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够关于德国环境方面的资料!~
在德国的市政建设中,环境保护被列为重中之重。为了尽快造就城市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德国在旧废料场的清理、垃圾处理以及扩建和新建净化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环保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并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绿绿的垃圾桶映入眼帘。每户德国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黄、蓝、黑、绿4只色彩鲜明的垃圾桶,上面贴有简明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案。其中“黄桶”专门用来装废弃金属、商品包装盒和塑料,“蓝桶”“吞食”废纸,“黑桶”装普通垃圾,“绿桶”则收集从普通垃圾中新分类出来的茶叶、蛋皮和残羹剩饭等生态垃圾。至于废旧的破玻璃瓶,则要求送往指定的地点,然后认真地按不同的颜色分类投入规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旧家电必须送到专收处,再做处理,如此等等。大多数德国人都能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去做。由于实施多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德国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时的科学处理,垃圾污染显着降低。
德国很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开始树立环境意识。现在,许多中小学生自愿地走上街头,种树栽花植草,清理杂物。全国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占了1/3,其中有11个受到特别保护的“国家公园”。
时至今日,德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拥有70万人直接或间接就业的环保产业,为全球之冠。
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方面,德国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街道上的环保广告随处可见,呼吁人们减少使用私人汽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公益广告:“为了我们的环境,请您改乘公交车!”在交通路口竖着的大牌子上,写着“当红灯亮起时,请您关掉汽车发动机”的标语。德国城市近10年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幅度下降,莱茵河水日渐变清。
德国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有8000万居民,人口高度密集。德国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类似上海。德国是有名的“绿色国度”,境内湖光山色,非常迷人,其环境保护着称于世。南部是阿尔卑斯山和森林。有西门子公司,奔驰汽车公司,宝马汽车公司等世界大公司。着名的啤酒节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中部丘陵,有着名的鲁尔区,法兰克福机场是欧州大陆最大的机场,北部平原,有汉堡港和大众汽车公司等。 从德国北部到南部,从工矿到乡村,所经之处景色迷人,空气清新。连绵不断的森林,开阔的草地,无污染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无不体现着由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
以前的莱茵河污染严重
德国最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契普克告诉记者,德国 人的环保意识是通过惨痛教训而逐渐形成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落后面貌,积极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莱茵河沿岸企业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严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莱茵河里都能显影。柏林技术大学环保专家曲希勒教授谈到,那时,在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脏了。
到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剧减少,垃圾堆放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民众深 受其害。环境灾难使政府和民众都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人类提供资源。因此,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水平。环境保护成了最紧迫的问题。这一切促使联邦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治理环境。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为环境付出代价的时候到了。
德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保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 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垃圾处理法》是德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条A款中这样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这一条款对德国整个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的约400个相关法规。从1972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
德国政府、16个州和各个县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德国还 有很多跨地区的环保研究机构。德国政府重视环保并且作了大量的工作。联邦政府每年的环保贷款达到近百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10.8元),企业每年的环保投资在30亿至40亿欧元之间,德国因此已形成一个有近百万人就业的环保产业,每年环保产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德国还设立了环保警察。记者采访了一位环保警察,他谈到,德国环保警察隶属联邦内政部。每名环保警察都要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环保警察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从化学毒素外泄到不卫生食品的销售,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环保警察行动迅 速,他们通过巡逻和使用遥测工具检查环境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任何一条小溪泛起泡沫,环保警察都会前往取样;凡是已经立法的环保事项,警察在其辖区内一概严格执法,比如鱼类死亡、垃圾箱冒烟、废油渗漏或废气聚集成雾等,都属于禁令之列。
德国人把保护环境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
据最近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 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
2002年德国大选期间,社民党在过去执政的几年里没有搞好经济,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当时的民调显示,社民党再次执政的希望渺茫。这时,一场洪水袭击了德国好几座城市,总理施罗德抓住时机,大讲环境保护的重要,并采取了很多环保措施,颇得民心,因此得以顺利连任。近年来,以环境保护为纲领的德国绿党人气上升,在地方选举中连连获胜。绿党领袖、外长菲舍尔被德国人视为最受喜爱的政治家,原因之 一就是菲舍尔长期骑自行车上下班、不吃肉食的环保形象赢得人们的好感。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经历了从被动环保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过程。垃圾分类最能体现德国人的环保意识。接受记者采访的曲希勒教授同时也是柏林技术大学农业系主任,他在自家小院建立了生物循环系统,自己处理垃圾,把生物垃圾制成肥料种花,用太阳能发电,用沼气作燃料。
应该说,垃圾分类带给居民许多麻烦,特别是住在高楼的住户,他们要将十几种垃圾分别送 到楼下的分类垃圾箱中,倒一次垃圾可能要上下楼跑好几趟。记者的一位德国邻居不但自己认真执行垃圾分类的规定,还自觉监督别人。如果他发现有人把垃圾扔错了地方,就会一一捡出来重新投放。
记者经常出差,在德国许多旅馆的卫生间里都贴有一行醒目的提示语:“亲爱的客人,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毛巾的更换次数,您是否可以重复使用毛巾?”在德国城市街道上,环保广告随处可见。柏林有许多广告呼吁人们减少使用私车。柏林一位市政官员曾问记者:你是否注意到,德国城市道路都很窄,一般只有两道。这是因为德国市政 建设首先考虑的是环保因素,而不是考虑让公路适应不断增加的车辆。很多德国大城市有意把道路建得越来越窄,让有私车的人找不到停车位,使他们重新考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全德国有90多家汽车共享协会,拥有会员近7万人。一辆共享的汽车可取代6—10辆私人汽车。
在德国,再生纸的使用比较普及,从学生用的练习本到商店售货员用的收据纸,从信封、邮票到各种报纸杂志,从餐馆的餐巾纸到厕所里的卫生纸,随处可见。这些纸没有经过漂白处理,因为造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有相当部分来自漂白过程。同时,再生纸还有不少好处,它不 含任何致敏、致癌物质或色彩原料等。据统计,2003年,德国再生纸的使用率达到了60%。
在德国,凡去超市购物的人大多会自带购物袋。如果要使用店家提供的塑料购物袋,就要多支付至少0.25欧元,而0.25欧元在超市可以买到5个鸡蛋。德国虽然森林成片,但很少有卖火柴的。当地人认为,德国树木“不是很多”,做火柴的成本太高,不利于环保。
两百万人从事环保事业 < P style="MARGIN: 6px 3px 0px; TEXT-INDENT: 30px">德国环保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环保组织功不可没。德国有上千个环保组织,人员达200万左右。比如,记者采访的“自然保护联盟”有105年的历史,拥有成员约40万人。该组织每年的经费1800万欧元,其中,1200万欧元来自成员交纳的会费,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捐赠和罚款收入。“自然保护联盟”90%以上的成员都是义务兼职人员,他们每人每年要交纳28欧元的会费,却无偿为环保事业做着大量工作。“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契普克谈到,这些义务环保人员非常活跃,常常到处举行宣传活动,希望能将每一个关注环境问题的男女老少变为辛勤 播撒环保种子的人。
记者在这个组织出版的杂志中看到一则关于“无包装”艺术表演团的报道。这个艺术团的节目旨在向人们介绍如何减少垃圾的数量。他们的表演形式深受孩子的欢迎,于是,剧团就把演出对象定位在孩子的身上,有些节目还让孩子们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演出,孩子们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还掌握了许多环保知识。
孩子一上学,就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
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政府是通过法律等强硬手段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启动,那么,现在德国更多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德国的环保教育从幼儿就开始进行。德国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规定,幼儿园要把教导儿童维护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报到时,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用于孩子记述自己的环保活动。环保记事本的设计精心别致,每一页左上角都印有精美的风光照片。编者告诉孩子 :要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环境。据说,德国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即在森林中搭建简易住房,让孩子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小认识大自然的奇迹,同时了解到自己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在德国学生的自然常识课程里,对学生进行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很具体、直接,教学内容也相对较多。记者从邻居家的孩子那里了解到,他们在上动物常识课《家乡冬季的鸟》时,老师就带他们去附近的森林里,了解鸟类在冬季的生活特点,鸟类在冬季寻找食物的困难等等,并要求学生带上一些坚果、面包等食物喂鸟。
正因为有了几十年的依法治理,全民共同参与环保运动的实践,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德国才有了今天美丽的景色。
B. 二战德军为何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呢
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谁都知道,德军是交通工具和补给线出现了问题,天又是突然冷的,苏联红军的反攻让他们逃命都来不及。而苏联人没有烧树木取暖,是因为保护森林资源的传统,宁可冻死它不烧毁家园和后代生存的希望。
除非希特勒疯了,否则不会在英国没有投降的情况下再去惹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坑;除非军队疯了,否则不会攻击莫斯科;除非统帅疯了,否则不会不考虑俄国的冬天怎么办;偏偏希特勒疯了,于是打了个漂亮的闪击战、重创苏联,然后被反攻至灭亡。
说到底还是希特勒莫名其妙的两翼思维害惨了德军,马上进攻莫斯科了,突然叫古德里安南下打什么高加索基辅,等回来已经冷成狗了。
当年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坚壁清野,让拿破仑吃尽了苦头,大败而归。德国人连点历史常识都不懂,失败是注定。相比较美国人还是比较聪明的,虽然像狗一样叫得很欢,但从不和俄国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因为他们记住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教训,不上当!战争的核心就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消灭几十万就马上撤回来。等到时机有利再来一波。那么大个国家哪能一鼓而定?要像锯大树一样,来来回回地搞。日本搞中国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小吃大,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一口闷,会噎死的。
C. 为什么二战德国很喜欢橡树叶。橡树果
橡树木质坚硬、致密,不易变形,是做家俱的首选。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把橡树视作坚强、勇敢的象征,如英语中常形容某人有颗“橡树之心”,就是形容他内心坚强、刚硬。
D.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
1、苏德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的战场
二战时期,苏德在斯大林格勒等地陷入了战争僵局,它们之间打得难舍难分。这些地区的战事空前惨烈,并且严重波及了整个苏德战场的形势。
德国之所以久攻而未能下,完全是因为天气的阻碍和疫病的流行,当时,德国因分兵两路,一路取莫斯科,另一路取高加索油田,再加上两路战术性的错误,导致了德国的军队在冬季以前没有能够成功地攻下莫斯科,并导致了此后的一系列结果。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德军的节节进军正在影响着整个战场的局势,并把整个战场都卷入了一种对于苏联风声鹤唳的局面。在斯大林格勒以后,这一个局势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德军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并最终因国力透支而造成了惨败。
德军的颓废其实是自保的一种手段,他们开始懂得保护自己,并让老美承担2%-4%的防御经费,以配合老美的战略意图。这事情真的是挺好办的,德军只要给钱就完事了,也不要他们瞎操心,真的非常符合美国人的想法。
在苏德战场上,德军不擅长在冬天作战,这一次战争还是在异地作战,补给线过长,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有力支持,如此看来,德军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哪里有不失败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