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真正强大的是教育
中国的教育、美国的教育、芬兰的教育,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着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追求,在这些特点和追求的熏陶下成长的孩子也各具特色。
一向以严谨出名的德国人,对于学前教育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比起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他们更愿意陪伴孩子阅读。德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德国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八音盒。这个小玩意儿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盖儿还小的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每个边缘都无比光滑整齐,就像一个微缩的精密仪器。扭动发条,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流了出来,天籁一般。从那一刻开始,德国,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多年后,我考入了北大德语系,再后来,我真的踏上了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质量一流的产品和设计,引领整个欧洲的强大经济实力。但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对怎么带孩子也没有概念。刚开始,在我眼里德国人带孩子特别随意,孩子爱爬哪爬哪,爱吃土吃土,完全不管。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后来我对德国的家庭教育改变了看法。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 社会 ,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健全的人格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承诺:A Promise Is a Promise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合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研读一本小说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读书报告,而这个报告,常常是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个人负责查找作家生平,另一个人则负责梳理小说的脉络,这样几个人一起,互相帮助磨合,做出一份体例完整的报告。我想,这种团队精神,应该也是德国足球与德国制造“战无不胜”的原因吧,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分工明晰的德国工厂,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岗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公德心:A ball for all
德国对公德心的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为的就是培养“与 社会 和谐相处”“有公德”“能帮助他人”的人。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层面,还有 社会 教育层面的作用,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 健康 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 社会 所有的孩子。
在德国,你绝对看不到车辆横冲直撞、杂物占领走廊的情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 社会 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努力不去打扰别人。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了下雪的时候,邻里之间轮班扫雪,为大家开辟道路,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车辆上路后,见到行人总是提前减速,偶尔还会停下来,伸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每个人自觉规划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间都有100%的安全感。
同情心:Sharing is fun!
德国有很多绘本,里面出现的小动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并不是完整 健康 的,他们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点问题或是残疾,这种人物设定在国产绘本中是没有的。而事实上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一个凌晨,下着雨,我一个人从柏林到海德堡,和当地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岁的老先生,给我伞,帮我找酒店,还默默地帮我付了房钱。如果问我德国最让我赞赏之处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里面泛出的无差别的同情心。
此外,比如规则、比如担当、比如给予、比如严谨、比如礼仪、比如坚持、比如见解独立、比如自我认知,也是德国家庭教育的各个要点。
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网上经常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其实,德国不是没有学前教育,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学”的内容与我们不同。德国当然也有幼儿园,幼儿园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课,当然了,这也是在德国“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如何做垃圾分类等遵守 社会 秩序的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 情感 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2. 德国的强盛 从小学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小学(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稳健的德国率先走出泥潭,一枝独秀,2010年的GDP增长率,是七大工业强国中的第一。区区8,300多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详报导:德国制造到底强在哪?)有位华人女士在《智慧生活小微刊》分享德国之所以强盛的原因,部分是从小学就抓紧了!
钓鱼故事的省思
在华人的社会,通常不会去告诉别人“你家孩子没有礼貌”——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不过所有人都会讨厌他的孩子。
我曾经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见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而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因为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钓鱼示意(图片来源:Fishing/Max Pixel/公有领域CC0)
小孩回复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不一会,果然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也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后说:“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因为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若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我感觉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这么多,
“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我沉思良久,想到了一个景象: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你敢去大声地喝斥那些不认识的孩子,并教他们怎样做吗?
德国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的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为何受到普遍的尊重?通过了解跟体验德国的教育,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很多人发现,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和他们“勤奋”、“严谨”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也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金(图片来源:Martin Luther King Jr St Paul Campus UMN/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Wikipedia/CC BY-SA 2.0)
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高、门槛高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德国政府的相关统计,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
德国中学教师的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约折合人民币360,849元或台币1,644,750元),相当于一些着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跟其它一些行业相比,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左右,因为德国的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这种价值取向已经渗入他们的血脉,积淀成为一种民族文化。
若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超过其它工业化国家而高居第二(仅次于瑞士)。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是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并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
不过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也提高了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在中国,大学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然而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德国教师教学中(图片来源:First graders of the Interamerican 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 in San German/U.S.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Southeast Region/Wikimedia/CC BY-SA 2.0)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地玩,而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会比我们的小。
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导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讲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教育。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艺术、音乐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者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在德国十分流行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叫Struwwelpeter蓬头彼得,它用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许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以下这些:
1.自理能力:如睡眠、饮食、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2.规则意识:自己盛入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方能吃零食。
3.爱心:许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体会贴心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4.坚强:孩子摔倒之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立即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
5.礼貌:德国父母在寻求孩子帮忙时会说声bitte(请),之后会说声danke(谢谢)。
6.尊重: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很多德国父母不会在未经过孩子同意时去翻阅孩子的东西。
7.理财:德国父母会非常严格地控制零用钱数量,会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来获得零用钱,避免不劳而获。
8.承担后果:有位德国母亲对自己总是起晚的儿子讲:“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9.承担责任:有严厉的德国家庭,若孩子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他还得继续穿着脏衣服。
10.诚信:德国家长会以身作则,并经常会告知孩子要遵守约定,不能轻易誓言,曾答应过的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11.自信:德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自信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均会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因为他们明白孩子从小的自信来源是父母。他们也绝不会以成绩的好坏去否认孩子在其它方面的优秀。
12.合作:在德国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会有意的去帮孩子们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因为在德国有一句话叫做:“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3. 现在很多的孩子对做不做家务有些疑问
最近我读了一份资料,说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曾有孩子必须做家务的规定.条文内容如下: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洗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每周要给家里的房间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我认为,原联邦德国对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看得很重,竟把它写进了国家的法律中,这对教育孩子自立的确很有好处.我感到他们的做法,与我国的一些人将孩子做家务看做是小事而放任自流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原联邦德国对孩子做家务的法律规定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我也不认为孩子做家务的事在中国也需要立法;只是觉得对不肯做家务的孩子,需要像原联邦德国那样认真对待,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措施严而管之.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独生子女从小树立起劳动观念,首先在家庭中得到锻炼,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的. 九成以上孩子不做家务 “不是我不想干,是父母不让我干,他们总让我抓紧时间学习.”“不是我懒,是父母太勤快;不是我不行,是父母万事包办.”这是时下大多数孩子被问到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不帮自己的父母做家务时的一致回答. 陕西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从不做家务,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内裤都没有洗过.专家表示广大家长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普遍现象 家长将学习的定义狭隘化 专家指出,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很多,真正是孩子自己不愿做的情形却很少.大多都是因为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恨不得孩子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功课,“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几乎成了许多父母们的口头禅.不经意间,孩子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被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剥夺了.所以说,父母溺爱,总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是导致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之一. 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有关专家认为,家长往往将学习的定义狭隘化,实则学习并不限于书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从各方面去学习,去体验,去提升自己,开阔视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同时让孩子体验书本知识的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心声 我们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 “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可以为家里做很多事情,我们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实际上,许多孩子对此也异常反感,他们都很强调自己在家里价值的体现,强调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我们也是大孩子了,我们也能看到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父母一点都不理解我们心里想的什么.”很多孩子面对研究中心老师时透漏出自己思想深处的另一面. 专家表示,当前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亲子之间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家长往往不知道自己孩子心里所想. 专家观点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是有效加强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方法,并且将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 据介绍,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只会享受,无责任心而适当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孩子在学习之余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养成爱的回报,对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生活智慧及遇到困难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大的帮助. 陕西省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指导中心的咨询师刘月娥告诉记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否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影响.“当前青少年自杀率的提高就是很好的证明,说明了长期在父母的包办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受挫和应变能力不强,一旦脱离父母,不知道如何生存,什么都不会干,受到小小的挫折,将不堪压力,无所适从,甚至走上极端.”
4. 在德国 孩子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吗 法律有明确规定吗
没有,那属于虐待孩子,前提是强制性的。
在西方和北美国家,孩子的权利是很受重视的,所以家长一般都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事情或者以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那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 德国爸妈教宝宝去遵守规则的时候,都是如何做的
序言:不同的国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而德国的家长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规则。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去遵守规则,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手势或者是肢体语言来让孩子明白,不能够违反规定。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个性,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漏渣也可以选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德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选择体罚的方式,也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很多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想让孩子变得听话,但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享受自由的权利,所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6. 中国和欧洲封建时期丫鬟和女仆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说她们在社会最底层,具体有什么体现到何时改变的
女仆女仆是职业的一种,主要职务是为雇主打理家务。因时代不同而有的称呼也不相同,然而基本的工作性质是一致的。如旧时的中国称为婢女,而女仆(maid)于日本次文化中则是对源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的女性仆役的特称,而事实上maid或maid servant在英语中亦即女佣。
女仆
日本有着许多对于女仆的印象。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女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女仆这个词的意思: 当听到“女仆”这个词的时候,日本人会浮现出很多的想象。不过,那些都是在虚幻中存在的啊,和现实中的女仆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女仆,西欧国家对于女仆的解释,有着更加贴近现实的意思。 英语对于“MAID”这个单词,有着一方面是“女性的被使用者,保姆”另一方面是“女孩子,姑娘”这样的意思。现在,“姑娘”有着“MAIDEN”这样的爱称的意思,出于说到爱情的人就有加上“-EN”。中期英语对于“MAYDE”或者“MAIDE”的表示是根据时期的。 女仆们
一方面,日本对于“女仆”的理解是有地位的人家里的被使用者,“HOUSE SERVANT”或“HOUSEHOLD SERVANT”、“DOMESTIC- SERVANT”当作这些词语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家庭被使用者的总称,不是专门指女性被使用者。女性被使用者只有“MAID SERVAN”这个词。恐怕被使用者指的是“SERVANT”和“女孩子”加在一起的意思为“MAID”。也就是说从不用“SERVANT”开始,“MAID”等于女性的被使用者,这样说是比较妥当的。
中国 过去的中国属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很重,除士、农、工、商(良民)以外,皆为贱民,婢女亦在贱民之列,只能被迫出卖劳力,做各种杂务工作。 正如其词源,婢女一词源于奴隶,而其最初来源也正是奴隶。一些在战争中的俘虏成为阶下囚以后,便在敌国的统治下为奴为婢。也就是说,成为婢女是一种刑罚,适用于罪犯,也同是婢女的最初来源之一。亦有由周边国家将婢女进贡给中原政权作为贡献品。 除此之外,人口贩卖亦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婢女来源,有被生活潦倒的丈夫所贩卖,有被土匪诱拐而贩卖(多为儿童),更有甚者是专门培养年幼男女,一段时间后即卖人作婢仆。 较特别的是一些人会知恩图报而自愿为婢。多数是在大灾难以后,受恩的人觉得欠人太多,无以为报,自愿为婢。受亦有家奴与家婢结婚出生的儿女,代代相传继承为家中奴婢。但一般婢女是不允许结婚的。 随着明末清初各地奴婢由不同的奴婢团体发起对奴婢制度不满而进行抗争的“奴变”,及有识之士对奴婢制度的揭露和批评而使奴婢制度逐渐削弱,虽然未能完全推翻,但至康熙年间,对于奴婢的不公平对待在多个地方已得到改善,到雍正年间,更有些被免为奴婢的人开始起姓及自立户籍。但奴婢制度的废除和奴婢的自由真正地完全得到解放,是在民国革命以后。 英国 在家用电器还没发明以前,家庭里有很多家务需要人手处理。上流阶级在当时是无须劳动的阶级,为了确保自身的奢华生活,需靠仆役去维持繁杂的家务。19世纪以后,工业发展迅速,使中产阶级变得富裕,为显示自己的社会身份,亦开始雇用仆役,而使仆役人数大幅增加。1777年,英国规定家中雇用男仆需要课税,以及女仆可以进行男仆所无法进行的工作,因而促使女仆需要更大量增加。 当时的女性在未婚以前多倚靠父亲,婚后多倚靠丈夫维持生活。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扩张而使战争频繁及社会风气渐趋晚婚的情况下,影响一些女性未能结婚而无所倚靠。当时只有一些慈善学校对劳动阶级做教育,但尤其穷困家庭的儿童在当时为了帮补家用而需外出工作,多没接受过教育,劳动阶层的女性可选择的工作不多,亦促使更多女性投入女仆的工作。 亦有出身于上流或中层阶级的女子为学习礼仪及交际而去当女仆,被视为一种社会教育,用以锻炼身心。 在1870年第二波女权运动以后,女性的工作能力受到关注。同时期教育普及到一般老百姓,高等院校亦开始接受女性成为学生,女性开始得到更多的工作的选择,女仆从全盛时期渐趋息微。 雇用女仆需要有一定的收入。 法国 最初多是贵族和僧侣雇用。但因法国大革命的关系,贵族阶级没落,逐渐由富有阶级所雇用。 富有阶级聘用女仆的目的主要只是为了显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没有实质上对女仆有很大需求,大多是做杂活的女仆,专业的女仆越来越少。20世纪以后,已经少见专业的女仆。 德国 最初是作为封建制度中的公家仆役,虽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已由契约形式的家务仆役取代,但德国仍然保留有务农的公家仆役。 仆役被认为是家族成员之一。在家族中属于较低的级别。 美国 18世纪多由新移民的爱尔兰女性担任。 19世纪前期是由美洲出身的白人女性。 后来经济发展急速,白人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后,19世纪后期多由黑人女性担任。
现代
今日不少上流社会家庭甚至中产阶层亦会雇用家庭雇工,尤其是双薪家庭,由于夫妇二人都需要外出工作,无暇打理家务,不少人会聘用女佣。 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教育程度较低妇女,由于在生活指数较高的地方工作可赚得较多的工资,因此离乡工作。
编辑本段工作范围、地位及条件
近代
英国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观念中,女性要在家打理好家务。但上流阶级的女性又不能因为做家务而弄脏双手,因而雇用女仆以帮助家务。 家务烦多,在分工之下,上流阶级的女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级别。 女主人 家政 女管家(Housekeeper) 主要负责雇用和监督女仆,食品采购和管理食品、高级布料和瓷器储藏,以及辅佐女主人的日常需求。 为最高地位的女仆,大多数女仆都有她来指挥(除了以下粗体字以外)。 由于要指挥所有女仆,故此必须要有各种各样女仆的礼仪、知识和经验。故此大多数的女管家都是出身较好的女仆。如果其他女仆让主人不满,女管家需负起责任,还需亲自教授技能。 客厅女仆(Pariour maid) 主要负责接待访客,以及用餐时的服务。过去多数为男仆的工作,后来逐渐被女仆取代。而一些传送书信和应对进退这些本属贴身女仆的工作,在后期亦为客厅女仆所取代。 由于客厅女仆是负责接客工作,女仆的外表是显示出雇主威严的代表,故穿着比其他女仆要华丽。 在外表处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外貌好、个子高、柔丽的双手和好的接待客人技巧。 蒸馏室女仆(Stillroom maid) 协助女管家,以及负责蒸馏室(消毒并储存食物、制作小点心的地方)和陶瓷保存的工作。 蒸馏室只有限定人士可以进入,一般人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对于其他女仆来说有其特别性。 家庭女仆(House maid) 负责整个家庭的清洁和服务工作。打扫房间、客厅、餐桌、大门等除有专门女仆以外的地方、整理床铺、巡房、确认日用品充足,用餐服务等等。 最典型的女仆型像,是因为早于18世纪初已经存在此一职级。家庭女仆之间亦有分级,较高级的女仆可以负责较轻松的工作。 需要有各种家务的知识及技巧。 杂务女仆(Between maid) 协助女管家和蒸馏室相关工作。 在小规模的家庭,亦兼家庭女仆做洗碗女仆的工作。 洗衣女仆(Laundry maid) 清洗衣服、床单、家具中盖单、抹布等的清洗、漂染、晾干、缝补工作。 有别于其他女仆,由于大宅家庭不喜欢洗衣的气味,故此需在地下室或户外离宅有点远的洗衣房工作。是女仆中比较独立工作的一群。只有很少数家庭会需要洗衣女仆(一般是家庭女仆兼任)。 需要有各种洗濯相关的专业知识。 料理 厨师 负责主人一切膳食的仆役。需负责煮食,食材的份量,佐料的采购与管理。在主人用餐时需负责服务工作。亦需管量和教导厨房女仆。 为多数家庭会雇用的仆役。在家庭里的地位仅次于女管家,但多数不会听从女管家的吩咐。 需有良好的厨艺以及好的品格。 厨房女仆(Kitchen maid) 主要负责仆役的饮食。需要帮助厨师、准备煮食材料、打理厨房、准备小孩子、仆役和宠物的食物。 一般都是由洗碗女仆晋升上去,如果在厨师身上学习好料理技巧,还有机会晋升厨师。相反由于需负责仆役的饮食,厨艺不好的厨房女仆会不受仆役欢迎。 需有对食材的认识,及煮食的技能。 洗碗女仆(Scullery maid) 需清洗干净食具器皿和处理猎物。 多是见习女仆。 侍从 贴身女仆(Lady's maid) 直属女主人,负责女主人一切需要的仆役。负责替女主人穿衣、打扮、化妆及管理衣服、装饰品等。并需要陪伴女主人外出。懂得讨女主人欢喜。 贴身女仆一般出身于上流或中产阶级。给人的感觉是淑女的一群。能穿女主人不要的华装美服,而且完全不用干劳活,而且收入好,很多女仆都会以成为贴身女仆为目标。然而当贴身女仆需要求年轻貌美,故无法一辈子当贴身女仆。 因为需要替女主人打扮,必要要懂流行时尚,要有对服装、化妆品和药品的知识。本身亦要求个子高及年轻有美貌。 育儿 保姆(Nanny)(分乳母(wet nurse)和保姆(dry nurse)) 负责教养女主人的小孩。需要照顾小孩以及管理儿童房,以及监督育婴女仆的工作。乳母还需要喂婴孩母乳,因此年纪通常也较轻。 由于是直接照顾小孩,亲近程度比亲母还更亲近,因此她的性格与举动都直接对小孩的身心发展可以有极重要的影响,故此女主人多与保姆维持如家人般的良好关系。 需要有育儿经验,懂得照顾及管教小孩。一般女主人会要求严格教导。奶妈还需要身体健康及有母乳。 育婴女仆(Nurse maid) 负责陪小孩子玩耍、散步,帮小孩子穿着衣服,打扫儿童房和帮助保姆工作。 相对保姆像母亲的形像,育婴女仆较像姊姊的形像,受小孩子的欢迎。与保姆一样,女主人会常跟育婴女仆保持良好关系。 年纪通常较小,而且育儿经验尚浅。需要细心和耐心的照顾小孩,并时常注意小孩的健康状况。 教育 女家庭教师(Governess) 主要负责教授富家子女的工作,包括语言、音乐、艺术、针线活等。 本来是属于身份尊重的一群,然而在维多利亚时代因上流及中产阶层增多,女家庭教师需求亦增多,当中有一些品质低劣的教师混入其中,使得女家庭教师的职业变得不及以前尊贵,然而相对其他仆役还是有较优厚的待遇。由于其等级不及女主人但又高于一般女仆(也不需听从女管家指示),因此常变得孤立。 因应需要教授的内容,成为女家庭教师亦必须要懂礼仪、精通语言及音乐,懂得刺绣和有经验的会比较优先,亦因为避免女家庭可能成为儿子恋爱的对象,一般女主人会请相貌较差的女家庭教师。 女仆阶级是有依类别晋升的机会。 而中产阶级只请少数杂务女仆,不会有仔细的分级。 法国 比较主要的是煮食、育儿和清洁的女仆,也有较高级的女仆总管。而负责指定房间的女仆与女主人关系密切,也较在其他女仆等级之上。 德国 主要分总管和厨房女仆、保姆、家庭女仆等,在家族中,总管的地位比雇主家人为低,而在其他的仆役之上。 美国 家中的仆役共同工作把所有的家务完成,不分工合作,在效率上可能不及欧洲的女仆[6]。
现代
在私人家庭从事房舍清理、食物烹调、家庭成员起居照料或其他与家事服务有关工作。在私人家庭从事身心障碍者或病者日常生活照顾等相关事务工作。在家佣而言,香港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聘用一位外佣,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请多名,而且不得做家务以外的工作;台湾亦有规定每个家庭只能聘用一位外佣,亦规定家庭帮佣只能从事家务。一般请外籍女佣工作,由于办理的手续繁琐,通常会由女佣介绍所推荐。大型的外籍女佣介绍所会有专业培训课程可供女佣学习烹饪、照顾小孩、学习语言和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培训。而以时钟计算的家务助理则只在雇主有需要的时候会到家庭做清洁工作。
编辑本段待遇
近代
中国 奴婢制度跟奴隶制度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为奴者同样被人贩卖、劳役,甚至被虐待,为婢的甚至会被奸污。然而奴婢制度对于奴婢还是有一些人身保障,而不像奴隶制度那样成为奴隶者会任由主人随时杀害或陪葬而不用负上法律责任,在法律上还是有最低限度的生存自由。然而如何对待奴婢,仍是出于主人的心态。 在奴婢制度下的婢女,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过去常有锢婢之风,亦即禁止婢女结婚。宫婢即为典型,除了受皇上宠幸的宫婢外,皆无任何名份,只能一生为奴,亦不得结婚。又如浙江地区,据明万历《仙居县志》载,该县“士民之家,私畜民婢,垂白无夫……夺人父母之愿,锢人男女之欲”[7]。就是说仙居县不少私家婢女,上了年纪还没有婚配[8]。不许婢女结婚的同时,更甚者对婢女大肆侮辱、奸淫。如《开元天宝遗事》载:岐王年纪尚轻时,即贪恋女色,轻薄婢女。每到寒冬季节,他有炭火不烤,而将冷手伸进家中女奴的怀中,靠揣摸她们的乳房、肌肤来“暖手”[9]。亦有因为主人奸淫婢女,而使主母心生愤狠,为泄愤而对婢女当作“出气阀”而加以虐待。 亦有善待婢女的主人。据《清稗类钞‧雅量类》载,徐家有来喜、来庆二婢,其母对待她们“衣食必周,偶有疾病,恒使就医,灯下则教其识字,与讲大意,有过失,诃斥之而已,不鞭挞也”。一些有教养而又有同情心的士子,反对传统奴婢制度观念,放免自家婢女。让婢女嫁到良家求得好归宿。 英国 在上流家庭的女仆,分工仔细,比较只需做专门的工作。而中产家庭只能请少数女仆的家庭,女仆的工作可能会非常忙碌。 因应人品评价书(前任雇主发给女仆的推荐信)而决定的女仆的职级和晋升机会。很多家庭都很看重人品评价书,有良好记录的女仆往往都获得优先取录。 有一定的工资。依据等级和工作性质会有不同的薪资。亦因应不同的雇用条件也有不同的支薪方法。 休息的场所是仆役大厅。依不同的主人有待遇的差异,有些只会设置简陋的桌椅和化妆桌,有些会有舒适一点的旧沙发或书本、钢琴等。内设呼唤仆役用的铃当。 除了女管家有环境好的个人专用房间外,大多数的女仆都是共住在环境差的房间,甚至是只能睡在工作间的角落。 为免疏于家务工作,一般禁止女仆恋爱。反对女仆恋爱的女主人若发现有女仆与男性交往,会被解雇。 有些女佣会一生于大宅第中工作。但也有一些上半生当女仆工作,下半生选择结婚的女仆。好的雇主有些会在离职时因应工作表现而给一笔金额。 伙食一般以简单煮理为主。较好的雇主会给予较好的伙食,如上流家庭以肉食为主,可分享到碎肉和炖肉。一般家庭只以蔬菜为主,甚至也有只给一片面包作为一天饮食的主人。如果厨房女仆煮得不好时,也有女仆会选择吃主人吃剩的饭菜。 虽有规定每周应有休假,和每年有数天到十数天的休假回乡探亲,但是一般低阶女仆都不容易得到休假。而贴身女仆则因其工作是随身侍候女主人所需,一般来说是无暇休假的。 法国 待遇较差,通常要工作一整天,被相当苛刻地对待。 德国 因为是属于家族成员之一,名义上受雇主保护。 在受到法律包庇下,有些雇主会对女仆施暴。虽有法律上可以控告雇主,但雇主多以人品评价书作要胁而使其屈服。 美国 殖民时期多以年度或季度为单位,在契约时间内必须要做所有的家务,完成一年或一季后,则能分得土地或等值的工资。后来则以月为单位的短工,可随时满一个月后即解雇而不获事前通知。 没有家族的支配关系,女仆都是分担工作。
现代
由于规定申请雇用女佣的雇主要有一定的银行存款或固定收入,故此女佣的稳定工资得到保证。 雇主必须要提供能让女佣有隐私安全的休息房间,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 有最低工资限制、年假返乡探亲、医疗津贴、遣散费、雇佣保险和机票,视情况还有膳食和交通津贴。 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