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夺取巴库油田的意义(对当时或现今的意义)
德军二战以来最终的原因就是缺少燃料,没有油坦克飞机都不能作战。都说德军坦克用汽油机不明智实际上德军当时没有足够的柴油用于坦克,而是给了潜艇。坦克飞机的燃油通过煤炭液化提炼的。夺取可油田意味着德军有了最后的石油保障。
② 从战略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必然性,德国为何不断豪赌
二战时候的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赌!即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之后,他们依然有继续赌博的诉求和动力。很多人都困惑,为何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后,德国可以在数个月后恢复,进而发动库尔斯克战役。
其实是不了解德国战争潜力的真相,与德国而言,当时并不存在恢复进攻能力的说法,因为德国的进攻能力其实一直存在!
(兵工厂产能全开)
此消彼长之间,德军的战斗力恢复其实就是必然!百万大军,数千坦克,加上无数的支援装备构成了德国再一次发动大规模战役的基础。唯一要等待的不过是囤积石油,因为那个无法生产于是,数个月之后!德国又一次进行了一场豪赌,这豪赌就是库尔斯克战役。但是,这一次囤积的石油,其实是不够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随着盟军的不断深入,原本德国闪电战的基础,罗马尼亚的油田,陷入了盟军的空袭之中,产能不断降低,最后几乎与没有!准备不充分的库尔斯克战役吗,就在这一冒险的境地下开始了!
最后豪赌没有奇迹,德军投入近百万兵力无数战略装备进行的战争依然失败!德国再也没有了战略主动权,反而步步后退,一败再败!除了阿登反击战那迫于无奈的冲锋,在没有一次像样的反击。
失去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如预期中战略高加索巴库的油田,成了德国的催命符!无论你军事工业多么发达也好,民心多么万众一心也好,没有现代工业血液的石油,一切都是伪命题。
德国就这样败在了战略资源手上,不知希特勒看见此结果,有没有后悔,在三路出击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不断削弱原本主攻的南方某集团军群兵力去攻打莫斯科。
③ 二战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
1、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2、中部战线,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3、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④ 二战时期德国闪击苏联时德进攻路线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军闪电战是分三路进攻。北路直指意识形态目标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昌宽格勒;中路的目标是政治目标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则是经济目标扑向盛产粮食、煤炭和石油的乌克兰,夺耐卜亮取重要工业城市基辅、哈尔科夫、斯大林弊扮格勒;夺取重要经济区第聂伯河水电站和顿巴斯煤矿、高加索油田。
⑤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的石油从哪儿来
1、二战爆发前,全球石油产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仅仅是有资源,其他战略资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另外世界金融中心,也在英美手中。因此欧洲本土,只有两个国家拥有石油,第一就是罗马尼亚,第二就是苏联。德国二战发动战争前的石油,许多是从罗马尼亚和苏联采购储备的。
2、德国入侵波兰后,英美开始了全球经济封锁、金融封锁和资源封锁,所以德国就面临一个非常非常被动的局面,也就是如果战争长期化,德国的资源无法支撑战争。
战争中,遭受世界金融中心封锁国家的货币是无法有效使用的,另外罗马尼亚油田在苏联军力势力范围内,因此德国无法拥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购买苏联石油的,苏联也不会白给。
所以德国不列颠空中战役失败,预示战争陷入了长期化,资源匮乏,以及英国与苏联的互动,以及美国参战迹象明显和苏联军力对于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最终迫使德国被迫东扩苏联,抢夺石油资源,陷入多线作战的窘地。
3、另外德国在战争以前就知道,德国石油是一个是其命脉,因此德国大力发展合成燃油工业,用煤炭通过技术合成石油,当然这种做法肯定成本大,但是也是没有办法。战争爆发期间,德国燃油很大一部分都是靠着合成燃油了,但是面对英美强大的战略空中力量的对于工业能力,能源生产打击,德国最终能源一步一步走向枯竭,德国能源匮乏,导致军队作战和训练受到了大幅度的削弱。
⑥ 苏德战争中,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拿下克里米亚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拿下克里米亚,因为克里米亚对希特勒所看重的德国战争需要太重要了。
要知道希特冲滚勒在制定巴巴罗萨军事计划时,还让经济参谋本部制作了一个大规模的经济计划,该计划被称为“奥尔登堡”计划,这个计划是以对征服后的苏联地区实施榨取为目的,经过经济参谋本部研究后,提出了一份报告,除非在战争后的第三年所有一切的武装部队能由苏联供养,否则战争将无法继续,高加索的燃料补给对于占领区的榨取是必不可少的。这份报告对希特勒的战争目标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凳判态到莫斯科保卫战,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苏德战场的优势和主动权一直在德国这边,莫斯科保卫战只是苏联人站稳了脚跟,没被德国人一波打死。
到了1942年,大家都在厉兵秣马为更大的战役做准备,希特勒认为进攻莫斯科意图太过明显,苏联也已经在莫斯科集结了重军,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的石油补给基地高加索和石油中转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的石油供给,反哺德国,一举击败苏联。
于是希特勒策划了夺取高加索油田的蓝色行动,要进攻高加索,克里米亚半岛就是必经之路。
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意义及其重大
克里米亚是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一个半岛,南部与土耳其遥遥相对,西部就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是来欧洲和中东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第三拿下克里米亚半枣源岛还会增强德国与土耳其的联系
要知道二战时间,土耳其虽然是个中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土耳其和德国关系非常好,经常给德国运送大量的能源物资。而且土耳其还曾经承诺过,如果德国攻下了高加索,土耳其就会倒向轴心国,这就会给德国又增加一个同盟国力量。
⑦ 二战德国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为什么德国又攻击苏联原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德两国利益妥协的结果,德国想稳住苏联在六个星期之内拿下法国,尽可能避免两线作战,防止一战的悲剧重演。而苏联希望把纳粹德国这个祸水引向西方,在德国与西方同盟国作战时,可以坐享其成,并提高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德国的闪击战使法国很快沦陷,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使斯大林措手不及。更加重要的是德国和苏联在东欧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必然会陷入开战的境地。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想在对方并未完成战争准备之间发动战争,1941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只不过是德国首先完成战争动员的结果。
德国刚刚击败法国,重创英国,西方同盟国暂时没有实力实现反攻。
德军士气高昂,战斗力很强而苏联刚刚经历大清洗,苏军实力尚未恢复,加之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不尽人意。
德国必须保证位于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的安全,该油田是德国战争机器的命脉所在,苏联对罗马尼亚有领土要求,要防止该油田落入苏联之手。
对英登录作战无限期延迟,德国不能坐等敌人发起进攻,既然必有一战,那就等他实力尚未完全恢复前发动进攻,一鼓作气拿下苏联,不仅能彻底接触德国来自东方的威胁,而且能获得大量的战略资源。
⑧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的石油从哪来的
石油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苏联。之后主要是罗马尼亚普利耶什帝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⑨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再来一支德军从保加利亚渡黑海进入高加索夺取油田,苏联就完了。这叫出其不意
德国也想啊,但德国从黑海进不去,德国本身海军就没有优势,登陆需要大量的货运船只,需要海军护航,需要空中掩护,苏联虽空宏埋然海军不行,但各种基本舰艇留守还是可以的,德国也只是限制苏联海军大范围出动,对于局部来说苏联海军是有优势的,高加索周边被苏联布防的很夸张,苏联也知道自己的脉门,德国轰炸高加索油田都没讨好,从其它地方抽调军斗蚂队去黑海方向登绝绝陆攻打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