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为什么近代德国政权变动不断

为什么近代德国政权变动不断

发布时间:2023-05-24 01:36:47

‘壹’ 分析德国法西斯专制制度建立的社会历史原因

1.经济上: 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各种矛盾,社会各阶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正是利用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人们群众对共和国政府的不满情绪,纳粹党大肆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全民族利益代表者的面目,打出复兴德意志民族的旗帜,宣扬民族复仇主义,高叫扩大生存空间,并且以能够恢复国民经济为宣传手段,拉拢了全体德国人民 。凭借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纳粹势力影响迅速扩大。
历史文化上: 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是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 德国统一后,建立了保留浓厚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尤其军队在帝国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战后,建立的民主政权,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根基很薄弱,这使得民众很容易接受反共和制的宣传和鼓动。并且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裁决引起了强烈的民族矛盾,德国人对周边的法国和英国人极度不满,很容易受到鼓动,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纳粹党抓住这点,牢牢抓住了国人的心。
政治上:1、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法西斯势力大力扶持。这是法西斯能够立足的根基,就是有强大的统治基础。纳粹党领袖希特勒积极同统治阶级和军队加强联系。希特勒一再向资本家保证,决不触犯私有财产;攻击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张建立独裁统治。垄断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稳定统治秩序。从1930年起垄断资本家的金钱源源不断的流入纳粹党的金库。1933年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希特勒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扩大了纳粹党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2、当时的政府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盟,任其肆意发展,最终导致影响了斗争的进程,也就是说忽视了法西斯的发展,掉以轻心。3、希特勒的个人努力,他发挥自己的个人领导到能力,周游全国,煽动人民相信他那政党。
后果:1、加速了对其殖民地的扩张,因为当时正值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后以此方法来应付危机。尤其是加速了对中国的加紧剥削和资本输出。
2、加速了德国对外扩张和侵略。法西斯强调的就是军国主义,完全的军事化统治,同时也加重了被殖民地区的压榨。
3、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西斯上台后,轴心国的成立,希特勒等人的野心有了大的发挥平台,东边与苏联、南边与意大利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加紧对西欧小国的吞并与收拢。北非战场上,轴心国意大利对埃塞尔比亚的侵略、、、、、这都说明,法西斯的上台无疑就是一个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4,是世界人民的灾难,把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和世界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贰’ 1928~1933年德国国内政治形式的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哪些基本变化

我来帮您回答吧,前两位都是教科书般刻板的回答,甚至文不对题
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不会以这样下定义般脸谱式的研究历史问题

首先,1928-1933年德国,甚至意大利都没有侵略任何其它的国家----楼上的那位"达人"明显是答非所问

我来仔细帮您分析一下德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变化
您要了解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政治形势,就必须了解1871-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形势---即保守党力量为主要力量,社会民主党,人民进步党开始兴起---到1912年的时候后两者建立同盟,在Reichstag(即德国的下议院)里占据过半的席位---这引发保守力量的恐慌---不得不以发动世界大战试图挽回优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样大战后,社会民主党开始占据优势---尽管左翼分裂出去建立德国共产党(后被镇压),但是1919年的选举,社会民主党仍然获得8成选票
在这以后,德国的内部政治形势主要在左右两翼之间游走----反映了30年代欧洲的极端政治力量的兴起(无论左派右派,都得走极端路线来试图操纵政府,实行金融控制来向其它国家转嫁危机---包括被教科书赞颂的罗斯福)
而魏玛共和国在左派与右派极端分子的威胁下,一开国就危机四伏:左派指责社民党因阻止共产革命而出卖工人利益;右派则反对民主制度,坚持要令德国返回昔日之帝制。而且,尤其包括军方势力的右派为了破坏共和,更声称它出卖了德国,令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叫“背后一刀”

1920年左派极端分子搞大罢工,1923年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搞暴动----直到1923年施特雷泽曼成为总理后,才暂时稳定下局势(一直到1929年)。他的策略是吸引美国贷款,并且接受凡尔赛协定,对外同波兰等国确定边界。然而,1920年代初期的德国只是表面繁荣,她之所以经济复苏,有赖外国贷款,故渐增本国国债,并令整体贸易额下跌、失业并扮率上升。施特雷泽曼的改革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未能真正令民主制度在德国扎根。1929年施特雷泽曼死后,德国国内的矛盾再次激化----再次回到我刚才讲到的1919-1923年的左右极端主义互相碰撞的情况---而且还刚好赶上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

在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代表军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政治游说后,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1930年3月29日任命财经专家海因里希·布吕宁接替赫尔曼·米勒为总理。因为新政府未能在议会取得多数代表支持,所历蔽租以只能让国家总统掌握紧急状态令,以致共和政权趋向保守。---这以后,兴登堡不断使用紧急状态令,政治稳定度很公信度开始下跌

1932年下半年,经济衰落终于结束,经济指标略见上升。不过,德国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最初,德国资本家与地主支持政府趋向保守。他们并非十分喜好布吕宁,只是相信保守分子可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但当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都普遍反对布吕宁的时候,资本家与地主都转向支持布吕宁的政敌希特勒与阿尔弗雷德·胡根贝格。1931年末,保守政策最后失败。兴登堡与德国国防军决定放弃布吕宁,转而与希特勒和胡根贝尔格肢兆合作。兴登堡本来是第二帝国的重臣。这时候他虽然贵为总统,但实际上他不支持民主,而是反动派的支持者。1932年5月30日,布吕宁在丧失兴登堡的支持后自愿下台。五个星期后,在布吕宁的支持下,兴登堡再度当选总统,压倒另一位候选人希特勒。

然而1932年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增加了超过两倍。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这一切也有经济危机的原因---总之,这一切导致了希特勒在1933年的1月成为总理---保守派的中央党,保守党开始支持希特勒,他们以为能够控制住希特勒为他们服务---去建立威权政府,以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因为纳粹党这时候既有社民党的左派思想可以吸引下层,又能获得大工业家的支持) ---希特勒后来清洗冲锋队表明他必须放弃左派人士,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面我分析了这么多,您看着可能觉得乱---我就在总结一下,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1928年以前,国际形势较为稳定----以美国资本来刺激欧洲工业复苏的计划进展的很顺利,然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政府所依赖的稳定调节器崩溃---原先极端主义的相互矛盾又回来了----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希望建立强硬的政府来扩大本国的经济输出,实行高关税政策---对外扩张,扩大市场(但这些仅仅是施政纲领,其实在英国都有,和什么法西斯势力侵略其他国家没什么必然关系,那只不过是胜利者的托辞而已,德国和美国的命运不同,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国内市场远比德国大,资源也更丰富)
所以德国在1928-1933年左右翼的极端主义开始结合,出现了一个大杂烩式的纳粹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您看看25点纲领就能了解纳粹党是左右结合的党派---继承了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和早期的德意志祖国党的观点,和佛朗哥的长枪党类似(现在西班牙的许多中左派还说佛朗哥是圣人,而我们却把他归结为右派分子。。。)
这一切都代表了在国际贸易体系解体后,各国都希望推选出强硬政府来调节资本运作,甚至摆脱金本位----希特勒国有化中央银行---来推行干涉政策,进而扩大市场,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了上述的德国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

打这么多字很累
顺便推荐您读一下本人的原创文章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就在本人的空间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
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参考资料
A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public,1936
Hitler and the Collapse of Weimar Germany, Leamington Spa

‘叁’ 1949年德国分裂为哪两个政权有什么影响

德国是二战的策源地加战败国,因此在战争结束后,遭到了雅尔塔体系的制裁,被战胜国分区占领。冷战的序幕拉开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基本主导了德国的秩序。在苏、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德国在1949年分化为东德、西德两个政权,继而成为了冷战的前线。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是苏、美军事对抗的“前沿基地”。

不可否认,德国为了完成国家统一,花费了许多钱财,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两德统一后,德国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也尚没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但是两德实现统一的这段历史,却仍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有效借助历史浪潮的推动,并主宰自身的命运。

‘肆’ 19世纪7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
1、继续坚持西方联盟,更积极地推动欧洲一体化
2、加强德俄关系,扩大德国在中东欧的影响
3、积极开燃粗展全方位外交,扩大在亚非拉的影响
4、积极“承担更大责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档锋
1、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本国生产力、国力的增强,要求行段晌瓜分殖民地的重新洗牌。
2、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
3、推行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政权稳定。

‘伍’ 中世纪德意志为何四分五裂(详解)

在中世纪早期,王位是选举确定的,这为晚期分裂的邦国制度打下了基础。德意志王国是由五大氏族公国在抗击外族入侵的共同利益的驱使下联合起来构成的,国王是由五大公爵共同推举出来的,并且作为法律确定下来,延续到封建帝国的消亡。王位的选举制为诸侯争夺王位提供了法律依据,他们利用选举国王限制和削弱王权的集权,在频繁不断地争夺王位的斗争中扩大自己的势力。因而到中世纪的晚期,在英、法相继出现中央集权统治,产生民族国家之时,德意志的选帝侯制度则更巩固,邦国更独立、更自治,封建分裂更为加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皇帝要选举决定,这就绝对不允许一个王朝的权力成为民族的体现,相反地,只要各诸侯开始感到某皇室的权力变得十分强大——尤其是在有决定意义的15世纪——就经常引起王朝的更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卷,第648页。)

一个经常更替的王朝不可能是集权的,也不可能代表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国以及后来的邦国的地域界限始终没有彻底地消除,各邦国都有自己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帝国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甚至没有固定的首都。各邦国独立自治,相互之间没有密切地往来。帝国的经济、政治、司法以及外交和军事等各种各样的权利都被分割,掌握在地方统治者的手中,皇权的强大与否取决于王朝家族的势力,皇帝所能依靠的政治力量极为有限,为了皇室的利益而牺牲集权向诸侯妥协以换取支持的事例屡见不鲜。中世纪德意志历史上最为强大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历任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亨利六世以及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又给予各公爵各种特许权,以鼓励他们对外扩张,其中最重要的是邦国的自治权。诸侯自治权的增强必然要削弱帝国的中央集权,同时也遏制了新兴的第三等级在政治上的发展和壮大,第三等级始终没有登上政治舞台。所以在13世纪的德意志没有出现英、法那样的三级议会制,三级议会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起点,德意志的封建政体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前都没有受到较大的冲击,没有发生较为剧烈的演变。

在德意志,“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极为强烈地左右着统治者制定的内政外交政策。自从奥托一世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的皇冠后,历任德皇都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罗马皇帝”的头衔看得比加强中央集权还重要。为了这个称号,一次又一次地出兵意大利,在政教之争中耗尽了实力。为了这个称号,弗里德里希二世甚至不惜牺牲皇权的利益于1220年承认了教俗诸侯为独立的邦君,最终确立了分权的邦国制。“罗马皇帝”的称号给历任德皇编织了一个难圆的梦,即建立一个“基督教大一统的帝国”。为此,他们把教会作为赖以依靠的政治势力,所造成的后果是政权和教权纠缠在一起,相互辅持,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相互制约。在皇权培植下发展起来的教会势力活跃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世俗的和教会的两大封建主集团,构成了政教并存的二元式的统治模式。这就使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为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斗争和社会斗争都是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为加强皇权而得到皇帝支持的教会改革;因争夺权势而引发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为反对封建特权统治而发生的异端运动;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人文主义以及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革命”的宗教改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卷,第459页。),等等。

这种政教二元的统治模式给德意志封建制度的发展打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

首先,建立基督教大一统帝国的梦想几乎困扰着每一位执政者,他们更看重扩大统治的地域范围,较为忽视对已有领地的集权统治,甚至以牺牲集权的代价来满足对外扩张的需要。这个包括意大利人、法兰西人和斯拉夫人的大帝国没有一个固定的、长久的政治中心,而是把罗马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甚至非德意志的诸侯和君主也有权作为德意志国王的候选人和选帝侯。这样的国家政权不可能是民族的体现。其次,君权神授的思想以及在罗马进行加冕礼的传统使德意志皇权与罗马教廷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就使罗马教廷有可能经常地干预德意志的政务,并因此使许多内政转化为国际间的争斗,所以中世纪,特别是在晚期,德意志成为一个国际大战场。国内的政务与国际事务纠缠在一起,这就使地方诸侯有可能借助外部的政治势力与帝国的中央集权相抗衡,封建分裂势力始终很强大。再次,基督教界大一统的帝国思想阻碍了民族意识的滋生,不论是帝国的统治者还是地方诸侯,甚至是在城市的市民和广大民众中,建立民族国家的意识和要求都迟迟没有表现出来,分裂的政治格局在社会中促成了社会利益集团的建立。以汉撒同盟为首的商人集团出于海外贸易的需要只与有共同利益的城市结盟,包括其它国家的城市,他们并不关心德意志的帝国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要求并不十分强烈。施瓦本城市同盟、莱茵城市同盟与法国、瑞士等国的政治势力相联合,风行一时的农民组织“鞋会”也与瑞士结成同盟反对诸侯的封建特权,这些政治力量都没有与皇权建立联盟,整个帝国内缺少凝聚力。

在西欧封建政体中,特许权是法律的主要形式,“权利、自由和社会存在的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特权”。不仅统治者自身享有特权,而且还给予社会各个阶层一定的特许权:邦国诸侯的自主权;城市的自治权;教会的特恩权;市民的人身自由权;自由农民不受地方司法权管辖的特许权,等等。这些广泛的特许权使每个社会阶层都各归其位,较为安定地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使他们享有相当的自由度,可以因自我利益的需要联合起来,从而产生了诸如汉撒同盟、莱茵城市同盟和施瓦本城市同盟这样没有地域界限且又独立的社会集团。这些集团彼此分散,因为它们之间既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关系,又享有不同的特许权,更受各自所在地区政治局势的限制,所以不可能提出较为一致的政治要求。城市市民没有组成一个等级,即第三等级参与国家的政务。第三等级是民族国家形成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英国历史学家卡列认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国家是告别中世纪迈进现代化社会的门槛。德意志正是缺少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因而迟迟不能告别中世纪。

‘陆’ 意大利。德国的政局动荡,为什么不改自己的政党制度呢德国在制度上又做了哪些设计呢

德国的法西斯党建立于1920年,该年希特勒把一个小党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其影响一步步扩大,终于在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借助该党的力量,于1933年1月30日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开始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专政。德国持续了14年的民主政体结束了,德国历史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

虽然德国和英法等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知道历史上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过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所以封建残余保留的较少,具有良好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经济危机时法西斯主义也曾喧嚣一时,但却没有能够上台。

而德国则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事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尽管后来经过11月革命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统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的根基,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所以旧官僚、旧军官等继续控制权利。

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国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军国主义者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文化的影响,在很多群众思想中,对民主自由轻视,而对专制却很渴望,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传。

第二、经济危机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观条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受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德国。因为它的经济没有缓冲的余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海外投资;除了庞大的国外债务,另外交付大量的战争赔款。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杀,这还不包括冻死和饿死的。

德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对外宣布停止赔款,对内把纳税额提高了几十亿马克,而且还大量削减工资、救济金和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爆发出来。全德国都爆发了暴风雨般的罢工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已经彻底失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德国统治阶级对面对危机无能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满,他们希望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这次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希特勒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纳粹运动的第二次高潮,纳粹党的影响迅速扩大。从1929年开始,经过了缓慢发展阶段的纳粹党进入了飞速发展和夺取政权阶段。纳粹运动之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是经济危机为法西斯力量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德国《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铁矿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资和殖民地,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列宁称之为抢劫一空、骇人听闻。当时的德国外长因不敢签字愤而辞职。和约不仅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奇灾大难,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使德国从上到下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十月革命和德国11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情绪,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上大做文章。纳粹党的名字中二者都有,党的纲领中也包含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宣传上也是如此。他在宣传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现,宣扬亚利安民族至高无上,高叫要复兴德国;向工人许诺要实行民族社会主义,消除失业;向农民保证给予土地,向军国主义者保证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纳粹党在宣传上倾尽了全力,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组织了数千名宣传员和大批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到最基层进行大肆宣传。在1932年的选举中纳彩的宣传活动也达到了高潮,他们在大小城市张贴了100万张彩色招贴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一天之内在各地举行3000次大会。而且在选举中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技,电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传车。希特勒还租了一架飞机在全国各地奔波讲演,有时一天讲演竟达49次。整个德国都被纳粹党搅动了。被危机推入绝境的下层民众,感到终于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向纳粹党。

第四、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德国,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作为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德国共产党为反对法西斯上台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也积极进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联合的对象就是社会民主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党,德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如果社共两党联合,力量将超过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总统选举中,德共建议与社会民主党共同提候选人来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自己也不提。这时共有4个候选人:兴登堡(现任总统,军国主义分子)、希特勒、台尔曼(共产党)、杜施特堡(民族党)。共产党的选举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社民党的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打击希特勒”,其根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结果兴登堡当选,其后果被共产党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党呼吁立即举行全国的总罢工,来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动,工人的罢工挽救了共和国),但社会民主党以希特勒上台没有违反宪法为理由给予拒绝。结果,由于他们一再拒绝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工人阶级被分裂了,没有力量打退反动派的进攻。德国的工人阶级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纳粹党在争取下层群众支持的同时,十分注意同统治阶级勾结。由于纳粹党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垄断资产阶级一开始对它有所戒备。但希特勒积极努力,多次与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进行会谈,他保证决不侵犯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为他们开辟海外市场。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他进行大力支持。

钢铁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三天就给了300万马克的选举活动费。不仅给纳粹党大量资金,而且还献计献策,进行幕后活动。1932年11月,一些德国着名的大垄断资本家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等人联名写信给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就连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为止也给了希特勒200万马克,被废的皇太子两次上书兴登堡,劝他让希特勒上台组阁。纳粹党还得到了外国资本家的支持,如英国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等都资助过纳粹党。

我们看到,垄断资产阶级是纳粹党的后台,没有他们的直接支持和积极扶植,纳粹党别说上台执政,就连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

‘柒’ 德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民主德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民主德国的政治体制从初期就具
有自己的特点: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和一元化的议会制政
府。然而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弊端是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所以在民
德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在朝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
方向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和调整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一)改革元首体制,加强集体领导。民德在建国初期实行总统
制,1960年9月威廉·皮克逝世,为加强集体领导,改总统制为国务委员
会制。1968年将这一制度写进宪法。1971年5月乌布利希辞职,1972年
公布的《部长会议法)和1974年宪法的修改,对国务委员会的权力又作了
限制。新宪法规定,国务委员会是人民议院的执行机关。(二)加强党的领
导,重现党政分工。民德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要求加强而不是削
弱党的领导。得是,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同
样也是重要的。因此,民德在理论和实践上十分重视党政分工问题。民德
认为,在具有科学根据的战略和策略基础上从政治上领导国家的发展是
马列主义政党的任务。这里包括制定总路线、总政策,确定长期的发展目
标和规划。而国家政权的任务在于具体组织这些战略计划和任务的实施。
在处理党政分工问题上民德十分重视立法的作用。1968年民德宪法
(1974年作了修改)对国家政权机构的任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各级政府
和行政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民德强调实行首长负责制,党组织起保
证和监督作用。(三)加强法制建设。到80年代民德制定了各种法律、法令
和规章达4000多项。为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不受破坏,民德还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机构,这里包括从1963年起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
的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和群众团体设立的各种监督小组和监察哨等。
(四)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到80年代民德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干部制
度,其中包括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待遇和退休等制度。早在60年代中
期,民德就已经提出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1965年德国统一社
会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了干部的标准:(1)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并
能运用于实践;(2)具有专业知识,懂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3)具有一定
的科学组织能力,能处理本职务领域内的技术问题;(4)忠于工人阶级;
(5)具有创造性和勇于改正错误和缺点。民德还建立了一套培训和考核干
部的制度。培训包括政治培训和专业管理的培训;考核包括对干部的政治
表现、业务能力、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成果等。到198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
十一次代表大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的任务。

‘捌’ 二战后,最终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原因: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战败。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的东德 西德。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第二年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

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缩写: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体。

(8)为什么近代德国政权变动不断扩展阅读:

后续情况: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

东德领土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并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此覆盖德国全境,德国统一成一个国家。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1991年3月15日,四个占领国正式放弃对其的占领权。因此除了视为是一个分裂状态下的独立国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视为是当代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段历史时期。

根据《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直到1999年联邦政府才统合完成;而波恩则获得了联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国防部、农业部等在内六个联邦行政部门位于波恩,是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

‘玖’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为什么仅存在14年,却更换18届政府

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一度受《凡尔赛和约》(以下简称《和约》)的制裁,经济停滞不前,民众生活艰难。但随着英美的资金支持,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仅用了10年就走出了困境。并加入国际联盟,成为与英、法、美三国平起平坐的大国。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1925年开始在其驻外领事馆门口,除了一面魏玛共和国的国旗外,还有一面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黑白红三色旗。这是怎么回事呢?希特勒是如何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成为一名独裁者呢?

但是把整个二战的祸首推给一个人,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过去支持纳粹的人,现在说他是魔鬼,以此来减轻每个德国人的负罪感。所谓的理性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狮子的尸体上蹦跳歌唱的往往只是乌鸦和老鼠。所以,整个德意志民族是二战的始作俑者更为贴切。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拾’ 德军占领西欧后,为什么不停下来发展呢

因为德国拥有的人才无法发挥他们作用、美苏等国家对德国实施贸易禁运等等原因,加上德国非常清楚自己面临什么问题是没有办法发展,只有拿下苏联的石油,德国才有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所以德国才没有选择停下来发展。


03、德国看上了苏联境内的油田

德国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也非常明白,要是现在自己停下来,不单单自己本国的经济会崩溃,占领国也好不到哪里,因此德国把目光放在苏联这里。巧的是苏联拥有油田,德国只要把苏联吃下来,那么德国现在面临的问题都会解决,所以这也是德国不停下来发展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近代德国政权变动不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