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有哪些共同点追加100
第一:德国人非常注重准时 医生 教授 公交车是绝不能迟到的
2.喜欢都方面发展,注重动手能力
3.喜欢挑战 要有求知欲
4.比较实际 说白了就是精打细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5.做错事情 没关系 但一定要诚实 勇于承担责任
6.做事非常严谨.讲究效率
7.待人礼貌,特别是上小学后(7岁左右)的小孩子 真的特别礼貌 跟中国小孩有很大区别
8.德国不能乱丢垃圾 垃圾都分类处理的
9.德国也禁止打小孩
10.德国人素质很高.像开车就很少超车或犯规的 而且他们很少打喇叭 不箱在中国 稍微堵了下车就使命地按喇叭
补加1点:当你看见身边有人在做事情或在修东西 最好还是不要站在那里看,否则他们会不高兴的.有次我就看KERN(一个德国男人)修插座,我就看了1下下,他就很不高兴的说,在德国这样是很不好的,我在做,你在旁边看,那只要一种人可以,就是老板.要么你一起帮忙~~~囧~~~
B. 德国留学生业余生活干什么呢
德国留学生业余生活干什么呢
德国留学生学习之余的时间该做一些怎样有意义的事情呢?首先来了解一下德国人业余时间都爱干什么吧!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上下班通常都是准时的,按时上班,到点准时下班,这也是大多数德国人的生活写照。所以说,德国人的业余时间应该还是比较多的。那么,每天8 小时,每周五天的工作时间之外,德国人都在忙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消费分析中心公布的一个有关德国人业余爱好的民意调查,排列前10 名的是:
1、听音乐 91%
这个听音乐包括范围很广,不仅仅是德国传统的古典音乐,还有其它的现代音乐,流行歌曲,民歌及参加音乐会等,但是与音乐有关的活动,这是 91% 的德国人的业余爱好。
2、看电视 90%
这个结果让我感到有点意外,能有 90% 的德国人的业余爱好是看电视?
3、与朋友聚会 88 %
这个结果应该是正常的。这里说的聚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几个人聚到一起吃点儿或者喝点儿什么,而是十分广泛意义上的聚会。比如,一起观看体育比赛,一起参加某些社会或私人的活动等等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4、品尝美食 76 %
这个结果也正常。德国人的确有品尝美食的嗜好,他们一般都有自己最喜爱和经常光顾的餐馆。这种活动一般都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如果是一个人那可太无聊了。
5、看报纸 74 %
为什么说德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其原因就在于此。庞大的读者群体使德国的出版业经久不衰,74% 的德国人的业余爱好是看报纸。
6、阅读杂志 69%
其道理同上。不过,女性德国人更偏爱适合她们口味和兴趣的各种杂志,而且,德国的'杂志还是比较便宜的。有的杂志至少比中国国内的杂志便宜。
7、驾车 61%
这种业余爱好在德国可不是男人的专利,许多女人同样热衷于驾车,而且有瘾。我认为这种业余爱好很刺激,特别是在周末的时候在乡间的公路上行驶,享受童话般的田园风光,可以说是一件十分令人陶醉的事。
8、骑自行车 57%
在德国这样的汽车大国里,有 57% 的德国人选择骑自行车作为业余爱好已经是相当高的比例了。特别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大街上到处是骑自行车的男女老幼,这也多少体现出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9、游泳 56%
在德国可以或者能够让人们游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对外开放的游泳场馆不说,仅可以游泳的湖泊,河流就多的数不胜数。原因只有一个,德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发达的国家。
10、读书 55%
前面已经说过了,德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或者保持一个出版大国的地位。人们常说,当你从美国来到德国时,你马上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气息,而这一点在美国是感受不到的。
;C. 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区别
(一)在消费观念上
其实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太多国际大品牌的国家,虽说中国制造也是名满满天下,但在我们国家大街上,往往看到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品牌。其实我们很多人对于国外的品牌,在需求上大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品牌。我们都知道在一些奢侈品店往往都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身影。可想而知品牌对我们的吸引有多大。
而我们都知道德国是一个产名牌的地方,可是德国人并没有那么热衷名牌,从日常到吃穿,他们反而相当低调。在德国那些国际大品牌的东西都卖的不是非常的理想。 甚至很多德国人都不知道这些大品牌,他们认为买东西是自己用的,而不是给人看的。在德国人的眼里,很多所谓名牌产品真的不如‘德国制造’的性价比高,大部分德国人是实用主义者。
D. 德国有那边有什么文化习俗是和中国大不一样
德国人的特点是勤奋、自信。严于律己的德国人很讲究形式和准时,公私事宜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并准时赴约。
未经预先约定想与德国人会面,是办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迟约会或取消约会的话,一定要打电话通知对
方。否则,不仅失礼,也被认为是对其的莫大侮辱。 德国人工作中讲求效率,注重纪律,一丝不苟。
首次接触性的作客,一刻钟或半小时已经够了。客人不带什么礼品,花束也不带,主人也不招待什么。作客的最佳时间是晚
上6点到6点半,或者是中午将近12点钟。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访者。
在德国,用餐有很多规矩,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所有客人认识后,大家先围在一起站着聊聊天,讲些无关紧要的和轻松愉快的事情,因为美酒佳肴需要有良好的气氛。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首先,如果你有问题要象德国人请教,尽管相信他们都是肤色不同的洋雷锋吧。涉及法律方面问深了可能会不妥,因为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要付法律责任的。不过一般问题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可以请教,并且不要觉得问的多了好象过于麻烦。如果你问了一个开头,听了他的解释还是不太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下去,要是让他觉察了,反倒会觉得你对他的解释不重视。不要随便送德国人很重的礼物,他对贵重礼物的第一个反应是戒心,小礼物比如一小合中国茶叶,几张剪纸等等都会很受欢迎。如果有机会到德国人的家里做客,要比约定的时间晚十到十五分钟,要是邀请你吃饭的话,你可以带上一瓶酒,一小束花,或者你自己做的一份菜都可以。和德国人交往最有特征的就是Termin。干什么都要事先约定好。没有约定的上门,无论是私事还是公事都不会受欢迎的。诚实,也是打交道的一个原则。小到吃饭上,到了德国人家里,如果主人给你添菜的时候你客气一下说够了,那么不会象国内那样有人再给你加。德国人到你家里来吃饭,如果他说够了,你也不要象国内那样没完没了地来让。了解德国人,就要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直接而简单的想法可能会是和中国几千年的谦让温和的习俗不太适应。呆久了,慢慢也会接受。和德国人的谈话,可以海阔天空,该争论的时候就争论。经常会为了台湾,人权等问题和他们争的面红耳赤,可过后他们忘的比你要快好几倍。并且不要以为你能够说服他。
和德国人打交道,我想每个人都希望留给他们一个好印象。我的体会是,诚实,会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的一个好印象。而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剩下的就看你的努力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里,德国人是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朋友的。并且对中国的各种饭菜也是赞不绝口的。如果你想在刚开始的时候练练口语,那就讲几个中国的小故事吧。告诉你一个秘密,每个德国人都对塞翁失马这个寓言有极大的兴趣,我发现这是对他们的思维里的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亮点。试试吧。同时让他们陶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时候,顺便帮你纠正一下表达上的语法错误。
E. 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做饭时,有哪些不同
德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一样的,而做饭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中国非常的重视饮食文化,在做饭的时候会烹饪很多的菜肴。但是在看了德国的做饭过程,才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德国人在做饭的时候还会使用到量杯。我们中国人只有在开设一些饭店的时候才会选择去使用量杯,像一些比较高级的饭店,为了能够让饭菜的口感更加的好一些,才会使用到量杯,而德国即使是自己做家常饭,也是会使用到这些比较仔细的餐具。
小编本人觉得德国人在做饭的时候会更加讲究做饭的过程,而我们中国人就更加的讲究饭菜做成的口感。每个国家做饭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大家也可以仔细的去观察一下。小编本人觉得德国人的做饭方法确实是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太过于疲惫。
F. 德国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
在中国人看来,论及中国的饮食文化,它差不多和中医、武术一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独步天下的。而德国人的饮食,差不多是另一种极端。以两国最爱吃的猪肉为例,虽然德国人在香肠上搞出了大约三千个品种,但除了香肠,最流行的差不多只剩下肘子一种吃法。在中国,猪身上可食的每一部分都会在各地搞出不同花样,或许可以这么说,德国有多少种香肠,中国就有多少种猪的不同吃法。
有不少人谈到,对肉类食材的利用,西方人远不及中国,比如不吃内脏、不吃血,更别提吸骨髓了——一句话,中国人对食物的利用程度是最高的。不过,相比德国人对猪身上可食部分的利用,中国人很难说做得更彻底。所谓只有中国人才不浪费每一点儿肉食,恐怕是种误会。中国人认为只有自己才会吃的部分,比如猪血、猪内脏、猪脑髓、骨髓等等,德国人同样绝不浪费,只是,他们将之统统打碎,做成各种香肠——德国的香肠种类之多,就是这么来的。
两种利用方式从饮食烹饪水平上就不做比较了——因为这是个没有结论的话题,我个人挺喜欢德国饮食。但两种方式的效率似乎少有人谈。
德国人对猪肉的利用,显然是一种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利用方式,猪的不同部分全部被加工成标准化的香肠,你想吃什么,就去切什么样的香肠。而中国人对猪肉的利用,则完全相反,猪的每一个部分背后都对应着无数不同加工和烹饪方式。从对猪肉不同方式的物尽其用来看,无论从消耗的人力还是加工所需能耗,中国的利用方式都要远远高于德国。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人食用猪肉的综合成本要远远高于德国。
中国和德国完全不同的猪肉利用方式,恐怕来自历史上人均肉食量的差别。如果一个社会肉食机会很少,其加工烹饪方式必然是不怕浪费时间、燃料的;如果一个社会肉食机会相对较多,那么其烹饪方式必然是朝着尽可能减少时间和燃料消耗的方向发展。比如,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放弃自己买个猪头回来,沥青、火钳轮番上阵烫毛拔毛,或卤或煮,忙上一整天才能吃到猪脸、猪耳朵的方式了。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都朝着越来越简化的方式发展。
历史上,中国人的肉食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德国又是另外一种情形,古罗马时代,德国人的祖先就是多肉食,有资料称,十六世纪初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些城市,人均年肉食量已达80公斤,此数字与今天德国的肉食水准相当,比今天肉食已经极大丰富的中国还要高出一截。这个水准的肉食消费量,如果按中国加工和烹饪方式,恐怕一家老小全年都在忙活着加工烹饪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