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国人口、城市、工业分布均匀的原因
德国总体概括是都属于从法国北部到中欧再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平原地区,河流较多。开发较晚(相对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因为气候较为寒冷还有森林茂密,中世纪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都逐渐被开发,建立众多城镇,至于说人口城市分布均匀主要还是这一地区基本地理条件都比较类似,没有什么特别不适于人类居住的例如沙漠热带雨林冻土带等特殊恶劣地理环境,别的其实再怎么分析也都是从这个基础而来。至于工业。。。那个只能说相对均匀,早期工业特别需要煤铁等资源,因此其实都是就近建立的,所以才有大鲁尔工业区。这个可真说不上太均匀。现代的话,大多发展高科技低耗能的工业的话,资源条件限制就不太明显了,人口城镇分布均匀再加上政府可能有意识的规划,工业自然会分布比较均匀了。其实这个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分布均匀只能是一个附带的结果,没有不适宜居住生活的地区自然就没什么不均匀了。那么小的国家可别和中国俄罗斯这样面积广大的国家比
Ⅱ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而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如下。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2.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炭量逐渐降低,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3.世界性钢铁过剩。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继下降。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鲁尔区钢铁工业生产萎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技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的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Ⅲ 德国工业区和城市分布图(地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是其经济的主导部门。1980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8%,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8%;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5.3%;工业品及机器的出口值均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内陆性,即工业主要分布在内地,象鲁尔区、萨尔区及一些内陆大城市如慕尼黑、纽伦堡和汉诺威等地,都是全国最着名的工业生产基地。
形成西德工业生产多集中在内地的主要原因是:(1)德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工业化起步迟。当它大规模发展工业时,火车、轮船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发展工业的原料和燃料以及工业产品,可以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输,因此,工业不一定要布局在沿海地区。(2)它的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不是埋藏在沿海,而主要分布在内地。(3)内陆地区,特别是历史通道莱茵河及其支流谷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另外,内地还具备了发展工业的其它条件。由于进口原料的不断增加和老的工业区生产过分集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近些年来西德工业分布有向沿海地区推进的趋势,汉堡、不来梅等港口城市的工业增长特别迅速。
Ⅳ 德国拥有欧洲第一的GDP,却没有世界级大城市,这是为何
无非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像慕尼黑的啤酒,斯图加特的大奔,汉诺威的乳胶膝,多德蒙德的煤…
两战后,西德工业几乎是从0起步,而且西德在政府成立前分别为美、英、法控制,各干各的,谁也不鸟谁,工业自然就分散了。
而且德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未能统一,导致中世纪早期城市出现时还没有出现“德意志”的概念,于是工业起步时已经被落下,来不及形成单个的特大城市了。
此外,德国的工业化起点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欧老牌列强早已把世界瓜分得差不多了,作为姗姗来迟的后起之秀,必须从他们手中抢地,那么只能和他们硬刚。偏偏德国又是欧洲十字路口,当时与法国、奥匈、俄国都接壤,只好把兵工厂等分散在前线附近来应敌,基本被后来工业体系布局沿袭,故工业分散。
再加上战火推残,德国城市几乎是一次次一炬焦土,又一次次涅槃重生。没有世界级大都市的遗憾,记载着曾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刀光剑影、电光火石,盼望着欧洲联合、永不相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Ⅳ 德国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LZ您好.
德国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德国城镇化晚于地中海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和森林分布,工业革命时代周边国家尤其是西和南已经形成了诸多市场,这使得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德国工业会稍微偏向西和南
工业革命时代,早期的工业依赖煤炭等原始资源,因此以大鲁尔工业区(西北)为代表的煤炭资源丰富地区最先被开发,(当然当地河流水资源,水运资源,铁矿资源也很不错),还有很重要的是当地靠近西欧,大航海时代的比利时,荷兰出海口.
境内河流较多,多平原,全国地理条件相似,并没有特别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城镇化(劳动力市场)在全国是均匀的,后期如德国最发达的汽车工业,奔驰,宝马和大众的总部在德国不同的地方.这也有政府或者人为干预的结果.
微电子,宇航等新兴产业分布于南部,而海洋工业为代表的不莱梅,汉堡,柏林因地制宜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发展,但整体看,中小企业还是均匀遍布全国,
近年来大鲁尔工业区又有老树焕新芽的趋势,主要在于当地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好,靠近比利时荷兰港口,交通更为便捷
大致上是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