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什么经济占主导地位

德国什么经济占主导地位

发布时间:2023-07-24 04:19:20

⑴ 德国工业以什么为主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⑵ 德国以什么经济为主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领先的加工技术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但同时也是一个以中小型企业(指500名员工以下,年销售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促进措施。
在企业经营和收入分配上,企业把企业的福利也算作人工成本,当然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情况,对其他行业也不公平。另外绩效工资、年终奖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浮动比例是不是符合国家的规定,是不是有批文,年薪制、资金的分配方案是否通过职代会,也都是检查的重点。另外,企业福利待遇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政策界限较模糊,一些企业就很容易钻空子,以福利的形式发放待遇。这些“灰色地带”怎样限制,将在这方面进行率先探索。
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德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在市场开发上的支持力度,并重点支持出口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拓展国外市场。政府每年拨专款3500万欧元,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99%的经费用在了中小企业上。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是重要内容随着产业的扩大,行业的细分和企业数量的增长,技术工人的需求也是广大中小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强化职业培训,是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显着特征,德国政府把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经营能力作为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内容,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已经形成了标准较为统一的双轨制职业培训制度。
所谓“双轨制”或“双元制”技术培训,就是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人员和初创业者、各类技术工人和青年人,在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时,必须先经过2-_3年的培训,其中一半时间为理论学习,另外一半的时间为企业岗位培训。目前德国已形成3o0多个技工岗位培训统一的标准。德国职业技术工人待遇高,客观上促使了技术培训的良性循环。
据德国研究机构调查,在读的中学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学生提出中学毕业后上大学,其他都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培训。在德国,大部分企业的需求是高技术工人。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员就业岗位稳定,而大学生就业率不到50%,—个技术工人的年收入相当于或者高于硕士学历员工的待遇,也没有技术工人地位低受到歧视的不良社会现象。注重创业服务是重要任务增加新创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目的。德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创企业的激励力度,激励项目已经超过200项。在所有激励项目中,对中小企业的创业资助力度最大。
一般而言,—个新创企业,经过审查,均可得到企业投资总额18%的政府资金支持,待企业正常运转后,还能得到投资总额的15%的资金支持。有的州、市,如莱法州,一个新创企业甚至能获得高达50%的资金补助。怎样扶持新办中小企业,经济技术部总的指导思想是:尽力维持新办企业的繁荣,保护现有企业的稳定,创造条件和环境,保证充分就业。
一是要求各类中介组织,免费为新创企业提供各类咨询。从2000年开始,制定了《中小企业七年行动纲要》,要求各金融机构举办“新创企业家”讲座,并且为个人提供发展创业的支持,要求工商大会在40个城市创建“卓越中心”,并给予资助。
二是对新创企业提供资助。设立了创新基金(ERP),凡新办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计划的自有资金证明,凭证明到复兴或平衡银行贷款,进行创业实践。如发生风险,政府ERP承担80%风险,银行承担20%。
三是减税支持。1998年政府出台了中小企业减税计划,从1998年一2005年,减少中小企业税收l50亿欧元,其中减少营业税65亿欧元,降低养老金税,收入缺口通过提高燃料税率予以弥补。经济技术部称联邦的“减税计划”使创业者在商业决策时又一次具备了可靠的基础和清晰的前景。
同时,各州也都围绕本州的实际,制订了许多鼓励和扶持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由于有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和资助,德国中小企业数量正以年净增7万户的快速度增长,为社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⑶ 中欧的经济

中欧地区是世界上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总体在欧洲位列中等,各国服务业均占主导地位,其中德国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
农业主要在德国、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四国有较大发展,这些国家拥有较为广阔的耕地面积,尤其是德国,但波德平原土地肥力较低,土地较为肥沃的是多瑙河沿岸。中欧主要出产小麦、大麦、甜菜、玉米等,是仅次于俄罗斯、法国的欧洲粮食产地,而经济作物出产较少。中欧北部诸国较侧重重工业,而中欧南部则以轻工业为主,在大多数国家,工业产值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二成到三成,德国的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制造享誉世界,有大众汽车、戴姆勒、宝马、西门子、阿迪达斯等着名公司;瑞士的食品加工、钟表、手工业、制药业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有劳力士、雀巢、罗氏公司、维氏军刀等公司。另外奥地利的水晶工艺、波兰的钢铁工业、捷克的酿酒工业在欧洲都很出名。

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

像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东德实行计划经济(CPE),跟苏联相似,与实行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的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国家建立全面的生产计划、生产目标、价哪唯格,并根据计划调拨资源。生产方式几乎完全由国家所拥有。如在1985年,国营企业或集体生产所得产值占国民净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产品,由国家提供80%的基本供应费用,从食品到住房价格均固定。
德国统一社会党管理和控制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各方面,拥有最高的领导地位。在采纳总书记的报告并制定了未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稿)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开始在国会正式行使它的领导角色。
东德也存在极少量私营部门,但并非毫无意义。1985年,约2.8%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私人企业。私营部门包括私有农夫和花匠、独立工匠、批发商和贩商等。个体经济受“自由职业者”(如艺术家、作家等)的管理,虽然是个体经营,但被政府严格调控。1985年在私营经济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据原东德统计,私有企业主的数目从1984年的大约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约176,800人。某些私营部门的运作对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整个社会体系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例如,鼓励私有经济,提高私有经济的主动性成为国家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着名的东德出口产品有柏卡牌相机,特拉贝特、瓦尔特堡、IFA工厂出产的汽车,猎枪,六分仪以及腕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东德仍遭受着糖、咖啡之类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亲戚或朋友并且在国家银行有外汇账户的东德人,可以在外汇商店(英语:Intershop)购买西方及出口级别的东德物品。 民主德国工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83年国民生产净产值中,工业占70.2%,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7.8%。长期以来,把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工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工业生产发展迅速,1949~1983年工业生产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5.3%。
工业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生产不断集中。大型联合企业广泛发展,形成的133个大型联合企业,其职工约占工业就业人数的70%,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74%。工业结构上,生产资料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约占2/3,大大超过消费品生产。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9.5%,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2/5以上,1982年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8.5%。电机、电子李键培和仪器制造业是机械工业中发展特别迅速的、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其产值占机械工业产值的30%。
电子工业是战后的新兴部门,微电子工亮裤业发展特别迅速,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生产微电子元件,1984年微电子工业产值已达25亿马克,爱尔福特为生产中心。仪器制造业以生产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等着称,耶拿和德累斯顿为中心,前者有誉满世界的“卡尔·蔡司”光学联合企业,生产种类齐全的仪器;后者有“彭塔孔”联合企业,以生产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闻名。
汽车制造业中心主要是茨维考、爱森纳赫、路德维希斯费尔德等。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尔讷明德,占造船工业产值的30%以上,生产货轮、集装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罗斯托克和维斯马。
化学工业是最发达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11%,职工占工业职工总数的10.6%,1981年化学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2.8%,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后发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学工业生产提高15倍多。生产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哈雷-莱比锡区,以开采当地的褐煤为基础,发展褐煤化学工业;东部地区,利用进口的石油进行加工,发展石油化工,生产化纤、合成树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兰克福为生产中心;德累斯顿区,具有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运进原料和燃料,生产化纤、药品、照机纸、橡胶制品;哈茨山前地带,利用附近山区的化学原料及有色冶金工业的废料,生产钾肥、硫酸、焙烧苏打等;罗斯托克是新的中心,从苏联温次匹尔斯运进半成品氨,生产氮肥。
电力工业是在采煤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部门。1981年电力生产首次超过1000亿度,1983年达1049亿度,人均生产电力约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电力的86%由火电站生产(褐煤发电量占90%以上),核电站生产的电力占12%。火电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带,占全国电力生产的4/5,其中科特布斯区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区和莱比锡区。
钢铁工业是战后新建的重工业部门。本国铁矿石开采很少,原料不足,生产设备缺乏,进口铁矿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础薄弱。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生产全国生铁的3/4、钢的3/5和钢材的一半以上,这里有勃兰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德累斯顿区的里萨、格勒迪茨等钢铁企业生产全国1/4的钢和4/5的钢管。格拉区的马克斯许特联合企业生产的钢,占全国的11%。
纺织工业是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以棉、毛纺织业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赖进口,卡尔·马克思城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民主德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1982年农、林业占国民生产净产值的7.8%,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生产技术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土地利用程度较高,1983年农、林、牧用地共921.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5%(耕地占43.7%,森林和林地占27.3%,草地占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矿区用地以及水域等占15%。
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占农业总值的62.5%,种植业占37.5%。畜牧业发展较种植业快,1950~1984年畜牧业生产年平均增长3.7%,而种植业年平均增长仅1.7%。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较快,1960~1983年谷物每公顷产量从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麦每公顷产量从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如谷物为33%,马铃薯54%,甜菜90%。肉类、牛奶、黄油、鸡蛋、马铃薯已自给有余,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的自给率分别为75%、80%和50%。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1983年谷物播种面积253.8万公顷,总产量1006.7万吨。小麦播种面积75.4万公顷,产量355万吨,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区,以莱比锡、哈雷、爱尔福特等区较为集中。黑麦播种面积71.3万公顷,产量209.2万吨,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麦和燕麦的播种面积分别为88.9万公顷和16.3万公顷,产量相应为388.2万吨和49.8万吨,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后者以北部为主。马铃薯种植普遍,播种面积有所减少,1983年仅48.3万公顷,产量706.3万吨,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饲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产量波动较大,1983年产570万吨,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马格德堡等区。 北部区包括罗斯托克、什未林、新勃兰登堡区,濒临海洋的位置,有利于通过海港发展贸易。本区缺乏能源和矿物资源,人口稀少,历史上经济开发较差,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类和牛奶占全国的1/4。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鱼类进行食品加工,其产值占全国食品工业产值的1/5。以造船、电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坐落在卢布明附近的诺尔德核电站,提供全国核电生产的大部分。利用进口的原料发展起以氮肥为主的化学工业。罗斯托克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和本区经济中心。
中部奥得河西岸区位于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围的波茨坦区和法兰克福区。地处与东、西欧经济联系的通路上,运输地理位置有利,为成长中的工业基地,钢铁、电机、电子、仪器制造和化学工业发达,合计产值占本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农业发展水平超过邻近的东南区,土地利用规模、大部分作物和畜产品产量、机械化装备水平则居其他区之后。城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全国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人口占84%。首都柏林是全国和本区的经济中心,与周围的工业城镇结合组成柏林城市集聚区。
中部易北河沿岸区包括马格德堡、哈雷和莱比锡3个区。富多种矿产,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为重工业区。工业产值集中全国的1/3,占优势的部门有化学、燃料动力、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等。食品工业发达。以哈雷和莱比锡为中心,与其周围的工业城镇构成全国最大的哈雷-莱比锡城市集聚区。易北河沿岸是农业基地,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高,是全国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肉乳用畜牧业发达。
南部区包括卡尔·马克思城、格拉、爱尔福特和苏尔4个区。历来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域,是全国最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工业部门齐全,工厂企业广布。绝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运进,生产供出口的优质工业制成品。历史上形成的轻纺工业区,其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电机、电子和仪器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40%。农业居各区第3位,乳、肉用畜牧业和种植业发达。以卡尔·马克思城和茨维考为中心包括邻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卡尔·马克思城-茨维考城市集聚区。
东南部区包括德累斯顿和科特布斯两个区。自然资源中褐煤具有全欧洲性重要意义,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种建筑材料、有色金属、木材具有全国意义。工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3位,重工业为主导部门,是主要能源基地,采煤、电力工业居全国之首。以电机、电子、仪器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农业生产规模居全国末位,但农业技术、拖拉机装备和化肥化水平较高。种植业以黑麦、马铃薯为主。草地和牧场比重高,乳用畜牧业发达。以德累斯顿为中心结合附近的工业城镇组成德累斯顿城市集聚区。

⑸ 德国经济以什么为主现今德国从事哪些职业比较不错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为主的重工业,从事旅游业吧,或者您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⑹ 德国经济的四大支柱是哪四大,为何不依靠房地产

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强国。奔驰和宝马在各个年龄段都广为人知,而大众,奥迪和保时捷则广为人知。德国高档汽车受到各国喜爱。德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领先于其他产业,是因为它是德国第一产业,拥有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期待。首先,德国汽车研发能力强,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由于德国的工业太发达,而且利润太高,德国人根本不愿发展房地产经济,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收益大于损失。 德国人不仅收入高,而且拥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房屋很便宜。此外,德国严格的法律使买卖房屋几乎无利可图。因此,根本没有德国人在猜测房屋,而且德国经济中的房地产行业也不高。 。

阅读全文

与德国什么经济占主导地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3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6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3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5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4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72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3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01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21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3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7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9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9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32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