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因此可以说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
这次大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② 一战中德国对法国的作战情况是怎样的 越详细越好
原本是依照施里芬计划快速突破,但威廉二世和小毛奇擅自改动计划,导致突破力量不足,在法国西北被挡住,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机枪阵地几乎是不可突破的,所以就打成拉锯战了
③ 一战中的德国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分赃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基本矛盾有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英国和法国的同盟,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国、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考虑暂时与英法结盟,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此时,欧洲就像一罐火药桶,只要一粒火星落入,火药桶就会炸得遍地开花!
在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随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同盟国的意大利,知道了自己不禁打,后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当时的德国从基础实力上看,本土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万,海外殖民地25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国。另外还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这是德国工业发展的保障,德国丰富的煤铁资源完全可以支撑起德国的长期持续作战。德国唯一的软肋就是石油,不过当时工业对石油的依赖度还是比较低的,此时德国的油荒远没有二战时严重,来自奥匈帝国的石油已经足够德国使用。
从工业实力上看,德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仅低于美国,其各项工业指标都名列前茅,工业产值占到了世界的15.7%。此外,德国的工业水平和技术革新能力比美国都高,稳居世界第一,德国当时号称自己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句话其实一点也不假!
从国家发展上看,当时德国已经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仅仅在校生就有1000多万,德国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数量庞大的技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此外,德国拥有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体系,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仅铁路里程就有6.1万公里, 德国城市化率高达60%,德国的发展水平中国直到80年初代才勉强追上。当时的德国不管是发展水平还是发展潜力绝对世界一流。
战争爆发初期德国是完全有机会赢得胜利的,因为根据《施里芬作战》计划,德军主力将在俄国未动员前的“时间差”,集中兵力从比利时进攻法国,一举击溃英法比军队,占领法国巴黎迫使西线结束投降,而后在回过头来对付东线俄军。但由于长驱直入,后勤补给得不到保障,在军队中不管将领还是士兵都骄傲自满,自作主张改变作战计划,还有英法方面的积极准备很快就在马恩河败下阵来,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在东线,奥匈帝国对俄国开战有所顾忌,德国为了缓解两线作战的压力,支持奥匈帝国出兵俄罗斯,我支持你,不怕!过去抽他!俄国每次暴打奥匈帝国,德国就会出兵攻打俄国。德国同时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俄开战,打是打不过!但牵制了俄罗斯!就这样德国只是缓解了压力,但不能摆脱困境!尽管俄国人顶住了德奥联军的进攻,但军队伤亡惨重,国内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国家濒临崩溃,最终引发了革命,导致了沙俄的崩溃。1918年3月,刚刚成立的苏俄和德国妥协,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割让大片土地给德国,退出了一战。
在西线,德国向英法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纷纷沦陷,英法只能凭借坚固的工事抵挡德军猛烈的进攻。1917年,德国发动第三次攻势,德军一度突破了法国防线,前锋距离巴黎只有37公里,差点干掉法国。由于俄国退出一战,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差点在战争中翻盘!幸亏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在海上,德国人同样非常活跃。德国人主动对当时世界海上霸主英国发起了挑战,德国的公海舰队打的英国海军焦头烂额,在北海的海战中英国人差点让德国海军得手。
德国在西线打败英法,在东线打废俄国。一国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强国,而且打的不落下风,不得不说德国真厉害。即使美国参战后,德国仍然表现的非常强势,在几大国的围攻下几次发动反攻,把英法美搞得非常狼狈。爆发的内乱加之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迫使德国退出战争,协约国想要干掉德国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德国投降前,英法美联军刚刚打到德国边境。德国之所以投降是因为美国的许诺,“投降后会宽大处理的”。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作为一战的罪魁祸首,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德国不仅损失了八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还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同时,为了防止德国重新崛起,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限制,军队数量仅能保持10万人,很多工厂和军事设备都拆除被英法拿去了。此外,还受到了英法的严密监视。
尽管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但德国保存了大部分实力。德国的人和技术还在,工厂和基础设施也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这是德国能够崛起的基础。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力扶持,特别是美国向德国提供了大笔的贷款,使得德国很快恢复了工业生产,经济发展迅速,到三十年代已是大国之列。三十年代初纳粹党上台后,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不仅经济一枝独秀,而且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到二战前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工业和军事强国,具备了挑战英法的资本。重新走上了战争的老路。
④ 一战中,德军是怎样发动西线强大攻势的,战况如何呢
胡蒂尔战术,又叫做“突击群战术”或者“渗透战术”,是德军在1918年春季攻势中使用的一种突破战术 ,取得了很大的战术胜利。而胡蒂尔是一位德国将军,他指挥的德军集团军在东线和西线都成功的使用了这种渗透突击战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因此人们经常称这种战术为“胡蒂尔战术”。他并非这种战术的发明者,但却是最擅长使用这种战术的人。总的来说,“胡蒂尔战术 ”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步炮协同进攻战术,它有效的克服了当时盛行了堑壕防御体系,这种战术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不过时,因此本文将从炮兵和步兵角度来详细解析这一突破战术。
胡蒂尔将军
德军炮兵的徐进弹幕射击战术
以往的战役中,炮兵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摧毁敌军的堑壕防御体系和炮兵阵地,为步兵进攻扫清障碍,然后事实证明,炮兵不能胜任上述任务,即便投入大量火炮集中轰击数周也难以达成,而且随着炮击时间的延长,对方也有时间修复受损的支撑点并投入新的炮兵力量,等到步兵发起进攻时将再次遭到火炮和机枪的屠戮。
由于战场地形各异,进攻步兵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的速度前进,这样为了保证严密的协同,步兵将使用信号弹来指引炮兵,加快或者放慢弹幕的移动速度。
⑤ 德国一战获胜的几率比二战大吧,具体该怎么操作
是这样的。
一战的时候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备战,准备充分,实力强大;而二战时期德国实际上才准备了6年,实际上还是在吃俾斯麦时期的底子,而且之前一战战败后被制裁得很惨,实力被削弱得很惨。如果不是一战的惨烈使英法等国产生了强烈的绥靖主义倾向,加上苏联的崛起使英法企图祸水东引纵容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增长,纳粹德国是没有机会的。
一战时期,德国胜利的关键就是施里芬计划,这可以说是德国灭亡法国的唯一可能性,而一旦灭亡了法国,德国就将在欧洲大陆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再辅助一些手段,迫使英国不得不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即使不承认,德国也将拥有与英国抗衡的基础)。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西线右翼,即将主要兵力集中于西线右翼,最大化的集中兵力,最快的速度击溃法国。但施里芬计划存在相当大的空想性,而且其制定的年代过早,也不完全适应一战时期的军事现实,所以在一战时德军统帅小毛奇对计划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小毛奇违背了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不仅加强了东线兵力抵御俄国,而且屈从于德国皇太子的压力加强了西线左翼兵力,而这一切都是以削弱担任攻击主力的右翼兵力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右翼攻击力不足,在马恩河被法军击退,战争进入了长期持久的堑壕战和消耗战,德国虚弱的国力基础就在此后的四年间被消磨干净了。事实上,马恩河战役一失败,小毛奇就像德皇威廉二世报告称:“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如果是我的话,从事后诸葛亮的立场,我认为小毛奇可以对施里芬计划有所损益,但不能违背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应当最大限度的加强右翼。而面对左翼和东线的问题,应当分别对待。面对左翼皇太子的压力,可以向威廉二世力陈利害,请德皇出面安抚皇太子,让他正确认识他的作用。面对东线俄国问题,可以尽早联系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以及任何俄国内部的反对派,以金钱支持他们在俄国内部发动叛乱和政变,牵制俄军。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加强德军西线右翼兵力,一举灭掉法国。
扶持布尔什维克势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养寇自重”。以德国的实力,即使消灭了法国,想击败英国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最佳方案还是在消灭法国后与英国和解;而让英国接受德国的欧洲霸权,除了通过两国皇室的姻亲关系努力外,为英国树立一个比德国更可怕的对手是十分必要的。扶持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革命胜利,就可以将德国包装成抵御布尔什维克扩散至整个欧洲的堡垒,为德国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创造合理性。二战前夕,纳粹的扩张就是这么干的。
⑥ 莫斯科战役中,德军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巨大胜利,也打破了纳粹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当我们在今天重新翻开这段历史,仔细研究它的话,不妨做出一个假设,难道德国真的没有机会赢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吗?莫斯科真的是不可攻陷的吗?
一.苏军的实力
莫斯科的防御实际上并不坚固,按照苏军统帅部的思路,他们计划在莫斯科周边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热泽夫—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第二道防线是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它建立在加里宁和卡卢加之间,是一道双重防线,最后一道防线则是沿着莫斯科外围构筑的防线,这是三道防线组成的莫斯科防御带,也是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德军则只需要静静的守在防线里,坐等苏军进攻。此时已经濒临冬季,苏军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缺乏技术装备和车辆的他们,发起进攻就如同自杀一样。即便有这样的勇气,寒冷的冬天,泥泞的道路,恶劣的补给都会让这场进攻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杀。苏军自身的能力和糟糕的后勤都会让他们的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里,而德军只需要以逸待劳消灭苏军即可。
同时德军可以抓住机会,集中力量夺下列宁格勒,夺取这个苏联的交通枢纽,从而保证己方运力的增强和稳固。列宁格勒一旦被攻陷,德军就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威胁莫斯科,因为此时钳制北方集团军群的列宁格勒已经不存在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此刻可以放开手脚对苏军展开进攻。一旦情况拖入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补充完毕,完全可以对莫斯科发动一次强有力的攻击,将莫斯科这个在地理上不适合防守的城市攻陷,从而彻底结束苏联在欧洲国土上的战斗。
结语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猜想。现实中的德军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将一切都赌在了可以在冬季前拿下莫斯科这一不切实际的希望上。狂热的纳粹德国忽略了他们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他们冷静下来,执行一个更务实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计划,那么苏德战争的胜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因是什么最后谁获胜
一战爆发于1914年7月28日,一直持续到了1918年11月11日才结束,这场延续了4年的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包括了战争中的损失。
关于一战爆发的起因有人说是萨拉热窝事件,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战的导火索而已。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恐怕一战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也参加了一战,不过很可惜,在战后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
虽然协约国打得很苦,中间沙俄还后院失火,退出了战争,但最终还是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⑧ 为什么拿破仑和希特勒没有打败俄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打败了俄国
这里面的因素太多了,首先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没有打败俄国。双方是互有胜负。而两次进攻失败的原因大致有这些。俄罗斯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不怕领土的丢失。可以通过放弃领土的方式来将敌人的战线拉长,造成对方的补给困难。同时进攻国需要分出兵力占领城市,从而进攻的力量就减小了。然后进入冬季,老毛子充分利用自己抗冻的优势跟敌人坚壁清野。由于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进攻方御寒的东西不充足,造成战斗力下降,然后俄国击中兵力反击,自然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