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鲁登道夫的着作是哪个

德国鲁登道夫的着作是哪个

发布时间:2022-02-18 06:37:43

‘壹’ 鲁登道夫的代表作是什么

1919年春,鲁登道夫从瑞典回国。这时,德国经过所谓“自由与民主”选举,建立了魏玛共和国。1920年3月,鲁登道夫参加了以推翻共和国、建立君主体制为目的的卡普暴动。暴动破产后,他又贼心不死,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企图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统治,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1925年,鲁登道夫的军事论着代表作《总体战》出版,阐述了他“战争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为目的,而战争则是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最高体现,所以政治是从属于战争的”这一战略思想。这一理论后来被希特勒继承下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贰’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介绍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1937)Erich Von Ludendorff。德国陆军将领。毕业于士官学校。190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处长,在总参谋长小毛奇的领导下对修改施里芬计划曾起到重要作用。该计划的核心是:不惜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从侧翼包抄法国,并一举击溃之。1913年调任步兵团团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往东线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从此成为兴登堡将军的得力副手。

‘叁’ 鲁登道夫是谁一生有何成就

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军国主义分子树立起来的一座所谓的军事丰碑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倾斜,那个一向被德意志民族殖民扩张分子们狂热崇拜的偶像——当时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鲁登道夫,面对兵败如山倒的黯淡局势,终于低下了他那颗曾是不可一世的头颅。自此,一战时期德国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抛进了英吉利海峡。
鲁登道夫生于1865年4月9日,自幼受当过预备役军官的父亲影响,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当一名威武的军官,去指挥千军万马。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十二岁进入陆军幼年学校读书,后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1890年,他又考入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908年至1913年,鲁登道夫在德军总参谋部任职,曾担任第二处处长,主管军队的训练、装备、动员等事宜。这时,整个欧洲大地战云密布,德国周边各帝国主义国家磨刀霍霍,加紧备战,眼看一场世界规模的残酷战争一触即发。面对这种紧张局势,鲁登道夫及时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加强陆军实力”和“配合军火工业,把宣传鼓动做为武器,用于最广泛的扩军备战之中去”的主张,使德国在一个时期内又迅速增加了30万军队。由于他扩军屯兵有功,因而他的军阶不断升迁,一度担任德军第三十九联队司令员等职务。
鲁登道夫作为资产阶级军事家,他的“大德意志民族”观念在早期就有所显现。也正是由于他身上害有这种痼疾,才使得他甘愿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效命沙场。他鼓吹、宣传实行大规模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行对外军事扩张和对内实行扩军备战政策,是德国“彻底消灭”理论的狂妄的支持者和叫嚣者。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军事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各帝国主义势力兵刃相向,粉墨登场。8月3日,德国军队为了实现长驱直入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大纵深迂回,从背后狠狠打击法军主力的目的,在必经之路列日镇展开了一场恶战。战事刚起,德军自恃有新式大炮和优势兵力,原设想比利时守军会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孰料,他们面对的是列日花了二十年时间构筑起来的坚固工事,再加上比军将士英勇顽强,拼死抵抗,德军一次次冲锋都溃败下来。残酷的攻坚战斗连续进行了两天,德军伤亡惨重,尸体堆积如山,做为先头部队的第十四步兵旅指挥官“出师未捷身先死”,战局明显对德军不利。这时,鲁登道夫主动接替了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挥职务。是夜,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带领部队从比军防御阵地侧翼暴露出来的夹缝地带大胆实施穿插,像一把尖刀直刺守军心脏,尔后配合外围部队内外夹击,终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列日之战”对实现德军最高统帅部速战计划意义重大,立下首功的鲁登道夫因此赢得殊荣,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奖。不久,任命他担任第二集团军军需总监的职务。
鲁登道夫在一战期间曾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其中最着名的是“东普鲁士战役”。1914年8月中下旬,正当德军主力在西线向法国边境推进之际,俄国军队乘德国东线空虚,分兵两路向东普鲁土进犯。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德军仓促应战,连连失利。危急之时,鲁登道夫奉召奔赴东线出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同司令兴登堡联袂负责东线战事。最高统帅部在给他的电文中这样说:“你或许能挽救东线战事。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人曾得到我们这样完全的信赖。德皇也完全信任你。”
到任以后,鲁登道夫果然不负厚望。他根据敌强己弱和俄军指挥不利等情况,及时调整部署,制定了故意示弱,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兵器歼敌一部等作战方案,将俄军先遣部队装进预先设置的“口袋里”。经鏖战五昼夜,全歼俄国一个集团军,打死打伤和俘虏俄军共达十四万五千余人,从而扭转了东普鲁士的局势,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东普鲁士战役”被称颂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鲁登道夫以此被狂热的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奉为不可战胜的偶像,顶礼膜拜,他的职位也于1914年11月擢升为东线方面军参谋长,再次与出任总司令的兴登堡合作。鲁登道夫虽然每次都以副手的身份出现,但他始终发挥着独立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他在《总体战》一书中说的“东线作战的领袖不是司令官,而是参谋长,作战意图取决于参谋长”。1916年8月,鲁登道夫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略,爬上了德国统帅部第一总监的位置,权力达到了势倾朝野的顶峰。这次,尽管他仍然和担任总长的兴登堡合作一起指挥全国部队,但实际上,军事上的指挥权多半落到了他的手里。1918年,德国经过几年战争的消耗,内外交困,财竭力衰,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境地。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人民掀起了反战和革命的浪潮。面对现实,大权在握的鲁登道夫非但没有收敛军事扩张的野心,反而认为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使德国得到繁荣和发展。他扬言,为了胜利,就必须在军事上发动进攻,要进攻就必须进行大的决战。1918年,对于鲁登道夫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他不顾国内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对,倾军事上几乎全部实力破釜沉舟,先后炮制和发动了“米夏埃尔行动计划”和“埃纳攻势”,虽然在开始阶段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后来由于美国介入,德军终于在8月8日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鲁登道夫后来回忆说:“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战史上德国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这一天确定了我们战斗力衰亡的命运,并把我在战略上为我们的处境寻找亡羊补牢之计的希望破灭了。”1918年9月29日,鲁登道夫下达了和平停战的命令,不久,他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只身逃到瑞典。
1919年春,鲁登道夫从瑞典回国。这时,德国经过所谓“自由与民主”选举,建立了魏玛共和国。1920年3月,鲁登道夫参加了以推翻共和国、建立君主体制为目的的卡普暴动。暴动破产后,他又贼心不死,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企图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统治,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1925年,鲁登道夫的军事论着代表作《总体战》出版,阐述了他“战争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为目的,而战争则是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最高体现,所以政治是从属于战争的”这一战略思想。这一理论后来被希特勒继承下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肆’ 鲁登道夫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鲁登道夫生于1865年4月9日,自幼受当过预备役军官的父亲影响,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当一名威武的军官,去指挥千军万马。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十二岁进入陆军幼年学校读书,后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1890年,他又考入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908年至1913年,鲁登道夫在德军总参谋部任职,曾担任第二处处长,主管军队的训练、装备、动员等事宜。这时,整个欧洲大地战云密布,德国周边各帝国主义国家磨刀霍霍,加紧备战,眼看一场世界规模的残酷战争一触即发。面对这种紧张局势,鲁登道夫及时向最高统帅部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加强陆军实力”和“配合军火工业,把宣传鼓动做为武器,用于最广泛的扩军备战之中去”的主张,使德国在一个时期内又迅速增加了30万军队。由于他扩军屯兵有功,因而他的军阶不断升迁,一度担任德军第三十九联队司令员等职务。

鲁登道夫作为资产阶级军事家,他的“大德意志民族”观念在早期就有所显现。也正是由于他身上害有这种痼疾,才使得他甘愿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效命沙场。他鼓吹、宣传实行大规模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行对外军事扩张和对内实行扩军备战政策,是德国“彻底消灭”理论的狂妄的支持者和叫嚣者。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军事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各帝国主义势力兵刃相向,粉墨登场。8月3日,德国军队为了实现长驱直入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大纵深迂回,从背后狠狠打击法军主力的目的,在必经之路列日镇展开了一场恶战。战事刚起,德军自恃有新式大炮和优势兵力,原设想比利时守军会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孰料,他们面对的是列日花了二十年时间构筑起来的坚固工事,再加上比军将士英勇顽强,拼死抵抗,德军一次次冲锋都溃败下来。残酷的攻坚战斗连续进行了两天,德军伤亡惨重,尸体堆积如山,做为先头部队的第十四步兵旅指挥官“出师未捷身先死”,战局明显对德军不利。这时,鲁登道夫主动接替了第十四步兵旅的指挥职务。是夜,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带领部队从比军防御阵地侧翼暴露出来的夹缝地带大胆实施穿插,像一把尖刀直刺守军心脏,尔后配合外围部队内外夹击,终于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列日之战”对实现德军最高统帅部速战计划意义重大,立下首功的鲁登道夫因此赢得殊荣,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奖。不久,任命他担任第二集团军军需总监的职务。

鲁登道夫在一战期间曾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其中最着名的是“东普鲁士战役”。1914年8月中下旬,正当德军主力在西线向法国边境推进之际,俄国军队乘德国东线空虚,分兵两路向东普鲁土进犯。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德军仓促应战,连连失利。危急之时,鲁登道夫奉召奔赴东线出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同司令兴登堡联袂负责东线战事。最高统帅部在给他的电文中这样说:“你或许能挽救东线战事。我们不知道哪一个人曾得到我们这样完全的信赖。德皇也完全信任你。”

到任以后,鲁登道夫果然不负厚望。他根据敌强己弱和俄军指挥不利等情况,及时调整部署,制定了故意示弱,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兵器歼敌一部等作战方案,将俄军先遣部队装进预先设置的“口袋里”。经鏖战五昼夜,全歼俄国一个集团军,打死打伤和俘虏俄军共达十四万五千余人,从而扭转了东普鲁士的局势,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东普鲁士战役”被称颂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围歼战”。鲁登道夫以此被狂热的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奉为不可战胜的偶像,顶礼膜拜,他的职位也于1914年11月擢升为东线方面军参谋长,再次与出任总司令的兴登堡合作。鲁登道夫虽然每次都以副手的身份出现,但他始终发挥着独立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他在《总体战》一书中说的“东线作战的领袖不是司令官,而是参谋长,作战意图取决于参谋长”。1916年8月,鲁登道夫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略,爬上了德国统帅部第一总监的位置,权力达到了势倾朝野的顶峰。这次,尽管他仍然和担任总长的兴登堡合作一起指挥全国部队,但实际上,军事上的指挥权多半落到了他的手里。1918年,德国经过几年战争的消耗,内外交困,财竭力衰,陷入了极度艰难的境地。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人民掀起了反战和革命的浪潮。面对现实,大权在握的鲁登道夫非但没有收敛军事扩张的野心,反而认为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使德国得到繁荣和发展。他扬言,为了胜利,就必须在军事上发动进攻,要进攻就必须进行大的决战。1918年,对于鲁登道夫来说是决定性的一年。他不顾国内朝野上下的一片反对,倾军事上几乎全部实力破釜沉舟,先后炮制和发动了“米夏埃尔行动计划”和“埃纳攻势”,虽然在开始阶段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后来由于美国介入,德军终于在8月8日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鲁登道夫后来回忆说:“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战史上德国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这一天确定了我们战斗力衰亡的命运,并把我在战略上为我们的处境寻找亡羊补牢之计的希望破灭了。”1918年9月29日,鲁登道夫下达了和平停战的命令,不久,他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只身逃到瑞典。

1919年春,鲁登道夫从瑞典回国。这时,德国经过所谓“自由与民主”选举,建立了魏玛共和国。1920年3月,鲁登道夫参加了以推翻共和国、建立君主体制为目的的卡普暴动。暴动破产后,他又贼心不死,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勾结,企图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统治,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1925年,鲁登道夫的军事论着代表作《总体战》出版,阐述了他“战争和政治都是以民族生存为目的,而战争则是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最高体现,所以政治是从属于战争的”这一战略思想。这一理论后来被希特勒继承下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伍’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个人书籍

(节选)
我并不想撰写一本战争理论的书。战争理论对我是陌生的。我早已多次说过,我是一切理论的敌人。战争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生活中最为严肃的现实。我要讲的正是这个问题,但并不准备重复那些众所周知的东西;此书是写给人民和人民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因此我将深入论述在这个问题上人民所不熟悉的方方面面。人民必须了解民族生存斗争的本质。他们得到这些知识,并不需要借助浩瀚的战争教科书,而是要通过简明易懂的解说。我在这方面所讲述的东西,是我个人的、最为重要的战争经验,并非象国外可能臆断的那样,是什么官方言论。
大约一百年前,战争理论大师冯·克劳塞维茨根据弗里德里希大帝[译者注:旧译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时代的战争经验,写成了《战争论》一书。书中认为,战争是一个国家迫使另一个国家屈从于自己意志的暴力行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在研究为达此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时。他只考虑了通过会战和战斗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这成了进行战争的毋庸置疑的原则,也成了总体战领导者的首要任务。由此,克劳塞维茨关于在战场上歼灭敌人的思想,将永远具有深远的意义。冯·施利芬伯爵将军在1905年《战争论》再版前言中,对克劳塞维茨的这一思想作了中肯贴切的阐述。对此,我只能表示赞同。但从另一方面说,这部着作是过去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已远远落后于今天,甚至可以说,克劳塞维茨的研究成果会把人们的思想搞乱,将人们引入歧途。
克劳塞维茨所描述的关于“战争的多种多样性”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关于“战争的多种多样性”,他写道:“战争的动机越大、越强,战争同整个民族生存的关系越大,战前的局势越紧张,战争就越接近它的抽象形态,一切就越是为了打垮敌人,政治目的和战争目标就越加一致,战争看来就越是纯军事的,而不是政治的。反之,战争的动机越弱,局势越不紧张,政治规定的方向同战争要素(即暴力)的自然趋向就越不一致,因而战争离开它的自然趋向就越远,政治目的同抽象战争的目标之间的差别就越大,战争看来就越是政治的。”
紧接着,克劳塞维茨又进一步分析了形成战争新的特性的原因:“的确,战争本身在本质上和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使战争更接近其绝对形态,但是,这些变化并不是因为法国政府已摆脱了政治的羁绊而产生的,而是因为法国革命在法国和全欧洲引起了政治的改变而产生的。改变了的政治提供了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力量,而使战争产生了在其他情况下难以想象的威力。在克劳塞维茨那个时代,国家首脑不顾人民的意愿而发动的所谓“内阁战争”,也就是政府以其军队进行的战争,已经不复存在了,当时所谓人民参与战事,一般只是交纳税款,或是由于军队的行军、宿营、作战而直接受到伤害。

‘陆’ 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提出什么理论

总体战理论
首先提出"总体战"理论的是德国军事思想家鲁登道夫。这一理论要求和平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服从战争利益,为准备和进行侵略战争服务。并规定可以采取一切最残酷、最野蛮的战争形式,大规模地消灭敌方武装力量人员和居民。总体战理论是构成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的重要基础之一,为法西斯德国实现其争夺世界霸权的狂妄计划提供了理论根据

‘柒’ 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典范着作是哪些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主要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及其以后的半个世纪内逐渐形成的。拿破仑一世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承袭法国大革命军事改革的成果,逐步完善了法国的军队组织,并通过频繁的战争实践,创立了一整套新的作战方法。而普鲁士的C.P.G.von克劳塞维茨和瑞士的A.-H.de若米尼则在总结历史上各次重大武装冲突活动,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对军事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战争的本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军队的建设、战略与战术的区分、攻防作战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1838)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具有奠基性质的理论名着。
从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的时期。在这100年左右的时间里,随着工业和科学的进步,军事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装甲车、舰艇、飞机、坦克等许多新武器装备和新的军种、兵种,随之而来的是战争样式和作战方法的变革,从而为许多新的军事理论的问世准备了条件。其中主要的有:德国H.K.B.von毛奇和A.von施利芬的速决战思想;美国A.T.马汉的海权论;意大利G.杜黑、英国H.M.特伦乍得和美国W.米切尔的空中战争论;德国E.F.W.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英国J.F.C.富勒、法国C.戴高乐和德国H.W.古德里安的机械化战争论(一称小型职业军队理论);英国B.H.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战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击战”思想等。上述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在一个长时期内,对世界上不少国家,特别是对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和作战指导,都产生过极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中有些思想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导弹、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给战争本身和作战方法带来许多新的特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表现出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是美国历届政府提出的核战略。从40年代后期的“遏制战略”到80年代的“战略防御倡议”,名目虽然繁多,但基本思想都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兵器,特别是核武器,保持强大的威慑力量和军事优势,争夺世界霸权。近40年来,西方国家的军事学术界和一些着名的思想库,围绕探讨未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及其战略问题,出版了不少军事着作,涌现出一批理论家和着作家,其中主要的有美国的M.D.泰勒、B.布罗迪、H.卡恩、H.A.基辛格、H.W.鲍德温、英国的E.J.金斯顿-麦克劳里、法国的R.-C.-F.阿隆、A.博弗尔、F.O.米克谢等,他们当中有些人的观点,对西方主要核大国军事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影响。此外,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发展,还表现在西方国家作战理论的不断改变上。美国从过去一般注意战斗中陆空动作的协同,到80年代初期创立“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从长期只注意改进具体战斗的组织实施到目前日益重视对战役理论的研究,就是明显的例证。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发源于西方,但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这一思想也先后传播到东方一些国家。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从清王朝末年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军事主张,到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直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在军事上所形成的一套理论,都带有西方军事思想的深刻烙印。

‘捌’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个人生平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年4月9日出生在波森(现波兰波兹南)附近的一个小镇克鲁谢维亚,其父是没落的普鲁士地主。12岁时,他就进入了陆军幼年学校。188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翌年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
1883年,鲁登道夫在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服役。1890年,他凭借耿直的个性、出色的才智和胜任艰苦工作的能力进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如下评价:“头脑清楚,思维严密,生活习惯良好,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战史和战术成绩尤为出色,适应任何工作。”鲁登道夫逐渐成为了一个精力旺盛、权力欲望极强而又神经过敏的军人。他对一切的兴趣都从属于军事。德国一战前的首相冯·贝德曼评价说:“你不了解鲁登道夫,他只是在成功时才了不起,如果事情变糟了,他就会沮丧起来。”
1894年,鲁登道夫进入总参谋部工作,颇受施利芬赏识,参与了施利芬计划的历次修订。从1904年开始,鲁登道夫在负责训练和动员的第二处任职,并在1908年升任该处处长。他根据多年任职得来的经验,向上级递交一份阐述军事、政治形式的报告,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均对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设计赞赏不已。1912年提出扩充常备军30万的方案,受到德皇重视。在与陆军大臣黑林根发生争吵后,于1913年调任第三十九明火枪团指挥官,年末任驻斯特拉斯堡的第85步兵旅旅长,1914年晋升为少将,任冯·贝洛的第二集团军的副参谋长。 大战爆发后,在围攻比利时列日要塞的战斗中,他在武索将军阵亡后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权。在详细地分析了列日的情况之后,鲁登道夫率领他的部队在晚上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的缺口悄悄地进入列日,为最后反败为胜夺取要塞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表彰鲁登道夫在列日战役的行动,德国皇帝任命鲁登道夫接替瓦尔德泽为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迅速乘专列在汉诺威和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会合,并赶往东线。
德皇本意是指派鲁登道夫成为东线战场的实际负责人,但由于鲁登道夫的中下等阶级出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的严格的等级观念(这时他还不是贵族),使他不能被任命为指挥官。但是这种安排却形成了兴登堡-鲁登道夫这一对绝妙的搭配,这一搭配将对德国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在接下来辉煌的坦能堡之战中,真正的工作是由马克斯·霍夫曼上校完成的,但作为和兴登堡组成的这一着名搭档中的智囊,他们之后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大多数是由他所策划的。德军取得马祖里湖区之战(9月10-13日)和波兰中部战役(9月17日-12月初)胜利的作战计划是由他制订的。德军在1914年11月21日开始的罗斯之战中更是达到胜利的顶点。鲁登道夫计划并取得了第二次马祖里湖会战(1915年1月31日-2月21日)的胜利,虽然其大部分成果被随后3月份奥军在加利西亚损失惨重的攻势所抵消。他随后计划了1915年5月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夏季攻势,攻占了波兰大部,但是由于法尔肯海因的短视,没能充分消灭俄军。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俄军被从东普鲁士驱逐出去,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人员损失超过170万人。由于这一连串的辉煌胜利,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为德国民众心中的偶像人物,
1916年间展开的凡尔登会战导致了各方面对法尔肯海因的尖锐批评。威廉二世撤消法尔肯海因的职务,任命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也成为第一军需总监——这个职务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同年晋升步兵上将。
鲁登道夫甚至比兴登堡更受到普遍欢迎,在二重唱中发挥主要作用。他们在1916年9月迫使奥匈军队接受德国的统一指挥,并进一步提出要改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结构,以加强德国对奥地利政治事务的影响;要求改变政府无能为力的状态,加强政府部门军事化,并且迫使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终于在1917年1月8日同意实行无限制的潜艇战。这一搭档的实力日益增强,最后迫使贝特曼·霍尔维格于1917年7月19日去职。这样,兴登堡-鲁登道夫组合获得了实际上是军事独裁者的地位。
以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在国内实行军事专政,严格限制集会。他们动用武器镇压罢工,认为只有结社上的胜利才能避免社会革命的发生。在比利时召开的军政首脑会议上,鲁登道夫坚持要求占领比利时、洛林和摩塞尔河谷铁矿区,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占有非洲广大殖民地。1917年9月,鲁登道夫还策划成立了祖国党。该党的政治纲领是反对任何的和平决议和任何改革,支持对外兼并政策。祖国党得到了兴登堡、钢铁协会和其它垄断组织的支持,它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到1918年9月已经超过社会民主党。
1917年10月,鲁登道夫指挥奥德联军发动了卡波雷托攻势。奥-德军以十六个师对卡多纳指挥的五十五个师,造成意军30万以上的直接人员损失,几乎将意大利逐出战争。同年,他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条约让俄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由于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他被封为贵族,成为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随着1918年的到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决心在美国作好战争准备之前,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他采用包括风暴部队渗透战术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战术,接连发动了三次攻势——3月21日开始的索姆河攻势、4月9日开始的利斯河攻势、5月27日开始的埃纳河攻势。这些攻势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都没能达成摧毁英军的目的。他继续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攻势——6月9-13日间的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势和7月15-17日香槟-马恩河攻势,这两次攻势都迅即被协约国军所遏止。这些攻势消耗了德军的力量,使其难以抵挡协约国军在7月10日-10月28日间实施的反攻。鲁登道夫对于这一反攻的规模和能力极为震惊,惊呼7月18日是德军的“黑日”。就在这个“黑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发生了公开争吵,虽然破裂的关系得到修复,但两人逐渐离心。
1918年8月8日,开始的亚眠战役让鲁登道夫再次遭遇了“暗淡的日子”。9月26日,当协约国发动了默兹-阿尔贡攻势的时候,保加利亚退出了大战,这对鲁登道夫是一个双重的打击。鲁登道夫的精神很快地垮下来,开始变得焦躁不安。
1918年9月28日,总参谋部召开例行会议,鲁登道夫为德国的处境,责备除他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滔滔不绝地发表着长篇激烈的议论。他的部下很难为情地坐着。最后,鲁登道夫竟因为激动而虚脱倒在地板上。会议结束后,鲁登道夫依然意犹未尽,他以模糊的仅能被人听懂的语言,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看来是他曲解了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点建议中所表示的条件求和。
1918年9月29日,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正式发表声明,必须签订停战协定,成立一个协约国可以接受的政府。但是鲁登道夫拒绝接受美方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在笨拙的企图干涉巴登和麦克斯亲王的和平谈判后,鲁登道夫在10月26日被迫辞职。
1918年11月,停战后他旅居瑞典,撰写文章和回忆录,包括于1919年出版的《鲁登道夫的个人故事》与1920年出版的《我对1914-1918年战争的回忆》和《总参谋部及其问题》。他宣称,在战场不败的德国军队是被左翼政客“从背后插了一刀”。
1919年春,鲁登道夫返回德国。他拥护极右翼的政策,信奉异乎寻常的北欧日尔曼民族的宗教,并极端敌视现有政权。他参加了所谓的“民族俱乐部”,计划消灭魏玛共和国和建立军事独裁,为此参与组织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动。不久后,他和纳粹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参与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暴动”。在随后的审判中,鲁登道夫发表煽动性的演说,攻击魏玛共和国,最后他被无罪释放。
1924年5月,他成为了魏玛共和国国会中的纳粹成员。1925年4月,鲁登道夫代表右翼的民族人民党和巴伐利亚人民党出马竞选,结果仅获得1.1%的选票。随着纳粹党势力的上升,鲁登道夫愈来愈轻视希特勒和纳粹党徒,认为他们是没有勇气的蠢货。
20世纪20年代之后,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坛,致力于撰写关于战略和总体战的着作,这就是后来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总体战理论,认为战争凌驾于政治之上,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建立在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一场速决战。虽然这一理论基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但是鲁登道夫是根据新的时代背景第一个集中论述总体战的精神理论家,对很多问题的探讨是有价值的。

‘玖’ 鲁登道夫如何回忆德国最黑暗的日子

鲁登道夫后来回忆说:“8月8日乃是世界大战史上德国最黑暗的日子”,“8月8日这一天确定了我们战斗力衰亡的命运,并把我在战略上为我们的处境寻找亡羊补牢之计的希望破灭了。”1918年9月29日,鲁登道夫下达了和平停战的命令,不久,他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只身逃到瑞典。

‘拾’ 着名的军事着作《制空权》和《总体战》的作者分别是谁

[《制空权》作者:[意大利]朱里奥·杜黑

《总体战》作者: 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

阅读全文

与德国鲁登道夫的着作是哪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1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5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7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5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7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