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德国为什么是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3-05-27 20:59:13

㈠ 讲信誉、守时、认真和严谨,为什么德国孩子和大人都这么靠谱

德国人很讲究生活质量,他们认为要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生活高品质上,而不是花在买一件奢侈品上,他们会很用心维护一个家里花园,也不会买一个顶级包包。

三、德国人非常守规矩

在德国根本没哟横穿马路事情,所以车辆在马路上行驶速度非常快。超市允许德国人将包拿到超市里,因为他们认为不会有人偷盗东西放到包里。

在德国文化背景、社会理念影响下,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守规矩、有诚信、讲道德,这些行为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㈡ 德国工匠精神与日本工匠精神

前两天读到刘润老师的一篇不建议学日本工匠精神,而要学德国工匠精神的文章。

对于日本的工匠精神大家应该不陌生,比如“寿司之神”小野次郎,终其一生都在做寿司。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追求每个细节。

还有这两年听到的“煮饭仙人”村嶋孟,50年只做一件事,煮出一碗好吃银饭。他说,“煮得不好吃的叫做白饭,还不错的叫做米饭,而最好吃的则称为银饭”。

他们一生都在研究一件事,专注,精艺求精,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街边随处可见的百年小店,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精神存在。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经验,靠传承。

但这样的精神,很难将一个事业做大做强,所以日本有很多百年小店。

再看德国的工匠精神,德国的工匠精神是精确。

比如用德国进口的轴承与国产的轴承对比试验,用同样的力度转动轴承,国产的轴承转几圈就不转了,而德国轴承转起来根本就停不下来。可想而知,德国轴承对精度有多么高的要求。

德国有很多出名的产品,比如汽车,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一线大牌都是德国出品。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很强,因为都是通过精确,通过标准,实现工业化。

只有精确,才可复制,才能工业化。

再比如,中国厨师炒菜,都是盐少许,油七分热,这个怎么工业化,只能靠经验。

但西餐就不一样,像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全世界开店,口味几乎一样。薯条什么时候下锅,油要多少度,这些都是标准化的,机器设置好的。 随便叫一个新人过来,都可以做出一样的西餐。

所以,我觉得作为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向德国的工匠精神学习,每件事都追求精确,用标准和流程去复制。作为个人,应该向日本的工匠精神学习,专注,极致,精艺求精。

㈢ 为什么日本德国这样的国家,很多人都具备工匠精神

是因为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一样,他们更加的喜欢研究一些比较精密的东西,和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㈣ 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1

提到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和日本。

德国制造就如同精品保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它的支柱则是占德国经济99.6%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制定的标准严谨、苛刻,哪怕是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德国人的严谨、精益求精成就了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内涵。

日本制造的强大也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从江户时代,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一股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日本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其产品也就日趋完美。

在中国,也是能工巧匠辈出,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鲁班,专注于提高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钻子等,提高了工匠们的劳动效率和工艺水平;

秦没简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布局精巧,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延用至今。他们之所以被后人敬仰,也是因为其精益求精和传承求索的精神。

从鲁班到李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中国的工匠精神延续了闹指几千年。不过到了当代,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度失落了,在一些地方,中国制造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20xx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xx”的战略规划,力争在未来10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工匠精神自然不能缺位。

工匠精神需要重视,更需要培育,它是由上到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外部环境、国民教育、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力。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发力。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布克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学徒制度。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对“工匠”多一份尊重。在当今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经济实力的厚实基础。

而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一种“君子不器”的错误观念,大家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公务员或者白领,“劳心者治人”的理念根深蒂固。我们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对工匠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多给工匠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中国制造要过渡到中国智造,在尊重一线工人的同时,更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奖励技术操作能手,为他们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供渠道,给工匠多搭建亮相的舞台。

枯弯裤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都是很好的展示平台。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文化涵养。工匠精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需要几代人的文化沉积。

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通过改变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一生只做一件事,穷尽一生磨练技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有了这种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工匠精神才有生存的土壤。

培育工匠精神2

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篇1

今年两会召开后,工匠精神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这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确保我国能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虽然对工匠精神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笔者看来;

工匠精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层含义属于广义的工匠精神,指的是企业对其从事的事业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一方面需要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并确定企业的竞争力源于什么产品或者服务。

另一方面,一旦确定了企业战略,就必须通过努力精雕细琢,确保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同行的最优水平。

事实上,我国企业之中不缺乏要做大做强的勇气和意识,但是却往往缺乏把想法和意图变成现实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工匠精神,一种对事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精神。

另一层含义是狭义的工匠精神。这里的.工匠,指的是我国当前需要大力培养的工匠型、技能型人才,这些工匠不一定需要对制造产业的发展有多么清晰的把握或深刻的认识,但是他们知道在具体的哪一个生产和质量控制领域作出技术和制造的突破。

例如苹果公司产品之一的音乐播放器iPod的后盖,居然是手工磨出来的。按照苹果公司的要求,必须要把金属磨得和镜子一样光亮,这需要用热带产的植物纤维——剑麻制成的布,可是用这种布磨出来的金属却有一丝丝的痕迹,而这却不为苹果公司所接受。苹果公司追求完美,需要完全的光亮。

如此苛刻的要求,只有位于日本新潟县的一家专门研磨金属加工品的公司——小林研业公司做得到,以致2001年发售的iPod后盖,都是这家公司的工匠们,在当地一个个研磨而成,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使得iPod后盖如镜子般明亮。

这些工匠追求完美的意念和境界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就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那么,当前珠海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挥好工匠精神呢?

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源于企业,但不一定源于企业集聚,上文提及的日本小林研业所在的新潟县,并不是一个企业集聚度高的城市,相反,却是一个风景美丽、充满田园色彩的城镇,只要这家企业有技术,有能力做出亮丽的产品,苹果公司还是从不同渠道找到了这家公司为其生产。

因此,虽然和先进地区相比,珠海的企业集聚度还有待提升,但这并不妨碍珠海加快培养和发挥工匠精神。况且珠海近几年在“三高一特”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事实上,珠海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要比日本新潟县优越得多。加上珠海地处珠江西岸,背靠粤西地区的庞大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完全有可能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发展成为西岸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这就需要珠海培养一批出色的工匠,并着力打造城市的工匠精神。

目前广州、深圳等一线由于房价较高,生活费用较为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引进。珠海环境优美、气候适宜,近年也在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是人们发挥创意、醉心产品研发和应用的好地方,从而为工匠式人才提供了另类选择。

当然,工匠式人才的进入与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完全划等号。追求完美,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工匠精神要在珠海深入人心,需要做好几件事:

一是全市上下可以进行一次大讨论,让社会各界通过媒体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工匠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位市民有怎样的含义。同时还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珠海落实工匠精神的行动纲领;

二是选择关系珠海“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产业,例如装备制造业,把相关的制造环节分解,探讨如何在不同的环节落实工匠精神,确保企业的产品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三是积极探讨把工匠精神贯穿到珠海经济的各个领域,从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还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珠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促进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

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篇2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体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意义非凡。

什么是工匠精神?

就是指企业职工对某一项专业技能学到极致、发挥到极致,或是对某个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据有关资料,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

对我们来说,工匠精神并非一个生僻的字眼。我们常常将那些心灵手巧、具有熟练技术的劳动者称为能工巧匠,这其实就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提炼。对许振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他原为青岛港的一名工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

立足本职,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在许振超身上,体现的就是一种杰出的工匠精神,他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干得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同。

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我们都能以精进有为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投入工作,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能工巧匠;如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终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员工,甚至会被企业淘汰。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提升职工素质能力,我们需持续对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不能只是走走形式,更不能以各种虚名开展所谓花架子培训。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实际,针对企业当前或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迫切需要,制定短、中期培训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要让企业各个层面的职工、更多的职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为“工匠”型人才,做一个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并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新型职工。要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能耗及生产成本、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此助力企业的稳定和高速发展,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靠一批卓越的工人来造就。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超越平庸,追求卓越,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样,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让我们深入贯彻企业理念,脚踏实地对待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成为一名新时期各工种的匠人。

培育工匠精神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但仍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需要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工业化历史进程看,几乎每一次引起产业变革的创新创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着各行各业的探索者和发明家,推动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融合发展。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众多奇迹。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急功近利心理,忽视了工匠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关键在于树立匠心。树立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

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机制。比如,可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设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奖项,评选奖励优秀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导人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基础在于培育技能人才。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培养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发展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其职业技能;

将工匠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激发员工钻研生产技艺、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目的在于打造精品。只有打造更多优质产品、塑造更多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业才能实现品质革命、跻身世界前列。打造精品不是简单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而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应当认识到,一切物质产品归根结底都是由人的双手创造的,任何一件精品的诞生都蕴含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精品,需要注重改进制造工艺、提升管理水平,更需要一线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应引导鼓励员工树立成为“中国工匠”的职业理想,将工匠精神体现到一件件精品上,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㈤ 你觉得德国制造代表了什么

德国制造代表了质量,提起德国制造,很多人就会想起德国的质量高超,在很多国家的质量体系都是从德国引进的,因为德国的质量体系更加的先进,无论是德国汽车还是德国的其他产品,质量都要比一般的国家要好,所以说德国制造代表了质量。

㈥ 工匠精神之德日的差异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和日本人还不完全一样。比如,在日本最受尊敬的宫殿木匠,他们的目标是毫不走样、毫不妥协地再现一千年前的手艺,类似的例子,还有纪录片《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这种极致的追求,依靠师徒相传,靠悟性,没法大量培训和复制,来自于日本传统文化。其中的理念,和现代工业社会的规模化、自动化趋势相反。

而德国行家们,持的是不同于日本人的现代化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简单的技术标准、工作规则。我觉得,凡是能称为精神的东西,背后是一定有文化成分的。德国和日本的工匠有类似的职业操守,但精神来源不同,就是因为内在文化不同。德国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为:他们会花费巨大的精力,通过完美的细节来追求卓越。要保证品质卓越,工匠们就要有高明的品位;想获得职业的高明品位,就要有超乎寻常的专注力量。这种状态,能塑造一种世界观。德国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是:拥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强大的双元职业教育系统和工程师文化。全社会都对专业技能高超的手艺人非常尊敬。国家也通过制度来保证手艺在家族企业中长远传承。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来源是:工匠精神拥有坚定的职业伦理,它建立在对动机负责的价值理性之上;而德国宗教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志业精神”,是其文化源头之一。

很多生产制造业的人士都说,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差距一直在缩小,现在最需要弥补的,不在格局和设计,而是在细节,中国人的格局一点儿不比日本人小,只是细节上明显粗糙。同样一件产品,材料和图纸差不多,但这里马虎一点儿,那里粗糙一点儿,组装起来再看,就和人家的东西是两个质感了。

㈦ 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

德国人称“工匠精神”为“职业性”

“工匠精神”这个词最近很热,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比如说新华网上有篇文章写道: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上是认真的精神、敬业的精神,在企业家层面上就是企业家精神。也有报纸说,工匠精神就是要像过去那些老匠人一样,专注自己的领域,精益求精。

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国肯定也有“工匠精神”这个词。那么,“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么翻译的呢?

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真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德国没有合适的词语对应“工匠精神”,可能“职业性”这个词比较接近。因为除了技能培训外,它还包括了道德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内容。

做饭人人都会,厨师可是需要经过培训的。厨师也许能把一顿饭做得很好吃,但他们未必职业化。德国人经常说“职业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职业一点、专业一点。

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

谈到德国教育的“职业性”,就要来了解一下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德国一般是指中等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实施上,通常是企业根据需要先向社会招聘学徒工,再与该学徒工签订培训协议,帮学徒工在职业学校报名注册。学生有双重身份,在企业里是学徒,在学校里是学员,一半时间在企业里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我们现在很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像是在踢一场混乱的足球比赛,球门不止有两个,每个学校抱着一个球,你只要踢进球门,就可以说我进了球,并没有标准可循。而德国的职业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训还是3年半的培训,传授的知识、能力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学生们知道自己参加这几年的培训后会得到什么,企业也知道这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能干些什么,这一点非常厉害。

为了做到这一点,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先制订统一的标准。他们有一个全国性的企业培训框架指导计划,质量监控则由行业协会来执行,最后由行业协会来发放证书。

把学生当工具,还是当作一个“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做这个事情,要想办法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配合。把学生当工具,还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德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的职业学校比较糟糕的一点是,因为考了这点分数而被分配进了这所职业学校,不管你喜不喜欢。在德国,读职业学校的孩子也大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并不确定。所以,在就读之前,德国教育机构会提供以下几个步骤:一、职业指导;二、对那些能力不具备的孩子,可以有一个“预备年”;三、提供小范围的预备课程;四、进行校外培训。通过这几种方式,为职业教育作准备。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预备年”。这一年的学费都是国家承租的。现在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较差一点,就到“预备年”去,上一些公共课、实践课、专业理论课等选修补习课,把孩子至少补到一定水平。

20%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大多数费用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大部分由企业完成,小部分由学校完成的。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会获得两张证书: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那是有关学生一辈子饭碗的,有了这张证书很少会失业;还有学校颁发的证书。德国人说那是贴在墙上的,用处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个学业而已。

在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内在联系的。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真实的环境,而学校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必不可少。

据统计,德国大约有20%的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企业承担的。企业为什么愿意这样做?这来源于德国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考虑,也来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导向预备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德国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德国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们很小就有去企业实习的经历,他们的导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较早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到了中学阶段的导向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说,德国文理中学的孩子很早就开始到企业实习,11年级的孩子就基本明确自己以后要读什么专业。中学里还有一个学期是叫“社会认识”,鼓励孩子去一些社会服务部门,比如养老院、敬老院,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

在德国,除了像西门子、大众这样的大企业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业买不起用于培训的大型设备。于是,就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一些企业提供不了的东西,由公共实训平台来满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线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们谈到“工匠精神”,往往会想到大国工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中,都是一些国宝级的人物,对我们一般老百姓来讲是可望不可即的。现在有一种导向,就是培养工匠就要培养大国工匠,于是,职业学校纷纷搞竞赛、争奖牌。

搞竞赛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普通职业教育来讲,拿了几块奖牌就代表职业教育水平高吗?并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成就一个楷模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以这来取代大范围的技能要求。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守住底线。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守住这样一条线——最低标准不能动摇。西门子可以有高标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机电就一定要拿到证书,至少证明你这个人是符合最低标准的,这也是我们讲的职业资格和职业规范。谈“工匠精神”,就是要让所有工匠都守住他们的行业标准,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追求“大国工匠”的顶尖工匠。

把职业教育往“高大上”引导当然不错,职业教育可以办本科班,甚至办研究生班。但事实上,很多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承载着家庭的重负,将来要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我们的教育要让这些孩子有一个饭碗,能养活自己,甚至养活一个家,不给社会带来负能量,这是职业教育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职业教育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㈧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在德国,一座王家阁剧场在二战中被美军飞机彻底炸毁,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剧院建于过去200年,但它被摧毁了。怎么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在废墟周围盘旋,雇佣了一群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和技术工人,约有数百人。花了35年才把这堆破砖瓦又放了回来。如果你现在看这个王家阁剧场,你看不到它是炸弹爆炸后重新装弹的。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士表示,“这一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德国如此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称为“不变的德国”。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山寨阶段”:学英法,偷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8月23日专门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德国制造”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侮辱性的符号。

㈨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喜欢精益求精?日耳曼是个奇特而又让人尊敬的民族,两次世界大战挑起者,两次被战火毁成废墟,又迅速崛起,日耳曼人身上的许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坚韧、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欧国家中,徳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晚却发展最快。像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工业品牌扎堆出现,让德国在欧洲经济中一枝独秀。

阅读全文

与德国为什么是工匠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