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二战当中英、美、法、苏分别是怎么对待德、意、日俘虏的
英厅轮伍美法对德国、日本战俘是尽量执行日内瓦公约,虽然有个别士兵行为过激,但总体还是比较人道的;对意大利战俘就宽松多了,因为意大利军人并没有给盟军造成实质桐或性障碍,而且意大利战俘也没有求战的心理,所以有时甚至战俘营都不锁,意大利战俘跑到战俘营门口玩玩就自己回去了
相比之下,苏联对德国和日本战俘就非常残暴了,强迫战俘去西伯利亚做苦力,不提供医疗保障和足够扮或的食物,而且随意杀戮战俘。战后苏联抓获的战俘,活着回家的只有战俘总数的十分之一。意大利人运气好,没跟苏联打仗,没有被苏联人俘虏。
② 二战后德国战俘怎么处理
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所谓"解放"欧洲大陆的美国军队的战俘营里,有接近一百万德国武装部队战俘由于饥饿和美军的故意虐待而死亡。
在二战中,1100多万德国平民和士兵沦为战胜国的俘虏.他们被关押在从北极圈到澳大利亚的数千座战俘营里,他们必须为自己参与的荒唐战争付出代价。战争结束后,那些在美国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战俘营里当俘虏的德国人很幸运。但关押在苏联战俘营里的300万战俘却必须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没能再返回德国。
希特勒的刽子手们曾经大肆屠杀东欧国家的人民,2700万苏联公民在战争中丧命,被
德国俘虏的大约400万苏联红军战士死掉了一半,因此对复仇的恐惧蔓延整个德国。战争结束时有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50万德国平民被抓进了斯大林的劳改所。在那儿,因饥饿、疾病和绝望而导致的死亡司空见惯。曼弗雷德·彼得斯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1945年3月,当苏联军官把16岁的曼弗雷德从但泽的家中带走时,他对母亲说:“不要担心,今天下午我就回来。”但他错了,他在苏联的战俘营里待了2年4个月零22天。在苏联红军的严密监视下,战俘们排成五队,在一周内向东方行进了120公里。“我们几乎没东西吃,只喝了少量的水。掉队的人不是遭毒打就是被枪毙埋掉。”曼弗雷德解释说。最后,曼弗雷德和其他数千名战俘一起被塞进牲口车厢运往乌拉尔山南部的一个战俘营。“我们到达了一个围着铁丝网的战俘营,四周矗立着岗楼。战俘营后面的草原一望无际。”曼弗雷德在一个镍矿做了两年苦工。疾病却救了这个年轻人,他被列入了遣返回国人员的名单。
在法国的战俘,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法国人清楚地记得德国人对他们的占领,现在轮到法国人报复了。许多德国士兵在街上被鞭打,有些被枪杀。还有一些战俘必须清除战争年代德国工兵埋设的地雷,至少有1800名德国战俘死于这项危险的工作。
③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9万德军俘虏的下场如何
二战德国的战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国家对待德国战俘的待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对德军俘虏最好的是总是以绅士自居的英国,虽然绅士这个说法比较虚伪,但是不得不说英国对待德军的战俘做法可以说是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国家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典范了。主要原因还是德国和英国没有什么真正的仇恨,二战期间德国并没有登陆英国的本土,虽然二战后期德国能了一堆V1 V2的导弹轰炸英国,但是由于是赶工的产物,精度并不高,对英国造成的损失有限,更别炸死多少人了,并且希特勒认为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高贵的民族,德军战俘营对英国的俘虏也不错。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例,当时作为德国海军象征俾斯麦战列舰曾给英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英军废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把它炸沉后,英军还主动去救援俾斯麦战列舰上落水的水手。
下面这张图是被英军俘虏的德国士兵,昂首阔步,挺胸抬头,这两步走的叫一个潇洒啊。
④ 二战后,美军是如何对待德军俘虏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美国俘虏了一大批德国军,开始还有人猜想,是不是要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真相让我们惊呆了,因为这只是好戏的开端。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是这样的:
据说当时美国军队为了能够凸显自己在世界里面的地位,彰显出自己的正义的一面,所以就用40万的德国俘虏军来证明这一点。德国军在当时成了美军的棋子,因为美军要向全世界的人证明,他们不会劣待俘虏,他们会善待他们,事实的真相也告诉我们的确如此。
比如,当时德国俘虏军在美国监狱里面的生活相当滋润,简直跟过日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要比现在一些贫困人的生活还要好。不管是吃的住的,都挺不错的,而且还可以有闲暇活动去种种树、跑操场等等,又不用做什么体力活,反正时间是比较自由的。跟某些德国人在德国那边的生活,在美国监狱里面当俘虏的这些人生活更好。
更加离谱的是当时越狱情况很频繁的出现在美国监狱里面,你以为这是在看电影,实际上是真正发生的。当时德国军还挖了一条隧道,逃出去后来又逃回来自首,原因就是因为外面的生活太苦逼了,所以才回到监狱里面来,这样一看真的是太扯淡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想想也知道,当时美军实际上是只眼开只眼闭,反正就是做做样子而已,不然也不可能让人越狱。
这40万的德国军都被美国军队用来证明自己的大义凛然,现在看来真相的确如此,幸亏是这样,否则他们的下场都不知道怎样。
就算历史真相是这样,我们中国也不能够去黑美国,主要因为当时我们是同盟的,在关系上面属于盟友,再怎么说,无论美国那边做的怎么样,也不能够主动去黑他们,别人黑是别人的事,但是我们中国就不可以,这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无奈,但是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要我们心里面知道美国俘虏德国军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可以了,现在美国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经济军事上面,搞的都是一些面子工程,目的是为了树立一个国际警察的形象。
⑤ 美国人怎样对待德国战俘和日本战俘
我说说战后各国的总体情况吧
二战对待战俘最好的是英国人(不算某天朝)
英国管理下的德国战俘死亡率是最低的...大约千分之三
而且待遇比较好
在美国人和法国人管理下的德国战俘惨一点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虐待
但由于德法之间的国仇
以及之前德国对美国战俘的屠杀
所以这批战俘死亡率高一些
美国管理下大概是百分之二左右(至于那种美国屠杀百万德国战俘的蠢话可以无视)
法国管理下大概百分之四(可以理解)
最惨的是被苏联和东欧国家俘虏的德国人
大部分被送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死亡率都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但是想想苏联战俘在德国人手上超过一半的死亡率
我就觉得这完全是德国人自作自受
鬼子比较垃圾
鬼子手上英国战俘死亡率达到百分之25
美国战俘更惨
接近百分之四十
这可能是由于对美国轰炸日本本土的报复吧
美国人手上的日本战俘倒是没什么资料
停战前日本人几乎没几个投降的所以没必要统计
停战时为了安抚日本也只是处决了那些战犯
小兵们没什么损失
惨一些的是被苏联俘虏的关东军
被送往西伯利亚
不过与德国人相比
日本人的待遇好很多
据说死亡人数只有四位数而已
⑥ 二战哪个国家的俘虏待遇最好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军手中的德军战俘的总数大约为30万人。对于德军当时的剩余兵力,美国人心里是有数的。此刻德军的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大约还有700万之众,尽管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希特勒拒绝投降,盟军方面要想吃光这支顽强的军队无疑是需要时日和付出的。为此,美、英两国共同拟定了一套对德军俘虏的处理方案,准备把俘获的德军士兵逐批运送到已被解放的法国北部地区拘押。但是,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发展之快大大超过了盟军的计划。在3月份的莱茵河西岸战役中,大批东撤的德军因无法跨越莱茵河(河上的桥梁大多被毁)而被美军俘获,加上在鲁尔包围圈里被俘的德军B集团军的32万人,总计57.5万的德军士兵成了美军的战俘。面对如此多的战俘,原定的安置计划在组织工作上遇到了瓶颈。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建立露天大营,就地安置战俘,于是世界战争史上着名的“莱茵大营”诞生了。
1945年4月,原本要把盟军赶出德国本土的德军B集团军的21个师约43万人在鲁尔地区陷入盟军的大包围圈。4月21日,德国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签署了B集团军就地解散的命令后自杀,32万德军士兵就此成为了盟军的俘虏。这些俘虏被安置在莱茵河畔的临时露天战俘营,“莱茵大营”由此诞生。4月25日,在雷马根的“莱茵大营”的岗哨位置上一眼望去,密集的战俘人群浩如烟海。
设置这样的战俘营的第一考虑是用莱茵河阻断战俘向东逃往德国腹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莱茵河流域的宽阔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纳最多的战俘。后来的战争局势证明,就地安置战俘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随后的德军被俘人员的数字呈爆炸式增长,把这些战俘及时疏散到法国去已变得很不现实。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在曾经号称“不可战胜”的德军中开始显现树倒猢狲散的效应。5月2日,首都柏林的守军全部投降;5月4日,德军的海军上将弗利德堡代表在西北地区和英军作战的德军签署了投降书;5月7日,德军的约德尔大将在西方盟军代表面前签署了德军的全面投降书;5月8日深夜,不甘落后的苏军在柏林又组织了一次德国投降的仪式,由德方的凯特尔元帅、弗利德堡上将和施图姆夫大将分别代表德国的陆、海、空三军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希特勒自杀后的一周时间内,德国的武装力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一垮塌,从5月9日开始,400多万德国军人沦为战俘。
欧洲战争的迅速终结使胜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敌手消失之后,盟军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战俘群。昔日的对手已经失去了一切话语权,对日内瓦公约的遵守水平考验着每一个胜利者的国际道义。在这方面,美国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类。
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尔在没有和英军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美军下令:把在德国境内收押的德国军人当作“被缴械的敌军”(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战争俘虏”(PrisonerofWar)对待。此命令于8月22日又扩展到在奥地利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就这样,投降的德军俘虏被美国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国军人,他们可以享受日内瓦第二公约规定的战俘待遇。另一类是被解除了武装的敌人,对于敌人,美军当然不必承诺给予“日内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国际红十字会向这些人提供生活物资,同时有权向国际红十字会封闭有关这些人所获待遇的一切信息。
艾森豪威尔
一个匪夷所思的逻辑被美国人创造出来了:对于一支已经无条件投降的军队,其士兵在受到关押的情况下仍然是敌人,而不是战俘。
“莱茵大营”前后建立了37处,在德国投降后被整合成17所大营。这些大营沿德国境内的莱茵河而建,南起布尔-伊格海姆,北至布德利希,其间的河段总长约350公里。其中有两所大营建在了莱茵河东侧。除了这17座大营以外,在莱茵河的支流内卡河畔也建了一座海尔布隆大营。这18座庞大的露天战俘营差不多容纳了全部落入美军之手的德国人,他们包括:德军B集团军在鲁尔包围圈和藻厄兰地区的被俘者、在美军第九军东进易北河过程中的德军被俘者(他们多数正在执行阻止苏军西进的任务,当美军逼近时,他们及时地选择向从身后逼上来的美国人缴了枪)、在下萨克森、威斯特法伦、哈勒山区和美军交战时的德军被俘者(我的博士导师就在此列);在德国宣告投降后成建制地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士兵。此外,被俘的还有一大批没有军人身份的人员,其中包括民兵性质的“人民冲锋队”队员、自发抗击过美军的平民、政府的文职人员、纳粹党徒、国防军女助手、医院工作人员等,林林总总,被关进“莱茵大营”的人数高达500余万。按照二战前夕的8000万德国人口计算,6%的德国人都被集中到了“莱茵大营”,其绝大多数都是对德国今后命运至关重要的青壮年男子。
这些在艾森豪威尔眼中仍然是“敌人”的战俘,事实上已完全丧失了与美军为敌的资格,他们象任人宰割的动物一样被美军用卡车从各个受降地点拉到了莱茵河畔,然后象倾倒垃圾一般被“倒”进了一座座“莱茵大营”。每个大营里都有很多用铁丝网划分开的巨大方阵,划分方阵的主要依据是俘虏的身份。孩子兵、伤病员、普通国防军士兵、国防军女助手、人民冲锋队、党卫军、纳粹党徒、外国人等依次分开,每个方阵中的俘虏人数在5千至1万之间。
概况
掌握大量被缴获德军物资的美军很少向俘虏们发放帐篷,'莱茵大营'里的绝大多数俘虏都只能象圈内的牲口一样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方阵内的人均占地面积是3-5平方米,几场连阴雨之后,大营里面就变成了一片泥潭。没有任何劳动工具的战俘们开始自己动手改善住宿条件,他们利用餐具和罐头盒做铲子来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装箱的纸板当作建材,一点一点地抠出了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洞。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处,洞口宽约半米。缺少支撑的小地洞在夜间下雨时极为危险,经常因渗水而坍塌,导致不少战俘被活埋在洞里。没有任何人统计过就这样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没有人去挖掘出这些死者。在大营最终被美国人的推土机整平后,这些死者便永远地成为了莱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据统计,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莱茵大营”中约40%的战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过来的,超过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帐篷。
德国战俘
初到“莱茵大营”的德国战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军会在这样的露天野地里安排他们住宿长达数月,他们甚至连衣帽都不肯脱掉,以为很快就会另有去处。当他们意识到在这里要经受一场生死考验时,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须抛开了。讲究干净和秩序的德国人开始了一种近似于老鼠和猪狗的生活,战俘营里遍布地洞,污物满地,瘟疫横行。
大营里的各个方阵被依次送进了德国俘虏,一个方阵装满后,再打开另一个方阵的铁丝网大门……。美军对新进方阵的战俘通常在2-4天内不提供食品和水。谁也说不清美国人究竟意欲何为,但这种做法起到的客观效果是:在与饥渴抗衡中的俘虏们唯有减少一切活动才能保持体能,他们既没有体力逃跑,也没有体力闹事,更重要的是,一批本来身体已变得虚弱的人会在“莱茵大营”的这一首轮生存考验中被淘汰掉。
开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后,战俘们发现供应量严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动时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热量供应,劳动的人则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莱茵大营”里的战俘们每天只能获得400-9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他们获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国产的鸡蛋粉、奶粉、饼干、巧克力、咖啡,在饮水供应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这样的食品迅速地吸干了战俘的体内水分,许多人出现严重的便秘。
大营里没有洗漱设备,没有医疗器械,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医疗措施,对伤病员的治疗和护理主要由战俘中的医护人员自己解决。每个方阵内只设有一个简易的地沟茅厕,很多病弱无力的人因为缺少体力穿越肮脏混乱的人群到达茅厕,常常在栖身之地排便,致使营地的环境日渐恶化,痢疾、伤寒、坏疽、肺炎等疾病开始在各营地蔓延,形成了对濒死人员的最后一击。
看守大营的美军严禁战俘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战俘提供食品,发现后立遭枪击。当地的德国管理部门如果向战俘提供生活物资,发现后立即查办甚至处决当事人。瑞士红十字会曾尝试给“莱茵大营”提供食品、医药和生活物资,这些物品在到达之后,又被艾森豪威尔下令运回瑞士。
数据
究竟有多少战俘死于美军的“莱茵大营”里呢?战俘们只能看见身边的死人,不可能给出350公里长的莱茵河沿岸的全部死者的数目。外部世界(包括各类媒体、地方管理部门和国际红十字会)也不可能掌握任何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近战俘营。唯一掌握总体情况只有美军。美方公布的“莱茵大营”的全部死亡人数为5000。和500万的战俘总人数相比,死亡率为0.1%。这个比例与和平年代的德国人口的死亡率完全一致。接受这个数字的条件是在两个前提下选择其一:或者是500万德国俘虏的生存能力超乎人类的一般水平,或者是美国给予他们的是“日内瓦待遇”。如果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人们就可以确定美国人没有说真话。
战俘韦尔纳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战俘营》一书中说,住在布瑞曾海姆战俘营附近的居民证实,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他们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尸体被运走。韦尔纳据此估算,在他呆过的这座容纳了13万战俘的大营里约有1.5万人死亡。死亡率为11.5%。如果加上在阴雨天气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应在15%。鉴于其它“莱茵大营”的状况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战俘营的待遇更好,韦尔纳给出了一个恐怖的算式:500万人乘以15%,等于75万战俘在“莱茵大营”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记者巴克切发表了一本叫作《有计划的死亡》的书,在“二战”历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巴切克在多年查阅各国档案、文献和采访当事人之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美国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后来移交给法国后死去的德国战俘的总数为80万到100万人。其中应由美国人负责的死亡人数约为75万。这个数字和原战俘韦尔纳的结论不谋而合。巴克切认为,掌握真实数据的是美国,但记录此类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毁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还处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但是很多历史学家指出了巴克切的错误,例如某个地方很明显地打多了一个零而使得战俘的死亡数被乘以十,从而得出了11.5%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