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意志帝国是什么样的制度国家呢
资本主义制度、君主制。
德意志帝国,指从187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其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Reich)。
德意志帝国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和当时世界列强之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超过英国和法国。
② 德国为什么在凡尔赛建立君主立宪制
首先,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称帝,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一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
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称帝,是因为普法战争普鲁士大胜,俘虏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占领了巴黎,彻底击败了德国统一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对手。在法国首都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基业是在炫耀武功。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是在普法战争之后确立的,是在欧洲大革命后不得已的选择。是容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媾和的产物。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
③ 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政治制度的显着特点以及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德国是联邦政体(议会制),先是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确定了德国的议会政治,不过这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议会粉饰的君主专制,议会由帝国宰相控制,但是宰相由帝国皇帝任命,所以其实是皇帝通过宰相控制了议会,议会并无实权,但经过一战,皇帝逃亡国外,德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设有总统,总理,议会相互制约,这一点与法国相同。
美国是联邦政体(总统制共和制),由1787宪法确立,国内设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过程很简单,没什么发展过程,先是北美十三州独立,后经过大陆会议等,终在1787年确立了《1787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政体。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这一政体,英国的有一些复杂,因为英国资产阶级与国王的冲突很多,但是君主制一直没有终止,说近的吧,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后来因为国内革命群体各自的利益和政治冲突等,保守派和皇党迎回查理二世,但是查理二世对国内的革命派大肆残杀,他死后,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继续迫害革命党(中间的一些详细过程不写了,想知道在问我),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赶走詹姆斯二世,迎回他的女儿玛丽一世和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资产阶级签订协定,他们享受国王的特权,但必须远离政治,此后,议会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利,并不断的通过了一些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
法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共和制政体,国内设国民议会,但议会的权利并不像英国一样很牢固,总统也掌握着很大一部分权利,总统任职后,提名总理由他组阁,一般总统签署的文件还要有总理署名,表示总理监督着总统,不过只是一个形式。
时间有一些紧,不是很全,不明白的在问我。
~~~~打了这么多不容易,求采纳~~~~
④ 德国君主立宪制度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一战德国战败,威廉二世被迫逃亡海外。至此,德国君主立宪制结束,威廉二世成为末代德皇
.
一战尾声德国国内发生革命(即1918年爆发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意味着君主立宪制解体,然后成立共和国成为议会共和制。
在这里续上一个小插曲,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上台掌权建立了独裁的军人专制政体。二战后成立军管政府,解除军管后恢复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体。
⑤ 概括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行政权与立法权没真正分开; 议会中,联邦议会(上议院)权大,帝国议会(下议院)权小; 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进步性: 局限性: 确立的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保留了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德国历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
1871年至1918年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并一直沿用至魏玛共和国(1918-1933)和纳粹德国(1933-1945)。
1864年-1870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帝国诞生。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一战时的三国同盟军事集团正式建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同盟国一员参战。1918年末,此时同盟国败局已定,德国内部厌战情绪高涨。11月3日,由于不满海军部对反战水兵的迫害,基尔水兵起义发生,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11月9日,由于革命已蔓延至全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并连夜出走荷兰,德意志帝国宣告灭亡。
依据1871年4月16日所颁布的由普鲁士王国宪法为基础所修改的帝国宪法,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22个州、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各州把军事、外交、海关、刑事等权力交给帝国政府,只保留教育、卫生和地方行政等权力,同时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但同时,帝国也是一个二元君主制国家。宪法规定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就是帝国的皇帝,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就是帝国的宰相。帝国皇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能任免帝国各级官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国宰相则由帝国皇帝任免,且仅向帝国皇帝负责。
帝国的立法机构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由各州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因此普鲁士在联邦议会有很大影响力。
帝国议会的议员则通过秘密选举产生,选民为帝国居民中年满25岁的成年男性公民,设382名国会议员,1873年起增至397名。帝国议会所通过的一切决议须得联邦议会同意后来能生效,以限制帝国议会的权力,因此实际功能并不大。
⑥ 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制度
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产阶级专政、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事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色彩后起的国家。德意志帝国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
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联邦制国家。
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组成,普鲁士在议会中占有决定性,可以否决帝国国会通过的议案。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其预算权和立法权受联邦议会制约。
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资产阶级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德意志帝国前期,内外政策的实际制订者是俾斯麦。其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普鲁士和容克的特权,照顾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872年开始反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1878年公布《社会党人法》,1879年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外交政策是以争霸欧洲大陆为目标的大陆政策,为此1873年恢复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订立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孙威廉二世即位后于1890年将俾斯麦解职,以加强自己的决策权。
90年代后期,资产阶级同容克之间进一步融合,对外积极扩军备战,赤裸裸地宣扬侵略、扩张、强权和殖民主义,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0世纪初,国内矛盾加剧,与英、俄、法等老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在战争中失败,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德意志帝国终结。 容克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
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乡村容克指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Elbe)以东地区并在那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集领主权与乡村政权于一身。
16世纪,容克为了扩大谷物生产,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
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
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
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
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在容克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
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1871年普鲁士“自上”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
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执政。
⑦ 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过程
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O.von 俾斯麦 出任普鲁士首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 普法战争 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 威廉一世 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1871年4月16日通过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组成,普鲁士在议会中占有决定性票数,可以否决帝国国会通过的议案。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其预算权和立法权受联邦议会制约。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
⑧ 德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民主德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民主德国的政治体制从初期就具
有自己的特点: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和一元化的议会制政
府。然而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主要弊端是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所以在民
德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在朝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
方向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和调整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一)改革元首体制,加强集体领导。民德在建国初期实行总统
制,1960年9月威廉·皮克逝世,为加强集体领导,改总统制为国务委员
会制。1968年将这一制度写进宪法。1971年5月乌布利希辞职,1972年
公布的《部长会议法)和1974年宪法的修改,对国务委员会的权力又作了
限制。新宪法规定,国务委员会是人民议院的执行机关。(二)加强党的领
导,重现党政分工。民德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要求加强而不是削
弱党的领导。得是,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同
样也是重要的。因此,民德在理论和实践上十分重视党政分工问题。民德
认为,在具有科学根据的战略和策略基础上从政治上领导国家的发展是
马列主义政党的任务。这里包括制定总路线、总政策,确定长期的发展目
标和规划。而国家政权的任务在于具体组织这些战略计划和任务的实施。
在处理党政分工问题上民德十分重视立法的作用。1968年民德宪法
(1974年作了修改)对国家政权机构的任务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各级政府
和行政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民德强调实行首长负责制,党组织起保
证和监督作用。(三)加强法制建设。到80年代民德制定了各种法律、法令
和规章达4000多项。为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不受破坏,民德还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机构,这里包括从1963年起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
的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和群众团体设立的各种监督小组和监察哨等。
(四)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到80年代民德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干部制
度,其中包括干部的选拔、培训、考核、待遇和退休等制度。早在60年代中
期,民德就已经提出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1965年德国统一社
会党作出决议,明确提出了干部的标准:(1)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并
能运用于实践;(2)具有专业知识,懂得社会主义经济规律;(3)具有一定
的科学组织能力,能处理本职务领域内的技术问题;(4)忠于工人阶级;
(5)具有创造性和勇于改正错误和缺点。民德还建立了一套培训和考核干
部的制度。培训包括政治培训和专业管理的培训;考核包括对干部的政治
表现、业务能力、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成果等。到198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
十一次代表大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的任务。
⑨ 德国的政治体制的问题
一战前德国是 君主立宪制没错 但与同时期的英国有一定差别 德国的皇帝还保留着一定的权利 由于德国在一战的失败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 其中就有流放德皇威廉二世。德国就从 君主立宪制 转变为共和制还有 希特勒上台的时候 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希特勒只是当了国家的二把手 也就是总理,后来经过暗杀 暴动 成为了 国家的元首 海陆空三军统帅 但行政编制一直是总理现在的 德国政治体制类似于法国 各个议会力量 类似于美国 总统自然是人民公选出来的领袖 但是上下两议院 权利比较持平 所以管理国会的总理 便感觉 更N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