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是怎么耕地

德国是怎么耕地

发布时间:2023-07-17 06:06:19

❶ 令中国农民头疼的秸秆,却成了循环农业的宝藏,德国是怎么做的

在所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德国的循环农业可谓名副其实。德国循环农业是一种将种植业、畜牧业和加工业有机联系起来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在整个生态链中形成良性循环。基于循环农业模式,德国农民有两种典型的秸秆处理方式。

上述两种工业经营模式使秸秆成为德国发展循环农业的瑰宝。这种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农业模式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什么德国的循环农业不能在中国发展呢?

事实上,循环农业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农民在“土地种植-育种-还田”环节上的脱节。由于土地管理模式的限制,我国许多大种植者和大农场独立存在,很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发展循环农业还是让稻草有更好的出路,都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❷ 有机农业不是回归传统,看德国有机农业有哪些"黑科技

德国有机农业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在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 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 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但是这一农业系统并不是简单回归传统农业, 而是充分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总的原理,是通过各种农艺措施,创造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和能够抑制病虫害的环境条件。同时通过农牧共生兼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
土壤病毒诊断及去除
战后, 德国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高产作物及高水肥环境的持续, “土壤病” 即作物连作症越来越严重。近年来, 德国的植保科学通过化学技术, 从土壤中分离鉴定相应的植物毒素, 把这些积累的毒素从土壤中清理出去, 作物就可以健康地成长。这一技术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而且与现代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目标体自动识别相结合。
创造益生生物环境
为了给益生生物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要求保护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德国农业提倡在同一区域种植多种作物及保留非生产性作物的生长区域。
提倡少耕法, 保护土壤结构;减少翻耕、土表的机械使用, 改善土壤结构。这样既可以保证稳定和多样化的食物供应以及营业丰富的食物, 此外多种作物共生共存, 增强了田间昆虫等益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合理轮作倒茬及间作
德国有机农业总结了传统农业中在作物的倒茬、轮作、间套作等方面丰富的经验, 对谷物、大豆、麦类、果园、蔬菜等连作障碍和“茬口” 问题, 科技人员和农场主采用了相应的轮作、间套方式予以解决。不同的作物间、套、混种, 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为害, 也有利于控制杂草的生长。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如增加覆盖、调整播期和成熟期、利用抗逆品种、应用植物杀虫剂及驱虫剂等, 使农业生产系统的病虫害减少到最小。
值得一提的是, 德国农业是个高度机械化的产业, 间、套等农艺措施对农机及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无条件满足客户要求的商业精神, 德国农业机械进行了多种配套, 从而满足了这种要求。德国农业机械的质量及配置标准较高, 政府有关机构每年对农机具进行审检, 以保证其高性能。
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 因其种类的不同, 对适于其生长的酸碱度(pH值)有一定要求, 如适宜微酸性的有根肿病、紫纹羽病菌等;适宜酸性的有腐霉菌、晚疫病、丝束霉菌、白纹羽病、白绢病、黄萎病、菌核病菌等;适宜酸性—弱酸性的有镰孢菌等。土壤传染病菌除马铃薯病菌外, 其他几乎都是真菌, 所以都喜酸性土壤。
因此, 如果把土壤的酸碱度调整到中性至碱性, 就能预防土壤传染病。相当一部分植物病害与温度、湿度及光照等相关, 德国科学家针对作物具体病害, 制定了不同的作物栽培方案, 通过垄沟、减小密度、缩少郁蔽度、增强透光来控制病虫害, 取得了巨大效果。在农场已形成了不同作物实施相应的栽培方案,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注重施用有机肥
德国有机农业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等外源合成物质、减少机械破坏外, 还十分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 给放线菌以丰富的营养, 成为优势菌群, 控制农作物病害发生为害。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包括种植绿肥、深根豆科作物、农地休闲、增施有机肥料等。
欧盟鼓励旨在改良环境的农业补贴, 德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始终是处于欧盟统一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下, 与之保持一致, 并随着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而变化发展。在补贴制度上, 欧盟对农业不再实行产量补贴, 而是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补贴和对牲畜的头数补贴, 以及休耕地面积补贴。
农牧结合维持土壤氮素平衡
德国家庭农场多以养畜为主, 兼营种植业。在政府政策鼓励下, 有机农场只施用有机肥, 使畜牧业和种植业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减少了化肥施用过多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德国农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畜牧业十分发达, 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这种生产结构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为人们提供高质量、高营养的乳肉制品, 在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 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增加了农业产值。
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了80%以上的谷物饲料,另外近20%的饲料问题则由进口解决。发达的畜牧业是德国有机农业的肥料基础。
应用植物化感技术增强作物抗逆能力
德国农业对现代技术的应用, 有利于环境改良,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学家寻找到新的途径——植物强壮, 增强植株抗性。用自身保护替代药治, 保护比防治更重要, 这是德国农业界的普遍认识。
德国的农资登记中, 有一栏植物强壮剂的物资, 专指增强植物抗逆能力的农资。此外, 德国农业中应用植物源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修复调理土壤, 消除土壤病害对作物的影响。

❸ 法国和德国耕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法国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任答两点得1分) 德国热量条件较差,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较贫瘠(任答两点得1分)

考卷答案里找来的

❹ 法国、德国耕作业条件的差异

法国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德国热量条件较差,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较贫瘠

❺ 德国北部为平原,但小麦种植区却在中部和南部的河谷地带,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原因。

1.北德多城市城市和工业区,耕地小。
2.北德有限的耕地由于市场区位选择,发展产值更高的花卉等产业。
3.最主要的是,北德气候冷湿多阴雨积温低,不利小麦生长。
4.北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贫瘠夏季温和,冬季阴冷,日照时间少(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发展畜牧业;南部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灌溉水源充足

❻ 德国的农业主要以什么为主,德国的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德国的农业以畜牧业和谷类作物为主,其中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极为发达。德国会利用科技来栽培出优质牧草,所饲喂出的牛羊膘肥体壮,肉质好,同时德国也会研究良种牲畜的繁育,以此培育新品种从而发展畜牧业,因此即使德国的可耕地中只有约1/6是牧场,但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可自给自足,也可供出口。

一、德国的农业主要以什么为主

1、德国的农业以畜牧业和谷类作物为主,其中畜牧业极发达,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农业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其农业特点是集约化、大规模以及纯机械。

2、德国畜牧业发达的特征是重视科技,会利用科技栽培出优质牧草,用此牧草养育出的牛羊膘肥体壮,肉质好,同时德国也致力于研究良种牲畜的繁育,培育新品种,因此即使在德国的可耕地中,只有约1/6是牧场,但生产出来的牛奶、黄油、奶酪等产品不但可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出口。

3、德国的粮食主要依赖于进口,其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薯仔、大麦等。其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目的在于为牲畜提供饲料,而且德国发展种植业,是为了充分利用牛羊粪为作物提供生长肥料,因此大部分的农场在施肥时会选用该有机肥。

二、德国的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1、分布特点和原因

(1)德国北部:北部多为平原,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湿冷,热量不足,适宜发展畜牧业,不宜发展种植业。

(2)德国南部:南部多为山地高原,但因为纬度较低,所以在海拔较低山谷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与高原则以林业与畜牧业为主。

2、德国的主要经济作物

(1)甜菜

甜菜主产区位于北部,1994年田菜的产量为2900万吨,占欧洲甜菜总产量的21.2%,占世界甜菜总产量的11.2%。

(2)油料作物

近年来德国的油料作物主要有葵花和油菜,通常可用葵花榨油,而榨油后剩下的葵花籽油粕常用作动物饲料。

(3)葡萄

德国葡萄酒的产量仅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1994年德国葡萄酒的产量为554.5万吨,占欧洲葡萄酒产量的32.1%,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21.5%。

❼ 德国主要农业区域类型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临北海和波罗地海,南接阿尔卑斯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两个广东省那么大,人口约8200万,人口密度为228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德国着名的泰宾勃格门市以拥有繁华的街道而着名,这座城市附近的农村是德国农业的核心。卡萨安哈尔村庄位于马森堡密里,是德国最肥沃的土地之一,耕地辽阔,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大麦、小麦。冬季大麦的平均产量为75吨/公顷,自然风景与农业风景紧密相连。这里的农家园地有着悠久的传统,蔬菜、水果都是自己种的。村庄规模日益增长,众多的土地拥有者在这里对小面积土地进行整体耕种,
劳斯兹是德国另外一个城市,这里的农村山地多,土地贫瘠,但湖泊广阔。这里的鳟鱼和鲤鱼养殖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每年约产8000吨。60个私人养殖场,共占地125公顷。大量的草地、鱼塘、水渠和别致的山区风格,构成了劳斯兹独特而又和谐的农业风景。
向西250公里的莱茵地区,有一个规模集中的村庄。几乎与所有的地方一样,三样东西促成了这里的农业风景——风格雅致的房屋和教堂、农田、草地和牲畜。这里地形变化丰富,有面积大小不等的平原和山丘,也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耕地,造就了德国的农业风貌。牲畜也是典型的农村风景,牛、羊、马、猪和山羊等,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里的红花牛很出名,在德国除了黑花牛和花斑牛以外,红花牛排在第3位。 德国家畜物种丰富,尽管有些已经绝种。在最北方,有古屯绵羊,它们刚被迁移到霍兰登保一带饲养。在最南部,有平兹高尔羊,在圣法兰根的克勃克有克勃克羊,在徒尼根有森林山羊。在阿尔卑斯山区有高山羊群。猪是德国最普遍的牲畜,在奥登堡的阿马兰有贵族猪。最后还有濒临绝种的牛种之一,莫老牛。
继续沿着德国的农业区域北上,到达富饶的霍尔斯塔因平原。这里的牲畜主要是黑花牛,羊牛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业手段。比牲畜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斜顶房屋。 再往东到德国的东北地区,是自然风景和农业紧密结合的旅耕半岛。这里以种粮为主,有大麦、小麦、燕麦和饲料草等。饲养牛及产奶的牲畜是农业组成部分。勃尔马羊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这种羊容易饲养,肉质鲜美,深受当地人喜爱。
从黑根到尼克萨斯的哈兹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农田和森林交织在一起,中间还有草场,但这里土地生长条件不好。所幸的是,哈兹红牛已经适应了这块贫瘠的生存条件,哈兹红牛的优良特点是:产奶量高而且出肉率高,它的寿命非常长,可以做肉牛,也可以做奶牛,最早它们还被用来耕地或者负重。
德国地域中心的丘陵地带,连接着四个州--徒尼根、萨克斯森、巴伐利亚和黑森。森德海母村位于徒尼根的罗纹地区,这里的农业就是饲养产奶的牲畜和羊,70-80%的土地面积都是草场,其余是耕地。这里风景秀丽,但农民生活较艰苦,罗纹羊在巴巴利亚和黑森已经见不到了,但在徒尼根还是主要牲畜。
马根普藤堡州的斯威斯地哈尔地区是自然景观悠美,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这里的农业都是中等规模的。人们通过村庄土地和这里特有的牲畜,斯威斯地哈尔州仍能找到传统农业的痕迹。当地的猪健康壮实,但是不如当今人们喜欢的猪种那么容易饲养,它们比现在的猪生长慢,饲料消耗较多,但是饲养者利用他们较好的肉质以高价格投放市场。
黑森位于德国西南角的巴登甫登堡州,这里的花园简朴,有作坊式的斜顶小屋,开阔的田野很少见。
与巴伐利亚相似,当地农民的收入来自5个方面:草地、耕地、牲畜、森林和旅游。他们的农业耕作都以家庭为单位,相传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从事传统的农业收入低,人们依靠向旅游者出租房屋,而获得更好的收入,旅游者则希望看到有草场的田园风光。
最后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巴伐利亚,巴伐利亚最美的地区之一是尚巴伐利亚区,那里有多姿多样的地貌风景,山丘、峡谷、起伏的草地、溪流和湖泊,这儿的主要作物是饲料。
农业地貌多种多样,耕作方式也就各有不同,南部和西部多为小型农场,东部和北部多为大型农场。在风景迷人的地方,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从南到北到梅克墩堡的普尔帕姆,旅根是德国的最大岛屿,这里的农业结构是纯粹的粮食耕作,平均每个农民拥有500公顷土地。 萨克森漫布尔市的一个村庄位于马哥德堡低原地带。这里的农业是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机构是农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前东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农村,而是一个农业企业。
这个农业公司中,农业耕作占70%的生产额,还有一个蓄量为4800吨的原塔和蓄量为3800吨的库房,拥有土地数千公顷。70%的土地用于种粮食,其他土地主要用于种甜菜等作物。公司共有45名职工,一部分职工主要从事修理和维护农业机械。
这个村庄里一望无际的豆子地,在整个德国仅此一处。豆子收获后留在地里的根和叶是极好的自然肥料。邻村一个年轻的农民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阿尔彼特路舍开始发扬村里前辈农业耕作传统。一家3代同堂,自1553年来就在这里,依靠家庭式耕作50公顷地。他们仅仅8口人,却从43家土地所有者手中租赁到600公顷土地。在这个有450口人的村子里,只有路舍一家是个体农民。
德国现在是欧盟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统一后国内市场扩大,进口需求增加,我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近年来积极扩大了对德国农业产品的出口。德国在开发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葡萄等不占农田的多年生物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国家学习。

❽ 指标体系的多样化: 荷兰、德国、中国、美国

从偏向层级制到偏向市场制,本章选择了荷兰的空间规划,正在从层级向市场靠近的中国的从上向下式的指标控制(cap-and-contral)类型和新近采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trade)的模式,美国运行良好的土地发展权及其交易,以及德国正在讨论如何进入市场机制来控制农地损失的三种理论模式,分区交易、有比率交易和无差异指标交易制度进行考察。

(一)荷兰的农业区划:层级制的案例

荷兰的土地区划(land zoning)。荷兰在耕地保护或者说是开放空间的保护上的政策,最有力的就是土地区划,比如,Randstad周围的“绿心(green heart)”区划。荷兰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大约为400万hm2,拥有超过1600万的人口,城市化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在西部的Randstad地区,人口密度可以说是欧洲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正是有了强有力的农用地区划政策,在这个城市化压力最大的地区其耕地和其他自然用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Koomen et al.,2008)。自从1958年荷兰第一份空间规划报告实施以来,该地区的耕地利用和开放空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边界和内部的土地利用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被维持原状(Kühn,2003)。

荷兰的农用地规划非常严厉地限制了土地只能用作农业生产或者自然生态保护区。以“绿心”区划为例,其目的是在为荷兰西部几个重要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等)提供一个户外休憩的天然场所。规划的特点是在既有城镇的基础上,把城市和开放空间的布局进行成簇状分布,这样既满足了城市休憩用地和农用地的需求,也通过规划限制了任何外延式的扩张。当然,不是说该区域大半个世纪以来就不曾发生过任何城市化的土地利用,不仅荷兰中央政府为了促粗罩祥进这些受限城市内部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居住条件而在1998年后放开了闷清地方政府在城市内部土地禁止非农化的限制,同时荷兰空间规划法案中的“第19条”规定,如果规划与居民人权等重要权力相矛盾,则地方政府可以对规划进行相应的修编。虽然有的学者担心这种权力可能会被具有地方发展目的的政府所滥用,但总体上看没有影响到绿心整体的保护效果(Needham,2007)。

(二)美国的土地发展权TDR:市场制的案例

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对耕地的保护。虽然对保护的耕地的目的先后有不同的争论,而且最初的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避免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的主张现在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但保护耕地以保护环境、维持美观、稳定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等的贡献还是得到了现阶段城市规划者的认同。采取什么方式来保护耕地,在美国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尝试(Nelson,1992)。近年来,TDR方法,不仅在美国颇为流行,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

土地发展权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可发展权让渡,让渡的发展权在转让地块上作废,而可以在受让地块上与其现有的发展权相加存在。所以,TDR的基础是对土地产权束中发展权的认可,这是法学的概念。土地发展权转让的基本框架如下:两个区域被设计成项目的组成部分,第一区域是发送区域,此区域内土地的未来发展被限制,但土地的发展权从现有的总的产权束中分离出来,同时该权力将在市场上进行销售。那么,谁是买家?这就是第二区域,即接受区域。这样,接受区域在拥有了土地和足够的发展权后才能开始建设相应规模的项目。这种TDR的模式具有两个优点:第一,将开发从保护区内转向需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的其他区域;第二,保护区内的土地所有者能够出售其发展权,并因此补偿其由于对其土地使用的限制而丧失的未来收入。

(三)中国的三个指标体系及其“可交易”模式

1.三个“CAC”指标

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谁来养活中国(Brown,1995)”存在诸多的值得质疑的地方,但中央政府依旧从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出发,坚持保护耕地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如何实现对耕地非农开发的控制,中国政府主要是采用了一个从上往下的土岩搏地利用规划体系加上一个不完善的土地市场体系来实现的(Tanetal.,2009)。虽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国政府正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或者农村内部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效率,但对于耕地非农开发的过程,政府依然采用了高度集权的计划分配体制。这种计划分配体制就是本章第一节所提及的指标体系。

中国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指标,即,建设用地总量的指标;耕地保有量的指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指标。建设用地总量的指标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指标是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国家编制每年每个地区的建设用地可增加数量。

除了这三个具体的指标外,国家还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即所谓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是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省级政府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个别省、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可以进行易地开垦。

综上所述,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量是当轮土地规划时期内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际上就是建设占用耕地量的指标体系,同时也就规定了当年的耕地补充量。所以,三个指标一旦确定,一个地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布局和每年度新增的建设用地量就被确定下来。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新的进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虽然中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但是由于生态退耕、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的耕地资源数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以最近的2008年为例,2008年全国的耕地面积为1.22亿hm2,相对于2007年净减少1.93万hm2。当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为19.16万hm2,虽然当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2.96万hm2,但由于灾毁耕地2.48万hm2、生态退耕0.76万hm2、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49万hm2,以上四项共减少耕地24.89万hm2,所以耕地总量仍净减少1.93万hm2(国土资源部,2009)。

面对着耕地总量和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以及近年来世界市场粮价的巨大变动,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安全受到了潜在的威胁。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中国有限的耕地资源能够同时解决“吃饭问题”与“能源问题”,中国政府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要求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也就是所谓的18亿亩耕地红线。

然而,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对占用耕地的需求与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日益显现出来,尤其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土地复垦潜力非常有限,而经济增长又需要投入更多的土地。如何既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不违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同时又不引起社会公平和生态安全过度的损失,一种新的被称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指标体系自2006年起在全国各地开展试点,2009年起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这种指标体系(徐绍史,2009a)。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的前提),在城市近郊区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既增加了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城镇建设用地,又保证项目区内耕地有效面积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挂钩项目的执行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以下简称“挂钩周转指标”)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控制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规模,同时作为拆旧地块整理复垦耕地面积的标准,但不得作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挂钩周转指标应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整理复垦的耕地面积归还,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从这点上看,挂钩指标是独立于本章提到的三个主要的指标(尤其是不能作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使用),但是又与三个指标有一定联系,即,整理出多余的耕地,可以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从2006年起,国土资源部先后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600多个试点项目,面积将近40万亩。截至2008年9月底,相继完成158个项目,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下降100m2左右。一些地方还带动耕地整理建成了几种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集中建设居民点,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约净增耕地13%左右,促进了这些项目地区农村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村容村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现阶段耕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占用耕地两者矛盾日益激烈的一种缓解。在某个阶段城市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总量是一定的。如果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等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只能从农村来挖掘。由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各种土地利用指标的限制,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供给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传统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的粗放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的集约度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在这种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应运而生。

首先,它解决了资源稀缺的矛盾,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没有减少和降低耕地数量和质量,还提高了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实现了“三赢”的局面。其次,它基本没有违背现有的土地法律法规,既满足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也满足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战略,还遵循了农用地转用、征地等相关程序。所以,这种制度创新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创新,是一种保障建设用地流量的增加,使农村一部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获得土地增值税收益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德国正在讨论的土地利用指标控制:一个普遍的问题

德国在保护耕地上的措施,主要也是空间规划体系,这与荷兰的规划及耕地区划非常相似,比如柏林周边的绿带“greenbelt”(Bruns et al.,1997;Kühn,2003)。但是,随着联邦政府在2002年提出日均“30hm2”耕地转用速度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德国政府将面临的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这种“指标”的制度。由于具有详细和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和土地市场制度,同时又有准确的指标目标和时间跨度,所以德国引入指标交易体系来既实现非农开发数量的减少,又提高指标本身的配置效率,这在理论上不存在大的问题。德国内部现在争论的焦点就是指标体系的形式问题,究竟是采取无差异指标交易制度、还是指标按比率进行交易的制度,或是分区的指标交易制度(Henger et al.,2009)。

无差异指标交易制度是指,指标对于任何区位的土地来说在单位上是一致的,进而如果拥有或通过交易获得一单位的指标,就可以非农开发一单位的耕地。这种制度安排的优点是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30hm2”的目标,同时实现配置效率的优化,但缺点是这种无差异的指标忽视了土地本身的空间差异性,可能造成土地空间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损失。

指标按比率进行交易是指,耕地非农开发对于不同区位的耕地来说是不同的,这样指标在交易时并不能按照1∶1的比例进行等额交易,比如,非农开发对经济社会生态损害后果严重的地区在购买损害相对轻的地区的一个单位指标时,并不能使自己拥有一个单位的非农开发指标,而应该小于一个单位,具体比率根据实际损害的差异而定。这种制度安排的优点是空间的差异得到了体现,但缺点也很明显,这种指标交易制度相比较无差异指标,需要投入更多的前期成本,比如损害评估的费用等。

分区的指标交易是指,针对在耕地非农开发的空间异质性明显的地区设立的一种只能在特定区域内进行非农开发指标交易的模式。该制度安排的优点是可以解决总体区域内污染过度集聚的问题,当然,弱点是初始区划的成本很高,而且,如果区域划分过小,也可能带来交易的薄市场(thin market)或政府的过度干预问题。

虽然不同的指标体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通过对比德国国内已经成功地实施污染排放许可证及其交易制度,德国政府和学界对相似的土地指标制度也正在积极地讨论中。

阅读全文

与德国是怎么耕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1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0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3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7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7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0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5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5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8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