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二战的德国外长怎么样了

二战的德国外长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3-06-05 13:29:45

㈠ 二战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是个怎样的人战后结局如何

二战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是个外交经验丰富,政治手腕极强的人。战后里宾特洛甫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纳粹战犯里宾特洛甫绞刑。15天之后,里宾特洛甫被绞死。

㈡ 谁能给我二战时德国的详细资料够详细的追加100分

对第三帝国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战争和政治。第三帝国的经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英国、法国和美国相反,德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全面准备。因此在整个战争的前半个时期,它根本不用在经济方面做什么特别的努力或动员,也不必完成那些痛苦的和平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转变工作。只有在闪电战失败、不得不对军事资源实行全面动员之后,德国的“战争经济”时期才真正开始。

一个国家战时的经济政策、经济计划与其技术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16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首次试图发展与战略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控制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一步步凑合起来的,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由于这些经济控制手段决定了每一个工业部门得到的原料和资源的数量,所以这些相关的控制部门就取得了对整个德国经济进行组织、分配和操纵的重要权力。在第三帝国成立之后,其重整军备政策是在考虑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之后制定出来的,因此能够比一战时期更加完善地及时完成经济生产向战争方面转变的计划。下面将对第三帝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做一些简单的回顾。

一、1933年到1936年,前期的战争努力

在1919年凡尔赛条约之后,德国国防军就在为德国的重新武装而秘密努力,但是直到希特勒上台时为止,德国的总体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和平国家通常的那些经济需求上的。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经济开始向总体化的重整军备目标转变。这样的转变,是与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的。而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又是由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明确阐明的长远目标所决定的。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政治口号中得到精辟的概括:一个是“扩张领土”,另外一个是“征服生存空间”。在德国1936年的“四年计划”和1937年的《霍斯巴赫会议记录》(注)中,都详细地对这些目的做了解释。

这些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以项雄心勃勃的军备计划。到了1936年,德国的军备力量已经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法国等国的军备力量。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纳粹德国的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当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为1%(见下表)

年度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3—1938年的平均值

德国

金额(10亿帝国马克)
1.9
4.1
6.0
10.8
11.7
17.2
8.6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6
8
13
13
17
10%

英国

金额(10亿英镑)
0.1
0.1
0.1
0.2
0.3
0.4
0.2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3
3
2
5
7
8
4.7%

美国

金额(10亿美元)
0.5
0.7
0.9
1.0
1.0
1.0
0.8

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1
1
1
1
1
1
1%

1美元= 2.5帝国马克,1英镑=4美元,1934年时1盎司黄金价格为35美元。

(摘自卡罗尔·贝雷尼塞:《总体战的设计》)

由于德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资产(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区)在1933年到1939年之间只能负责军费开支的三分之二,所以为了担负如此庞大的开支,就必须建立起新的财政程序和财政制度。

德国政府为了不让公众看到政府为了重整军备而负担着巨额的债务,发行了一种“冶金研究所证券”。“冶金研究所”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机构,它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这种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在1937—1938财政年度快结束时,已经发行的冶金研究所证券面值达120亿帝国马克,到战争爆发时实际兑现的只有15亿帝国马克。到了1939年,军火生产商手中到期兑现的冶金研究所证券由不付利息的国库券代替现金支付。这样,德国政府(独裁者)就控制了德意志银行和德国的全部信贷权。

以下是德国政府1933年到1939年9月的收入和开支情况汇总:

国内税收、海关关税和其他来源 818亿帝国马克
冶金研究所证券 105亿帝国马克
税收债券 31亿帝国马克
短期信贷 69亿帝国马克
长期信贷 167亿帝国马克
总计 1190亿帝国马克
=======================================
军费开支 600亿帝国马克
其他所有开支 590亿帝国马克

(弗里茨·费德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经费的筹措》,1962)

在希特勒执政的初期,制造军火的原料和农产品都发生过短缺情况,军队的汽油储备也即将耗尽。这种物资短缺是德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苛刻条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顾到军费开支,又要满足民间的经济需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国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入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务。

第三帝国最喜欢标榜的成就之一就是解决了德国庞大的失业人口问题。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着军火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畸形繁荣发展。“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些失业大军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尽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买力增加了。当然,德国国内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纳粹提倡德国的人民大众一种朴素的、农民式的简朴生活,求温饱不求奢华。号召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代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级食品店里出售,享用这些美味被宣传为非德意志的、罪恶的和堕落的行为。普通的中产阶级美味如热带水果、进口肉类、咖啡、白面包和新鲜黄油,在德国的市面上也不是经常能够见到。总体上讲,在当时德国这种“大炮代替黄油”的政策下,民生只是次要的问题。

除了国内的困难以外,德国对外贸易的条件也变坏了。1933年之前,德国曾经因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获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价格却不断上涨。这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德国政府官员就曾经考虑过,如果军备扩张速度保持不变,就从1935年秋季开始在德国国内实行食物配给制度。军备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提高,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任命戈林担任原料和通货部的调解员,随后又任命他为这个部的经济协调员,专门负责解决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1936年之后,德国利用先进的工业产品向中国、丹麦、苏联和东欧各国换取了大量农产品和原料。但是德国国内消费品短缺和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的状况,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能彻底解决。

燃料问题比对外贸易和原料供应方面的问题都严重。这是后来在1936年制订备战的“四年计划”的主要原因。德国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和波斯湾的美、英石油公司,此外还从匈牙利和爱沙尼亚进口少量石油和油页岩。德国国防军曾经发誓要在德国生产出人工合成汽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以及考虑到战时不依赖国外的石油来源,就必须用液化煤炭的方法大量生产燃油。这个任务交给了规模巨大的I.G.法本康采恩。钢铁和橡胶方面自给自足化的尝试也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进行,而且象食品和消费品方面的尝试一样,最终的成果不是很好(人造橡胶工业除外)。

注:《霍斯巴赫会议记录》,Das Hossbach Protokoll,Hossbach Memoran。 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的上校。他以记录官身份参加了希特勒于1937年11月5日在柏林召开的军事首脑会议,记录了希特勒讲述的纳粹德国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并在11月10日将其整理提交给总参谋部。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四小时的长篇大论,并详细地阐述了征服各个国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征服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对付苏联的重要的初步行动。后来纳粹德国按照这个顺序开始了战争行动。出席会议的有希特勒、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男爵、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和霍斯巴赫上校。这份会议记录后来成为1946年纽伦堡审判中的重要证据。

二、1936年到1940年,“四年备战计划”

1936年8月纽伦堡党代会上,希特勒提出了一个全面备战的“四年计划”。他随后任命戈林为“四年计划”的全权负责人。德国开始了全面的战争经济计划阶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计划要达到的目标。经济上承担的任务是,给德国人民创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条件,也就是说,给德国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鉴于德国经济的发展因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限制,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扩大“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德国人民获得生活的资料。换言之,也就是为德国获取食品和原料的来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德国的经济只能部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德国经济的职能有两个:一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是创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条件。军事上的努力要辅之以经济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内,要组织调整德国的经济,以便支援耗费巨大的战争。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燃油、合成橡胶、钢铁、化工工业,以减少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希特勒对经济工作的指示是德国总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为获取国外原料,武装手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从一些缴获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部门为德国夺取原料产地做出的一些建议和贡献。这些建议得到了戈林的支持,但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老生常谈,即德国如何武装起来打赢最后一场战争。与德皇的军火和经济巨头们在一战当中所做的同样建议比较起来,唯一的新意就是把德国的经济自给自足与扩张主义联系起来。这和经济部长雅尔马·沙赫特的最终目标——重振德国经济并使之重返世界市场——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德国成立了一个不隶属于经济部,而是直接向戈林本人负责的四年计划委员会。

德国出现了以戈林及其亲信为核心的一个特殊集团,掌握着全国的贸易、生产、国民经济和原料分配——不幸的是,在兼任空军头子的戈林领导下,这种分配必然向空军、航空工业部门以及遍及德国各地的所谓“赫尔曼·戈林”康采恩的各个企业倾斜,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是公平的分配。

在1936年到1942年期间,四年计划的组织和目的几次改变,但从1938年夏季开始,它在经济方面的重点就已经集中到拟订发展原料和常用消费品的计划。在这一时期,四年计划也考虑到了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工资和物价的管制、劳工、海外投资等问题也在这项计划的考虑范围之内。也是从1938年夏季开始,计划人员把发展那些与装备机械化部队有关的工业列为首要的考虑重点,包括那些制造合成燃料、装甲、枪炮和发动机的工厂。从宣战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相关执行组织成了整个德国战争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它能够为国防军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但是并没能消灭那种官僚机构的争权夺利和拖拉延误的作风。这样一来,事先制订好的发展原料、消费品和合成制品的指标必然要经常修改,数量多得不合理,时间期限短得不合理。重要战争物资的生产本应该由军方掌握,但是也被放进了四年计划那些生产原料和消费品的计划之中。同时,四年计划下属各部门各自为政,通常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资本的周转、生产的周期、劳动力的分配和运输的途径,因此这些部门常常是产生错误的根源。当然,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某些资源全部集中到某一个部门掌管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年计划在德国的战争努力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要进行确切的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在某些特定的工业部门中控制个别的项目。但是可以从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看出它的各种活动的规模。从1936年到1942年,四年计划的总投资额达132.5亿帝国马克,占该时期德国工业总投资额的50%。在四年计划的投资中,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投资占41%,合成纺织品的投资占21%,生产重金属的投资占10%,生产炸药、弹药和其他武器成品的投资占12%。尽管一些生产项目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说四年计划还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德国政府的看法如此。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当中,德国的这些战争物资从来没出现过严重的短缺。

(1)1936/1942年德国各主要军事工业部门产量情况对比表(单位:万吨)

产品
1936
1942
增加百分比

碳氢化合物
179
626
250%


9.8
26
168%

合成橡胶
0.07
9.6
13600%

炸弹
1.8
30
1567%

火药
2 .0
15
650%


1921.6
2048.0
6%


6.14
4.11
-24%


1.3
3.0
103%

合成化学制品
2.58
11.93
363%

(迪特马尔·佩钦纳,《自给自足的政策》)

(2)工业投资增长情况

1928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制造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1717
700
1221
1637
2208
2952
359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49
86
116
156
209
256

消费品工业

金额(百万帝国马克)
698
360
415
522
635
739
836

数值(1928年为100)
100
52
60
75
91
106
120

(来源同上。需要注意的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的工业投资额均大幅度下降)

尽管军工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投资,但是消费品工业的投资也得到了小幅度的增长。德国政府担心消费品的短缺将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德国工业投资结构在1938年和1939年的改变说明,经济体系的负担日益加重,需要政府不断地加以调整,以便使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的不平衡得到纠正。虽然经济上出现了这种状况,但是人们不能因此推理说,因为军备开支如此之高,所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纳粹思想的唯物力论造成了生产状况的极度紧张,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同时也使战争的诱惑力增大。同样,德国那种以备战为基础的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存在极其危险的局限性。即使社会公众舆论未对这种战争经济动员加以阻碍,这种经济也只有在不断爆发危机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1939年到1945年:战争经济的确立

战争爆发伊始,德国与其软弱而无准备的邻国相比,在战争物资的储备方面享有优势,从而获得极大的好处。这样就使得他们得以利用闪电战战术,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接连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纳粹德国在战争准备上的那些愿望和目标得到了实现。尽管德国的大部分资源均划归军用,但是它的战争机器并未能如它的宣传鼓动人员所说的那样,成为不可抗拒的巨人。1939年之前,德国有两种互相矛盾的倾向处于不稳定的平衡之中。一种倾向是搞战争经济。另外一种倾向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纳粹党在表面上是团结一致的,但是在对这两个倾向的看法和应该采取的办法上存在严重的分歧。最后由希特勒拍板决定,为了避免民心低%

㈢ 二战前夕1938~1939年德国军事外交具体事件

主要有德国1938年未经过外交和国联批准下直接侵吞奥地利全部国土
慕尼黑会议规定将占捷克斯洛伐克面积的三分之二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苏台德地区拥有当时欧洲一流的军训基地,一流素质的部队和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有大量兵工厂
1939年初德国外交部长李斌特洛夫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会面,具体进行东西战场的预测,谋划
1939年德国与苏联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答应在侵占波兰后将波兰9分之1的领土划分给苏联

其中前两条尤其是第二条对于日后德国的经济战争实力的膨胀起到关键性作用,要明白,在德国未侵吞苏台德地区之前,德国的军事实力和英法基本是无差异的

㈣ 二战中苏联几乎加入轴心国,与德国结盟后怎么样了

二战期间,轴心国集团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主导,于1940年9月27日签署了《德意日同盟条约》,史称"三国轴心"。但鲜为人知的是,苏联曾经同意加入轴心国,组成"四国联盟",对于这段历史,史书没有涉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1939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德苏关系急剧升温,两国共同瓜分波兰,俄罗斯也向德国提供了大量战略资源。为了战略利益,德国开始倾向于与苏联结盟。于是,1940年10月,希特勒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柏林。

莫洛托夫检阅德军。

但苏联没有忘记提出自己的条件,即上述四条。但这样的条件是德国和日本所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在德国看来,巴尔干地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现在苏联也要介入,这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德国对苏联的态度十分冷淡,没有答复苏联,两国结盟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由于双方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四重结盟"最终没有实现,但这段历史鲜为人知。苏德同盟谈判失败后,希特勒意识到他与苏联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下定决心彻底解决苏联,于是秘密制定了武力征服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从而引发了苏德战争。

参考文献:1。《齐亚诺日记》;2.日、德、意、苏"四国联盟"概念及其演变研究四国同盟幻想与希特勒对苏外交战略

㈤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二战之后德国的惨淡境况
0
“饥饿冬季”险些毁灭德国
1946年开始的冬天导致10万人死亡,数百万伤病。
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纳粹“元首”这个预言在二战后迅速变成了现实。遭到彻底破坏的德国在1946年底迎来上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数十万人因饥饿和寒冷死亡,甚至国家都陷入“毁灭”的境地。近日,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和《图片报》揭示了这场“饥饿冬季”的真相。
上千万德国人被东欧驱逐
战后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各大城乡居民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劫后余生的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妇女们担负起克服物资短缺以及清理废墟垃圾的重担,因为男人大多命丧疆场,幸存的德军半数以上被关押在战俘营。

㈥ 二战时德国军官都长什么样

热尔曼民族,和现在的德国人模样差不多。

阅读全文

与二战的德国外长怎么样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6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