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柏林战役的时候德国败局已定,苏联没有对柏林选择围而不打,这是为什么呢
1945年4月,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激战,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一举攻克了柏林,那么斯大林不惜重大牺牲抢占柏林有什么原因呢?
❷ 德国七百万军队为何保不住柏林
部队质量下降。德国最精锐的武装大部分都损失掉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
❸ 柏林战役的德国可能赢么
很多人思考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吗,这就要考虑到战争的四大要素: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后勤保证、战斗意志。所以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吗,就武器装备方面而言,德国在二战过程中, 军事 科技 发展迅速,从军事技术到投入战场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缺乏经济作为后盾,后期的部分军事科技明显缺乏资金个条件形成战斗力。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么,希望能帮到你。
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么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而言,盟军则有稳定的后方作为保障,因此,在这方面,德军不占优势。
除此之外,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吗,就战略战术而言,德国经过二战前期的洗礼,产生了一大批的战术大师。柏林战役时期,德军在北非战场已经陷入困境,欧洲战场逐渐被压缩生存空间。对于缺乏一定战略纵深的柏林战役,德军面对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洗礼的苏军,落于下风,几乎没有胜算。
就后勤保障而言,德军的军工厂已经成为盟军的轰炸重点,其实在二战后期,德军已经在日常作战及战备部队中要求士兵节约弹药。后勤保障在柏林战役时期已经成为重大问题。就战斗意志而言。希特勒的精神控制和秘密 政治 ,短时间内确实能够统一军队士气,但是大环境下的溃败不能够长期支撑。在这方面,背水一战的德军与盟军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柏林战役综合以上分析,德军在柏林战役是完全不可能取胜的。
柏林战役德军战斗力
二战中,柏林战役是苏联对德国实施的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这也是苏德两军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苏联派出了250万部队,德国约有80万人出战,这次战役是二战末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在这场纳粹德国最后的战役中,柏林战役德军战斗力又是怎样的呢?
1945年,二战末期,纳粹德国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柏林战役德军战斗力还是强大的,德军将主力集中起来对付苏联的军队。德国对苏联作战的共有214个师队,在柏林,陆军部队有8个师的兵力,并且还有200多个突击营,柏林守军的总兵力超过了20万人次,因此,在苏德最后一场大战柏林战役德军战斗力不容任何人小觑。然而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苏联的统帅朱可夫在进攻柏林时发动的是夜袭。战争开始时,苏联军队首先将探照灯全部打开,刺眼的亮光将德军阵地照的如白天一样通明,也刺痛了德军的眼睛,德军防不胜防,苏联军队的轰炸机在德军阵地的上方投下了大量的炸弹,轰炸德军阵地,德军伤亡惨重,苏联统帅朱可夫率领苏军攻破德军的奥得河防线。
柏林战役德军战斗力被希特勒错误估算,他将大量的军力都放置在东线的防御上,导致戍守柏林的兵力不足。在柏林周围的防线被突破之后,柏林很快就被苏军攻占,这场死伤惨重的柏林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告终,欧洲大陆血流成河。
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
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就是一个帝国覆灭的全过程。从苏联英美三大强国开始计划攻克柏林开始记录,一直到柏林完全被攻克之后,城市人民悲惨的下场结尾。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记录在整个攻克过程中标志事件。
纵观整个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通过八个部分可以完整的看到整个德国柏林的覆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主义的粉碎。苏联和英美在1944年就开始 决定 击碎纳粹主义,而斯大林在这场战役中付出极大,就连最后的对决也发生在苏联与柏林中。这也给战胜国在划分欧洲版图的过程中,苏联不自觉地就占得优势。
在柏林战役的血腥记录中,也可以看到德国,作为曾今的强国的逐渐覆灭。德军在当时的世界上相当强大,这也是希特勒闪击波兰挑起二战的底气,但是在苏联和英美进行围剿的时候,长久的消耗也让德国承担不起。另一方面,日本被美军直接打到家门口,不敢轻举妄动。孤立无援的德国覆灭是必然的。
作为德军的领导人希特勒他的生日也是在炮火中度过,当时的希特勒依然是雄心勃勃。但是在苏联逐渐攻破德国东线,进驻到柏林的时候,希特勒在自己的府中饮弹自杀。当时的柏林人民甚至主动向攻进来的苏联军队提供白面包,主动求和。而德国的军官们在淫乱中麻痹自己。被攻克的柏林,人民的生活惨不忍睹。
柏林战役死了多少人
希特勒是在柏林战役中自杀身亡的,那么在这一场前苏联军和德国军队的较量中,希特勒死应该是最让人欢喜的,而更多的伤亡应该还是普通的军人和百姓,那么柏林战役死了多少人呢?在 历史 上是否有过详尽的统计呢?
可以说正是柏林战役,才让人们痛恶的德国法西斯们开始走向灭亡的。也正是柏林战役让欧洲战事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仅仅为人们迎来了解放,带来了新生活,还让加速了整个二战结束的步伐。
无条件的投降书自己是德国人乖乖地就跑去签署的,因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们愤恨的眼神,这种好像无处躲藏的感觉相信让他们无法立足,所以也是迫于压力而不得不签署滴。
柏林战役中出双方出动的人力物力可都是很大的,因为这可真的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所以双方都是拼了老命,苏联红军更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来打这一场战役的,可能他们那会根本就无谓生死了,所以说柏林战役死了多少人在那个时候也不再重要了。
但是柏林战役死了多少人,其实还是大概有统计的。在这一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苏联红军真的是大快人心,因为他们可能消灭了100万的德军哦,这只是保守估计,事实上可能还要多一些,另外俘虏也有48万人。但有收获就有失去,苏联红军的伤亡人数也是30万之多,不过战争总是如此,好在他们最终大获全胜了。
柏林战役评价
没有战争,就没有伤害,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这似乎也是人的本性,就算人已经进化为高级的人,但仍然改变不了欺凌弱小的本质,弱肉强食依然存在。柏林战役虽然死伤惨烈,但历史上对柏林战役评价也是颇高的。
就算希特勒、法西斯们再厉害,但他毕竟是在掠夺,这种暴行 自然 会引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就比如柏林战役,正义的力量还是无穷的,苏联的朋友们白俄罗斯还有乌克兰都过来帮忙,朋友就是在这种危险时候挺身而出的,小白和小乌的加入,自然是为苏联军方面获胜又多了一份保障,而东西两面顾此失彼的局面也让德军疲惫不堪,兵力上的悬殊似乎也预示着战争的结局。
史学家们对柏林战役评价真的是极高,这场战役是二战末期的重要战役,这次苏联军的取胜,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消亡,对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来说,也是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而纳粹头子希特勒的自杀更是大快人心。打败德国之后,苏军就开始帮助中国驱逐入侵者,继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星火辽原,也加速了促进日本投降速度。
每一场战争都会让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而太过狂妄的人也终归是害人害已,就如希特勒一般。而人们对柏林战役评价时,自取灭亡这个词总是会第一个出现,不单单是指希特勒,还包括他身后的那些法西斯们以及那些战略军团。
❹ 二战柏林战役德国可能赢么
德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役。因为在二战后期,德国和苏联的军事实力差别明显,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❺ 为何德国拥有700万军队,面对苏联250万军队,还是保不住柏林
德国拥有700万军队,面对苏联250万军队,还是保不住柏林的原因在于德国700万军队是总的人数,而当时在德国的军队远远小于这个数字,苏联的250万军队则是指攻入柏林以及柏林外围的军队数目,面对巨大的人数差距,以及德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调集其他军队保卫柏林,所以才导致德国柏林失守。
德国在确信苏军置捷克于不顾,提前发动了柏林战役,此刻的柏林周边已经没有强大的重兵集群可以调动,就连后来作为保卫柏林的主力,国防军第56装甲军,也是因为掩护其主力第三集团军向西撤退,还留在了柏林附近,才被元首临时下令让他们回来保卫德国,不然整个德军在柏林战役中,都不会有一支像样的部队参与。
❻ 二战德国为什么战败
其实要说根本原因,我也认为是德国根本没有统治欧洲的资源和实力,二战能打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坦率地说,在41年春天以前,希特勒在战略上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至于希特勒在军事上的具体错误:1.在敦刻尔克给了30万英国人一条生路,这30万人日后对于保卫不列颠岛和开辟第二战场有很大的意义,2.在没有击败英国的情况下发动苏德战争,3.在1941年春天帮助意大利扫荡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从而耽误了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事实证明,如果提前一个月入侵苏联,苏联的欧洲部分十有八九将落入德国手中。这也是日后数个东线错误的导火索,4.在中央集团军势如破竹之时,将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进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导致台风计划至十月底才重新开启,此时已是隆隆寒冬,德军强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苏联人才能缓上这口气,5.将南方集群分为AB两个集群分别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导致两边兵力不足,分身乏术。
至1943年一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失利后,德军失去最后的精锐保卢斯元帅的第六军团,德军已无战略进攻的实力,至此失败已注定
❼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一、尸骨堆出的胜利
俄罗斯国防部已于近日把苏军在二次大战中的绝大多数档案资料解密,斯大林时代公布的苏联在二次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数字已经改为2700万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联当时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200万人。
许多苏军士兵死亡后,被苏方专门派人摘去军牌军徽。还有许多是没入军籍就死亡了的。连德国人也不理解苏联人的冲锋为什么会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弹的冲锋,但是还是给德国人制造了麻烦。其实德意志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勇气非常高,远在苏军之上,但实在是苏联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强迫地变成士兵送上战场,用人海和血肉挡住了德国强大的战争机器。1亿人口的苏联却拥有几千万士兵,这相当与现在我国有6亿军队一样,苏联的动员程度和倾力程度可见一斑。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二、战争成败的根源是工业
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原本均不如苏联,但在进攻苏联之前,随着扩张,德国占据了欧洲大量的土地和工业区,也招纳了很多盟国,此时工业能力已经略在苏联之上,武器和军队的战斗力则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德国参谋部低估了苏联的预备役体制(上千万预备役士兵和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国家所能煽惑起的民众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胜利后产生轻敌,希特勒和部分将军因此战略决策失误,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宁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进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进,让苏联失去将一批批百姓变为士兵的大后方,并及时夺取苏联的武器工厂、矿山等战争资源。
日本拒绝立即夹击苏联后,远东地区的五十万精锐军队被调回西线,加上疯狂征召的几千万士兵用人海战术,终于挡住了分兵后的中路德军。由于苏联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巨量经济和武器援助,相当于武器制造工业能力翻了几番,加上苏联大部分工业东撤及时,武器制造能力已经远远强于第三帝国,兵力总数也远胜。虽然即使是战前在役的正规士兵也远不如德军精锐,新征的士兵更是远逊,但凭借十倍的伤亡,不仅能顶住德军的进攻,还折耗了德军大量的精锐士兵和战略储备。随着新兵在战火中淘汰练习,战斗力逐渐与德军拉近,武器也越换越好,后期虽然苏军仍然不及德军精锐,但二打一已经可操胜券。虽然战斗素质优秀很多的德军用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击败苏军,但每当击毁三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会折损一辆,而在德军得到100台坦克补充的同时,苏军却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补充。当苏军武器的优势达到一定程度后,德军拥有再高明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也已经无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三、历史真相的 总结 与剖析
1、德军曾经有机会取胜,什么“正义必胜”的说法不过是胜利者对自己的美化罢了,世界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狼吃掉羊没有什么正义地, 爱好 和平的正义的羊也并非必胜。如果德军取胜,希特勒就将是与亚历山大、凯撒齐名的大帝国的开创者,德意志也将成为能与罗马帝国一争短长的强大帝国,就如主流舆论不会去谴责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样,大部分人也会对德国的扩张表示宽容,甚至是钦佩和赞叹。然而希特勒失败了,所以他成了第二个拿破仑。由于他屠杀犹太人,所以他的口碑还不如拿破仑。
2、德国优秀的统帅曼施坦因曾写过一本叫做《失去的胜利》的书,也认为如果当初如果德军不分兵,有很大机会彻底击垮苏联,失去后方的苏联将无法把大批平民变为士兵送上战场,流亡政府和国际援助的效果也将微不足道,届时德国将建立起牢固的统治。既然五十万人的满清都能稳稳统治有九千万人口的汉族人,那三千万人口的德国为何就不能成功统治一亿苏联人?
3、如果苏联垮了,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在陆地上阻挡几百万精锐德军的脚步?除了美国能靠海军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会落入轴心国之手。而海军的关键是制空权,德国的空军本就非常强大,轴心国再拥有了全世界的资源,美国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整个世界的格局将会改写。也许到最后德日内哄,德国一统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国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统六国般,彻底消弭了战乱、国与国之间的无谓竞争,反倒有了积极意义了。
4、都说“历史是不能假设地”,其实这纯粹是一句屁话。只能说历史不能由事后假设而改变,但不表示我们不可以去假设历史,不表示假设历史就是蠢人愚行,毫无意义。以史为镜而明得失,说得本来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假设:如果不那么干,那就不会像某昏君一样亡国。于是我们在假设历史,并将真正的历史与假设后的历史对比后,总结了有指导意义的 经验 教训,这便是假设历史的正面价值。于是,让我们大胆地去假设历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其实没有捕捉到历史的本质。早在1941年底,德军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无法继续形成势如破竹的优势,从而让苏联得到喘息时间后,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实了。毕竟在英美两个工业大国的支援下,同盟国的工业能力远远胜过轴心国,而苏联的人口又能轻易产生足够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实是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错误造就了同盟国的胜利与辉煌。
6、我国的历史书在提到苏德战争时,不仅竭力鼓吹什么“正义必胜”之类的荒诞言论,更对美英等国对苏联庞大的武器和财政援助只字不提,将胜利一味归结于红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热忱,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内因重要,现代战争打的不是勇气和人口,而是工业制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苏联能顶住压力的重要因素,说重要性占据四五成也不为过。
7、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合作灭亡波兰后,在卡廷进行大屠杀,处死了两万多名波兰战俘。在攻占柏林,德国投降前后,苏联红军共强奸了两百万德国妇女。二战后苏联统治的东德人口失踪近千万,很多人至今怀疑是苏联进行了报复性人口灭杀。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四、尾声
写这篇 文章 ,并不是要为轴心国翻案。只是看不惯很多不客观的历史学家和主流媒体所用的那种,用“正义”、“民心”这些飘渺东西去牵强解释历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观意志可以超越客观现实占据主导地位一样。笔者希望能够尽量客观持正地去分析这场战争胜败的真正原因,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场战争的真相,能从偏颇的政治误导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踏实秉正的历史观。诚然,这种说法对宣扬反战,倡导和平有一定负面的效果,可却同时又对一个社会形成务实、客观、诚信、实事求是的作风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水平有限,见识难免有局限偏颇之处,若有错谬,还望方家看在笔者秉心公正,有勇气去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的份上,加以宽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五、苏联人力优势体现的关键
这段是转引来地,思路侧重与笔者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起来看,能对苏德战争的胜负本质有更深入的认知。
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在总量方面,苏联确实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失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当时苏联人力—被占领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单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明亮,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
但问题比这略微复杂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来,就应该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灿烂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
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止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可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提供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情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一直到战争结束前,才被占领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
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庞大人力的补充——苏联庞大的人力优势终于被松绑了。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继续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复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明亮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烧了。
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丧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庞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对手烧的长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明亮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边另点燃一头之后,原先东线一头的蜡烛开始被苏军一截一截的大块剪掉,一进步缩短了蜡烛的寿命,如此往复,不足一年——这支新点起一头的蜡烛,就被彻底熬干了。假如说,德国这支蜡烛曾有过一次比东线那个对手燃烧更久的机会的话,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间这段时间,可是,这两次机会最终被德国人自己给断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尔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罗斯西部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