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

德国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3-08-01 17:12:21

㈠ 19世纪德国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观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前者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e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国着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着名艺术家是菲利普·奥托·龙格(Philipp Otto 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风的带动下,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如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ms,1789—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Johan 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尔·布莱辛(Karl 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冯·柯尔内里乌斯(Peter 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 SchadOW,1788—1862)等人。这派画家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复古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他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并寄托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想。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40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50至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冯们采尔(Adolphvon Menzel,1815—1905)在绘画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既作版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中再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真实地记录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莱布尔(Wilhelm Leibl,1844—1900)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威廉·特吕布纳(Wilhelm Trhbner,1851—1917)、卡尔·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汉斯·托马(Hans 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农村度过。他的作品细致人微地描绘了农民,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为《教堂中的三个妇女》。弗里茨·冯·乌德(Fritzvon 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这些青年画家热情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景,恬静的农家生活以及周围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现实主义画坛增添了光彩。

19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一个画派即“德国—罗马派”,以安泽尔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1829—1880)为代表。当时在德国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日益影响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不愿适应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日味而逃避德国的现实,他们迁居罗马,认为在那里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他们喜欢选取古希腊神话为绘画题材,创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贵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德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 Becklin,1827—1901)。此派画家多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象,许多作品都表现幻想与梦境,甚至描绘黑夜与死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作品脱离现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感到无出路的世纪末精神状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画坛出现了一些新流派、新风格,尤以外光派绘画成就突出。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洛维斯·科林特(Lovis Chrinth,1858—1925)、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并称19世纪德国三大外光派画家。利伯曼是一位优秀的外光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许多作品都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相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社会现实。科林特的作品特别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还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与早期表现主义画派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斯·哈尔伯像》、《瓦尔辛湖风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艺,其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他的风景画体现出德国外光画派的独特成就,着色鲜明,笔法灵活。除了风景画之外,他尤喜描绘戏剧与舞蹈场面,代表作有《香槟酒之歌》、《法尔茨风景》等。

与画坛风格多样、流派纷繁的状况相比,19世纪德国雕塑领域的情况则单纯得多,基本上古典主义雕刻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国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众多邦国统治之下,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一些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歌颂了德国历史上与当代的伟大人物,赞美了中央集权的王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最有影响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Christian 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尔接受艺术教育,1805年至181 1年在意大利随着名雕塑家卡诺瓦和托尔瓦尔德森学习,回国后取得很大成就,有众多学生追随他。《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纪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这一骑马像立于一个多层花岗岩底座上,高大雄伟,稳定庄严,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特色。劳赫的影响贯穿了整个19世纪。19世纪后期,德国雕塑风格由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在劳赫众多的学生中不乏成就卓着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尔(Ernst Fiedrich August 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832年成为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与席勒纪念碑》、《莱辛纪念碑》、《劳赫胸像》等。另外他虽是劳赫的学生,却不僵化地遵从古典主义的传统,而是转向了现实主义。1857年完成的《歌德与席勒纪念碑》即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两位智慧崇高、站在时代前列的文学巨匠的形象,充满了时代气息。着名雕刻家奥古斯特·卡尔·爱德华·基斯(August Karl Eard Kiss,1802—1865)和阿尔贝特·沃尔夫(Albert Wolff,1814—1892)也是劳赫的学生,前者的代表作为《阿马松人》,后者的代表作为《斗狮》。

㈡ 德国文化很受关注,你知道为什么吗

德国出哲学家,像尼采、叔本华、马克思、康德、费希特、胡塞尔等,都来自德国。为何德国盛产哲学家呢?这跟它的文化环境和民族性格关系密切。除了哲学家,德国还有很多文学家作家,比如托马斯·曼、歌德、里尔克、海涅、赫尔曼·黑塞、席勒等,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为何德国出现了那么多的作家呢?这也跟它的文化环境和民族性格有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德国人对秩序和规则的严谨执行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诺千金、签了合同就必须执行、不能迟到,这些融入到德国人骨子里的文明行为我们中国人真的应该好好学学。

总之,德国文化体现了德国人的性格和民族品质,他们对生活热爱,对他人守时,对艺术、诗歌和哲学情有独钟。德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正以一种无法阻挡的情势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其他文化。对此,我们应该多学习德国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强项。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更多人觉醒,让更多好的事物扩展发扬。

㈢ 德国艺术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当代艺术界为何都偏爱德国艺术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每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同时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然而在德国艺术中,其绘画艺术颇受人们喜爱。

㈣ 论述德国为什么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发源地

德国是现代设计的最直接发源地,这方面几位德国设计先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生于同一年的贝伦斯和雷曼施米特,而前者更以曾培养过3位现代建筑与设计运动的经典大师——格罗皮乌斯 (Gropius)、密斯(Mies)和柯布西耶 (Corbusier)——而成为德国设计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也是一位罕见的设计全才,在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玻璃设计、工业设计多方面均有划时代的建树。他最初在汉堡学习,而后去慕尼黑作为一位画家和平面设计师为一些公司设计作品。l896年贝伦斯也依惯例去意大利“朝圣”,回至慕尼黑后就参加了包括雷曼施米特(Riemerschmidt)在内的一个设计协会"联合车间",并于1898年设计出他的第一件家具,次年在当地展出。以后4年间他移居达姆斯塔特,成为当地“艺术家画廊”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并在这里设计了他的第一幢建筑,即他自家的住宅。

此后贝伦斯在不断的设计、教学中逐渐发展成熟与现代工业化生产密切结合的设计思想。贝伦斯的设计活动始终都与工业生产密切结合,并于l907年被任命为当时一家大公司的专业工业设计师,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但贝伦斯以后的生涯则逐渐以建筑设计为中心,同时兼及家具,灯具等多方面产品。

他以混凝土、钢、玻璃设计的厂房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的几年中贝伦斯的设计活动频繁.

并于 l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最主要的创办人,成为现代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 l936年贝伦斯被任命为柏林艺术学院建筑系的系主任,直至去世,再次培养了大批现代设计人才。

㈤ 为什么德国能出那么多优秀的哲学家,意大利能出那么多的文学家艺术家

第一个问:

地理的因素。德国位于中欧,天气寒冷,有效的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德国人喜欢呆在家里。德国人天性沉默、严肃,所以在家就靠看书和思考打发时间。这些有益的脑力活动,促进了德国人思辨能力的发展,寒冷的天气有助于思维的活跃,这为哲学奠定了基础。
经济的因素。德国的主体是普鲁士,而普鲁士的经济在中欧是非常发达的(最后统一德国的就是普鲁士)。哲学是一种闲暇的享受,只有有闲暇时间的人才有精力去思考哲学。多数德国哲学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所以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为了生存去学一门技术(德国的学徒制很完善,终身性的)。这也是一个基础。
当然,上述因素只是表,而非体。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曾有一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因为大师不会孤零的出现,大师的出现是有背景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又是德国人)说过一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人类的文明集中大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其实,这可以用“国家不幸诗家幸”来概之。在哲学蓬勃发展的时候,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根本原因。
德国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直到1871年才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分裂期时期,总有势力想成就伟业,统一国家,这必然需要招延人才(所谓礼贤下士),所以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就会增强。这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和营养。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等等,都是绝好的例子。
经济学讲求供需,哲学亦是如此。只有社会有需要,才会有供给。德国社会的分裂,使得国家遭受不少的耻辱,所以他们需要一些理论来为自己指明道路,看到国家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纳粹哲学在一战后横行德国的原因)。所以为了解答人们的疑惑,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改造,哲学理论不断出现。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单个因素所能决定的。当这所有的因素(我举的因素可能不完整)汇集在一起时,事情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这或许就是答案。

第二个问:
①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③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④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㈥ 为什么德国造就了那么多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

自由的资本主义体制、鼓励思考的文化氛围,还有德语。。。你知道德语的严谨程度之高的话就不会奇怪那些拗口的哲学语句是怎么来的了。。。。

㈦ 德国表现主义的成就及影响

任何有西方艺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德国在现代艺术的贡献:德国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国家,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伊斯,以及包豪斯和后表现主义等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随着希特勒法西斯纳粹在1933年获得政权之后,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希特勒把现代艺术称为“颓废艺术”,下令严禁现代艺术地的公开展览;更有甚者,一些现代艺术家受到迫害和镇压。纳粹之所以对现代主义恨之入骨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德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色彩由于精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断被强化,而战争中出现的德国的达达主义和战后出现的表现主义特别是新客观现实派,更把矛头直指德国资产阶级的丑恶的阴暗面;这就使得德国纳粹政府绝对不允许现代主义在德国境内存在。
1933年希特勒纳粹法西斯政权强行通过并发布了新政府的对于艺术家的法规—据说参加制定该法规的有希特勒本人,格林大元帅,宣传部长格培尔等。1933年11月,成立了《德国视觉艺术会》的组织。德国政府再次依据法规,规定所有在德国境内的艺术家以及和艺术有关的职业人士镫等,都限期登记入会。所有会员都必须效忠德国政府,推动德国文化艺术“ 健康发展”。截至到1938年,该艺术会拥有大约3200名雕塑家和15000多名画家,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团体。这且不说,由政府直接控制的钙该艺术会德的中心领导机构,决定正式审核登记的会员的资格,并制定会规,审查合格的授予会员资格,不合格者不允许金星进行艺术活动;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艺术家杯被认为是“异己分子和颓废派”等,被放逐和逮捕入狱。在第一批被批评的,和被攻击迫害的艺术家中有贝克曼,迪克斯。葛罗兹,克其那,马克,诺尔德等人—他们大多为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艺术家;此外不是德国人地的毕加索,马蒂斯,梅金杰,;鲁阿特等也被列入其中。
值得称赞的是德国现代派艺术家从来没有放弃过艺术创作。早在1920年,他们就举办了德国的达达主义画展,约翰 赫尔弗尔德创作的拼贴划画《格林;第三帝国的行政管理 》直接把矛头指向法西斯纳粹的头子格林。为了打击德国的现代派艺术,同时鼓吹纳粹的新艺术政策,1930年,由格林亲自出马举办了《 德国艺术之家》大型艺术展,在开幕式上希特勒发表了吆要绞杀德国现代派艺术地的疯狂叫嚣。但这丝毫没有吓掉正直的德国艺术家。1937年,他们在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了《当代德国艺术展 》,德国艺术家的勇敢也赢得德国人民的支持,竟然有200多万人前来参观;而同时举办的由德国官方支持的《伟大德国艺术展》,只有不到60万人来参观;而且占大多数的是纳粹党组织的观众。
当时比较活跃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有麦克斯 贝克曼(Max Becjmann)884-1950),早在战前,他已经出名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他是德国的“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 )的积极份子。在希特勒法西斯纳粹政权当政时,他不畏权势,暴力,恶势力等,以一位真正的艺术及家的良心,批评,抨击德国的反动的社会现象。他时常以德国的古典神话史实,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原始素材,在透过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形象压迫容纳在一个画面的空间之内,达到挤触观众的情绪几乎到屏息闷气的窒息程度。但他的画作世是具有相当的时代,民族和政治批评的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地的德国艺术家之一。
欧托 迪克斯(Otto Dix)也是德国“新客观主义”流派画家。他没有贝克曼等人的直截大胆的抨击和火辣。他的风格近乎古典;但他以自己的洞察入微,锯细不遗地态度,冷眼旁观社会的百态;然后以意思一丝不苟的认真,把它们以描绘在画面上,他终于西欧的具像传统,技巧甚至援引德国,荷兰古典大师们的法本。
着名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还有乔治 葛罗兹(George Grosz),厄恩斯特 路德维格 克其那(Ernst-Ludwig Kirchner),佛朗兹 马克(Franz Mark) 埃米尔 诺尔德(Emil Nolde )等。
约瑟夫 波伊斯:伟大的艺术家
在现代—当代艺术是史中,有不少杰出的,真正的艺术伟人;他们不但具有伟大的艺术创作天才;二而更重要的他们的伟大人文主义精神。毕加索,齐白石,张大千等就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联合国称他们是文化伟人,巨匠。德国的艺术家约瑟夫 波伊斯是被公认可以同毕加索并驾齐驱的大师。
约瑟夫 波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出生于1921年,早年学习生物,自然科学,昆虫学,动物学等,热爱自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征集入伍,成为一名德国空军驾驶员;1943年,他驾驶飞机执行任务时,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空被炮火击中,坠机落地摔成重伤;幸亏当地土着—游牧波西米亚人解救,得以绝处逢生。战后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他参加了多种的流派,包括行为,装置等艺术创作。
1961年,波伊斯成为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地的教授,他认为教育是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的最好地方;他以极其天真的严肃,把自己的民主思想和社会雕塑的理念投入到教育之中;他把教师教室变成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并使得学生能全面塑造自己的殿堂。他说 教育应该是兑对人的全面塑。1967年,也就是在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时,波伊斯宣布成立了德国大学生党,后来转变成德国民主党,目前依然活动。在法国学生运动高涨时,波伊斯领到德国学生造反,占领了学校办公室,后来他被警察抓走,学校接触解除他的教职,长达六年,而不久波伊斯意境已经成为红遍西欧的艺术大师。从1962到1967年,波伊斯多次举办激浪派的艺术展。1964年,他在亚圳工业大学,他在舞台上,向一家架钢琴中添加洗衣粉和垃圾,让钢琴发出刺耳的沉闷声;一个学生不解何意,上台殴打波伊斯;他仍不还手,鼻子流出血;只见他丛怀中拿出一个基督像,用左手高举头顶上,右手示意大家安静;全长场顿时肃然了。这个形象后来成为他的标准像—体现出他的艺术具有精神治疗作用的艺术观。波伊斯世是一位积极的,甚至于有些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声称 我没有兴趣去掩盖疾病和弊端;我把唤醒和教育更多的人看作是我的民主义务。他所关注的是艺术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以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像影响,教化作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商业文化和艺术,不止一次地公开批评。
他还是一位环境保护运动积极分子;1980年他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大会时,带头组织清扫大街和森林;1982年,在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他拿出一个题为《700 棵橡树 》的行为展,号召艺术家和观众共同植树;就在这时他亲自动手种下第一颗橡树;虽然,由于他的死亡,他未能看到700克树苗种植的局面;但他终于唤醒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良知:在1987年终于完成了计划;来参加指书植树的不仅是艺术家们,还有欧洲各国的元首,联合国的官员,孩子,老头,军人和医生们。现在,当人们观看这一片茂盛的橡树林世时,没有人不怀念,波伊斯这个最具有人性的,伟大的艺术家。
新表现主义;
安理说,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到了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新流派。大多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之间。这一代人,已经抛弃了世纪初七期,那些前卫艺术家所具有的革命精神,而标变得要现实的剁多。他们不在乎什么惊奇的艺术手法和孤高的理想;他们更加自由,放纵,从当代社会的五颜十色的现实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源流:商业咨询广告,流行时装,硬是影视图像,广告,插图,摄影照片,杂志,什么都行;飞利浦 葛斯顿(Philip Guaston )就是这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他画电灯泡,香烟,雪茄,写字鞋子,成衣,衬衣衬裤,没有鼻子和眼睛的肖像,鬼脸, 党面罩,钉着钉子的木棒;这些暗含着个人寓意的具象绘画。
此后出现的德国的新表现主义(Nouvelle Expressionism ),是以乔治 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和西格玛 波克(Sigmar Polke )二人为两大代表的新艺术运动。乔治 巴塞利兹(1938 - )出生在东德,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当时东德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联盟的部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影响着整个东欧;把巴塞利兹不满和反对当时东德的艺术潮流,被以政治部成熟为理由从东柏林艺术学校 开除。19岁时来到西德,马上投入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创作之中。他致力追求真理;但他个人是悲剧的,不幸的。他独居在德国北部的一座修道院的古堡中。这里原是蒙斯特王子的府第;但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战后的驻军的摧残,已经破烂不堪。在这里,巴塞利兹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形象是倒置的。这种倒置不仅仅是针对观众的观看,艺术家本人在创作时也是倒着画的,用巴塞利兹自己的话,这种创作方式是为了“引发出迷惑和震撼,表现出一种挑战的姿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画面本身,而部专注于主题,巴塞利兹地的画面中的形象是用强烈的色彩和阔大而粗狂的笔触绘制而成,看起来很粗鲁而悲怅。
西格马 波克(1942- )是另一类艺术家,他熟悉几乎所有的视觉媒介,可以任意选择创作;他自己也说,他可以用任何一种伙或几种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创作,他甚至使用过一种有毒的颜料进行绘画,是一种含有砒霜成分的颜料。他以极端辛辣的态度,毫不留情地讽刺美国的商业艺术和学术霸气,他以玩笑的态度用自己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自己的理念。
德国年轻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主要包括有 潘克,约尔格 伊门多夫, 安塞尔姆 基弗 等人。对于这些年轻一代人,波伊斯世是他们的精神领袖;的确波伊斯给于他们以巨大的影响。伊门多夫曾经是波伊斯的学生,他参加了波伊斯的许多艺术活动,也试图通过艺术造成社会和政治影响;但总感到势孤力单无法行事,最终选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于德国的现状的担忧和不满。基弗是战后废墟中诞生的一代,他一心想振兴的德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而在他的创作中来体现出自己对于德国历史的看法和思索;他的一个重达7吨的大型装置艺术《打碎的容器 》就是一例:基弗用铅钣制成书的形状,并且在上面印上一些历史照片;排列在书架上,暑假书架前面散落着玻璃碎片。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原始犹太教义:人把上帝拥有的10种神秘五物放置在容器内,包括有爱,知识,死亡,生存,性等;但人不安分,想知道上帝的秘密;在收集过程中打碎了6个器皿,因此,美德和邪恶就同时散落出来。而基弗的作品中有9种神秘的名称被写在架子上,漏掉的一种就是知识;这样地上散落的玻璃象征的就是散落在世界上的知识;艺术家正是通过这样的医书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弱点的亦即以及人类当前处境的批评和反思。
着名的艺术批评家卢西-史密斯对于德国新表现主义有这样的感想:“ 德国新表现主义 的存在与发展似乎形成一个完整的轨道—由完全的抵制到世界性的全盘接受。前辈们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最新一代德国艺术家行进更为艰难。新表现主义对他们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学院艺术。”

㈧ 为什么古典期的画家都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音乐家都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

之前有很多人都解答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也谈点个人看法。

的确,欧洲古典的着名画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着名音乐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国家也有)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存在。我想除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缘方面的因素以外,跟这几个国家民族的性格似乎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一时期德国也产生过伟大的画家。如巴洛克画派的前期代表画家鲁本斯就是德国人。而另外一个国家俄罗斯,也产生过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等。

阅读全文

与德国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5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78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2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6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1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4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7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4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