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面积相当于中国哪个省
德国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1、德国:
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柏林,领土面积35.7582万平方公里。
云南的地势地貌:
云南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
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在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贰’ 查阅有关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信息,说说其哪些发展经验可供我国东北地区借鉴
一、鲁尔区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发展情况
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北莱茵——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个区之一,包括了11个县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较有名的工业城市。鲁尔区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繁忙的内河航道和欧洲最密集的铁路网,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二战以后鲁尔区产煤量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量的90%,钢产量占德国西部总量的70%。鲁尔区集中了炼钢、轧钢、制铁、炼油、汽车、造船、机器和电器设备制造厂等。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鲁尔区的煤炭开采成本大大高于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加上石油和核电的应用,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减少。1957年,鲁尔区共有141家煤矿,雇佣了50万以上的矿工。从60年代起,鲁尔区的煤开采量逐年下降。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人数较少,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钢铁产量也开始收缩。因此,从60年代开始,鲁尔区传统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衰落。煤矿和钢铁厂逐个关闭。70年代末期,鲁尔区已全面进入了经济萎缩时期。
二、鲁尔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
(一)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充实、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鲁尔区是德国许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业产业结构的性质和变动的影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煤、钢两大部门一直是鲁尔区发展的两大支柱,因此这两大部门陷于危机便直接导致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老化,并使鲁尔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资助下,鲁尔区首先采取了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过程。煤炭生产就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钢铁工业也同期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关闭和合并老厂,扩建新厂,进行企业内外调整,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和协作化。联邦、州政府及鲁尔区煤管协会都想方设法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这类企业已遍及全区,大多是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现在,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二)合理谰整区内生产力布局。鲁尔区早先的产业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区域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不同地带,平衡全区生产力布局的设想,并规定在布局新企业时首先考虑安排在边缘发展地带,同时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发展,有计划的从核心地区向外缘迁厂。同时,对传统产业依据不同的情况实行关、停、并、转。
鲁尔区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集中体现在其城市的职能演变上。鲁尔区是一个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单一的煤矿城市——钢铁城市——化工城市——综合性城市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也从早期的杂乱无章的无规划状态向全面规划的现代化城市发展。在区域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从原先的单一职能演变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万以上,构成了一个多中心的莱茵——鲁尔城市集聚区,人口超过1000万,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区之一。
(三)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占有重要的一席,而鲁尔区就是德国许多技术发明诞生地,因此科研基础十分雄厚。面对新的形势,鲁尔区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创新,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科研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其次,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帮助企业,优化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大大加快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四)开发工业传统资源,拓展区域产业新功能。在逆工业化的过程中,鲁尔区开始对自身积淀的区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视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借鉴英国、瑞典等一些国家的经验,鲁尔区从1989年提出“IBA”计划,经过长达10年的摸索,走过了一条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到区域性统一开发的模式,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的新时尚。从景点开发模式来看,大致有四种具体模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2)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3)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4)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1998年,区域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的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
(五)完善环境管理和建议,重塑田园都市风光。长期以来。鲁尔区企业各自为政,公害严重,环境污染大于国内任何一地。为了根除公害,治理环境污染,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第一个行动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设立微生物净水站。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经全部建起,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现在,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了1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总之,经过上述调整和改造,鲁尔区远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全区GDP约占原联邦德国GDP的7%左右,相当于葡萄牙或丹麦全国的GDP。鲁尔区区域整治的经验表明,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建设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充满活力,走上重新振兴之路。
三、如何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自然资源、工业发展情况、本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动因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可比性。脱胎换骨后的鲁尔区工业基地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尔区域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经验,以便从根本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
(一)设立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是一向综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地区利益,为协调各方利益,应借鉴德国鲁尔区治理经验,由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土资源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负责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制定实施,部门间协调以及资金的管理和效果评价。(原作者:付天海)(二)突出调整改造思路反重点。从鲁尔区的经验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关键是地区经济振兴,而不是企业解困。因为只有地区经济得到振兴,产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应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振兴地区经济作为目标,把着重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上。
(三)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授助政策。对衰退企业退出实行援助政策,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鲁尔区的衰落趋势,采取了一系列产业专业转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当前町以考虑实行两类援助政策:一是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性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二是对那些缺乏竞争优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企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四)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政策转移。建议国家在总结辽宁阜新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范围。国家应鼓励这些城市培育和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此,中央应考虑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并提供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速折旧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为就业转移创造条件。
(五)支特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东北地区在机床、航空、汽车、造船、发电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工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条件建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政府采购、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招标投标方面,给老工业基地以较多机会。在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方面,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链体系。
德国鲁尔区曾经的衰败给长期止步不前的东北经济敲响了警钟,而鲁尔区痛定思痛之后的产业调整和奋力崛起同样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带来了很多启迪。相信在得力的政策扶持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大开发战略,动员外部力量与挖掘东北自身潜力相结合,东北地区在未来的5-10年的时间里完全有可能初步建立和形成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以产业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为主体产业开发,以此带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国有企业改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基本解决,促使东北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轨道。
‘叁’ 有人知道德国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吗它大概和中国的哪个城市比较相似.为什么
雷根斯堡(Regensburg)
雷根斯堡是多瑙河边一个美丽的古都,在慕尼黑以北140公里处。它历史悠久,自罗马时代便是沿多瑙河的重要城镇。雷根斯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窄窄的石板路曲折蜿蜒,旧城区内大教堂屹然耸立,教堂周围各式砖红色的房子,构成一幅古老的风景画,特别是隔着多瑙河眺望街市,那种古香古色的气氛令人叹为观止。
多瑙河北岸城市雷根斯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9年。那时,罗马皇帝奥勒尔下令在这里为6000名士兵建一个营地。这个营地的北门Porta Practoria今天还立着。
中世纪,这个主教所在城发展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繁荣的远程贸易使这个城市成了德国最富有、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806年,雷根斯堡是“永恒帝国大会”的所在地,这是公爵们和各城市的议会,他们在这里的长凳上永远地推迟着他们的决议,以致一个推迟到“长凳”上的成语也从这里诞生。
雷根斯堡老城是德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
雷根斯堡的大教堂建于13世纪,到14世纪才完成,内部的彩绘玻璃非常漂亮。另外雷根斯堡少年合唱团十分着名。如果星期天在雷根斯堡,就可以参加9点开始的弥散,欣赏合唱团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到了雷根斯堡,一定要去看看多瑙河岸边小山上具有希腊神殿风格的瓦尔哈拉神殿。19世纪前半期,路易一世为祭祀德国英雄伟人下令建造了这座神殿。神殿位于雷根斯堡下游10公里的小山丘上。从神殿台看到的多瑙河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另外架在多瑙河上的Steinernebruecke是德国最古老的石桥,走过这座古桥,从对岸回望雷根斯堡,又是一番如画的景色。
雷根斯堡的主要景点:
大教堂 Dom
瓦尔哈拉神殿 Walhalla
帝国议会博物馆 ReichstagsMuseum
‘肆’ 现在的中国是不是跟二战前德国的社会现状很相似
大不一样,就社会环境而言德国的主要问题是对凡尔纳条约的不满,对犹太人是纳粹蛊惑百姓,当时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基颤,毕竟33年以后德国的经济还是飞速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我们现在没有不平等条约比德国强多了,问题主要集中在九品绝袭中正、世袭罔替。现在搏宏败急需的是一个武则天一样的人物,来彻底摧毁关陇集团。还有不要拿纳粹和我们伟大光荣正确来比好不呀。要非说像那个国家,我感觉苏联和更像。
‘伍’ 在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瑞典模式中对中国有何借鉴
其实小平先生最初倡导的改革开放,就是向西方学习。在实践中却慢慢走样为,科学技术向西方看齐,政治制度向朝鲜看齐。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的,改革开放后,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符咒,逐渐走入国际大家庭。不管是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还是瑞典模式,对中华民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德国模式的社会民主模式,瑞典的高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美国的立宪共和国模式虽然有很多糟粕, 但可以供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远比朝鲜多,更比我们的封建社会多,但我们似乎更热衷于继承传统。
"五不搞"让人想到新的两个凡是。其实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西方知睁的东西,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从西方吸收了营养,成长壮大起来。今天更应该州镇敞开胸怀,面向世界,向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学习。
瑞典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社会福利项目,从父母带薪长期产假,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但这种高福利,助长了平均主义,人口老龄化,年轻人缺乏就业积极性。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为欧洲经济衰退而面临困境,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完善制度。
德国模式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很值得我们借鉴,人人有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全面义务教育,大学从近年开始也只是象征性收费。
美国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当然西方国家的议会民主,多党竞争,全民选举是否符合我国国情,还需要时间观察,但无论如何,理论研究不能设立禁区。其实也可以顺应香港居民的要求,将香港全面选举的时间表提前,作为政治试验田,在这里不管成功与否, 都不会对大陆政治造成态册猛粗度冲击。
‘陆’ 中国哪里受德国影响最大
德国是一个强大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中国受德国影响较大的领域如下:
1. 经济:德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一,且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相当水平。德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制造技术已被广泛采用到中国企业的管理中。
2. 教育:德国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其学术严谨、理论性强、实践性好的特点为世界所称道。如中国的部分中学及大学推崇与实践德国的硬科技教育和实习机制,以及研发合作的机遇。
3. 文化和艺术:德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其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也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举行的德国季活动、柏林电影节等都是互耐谨动的平台。
4. 科学和技术:德国在科技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一些领先的德国公司,如西门子、宝马、戴姆勒、慎亩拿海德堡等已在中国设立了生产研发基地,并协助中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增强竞争力。
以上这些领域,可能有感于德国的软硬科技、可持续发展、医疗压缩机和制药、金融、建筑设计和环保清洁等领域的优异表现,而受德国影响更多的城市则具体情况则还应涉及到准确评估,气候、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都可能是影响因素,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有可能受德国影响较大的城市和领域:
1. 北京、上海和广州: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三个城市在金融、贸易、制造等方面与德国关系密切。
2. 大连市:大连科技园内有很多德国企业,如西门子、宝马等。
3. 苏州市:拥有保持着与德宽搭国慕尼黑的友好关系,同时德国的知名汽车厂商如宝马、奔驰等都选择了苏州作为他们在华的重要生产基地。
总而言之,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的许多城市与德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受到德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柒’ 德国的气候与中国哪里的气候最接近
中国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城市,整个亚洲也没有。
德国大部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按照经纬度来分辨,德国跟中国的黑龙江属于差不多一个维度甚至到俄罗斯境内了,但是他们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沿海城市比如天津,青岛,上海这样的海滨城市是温带季风气候,跟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很大的区别。
德国处于温湿的西风带,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西北部主要呈海洋性气候,夏季不热,冬季不冷,比较舒适。东部和东南部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显着,冬冷夏热,最冷时气温可达-10度,最热时超过30度。
平稳温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温度比较平稳。冬季平均温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区)之间,夏季平均温度为18度(平原)至20度(南部谷地)左右。通常4月份是德国气候变化最无常的月份,暴雨、飓风、雪雹交替而至,因此在这段时间出门最好携带雨具。
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国人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好时节,各种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这五个月内进行;7月、8月是德国人休假的季节,也是德国境内的旅游高峰期;德国的冬季日落时间较早,多雨雪。
‘捌’ 中国和下面哪个国家的经济模式比较接近
中国的基首经济模式比较像60-70年代的日本,70-80年搏掘数代的台湾韩国,都是靠着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出口拉动经济发展起来的。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的阶梯,一步步升散梁级。
‘玖’ 为什么说一百年前的德国和今日的中国很相似
毫无疑问太像了。这跟国家大小、人口多少、文化构成无关也不是军事战争方面,主要指的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100年前世界的中心就在欧洲,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英国和德国,德国属于后期发展的帝国,但是在一些工业产值和科技实力却超越了英国,英国做了100多年的老大,能不恐惧吗,能不打压德国吗。当时英国媒体有2类新碧如闻是最受欢迎,一个是贵族的花边新闻,一个嘲笑抹黑德国,把德国描绘成英国的敌对势力。很多方面难道不是跟现在的美国中国很像吗?不过中国现在暂者慧巧时还没有达到当时德国的国力首键,跟当时德国的外交政策也不一样。从英德到美苏,再到现在的中美是不是很神奇。当然现在不会打战,最多也就是经济战。
‘拾’ 德国和中国在发展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德国在国情、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决定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走出中国特色。国情不同决定了实现路径不同,阶段不同决定了战略重点不同,着眼点不同决定了发展方式不同。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将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国。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人称之为中国版的“德国工业4.0”,因为两者在重要目标和核心手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2025”不等同于“德国工业4.0”,中国和德国在国情、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也决定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走出中国特色。
国情不同决定了实现路径不同。德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居多,创新活力较强,整体的创新体系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体系已很完善。而中国制造业多种所有制、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都有。相比德国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升级是更宏观长远也更复杂的战略规划,需要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让各种经济主体开放融合,同台共舞,共同发力,也更需要重视法律体系、创新体系的配套完善。
阶段不同决定了战略重点不同。中国和德国制造业基础差异很大,不在同一起点上。德国是老牌的制造业强国,而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却大而不强,在制造业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等基础领域创新力和保障力还不够,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德国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4.0过渡的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所以“中国制造业2025”的重点既需要谋划工业4.0、抢占技术高地,还需要弥补基础不足和历史欠账,特别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促使其尽快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着眼点不同决定了发展方式不同。德国制造业已经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德国工业4.0”也因此更重视硬件和技术的升级,对智能化工厂等微观和技术层面颇为看重。而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数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视在宏观层面将我国部分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制造业变革结合起来,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要义所在。因此,“中国制造2025”应注重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相匹配,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是“中国制造2025”更加宽广的发展方向和提升空间。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诸多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这在前不久举行的汉诺威IT展上已经得到证实。我们相信,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将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