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一战德国怎么做准备

一战德国怎么做准备

发布时间:2023-07-23 05:18:15

Ⅰ 德国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哪些准备

对这一问题,应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一党专制的极权政治体制。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之后,立即利用恐怖手段和“授法权\”,取消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取缔除纳粹党之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纳粹党一党专制,镇压一切政治反对派——共产党人、民主进步人士,清除异己,德国成了一个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党卫军和集中营国家。1934年8月,希特勒将党政军大权据为己有,成为一个大独裁者。德国按照“领袖\”原则,从上至下,层层任命各级“领袖\”,完全听命于立于权力顶端的最高领袖——希特勒。“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德国成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极权国家。希特勒确立的法西斯极权政治体制,成为发动战争的高效力运转的政治机制。 二、在军事方面,扩充军队,从各方面建立一支适合于扩张侵略的军队。1933—1939年,希特勒在执政6年之内,德国军费开支增加近9倍,由19亿马克增加到184亿马克。德国陆、海、空军三军俱全。陆军由10万人增加到370万人;空军从无到有,达37.3万人,战斗机4,093架,比英、美、波三国的战斗机总数还多;海军舰只总数由33艘增加到107艘。纳粹德国具备了发动战争的强大军事能力。 三、在经济方面,希特勒从夺取“生存空间\”的战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干预的统制经济体制。根据恢复经济和战备经济需要,国家在经济领域按行业部门——工业、商业、金融、手工业、保险业、动力和对外贸易7大行业,组成7个经济组合,下设44个经济组,350个专业组,640个专业小组,并按地区——省、市、区,将全国经济从横、纵两个方面统制管理起来,控制消费工业生产,使军工生产恶性膨胀发展。希特勒法西斯用降低民众生活水平的办法扩军备战、发展军工生产,推行经济军事化,军备生产大大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不仅超过美、英、法等国,而且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把英、法抛在后面。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是美、英两国总和的2倍以上。到1939年9月1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德国许多最重要的合成产品的生产,如氮、燃料、橡胶和人造纤维等,都遥遥领先,居世界第一位。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希特勒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奠定了有力的经济基础。 四、在社会方面,希特勒法西斯实施控制与笼络的双重政策。首先,希特勒法西斯在对反对派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和革命民主人士实行恐怖镇压的基础之上,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不论男女老少,均纳入各类行业、各类社团组织。在整个德国,纳粹党建立了一个以该党为核心,辐射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机构重叠、组织繁杂的社会组织网络,其中有希特勒青年团、希特勒少年队、纳粹主义妇女团、纳粹主义德意志大学教师联盟、德意志公务员联盟、纳粹主义德意志医生联盟、纳粹主义教师联盟、纳粹主义人民福利会,等等。通过上述一整套社会组织网络,纳粹党对全体德国民众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控制,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Ⅱ 一战德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Ⅲ 一战前的德国做出了怎样的举动引发了一战

一战——德国是后起之秀,实力超过英法,但是由于崛起的晚些,殖民利益分配不均衡,所以德国出于利益需求,加上政治上有军国色彩、军事力量雄厚,所以挑起世界大战。二战——德国是战败国,有屈辱感;30年代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德国为了摆脱困境,在希特勒等野心家、法西斯势力的控制下发起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1]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展,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3]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3]

Ⅳ 德国在一战初期是采取什么战略

施里芬计划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的法国政府,由于对普鲁士宣战而自我毁灭。

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

为了消除任何未来的法国军事威胁,新统一的德国并吞了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国暴露于未来的入侵前面。

阅读全文

与一战德国怎么做准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5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7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1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7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4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