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当上海市民正在为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而忙碌时,一向以严明纪律性着称的德国人却已经将垃圾分类认真执行了将近30年。对于制定条条框框颇有心得的日耳曼人显然更希望挑战高难度的分类操作。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这段历史很快也被人们所遗忘。垃圾分类这个概念第二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便在今日也无人愿意肯定纳粹党在垃圾分类利用领域的些许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随着莱茵经济奇迹的爆发,百废待兴的德国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捱过了20年苦日子的德国人腰包渐鼓,他们甚至将繁杂的产品包装或者包装垃圾的数量视为攀比的标的。
这一切终于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迎来了转机。
1973年,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着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认知开始在民间迅速传播。同时期开始兴旺的绿党运动也逐渐将这一观念植入了德国人的思维中。
此时,已经有大量德国人开始自发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垃圾自愿进行分类,甚至成为了那代德国人时代精神的注脚。
到了1980年代,德国各个居民区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放置废旧玻璃以及废纸张回收桶。尽管彼时垃圾分类仍然只是建立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但是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带来的收益及宝贵的二级原料使得垃圾分类获得了民众与工业界的一致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彼时的西德政府却从未表露过任何有关垃圾分类的立法打算。毕竟,穷邻居东德始终愿意从西德进口塑料垃圾以换取宝贵的西德马克外汇。
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失去了塑料垃圾出口市场的德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包装条例》。该条例不仅是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体系的雏形,更是宣告着垃圾分类理念终于在德国迎来了第三次复兴。
那么,经历了一百余年起起落落的德国垃圾分类体系就完善了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根据德国《时代报》的报道,德国大城市分类垃圾桶的“误投率”高达40%,而作为万金油的其他类垃圾误投率更是高达60%。尽管详尽的垃圾分类列表可以在网上以及市政厅免费领取,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考证诸如“用过的尿布属于哪种垃圾”或者“猫砂属于其他类垃圾与否”之类的琐碎问题。
2015年,德国《循环经济法案》正式生效,明确将垃圾分类列为公民应尽之义务,而拒绝履行者将处以30欧元至5000欧元不等的罚款。
如果把没喝完的酸奶盒子扔进黄色垃圾桶,这属于“普通误投”;但如果把塑料马桶塞扔进黄色垃圾桶,那就属于将面临罚款的“刻意误投”,因为此举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作出的不负责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