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工业为什么那么强大
德国工业强大的原因如下:
1、德国是个面积小国,缺乏自然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德国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取得发展,变得更强大,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2、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因此德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确保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再以较高价格将产品卖出去,才能维持自身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德国社会普遍看重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在许多国家,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并得到医生、律师这样体面的工作。在德国,很多年轻人在高中毕业之后,不会直接上大学,而是先去参加手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选专业上大学。德国社会对手工业从业人员也给予充分尊重与认可,手工业师傅的工资普遍很高。
4、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人才。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5、德国很多中小型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对员工有责任感,员工对企业也有归属感。企业与员工的双向认同,赋予企业继续向前迈进的动力,使它们在各自细分行业处于绝对的领军地位,成为“隐形冠军”。
‘贰’ 为什么德国制造口碑这么好
这是因为德国在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力的发展国内的工业经济以及科技,这也使得德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迅速崛起,再加上德国人特有的谨小慎微,使得德国所生产的工业产品能够远销海外,德国的工业产品的质量确实受到大家的信赖,而且德国国内也出现了很多的世界级企业。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德国制造的谨小慎微,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德国制造都是非常出色的,有一些德国制造的工业产品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就选择在质量上糊弄消费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所以我们应该抵制这些黑心制造商。嗯。
‘叁’ 为什么德国工人很受尊重 中国年轻人不想当工人
德国各行各业都要求相应的技术培训,一些工种不是随便招个人培训个把月就能上岗的,这就导致竞争压力小得多,雇主为了招到足够的员工当然要保证工资足够高
另一方面德国税收相对较高,月薪3000和月薪5000欧元的人,扣完税和保险之后到手的净收入恐怕也就差个五六百。这样工人工资虽然比多数白领低不少,但实际收入不会差很多。
德国年轻人不排斥当工人和我们的年轻人不想当工人,其实原因都是一个字,钱
‘肆’ 关于德国人的工作问题
德国人工作时间短,是因为他们的劳动供养率高,差不多是6.8,也就是一个人工作可以养活6-7人,但即使这样,德国的全职太太并不多,很多妇女婚后还是工作,仅仅是因为要照顾孩子,才选择半日工作或者一周上三天班的工作。
德国人战后真是过过苦日子,所以养成了节俭和攒钱的习惯,至今德国人的储蓄率在欧洲都是第一。几十年都没变过。
德国是一个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制造业大国,加上德国人保守务实的性格,所以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实体经济不动摇,特别是德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跟风去搞什么金融创新,说白了,就是搞买空卖空的投机的胆子小。而同样和德国一起号称欧盟双发动机的法国就不行了,在经济泡沫时代,全去搞虚拟经济或者房地产什么的。
所以在金融危机中,英法意西等国遭受了重创。
现在欧盟的钱主要是靠德国,荷兰和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钱,德国已经压过了法国,成为欧盟的老大,钱袋都在德国人手里。
‘伍’ 德国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养工人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国古代将职业划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工人阶级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较于商业,因为商人始终在物质财富上高于其他职业,所以工业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垫底。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似乎也并没有真正好转起来,工人依然还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的职业,或者说不受人“待见”的职业。
但是事实上,工业并不比其他任何行业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职业低一级。工业是基础行业,是立国之本,高楼大厦、坚船利炮,哪一个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业和工人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让人们对工业改观,个人认为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工业,不重视工人的极大因素。试想现在学校的老师对差学生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工人。”连小孩子都不能给予他教育上正确的观念,何谈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让人们对工业改观,甚至是极大地促进工业的发展。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看看他们是怎么培养工人的,看看是如何发展工业的。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
封建的等级传统加上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分规制下一种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另一种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
1920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着。其义务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职业教育则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
德国小学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也就是职业学校),其学制5年,即5—9年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
实科中学,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文科中学,按照巴伐利亚州的规定:“文科中学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
这样的分流制度,学生更早进入了职业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依附于高考、中考等考试的陪衬。职业学校拥有跟其他文理科学校公平发展的机会。
并且,因为职业学校被重视,使得职业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培训方向众多,培训专业细致。这意味学生拥有更多的种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择。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更好职业专业选择,更多的可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而在德国社会中,给予优秀的技工和蓝领更高的薪水和声望。
可以说,德国工业今天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体制造成的,因为对于工业来说,不仅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一个好的工人是多么难得,一个好的技师是多么可贵,我相信不需要我赘述。而拥有这么多优秀工业人才的德国,很难在工业上不成功。
最后,虽然我国目前教育上对工业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终对他抱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重视工业,重视工人。我相信终有一天,工人也会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大家的热爱和追捧。
‘陆’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
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原因如下:
1、德国中小型企业需要和其他很多国家的企业竞争,而且必须自己决定是否要加大投资、增加研发力量或走出国门,所有风险都由自己承担。德国政府只会为中小企业创造一哗漏些研发条件,不提供具体建议。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放养”,其实是在逼迫企业自己成长,使它们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依靠自身实力存活下来。
2、德国是个小国,缺乏自然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德国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取得发展,变得更强大,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3、德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高,因此德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确保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再以较高价格将产品卖出去,才能维持自身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德国社会普遍看重纯手工制作的产品。在许多国家凯并,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正规盯芦迹教育,并得到医生、律师这样体面的工作。在德国,很多年轻人在高中毕业之后,不会直接上大学,而是先去参加手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选专业上大学。德国社会对手工业从业人员也给予充分尊重与认可,手工业师傅的工资普遍很高。
5、德国向来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人才。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之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柒’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在德国,一座王家阁剧场在二战中被美军飞机彻底炸毁,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剧院建于过去200年,但它被摧毁了。怎么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在废墟周围盘旋,雇佣了一群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和技术工人,约有数百人。花了35年才把这堆破砖瓦又放了回来。如果你现在看这个王家阁剧场,你看不到它是炸弹爆炸后重新装弹的。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士表示,“这一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德国如此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称为“不变的德国”。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山寨阶段”:学英法,偷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8月23日专门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德国制造”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侮辱性的符号。
‘捌’ 德国经济秘密武器:崇尚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公式3月24日,在意大利东海岸城市里米尼,梅伊·阿戈斯蒂诺从货架上选取修书的材料。意大利现有手工修书店大约一百家,完全走上精品道路。梅伊·阿戈斯蒂诺对修书这门手艺有着非同一般的坚守。新华社发
德国职业教育涵盖300多个职业岗位,本着在社会中磨炼、实践中成长的原则,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目的,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士。他们如同分散在德国社会各处的“零件”,组合成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
一半多中学生选择职教
德国的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徒。而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有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即德国技师的培养,正是这两个教育形式的组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优质技术人员。
与国内“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同,德国只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之路,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绩优异的中学生。
接受双元制教育毕业的技工,如有志继续深造,可申请参加工业技师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薪酬也会更高。
德国社会中不乏出身学徒但大有作为的实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14岁时做过售货员学徒;“汽车之父”戈特利布·戴姆勒出身于一个面包师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军械领域做学徒;罗伯特·博世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创业时只有20岁出头,做过几年学徒,没有大学学历,而博世本人因深知培养学徒的重要性,于1913年创建了学徒班。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克劳斯·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各行各业的技师收入可孝衫亮观,社会地位与学士相同,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超过老师或医生”。在他任教的职业学校里,有一半学生曾向他表示,愿意继续进修成为技师。
先与企业签才能再入学
曾在中国参与职教合作达9年之久的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从一开始就和企业建立关系,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与顾客打交道、与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团队。
他介绍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巧宽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内容在企业进行,学校只起到辅助作用。学生需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之后凭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申请职业学校,入学学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以实践为导向,学生一周的课程往往由4天企业实习和一天在校理论学习构成。即便在学校学习理论,职业学校也为学生配备了各种实验室,供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一切都从工厂开始,工厂是学习的起点,然后才是学校学习。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基于实际操作,学校的教学任务也都针对工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再次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案。”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容不得一点“灵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触企业和客户的经历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高质量打下基础。
比尔申克解释说,德国企业负责人通常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因为如果质量不能保证,客户就会停止与这家企业的合作,转而寻找其他更好的合作伙伴。所以,质量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塌纳一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了解学习的。(来源:重庆晨报)
‘玖’ 德国人凭什么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许,最值得我们中国人效法的就是德国人的纪守法了。有一个笑话:在半夜12时开车,看见红灯还停车的,全世界只有德国人。这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在遵纪守法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也说明德国是一个执法严格的国家。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人们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的。纵观德国的发展历史,历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说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从俾斯麦以"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到独裁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权和独裁导致下层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顺从精神"或称"臣仆意识"。盲目服从、驯服地跟随统治者,就像德国历史剧中描写的"官吏们既已作出决定,皇上也已首肯,服从就是我们的天职。贯彻帝王圣旨,想必无上荣耀。" 战后德国在西方大国的推动下,走上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道路,德国人的民主意识得到了加强。人们主动参与政治生活,自由发表个人见解,那种顺从的臣仆意识虽已被摆脱,但长期历史沿袭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于德国人的性格与意识中。在企业里,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一切按规章办事,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职工们以服从为天职,而领导者则以是否服从命令、遵纪守法作为衡量职工好坏的标准。这也是形成德国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国人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北德人就比较开放,特别是汉堡人地处港口城市,见多识广,但也有些排外,对外地人或外国人显得不那么热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别是巴伐利亚人地处内陆山区,思想较为保守,但为人朴质、热情、乐于助人。从总体上说,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团结守纪律的民族,他们在公共场合礼让老弱妇孺,不打闹喧哗,讲究公共卫生,对别人也不喜欢在背后说长道短。德国人很维护国家的声誉,尽管在大选时,各政党间相互攻击、揭短,但对外很少发表对本国的不满之词。
德国人就是靠了这样踏实勤奋百折不挠的品质,才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并成为当今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德国GDP是38180亿美元,属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且与英法的差距很大。
‘拾’ 为什么德国企业的员工忠诚度这么高
一、重视人力资源的优良传统
在德国,很多人进入了一家他们认为很棒的好公司之后,服役 20 年以上是很常见的事,甚至有些终身不换东家。
在宝马工厂,就有很多不足 60 岁的工人,却在宝马干了 40 年左右。随处可见的员工高忠诚度是德企的特色。当然,员工们认为这是因为老板先对他们好,因为任何 " 忠诚 " 都是双方的。
德企有重视人力的传统,国际化后也会把 " 德国式 HR" 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厂,四处俘获员工人心,效果卓着。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 ( BASF ) 集团人力资源总裁 Wolfgang Hapke 博士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确认:全球来看,巴斯夫全球员工在入职后的前三年,自愿离开公司的比例平均为 1.3%。欧洲的员工流动率为 0.6%,北美为 1.5%,亚太为 3.6%。
另一家德国大型企业高管透露,在德国,他们公司在部门总管级别的员工流动率只有不到 1%,当然,因为在中国和印度,人们比较乐意跳槽,所以这个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国公司员工流动率依然比当地市场的同行们低得多。
对于 " 德国式 HR",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及监事会主席罗兰 - 贝格 ( Roland Berger ) 点评说:德国企业,或者说欧洲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已经成为欧洲特色,主要体现为关怀普通员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国企业看来,股东价值可能更重要。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中国企业家接下来该怎么走,可能需要找一条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欧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国模式。
二、让法国人眼红的劳工政策
德国联邦政府虽然很专注保持就业增长率和提升生产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实际收入必须增加。
这个原则一直十分明确。哈佛商业评论之前发评论说,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 66%。更重要的是,美国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这在美国社会很具争议。
2015 年,德国政府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 1.1 万人民币。
若与西欧国家做一个比较,德国的工资并没有高得很离谱。从 2015 年 1 月 1 日起,德国逐步推行税前每小时 8.5 欧元 ( 约合人民币 62 元 ) 的最低工资标准。这低于卢森堡最低时薪 11.1 欧元 ( 人民币 81 元 ) ;法国 9.53 欧元 ( 人民币 69.6 元 ) ;略高于英国 ( 6.5 英镑,约合人民币 61.38 元 ) 。
但事实上,在现实操作中,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 " 最健全 " 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 65%。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 300 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 " 父母金 ",是很多国家闻所未闻的。
在过去的十年间,德国政府针对劳工市场,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除了对有孩子的家庭,或单亲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还催生了很多 " 迷你工作 " ——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资低但雇主缴纳社会保险。
这种工作时间灵活的小零工大大丰富了德国的就业市场,保证了就业率,减轻了很多企业的负担。法国曾有官员公开指责德国大量 " 迷你工作 " 的存在对法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出手阔绰的德国企业
先不说德国联邦政府的态度,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都很大方。
EM Motive 主席 Alex Humpert 坦言,他们在德国 Hildesheim 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 36 欧元到 40 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 40 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 6400 欧元。
采访中还有德企的管理层对新浪财经私下说:宝马车的一条生产线可能就价值几百万欧元甚至更高,这些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待遇丰厚。德国产品售价高,背后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觑。
德国化工制造企业巴斯夫 ( BASF ) 集团人力资源总裁 Wolfgang Hapke 博士解释说:" 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 那些让员工感觉没有归属感的企业,我觉得是公司把钱看得太重了,对员工不够好。一家企业要办得长久,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盯着短期利润。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规模,所谓企业的‘中央集权’式惯例已经很难奏效了,每名员工必须都要能得到驱动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围同等重要的待遇。" 一位不愿具名的德企高层对新浪财经坦言。
四、独有的员工关怀文化
在对宝马的采访中,我学会了一个新英文单词,叫 " 人体工程学 "。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
在宝马德国 Dingolfing 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 人体工程学 " 这个词在宝马的生产部门出现频率很高,主要因为他们认为工厂生产线的设置和安装必须考虑到适合人体结构。
这些符合人体工程学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产线,都体现都在细节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而随处提供的舒适板凳;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员工加强照明度。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宝马集团生产部发言人 Saskia Ebbauer 解释说:" 自动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断重复,又消耗体力的简单任务以后都可交给机器人,由他们承担所有繁重劳动,这也是未来工厂的特征。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厂运营的重要组成。"
所以宝马一直朝着把员工照顾好的方向努力。
宝马集团有 70% 的员工都在德国工作。宝马集团的用人原则和人力资源计划,基本可以与德国的情况相匹配。据宝马的分析数据显示:到 2020 年,德国工人的平均年龄 50 岁以上的比例将从 15% 增长到超过 35%。
2004 年,宝马集团发起了一个全面的 " 今天为明天 " ( Today for Tomorrow ) 的项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纪变大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人们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 简而言之,我们要创造适合各年龄段的工作环境。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老年生产线’,更没有‘轻量级工作站’,只有可适合各年龄层的生产线。即使是年轻的工人,也要保证他们在岁数增长的同时身体健康,可以长期保持生产力。"Saskia Ebbauer 说。
五、舍得对员工的未来进行投资
再来说说弗朗茨 - 菲润巴赫 ( Franz Fehrenbach ) 的故事。他在 1975 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博世公司做培训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发和设备都很阔绰。28 年后,菲润巴赫从培训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并在 2014 年 7 月受任为公司监事会主席,成为博世工业信托公司 ( RBIK ) 合伙人。
"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因为这家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350 个国家的生意运作,不同的业务板块,意味着不用换公司,就可以学到很多,给每个人的机会巨大。我曾经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块都有工作经历。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间公司,事实是,我都找不到要离开的理由。对于其他忠实的员工,我觉得他们是对于我们公司的运作模式很满意。"
我问菲润巴赫:" 假设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应聘博世公司的职位,可他三年内换了三家公司,你是否会聘用他?"
菲润巴赫笑答:" 他根本不可能从我这里获得面试的机会。"
" ‘持续性’对于我们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诺,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断。" 他说。
菲润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 Robert Frederick Veit 何其相似。Robert Frederick Veit 是德国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 CEO,当被问到为什么德国企业员工对老板很忠诚的问题时,这位身材高大、语速飞快、语锋犀利的戴姆勒 " 老兵 " 拍拍自己胸脯说:" 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 22 年,从学徒做起,之后很幸运的参加了管理培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难道还不是个好例子?"
Robert Frederick Veit 进一步解释说:" 公司的发展很稳健;国际化程度很高;给员工很多机会——我自然不会跳槽。"
戴姆勒卡车中国合资项目总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史蒂芬 ( Stefan Albrecht ) 坦言:" 德企的员工忠诚度很高,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公司肯对员工投资,让员工开心。员工自然也会付出更多,对老板忠诚。这是双向的。"
当然,所谓 " 投资 ",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 " 终身学习 ",可在巴斯夫 ( BASF ) 集团人力资源总裁 Wolfgang Hapke 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在 Ludwigshafen,有 600 名雇员转做临时职位或者是调动到其他岗位。
"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