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球最缺人的国家,生一个孩子奖励60万,为什么却没有人愿意生
因为德国人养孩子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即使德国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生育的政策,但还是有很多德国夫妇宁愿丁克一生都不愿意生小孩,因为在他们看来,生了小孩如果不教育好的话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培育一名孩子的成本从长远角度上来看也十分不划算,对自己生活的自由程度又会有所影响,那还不如不生小孩子算了,在德国城市中,有很多丁克一族的老人一辈子都没有打算要小孩,但他们依然觉得不后悔,活得十分潇洒快乐,对他们来说不生小孩实际上也是不错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多谢阅读。
B. 德国国家来承担孩子直到上学的医疗、教育费用,可为啥人们仍不愿生育
德国人之所以不愿意生孩子是因为德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在他们看来,抚养一个孩子会给他们带来多余的负担,会使他们失去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他们大多不愿意生孩子。
除此之外,德国人没有像中国这样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德国人很独立,他们不需要孩子来照顾他们老年生活。德国的基础设施很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也很完善,比起让子女照顾自己,他们更希望能够住好一点的养老院,花自己的钱,享受该有的服务,没有必要去麻烦子女。
C. 德国人怎样做家长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所欣赏的父母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父母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德国的家长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与意识的培养。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多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家长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在择业的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的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D. 孩子的事交给他自己来!德式全方位优质小孩养成之道
孩子的事交给他自己来!德式全方位优质小孩养成之道 “让孩子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是德国幼儿启蒙教育的核心宗旨。对德国人来说孩子最终仍需依靠自己的力量长大,与其让他们在未来的挫折中徬徨无助,倒不如从小就一边尝试、一边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理念让一个来自台湾的幼教老师,在深入教学现场后感受到前所未见的德式震撼教育。 目前任职于德国汉堡市区双语(德/英)幼儿园教师兼教学组长的庄琳君,在德国已从事幼儿教育将近三年。这段不短不长的三年德国经验,却让庄琳君打破自己过去在台湾对于幼儿教育的想法,甚至在脑海中重新思索了关于“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E. 看德国人如何带孩子
德国人带孩子与中国人截然不同,几乎都是“不管不问”,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简直可以用薯吵瞎“残忍”来形容。举个简单的例子,德国人极少抱孩子,在街上、在地铁里、在公共汽车上数空,很少能见到抱碰绝孩子的。如果是婴儿,就被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走,如果是稍大一点儿的孩子,父母就开始“拎”着走,全然不顾他们的跌跌撞撞。说德国人“拎”着孩子走,一点儿也不夸张。
F. 对于德国的善良教育,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德国人是一个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写入宪法里的国家。
德国人引导孩子"向善“,他们是这样来做的:
1、好孩子不是训导出来的,而是受父母的品德、言行、氛围所感染出来的。他们相信习惯的养成来自于父母的感染和培养,甚至于明令禁止父母”唠叨“,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的”唠叨“影响了自己的成长,可以向法院起诉。在人格上,德国的父母们,更多的是把孩子的人格、尊严与平等放在第一位。
G. 德国为什么不担心二胎问题,德国是怎么样敦促大家优生优育的呢
德国做为一个世界世界大国,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所说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优秀人才的高速发展,因而德国政府部门建立了一系列人性化现行政策,鼓励生育及其鼓励孩子。
很有可能有人觉得那样效率不高了,不益于自主创新,不对,正因为有了规则,他的创新的合理化就更加高。特别是小孩,创建规则更加重要,也就不会干好违法违纪事情。而我中国有的人太灵活了,反倒不断碰触法律法规,行走在法律的边缘。因此,即便规则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但还是有借鉴的地区。
H. 德国人承包了诺贝尔一半的奖,德国有哪些育儿方式呢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后的德裔)获得诺贝尔将的人数接近诺贝尔奖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承包了诺贝尔一半的奖,全球60多亿的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育儿教育,看看德国的育儿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幼儿园重视实践
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将在幼儿园中度过4000个小时,一般来说孩子会做很多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参观警察局,了解如何报警,警察是做什么的,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场,拿着钱学习如何买东西,去花圃,图书馆,去商场,去采摘。
一个孩子长到了6岁,就能自己去商场,自己整理东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经非常强了。
对于德国人来说,过早的开发智力是并不提倡的,提早学到的书本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时候,赢的意识是家长的虚荣心在起作用。
德国甚至禁止对孩子提早开发智力,留给孩子更多成长和想象的空间,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在幼儿园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画画,拼图,读书,老师会帮正在工作的同学完成自己的项目,然后让其他小朋友学会安静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当孩子会走路了之后,父母就会放手让孩子去体会周围的环境,不会频繁对孩子说“no”,因为每一次说不都是对孩子的打扰,做父母要敢于放手。
规矩要提前做好,预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规矩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围内,只要孩子没有安全危险发生,家长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孩子好好玩耍。
4.培养专注力,正常环境即可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专注力,会特意给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打扰的环境,其实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写作业还是睡觉,父母该做什么做什么,只要不特别大声就行。德国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扰孩子,让他们专注就够了。
有的时候越从形式上强调,越对孩子的专注是一种打扰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阶段,家庭和幼儿园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处,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承担责任,独立解决问题。
I. 德国拿走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说起德国教育,可谓有口皆碑,人口仅为世界总数1.1%的德国,却获得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很多专家学者更是对德国的幼儿教育交口称赞,认可德国教育中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强调生存技能、自我表达的教育理念。至于8200万的德国人为什么能摘取一半的诺贝尔奖?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其实,这些教育重点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专利,欧洲其他国家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J. 德国教育理念:幼儿园就开始栽培,给孩子做投资,要从起跑线开始
德国一直作为在教育方面处于领先优势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资源。
全世界的学术最高的成就奖项诺贝尔,有50%的获奖者都是德国人,可是德国的人口很少,不到9000万。
德国几乎是培养各个学术领域顶尖人才的摇篮,为全世界培育了大批的精英,就连美国对于德国的教育,都是颇为认可的。德国的教育理念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德国教育理念:幼儿园就开始栽培,给孩子做投资,要从起跑线开始
让孩子拥有创造力
德国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种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在教育的路上吃过不少苦头——在过去,他们也和我们中国家长一样,喜欢跟孩子说:“你还小,什么都不懂,应该听大人的话……”
但是随着时代对职业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包办式的教育已经适应不了当代 社会 的激烈竞争,这促使了德国人重新反思了教育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时。
德国由于刚刚实现统一,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暴增,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上情下达、按部就班,按照规则办事,已经不再是优秀人才的定义。
这股浪潮一直延伸到教育界,当时德国人们就在想: “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而答案就是:“ 创造力、懂得提出自己的想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
注重实践技能
注重生活实际,就是体验不同场景,让孩子掌握家务劳动技能,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比如老师会带孩子们去超市学习付钱买东西、去花圃学习分辨花草植物、去图书馆学习如何借书、还书;去坐有轨电车记住回家的路线;收获的季节,还带孩子一起摘樱桃、做南瓜汤等等。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中国,父母们都会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做家务,但是在德国他们是非常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的,他们会让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的时候,他们就会放手让孩子去主动干活。
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
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