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统一后发生什么事

德国统一后发生什么事

发布时间:2023-05-14 07:53:17

A. 近代德国统一先后经历哪些战争

(1)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的意志地区。 (2)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

B. 德意志统一中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具体过程

第一次王朝战争.对丹麦的战争

发生于1864年。当时,丹麦王国在其本土之外还占领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其中,荷尔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尔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联;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居民除了日尔曼人外,还有大量的丹麦人,因此没有参加德意志邦联。丹麦国王一直企图把这二个公国并入本国版图。1863年颁布的丹麦新宪法规定把两国归入丹麦领土。此举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对,俾斯麦乘机挑起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因为德意志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奥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拢俄、法、意,使他们在对奥战争时不予干预。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达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此后,奥军无力再战,只得请法国调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不仅吞并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而且还占领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鲁士占有全德领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战争.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已经具有统一国家的性质,它有统一的议会,普鲁士控制着其军政和外交大权。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美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这4个邦国力图保持独立,因而靠拢法国,抵制普鲁士。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早在调停普奥战争时,法国就提出,普鲁士的势力不能超越美茵河以南。1870年,普法两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争执。7月13日,法驻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霍亨索伦族人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辞拒绝,并将事情经过电告俾斯麦,俾斯麦乘机窜改电文,以此激怒法国。电文公布后,法国于7月19日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辐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C. 德国统一的影响

德国已重新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必然性背后还潜伏着许多关于国内和国外经济后果的问题。为了对这些后果有较清晰的了解,在一个具体数量分析的框架内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将是有益的。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进行了一项研究(见关于,出版物的专栏),研究成果在本文中予以简述,其结论是:东德走的道路对统一后德国的经济有重大影响,但是统一对国际上的影响可能较缓和。
改变东德的经济
在今后10年中,东德经济的演变将会展现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还是会在欧洲共同体内出现另一个地区性问题?从多方面看,预后诊断结果是良好的。例如,西德的储蓄余额是筹集东德投资需求的现成来源。再则,尽管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长期为中央计划体制所抑制,但它有可能很快恢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企业水平。然而,东德的资本贫乏,而且支助东德实现西德的工资水平还需要一些时间。显然这会造成压力:消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缓慢过程会造成大多数技术工人向西德移居,但过早地缩小差距将对鼓励投资不利;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危及东德的经济恢复进程。 为了分析这些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编制了一个详细的东德宏观经济模型(见有关模型的专栏)。一些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掩盖了东德的原始条件、外国投资者可能的反应、预期的移民模式、东德吸收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尤其是在统一后的最初几年)以及政策和机构框架。因此,用该模型构成的前景方案并不是肯定会发生的事,而是说明在谨慎选择的假设前提下可能出现的发展情况。它们以1990年下半年东德经济的轮廓作为起点,假设在临近统一之前东德的劳动生产率为西德水平的30%左右。今后10年中东德缩小生产率差距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率水平不仅取决于最初差距的大小,而且也取决于西德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前景方案假定西德的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2.5%左右,或者说,从1990年到2001年累计缩小1/3。 假定东德的劳动力减少10%(由于移居和较低的劳动参加率),要使东德的生产率到2001年提高到西德的水平,东德的产出每年要增长13%。在资本和劳动力使用中,消除无效能现象对提高增长率有重大作用。然而,即使东德新近发行的股票收益可能使增长率得到一些弥补,但在1991—2000年期间的累计净投资仍然需要约1.8万亿西德马克(按1990年价格),几乎等于西德1990年的国民生产净值。一个不那么雄心勃勃的目标可能是,到2001年生产率水平达到西德的80%。这可能使生产率差距接近西德最贫困的3个州与8个较繁荣的州之间目前存在的差距。这样也需要1.1万亿西德马克的累计净投资,平均生产增长率达到10.5%,这仍然是一个颇为令人生畏的目标。 方案A是这里讨论的两种方案中比较乐观的一种,它符合后一个目标(见图)。虽然失业率在开始时很高——1991年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1/4—但下降的速度也很快,到本方案终了时与假设的西德水平(6%)相同。1991—1992年的平均总投资额很大,占东德GDP的43%。这全部需要由外资提供资金(包括西德的财政拨款);由于西德的消费额远超过净产值,因而实际上需要的外资总额约为净投资的150%。整个1991—2001年期间的净投资,3/4来自东德以外地区(包括西德的财政拨款)。然而,对外资需求作这样的估计,在财政拨款与其他方式的外部筹资的平衡上是微妙的。这里所作的计算是假定东德政府经常帐户,的赤字完全由西德的拨款弥补。

按照方案A,东德进口的货物和非生产要素劳务,开始时每年大约是1200—1300亿西德马克,相当于西德GNP的5%。随时间的推移,这些进口净额下降,到2001年接近于零。这种情况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与产出有关的投资需求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储蓄率上升。虽然私人储蓄有所增加,但是对外经济较强的地位主要是由于政府帐户的情况有了改善。东德总的政府赤字情况是,早期非常高(几乎是东德1991年GDP的一半),但以后稳定下降,到2000年出现最初的预算结余。 方案B(图上也已标绘)不很乐观,到2001年东德的生产率只有西德的60%,大量人口从东德移居西德。投资水平比方案A低,减少无效使用劳动力和资本的进展较慢,这使经济实绩不那么强健。1991—1992年的净投资只有方案A的60%,而这种比较软弱的状态在本方案中将持续始终。这是由于过高的工资需求和经济结构上的弱点,加重了投资者在初期已有的犹豫心理。财政失衡问题从一开始就比方案A严重,低增长率一方面限制了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社会支出对GDP的比例,使财政失衡顽固地居高不下到2001年,东德的基本财政赤字为GDP的9%左右。累计的赤字较大,这又增加了利息支出,但是,由于假设有西德的拨款,这些利息费用记在西德的政府账户上。这种财政执行状况反映在对外帐户上,赤字远比方案A大。
世界储蓄
在一个资本流动性很大的世界中,投资可以敲开国际储蓄总库的门,而不必局限于当地资本市场。衡量统一对东德的影响的有益起点是,考虑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全球的储蓄来增加东德的投资和提高社会开支。方案A和方案B对东德1990—1994年的平均进口净需求得出的数字(年均600亿美元)大体相似——方案B的产出数字较低,但与同期较低的需求数互相抵消。东德这些进口净需求所需外资同全世界4万亿美元的储蓄额相比,显然是比较小的——不到全世界总储蓄额的2%。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德较高的储蓄,尤其是其较高的产出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东德的需求。这将取决于西德的供应能力,转过来又受其劳动力增长的影响。 德国的统一重新开创了东、西德之间的自由流动。由此出现的东德向西德移民,预期将提高西德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方案A中,从东德到西德的净移民假定在1990年为32万人,1992年减至7万人,1993年以后每年2万人。移民的结果是,到2001年预计西德潜在产出比没有移民情况下高出1.25%,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投资以保持一定的资本-劳动力比率。在方案B中,1990—1991年的净移民数字假定与方案A相同,但从1992年起要高出许多:那年为27万人,到2001年下降至9万人。这促使西德在2001年潜在产出提高3.5%。但是,在最初几年中,增加的潜在产出在减去移民增加的消费和上面提到的较大的投资之后,与东德的外资需求相比是比较小的,在这一点上,两个方案相同。
对德国和国外的影响
为了用数量表示统一对东德以外地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即“多国模型”(见解释模型的专栏)用有关东德的进口净需求、财政失衡和移民等各种不同数据作为投入,计算各种方案,并与不包括国家统一的效果的基线作比较。传播这些影响的一些主渠道可以由此勾画出来。在提高全球投资对储蓄的比率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实际利率都将上升,尽管各国的上升幅度不同。东德增加的需求一部分是对准西德的货物,这促使西德产量的增加,与外国货相比,德国货价格上涨(通过德国较高的价格和较硬的货币,使西德马克的实际汇率升值),降低统一后德国的净出口。 这些影响的大小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统一将如何影响德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为?这里假定德国中央银行将同过去一样继续抵制超量需求的压力;税率保持不变;以政府公债弥补增大的预算赤字。 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在“多国模型”中,生产能力对产出不是一个绝对的制约因素。相反,生产能力利用率越高,由于需求增大而产生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越大。在下面提出的模拟模型中,生产能力利用率的起点很高,但仍然低于1972—1973年和1979—1980年曾达到的历史高峰。再则,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从东德来的移民进一步增加有提高产出能力的趋势。最初加于西德生产能力的压力也将取决于东德进口需求的地理分布。这里假定在需求增长中有2/3首先在西德增加的出口中出现,其余在其他国家的出口中显示出来(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历史上的进口份额为基础进行分配)。 假设的东德进口净额已在图中表明。在方案A中,这项对需求的模拟导致西德的增长率在1990年提高0.6个百分点,1991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后几年的产出增长速度比原来可能达到的速度慢,因为从东德净进口的变动率是负数,同时也是山十利率上升和货币升值的时滞影响。不过,由于有利的供应效果,西德产出水平仍然较高,德国作为一个整体,产出的增长始终是紧挺的(见表)。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较大:1990—1992年产出价格的上涨,平均比基线快0.5个百分点。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产出对其他国家的效应为负值,但数值不大,而非汇率机制国家的产出效应略有正值。这两组国家都在某种程度受较高利率的影响。汇率机制国家由于其假设的中心汇率平价的稳定性,也有实际的有效升值(如同它们的货币与西德马克一起对美元和日元的比值上升),这与利率的上升相结合,抵消了对德国较强的出口地位的刺激,总的说来,方案A指出,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并不很大,需求的扩大不会使德国的生产能力承受无法控制的压力。但是,德国较高的政府开支,到1999年将使合并的政府债务对GDP的比率提高16个百分点。在这以后趋于下降,回到基线水平上。 方案B为整个德国勾画出一幅不太有利的前景,但不是单单指西德,因西德有来自东德的更多移民推动其产量的增长。由于失业救济福利提高、收入增长缓慢、东德的产量增长不快、需要支付积累起来的较多债务的利息,所以合并后的财政平衡以其对GNP的比率来衡量,情况更为恶化。其结果是,到1995年政府债务超过基线,达到合并后GNP的19%,2001年达到30%。尽管如此,对金融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影响与方案A差别不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相近似。
政策上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
德国统一对德国政府赤字和债务的影响是当前政策争论中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政府赤字长期居高不下的可能性(例如,从上述不很乐观的方案看)引起许多方面的关注。大家都认为减少西德的支出,尤其是减少补贴支出是限制这些赤字的可取办法。但是,如果压缩支出的措施不能使预算实现足够的节余,可能需要考虑增加税收。由于所得税最近已作改革,提高直接税可能会引起消极作用。提高增值税税率看来是比较可取的替代办法,这样做与政府改进税收制度的效率这一目的相一致,也有助于使德国的增值税税率更接近欧洲共同体的平均税率。 因此,方案A按1991年提高间接税收入200亿西德马克在“多国模式”中进行模拟 。这相当于西德增值税税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东德也作相似的增值税增税,可再增加收入30亿西德马克)。假设德国中央银行考虑到提高间接税以后对价格产生的初期影响而提高其货币流通量指标,由此增加的收入有助于限制国家统一对预算的中期冲击:在这项模拟中,方案A的合并后政府债务比率与基线比较,到1991年不是提高到占GNP的16%,而是只增长10%。模拟的增税会造成短时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GNP减缩指数的上升比1991年快1.7个百分点(比方案A高一个百分点)。既然价格上涨会激起对通货膨胀继续上升的担心,所以对提高间接税一举应加谨慎斟酌。 方案A假定汇率机制国家的中心汇率平价不变。这个方案会使其他汇率机制国家的产量略微下降。通过重整它们的货币对西德马克的比价,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但是,对汇率机制国家“硬通货”政策可靠性的消极影响——即货币政策对稳定价格所作的承诺——也要予以考虑。尤其是,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和避免重新调整它们对西德马克的汇率,汇率机制中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已多次成功地降低它们的通货膨胀率,使之接近于德国的水平。它们的货币对西德马克贬值可能引起对它们的反通货膨胀承诺的疑虑。 所列表表示1991年其他汇率机制国家货币对西德马克贬值(贬值4%)这一方案的结果,使人们臆想汇率将进一步调整(设想每年等于调1.5%),从而在今后几年中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其他汇率机制国家曾经历高于方案A的通货膨胀,但产出也较高。对德国的影响只是略有不同。
结论
山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上述模型所作模拟的只能看作是德国的统一对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粗略数量分析。统一后的德国除了其经济政策和私人及企业行为上的不确定因素外,还有其他正在进行的结构变化可以减轻这些结果,包括与欧洲共同体单一市场计划相结合的各国经济走向更大程度的一体化。 各种方案呈现的总的景像是德国统一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缓和。而且,这些影响对东德经济改变过程能否取得成功不特别敏感。由于东德所需要的资金同全球储蓄相比较小,这种情况并不怎么令人惊异。但是,东德经济在未来几年中所走的道路对现已统一的德国有重大影响,对其他东欧国家也能提供一些重要的教益。 【专栏】
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模型
本文所描述的模型实验是根据1990年10月获得的情况进行的,它没有结合以后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预告。将东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看待,例如,东德有一个完全独立的财政部门。虽然这一方法与统一的德国的机构特征不相符,但它可以在不造成任何根本扭曲的情况下有助于对统一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东德的两个方案是根据一个详细的模型作出的,该模型将东德的需求、供给和收入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在第75期不定期报告中对该模型作了描述。 为了对统一对东德以外的地区的影响进行评估,东德方案的各项结果被作为外部影响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多国模型中。多国模型是由若干个分支模型组成的,这些分支模型将7个最大的工业国分成7个组别(其中,德国模型依据的是联邦共和国统一之前的数据),其他工业国作为1个组别,发展中国家按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分为两个组别。多国模型标准Ⅱ对此作了介绍;PaulMasson,stevensymansky和Guy Meredith撰写的“一个经济修正和扩展的模型”,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定期报告第71期,1990年7月出版。
关于德国的新出版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了第75号“不定期报告”《德国统一的经济问题》,定价10美元(有关订阅通知见封底)。本文概述的东德几种发展方案是根据该书第四章“东德的投资需求”和第五章“东德:新的经济奇迹?”写的。这两章的作者均为DonoghMcDonald和GuntherThumann。对西德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所作评估系根据第六章“德国统一的国内和国际宏观经济后果”撰写,这章作者为PauMasson和GuyMeradth。该报告其他九章涉及许多主题,其中有财政和货币政策,劳动力市场,储蓄者和投资者的行为,以及东德制度改革的挑战。

D. 德国统一后面临着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两种经济体制的不相协调。其次,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

德国东部地区经济及社会治安的恶化给科尔政府以巨大的挑战,为稳定东部地区的人心,科尔政府于1991年1月30日发表的《政府声明》中详细地阐述了首届全德政府的内政外交大纲。1991年3月8日,在科尔的主持下讨论并批准了“共同振兴东部的工程”。联邦政府同时通过了增税决议,决定从1991年7月1日起征收所得税。

E. 请各位谈谈两德统一对德国各方面的影响紧急需要~~~

1、德国统一使一个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团结了起来,停止了相互之间的争斗,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一体化,从来促进了整个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德国走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步伐。

2、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的传统政治格局,在欧洲近代以来,欧洲大陆的传统政治强国是法国、俄国和奥地利。德国的统一改变了这一格局,德国统一使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出现在中欧平塌敏原之上巧知,大大团宽枝削弱了法国对欧洲的影响力和俄罗对中西欧的危胁,更进一步使奥地利退出了欧洲争霸的舞台,便整个欧洲大陆的面貌为之改变,对后代欧洲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3、德国的统一在经济上有机会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长期保持第二的位置,战后虽被日本超越,但是德国在西欧一直持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德国的经济强大,促进了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对于欧洲进一步的经济一体化和欧洲保持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F. 德国历史的统一之后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成一个国家。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1991年3月15日,四个占领国正式放弃对其的占领权。因此除了视为是一个分裂状态下的独立国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视为是当代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段历史时期。
根据《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直到1999年联邦政府才统合完成;而波恩则获得了联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国防部、农业部等在内六个联邦行政部门位于波恩,是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
2005年11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领导人安格拉·默克尔当选为德国总理,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G. 德国统一后的问题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背景资料: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

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选揭晓,德国联盟获胜并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出任总理。

1990年5月18日,两个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两德政府草签了选举条约,决定于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议院特别会议通过1990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轮“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1990年10月3日,吴学谦副总理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韩培德时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我们尊重德国人民的选择,欢迎德国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国统一将有利于欧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过去同两个德意志国家有着良好的关系,今后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统一的德国加强和发展中德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H.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是在哪一场战争

德意志在近代的时候统一是很晚的了,而德意志的最终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完成的。第一步是1864年爆发普丹战争;第二步是1866年普意联手攻打奥地利,史称普奥战争;第三步也就是最后一次战争是1870-71年爆发普法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的王位继承问题,当时西班牙女王因为私生活混乱被推翻了,而西班牙有意让与普鲁士国王有亲戚关系的利奥波德亲王成为候选人,这让法国大为不满。

本来当事人本人都拒绝了,可法国竟然还威胁威廉一世,要求保证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本来卑斯麦就一直希望能够挑起与法国的战争,这正好是个机会。

为此,战事一触即发。结果法国竟然不堪一击,拿破仑三世都被俘虏了,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的凡尔赛宫,荣登德意志帝国皇帝。

I. 威廉一世在领导德国实现统一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威廉一世当上德国皇帝后,可谓春风得意。他虽仍重用俾斯麦,但在有的问题上开始有了分歧。他对“文化斗争”不满,皇后也对俾斯麦有所批评。俾斯麦一气之下,写了多份辞呈,但威廉一世看中其才干,继续重用他。1877年他亲笔在俾斯麦的辞呈上批示“永不同意”。威廉一世的政策还引起政敌的反对。1878年悉扮5月11日,他乘敞篷汽车在柏林大街的菩提树下兜风时,有一位流氓无产者、五金工人赫德尔向他行刺,幸运的是枪打歪了。20天后,又一位叫诺比林的经济学博士向他行刺,使他身负兆陆游重伤。他虽命大不死,但伤了元气。为此他颁布了反动的“非常法”镇压国内的工人运动。1888年3月9日,族销威廉一世患肺炎去世,终年95岁。

威廉一世生活的近一个世纪,是德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时代。他领导德国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强国,因此他在德国史册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J. 德意志帝国统一的影响是什么

19世纪中期,出身于容克贵族的俾斯麦以强硬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姿培了德意志的统一,这一事件无论对德国对欧洲还是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1)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2)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是德国的分裂状态却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德国的统一,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德国统一以后,颁布了1871年宪法,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使德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近代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某早册宏种意义上说,德意志帝国统一也是一场推动社会转型的政治革命,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4)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本来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曾多次试图称霸欧洲大陆。德国统一以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欧洲强国,打破了法国独霸的局面,两强并立,欧洲的政治格局被改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也很快步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实力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极大地影响陆册了世界格局的变化。(5)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普鲁士原来就是封建专制国家,统一后的帝国宪法又赋予皇帝最高的权力,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武力方式实现的,这使其军国主义色彩进一步增强。正是这种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加上其实力的不断增长,使它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

阅读全文

与德国统一后发生什么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