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怎么建别墅

德国人怎么建别墅

发布时间:2023-05-10 16:23:39

⑴ 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奇迹是因为有“匠人精神”请不要再搞笑了

前些日子有人一读者在后台问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是二战战败国,为什么它们的经济能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再次飞速的发展起来?

比如,德国在1914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投降。战败后的德国被炸成了废墟,而且被要求付出巨额的赔偿款,然而仅仅过了20年德国又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并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差点就干掉了整个欧洲。

要不是在苏联和英国的顽强抵抗下,再加上美国的参战,现在的欧洲说不定就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了。

不管怎么说,德国最终还是失败了,整个国家再次化为废墟,而且被要求赔偿了更多的战败赔款。

然而,在二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内,德国再次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并一直领先到现在。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日本身上!

二战后期,为了逼迫日本投降,美国对日本所有的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几乎摧毁了所有的工业设施。而且美国还在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整个日本几乎都被炸成了废墟。

然而,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经济便再次恢复起来,并在1978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什么两个战败国的经济都能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发展发起?这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原因是:日本和德国都有“匠人精神”。

我估计绝大多数的人可能都看过“德国百年油包纸”的这么个“毒鸡汤”。

2010年的时候,网络上出现一个帖子: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一家德国企业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亮光如新。

这个消息太过“震惊”了,在网络上被疯狂的传播,于是“德国油包纸”就成了德国匠人精神的代表。

后来,这件事被辟谣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2013年的时候,有人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个“升级版”的“油包纸”: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建别墅大楼,没搞喷泉,把下水道给修了。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下水道使用了百余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当年建下水道的德国公司已不存在。经同德国联络,青岛发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这个谣言被一个很牛,但对下水道行业比较外行的名人给转发了,再次引爆网络。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网传“油纸包”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但是,辟谣哪有谣言来的快和传播的广啊?

于是,大家都记住了“德国油包纸”,并成为德国“匠人精神”的代表。

同样,网络上也流传着千奇百怪的日本“匠人精神”的案例。

当然了,在网络上分析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日德是多么的重视教育、有信仰、是“民主”国家等等……

我们承认,这些可能会对日德战后经济有所帮助,但是绝非主要原因。

其实,日德经济能在二战后飞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它们在战前就已经进入工业 社会 ,具有完备的工业基础。

第二,占了“美苏争霸”的光。

第三,依靠战争赔款,占领了其它国家的市场。

第四,以“放弃”国防为代价,发展经济。


01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

在1834年的时候德国就进入了工业 社会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已经在工业 社会 待了80多年,各种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备了。

那个时候的工业种类不像现在这么多,主要是纺织、化工、建筑、 汽车 、飞机制造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口。


同样,日本大概也是在那个时间段进入工业 社会 的。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


在1894年的时候,中日之间发生了甲午战争。


那个时候,虽然中国已经开展的“洋务运动”,但是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基本还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的军舰都是从西方国家花大价钱购买来的,而日本都已经可以制造先进的战舰了。


正是因为日本和德国比我们提前 接近100年的时间进入了工业 社会 ,积累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日本和德国才能在战败后再次快速的发展起来(总的说来人家战败了,底子和相关的机构都在,有连续性)


其实,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会完全的明白。


很多人玩过网络 游戏 吧?


比如,一个网络 游戏 ,我已经玩到100级了,你才玩到20级,这个时候我的号被封了,得从头开始玩。但是,即使我重新开始玩,我的升级速度也肯定要远比你要快。


为什么?


因为我经历过0-100级之间的这个过程,哪个地图有什么好的装备、哪条路走不通、那个怪给的经验多、刷不同的副本需要什么样的技巧……


这些我都非常清楚,所以升级起来特别的快。


虽然德国和日本在大战后整个国家都被破坏了,但是它们的工业基础还在——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都还在,所以很快的就发展起来了。


这就是 德国和日本在战后能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原因:他们在战败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业基础。


02


日德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美苏争霸。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紧接着美国和苏联就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启了争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 社会 主义在这个星球上开启了长达40多年的争霸模式。


日本和德国是两个战败国,也是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美国和苏联都在这两个地方囤积了重兵,防止对方向己方势力范围内进行渗透!


比如美军和苏军同时攻进了德国,把德国一分为二:苏联控制了德国的东部,叫做民主德国;美国控制了德国的西部,叫做联邦德国。

双方在对抗的前沿布置了大量的军队、武器等。


为了便于对抗,美国和苏联在东德和西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试问:你从美国生产大量 汽车 、飞机和大炮运到德国划算,还是在德国本土直接生产划算?


再加上,那么多军队驻扎在德国,要吃、要喝、要玩、要用吧,小小的德国承担着两个超级大国对峙需要的海量物资,经济发展焉能不快?


更何况,战败前的德国,工业基础本身就非常强大。


日本和德国稍微有点区别,日本不是美苏争霸的最前沿,但是日本得到的好处更多、更大。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在二战的时候,苏联的海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无法和美国争夺日本,于是双方将争霸的前沿转阵地移到了朝鲜半岛。

美苏在欧洲对峙只是“冷战”,但是在朝鲜半岛却形成了“热战”——虽然苏联没有和美国发生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代替了苏联和美国在朝鲜发生了一场大战。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让日本飞速的发展起来!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的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默许后,突然越过“三八线”,向韩国发动全面进攻——朝鲜战争爆发。


由于日本离朝鲜战场非常近,又是美军驻扎的主基地, 所以日本立刻就变成了美国在远东的兵工厂和前沿基地。


战争对纤维、金属乃至 汽车 等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将大量的订单给了日本,加速了这些行业迅速恢复。


比如,1950年7月31日,美第八军后勤部向丰田公司订购1000辆军用卡车,1951年3月1日又从丰田订购了各种卡车3679辆。


《丰田 汽车 二十年史》这样记载了这段 历史 : “我公司正是因美军的订货而摆脱了危机。”

战争结束后,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的石川七郎说道: 朝鲜战争是上天对日本经济的恩赐。


日本战后的首任首相吉田茂后来回忆:


由于朝鲜战争的军需物资在日本订货,以及海外市场的全面繁荣,日本的商品输出有了飞跃的增加……


美国驻日大使 R·墨菲说道:


日本以惊人的速度把四个岛变成一大供应基地,没有这一招,朝鲜战争是打不下去的。日本国民像支援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一样努力生产。只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是纯粹的消耗,日本则是大大获益。日本电力70%、煤炭80%、海陆交通90%、100万人以上为朝战服务。丰田卡车满足了美军需用,摆脱了积压。


《第1 财经 日报》评论道:


日本通过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而成为朝鲜战争的受益者。在朝鲜战争“特需”的拉动下,日本经济迅速摆脱萧条。战争爆发仅4个月,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就超过战前水平。此外,日本在二战后被完全剥夺的军事工业在朝鲜战争中得以初步恢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在战时引进了大量的美国技术。仅在美国国内交易所登记的知识产权转移就从1950年的27件,到1951年的101件,再到1952年的133件,逐年递增。更多的则是未登记的、由日本人超群的模仿能力而完成的“技术转移”。正是这些技术奠定了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起飞。


……


我们公正客观的说:美苏争霸原本就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如果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那么对苏联的威胁更大,因为那时苏联和美国的主战场在欧洲,苏联的亚洲部分是比较贫瘠的西伯利亚地区,兵力比较薄弱,一旦朝鲜半岛完全被美国占领,那么苏联就会被美国东西夹击,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正是因为如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苏联才答应给中国大量援助——这就是后来的“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由来。


所以, 日德战后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它们都是美苏争霸的前沿,美国和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它们的经济飞速发展。


03


日德战后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原因就是: 战败后巨额赔偿加快了对周边国家的市场占领。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


战后在是否要德国战败赔偿款的问题上,当时就有很多人提出了异议。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一针见血的指出:


如果希望德国支付赔款,就要允许它大规模出口,而德国的出口必然侵蚀英法的国际市场。于是,德国越能支付赔款,就越会削弱英法的制造业,等德国支付完赔款,英法的末日也就到了。


结果,完全被凯恩斯给说中了!


一战失败后,德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快速的占领欧洲市场,并在短短的20年后,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也是同样如此。


朝鲜战争以后,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各行各业的产能开始大量过剩,想要保持经济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占领别国市场。


然而,由于二战刚刚结束不久,整个亚洲的反日情绪非常严重,日本商品根本就卖不动。


那个时候,亚洲国家也因为战争的破坏,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急需购买大量的物资发展经济,于是日本采取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 利用提供廉价商品来代替战争赔偿款。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是种地的,我欠你100万,根本还不起,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想我能快速的还上你的钱,只能购买我的粮食来抵债。由于我欠你很多钱要还,所以肯定会把粮食便宜点卖给你。就这样,你的农业就被我搞废了,以后都得依靠我。


日本采取的就是同样的办法。


二战后,日本需要赔偿亚洲国家很多钱,如果日本给他们钱的话,那么就有两种选择:


第一,亚洲国家拿着赔偿的钱去日本购买各种物资、商品和技术,这就等于我给你钱,然后你拿着我给你的钱购买我的东西。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还不如让日本直接赔东西。


第二,亚洲国家拿着赔偿款去其它国家购买物资、商品和技术。


对于日本来说,当然希望大家选第一种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家选择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呢?


日本采取了两种办法:

第一,日本提供全套服务,而且价格便宜。


比如日本对缅甸的2亿美元战争赔偿,就换成了向缅甸提供运输设备,包括公共 汽车 、小轿车、铁路运输车辆及其他能源设施(如缅甸首都仰光的巴鲁河水电站)等等,全部技术人员和成套设备均由日本提供。


你要是买美国的,美国人是不可能给你提供全套服务的,而且价格会贵很多。


第二,日本赔偿给战胜国的不是美元,而是日元。


赔偿日元有什么好处?


日元是日本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其它国家是不认的,所以你拿到日元以后只能到日本购买东西。


这就变相的等于赔偿给你商品了。

大家想想,你用日本的赔偿款购买了日本物廉价美的商品,这些商品的技术服务、零部件供应、标准都是日本的,你本国的还能发展起来吗?


以后,你都得依靠日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供电设备。


目前世界上的电压主要有美国型(110v-130v)和欧洲型(220v-240v),但日本型比所有型都要低,只有110伏。


你用了日本人的电厂供的电,就得配日本出的电气产品,否则根本带不动。以后维修自然也需要日本的技工,如果要更新换代,最方便替换的肯定也是日本的产品……


比如,我们中国的电压是220伏,如果现在都要改成110伏,谁能受得了?谁能改得起?需要海量的时间和金钱。


就这样, 日本依靠战争赔款出口成套商品、技术和服务,不但很快偿还了战败赔偿款,而且还顺带占领了整个亚洲市场。


直到现在,很多亚洲国家还没有摆脱日本“战败赔偿”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依旧采取的是日本标准。


二战后,我们没有要日本的战败赔偿款,很多人一直耿耿于怀。


现在看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吃亏有时不一定是坏事。


一个人,最重要的知识。


没有知识和头脑,就算给你100万,很快也会被你给败光;相反,有了知识和头脑,哪怕就是身无分文,你也能白手起家。


所以, 日德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依靠战争赔偿迅速占领了周边国家的市场,让它们离不开自己,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其实,还有第四个原因: 由于德国和日本是二战战败国,所以它们在军事上被“阉割”了,不得发展军事重工业和重点航空业,这让它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上。


本质上来说,这是拿国家安全来换取经济发展——在和平时期这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它们就是“养肥的猪”,任人宰割。


我相信大家现在应该明白日德战后经济为什么能快速的恢复了吧?


并不是什么“匠人精神”,那是别人想要夸你,当事人自己编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勤劳的民族很多,哪个民族没有大量的“匠人”?


我们在近现代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匠人,也不是文化、信仰和制度的问题, 而是因为清朝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们在工业上落后日德近百年,缺少工业积累所导致的。


现在我们不是已经逐渐的追上来了吗?


当然了,由于 历史 欠账太多,在有些方面,我们依旧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国人的努力下,现在已经有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领先的方面会越来越多。


对于取得的成绩,我们固然不能骄傲自满,但是在落后的方面,我们也不宜妄自菲薄,过度神化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些国家。

⑵ 德国为什么看不到现代建筑

我用亲身经历跟你补充一点吧:

首先,不是没有新建筑,是有的不想让你看见。这是出于保护“历史风景”的原因。

比如我所在的德累斯顿这个城市市区有三座很有历史的钟楼;当地法律规定,市内所有建筑高度不许超过三座钟楼中任意一座的高度。

这样一来,高度被限定后,不可能有更高层的建筑,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比老钟楼更显眼的建筑了。

另外,够不够住的问题:答案是够住。德国移民少,人口稳定,暂住人口虽然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大但是比例不大。本地(德累斯顿)学生公寓这两年开始紧张起来,但是没听说要建新公寓楼。我没抢到学生公寓就租了和普通德国老百姓一样的“私房”,也是公寓。大部分公寓式住宅建筑建于70年代(独立式住宅更老),虽然经历数十载质量却非常好(例如我住的楼建于72年,用的就已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了,我装修的时候用Bosch的新冲击钻打墙也很费力),根本不用重新建。它们到现在基本都经历过翻修,有的已经翻修过数次,外部换了表面材料、内部换了机电设施后看起来跟新建的一样。所以所谓的“madeinGermany”质量可观。

最后,很多德国人不住在市内,有数据显示64%以上德国人开私家车上下班,50%左右德国人住处和工作地距离超过10公里。咱们中国的城市都很大,10公里不算什么,但是这边从市中心开始定个方向走20公里就是另一个城市了,所以这半数的人是住在乡下。我昨天从外地回来的路上看到两个城市间的大片大片的住宅区,都是顶多三层的住宅,别墅和公寓都有,看起来也很普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内部装修都非常齐全,住宅区的超市、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也相当齐全。

⑶ 为什么德国超过一半家庭不买房

首先德国是后工业化国家,城市化已经达到90%。当然这里的城市化是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而不是指住在城市的人。后工业化的国家,居民更喜欢住在郊区或者农村,德国60%的人住在农村。有钱人会在郊区或者农村建造自己的别墅。

因此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城市里的居住性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炒房子的事情更是不会发生。因此,买房容易,卖房就比较难。

其次,由于德国没有户籍限制,德国人哪个城市都可以居住。在一个新城市找到工作和落实居住地后,只要到有关部门登记一下就可以了。

因此德国人口的流动性强。而引导人流涌动的,当然是工作机会。由于德国用人单位跟应聘者签定的合同往往不长,比如2年,因此经常换城市是德国人必须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买房居住,尤其贷款买房子就不是正确的选择。

在德国的很多城市,经常会见到被荒弃的房子,这就是人搬走了,房子卖不掉,租不出去的结果。

第三,德国人行业感非常强,一般在失去工作后,不会轻易改行,因为一方面改行失去自己的优势,其次是改行要经过复杂的职业培训,还有就是国家福利制度健全,从而让德国人没有太多忧虑去寻找新的工作。

正是这些原因,很多德国人一生中都有面临失业的危险。在失业时期生活是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交房贷,德国人是不会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的。

第四,德国银行贷款很严格。德国的年轻人一般不会依赖父母,因此很多人要贷款只能靠自己。德国银行可以凭借工作合同提供贷款,根据你的工作合同期限和工资额确定最长贷款时间和最高贷款额。由于很多人的工作合同只有2-3年,因此想从银行一次性得到长期的高额贷款办不到。

第五,德国房屋的养护费用很高。德国的房子不像国内的房子,从建好到拆掉几乎很少维修。德国的房子是隔几年都要进行维修、粉刷。正因为这个原因,德国的房子看起来都很新,但实际上很多都是很老的房子,只是经过维修罢了。隔几年就进行维修保养,这个花费自然不菲。

第六,租房子有潜在的利益。德国人遇到失业的情况,如果他是租房住,那可以向政府申请住房补贴,甚至全部租金政府都会给你,或者政府给你提供出租房。但是如果是自己的房子,那就得不到住房补贴了。

第七,德国人没有为下一代留下房产的想法和做法。德国人自立的能力比较强,当然这和国家福利保障制度健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德国人绝对不会为儿女买房子的。

⑷ 有人知道德国锡尔特工艺吗   我有套房子要装修,最近有个公司给我

锡尔特工艺是欧洲大户豪宅、高端别墅建造应用工艺技术,锡尔特工艺以德标工程严谨的建筑工艺品质为标准,吸收欧美环保、健康的工艺元素,在更加注重安全、耐用、环保和精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家装现状对工艺的原创性提出更高要求。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锡尔特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团赴欧洲、北美等各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吸收各国建筑施工工艺之长,不断改进。锡尔特工艺在经过百余年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甄选最好的工艺和材料,集各方所长,逐渐形成现有的高标准施工工艺体系。
锡尔特工艺起源于近代欧洲时期。在盛产地标性建筑的欧洲,建筑施工工艺逐渐形成体系,并被广泛流传应用。
现代欧洲时期,以严谨精工闻名的德国,在建筑施工工艺上的造诣逐渐超越欧洲其他地区。德国人根据近代欧洲时期形成的建筑施工体系,加以完善。1916年,德国着名建筑工程师威廉·理乍得(Wilhelm Richard)在德国地标名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成立德国锡尔特(WSP Siirt)技术研究中心,同期成立德国锡尔特(WSP Siirt)建筑工程集团。此后,正式形成锡尔特工艺体系。
德国锡尔特建筑工程集团经历百余年发展,从施工工艺、材料、装饰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在欧洲列国享有盛誉。此外,锡尔特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团赴欧洲、北美等各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吸收各国建筑施工工艺之长,不断改进

⑸ 荷兰、德国民居,窗里窗外有干坤

居住在德荷边界,开车几分钟就可出国。但德荷边界没有明显的标志,只是在进入另一个国家前几百米处,路边竖着一块界牌:欢迎你来德国,或者是欢迎你来荷兰。荷兰界内是荷兰文,德国境内是德文。

手机漫游到了国外,按理说应该有短信提示,国内的移动网络已做到无缝覆盖,漫游到外地都会得到短信提示,且异常敏感。但德荷的移动网络反应比国内慢不止半拍。当你在荷兰境内返回德国的路上,可能会收到手机短信:“欢迎来荷兰”。德国的移动网络索性收不到,德国人没有这个“节目”,来去自由。你出国,不送;回国,不迎,迎来送往礼节全免。

没有参照物,怎么才能知道这是在荷兰境内还是德国这旮?

初来乍到肯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间久了就看出了门道,发现了参照物。

这就是,民居风格和窗户大小。

1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历荷兰、德国交界处时,会对这句话有深切的体会。

就说房子,荷兰和德国人居住的连排别墅、独栋和两户连体的别墅等风格不尽相同,但荷兰民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窗户出奇地大。

有多大?通常的情形是:窗户占据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一面墙的面积。荷兰的房子一般高度在2.5-2.7米之间。一层客厅的窗户有三四米宽、一米五左右高,窗户下面有一段不高的窗台。硕大的玻璃窗外,可以清晰地看到屋内人的活动,或看书看电视、或吃饭、或朋友坐在沙发上交谈——窗内的风景外人尽收眼底。

通常每户客厅的大玻璃窗上会挂着白纱窗帘,就像舞台上的帷幕,有的半遮半掩,有的索性全露。在阳光和隐私之间做取舍,荷兰人似乎不太在意暴露隐私,和德国人不同。每家窗台前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无一例外地摆放着花盆。花盆和鲜花千姿百态,家家不同,户户争艳。

民居是沉淀的历史。民居的建筑风格反映的是这个国家民众的心态、习惯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可能你不禁要问:荷兰人家的窗户为什么要造得这么大?

听荷兰朋友说:荷兰人酷爱阳光,所以尽可能地造大窗户,这样室内接受的阳光才可能更多。荷兰的天气和德国相似,一年中有半年阴天下雨,阳光稀少,故异常可贵。荷兰人希望扑捉阳光普照的每一个瞬间和片刻,尽可能地增加采光量,不让阳光“擦窗而过”。

另一个原因是:荷兰地势低洼,三分之二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国内运河水道众多,地基松软,建筑物下陷风险高,所以荷兰人将窗户造的尽可能大,用玻璃窗代替墙体,以减轻房子重量和对地面的压力。

大窗户还有一个实用功能——搬运家具的通道。荷兰民居通常有三层,房子里的楼梯狭窄、九曲十八弯,像山间羊肠小道,宽大的家具很难搬运上楼。对此,荷兰人有自己的办法:家具从窗户搬运进房内。在荷兰,我曾经亲眼看到,吊车长长的手臂伸进大窗户中,轻而易举地将家具送入二楼、三楼的房内。

近几年,荷兰兴起建设更节能更环保的房屋,大窗户虽然有利于采光,双层玻璃,但冬季依然不利于室内保温,不利于节笑悉能。相比老房子,一些新建的房屋窗户面积稍小了一些,但相比德国房屋的窗户面积,依然大很多。这显然是两国人性格差异使然。相比德国人,荷兰人更开放、开朗和热情,似乎更不惧暴露隐私。

荷兰新建房屋的窗户为了节能可能建得比传统房屋小一些,但相比欧洲其他国家的房屋,依然很大。荷兰房屋风格随着环保的实施有了一些变化和改进,但不变的是荷兰人的性格,这方水土养育了依旧是热情、友善和宽容的荷兰人。

2

我所在的德国小城,民居以独立和两户连体别墅居多。

相比荷兰民居,德国民居的窗户要小一些。尽管这里的气候、天气和荷兰相差不多,一年中至少半年阴天,但德国人的性格也像其窗户尺寸,比荷兰人内敛谈态、深沉很多,或者说冷漠,远没有荷兰人“大气”,更注重住房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

德国人的窗户上大多悬挂着窗帘,不像有些荷兰民居,连含升源窗帘都不拉上。如果在阳光和隐私之间作取舍,德国人宁愿牺牲点阳光也要兼顾隐私,与荷兰人的习惯不同。

另外,德国民居相比荷兰民居,更加讲究和精细,更注重细节。德国民居墙体厚实,坚如堡垒,尤其是门窗质量不得不服,严实无缝隙,民居建筑质量高,二三十年的房子看上去像新房。但与荷兰一样,夏天不需要空调。厚实的墙体冬暖夏凉,窗外30多度,窗内基本可以保持在25-28度。由此看来,窗户过大的确不利于保温,且德荷两国电费价格不菲,不得不考虑节能问题。

不管是德国还是荷兰,窗户的设计有一个共同点:每扇窗户除了两层玻璃的窗户外,还装有金属或塑料拉放式窗帘或者叫百叶窗、遮光帘,这种窗帘不仅遮阳还能防盗,全部放下来就像多了一层金属或塑料窗户,外观简洁且整齐。想起国内的居民楼,很多家庭的阳台和窗户为了防盗,加装了金属护栏,家家都像是“铁窗之家”。如果户户都安装这种拉放式百叶窗该多么美观!当然前提是,内窗也就是玻璃窗必须是向内拉开的。向内拉开的窗户在清洁时很容易,很方便,不必探出身体擦窗户。国内曾经报道过,有些人就是因为清洁窗户时不幸坠亡。

玻璃窗还有一个打开方式,也就是纵向小角度内倾,像开了一个大风斗,即便是窗外下大雨也不会漏雨。既通风透气,又不会漏雨,这种开窗方式真是好处多多。

民居窗户的设计思路、质量、风格等,从感官上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从中透露出很多信息,不仅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准、建筑质量、习俗等,更能看出这个国家民众的性格。如此看来,窗户里面的干坤真是不少呢。

⑹ 万国建筑群源于哪一历史事件

青岛万国建筑群——八大关。这个建筑群里有各种风格的建筑: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 八大关建筑群的建筑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德占青岛时期,为巩固军事占领,建立统治秩序,集中进行军事设施和应急房屋的建设。德国人完全按照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建设一座典型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筑风貌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德国、英国等建筑师设计的欧洲田园式别墅建筑,现存很少;这一时期,在大鲍岛、小港北等中国人居住区,出现了二、三层为主,围合成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是竖向划分的西式商住一体的楼层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单栋又似裙联的建筑,被称为“里”。至1949年,青岛市区的“里”有400余处。这种“里”改变了中国邻居交往的传统模式,加强了同里居民的联系,是青岛特有的一类民居。 二是20世纪20年代末来青购置产业的美国、俄国、日本等业主,按照本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及个人意愿建造的风格各异的庭院别墅。历史上,日本侵略者曾两次占领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累计长达15年之久。在夺取现成的港口、铁路后,日本侵略当局便把主要精力用于盘剥见效简便的市政建设和工业、商业建设,疯狂掠夺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1915—1919年的5年间,日本投入建筑费62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58677坪(一坪为33.057平方米),为当时全市建筑面积85858坪的68%、全部建筑费8470000万元的73%以上。至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时,城市规模扩大了3倍[4]。 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受欧美建筑学教育影响的中国建筑师,吸纳原有建筑风格及形式创作建造的一大批具有欧美建筑情调的建筑。不同时期的建筑师都比较注重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注重单体建筑与建筑群体的整体相协调。 1949年以后,中央政府和青岛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遗留建筑的保护,对青岛市海滨建立了风貌保护区并予以立法保护。对万国建筑群列入文物保护的范围。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文教资料

⑺ 德国买别墅产权多少年德国买别墅好处有哪些

在德国购买房产后,即拥有永久房屋产权以及永久土地产权,也就意味着在德国购买的房产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1.别墅房的绿化、景观是一般多层难以相比的,这种低密度住宅的环境和空气好。2.有些别墅房价格较为实惠,目前市郊的别墅价格较为合理。3.是路程不是距离,交通好。虽然一些别墅在郊外,在拥有一辆私家车后,交通方便不会给出入带来多少困难。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怎么建别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