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为了民族统一,付出了巨大代价,都有什么呢
二战后,由于德国战败,失去了话语权,本土被四大国分区占领了。如果不是冷战,美苏走上对抗,那么德国是否会建立两个国家还未可知。
不过还是那句话,由于局势的变幻莫测,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合并了,还建立了西德。随后,苏联在占领区建立了东德。
而为了让法国同意,德国甚至放弃了自己多年的货币马克。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为了统一,付出了多少代价。
② 二战结束后,做为战败国的德国到底有多惨
1.德国是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国家,它的人口不是很多。在二战期间,德国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约800万左右,男人就约700万,可想而知德国当时的经过二战之后国家的人口所剩也没有多少,在人口的急剧下滑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的经济,有数据表示在1945年德国经济总量只有二战前1937年的四成左右。
2.就是德国的重建工作由于战后德国男性青壮年损失约三分之一左右劳动力齐全,物资匮乏。
③ 二战德国战败的损失到底有多大
具体的损失我们无从知道,甚至都无法统计无法估量。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说德国的损失:
1,人口,整整一代人。
2,科技,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德国科技水平是非常先进的,很多方面都遥遥领先美苏,但是战败后,这些全部都被美苏掠夺瓜分了。(有一种说法说德国的原子弹在战败前已经接近成功了,导弹也是德国率先研究和使用的)
3,国家分裂。这个厉害了吧?
4,经济和工业生产能力倒退N步。
5,持续被美国割羊毛。
④ 在二战中,战败的德国损失了多少领土
二战打响之前,德国的领土大约为47万平方公里,略略低于这个数字,但是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的土地变为了35万平方公里,意思是二战中德国损失了将近40%以上的土地,割让出去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也没有办法,谁让德国首先打响了二战的第1战,然后又是战败国。
并且德国二战中土地有所损失,就连在一战中德国也损失了领土,在一战之前,德国拥有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欧洲整个地区除了俄罗斯以外拥有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可是在一战之后,德国割让了1/8的领土给其他国家,大约8.8万平方公里。并且在一战中还要被迫承认波兰的独立,同时还要把波兰的海岸线割让出去,所以这就表明了战争最好不要轻易的打响,即使是战胜国,在战争中也会损害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而战败国的下场就更加凄惨。如果德国不是因为参与了一战和二战,那么德国现在的水平可能能够和美国相并肩,而正是由于德国参战,甚至还是其中的主导国家,导致德国的经济水平,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完全复苏。
⑤ 战败后的德国掺状
众所周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指1949—1989年间的西德与1990年后的统一德国)对纳粹德国的罪恶历史作出了彻底的反省,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0年联邦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象征。但是,除此以外,国内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情况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兰特下跪一幕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倾向于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二战后,德国人彻底反省了。这一结论虽然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与回避阶段
与我们今天的德国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数起联邦建国后15年里的历史态度。在这个阶段的西德,反思与清算纳粹历史只是点滴现象,没有形成规模。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纳粹历史的无视、沉默与回避。
这里我们应该从1945开始讲起。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哀鸿遍地。普通的德国人丢魂失魄,流离失所,每日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对纳粹历史的清算,是西方占领当局的事情。恶贯满盈的纳粹头目在纽伦堡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审判。纳粹官员被驱逐出政府机关。对普通德国人,美军在美占区以表格登记审查的方式进行了的“非纳粹化”措施。但是,因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人数太多,德国民众的抵触情绪强烈,不得不交由德国地方政府设立的特别法院处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让无数的纳粹分子过关,“非纳粹化”运动因此半途而废。
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也没有积极进行对纳粹历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联邦众议院便通过了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犯罪行为的法案(1954年,众议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纳粹罪犯)。1951年,又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的职位的法律。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国也失去了彻底清洗纳粹分子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为西方阵营的实力成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鼓励西德总理阿登纳重建军队。为了借助原纳粹高级军官的专业能力,同盟国与西德政府提前释放了曼斯泰因等纳粹高级将领。阿登纳又亲自前往监狱探望其余纳粹将领,而且还邀请曼斯泰因到总理府座谈。阿登纳本人属于保守派,自己也受过纳粹政权的迫害。他主张与西方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和解,也支持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对犹太人作出赔偿。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国,尽快从西方战胜国手里获得西德的国家主权。为此他需要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的纳粹历史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在阿登纳时期,大批的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机关。没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法官受到起诉或丢掉职位。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与评论者。因此,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戈罗布克现象”。东德因此攻击纳粹主义在西德复辟了。纳粹主义在西德虽然没有复辟,但因冷战的掩护与阿登纳本人的保守倾向,许多罪恶累累的纳粹分子幸运地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转折与突破阶段
在50与60年代初期的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清算无从谈起。到60年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此时,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当时离二战结束只有二十余年,在政府、军队与教育机构占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纳粹历史。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无情清算。西德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学生运动的大力推动下,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社会民主党主席、当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勃兰特任联邦总理。勃兰特上任后,对内实行民主自由改革,对外谋求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解(“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代表联邦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就在当天,他吊唁了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就在那里,他作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举世闻名的谢罪举动。在西德国内,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击与非议。但是他伟大的举措感动了世界舆论。1971年底,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了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他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他也为联邦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从此以后,世界舆论对德国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应该提及的是,西德学生运动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也出现了极左潮流。少数大学生深信“资本主义导致法西斯主义”,组成了所谓的“红军团”,试图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会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义的歧途。1977年秋天,极左的恐怖主义达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强硬打击下,“红军团”失败并走入低谷。
但是,学生运动引发的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对原纳粹分子的清洗却在继续进行。1978年,原纳粹海军法官、时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长的汉斯?费宾格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战结束的最后日子里还继续判决士兵死刑。而且在战后坚持认为,“如果当年是合法的话,那么现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电视台在四个晚上连续转播了美国电视系列片《大屠杀》。电视片中一个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家庭的悲惨命运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据统计,当时共有仅两千万人收看了该节目。对于只有六千万人口的西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该节目的成功使得新纳粹分子恼羞成怒,他们试图通过迫害电视设备来进行干扰,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复与争论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又出现了波动。这与在1982年底以科尔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60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史以及德国保守传统的批判一直耿耿于怀。科尔上台之后,宣布要实现“政治与道德上的转折”。科尔本人并不想给纳粹历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却认为重新评论德国历史的时候来到了。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着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历史日子的逼近,欧美各国都在准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联邦德国也因此再次兴起了反思纳粹历史的高潮。但这次反思却变了调。有人认为,5月8日对于战胜国来说是一个“胜利与解放的日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一天却意味着战败与灾难。难道德国人还能与战胜国一起把它作为“胜利与解放的日子”来庆祝吗?5月初,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西德,要与西德总理科尔一起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同时,表示德美两国人民的和解。科尔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战德国阵亡士兵墓地吊唁。但媒体很快披露,该墓地还埋葬着几十个纳粹党核心组织“武装党卫队”成员。犹太人组织因此呼吁里根与科尔放弃该吊唁计划。但科尔还是坚持与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联邦德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的光辉形象被抹上了一层阴影。
5月8日,联邦德国在众议院举行庄严的二战结束40周年的纪念活动。面对西德舆论中对这一历史日子的性质的疑惑,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在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首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解放之日”,因为它把所有德国人都从纳粹的暴力统治中解放出来了。德国人不应该把战争结束时自己承受的灾难与这个日子,而应该与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德国人不应该记恨于当年的战胜国,而应该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罪恶的纳粹统治。魏茨泽克的精彩演讲不仅赢得了德国众议院的热烈掌声,澄清了德国公众的历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舆论的一片赞赏,除去了德国国际形象上的阴影。
但是,西德对纳粹历史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1986年又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争论”。这场争论源于右翼历史学家诺尔特。他在一篇报刊文章中抱怨,纳粹德国已经灭亡40年了,但这段历史却仍然不能“过去”。他认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不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的类似的大屠杀事件。而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有可能是对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种“亚洲式的酷刑”的回应,犹如一种正当防卫。对诺尔特的进攻,着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与左翼历史学家一起作出了及时而有力的回击。他们认为,之所以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因为纳粹国家利用现代工厂化的方式对一个种族不分男女老少地进行了整体性灭绝性大屠杀,而且这种罪行又发生在属于欧洲文明国家的德国。如果有意寻找,总能找到一个与其他国家的大屠杀的“可比性”。但这种“可比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德国人降低自我道德标准的理由。关键要看德国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释重负,是否愿意把自己与落后国家一样看待,逃避良心的谴责。至于诺尔特的第二个观点,则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是挖空心思为希特勒开脱罪责。
四、90年代以来:深入与多面化阶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东西德国统一了。统一德国沿袭了原西德的国名,也继承了其反思纳粹历史的优良传统。统一后,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人物与组织。
90年代初期,美国历史学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题为《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的博士论文。在此书中,格德哈根通过对纳粹时期参加大屠杀的德国协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的结论。该书翻译成德文后,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所谓的“格德哈根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年轻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观点,而他们的父亲一代,即那些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学生却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他们过于挑剔格德哈根着作的专业缺陷。
随着辩论的深入,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与大屠杀中的角色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此以前,德国流传着“国防军是干净的” 的粉饰性说法,认为他们只是“服从了命令”,参加了“正常的”战役,没有参加纳粹大屠杀等罪恶行为。对此,属于左翼自由派的德国烟草商富豪林茨玛及其社会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题为《灭绝战争——国防军的罪行1941—1945》的历史摄影展览,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国防军是干净的”的谎言。展览在德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过,它也引起了极右翼的攻击。他们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术错误,试图推翻整个展览的结论,但未能得逞。
进入9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了,影视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国电视系列剧《大屠杀》就为西德社会反思纳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也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在这方面,德国影视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瞩目的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影片都是以纳粹历史及其影响为主题的。早在1980年,以着名作家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为脚本的德国同名故事片在好莱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非英语故事片奖。2002年,一部叙述一个在纳粹时期流亡非洲的犹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获得了这一殊荣。在90年代中期,讽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的德国故事片《施东克》曾获得该奖项的提名奖。去年,德国电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灭亡》,在德国引起轰动,又于今年在好莱坞获得了提名奖。另外,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纳粹历史的纪实性电视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旧世纪之交,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历程又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经过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联邦众议院于1999年6月25日通过在柏林建造纪念六百万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受害者的大规模纪念碑的决议。众议院采用了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碑林设计。碑林建造在处于柏林统一后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广场,面积约为150米见方,包括2711个从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纪念碑林将告诫世世代代的德国人牢记纳粹时期的罪恶,永远不让黑暗的历史重复。今年5月10日,大屠杀纪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结语
但是,即便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波折,20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书。该书详细叙述了二战期间战胜国对德国城市的空袭以及德国民众遭受的灾难。作者把战胜国对德国的狂轰滥炸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新纳粹分子又借机挑拨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他们称战争国1945年2月13日对德雷斯顿的大轰炸为“炸弹大屠杀”,并且扬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征建筑勃兰登堡门示威游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德国首都的动人一幕: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他们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同时他们也以此行动阻挡在周边街道上挑衅的新纳粹分子前往勃兰登堡大门,不让他们玷污德国的国际形象。
这一幅画面可以作为二战后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与现状的象征。德国的反思是彻底的,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让我们为它祝福吧!
⑥ 二战时德国作为轴心国集团的老大,它在二战中的损失到底有多严重
二战使德国到了几乎毁灭的程度,不仅要赔款,而且国家满目疮痍。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需要承担战败的后果,这个后果非常的沉重。因为不仅仅是战败后的赔款这么简单,德国还需要承担在战争中失去的人口导致的国家人口减少以及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还有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满目疮痍,当时的德国几乎是一片废墟。
巨额赔款使得德国近半个世纪一直在偿还欠款。德国原本虽然算不上非常富裕的国家,但是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而在二战之后德国背上了巨额赔款,这些赔款使得经济发展几乎都是给其他国家做了嫁衣,直到50多年后德国才将这些欠款全部还清。
⑦ 二战失败后的德国,有多么的惨
一提到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我们最能想到的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是以德国战败画上了句号。二战是由:“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三个国家挑起来的战争。有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比中国的抗日战争还要来势凶猛。几乎所有的国家在这场战争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伤害,战争让战败国德国的死亡人数占到了11%。关于战争,从古至今受到伤害最大的永远都是贫苦百姓。那么二战失败德国除了我们所说的人口,还有什么地方也很惨呢?有以下几点。可以说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既找不到男性,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又被人抢夺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二战失败后,德国人对于二战失败有如此深刻的教训。
⑧ 二战结束后德国人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人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生产资料被疯狂掠夺。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都对德国的科技人员、技术资料、工厂设备进行了疯狂的掠夺,特别是有关军事武器方面的人员和资料。
我们今天看到的喷气式战斗机、导弹、火箭、卫星技术都是美、苏两国在掠夺来的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美、苏两国都是通过掠夺德国的人才和技术才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当时的德国科学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设备被掠夺之后,其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窘境。
2、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严重缺乏各种生活物资。
二战之后,德国几乎一片废墟,各种基本生活物资严重匮乏,再加上德国周边国家将接近一千多万的本国德裔民众全部驱逐回德国本土,这也严重恶化了德国国内民众的生存情况。
此时的德国,食物、衣服、燃料的供给严重不足。在1946年的冬天,因为寒冷导致德国有10万人死亡,数百万伤病,而同年出生的德国婴儿的夭折率达到了惊人的16%。
3、经济严重萧条,民众无以谋生。
二战结束头几年,因为战后德国政府破产,导致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大萧条,到处都是失业的民众,男人们每天辛苦工作只为了获得一点点生存的口粮,而女人甚至为了食物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当然了,二战以后的欧洲也不仅仅是德国一家变成这样,其他国家像英、法、意等国也同样面临着经济萧条的冲击,经济濒临全面崩溃。
丘吉尔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国的状况说:“欧洲现在怎样?它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
此时的美国也感受到了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担心苏联会接着欧洲国家衰落的机会,趁机西扩,吞并整个欧洲。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此后,德国的经济才开始逐渐的好转,并重新走上发展的道路
⑨ 德国最终打不过苏联,战败后的德国有多惨不忍睹
战场瞬息万变,前一刻占尽优势但一招不甚满盘皆输的情况也会有。二战期间德国侵略苏联,势如破竹,但是攻到莫斯科时却全盘皆输。前期战况占优势的德国,为什么最后却输给了苏联?作为挑起战争的侵略者最后却战败了,可想而知其战败后的处境会何等的悲惨,但究竟凄惨到何种地步呢
被称为帝国“面包篮子”的东部德国地区已被苏联占领,不再向美英法占领的西部德国输出粮食,更加剧了食品供应的紧张形势。最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让德国可供取暖的煤极度缺乏。面对现实,科隆的红衣主教正式宣布,凡是有煤的地方,偷煤不再是罪孽。有些人希望逃离这个国家,但这是不允许的。
“取暖的燃料根本就不够,到处是手脚肿胀、缺胳膊短腿、暴露着伤口的人群,无目标地四处流窜”,汉堡作家诺斯萨克写道,大约16%的婴儿在出生第一年就死去。在柏林,很多人不得不吃草和树皮充饥。进口粮食缺乏必需的外汇,德国的钱都给了战胜国,德国在国外的所有资产被没收了,大量的工业设施也被拆迁。“室内温度最高也是零下五度,人们没有任何煤炭!每天电力供应最多只有2小时,人们个个饿得半死。”一位美军记者向纽约本部汇报说。
据统计,在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这还不包括在战俘营死去的俘虏),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仅柏林一地就至少1000人饿死冻死。整个惨状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瘟疫,运尸的手推车每天推送出大批死尸。美国官员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一位美国记者则写道:“德国人一天喝三次汤就够了——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如是说。但是,你能眼看着人们饿死吗?看着狗群追逐将死但是尚未完全咽气的人的尸骨?”
“毁灭论”让美国害怕
寒冷的冬季,也使黑市兴隆起来。由于粮食不足,人们只好从价格更高的黑市中获取生活必需品。盟国驻军军官及其夫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参加黑市交易,这使得黑市更加兴旺。军队的消费合作社成为黑市最大的供应商。香烟、咖啡、肥皂、罐头等等,成了交易品。在美军的监督和控制下,在柏林和法兰克福建立起了两个官方“易货中心”。
黑市使德国社会、经济更加危急,甚至有人预言德国会变成一个农业国。而英法等西欧国家也受到严寒袭击自顾不暇,这使原本凋敝的西欧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丘吉尔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国的状况说:“欧洲现在怎样?它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
华盛顿政府当时被巨大的恐惧笼罩,害怕德国乃至西欧从此会彻底毁灭。如果真是如此,斯大林就能在东欧快速扩展和渗透他的统治权力,之后把西方全部吞入他的势力范围。再加上德国等西欧老百姓对过渡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有增无减,“毁灭论”在社会传开。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与此同时,在德国一直从事经济工作的路德维希?艾哈德(西德第二任总理),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案:用物美价廉的“德国制造”占领世界市场。1948年7月,主管英美占领区经济工作的他当机立断,把数百条经济管制,如物价限制、票证配给等,通通扔进了废纸篓,同时税率也被大幅削减,使原本绝望的人们又看到了曙光。进入上世纪50年代,西德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贸易顺差,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远超美英法等国,不仅彻底摆脱了灭顶之灾,还迎来了国家复兴的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