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二战时期怎么反省

德国二战时期怎么反省

发布时间:2023-07-16 10:00:05

1. 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铭记历史 警示未

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纳 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
早在1949年12月,第一任联邦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一次集会上就谴责纳 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承认“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2. 举例说明:德国为什么能彻底反省二战罪行

从德国的角度来说,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败国,战争对德国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不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其实是德国损失了大量的男性人口,而在男权社会中,少了能担起重任的男人,德国又有什么勇气可以不彻底认错呢,实力决定一切,这是其一;其二,德国战败之后被美国和苏联彻底瓜分,成为美苏争霸的傀儡国,代价太大,而早已支离破碎的德国已经无法承担这样惨痛的后果了;其三,世界大战给德国带来的伤害是惨重的,同时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深受战争危害的德国人民知道要想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向世界承认自身的罪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勇于承认错误,表露和平的决心,其他国家才能够容许德国的生存,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德国又会发动战争了呢? 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第一,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担忧,日本战败之后收到美国的庇护,成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国,借由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的威慑,日本对于认错一事便显得无所谓了些;第二,日本本身是一个崇尚强者的国家, 唐朝时被我们中国打败,日本便派使者来中国学习实行全面唐化,而在二战中,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让得日本元气大伤,也由此激发了日本的崇尚强者的心,日本从来就没有觉得他们是被中国打败的,在骨子里,日本还是看不起中国的,即便是在今天;第三,日本的政治体制也决定了日本不会彻底反省二战,二战后,日本算是一党独大,自民党对想要反省的左翼势力不遗余力的加以迫害也是使得日本无法彻底反省二战的原因。

3.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 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他疯了

4. 如何正确反思二战

在人类的历史上,爱与恨、生与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个人话题。在国家层面,战争与和平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
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60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不能反思提升。近日报载,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儿子找了一个犹太女友,这个犹太女孩竟遭多人羞辱,反映出欧洲种族主义文化的顽固性。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不知伊于胡底。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厘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60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6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5. 二战后,德国如何用电影反思历史

纳粹法西斯,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个无限敏感的词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纳粹法西斯便是罪恶极权制的代名词。作为法西斯发源地的德国,从将投降日定为解放日那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反省。

从全民接受反战、反法西斯教育,到毫不避讳提及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以及其他民族的伤害、展开各种各样的悼念受害者活动、大力宣传本土反法西斯组织,德国堪称反醒二战最彻底、也最深入的国家。其实希特勒法西斯暴政对待德国本土异议人士的迫害,对德国民族的伤害,也不可忽略。

当时大批大批的德国青年被洗脑送上对外扩张的前线,充当法西斯扩张势力的工具、炮灰,纳粹对本土的思想控制、恐怖镇压,将本国智障儿童、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批量“消灭”的残暴政策,比之对待其他民族的发指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二战时的德国本土亦存在一大批热爱自由、反对法西斯的人,有的秘密成立地下抵抗组织,在大后方屡屡重创纳粹,这类秘密抵抗组织从1933年开始逐渐增多。

例如慕尼黑大学生组织的“白玫瑰”便是有名的抵抗组织,2005年,德国导演将这支抵抗组织的事迹搬上银幕,取名《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2005);

更有甚者,在纳粹内部亦有识破希特勒暴政本质的军官发起秘密刺杀行动,据统计,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高达15起之多,最着名的莫过于史陶芬堡发动的“瓦尔基里”行动。去年阿汤哥亲自上阵,在银幕上再度演绎这一传奇事件。

极权制度曾将德国民族拖入最黑暗的深渊,群体性狂热曾将德意志民族热爱自由的精神摧毁殆尽,二战后新出生的德国人面对父辈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迷惘。正是有着如此特殊的背景,比之其他国家,德国电影对反思二战题材、反思极权制度题材的偏好显得尤为突出。

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帝国陷落》Untergang, Der(2004)根据希特勒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和史学着作《希特勒的末日》改编而成,影片犹如纪录片般客观冷静地呈现了纳粹帝国最后的时刻。

本片最大的优点,便是并未将希特勒与纳粹军官脸谱化,而是费尽心力想要触及、剖析最深层的问题:全民狂热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极权制度是如何将人煽动得泯灭人性的?

终战曲之二的《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则将视角深入纳粹军官学校,聚焦纳粹如何将一群少年打造成泯灭人性的种族主义分子。

影片通过两个少年最后以死解脱的悲剧和另外一个少年理想的幻灭,来控诉纳粹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终战曲之三――《希望与反抗》则直接表现慕尼黑地下组织“白玫瑰”两位当事人反抗纳粹的事迹。影片大部分的场景是直接呈现女主角被捕后,与纳粹审判官激烈辩驳的过程。

朱丽娅?耶恩奇(Julia Jentsch)扮演的女主角索菲亚对自由信仰的执着、临危不惧的勇气,真真让人感受到黑暗年代里自由斗士的铮铮铁骨。

面对纳粹偏执的种族主义言论,索菲亚冷静无比,一一进行反驳。纳粹种族主义站不住脚的言论在正义与良知面前,显得苍白、不堪一击。最后她在审判席上说出了让纳粹心里发毛的一句话: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站在我们站的地方。

正像结尾主人公被处决前呐喊的一句“自由万岁”,这部电影其实是一曲纯粹的自由颂歌。

去年那部《刺杀希特勒》Valkyrie(2008)即是照搬那场着名的刺杀事件,商业化的制作班底将一个英雄式的刺杀行动表现的如白开水般无味。

毕竟,纳粹并不触及老美的神经,反思极权与纳粹,那是德国人的事。

无论如何,这些正面表现反抗纳粹独裁实例的电影,都表明了,当时并非所有德国人都屈从于纳粹,正义与良知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失过。

去年两部涉及政治题材的影片――《朗读者》The Reader(2008)、《浪潮》Die Welle(2008)也是关于德国二战创伤最典型的例子。

《朗读者》主要聚焦战后新一代德国人直面父辈犯下的罪恶的矛盾心态,刚出生便要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是战后新一代德国人的集体命运。

影片通过主人公麦克的视角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所爱的人曾经是杀人不眨眼的纳粹?为什么父辈会做出如此泯灭人性的举动?麦克既想去理解安娜,又同时要谴责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过。

但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无法统一的悖论。《浪潮》则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一步步还原极权制的兴起、发展、走向失控的过程,

以警醒人们,即使在这个人人都以为纳粹已成为过去的现代文明社会,极权制依然会随时随地借着另外一种面目复活。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战败,领土被同盟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划分成四个区分别占领。

美、英、法三国占领区联合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苏联占领区独自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自此,战败后的德国便一分为二,分界线便是穿越柏林城的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人为分割线。

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气氛的日趋紧张,东德政府于1961年在东、西德分割线上砌起一堵墙,目的是防止东德技术工逃往西德。

如此一来,柏林两端的市民便不能自由往来,从而酿成为德意志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分裂之痛。彼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有一篇颇为着名的演讲。

他这样驳斥柏林墙的不人道:“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民主国家)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受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

一堵柏林墙,将两边的至脉血亲一朝隔断,然而向往自由的德国人民一天都没放弃过翻越这堵墙。每年大批东德人冒着被边境警察击毙的危险,翻越柏林墙,逃向西德。

如《逃出柏林》The Tunnel(2001)中呈现的那样,有开着汽车直接撞开柏林墙,逃向自由世界的成功例子;亦有被边境警察实弹击中,横尸柏林墙下的悲剧。

总之,一堵柏林墙演变出多少悲喜剧。后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东德并入西德,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柏林墙历经三十载,成为德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创伤之一。如今残存的柏林墙遗址犹如一道刺目的伤疤,提醒着德国人曾经经历的苦难。

德国电影对这段历史多有涉猎,2001年一部《逃出柏林》便是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柏林墙下的逃亡事件。

影片中一帮东德人费劲九个月的时间挖通柏林墙地下一段通道,帮助亲人逃出东德。

电影最大的诟病便是将西德简化为自由乌托邦,将东德形容成极权牢笼,从而抹杀了影片更深层次探讨柏林墙问题的可能性。在这部影片中,一段离奇的逃亡故事在三小时片长被表现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多条线索有条不紊地穿行其间。

只是,类似于《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式的成功故事与英雄式高大全的人物塑造,使得这部旨在反思柏林墙历史的电影显得过于通俗平凡。

而逃亡的目的――自由,却未能得到更刻骨、更深化的剖析。最后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消解了影片的真实性,从而使得这部电影看上去犹如冒险故事般虚空。

同样着墨于东德极权体制的罪恶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窃听风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更能打动人心。这得益于影片对于人性的深度开挖和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通过表现一个生活在极权体制中、并为之效力的秘密警察的人性苏醒,以表达极权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同时寄托人性最终将冲破极权牢笼、走向光明的美好愿望。

在一个遍布秘密警察、对国民生活进行严密监控的集权社会中,民众随时面临被拘捕、被窃听的危险。各种丑陋的怪象借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上演:丑陋的文化部长肆意利用手上的权利,霸占美丽的女演员。

影片中这令人作呕的一幕,便是借喻集权制度假以各种冠冕的理由,肆意践踏人性。片中美丽女演员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便是美好人性被暴政摧残至泯灭的活脱脱的范本。女演员最后逃不开负疚的心理,被急速飞驰的汽车撞死在马路上,一朵美丽的鲜花就这样凋零了;

同样死去的还有与世无争的导演、知识分子,他选择了自杀,因为在黑白颠倒的年代里,“自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他们不能忍受那样活着。

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才是唯一的希望。”导演通过这两个人物不同的死亡,表达个体对极权暴政最沉痛的控诉。本片虽与柏林墙并无直接的联系,

但其内在的精神却与当时的政治势态休戚相关。

再者,东德严肃的政治气氛是促使柏林墙诞生的因素,更是促使大多数东德人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最直接因素。

依照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讲,影片中像维斯勒这样觉醒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都未曾有过,真正的历史,比电影里呈现的要黑暗得多。

如果说《窃听风暴》有着冰锥刺骨的冷硬质地,那么《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2003)则显得更为温情默默。

这部影片聚焦柏林墙倒塌之后一个东德家庭的喜怒哀乐。对柏林墙的反思发人深省,既有对东德极权体制下思想控制的无情揭露,又不时地流露出对旧时代的怀念,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和残酷,伴随着每个个体的记忆,成为时代的注脚;

被高度美化的西德却也并非尽如人意,两极不对等的社会一朝融于一体,无尽的矛盾、麻烦便接踵而至。逐日恶化的就业形势、物欲侵袭、价值观面临挑战等等问题,均是柏林墙带给德国人民的创伤后遗症。就像那座被直升机吊起的列宁雕像,

在夕阳余辉中缓缓走下历史舞台,一个时代无可奈何地结束了。有惋惜、有留恋,然而终究要面对新的生活。亚历山大庆幸母亲能在自己亲手打造的旧世界中死去,而她的骨灰会随着她生活的时代随风而逝。

6. 德国二战后自觉反省认罪的原因谁知道

战争刚结束的几年里,德国社会普遍存在“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心态,对二战的反思也主要局限在学术范围内。1951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阿登纳政府试图尽快甩掉历史的包袱。1949年9月和1954年6月,联邦德国议会先后两次通过大赦法案,连一些直接参与过大屠杀的纳粹头目也被释放,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60年代,联邦德国开始了对战争的深入反思。1963年,在法兰克福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分子的审判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战胜利20周年之际,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海因里希·吕布克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解放日发表讲话,联邦德国开始打破对纳粹罪行的缄默,社会舆论开始广泛讨论大屠杀。年轻人开始问他们的父辈:什么是大屠杀?什么是集中营?你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你是不是纳粹党党员?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跪下,表达德国的道歉和对二战的忏悔.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飞跃。
德国明白的是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对比的说下日本二战中有时连自己官兵的生命都不在乎,它又去如何反省残杀别国人民的罪恶呢。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二战时期怎么反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1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3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