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为日耳曼的民族精神,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日耳曼就是德国..汗...
GERMAN 直译就是德国..其他就不用说了吧
德国军人的素质(这就是日耳曼精神)
在二战后期,美国进入法国后,逐渐俘虏了一批德国军官.美国人把这些德国军官关押在一个
战俘营里,对他们表现的比较优待.美国人认为德国军官具有骑士精神,而且个个都是职业军
人,有很高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意志,值得尊敬.
一天晚上,附近的美国军官举行晚会,邀请了一些战俘营里的德国军官也来参加.许多美
国军官纷纷表演自己的节目,而德国军官则旁坐一边,在静静的观看着战胜者的表演,只有一
位施密特的德国少校对在场的美国军官的表演不以为然.这种情绪被一位美国将军看出来了
,他询问施密特少校,:\\\\\\\\\\\\\\"为什么?\\\\\\\\\\\\\\"少校说,你的乐师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时,有许多错
误.
美国将军有些不以为然,就邀请这位施密特少校去演奏,少校有些迟疑的被美国人拉到
了钢琴旁边,但当他整理好自己的军服以后,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表演.当施密特少校
演奏结束以后,整个大厅一片沉寂.随后又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哪位美国将军问施密特少校,你是从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
少校惊讶的看了将军一眼,说我从没读过音乐学院,我是从上西里西亚陆军军官学校毕
业的正规德国军官.
美国将军的眼里露出了诧异的眼神,又问少校,那你的钢琴是在哪儿学的啊?
少校回答说,在军官学校! 接着少校告诉将军:在德国的军校中都设有专门的艺术专修
课,每一位未来的军官都要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并掌握一二门乐器或声乐技艺,在座的德国
军官中,比我的艺术水平高的大有人在.
美国将军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他又问到,为什么你们的军校要专设艺术课呢?
施密特少校不无骄傲的说,在我们德国军人看来,战争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除
了良好的军事素质和坚强的意志,每一位指挥官的战争表现都与他的想象力和艺术造谐密
切相关的.只有最富于想象力的统帅.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全场的美国军人再次一片安静.也许他们懂了,为什么只有五千万人口的德国能够与大
半个地球的军人们厮杀了七八年而又如此辉煌了.........
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没有接到口令下一队士兵列步走到了悬崖边,德国兵毫不犹豫地往前走掉了下去,日本兵原地踏步,美国兵则掉转枪头找当官的算账去了。http://..com/question/2950387.html
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中马上有许许多多的画面闪过,可是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二战期间德国的纳粹。
凶残的纳粹们想尽各种残酷的手段来杀掉那些他们认为没有资格出现在这个世界的人——无辜的犹太人。他们把不幸被抓到的犹太人关进阴冷、连猪圈都不如的集中营篷里,变着法狰狞地笑着折磨可怜的犹太人,直至犹太人不堪折磨,痛苦地挣扎着死去。他们放肆而嚣张地屠杀着世界,猖狂的没有人道!
这应该受到上天严厉的惩罚!
于是,他们残暴的杀戮虐行很快引来了众多强国的不满,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二战后的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本富庶的西欧也不例外。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轰炸,更是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沦为俘虏,使其国内劳动人力极其缺乏。尽管如此,日耳曼人仍然坚持不懈地在这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
这个奇迹到底是怎么崛起的呢?
除了盟军的慷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为了防止扩散战后欧洲的共产主义风气而发扬的“欧洲复兴计划”、德国本身独创的社会市场经济和逐渐完善的法律,还有出色的职业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团结。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象征。而这次下跪认罪,更是体现出整个日耳曼民族的勇敢承担责任和勇敢面对错误的精神。使得每一个德国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先辈所犯下的弥天大罪,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团结上进。
是的,60年前的纳粹德国发动的二站,使人类遭受到一场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战争浩劫。那一千多座集中营更是令人们,尤其是犹太族人,想起来就惧悚的燃烧着仇恨的东西。可是60年后,德国人真真正正认识到自己先辈所犯下的滔天大罪。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但是每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德国人都能勇于承担。
德国之所以能得到了世界的原谅,是因为他们整个民族所表现的诚恳与责任感。
德国——这块土地不大的国家,已走出二战先辈留给祖国的阴影,乐观而团结地蒸蒸日上!
② 德国政体的实质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个政体,使德国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因为普鲁士的影响,统一后的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德国在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就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并开始与英、法两国争夺海外殖民地。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备。
④ 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念
从哲学上考察,古典主义是与唯理主义相适应的,它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文学上的唯理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当代理解可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是空间的维度,另一是时间的维度。
从空间的维度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德国古典哲学:其一,作为知识体系的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思想家对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客观世界、社会生活、思想意识中普遍性问题的逻辑认知和理性整合,也是他们将古代至当下生活的时代所面对并为他们所重视的文化景观、历史事件、科学知识、特别是哲学文化思想遗产的梳理和反思。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李凯尔特曾指出,人类有两种科学:一种科学是关于客观自然的科学,称为自然科学;还有一种是关于人类生活与人类文化的科学,叫文化科学。德国古典哲学属于后一种科学。它不仅表明德国古典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描述、表达和判断,具有某种反映世界的意识真实性。而且,它可通过公共教育活动、公共文化传播活动、社会公共运行、生产劳动、公共道德实践以及其他公共活动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行为。因此做为科学的德国古典哲学又具有知识的客观性。其二,作为历史具体境遇中的意识价值评估体系的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也可以视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在其各自的历史境遇和文化生活中对于所面对的人类历史、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所思想着的文化意义的领悟、思考、检视和评估。在这个层面上,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价值的合理性。哈贝马斯说,合理性指意见或行为的可论证性。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思想行为,它的有效性的最重要方面就在于必须而且是现实地被所有与之照面的人所论证、评论,它本身的生命力就居于被他人论证、评论的阅读与思考过程之中。其三,作为当下文化场景中的一种文化视域,德国古典哲学既可以被视为当代正在参与思想生活的精神资源,又可以被理解为当下值得坚守的或反思的亦或批判的阐释立场、文化智慧和文化价值,而这正是它在现世还有存在合法性的依据。
从时间维度上讲,要思考德国古典哲学在思想史当中与各种社会事件和思想事件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它的“澄明”,发现它的底蕴,找到它的运行机制,窥见它与当代文化场景的结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功能互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解的转换。这其中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民族文化、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宗、近代市民社会、法国大革命等等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曾被多次解释,但却至今未能澄明地敞开,甚至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误读、误解就来自于这些解释之中。
德国古典哲学的当代理解,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与路径。就具体的学术研究而言,应倡导文本研究、文献研究、文化研究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长期以来,国内学者或囿于外语水平偏低、或由于国际交流不够、或不能摆脱传统的研究理路,结果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上,我们至今未能有自己的当代理解。无论是应对全球化国际学术场景的挑战,还是适用国内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建设的需要,都应当改进这种境况,从而为更有效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学术基础。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它经历了从唯心主 义到唯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 始人,他建立了实质上是先验唯心主义的调和矛盾的哲 学体系和不可知论。费希特从唯心主义立场上继承和批 判了康德,建立了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谢林改造了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 学”≮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 继承前辈哲学家的基础上,创建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 体系。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 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成就 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康德肯定了人的心理结构和知性范 畴的意义,看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理性思维 产生矛盾的必然性。费希特揭示了自我”与非我”、主体 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在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行 动的主体的规定中,抽象地阐述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以及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谢林更明确地叙述了自我”与 非我”、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为黑格尔辩证法的 产生作了更为直接的思想准备≮格尔系统地发挥了康 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全面阐 述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并把它提升为客观真理和普遍 规律≮格尔把发展的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揭示了某些 历史辩证法,从而在他的哲学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唯物主 义思想的萌芽。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是不科学、不彻 底的。这种体系和方法的深刻矛盾,是德国资产阶级既要 求革命又害怕实际斗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向封建势力 妥协的阶级性格的反映。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 和费尔巴哈的发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也是德国当 时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它为德国1848年资产阶级政治 革命作了先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 哲学,尤其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批 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 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⑤ 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了践行这种主义希特勒是如何做的
我建议你去看一本书戴问天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完全颠覆人们普遍对德国的看法
《德意志之歌》的演变与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
从魏玛共和国到纳粹德国再到联邦德国,《德意志之歌》三度被定为正式国歌,但使用情况并不一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的历史变迁,更反映了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
《德意志之歌》的诞生
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促成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随之高涨。1806年11月法国军队进入柏林,在当年腓德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βe,1712-86)作为“凯旋门”(triumphal arch)修建的勃兰登堡门下耀武扬威地举行了阅兵式,并且把门上四马战车青铜像掳掠回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70-1840)逃往东普鲁士柯尼斯堡(Königsberg,二战后划归苏联,现在叫加里宁格勒)。法军占领柏林三年,在此期间,德国哲学家、柏林大学首任校长约翰·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发表了系列演说《致德意志民族》(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其中说道:
我只有一个祖国,它的名字叫德国。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个部分,才值得我把整个身心献出。…我希望德国强大起来,重新获得独立和自主。
(Ich habe nur ein Vaterland, das heiβt Deutschland. Nur ihm und nicht einem Teil desselben bin ich von ganzer Seele ergben. …Mein Wunsch ist, daβ Deutschland groβund stark werde,um seine Selbständigkeit und Unabhängigkeit wiederzuerlangen.)
可以看出,菲希特心目中的祖国(Vaterland),是普鲁士(Preuβen)仅仅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整个德国(Deutschland);德意志民族(deutsche Nation)则是普鲁士人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整个德意志人(Deutschen)。德国人开始认识到,面对外来侵略,德意志“第一帝国”各邦团结起来还是不够的,需要统一起来。
1841年,在北海当时还属于英国的小岛赫尔果兰(Helgoland),一位名叫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74)的日耳曼语言学家、诗人写下了着名的《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或“Das Lied der Deutschen”)。他本名奥古斯特·霍夫曼(August Heinrich Hoffmann),因为出生在沃尔夫斯堡(Wolfsburg)附近的小镇法勒斯雷本(Fallersleben),遂以“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为笔名,意思是“法勒斯雷本的霍夫曼”。他参加过1948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在德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国民会议(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但在写那首诗的时候,一个统一的德国还没有形成,与当年菲希特发表《致德意志民族》一样,表达的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德国,法勒斯雷本是人们熟悉的一位大众诗人,还写了许多儿歌,结集出版为《儿歌50首》(Fünfzig Kinderlieder)、《新儿歌50首》(Fünfzig neue Kinderlieder)和《老儿歌与新儿歌》(Alte und neue Kinderlieder)。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却会作曲,为自己不少作品谱了曲。不过在写《德意志之歌》的时候,他是按照奥地利国歌《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的旋律来写的。原来,为了与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国王》抗衡,奥地利诗人罗伦茨·哈什卡(Lorenz Leopold Haschka,1749-1827)受命写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以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皇帝四重奏”(Kaiserquartett)第二乐章为乐曲, 1797年2月12日在弗朗茨二世生日庆典上首演。——“皇帝四重奏”是海顿一首C大调弦乐四重奏,编号“Quartet No. 62 in C major,Opus 76 No. 3”,现在是他诸多四重奏中最为人知的一首,而这显然与其第二乐章被用为奥地利和德国国歌有关。
从魏玛共和国国歌到纳粹德国国歌
但是,《德意志之歌》在半个多世纪里并没有传唱开来,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才引起德国人的注意。1914年在比利时境内兰惹马克(Langemarck)发生过一次德军损失惨重的战斗,据说年轻的德军士兵(许多是还不满16岁的“娃娃兵”)是唱着“德国高于一切”冲向英军阵地的,在英军机枪扫射下成排地倒在战壕前。德国许多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壮烈的一幕,引起强烈反响。那个小村子后来又发生过多次惨烈战斗,所以至今仍然有一个德军士兵公墓,埋葬着超过44,000名阵亡者,包括一战德国着名“王牌飞行员”维尔纳·佛斯(Werner Voß,1897-1917),他共击落敌机48架,这个战绩仅次于曼弗雷德·冯·李希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的80架。
1922年8月11日,根据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 1871-1925)的建议,《德意志之歌》被正式定为德国国歌。
1933年1月纳粹上台,《德意志之歌》被保留下来,和纳粹党歌《旗帜高扬》(Die Fahne hoch)一起作为“共同国歌”(co-national anthem)。《旗帜高扬》又称《霍斯特·威塞尔之歌》(Horst-Wessel-Lied),词作者霍斯特·威塞尔(Horst Ludwig Wessel,1907-1930)本是柏林大学一名学生,因为狂热地参加纳粹冲锋队活动而放弃学业。1930年被刺身亡,纳粹宣传他是“殉道者”。
纳粹保留《德意志之歌》作为国歌,直接与希特勒有关。原来,他虽然是奥地利人,一战爆发后却作为“志愿兵”(Kriegsfreiwilliger)加入德国巴伐利亚第16步兵团(Reserve-Infanterie-Regiment 16),在比利时境内与英国军队作战。应该承认他是个勇敢的传令兵,曾两次受伤(其中一次是因为英军施放毒气),也两次受奖,第二次获得的且是一枚很少授给普通士兵的一级铁十字奖章。希特勒自称“接受过兰惹马克炮火的洗礼”,曾经亲耳听见战友们唱着这首歌向前冲。
《德意志之歌》共三段,但纳粹只用它的第一段为歌词。由于其起首句子是“德国,德国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所以也被称为《德国高于一切》。
摈弃“德国高于一切”
1945年德国战败,《德国高于一切》和其他一些纳粹歌曲被同盟国禁唱。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贝多芬《欢乐颂》(Ode An die Freude)等多首歌曲都曾被提议用作国歌,但未能确定下来。1952年4月29日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1967)给总统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1884-1963)写信,建议仍以《德意志之歌》为国歌,但只用其第三段歌词。5月2日豪斯复信表示同意,就这样定了下来。
下面是《德意志之歌》第一、三两段的歌词,并试译为汉语:
1.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ä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
3.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
1.德国,德国高于一切,
高于世界上的一切,
为了保卫它,为了它
我们始终兄弟般地站在一起。
从马斯到麦梅尔,
从阿迪杰到贝尔特。
(副歌):德国,德国高于一切,
高于世界上的一切!
3.为了德意志祖国的
统一、主权和自由,
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手,
兄弟般地去奋斗。
统一、主权和自由
是幸福的保证。
(副歌):在这幸福的光芒中繁荣昌盛吧,
繁荣昌盛吧,德意志祖国!
第一段歌词声称“德国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是因为包括菲希特在内的不少德国思想家在唤起德意志民族觉醒、奋发的同时,又把拉丁民族(尤其是法国人)、波兰民族、犹太民族等看成是腐朽的民族,认为能够“复兴”的只有德意志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格奥尔格·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也预言说“德意志时刻”将要到来,德意志人将要承担起振兴世界的历史使命。这消极的一面被希特勒继承下来并且发展到极致,“德国高于一切,高于世界上的一切!”正符合他的思想。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联邦德国摈弃这段歌词,反映的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不再自命高人一等,而要做国际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联邦德国摈弃第一段歌词,还因为它所划出的疆域实有“大德国”之嫌。“从马斯到麦梅尔”,表示的是德国的东西跨度:马斯(荷兰语Maas, Maes)发源于法国,流经比利时而在荷兰注入北海,法国称默兹河(Meuse);麦梅尔发源于白俄罗斯,注入波罗的海,部分地段是东普鲁士与立陶宛的界河。“从阿迪杰到贝尔特”,指的是德国的南北所至:阿迪杰(意大利语Adige,德语名字Etsch)发源于邻近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三国边界的阿尔卑斯山,注入亚得里亚海;贝尔特(Belt),指丹麦日德兰半岛与菲英岛之间的小贝尔特海峡(丹麦语Lillebælt)。
二战后德国损失了大片领土,摈弃第一段歌词,反映出它面对现实,承认是由于自己发动战争,伤害了别人,理应受到惩罚。1994年8月1日,当时的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1944-)便在华沙说:“德国人清楚地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是谁首先成为受害者”。别忘记,二战后东普鲁士小半划给苏联,大半划给波兰,原来的德波边界更是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对于德国那不啻有“断臂之痛”。丘吉尔在他那着名的回忆录里便曾表示:“德国的粮食大部分就是从波兰人夺去的那片土地得来的,……就欧洲未来的和平而言,这是一个大错,……总有一天德国人会想要回他们的领土,而波兰人将无法阻止他们。”但是,丘吉尔的担心的事到今天也没有发生,这证明德国人对当年发动二战的悔罪是真诚的,甚至对在一般人看来过于苛刻的惩罚,他们也接受了,并无反悔。
二战结束后德国失去的土地不但面积相当大,对民生十分重要(就像丘吉尔指出的,那是德国重要的粮仓),而且是不少德国名人的故乡,这些人里有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首先阐明能量守恒原理的物理学家赫尔曼·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电学、光谱学奠基人之一古斯塔夫·基希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2-1887),以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che Vermutung)闻名的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1934),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1949),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托·施特恩(Otto Stern,1888-1969),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玛丽亚·格佩特-迈尔(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还有包括兴登堡、鲁登道夫、布隆别格、克鲁格、维茨勒本、李希霍芬等德军元帅,古德里安、布拉斯科维茨等德军大将在内的大量高级将领。此外,在失去土地上的柯尼斯堡大学(1544年建立)和布雷斯劳大学(1702年建立),都是德国非常重要的大学,《德意志之歌》作者霍夫曼就在布雷斯劳大学学习过。
对于《德意志之歌》,纳粹德国欣赏的是第一段的“德国高于一切”,联邦德国重视的则是第三段的“统一、正义和自由”(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这句话还取代第二帝国的“上帝与我们同在”(Gott mit uns),用作德国军人的铭言。
只看一个国家的过去,恐怕还不足以判断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更看它如何对待过去,那才能对它的现在做出准确的判断。
⑥ 1871年德国实质上是( )
b
“容克”是德语Junker的音译,原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最早是指1525年条顿骑士团建立普鲁士公国后那些靠对外军事征服获得土地的小地主,后来用来称呼一切普鲁士的地主和贵族。
我们知道,领导德意志统一运动和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是普鲁士王国的贵族即容克们,俾斯麦便是他们的代表。
⑦ 德意志精神是什么
严谨、专注、专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西门子总裁所说,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当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成为企业的天职时,那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一切成为企业生存的最高法则。
而所谓工匠精神不正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可延伸为对精品执着追求的精神理念。这种执着与追求成为“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
在德国,专注、标准、精确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
(7)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工匠精神下的德国:
德国人甚至把产品的质量与人的素质挂钩,他们认为,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质量反映,人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国家制造出来的产品来认识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的。
德国人不仅追求打造的制造业的百年老店,甚至力求制造出可以使用100年的产品,比如德国出名的锅具。德国锅具具有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
⑧ 二战前德国戈培尔所说的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
⑨ 还原论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还原论或还原主义(英语:Rectionism,又译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Rectionism)的思想可追溯久远,但“还原论”(Rectionism)却来自1951年美国逻辑哲学学家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此后,还原论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扩张。最新的大不列颠网络全书把还原论定义为:“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⑩ "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种"精神"在希特勒上台后有什么具体表现
忠诚,勇敢,团结就是德国精神,这也是一本书,网上有电子版你可以看看,二战中德军的光辉战绩离不开这精神,希特勒侵略也同样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