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国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德国采行社会市场经济,拥有高度技术的劳动力、庞大股本、罢工较少发生且具高度创新能力。德国为欧洲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按国际汇率计算,德国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于2011年,德国为欧盟预算最大出资国。服务业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71%,而工业与农业则分别占28%及1%。德国于2012年5月时失业率为6.7%。
德国对欧洲经济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态度,在经济政策上逐步遵循欧盟各国及欧洲会议之决议;德国于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为流通货币,该项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负责,而德国为欧元区的主导力量。虽然两德统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区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显高于东德地区,而促进东德经济整合及现代化的长期政策将持续至2019年,前西德地区每年约向前东德地区投入800亿美元。德国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规模500亿欧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避免部分产业衰退及所伴随的失业率上升。
以企业营业额排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32家企业的总部设于德国。德国DAX指数则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国公司组成。德国较着名的企业包括梅赛德斯-奔驰、BMW、SAP、西门子、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奥迪、安联、保时捷、拜耳、罗伯特·博世、妮维雅等。德国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也相当重要,约有1,000家此类企业在各领域居领先地位而被认为是隐形冠军。
Ⅱ 德国统一模式
从两德统一的结果来看,德国的统一是一种典型的吸纳型统一。吸纳型统一是指实力较弱的一方“加入”实力较强的一方,且完全按照后者的模式改造自己。两德的统一由西德来主导,而且是按照西德的制度框架来进行的,具体表现在:
(1)东德以联邦制的形式加入西德。。西德《基本法》明确规定了西德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东德则于1952年7月废除州建制,将全国划分为1市(柏林)和14个专区,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1990年8月3日,两德通过签订“第二个国家条约”,解决了他们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的不同。
(2)西德对东德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在经济体制方面,在西德的帮助下,东德实现了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政治体制方面,西德按照自己的模式重新改造东德的公共管理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系统,如在行政管理机构方面,西德改变原东德中央集权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恢复州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Ⅲ 德国的统一模式是
你问的是哪一个时期,我给你三个答案;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也就是巴巴罗萨,1152—1190在位,曾经一统德意志,此人也是希特勒的偶像,后来的对苏作战计划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十九世纪中期,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其间排除奥地利、打败拿破仑三世(杂牌拿破仑)统一德国,1870年德皇的加冕仪式是在凡尔赛宫进行的,这也是法德世仇的开始;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Ⅳ 德国统一的模式是什么
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分裂是二战的产物。在德国问题上,二战胜利国都有自己的权益。然而两种制度造成了东西德发展不平衡。东德大批移民涌入西德,寻求富裕生活。柏林墙的开放没有减缓东德人自东向西的移民运动。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东德人迁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达极限。“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留下来;不引进西德马克,我们就找它去!”东德人在街上高声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东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快用西德模式同化东德。但也就在7月,德国统一的最后障碍也被扫除。两个德国与四个同盟国经过数月“2+4”会谈达成了协议。赫尔穆特·科尔成功安抚了英法两国对一个重新崛起的德国的恐惧,并以承担苏联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换得了内外交困的戈尔巴乔夫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的首肯。东德人和西德政府实现了愿望。1990年10月3日零时,联邦德国国旗在柏林国会大厦上冉冉升起,国会大厦周围的街道与广场上,百万民众在欢庆。
Ⅳ 德国统一模式是什么
德国统一的进程
自从德国分裂以后,虽然重新统一德国一直是东、西德乃至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受到整个国际形势尤其是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约,关于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80年代末,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再度成为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预言,德国将在10年内实现统一。法国总统密特朗说,德国统一将是本世纪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国统一进程的发展之快则大大地超出人们的预料。
1987年,昂纳克作为东德领导人首次访问波恩,揭开了两国关系中新的一页。
1987年9月,匈牙利开放了它与奥地利边界,在此后的几个月内,先后有50多万东德人从奥地利进入西德,西德承认这些东德人是它的公民,接着民主德国接二连三地发生全国规模的游行示威,党和国家领导人发生重大改组;11月9日,东德开放柏林墙以及同西德的边界,西方人士认为,民德发生的这些事件,是德国“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11月28日,西德总理科尔提出了两个德国统一的10点计划,在东、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美国国务院当天立即表示支持科尔的建议,发言人塔特怀勒说:“科尔总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对德国统一的最深切的愿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
东德总理莫德罗斯断然拒绝科尔的计划,但建议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东德政府认为:科尔的计划几乎没有注意到两个德国的主权和独立,如果采用“联邦”一词,人们就懂得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罗访苏两天后提出了一项历史性的两德统一方案,根据其方案,在统一的德国保持“军事中立”的前提下,东西德首先签订条约,建立把经济、货币和运输系统统一起来的联邦。此后两国建立议会委员会等联合机构。第三步则是将两国主权交给已建立的权力机构,最后通过选举,召开统一的议会会议,制定统一的宪法和决定统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联邦形式统一德国,首都设在柏林。
莫德罗的统一方案大大促进了德国统一的进程,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科尔发表声明“坚决拒绝德国中文化的概念”。认为新的德国采取中立政策是危险的,统一的德国应留在西方联盟内,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军事化。
美国则强调,必须在德国继续同北约结盟并不断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的条件下实现统一,统一的德国仍应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法国也反对德国保持中立。
英国对统一的德国深有戒心,撒切尔夫人强调:“德国的统一不能影响欧洲的边界和安全。
苏联则强调:一个统一的德国留在北约组织内是不能接受的,戈尔巴乔夫还发出警告说,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尊重欧洲的边界,任何破坏军事——战略均势的行动都是苏联所不能接受的。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强调,西德应“最终和无条件地承认奥德——尼斯河是波兰西部边界,并强烈要求参加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
鉴于德国曾是两次大战的策源地这一事实,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会对欧洲各国再次构成威胁,自然是东、西欧国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成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对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德国统一问题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所制约,但统一的列车已经起动,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将在欧洲重新出现,似乎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生效后,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实现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并于8月23日鉴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或第二个国家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于德国统一已大势所趋,而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式却相当严峻,为了减少统一后的德国对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损害,同时为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并尽可能为自己在欧洲新格局中争取一个较为主动的地位,苏联由过去反对统一的德国归属北约转而改为采取顺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尔访苏时,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最终达成协议,双方宣布统一后的德国将享有“充分的主权”,“它有权独立地决定属于哪个联盟”,协议内容还包括统一后的德国的疆域,3至4年内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美、英、法军队在此期间留在西柏林,未来德军最高限额为37万人;未来德国不得制造、拥有和支配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等。由于统一后德国联盟归属问题得到解决,消除了德国统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碍,9月2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2+4”外长最后一轮会议上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其后两个德国在10月3日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整个德国,特别在被重新定为首都的柏林,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至此困绕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最终解决,这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结束,而以德国统一为起点的欧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开始。
Ⅵ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是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1、基础教育层级
教育体制开始的前四年,有些邦是六年或是在第五以及第六年有独立的。
2、第二级初阶:
在结束小学阶段后进入此层级,主要分为三个类别:职业预校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文理中学Gymnasium。
3、第二级进阶:
衔接文理中学第二级初阶的学生以及职业教育再深化的教学内容。
4、第三级高等教育:
分为传统大学、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形态。
5、衍生教育:
含括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范筹,以及非制式规定的、私人性的、职业性的继续教育。
德国教育政策的改变:
1、数字化:德国的许多学校还缺乏高速互联网、必要的技术以及对新的授课方法感兴趣的教师。中小学数字公约将改变这一点,联邦和各联邦州希望以此提高中小学的数字化配置。
2、机会均等:在教育方面,德国政府认为所有儿童都应获得均等的机会,可德国的教育成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社会背景。不过发展趋势是积极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均等。经合组织国际中小学教育成果研究 -- PISA发表的一项专项评估揭示了这一点。
Ⅶ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什么模式
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公开宜称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对公司实行监督。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戴维·柯茨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和基督教民主”[4]。德国模式的优点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缺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甚至是“莱茵模式”。
Ⅷ 什么叫德国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不能选择第三产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而要选择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这是时下颇为流行的一种论调。出现这说法和近年来中国经济政策调整有关。
房地产、互联网产业、教培等产业纷纷遭到政策调整,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都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遂有了上述“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的说法。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出于想象: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是有依据的,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80%左右。那么德国呢?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也就是说农业和工业在GDP中占比小于30%,更不用说二产中的高端制造业了。
“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是没有依据的,美、德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德国的工业在GDP中的占比近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最低点是2009年的19.7%,2019年出现了次低的21.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将近1个点,比美国的19%并没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英法日德的服务业占比都在70%上下,不分轩轾。欧盟整体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要达到66%以上,内部差距不大,德国的排名也不低。德国的高端制造业发达,只是相对而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业的底子都很厚,连金融立国的瑞士在高端制造业上也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哪里有什么“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只有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发达国家模式,各国之间区别无非是产业结构的细部差异,有的服务业占比更高些,有的工业部门更强一点,共性远大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