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高铁史上有没有出现过什么事故后来怎么样解决的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是1998年6月3日发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区艾雪德村落附近的严重铁路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受伤,也是德国境内伤亡最惨重的铁路事故,事故原因起于一个设计不良的车轮。
1998年6月3日,编号51的ICE-1列车行走884号(威廉·康拉德·伦琴号)车次,从慕尼黑开往汉堡,中途停奥格斯堡、纽伦堡、维尔茨堡、富尔达、卡塞尔、格丁根和汉诺威。
德国时间上午10时30分(UTC+1,后同),列车从汉诺威站开出继续行程。40分钟后,当列车驶至策勒区艾雪德镇以南约6公里时,第2节车厢的第3条车轴上的一个车轮外钢圈因疲乏而突然爆裂,钢条碎片插进了车厢内。当列车驶过转辙器时,爆裂的车轮外钢圈又把转辙器上的引导轨扬起一段,同时也插入了车厢走道并冲破车厢顶;在一连串效应,造成车头与第2节之后的车体分离。
由于事发时列车车速高达每小时200公里,因此引致第2节车厢抛离轨道冲入树丛之中,而第3节及以后的车厢则驶进了另一轨道上,并撞向一条行车天桥的拱位(桥梁)之上,因冲力强大,天桥桥梁被撞断后,天桥主体随即倒塌压在第3节车厢中后段,第3节之后的所有车厢全部出轨挤压在一起,两名正在桥下工作的德国铁路员工当场被出轨列车撞死。肇事列车的首节机车则继续向前行驶3公里,至通过艾雪德站后才被完全煞停。
上午11时正,110接到第一个报案电话。这时,人们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2分钟后,警察报告“艾雪德火车相撞事故”。同时消防和救援机构也接到了报案电话。最先到达的救援者是事故现场附近听到响动的居民。
11时6分,红十字会救援协调中心宣布临近的汉诺威、Gifhorn和Uelzen等地区医疗和救援机构进入紧急状态。
11时7分,第一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1分钟后,人们从消防队长现场报告中终于明确得知现场情况,一列高铁列车出轨撞桥。驶向现场的途中消防队长即下令调集本地区所有设备参与救援。与此同时,策勒市、汉诺威两架救援直升机和Fassberg直升机中队的也收到警报赶往现场。根据首批到达现场的救援人员报告,策勒的救援指挥部确认这是一场大规模伤亡事件并启动高级别的警报。该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只协助一个人问同样的时间,便通知周围的控制中心,最后由就近的汉诺威控制中心,配置了救援直升机采取行动。
为了确保重伤员能够第一时间被运走,11时18分,德铁公司决定停止运营,并于7分钟后停驶所有列车。一次偶然听到交通广播的机会,是于11时42分从国家消防学校伋出的。11时45分,开始创建控件的操作。
为救治伤者,当局搭起了帐篷,轻伤者在300米外一所健身室就地诊治,再转送医院。事发后一小时,50多名医生到达现场。12时5分,首名伤者由直升机送往医院。
12时15分起,集结区191名主要道路沿线的移动注册工作队成立。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提供从铁路发送Tunnelrettungszug,在12时25分展开救援行动。下午1时,显然有足够的急救人员在场,所有伤者在当时被发现。
经过13小时到达三山的军队坦克,后来又提出消防部门从汉诺威出动一部40吨起重机除杂物。13时45分,控制中心表示,把所有救出的伤者集中为一点,以便救援和诊治。
约15时,已有87名伤者被送往医院。15时15分,紧急警报解除,此时在邻近的县大部分志愿消防和救援服务人员已被征调。接着就开始设法移开埋住三节车厢的倒塌的桥梁。到了午夜,挖掘出78具尸体。检察官下令,所有尸体都要解剖。
大多数受害者是由于突然从每小时200公里减速到静止而死亡的,冲力相当于从160米高处坠落。
截至18时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死亡人数已达100人。当天晚上,吊车开始清理到一边碎片,而各地救援行动也继续进行。
翌日(6月4日),时任总理科尔和下萨克森州部长施罗德到达事发现场视察,他们原需出席一个基督教主教的服务,须由霍斯特Hirschler和约瑟夫Homeyer代替。当时,初步证据指出一个破碎的轮辋造成是次灾难。
6月5日,肇事列车部分零件在附近一个树林中被发现,路轨已大致清理好。6月8日,时任联邦总统赫尔佐克宣布把6月21日定为中央追悼日。事发路段在6月9日恢复行车,首列车于17时35分通过该路段。
6月10日,即事发后一星期,死亡人数上升至99人,另外两个人在医院不治身亡。
德铁在事发后,随即向每名遇难者的家属发放30,000马克(约19,000美元),之后并作出了细节的赔偿(如精神辅导方面)。而德铁就该事故的赔偿金额高达5000万德国马克(3000万美元)。
2002年8月,德铁两名官员及一名工程师被控误杀罪。因为在德国,公司是不会被送上刑事法院审讯的,只有自然人才会。案件于2003年4月审结,每名工程师被罚款10,000欧元(约12,000美元)。
事发后数星期内,德铁把所有相类似设计的车轮,以另一种车轮取代。
在事发现场的救援人员,进入车厢救援乘客时遇上困难;主要是因为ICE列车的铝合金车身及防爆破玻璃窗,令救援人员使用重型救援设备时遇上重大阻力。故德铁也把所有列车的车窗,更换为在紧急时可用锤子击破的玻璃窗,以策安全。
㈡ 火车的使用寿命是多少年
我们都知道中国铁路总公司将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动车组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通常用来指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调图后开行的CRH动车组列车。CRH为英文缩写,全名ChinaRailwaysHigh-speed,中文意为“中国铁路高速”,是中国原铁道部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
CRH1型电力动车组
CRH1型包括CRH1A、CRH1B、CRH1E三种车型。
CRH1A型电力动车组,是2004年铁道部为进行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于2004年起向庞巴迪运输和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订购的CRH系列高速电力动车组车款之一。第一组列车于2006年8月30日在青岛出厂。CRH1系列设计寿命25年。
CRH2系电力动车组
CRH2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向日本川崎重工及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订购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车款之一。目前CRH2系包括CRH2A、CRH2B、CRH2C、CRH2E四种车型。
CRH2型是以日本新干线的E2系1000番台为基础,也是继台湾高铁的700T型后,第二款自日本出口的新干线列车。CRH2系列 20年(含CRH380A/AL)
CRH3系电力动车组
CRH3型电力动车组,是原铁道部为营运新建的高速城际铁路及客运专线,而向德国西门子交通集团和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订购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CRH3型电力动车组有CRH3A、CRH3C两种车型。CRH3系列
20年(含CRH380B/BL/CL)
CRH5型电力动车组
CRH5型电力动车组,是原铁道部向法国阿尔斯通和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订购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车款之一。CRH5型电力动车组采用动力分散式设计,车体以芬兰铁路的SM3动车组为原型。
CRH5是目前唯一停靠在低站台的动车组,并且适应中国东北地区的低温,因此,CRH5很受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的青睐。直至2014年4月,共有141组CRH5A列车已经出厂,其中一辆为0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RH5系列设计寿命30年。
CRH高速动车组寿命一般是30年,第一批引进的动车组仍在使用中。动车组的维修保养中,很多容易磨耗的零件将在低级修中频繁更新,另一些相对长寿命的部件,也会在高级修中维修或替换。所以实际上30年是不断“续命”的过程。
最新的CRH380A制动系统由中国南车下属南京浦镇公司研制生产,国产化率超过90%,持续运营速度350公里,最高运营速度380公里,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每小时。
动车组的维修保养中,很多容易磨耗的零件将在低级修中频繁更新,另一些相对长寿命的部件,也会在高级修中维修或替换。所以实际上30年是不断“续命”的过程。
到了30年左右时,一些在使用周期里可以预见不更换的部件(比如铝合金车体)可能会出现因为时间和使用带来的老化、弱化,到时候就可能进行报废淘汰。
当然火车是否报废还需要看所报废火车的车况,如果车况良好,大修后仍然可以超龄服役。
㈢ 1998年的德国高铁事故中总结出的关于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1998年6月3日,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脱轨,造成101人死亡。事后,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各相关部门,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援救和调查。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车轮,更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尽管人们一度对高铁失去信心,但德国铁路公司及时、透明的调查研究,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让人们逐渐重拾信任。
新安全方案成许多国家借鉴宝典
艾雪德事发后第二天,德铁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并全面检查安全性,随后按照联邦铁路局的要求,停运所有同型号列车,对其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测,将59辆同型号列车上所有箍着钢条的双毂钢轮,换成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毂钢轮。尽管德国铁路在橡胶轮胎上具有领先技术,但时至今日,他们仍不敢恢复使用这类轮胎。
1999年,德铁根据对艾雪德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公布了一份新的铁路安全方案。这份安全方案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开展高速铁路的借鉴宝典。
例如,方案指出,由于在事故中列车撞上桥梁,导致伤亡惨重,所以德铁规定未来新建的铁路要避开隧道和桥梁等设施。
另外,在新方案中,德铁规定,要定期对列车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查,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检查。现在,负责监管的德国联邦铁路局要求所有行程超过3万公里的车轮每周都要接受检查。
而在艾雪德事故营救过程中,因为车窗难以被打破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事故发生几个月后,德铁在ICE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设置了能在紧急情况下敲碎的逃生玻璃车窗,而这种车窗之前只能在大型车厢里见到。
“对于ICE的乘客来说,艾雪德事故的确留下了阴影。但是德铁在事发后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并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改变高速列车车轮的构造方式。我认为德铁在事后处理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主攻铁路研究的教授于尔根·西格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㈣ 火车的发展历史
火车的发展历史蒸汽机车的发明
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
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从此火车开始奔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
181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而真正的蒸汽机车即火车是由史蒂芬孙(又译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的。这种车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 “火车”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费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油机车。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蒸汽火车是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的。 它的火车有四个动力轮,1840年2月22日试车,空车时,时速20公里,载重时,每小时8公里(相当于人快步行走的速度)。
电力机车的发明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重约954公斤,只在一次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做了一次表演。1903年10月27日,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
内燃机车的发明
1894年,德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并将它应用于铁路运输,开创了内燃机车的新纪元。但这种机车烧汽油,耗费太高,不易推广。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
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高速列车的发展
21世纪1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达到300公里;日本东京至盛冈的高速列车时速也达到25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贪心不满足。法国、德国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中国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条线年年亏损数亿人民币。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最高时速可达400—500公里,但耗能和辐射巨大。
㈤ 德国ICE的历史
在1986年德国国铁正式研发高速铁路。其第一代试作型试验型城际列车特快(InterCityExperimental及ICE-V)今日已经解体作研究用途,但第二代试作型ICE-S却尚存于世,并于纽伦堡的德国国铁铁路博物馆中作长期展览。在1991年5月29日,ICE试车至卡塞尔。
在1989年第一批的ICE 401型(ICE-1)正式投入服务。最初的ICE路线在1991年6月2日时修改成由汉堡Altona经汉诺威、卡塞尔、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曼海姆至慕尼黑。
自 1997年起402型ICE(ICE-2)登场。ICE 2在基本结构上与ICE 1几乎雷同,但在实际营运时最大的不同点是每一列ICE 2的长度只有原本ICE 1的一半,再以两列列车串连行驶的方式营运,其好处是在一样的运量之下ICE 2可以拥有比较大的车辆与路线调度弹性。ICE 1和ICE 2在车辆规格上,比国际铁路联盟(法语: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Chemins de Fer,UIC)建议的国际火车规格更宽和更重。ICE系列不但被计划在德国境内使用,对瑞士和奥地利等使用相同铁路宽度与供电电压的邻近国家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运用性。
为了能在未来将ICE推广至整个欧洲,ICE列车的型号已经过简化。相对于ICE 1、ICE 2都是采用推拉式的传统火车系统。为了合乎UIC的新标准,新型的ICE 403型(德国境内称为ICE-3)及406型(也就是能适应多国电压的ICE3M)皆采用动力分布式设计。所有的ICE 3衍生车型都是属于西门子旗下的Velaro高速列车平台系列,此车系最大的特色是动力输出被分散在列车各车轮上,因此各车厢推进力量相同。在相同的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车的稳定性、动力效率与爬坡能力。与ICE 2一样,ICE 3亦采用“半列”的车辆编组,即是可与另一列ICE3串连合体作远途行驶,或在行驶至中途站后拆解成两列列车行走两条不同路线,路线弹性更佳。ICE 3及ICE 3M是德国国铁最高速的铁道列车,在科隆—法兰克福及因戈尔施塔特—纽伦堡两段高速线路上,ICE3都可以高于300公里/小时的时速行走。
除了上述三种标准的车系外,以ICE 3的技术为基础,德国国铁也发展了ICE-T(电力驱动版本,有5节一组与7节一组两种编组型号)及ICE-TD(柴油引擎驱动版本)两种摆式列车。ICE T/TD不以直线上的最高速度作为主要发展的目的,而是欲保持车辆在弯道上的平均车速。其主要服务线路不是平坦的平原地带,而是多弯的山路,独有的车体倾斜技术令列车能够应付更多、更急的弯道并以更高的车过弯。因为运作费用太昂贵,柴油的ICE TD在2004年时曾一度被停用,直至2006年时供电网络尚未全面普及的德国东部对列车需求大增,柴油ICE才重新被重用。在2004年时发展出第二代的倾斜列车,称为ICE-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