主要原因在于先皇威廉一世是持亲俄态度的,这无疑能体现俾斯麦是‘顾命老臣’,是支持先皇政策的能博得世人的同情。他不断强调同俄国交恶的后果---这一点的确正确,俄国是其他大国讹诈德国的唯一途径。但是,问题在于自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实力最低点时,俄国有求于德国,现在俄国实力壮大,随之而来变得难以控制。威廉二世认为应当联英抗俄,来摆脱战略劣势。不管如何,俾斯麦与皇帝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他于1890年被迫辞职。

俾斯麦的继任者卡普里维(Caprivi)认为他无法维持前任复杂的条约体系---他认为再保险条约与德奥联盟互相冲突,于是在1890年俄国提出续签再保险条约时,遭到德国政府的拒绝。再保险条约使俾斯麦的‘杰作’能达到对俄奥双向遏制的目的,放弃该条约意味着德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俄国的态度证明其认为再保险条约有胜于无,而废弃他就等于将俄国推向法国。1890年后,英国证券市场也向俄国关闭,这样只能依靠法国资本来完成俄国现代化建设了。而在德国国内‘亲英派’和‘恐英派’的双重作用下,德国开始试图向英国这个‘阴险的海神之子’靠拢。

英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扩张使其与法国和俄国产生了相当大的矛盾,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既要面对法国人在北非的挑战,又要在阿富汗和俄国人斗争,在南非还要对付荷兰裔叛乱---战线过长使英国领导层认为过去的‘光荣孤立’已经行不通了。尤其在1887年近东的危机使英国和德国有了一定的‘共同’目标。在俾斯麦时代,保守力量对与英国这种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家合作表示担忧,认为会影响到德国的内政问题。所以俾斯麦一向同‘海神之子’保持善意的距离,然而在威廉时代,德国民主党(DDP)早就一蹶不振了,社会民主党才是心腹大患,所以同英国联盟的负面影响消减了。1890年,英国与德国达成协定,将德国东非的一些殖民地同英占的赫尔格兰岛交换。这样,英德在东非的矛盾基本解决,随即英德正式同盟也就提上议程了。然而,英国百年来的锦囊妙计在于‘联合次强打击最强’,老练的格莱斯顿是不会与德国人站在一个战壕里的。相反,英国总不时同奥匈帝国‘眉来眼去’,挑拨其对抗俄国。这也是三皇同盟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德国市场开扩问题上也与英国开始有了直接的冲突---德国没有后世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来挤垮英镑区,而殖民地问题上德国内部的观点也变得激进起来。1882年成立的德国殖民协会到19世纪末已经成为了强大的‘院外力量’,‘东方马克区’行不通,同俄国无法一致,奥匈帝国心怀异志,这使非洲政策变的越发重要。而俄德两国的绵延边界线也不可能使德国完全与英国建立反俄同盟。然而,正在德国领导层徘徊之时,俄法之间的秘密接触已经展开了。1891年,法国军方就已经开始同圣彼得堡接触,一年后(1892),两国间的军事同盟关系确立相互支援,这下德国真的要面对‘泰坦之战’了---德国和俄国的关系再也无法挽回了

我的文章的链接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home

希望对您有帮助,有德意志帝国史的问题可以尽管向我咨询

参考资料
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
Blackbourn, David.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A 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Fischer, Fritz. From Kaiserreich to Third Reich: Elements of Continuity in German History, 1871–1945

‘伍’ 二战后西方普遍反俄,为什么唯独德国一直跟俄罗斯关系

看这篇文章

对二战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相信对法西斯德国战败会有所印象:1944年苏联红军发动了十次斯大林突击,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国在东西线的夹击下,使得欧洲战场的天平已倒向了反法西斯方。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最终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灭亡,也宣告了二战欧洲战事结束。
苏联对推动纳粹德国灭亡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不过,时间往前推移几年,也就是在1939年8月,苏联还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在此条约签署一个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而苏联也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虽然,苏德波三国在一战时彼此便有很深的瓜葛,但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来应对西线,只是波兰成为了牺牲品。
不过苏德的同盟关系并没有维系多久,直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反对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虽然,苏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损失也是十分惨重,苏联死亡近3000万,物质损失巨大,
许多工业设施被摧毁。不过,就在战争过去没多少年,在苏美争霸期间,属西方阵营的联邦德国即西德的第一任总理阿登纳及其代表团,于1955年9月访俄,随即,西德与苏联的关系回暖升温。第四任总理勃兰特上台后,在推行与苏联缓和合作的新东方政策做出了重大努力。
二战后仅仅10年,西德便抛出橄榄枝,主动示好俄罗斯,这是为何?俄罗斯为何又会接招呢?云石君将做简要分析。
第一,德俄地缘关系紧密,面对强大的苏联,德国需缓和双方矛盾,以维护自身安全。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败,世界的焦点也由欧洲转向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身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二战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对峙。二战后,战败国德国损失巨大,国家又被英法美俄占领,甚至被划分为东德和西德。而西德正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前线位置,在美苏的强势夹击下生存。
虽然,德国要承受美国的经济、军事重压,可是美德间的地缘关系很疏远,德国还有喘息的机会。而德国与苏联地缘关系相对密切很多,虽然,战后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等援助下,得以快速恢复国力,但苏联庞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震慑到德国,威胁着德国的国家安全德国在惶恐不安中,完全可以小心行事,向苏联示好
第二、德国本身的地缘实力有限,需要对外拓展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苏联地缘潜力非常大,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资本来发展自己。德国和苏联是一种互补关系,合作可以共同获利。
二战后,德国国力一落千丈,工业基础大部分被摧毁,还要承受巨额的赔款。原本,德国在19世纪末才实现国家统一,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加持下,依靠其欧洲大陆中心的位置,迅速实现崛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都遭受了重创,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技术、人才的积累,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西德依旧可以凭借其地缘优势,再度崛起。不过,它却不再是一个自由之身,受到美国严格控制。德国要想摆脱美国的操控,就需得寻求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对象。
另外,德国虽是欧洲大陆的中心,不过这也限制了其向四周扩散影响力,地缘实力相对较差。而西德大多数国家与美国也脱不了关联。德国要想挖掘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最佳的合作对象非苏联莫属。虽然,苏联贵为和美国并列的世界超级大国,但是苏联本身的文明质量并不高,工业技术发展也不完善,它的强大更多的是依托于其广袤的领土发挥出来的地缘实力。而苏联要想充分挖掘其地缘潜力,就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文明或者先进的技术、丰厚的资金来用于内部建设。而德国与苏联紧密的地缘关系,利于促成双方的合作。德国和苏联彼此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果能实现合作,将会是共赢的局面。
第三、与苏联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利于德国摆脱美国的牵钳制,同时推动德国在欧盟中的领袖地位形成。
二战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没有多少自主权。美国虽然给予了德国援助,不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当头,美国的援助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是想将美苏争霸的前线战场德国,变得更强大以此来制约苏联。可以如法炮制,苏联也会积极争取德国来制约美国。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德国这种在美苏夹缝中的地位,也可以提升德国自身的价值,大施纵横之术,实现左右逢源。所以,德国为了少受美国钳制,和苏联走得近一点,在与美国不平等的关系中,争取更多有利于自己的筹码。
欧洲与苏联的地缘关系比美国紧密得多,也就是说,受到苏联直接的军事威胁更大。德国又将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与欧盟的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如果德国能同时平衡好与西方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承担起欧洲和苏联的桥梁作用,利于推动德国在欧共体的领袖地位,进而提高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增加了摆脱美国的底气。
权衡之下,不难看出,德国拉近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陆’ 纳粹德国为什么不先进攻俄国呢

问得好
1,苏联土地辽阔,实力强大尤其是陆军。而且苏联对德国入侵早就防范,加上英美绥靖政策使得苏联更加对英美不信任,一方面,苏联东扩,一直扩张到波兰边境,拉长了德国入侵的战线,同时还布置重兵防守。另一方面,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没有必要在英法等国还在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冒险去撕毁条约,一方面国际上舆论不利,另一方面则是对德国没有任何好处。
2,德国的主要对手是英法,而不是苏联。一战时候,战胜国当中对德国压制和盘剥最严重的是法国,其次是英国。法国为了欧洲大陆霸权极力肢解德国,所以德国对法国的仇恨是最深的,英国为了限制法国稍微做了让步但是大幅度剥夺德国海外殖民地。所以英法两国和德国在一战后是世仇。德国民众普遍仇视法国和英国,对英法作战德国士兵士气高昂。当初希特勒上台也是因为宣扬反对凡尔赛合约,得到德国民众普遍支持。而苏联后期退出一战,相对的德国对苏联耐绝没有什么太大仇恨。
3,一战中,德国已经吃过两线作战的苦头闷搏。昌罩姿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立刻向德国宣战。虽然没有实际作战但是毕竟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而苏联按兵不动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相对安全。德国虽然意图制霸世界,但是两线作战毕竟是不明智的,权衡利弊后,德国决定先对付英法:法国版图小,军事力量布置不合理,和德国有仇等因素,决定了德国必然先进攻法国。

‘柒’ 我想问德国在攻打俄国真正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兵力补充
德国进攻苏联早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是,一旦苏联全国动员起来,尤其是确定了日本人不敢侵犯西伯利亚,苏联不会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佐尔格提供的情报相当准确,呵呵),必将有大批而源源不断的新补充兵力投入卫国战争前线。而当时的德国虽然已经占领欧洲绝大部分地区,但是这些被占领国的国民是不会像德国人那样对希特勒忠心耿耿的,德国人崇拜希特勒,因为德国人看到和得到了希特勒政府带给他们的利益,希特勒的口号就是“为日耳曼民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使得德国人当然欣赏希特勒政府。但希特勒带给那些被占领国家的人民有什么呢?只有掠夺和镇压,严酷的法西斯统治。虽然德国的一些占领军将领,比如捷克摄政海德里希,也在被占领区实施一些绥靖政策,但那毕竟是建立在反对德国入侵的人们的鲜血之上的,绥靖政策短期也可能会有效果,但是肯定是不会被被占领国的人民承认的。更遑论为希特勒政府上前线打仗了。所以即单从兵力补充这一点上来说,德国就远远比不上苏联。
2、资源短缺
德国的资源储备,也远远比不上苏联的资源储备,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集中分配资源的经济体制很容易就能使国家掌握大部分资源并将其投入到卫国战争中去,而德国一方面得维持侵苏德军的整体战斗力,一方面在欧洲占领区还要维持占领军的正常活动和对游击队的围剿,还要在法国占领区西北海岸防御英国人可能的反击,还要维持大西洋上海军的战斗,还要维持北欧那些德控港口的运作,还要冒着被英国地中海舰队攻击的危险向非洲军团输送资源,就德国那点可怜的战略资源储备。。。。。。所以不得不从占领区掠夺,而从占领区掠夺就容易引起占领区人民的仇恨,又回到上面那个话题上了。
3、世界环境
外援方面,虽然丘吉尔罗斯福等人都是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但是他们需要苏联来对抗德国,减轻他们所遭受的战争压力,所以不论他们出于上述还是其他什么目的,他们从很多方面支持了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相比之下,德国的侵苏行为几乎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政治地位十分孤立,很多国家也对德国停止了资源出口。虽然远东有日本和德国遥相呼应,但日本人真的什么都没做,对日本人来说,自己在中国的事就摆不平,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还较着劲呢,哪还有空管德国盟友。
4、军队质量和数量
从军队方面来讲,不得不承认,二战期间德国军队的战斗素质绝对很高,但是那仅仅是德国军队,那些仆从国军队如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的军队纯粹就是跟在德国军队后面拣便宜柴禾的,还有那除了添乱没起什么作用的废柴意大利军队,让他们独挡一面?开玩笑。反观苏联,虽说士兵战斗素质不高,但有一个优势,人多!德国士兵和苏联士兵对抗,一个德国士兵打一个苏联士兵稳赢,打俩呢?打五个呢?打十个呢?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啊。
5、武器和产能
武器方面,德国武器精良是公认的,但受到产能的限制,单就坦克来说,德国的3号、4号、豹式、虎式战争期间一共生产40000多辆,而苏联光是T34就有45000辆之多,而且德国战车精细度高、工艺复杂,零配件种类繁多,相比来说T34经济实惠、好修不贵,两相比较德国人就吃了大亏。
6、天气环境
希特勒本人清楚地认识到,维持对苏联的占领是不现实的,所以基于这一点,他并不想彻底、全面地征服苏联,只是想苏联像法国一样投降,在德国控制苏联资源的基础上,在苏联扶植一个法国贝当政府一样的傀儡政权,这样即达到了获取资源和土地的目的,也省去了维持占领区运作的麻烦。可惜,天不遂人愿,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反应似乎比希特勒设想的要强烈一些,而且苏联冬天那恶劣的天气和对前线补给的难度也超出了希特勒及德军统帅部的估计。。。。。。
7、非本土作战
相信大家都知道本土作战和非本土作战的优劣,本土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但德军偏偏是非本土作战,相比本土作战的苏联军队,德军肯定是落于下风的。

‘捌’ 法国,德国到底是反美还是亲美,他们与中俄关系如何

谁都不想自己头上有个太上皇,美国在德国驻军德国真的甘心?所以法国和德国在心中是反对美国的,不然欧元区怎么建立起来的,德法中俄现在是有一起反美的默契,但彼此之间又有着竞争关系。

‘玖’ 德国和俄罗斯关系是什么

德国和俄罗斯关系是理解与诉求。德国对俄罗斯的长期失望至少是2011年俄杜马选举及随后普京重返总统之位后开始的。所谓“干涉大选”、“网络攻击”、斯克里帕尔事件以及如今反对派政客纳瓦利内中毒事件让德方越来越沮丧。

还有同时,俄罗斯也错误地视德国为理解俄方诉求及充当解决复杂局势调解人的“特殊伙伴”。事实上,德国一直在通过持续执行让东欧邻国积极融入欧盟的政策积极推动欧盟在后苏联空间的利益。

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详解

西方长期试图破译俄罗斯政策的“基因组”,其中许多企图既很有趣,也很独特。但我在其中至少能看到一个系统性问题,即企图找到一个能解释俄罗斯政策以及可对其进行全面了解的通用公式,即将众多单独事件归纳总结到同一个公式中。

事实上,各种完全不同的事件往往会结合到一个统一要点中。从模式的角度看似乎很合理,也很合乎逻辑,但实际上不同事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原因。例如,人们很容易将2008年与格鲁吉亚的五日战争与2014年的乌克兰事件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原因和理由。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普京机制”。

这种模式既可以在科学着作中,也能在政治着作中看到。各种不同事件通过假定机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这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各独立人物或机构无所不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毫无疑问,领导者和机构体系至关重要。

‘拾’ 德国违背自身利益,变着法想与中国“脱钩”,背后原因是什么

德国违背自身利益,变着法想与中国“脱钩”,背后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德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其次就是德国受到美国的影响所以选择站队美国,再者就是想要减少对于中国的依赖程度建设更稳定的德国经济,另外就是希望可以适当影响到中国的一个经济发展,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德国违背自身利益,变着法想与中国“脱钩”,背后原因是什么。

一、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德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

首先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与德国的社会制度是不同的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制度与德国的社会制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德国对于中国可能存在一些发展方面的误解,应该通过合适的渠道来沟通对话。

德国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应该加强多渠道的合作。

阅读全文

与德国为什么反对中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3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9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