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地方是怎么区分的
联邦州加上三个市级州(柏林、不莱梅、汉堡)一共16个州。
州名汉译如下:
1. 巴登—符滕堡州
2. 巴伐利亚州
3. 柏林州
4. 勃兰登堡州
5. 不莱梅州
6. 汉堡州
7. 黑森州
8.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洲
9. 下萨克森州
10.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11.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12. 萨尔州
13. 萨克森州
14.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
15.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16. 图林根州
㈡ 德国总共有几个州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由16个州组成(括号内是各州首府)。它们是:巴登-符腾堡(斯图加特)、巴伐利亚(慕尼黑)、柏林、勃兰登堡(波茨坦)、不来梅、汉堡、黑森(威斯巴登)、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什未林)、下萨克森(汉诺威)、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杜塞尔多夫)、莱茵兰-法耳茨(美因兹)、萨尔(萨尔布吕肯)、萨克森(德累斯顿)、萨克森-安哈特(马格德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基尔)和图林根(埃尔富特)。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德国过去总是分为邦国。但是,在许多世纪中,德国地图经常在改变形状。在近代造成最大变化的是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1866年的普鲁士-奥地利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德国被分裂以及德国最大的邦国普鲁士的解体。联邦各州今天的形状绝大部分是1945年以后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也部分地考虑到了古老的乡土情谊和历史上的边界划分。
直至1990年德国统一,联邦共和国包括原先在西方占领区建立的并各自在1946-1957年之间颁布了民主宪法的11个州。
在苏占区,在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领土上,建立了5个州。但是它们不久就屈服于中央集权的地区管理制度。1990年3月18日第一次自由选举后,决定建立5个新联邦州。它们基本上保留了1952年以前的形状。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亦即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莫瑞、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以及图林根等州加入联邦共和国;东柏林和西柏林统一。
㈢ 二战后,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两边的差距有多大
二战纳粹德国战败投降,苏联以及美、英、法分别从东西两线对德国实行占领。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本来分裂成四个占领区,如下图所示。后来,美、英、法三国的德国占领区合并。这样德国就一分为二,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就是西德;东部的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便是东德。
其次,在战中东德受到的伤害最大。当然,西德也有,但东德更为严重,几乎沦为废墟。据统计,战争将东德地区130多万套住宅夷为平地,80多万套住宅变为废墟,战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房屋都是极为紧俏的稀缺物。不仅如此,东德开姆尼茨、德累斯顿等几个主要工业城市,要么在战争中被摧毁,要么被苏联人拆走了设备。总而言之,东德是在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民主德国的国歌《从废墟中崛起》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再次,受苏联影响,东德走上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这种方式一开始很给力,可以大量刷GDP。不过,这种模式难以为继。一则重工业意味着高污染、高排放,二则东德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占有率也比较低。
而对于西德而言,除了自身禀赋之外,战后西德还得到了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这里面有赠予,也有贷款。在计划落实的四年时间内,西德得到了1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当1951年计划临近结束时,西德同西欧国家一样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西德步入了高速发展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将东德进一步甩在身后。
值得一说的是,东德与西德虽然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大。相反,东德与其他社会主义拉开了差距,而且差距还比较大。当时,整个东德的发展水平,比苏联、匈牙利要高得多,在东欧社会里是最高的。难怪当时苏联新闻工作者就说,到东德做记者就是一种福利。
总体来看,东德西德的差距比较温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德国的统一而消失。甚至在德国统一30年后,两者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德国统一后,东部即原东德地区人口流失了200万,西部则增加了500万,人口由东向西流动的历史继续上演着。
㈣ 德国有哪几个洲啊
总共16个州
16个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Baden-Württemberg,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
巴伐利亚(Bavalia,又名拜仁,Bayern,首府慕尼黑,München)
柏林(Bel'lin)
勃兰登堡(Brandenburg,首府波茨坦,Potsdam)
不来梅(Bremen)
汉堡(Hamburg)
黑森(Hessen,首府威斯巴登,Wiesbaden)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首府什未林,Schwerin)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首府汉诺威,Hannover)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首府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莱茵兰-普法尔茨(Rheinland-Pfalz,首府美因茨,Mainz)
萨尔(Saar'land,首府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
萨克森(Sachsen,首府德累斯顿,Dresden)
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首府马格德堡,Magdeburg)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首府基尔,Kiel)
图林根(Thüringen,首府埃尔富特,Erfurt)。
㈤ 德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分别包括哪些州
德国被划分为16个“联邦州”(Bundesland)分布如下:
东部包括: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萨克森州、柏林市、博兰登堡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图林根州;
西部包括:北莱因-威斯特法轮州、莱因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兰州;
南部包括:拜仁州、巴登-符腾堡州、黑森州;
北部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汉堡自由市、布莱梅自由市、下萨克森州;
㈥ 德国占领区分为五大板块,二战德国是怎样区分这些“占领区”的
自1939年9月1日德国发起闪击波兰的战役开始,其后数年德国领土开始了急剧膨胀,尤其是在1941年苏德战役开打之后,德国占领区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欧。
而为了能够对如此庞大的占领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政令不通的混乱,德国 *** 依照亲疏关系把“占领区”分成了5个大板块,即合并区、民政长官管辖区、附属区、占领区、作战区。
合并区
合并区顾名思义就是立即并入德国本土版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二战开打前的德国和邻国的领土争议区,这些土地在历史渊源上都曾有段日子是归属德国和其前生普鲁颤侍士。
并入渊源大致分为历史争议、语言归属2种。譬如归属于波兰走廊的“但泽-西普鲁士”并入德国版图,将德国飞地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连通,以及德国拿回一战战败后割让给波兰的波森地区是典型的历史争议,即那块土地过去归属德国。
比利时的圣维特市并入德国版图的主要原因,则为该地区自己就是德语区,虽然国籍是比利时,但是无论是语言还是习俗都跟德国人相差不多。
民政长官管辖区
民政长官管辖区是一种预备纳入德国本土版图的过渡模式,被纳粹德国归入此类的地区,一般在历史上跟德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并入它的出发点是,为以后的大纳粹帝国提供安全可靠的地缘空间。
其中波兰比亚威斯托克省是最典型的“需求运用”,1941年德国军队杀进苏联,不久苏联乌克兰部分纳入了德国占领区,而为了能够在行政上尽快将其收为己用。
德国决定把跟其临近且接壤东普鲁士的波兰比亚威斯托克省,归入民政长官管辖区,使其成为德国通往乌克兰的桥头堡,蚕食苏联的“尖兵”,因而比亚威斯托克的民政长官,不但是东普鲁士的行政长官还是德国驻乌克兰的专员。
附属区
附属区通俗点讲就是德国近日并不打算直接纳入本土版图的地区,此类地区纳粹 *** 给予他们“自治权”,即可以有着自个的 *** ,并在部分民用经济领域跟德国保持着相对平等的关系。
主要形式包括由忠心于纳粹的地方权贵组建的“总督辖区”、德国专员遥控指挥的“自治区”,以及战前跟德国 *** 达成某种共存协议的“保护国”。囊括的主要地区为“自治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保护国”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
占领区
占领区一般设定在对德国进行过顽强抵抗,地区反抗局势严峻,迫使德国不得不用军队进行高压处理的地区。行政上并未纳入德国的行政系统,一般由军事司令官进行协同管理。
这类地区主要包括比利时、丹麦、法国北部。为了能够降低占领成本,对于这些地区,军事官员通常会强调,只要原有的当地 *** ,完全协调德国政策,就不会破坏当地的领土完整以及干涉政治独立。
作战区
作战区是在1943年墨索尼里下台后,德国构建的有着“特殊地位”的地区分类,理论上是为了方便德国在义大利作战,保证自个地区安全,不得不占领的原义大利版图。
为此希特勒还特意去跟墨索尼里解释,德国并没有趁机吞并义大利的意思,只是为了让在义大利作拆含战的德国军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补给支援的权宜之策。并暗示道只要打退了美国人,作战区会立即就取消,把领土归还给旅洞笑义大利当局。
㈦ 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位于东德境内,为什么还有柏林墙
柏林又分东柏林、西柏林。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1961年8月12日,根据东德政府的规定,一堵柏林墙横在了东西柏林之间,成为了德国分裂的象征。28年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德也随之合并。作为德国分裂的产物,柏林墙开始被拆除。冷战结束后,德国在原柏林墙的旧址上修建了两德统一纪念碑。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德国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民主德国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
(7)德国地方怎么划分扩展阅读:
1945年4月,苏联红军进攻柏林,一个月后邓尼茨决定投降,德国战败,随后英美法三国盟军也相继进入柏林。1949年,四大国根据《波茨坦协定》瓜分了德国,把原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领土一分为二。
西边的那一半随后成立“联邦德国”,简称“西德”,后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东边的那一半就成立了“民主德国”,简称“东德”。
随着德国的分裂,原先德国的首都柏林也跟着一分为二,成为东柏林和西柏林,柏林的位置完全处在东德境内。这就意味着西德的领土,有一小块在别国境内,而对于东德来说,他的国内有一小块半个城市,是别国的领土。
㈧ 德国有几个州
德国被划分为16个“联邦州”(Bundesland),权力比行省大,各邦行政首长为权力比省长大的
总理,其中有三个是独立的“城市州”(Stadtstaat):
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
巴伐利亚州(Bayern)
柏林(Berlin,城市州)
勃兰登堡州(Brandenburg)
不来梅州(Bremen,城市州)
汉堡市(Hamburg,城市州)
黑森州(Hessen)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Mecklenburg-Vorpommern)
下萨克森州(Niedersachsen)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einland-Pfalz)
萨尔州(Saarland)
萨克森州(Sachsen)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Sachsen-Anhalt)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
图林根州(Thüringen)
(8)德国地方怎么划分扩展阅读:
柏林(德语:Berlin),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城市化率超过90%。
柏林(德语:Berlin),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市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三个城市同为德国的城市州。
㈨ 德国柏林分几个区
柏林全市共分为12个区。
柏林原来分为23个区。2001年1月,柏林实施行政改革,把23个区合并为12个区(Bezirke)。每一个区再细分成为分区(Stadtteile),代表着传统的都市化地方。
在行政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之间的重组仍然不断。截至2016年,柏林全市共分为12个区。整个柏林的12区合共有96个地方政府,而每个地方政府亦再由数个街道(Kiez)组成。
柏林全市12个区分别为:米特区、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克罗伊茨贝格区、潘科区、夏洛滕堡-威默尔斯多夫区、施潘道区、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区、藤珀尔霍夫-舍内贝格区、新克尔恩区、特雷普托-克佩尼克区、马灿-海勒斯多夫区、利希滕贝格区和赖尼肯多夫区。
(9)德国地方怎么划分扩展阅读:
柏林(Berlin),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有人口约350万(2016年)。
柏林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城市中心坐标为52°31′,东经13°2′。柏林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的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89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德国首都的地位,并驻有147个外国大使馆。
㈩ 德国是按什么划分地方的
与瑞典的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法国的中央集权单一制国家不同,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州与地方政府一般具有高度自治权。德国政府分为三级:联邦、16个州以及8000多个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中,乡镇是德国最基层的地方自治单位,它不是州政府的下属行政单位,而是组成县的自治政府。德国《基本法》规定,在州、县(市)和乡(镇)必须设立经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选举产生的机构代表人民。这种代表机构在乡(镇)一级被称为乡(镇)民大会。由于多种原因,德国各州的乡镇自治体制与其他欧洲伙伴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模式与特点。 从决策权与执行权分配的模式上看,一是乡镇议会+乡镇总监的模式。这种体制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主要特征是:选民直接选举乡镇议会;乡镇议会选举议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选举乡镇长,选举或任命乡镇总监;乡镇长只是议会主席和乡镇礼仪上的代表。乡镇总监是行政首长,具体行政事务由乡镇总监负责。这种组织体制类似于欧美许多国家的市镇经理制。二是乡镇长、乡镇议会互相制约的模式。这种体制主要分布在德国南部,主要特征是:乡镇议会和乡镇长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乡镇议会选举议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控制一些乡镇事务;选民选出的乡镇长是乡镇议会的当然主席,同时又是行政机构的首脑。乡镇长领导乡镇议会,乡镇议会通过的决定由以乡镇长为首脑的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三是乡镇长双重领导角色模式。这种体制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流域,主要特征是:选民直接选举乡镇议会;乡镇议会选举议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选举乡镇长;乡镇长既是乡镇议会的主席,又是乡镇行政的首脑,既领导乡镇议会,又领导乡镇行政机构。四是乡镇议会制约乡镇长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全德各个地方都有,主要特点是:选民选举乡镇议会;由议会选举议会的各个工作委员会,选举乡镇长并监督行政工作;乡镇长只是乡镇行政事务的首脑,并不是乡镇议会的领导人,只负责乡镇行政事务,不领导和主持乡镇议会。 从财政体制模式上看,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联邦财政补贴。每年联邦政府向州政府分配一批资金,州政府再将其中的一部分给乡镇政府;二是乡镇政府与州政府分享税收。各乡镇分享的数量因纳税人的多少而不同,总体上,纳税人交纳到州政府各种税款的15%要回到纳税人所在的地方政府,被地方政府政府分享;三是乡镇自行征收的税。各州的法律规定,市、镇可以向市民征税像消费税、娱乐税、饮料税、养狗税、第二居所税、狩猎税,等等。对于市、镇的征税,市民不能进行诉讼,当然,市、镇征税的底线,是不能让当地居民破产。四是借债;五是出租房屋、土地等收入;六是社会捐款。 特点一:成熟的地方政府并不需要引起联邦政府和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与英、法等国的地方政府相比,德国的地方政府处于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地位,不仅德国的政治学家对它没有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媒体也缺乏对地方的报道,即使联邦政府在解决重要的地方政府问题时,也通常把地方政府的问题列在其解决问题的议程中较为次要的位置。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联邦、州与地方政府都有明确的权力划分,地方形成了高度自治,有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强大的经济给地方政府强大的财力支持,以及政党政治因素影响的弱化,缓解了各政党之间的政策矛盾,从而缓解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特点二:德国乡镇政府的地方自治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自由城邦的特权。近代,地方自治得益于冯·史坦因男爵的改革,尤其是1808年的普鲁士城镇法的颁布使地方自治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宪法更明确保证了城市、县和乡镇的自治权,各市、县、乡镇在法定范围内,可以独立处理各种地方事务。由于中央和地方的权能清晰、职责分明,地方政府往往在上级政府对本地区作出重大决策时,行使否决权,这是地方政府拥有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权力。包括在乡镇在内的地方政府拥有否决权非常重要,既可以消除上级的无端干预,也是维持地方稳定、保护地方利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点三:联邦与州、州与州之间的“政治交织”或者“合作型的联邦制”促进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是建立在自愿与平衡的基础上的。既在财政领域取得平衡,消除社会差距,也在政党冲突与矛盾之中取得平衡,维持社会生活、社会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财政上的合作既体现在乡镇政府能够派代表参与联邦政府共同制定中央与地方的统一财政预算,也表现为乡镇与州一级政府之间存在“垂直财政平衡”,即各乡镇既可以通过得到州政府补贴的方式来缩小乡镇政府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在乡镇政府之间财政帮扶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政治上的合作既体现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联邦调解委员会,以调解州与州政府之间、州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在各地方政府之间在制定与实施重大决策上的协同一致、互相配合。 特点四:自治有原则,实行无规定。在德国,虽然联邦《基本法》第28条专门规定:“必须保证各乡在法律范围内拥有独立负责地处理地方性事务的权限。”但由于联邦基本法只规定了地方自治的原则,而具体的规定只能依赖于各州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作出。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是,一方面,各州的法律规定为乡镇行使自治职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依据,同时,又由于各州立法不同,从而也使乡镇实际享有的自治权力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