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为什么发动巴罗萨计划

德国为什么发动巴罗萨计划

发布时间:2023-05-21 02:11:52

①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的背景和战术特点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德国背景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

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在经过两天于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1941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大英帝.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

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苏联逐渐成为希.特.勒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德军将领们也曾跟希.特.勒说过,占领整个俄罗斯西半部对于德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1941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签下了“21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1941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6000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了680,000人。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

德国政.府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乍得·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德国还在1941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同时期德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苏联红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红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1941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但是要注意的是,希腊战役于4月30号结束,从时间上来看相隔了近两个月,据当时德军的重组能力,伤亡可以有效补充。在对比三个集.团军群及对希腊作战的部.队后,发现只有第30军的第129、第162、第256步兵师可能同时参与了两次作战(其实还是不准确,因为在巴巴罗萨的30军和希腊的30军军长并不是同一个人,但这也可能是调职导致);但是,第30军在战斗中并未有大幅度减员情况的出现。在1952年,英国内阁办公室历.史分部的一项科学研究总结巴尔干战役没有影响巴巴罗萨行动的实行, 根据罗伯特·柯奇贝尔说:“将巴巴罗萨作战的开始日期由5月15日延迟至6.月22日的主要原因是那些不完全合乎逻辑的安排,以及之前不正常的潮.湿冬季令河流直到晚春仍然泛滥。”由此看来,这个说法并站不住脚。

最后希.特.勒与高阶将领们取得的共识是: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分为: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

第16集.团军(由恩斯特·布施指挥)

第4装甲集.团军(由艾里希·霍普纳指挥)

第18集.团军(由格奥尔格·冯·屈希勒指挥)

第1航空舰队(由阿尔弗雷德·凯勒指挥)

目标: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穿越苏联中西部(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

第4集.团军(由京特·冯·克鲁格指挥)

第2装甲集.团军(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挥)

第3装甲集.团军(由赫尔曼·霍特指挥)

第9集.团军(由阿道夫·斯特劳斯指挥)

第2航空舰队(由阿尔贝特·凯塞林指挥)

目标: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

第17集.团军(由卡尔-海因利希·冯·史图尔普纳格指挥)

第1装甲集.团军(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

第11集.团军(由欧根·里特尔·冯·朔贝特指挥)

第6集.团军(由瓦尔特·冯·赖歇瑙指挥)

第4航空舰队(由亚历山大·罗尔指挥)

目标:在14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往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攻下基辅,再向顿巴斯进攻,接着攻入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苏联背景

1940年代初期的苏联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

苏联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使得工业生产量提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与德国并驾齐驱。军事配备的生产同样快速增加,在战争爆发前经济已经转向军事生产的方向。

在1930年代早期红军也发展出一套现代化的作战理论,并在1936年将其颁布为全军的作战原则。

1941年,在德军的秘密调度下,苏德边界的苏联部.队数量已经被德军所超越。不过在1941年6.月当时苏联军.队的总人数高达5百万.人,比德国调派参与巴巴罗萨作战的地面部.队总人数还多。除此之外,苏联大规模的军事动员使得红军的人数一直稳定增加,使苏联能够投入比德国更多的部.队至前线。由于两方的兵力都变动不定,整体上来说1941年的战役两方的兵力是势均力敌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对比上苏联则有许多优势。在坦.克上红军的优势特别明显,红军拥有的坦.克总数高达23,204台,其中有12,782台分布在西俄的5个军.区(其中3个直接面对德苏前线)。而德国国防军拥有的坦.克总数约为5,200台,其中只有3,350台参与了对俄作战。这使得红军与德军在可用坦.克数量上的差距高达4:1。苏联还拥有当时世界上处于较先进水平的T-34坦.克(然而在对德作战过程中,真.实的损失数据苏联官方未给予确切答.案),和速度最快的BT-8坦.克。苏联也拥有压倒性的火炮数量优势,122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最先进的苏联坦.克在开.战期间数量并不多,不过,在1941年的前半年,苏联军事机器所生产的部分的坦.克和部分的战机都已经属于现代的设计。

然而,德国空军和陆军却有着极为精良的训练,和正式进攻苏联之前在其他战场的作战经验,在质量上的优势大幅抵销了苏联的数量优势。而苏联方面,大量具备经验的红军军官和指挥官在大清洗(1935—1938)期间被斯.大.林所杀.害,三分之一的红军军官和几乎全部的高阶将领都被处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亚,改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五名元.帅就有三名遭处决,三分之二的军团和师指挥官也遭遇相同下场。总共加起来,被处决的红军领.导人高达了30,000人。这造成了红军内部充斥大量年轻而训练贫乏的军官;举例而言,在1941年,红军的军官里有75%尚未任职超过1年。红军军团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指挥官的平均年龄少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职位。

大多数苏联单位在战争爆发时都保持和平时期的状态,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苏联空军的战机都紧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开来),而被德国空军的轰炸部.队轻易摧毁。苏联空军一直到战争爆发前都被禁止攻击德国的侦.查飞机,而任由大量德军侦.查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勘测。苏联空军虽然拥有数以千计的战机,但大多都极为老旧,例如I-15和I-16,而先进的机型如米格飞机和拉沃契金则数量稀少。很少战机拥有无线电,拥有无线电的战机也极常故障,而缺乏讯息加密的设备则让德军得以轻易窃.听。同时苏联飞行员的空战经验和技术都极为落后。

红军部.队的部署相当疏散而且未经准备,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而且也缺乏运输工具把有效战力集.合起来。虽然红军有非常多先进的火炮,但这些火炮很多都没有配备弹.药。火炮单位同样缺乏运输工具而无法迅速部署。坦.克单位数量庞大且装备良好,但却极为缺乏经验和后勤支援,维修保养的水平也非常差劲。坦.克单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战场,而没有任何燃油、弹.药、或人员补给的安排。通常在经过一次作战后坦.克便毁坏或报销了。

在战前,苏联的宣.传机器总是不断宣.传红军的强大,宣称任何针对苏联的侵略都会被轻易击退。

斯.大.林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属下建议,加上他对于互不侵犯条约的盲目信心,在1941年初他越来越高估苏联的实力。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的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尽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意识到攻击的可能性,但由于斯.大.林对于.红军实力的迷.信,苏联决定避免挑衅希.特.勒。这一连串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开.战时苏联边界的部.队都没有进入警戒状态,甚至在遭受攻击时也必须先向高层请求许可才准许反击,虽然苏联在4月10日开始实行局部的警戒,但这在德军攻击展开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斯.大.林也拒绝彻底动员军.队。

在当时,41%的红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依据红军的指令,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然而,由于.红军在战术理论上进行的草率更动,这些部.队的战力被大为减弱。原本苏联在1938年开始采用的战术是:以标准的线状防守战线紧连其他国.家,步兵部.队会在防线上堀壕架构坚强的防御工事,而坦.克则会配合步兵行动以提.供支援。

但1940年法国战役的结果引起极大震撼,当时在世界上规模排名第二的法国陆军(第一为红军),在不到6周内便被德军彻底击败。苏联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资料并不全面,分析结果认为法国的崩溃是因为过.度依靠战线防守而缺乏装甲部.队支援所造成的。苏联决定不再重蹈覆辙,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战术,改采将步兵部.队集中为大规模机动队伍的战术。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个庞大的机械化军团,宣称这样一来每个军团都会比德军的装甲军大(不过直到战争爆发很少有军团达成这种规模)。苏联所预.测的情况是:一旦德国发起攻击,德军先锋的装甲部.队便会被机械化军团所切断和歼灭,接着机械化军团会和步兵部.队一同歼灭剩余的德军步兵。而南方的乌克兰地区则驻扎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对德军进行战略包围:在摧毁德军南方集.团军后则朝北攻占波兰,包围德军的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包围圈里的德军不久后就会被彻底歼灭,如此一来纳.粹德国将必败无疑。

在德军侵略苏联之后,纳.粹德国宣称红军在那之前便有系统的计划要侵略他们,也因此这场战争只是先发制人的攻击罢了。在战争结束后许多德军领.导人也提出了这点,例如威廉·凯特尔。

前格鲁乌情报官,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维克多·苏沃洛夫是将苏联侵略计划公.诸于世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Icebreaker一书里主张斯.大.林的计划是先让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再由苏联大幅侵略欧洲。他主张斯.大.林是依据此一长远计划下才跟希.特.勒进行合作,尽管同时期红军的扩军和备战都显示他们正在准备“解.放欧洲”。苏沃洛夫认为巴巴罗萨是纳.粹德国为了先发制人而对苏联红军在边界集中的部.队进行的攻击,其他支持苏联先发攻击论的历.史学家如Mikhail Meltyukhov则否定此说,认为双方都在事.前准备进行攻击,而不是回应对方的军.队部属。

自从此理论被提出以来,被发掘出的证据包括了朱可夫提出的先发攻击计划蓝图,而且此蓝图还被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与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所批准。朱可夫的计划中包含了秘密的红军动员,以训练为借口在边界大量部属军.队,以期在攻击开始之后切断德国与其盟国如罗马尼亚的连结,借此中断德国的石油供给。

虽然苏联先发侵略论在许多国.家收到了广泛注意 ,而且也受到大量冷战后俄罗斯历.史学家的支持,不过西方历.史学家还没有彻底接受此一说法。

1941年的6.月14、16、17和18日,莫斯科连续接到几份高级情报。情报提.供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进攻的日期,以及德国三个方面军坦.克的精确数量,甚至连集.团军高级将领的姓名都完整无缺。这些情报详尽到令苏联人不敢相信的程度,情报的提.供者是一个叫勒斯勒的德国人。

② 巴巴罗萨计划实施时苏联上万坦克,为何会被德国打得损失惨重

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是两个工业大国之间爆发的战争。战争开始前,德国国防军共有5200辆坦克,而苏联军队共有2.3万坦克。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只投入了3350辆坦克。在苏联西部的5个军区,所装备的坦克数量超过1.2万辆。当战争自1941年6月22日爆发后,苏军却被德军打得大败,仅半年多时间,被俘及阵亡的苏联官兵就超过300万。

在肃反期间,苏联红军有3万多名中高级军官被处决。到1941年,75%的苏军军官服役不到一年。苏联军队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国指挥官年轻12岁。这些年轻的高级指挥官既没有经验,也不能胜任他们的职位。战争开始后,许多苏联指挥官未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大批苏联军队被德军包围,最终被歼灭。

③ 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要叫“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有什么含义呢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二战期间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它于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189年,腓特烈一世与狮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卡佩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未能到达圣地。德国将二战中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最终定名为“巴巴罗萨”,多少也有希望完成腓特烈一世东征未尽事业的含义。

④ 希特勒为什么急于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大英帝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岩耐悄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亩配下好处:

  1.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2.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3.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粗渣的处境。

  4.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5.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⑤ 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为什么叫巴巴罗萨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经在27天内把波兰打灭了,仅仅1天便拿下来了丹麦,23天夺取挪威,5天轻松拿荷兰,18天荡平比利时,39天就把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打的俯首称臣。在德军进攻苏联前,对德军战斗力的自负,希特勒曾对部下疯狂地叫到“我们只要在苏联的门上蹦一脚,苏联这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于是,一个名叫“巴巴罗萨”的突袭苏联计划就这样在希特勒的狂妄下开始秘密制定了!德军进攻苏联计划为什么叫“巴巴罗萨”?斯大林对“巴巴罗萨”计划真的没有防备吗?

巴巴罗萨计划”暴露出希特勒的野心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德国法西斯风击苏联的军事行动作战计划,“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这个代号是希特勒亲自命名的。因为历史上“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个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

所以,取名“巴巴罗萨”寓意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幻想能够象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一样东征西讨,称霸世界。

早在波兰沦陷后,而德国西线对英国战事“海狮计划”还在进行之际,希特勒就指示自己的参谋人员,加紧策划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企图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这次行动的代号最初是“奥托”。希特勒对这个代号并不满意,因此,在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的第21号指令中,“奥托”被改成了“巴巴罗萨”!

根据战后资料表明,“巴巴罗萨”战略企图是:德军以“闪击战”的方式,兵分三路实施迅猛突击: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安图占领苏联的心脏,使苏联陷人瘫痪,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故此,希特勒的“美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击败苏联,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战争。这期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短,但是,考虑到德军之前一系列入侵他国的成功速度,这个期限定得已经在希特勒看来“是合乎情理的”!

希特勒的轻敌是有道理的,因为斯大林的确被蒙在鼓中,对于德国的入侵斯大林始终保持戒备和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德军何时进攻,斯大林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或严重的误判。

斯大林的固执让苏联缺乏准备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费了好大的劲儿进行保密。但是,儿乎从“巴巴罗萨”计划一制定完毕,有关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消息就不胫而走,面且越传越详细,不仅德军的兵力调动和主攻方向暴露无遗,就算是希特勒决心开战的日子,也一步步地泄露出去,成了当时喧闹一时的新闻。

但是,斯大林对于新闻界(无论是欧洲的媒体,还是美国的媒体)一贯都是无视态度,对于媒体的报道并不当回事。

那斯大林信谁了?此后,美国,英国的破译人员以及共产国际打入东京高层的间谍人员,破译或者获取的机密情报都现实,希特勒已经决定进攻苏联,时间可能是春季,“海狮”计划是掩护“巴巴罗萨”行动的幌子。

但是,斯大林还是不信,他只信自己的判断——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墨迹未干(希特勒的缓兵之计和烟雾弹),而且斯大林仔细研究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在该书中希特勒对一战德国的失败归结为两线作战。所以,斯大林认为希特勒是避免双线作战的奉行者,在斯大林心目中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他坚信1942 年之前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他确信希特勒不会搞两线作战。

斯大林甚至曾力排众议自信满满地说“我不需要任何劝告,我知道战争即将来临,但是我以为我们还有6个月的喘气时间。”斯大林对战争的时间表作如是判断,可是,希特勒却等不及了,德军早已磨刀霍霍!

斯大林知道苏德战争不可避免的,并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可惜他步伐太慢,希特勒抢先走在了他的前头。

由于前苏联最高当局对形势判断错误,缺乏应对突然袭击的准备,因此在战争初期损失极其惨重。

最后的几天时间丧失,苏联人被动挨打几乎亡国

最高层如此,苏联的中下层军官自然更是放松了警惕,并主动丧失掉了最后的迎战机会,最宝贵的几天时间!

1941年6月18日,苏军边防监察哨逮住了一名偷越国境的醉酒的德军士兵。第二天早晨,酒醒的德军士兵供出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三天不到后,也就是6月22日晨4时,德军将向苏联发起全线攻击!

然而苏军边防官兵都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士兵能供出如此绝密情报。俘虏的供词送到苏军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案头时,苏军司令员竟一笑了之……

这本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当时苏军司令员能够在6月19日立刻汇报苏联最高当局,争取2天多的时间准备迎战德军的闪电战,那战局可能就不是一溃千里!苏联在初期也不会吃这么大亏!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担心的一件事终究还是要发生了。德国进攻苏联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6月22日零时30分,苏联政府才发布命令,警告各军区司令部和各舰队司令部注意迫在眉睫的危险,马上进人战斗准备。

但,一切努力显得太晚了!4小时不到后,德军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时间点,超过300万万部队(剩余的100多万军队来自于德国的各个仆从国)全面向苏联进攻!

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70多万苏军被歼灭和俘虏)相继沦陷,德军第3装甲师仅用一天就向苏联腹地推进了220公里……当时苏联的欧洲部分总面积约为550万平方公里,被德军(最巅峰时期)占领的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而且主要的大城市和重要据点被占领,这才是最要命的。

1941年11月德军围攻莫斯科,巴巴罗萨计划达到最高潮,希特勒甚至认为计划完全能如期实现,将能带着自己的部下和情妇在克里姆林宫度过圣诞节。

但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大,战争潜力强,尤其是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军民力保莫斯科到底的决心,自身的轻敌甚至让希特勒并没有让部队准备足够的棉衣……希特勒最终没有做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而是重蹈拿破仑的覆辙,兵败莫斯科。

“巴巴罗萨”计划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无法挽回的失败命运,二战战争的天平朝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方向滑去!正义胜利已不可逆转!

⑥ 为什么希特勒在1941年春天实行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二十一号指令,即作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计划规定:

“德国军队必须做好准备旦滑庆在英德战争结束之前击垮苏联。”

此项计划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后来由于德国对南斯拉夫采取了军事行动,向苏联发动战争的日期才又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

另外,希特勒意识到对法战争的胜利已使德国军队和人民自我陶醉,他们渴望和平,因而对他征讨苏联起到了一种威胁性的破坏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德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有权威的领袖了。的确,与同时代人相比,希特勒是一个鬼雄,但是他不知道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视政治、经济、军事现状的大胆的疯狂赌徒了。

第六,苏联经济发展神速。在1929年-1939年间的十年里,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以27%的速度递增,英国是17%,而苏联是400%,到1938年,模握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而且,苏让肆联资源丰厚,继续下去,德国已无法与之比拟。

这样,希特勒一面加紧“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一面严密封锁消息,佯装进攻英国的姿态,与苏联保持表面的平静友好关系。然而,这段友好关系在1941年6月22日戛然而止,德国的三个集团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

⑦ 二战中,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是针对哪个国家的侵略计划

二战中,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是针对哪个国家的侵略计划?

A.前苏联

B.波兰

正确答案:A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碧大肆号。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悔轿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仿旁巴罗萨”。

⑧ 制定了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国,为何还是败给了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是二战中德国入侵苏联所使用的计划。这份计划最初是由德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结合德军在波兰、法国战役中的经验,起草的一份闪电袭击苏联的计划。

根据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划,德军将继续采用闪电战术,从三个方向向苏联发起入侵。为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希特勒将320万部队秘密调遣至苏德边界,并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无论是在战术思想、兵力方向还是后勤保障上,巴巴罗萨计划都部署得非常的详尽。


(莫斯科战役)

等德军好不容易来到莫斯科城下时,冬季已经非常接近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巴巴罗萨计划盲目地借鉴了入侵波兰、法国时的经验,强行使用闪电战的战术,其成果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当然,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德国在一战中就使用了提前十几年研究出了“施里芬计划”,最终落得了一个惨淡收场。而二战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尽管年份更新,体系更为完全,但同样和预期的效果不符。

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因为希特勒想在短时间吃掉苏联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战略纵深完全足够。德国在没有解决掉英国问题的时候,就直接向苏联发起进攻,必然会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再加上苏联军队使用人海战术,以数量压倒质量,德国面临的困难就更大了。

⑨ “巴巴罗萨”行动是德军哪一年制定入侵苏联的战争计划有谁制定的

1940年7月主要内容该计划主要内容有: 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前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 为了进攻苏联,德国又开始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进行一系列准备,同时采取一些伪装和欺骗手段。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曾经制订过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后来被放弃了,目的是为了全力进攻前苏联。但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试图想让世人相信,它要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采取了许多手段来迷惑人们的视线。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然后,德军大规模东调,但他们却放风说,他们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 等到这一切都布置完毕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入手,进一步迷惑苏联人。他们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种对苏联的攻击,而把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前苏联外交官,主动会晤前苏联高级官员,向他们解释说,德军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而稍作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 德军向芬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大使便去拜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 由于“海狮计划”的存在成功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经在其东部同前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但是苏联人却对希特勒的种种承诺和解释信以为真,因而对德军的军事部署并未加以注意。在德国发动进攻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以190个师,5100架飞机,大举进攻苏联。德军就象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前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施以毁灭性轰炸,致使苏联几乎完全瘫痪。德军又空袭了苏联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使苏军损失了1200架作战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狂风暴风般的猛烈突袭,差不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内地撤退。 来历 原来的名称是奥托计划,但希特勒非常喜欢德国的一个非常着名的皇帝--腓特烈一世(1123-1190),他的一句话备受希特勒追崇,“生存与毁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证实”。但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5位叫腓特烈一世的皇帝。希特勒就采用了外号的形式,腓特烈一世有个“红胡子”的外号,因为他长着红色的胡子,也有人说这个外号的来源是因为他杀人如麻,鲜血染红了胡子。意大利是他征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最早这个外号就从意大利人那里传开的,而意大利语红胡子的发音是“巴巴罗萨”,所以这个计划名称的名字就改为了巴巴罗萨计划。

⑩ 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要叫“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有什么含义呢

巴巴罗萨在意大利语里是红色的意思。
历史上的巴巴罗萨一般是指三个人和一件事

- -第一个是和狮心王理查一起东征未遂,淹死在小亚细亚的日耳曼之王,红胡子巴巴罗萨,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第二个和第三个分别是北非15世纪的海盗红胡子巴巴罗萨兄弟,哥哥巴巴罗萨一世夺得阿尔及尔皇位,建立了海贼政权。1518年死于西班牙人的埋伏中,弟弟巴巴罗萨二世,也是奥斯曼帝国苏丹承认的阿尔及尔王,曾任土耳其帝国的海军元帅,和西班牙人数次交手。土西争霸六十年,最后终于在巴巴罗萨兄弟手中,土耳其得到了胜利的果实。

- -一事就是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不过那个东西也毁了他一辈子。谁叫他吃饱了撑的不巩固战果就去惹俄国熊。

阅读全文

与德国为什么发动巴罗萨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