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小蠊 是什么东西
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我国,由于其体态与蟑螂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一般蟑螂成虫的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国小蠊在室内蟑螂中最小的一种,体长在15毫米以下。成虫为棕黄色。在前胸背板上有两条平行的褐色纵纹。
德国小蠊一年能经历4-5个世代。
德国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虫才脱落。若虫因此随母体到处扩散。
若虫经5—7次蜕皮后成为成虫,若虫期为30-56天。
德国小蠊的防治
德国小蠊正式大规模入驻中国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从开始的少数大城市蔓延到几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镇和农村地区,据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资料显示,一只雌性德国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万只后代.随着防治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德国小蠊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药性,多数杀虫剂对其无效.因德国小蠊的存在和难以防治,导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为四害之首!如今,我国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环保、安全、高效的生物灭蟑方法-“毒力岛”生物灭蟑饵剂。作用机理是:利用蟑螂病毒制造蟑螂瘟疫;以及利用生物的不适应性原理研制成功的“螂平1号”绿色灭蟑产品等...目前,国家疾控中心现已向全国推广...该领域我国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德四小蠊的危害
德国小蠊能传播数十疾病 。据专家统计,在家庭常见的7种蟑螂中,以德国小蠊体型最小、繁殖最快和适应能力最强。以往居室内最为常见的是“美洲大蠊”等大型蟑螂,但如今这种身长不过12毫米、体表呈浅褐色的德国小蟑螂却把大蟑螂逼出室内,占有95%的“市场”。 德国小蠊传播病菌能力毫不逊色于苍蝇,它能够传播细菌性痢疾、伤寒、肝炎等三四十种疾病,其尸体还能导致人体过敏,诱发哮喘等疾病。在春夏季节,小蠊爬过的食品还可能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㈡ 请问螳螂卵鞘的化学成份是什么
螳螂卵鞘的化学成份是“壳聚糖”。
㈢ 德国小蠊(德国小蟑螂)腹部掉下来一个像长方形棕黄色的块状物的是什么
是蟑螂卵,而且不是一个,而是这个块状物里大概有一二十个卵。所以一定要清除掉,否则很快就要小蟑螂横行了。
㈣ 德国小蟑螂的繁殖过程
德国小蠊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雌雄通常同时成熟,羽化后7-10天中交配,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雌虫一生只交配一次,就可终生产受精卵,一般在交配后2-3天就可产卵
小蠊卵鞘长7-9mm,略弯,比大蠊的卵鞘要短而细,色棕黄色。卵鞘一直拖带在雌虫的腹端,待若虫孵化后脱落。雌虫一生产卵鞘数在常见的蟑螂中是最少的,一般4-8个,但每个卵鞘中的卵是最多的,平均可达35个左右(最多可达44个)。卵期比较短,15-30天,平均17天。若虫蜕皮5-7次,若虫期一般30-56天,成虫寿命100-200天,一世代一般64-109天。但环境因素对小蠊的生活史影响较大(温度、食源),如气温在21℃以下时,卵期可达24天,若虫期可达147天,一个世代可达144-240天。如在31℃时,卵期17天,若虫期41天,一个世代64天。
㈤ 这是什么虫子
这是德国小蠊的幼虫,德国小蠊在室内蟑螂中最小的一种,体长在15毫米以下,飞行距离短。成虫为棕黄色。在前胸背板上有两条平行的褐色纵纹。德国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直至孵出幼虫才脱落。
这种昆虫具备了极强的抗药性,多数杀虫剂对其无效。因德国小蠊的存在和难以防治,导致蟑螂已取代老鼠成为四害之首
㈥ 这是蟑螂的卵吗
这个不是
2、地上一个一个胶囊状的就是蟑螂的卵鞘,卵鞘在温度25℃,相对温度60-80%条件下,约28-40天便可孵化出幼虫。
3、蟑螂卵呈窄长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整齐排列成两列。胚胎头向孔缝。孵化时,若虫向上顶,使闭合岁袜的卵鞘缝裂开而逸出,很像贝鞘张开的样子,这也是“卵鞘”的由来。
4、卵鞘中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即同一种蟑螂卵鞘中的卵数也可因环境条件以及产卵次数而在所差异,少则几粒,多则达50多粒。
5、德国小蠊刚孵化出来的若虫是乳白色的,没有翅膀,几个小时后逐渐变为深棕色。若虫经过3-4次蜕皮之后才能看到翅芽。
㈦ 把蟑螂和其卵熬成黄水,那水有什么用
说一个亲身经历吧,坐标广东。喝过蟑螂煲的水,专治感冒,咳嗽效果不比医院的差,
喝过老鼠屎冲的水,治啥我也忘了。蟑螂水味道酸中带一股铁锈味,还有被太阳暴晒过后的地板味,最后有点涩涩的。老鼠屎水是酸酸的,农村的偏方多。
可以的,不过要足够的热的开水,也可以火烧。因为蟑螂卵是防水,防霉的。
德国小蠊的卵
那蟑螂卵要怎么消灭才好?毕竟随便一只卵里面可能就有少则10几只,多则50只的小蟑螂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生。这个时候我们一般建议从生物角度上灭了它。虽然蟑螂耐冷耐热,但超过50度的时候,蟑螂母体也会s亡。因此,使用开水或者火烧,就能将蟑螂卵ss。
但在日常生活中,蟑螂卵鞘一般不常见,因为蟑螂卵鞘,或者被蟑螂麻麻藏在隐蔽的角落,有的则随身携带,因此许多人还是将蟑螂的消杀工作放在它出生之后。居家环境是蟑螂和神最好的生活场所,建议在居家中,养成定期消灭蟑螂的习惯唤悔亏,这样子才能将蟑螂彻底灭绝。
榄菊双智星杀蟑饵剂,双仓双饵料设计,对大小蟑螂都有极强引诱力。中国专利配方,速杀大小蟑螂,蟑螂只要食用后,迅速s亡,同时链s效果让食其尸体的蟑螂也同样中毒而亡,达到一锅端效果。
㈧ 蟑螂在死的时候喷出的白色一粒一粒物体是什么
那是蟑螂的卵,它在死之前会产卵。应该及时灭掉。不要用脚踩。烧了才会死掉。
㈨ 蟑螂的卵鞘有哪些特点
雌雄蟑螂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卵鞘的形状搜扰、雌虫一生所产卵鞘数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就是同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而有所差别。
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虫。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个别种类有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未经交配可产生能育的卵。
蟑螂产置卵鞘的行为因种类而不同,室迅漏纳内的蟑螂主要有3种方式。
①雌虫在产出卵鞘后1-2天,选择比较隐蔽的场所,先在亩没物体表面咬成凹陷,将卵鞘产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纸片等碎末把卵鞘盖住。它们有时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栖息场所,如橱、木(纸)箱及桌子的角落或杂物堆中。这类卵鞘含有足量的营养物质,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产置卵鞘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虫产出卵鞘后,一直拖带在腹端,并不产下,直到若虫将从卵鞘出时,才从母体脱落。卵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从母体获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加上卵鞘由母虫携带,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卵鞘早期脱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国小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③雌虫先产出壁薄而柔软的卵鞘,产卵在其中。产卵完成后,卵鞘又收缩进体内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虫孵出。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种形成。蔗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
㈩ 蜚蠊简介
fēi lián
cockroach [GB/T 31721—2015 病媒生物控制改亏术语与分类]
蜚蠊(cockroach)为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昆虫[1],俗称蟑螂,全世界约有4000种,我国记录有168种。
蜚蠊成虫椭圆形,背腹扁平,体长者可达100mm,小者仅2mm,一般为10~30mm,体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因种而异,体表具油亮光泽。
小且向下弯曲,活动自如,Y字形头盖缝明显,大部分为前胸覆盖。复眼大,围绕触角基部;有单眼2个。触角细长呈鞭状,可达100余核轿神节。口器为咀嚼式。胸部:前胸发达,背板椭圆形或略呈圆形,有的种类表面具有斑纹;中、后胸较小,不能明显区分。前翅革质,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盖;后翅膜质。少数种类无翅。翅的有无和大小形状是蜚蠊分类依据之一。足粗大多毛,基节扁平而阔大,几乎覆盖腹板全部,适于疾走。
扁阔,分为10节。第6、7节背面有臭腺开口;第10节背板上着生1对分节的尾须。尾须的节数、长短及形状亦为分类的依据(图1)。雄虫的最末腹板着生1对腹刺,雌虫无腹刺,据此可分别雌雄。雌虫的最末腹板为分叶状构造,具有夹持卵鞘的作用。
图1 蜚蠊生活史
蜚蠊为渐变态昆虫,生活史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图1)。
雌虫产卵前先排泄一种物质形成卵鞘(卵荚)。其鞘坚硬、暗褐色,多为长1cm,形似钱袋状。卵成对排列储列其内。雌虫排出卵荚后常夹于腹部末端,少数种类直至孵化,大多数种类而后分泌粘性物质使卵鞘粘附于物体上。每个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态及其内含卵数为蜚蠊分类的重要依据。卵鞘内的卵通常1~2个月后孵化。
蜚蠊有一个预若虫期,即在刚孵出时,触角、口器及足均结集在腹面不动,需经一次蜕皮,才成为普通活动态的若虫。若虫较小,色淡无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经5~7个龄期发育才羽化为成虫。每个龄期约为1个月。帆棚
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约交配后10天开始产卵。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个或数十个不等。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因虫种、温度、营养等不同而异,一般需数月或一年以上。雌虫寿命约半年,雄虫寿命较短。
蜚蠊为杂食性昆虫,人和动物的各种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为食,尤嗜食糖类和肉食类,并需经常饮水。蜚蠊的耐饥力较强,德国小蠊在有水无食时可存活10~14天,在无水有食时存活9~11天,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过度饥饿下,有时可见蜚蠊残食其同类及卵鞘。
大多数种类蜚蠊栖居野外,仅少数种类栖息室内。后者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这些种类尤其喜栖息于室内温暖、且与食物、水分靠近的场所,如厨房的碗橱、食堂的食品柜、灶墙等处的隙缝中和下水道沟槽内。蜚蠊昼伏夜行,白天隐匿在黑暗而隐蔽处;夜间四出活动,夜晚9时至夜间2时为其活动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钟可达21m。有翅种类的飞翔力甚差,飞行距离一般仅限于室内。蜚蠊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0~30℃。低于15℃时,绝大多数不动或微动;高于37℃时呈兴奋状,超过50℃时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气味特殊的棕黄色油状物质,是其驱避敌害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该分泌物留于所经过之处,通常称之“蟑螂臭”。
蜚蠊的季节消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蜚蠊通常始见于4月,7~9月达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当温度低于12℃时,便以成虫、若虫或卵在黑暗、无风的隐蔽场所越冬。
体长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两条黑色纵纹。卵鞘小而扁薄,内含卵20~40粒。是我国的广布优势种,多见于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内。
体长约3.5~4.0cm,呈暗褐色。触角甚长。前胸背板边缘有淡黄色带纹,中间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内含卵16粒。亦为我国广布优势种。多见于厨房、贮物间和卫生间等处。
此外还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东方蜚蠊(Blattaorientalis)。
蜚蠊能通过体表或体内(以肠道为主)携带多种病原体而机械性地传播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从蜚蠊体内分离到疾病杆菌5株,沙门氏副伤寒甲、乙菌5株,绿脓杆菌43株,变形杆菌8株,青霉、黄曲霉等多种霉菌,腺病毒60株,肠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还检出蠕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绛虫等)卵和阿米巴、贾第虫包囊。
蜚蠊还可作为美丽筒线虫、东方筒线虫、念株棘头虫和缩小膜壳绛虫的中间宿主。
此外,国外报告蜚蠊可成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时根据蜚蠊的季节活动规律,集中力量,反复突击,以彻底消灭之。
人工清除柜、箱、橱等缝隙内的卵鞘,予以焚烧或烫杀。
除用诱捕器或诱捕盒捕杀外,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杀灭。近年来,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制成“蟑螂笔”在蜚蠊出入处涂划,或制成药片、药纸、药板等放置于其活动场所,或制成涂料喷于室内墙面,效果均较好,适合于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