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狂飙突进运动是什么
德国的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抓住了18世纪后期文学界的叛逆心理,它们反对科学方法所要求的训练,反对理性思维,把它看做是启蒙运动理想的“狂热崇拜”对象,是僵化乏味的东西。随着浪漫主义的先驱开始成形,文学灵感被认为得益于自然界、直觉、个人才智、幻想、激情和冲动的哺育。那正是一场精神状态自发转向的开端,最终它席卷欧洲大部分国家。情况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钟摆,开始摆向相反的方向。在德国,诗人和戏剧家席勒(Friederich yon Schiller,1759—1805)和歌德都以积极参加狂飙突进运动而开始他们的生涯。
歌德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6岁在莱比锡开始大学的学习,在这里他写出了第一篇诗文和第一批戏剧。后来他到斯特拉斯堡学习,在那里遇到了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赫尔德为歌德早期参加狂飙突进运动铺垫了基础。赫尔德引导他领略哥特式建筑的优美、德国民间音乐的旋律,还使他接触了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那范围广阔、非经典的戏剧作品。歌德吸取了这一丰富的文化教育内容,他的多才多艺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书于1774年出版。这部小说对个人主义的赞美和文字的风格让人回忆起卢梭的伤感小说,而主角少年维特成了理想化的浪漫英雄。然而,对于歌德来说,狂飙突进运动只是少年的一段时光。他还要继续写他的史诗《浮士德》(Faust),还要对生物学和科学史有所贡献。评论家通常都把歌德和席勒看成是经典学者,而不是浪漫主义者。
对有些人来说,狂飙突进运动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世界,其间涌动着一股来自深处的波涛,不以那种强有力的哲学面目出现,它就针对启蒙运动,甚至走向它的反面。如果说启蒙运动赞美了科学及其过程与方法,浪漫主义则是在逃避科学。如果说启蒙运动是世界性的,浪漫主义则是在赞美我们可以称之为“根”的东西,诸如民间音乐和民间故事。
运动的进展各个国家不尽相同。在英国,它是法国革命的回应,是早期浪漫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Coleridge,1772—1834)对大革命后法国恐怖时期的回应。这三位浪漫主义者的抒情诗成为那场运动的标记。
歌德是科学家、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和浪漫主义运动的早期领导人。在德国,赫尔德信奉浪漫主义,把它看成是对法国智力模式的拒绝和对德国家园的拥护。
法国既是瑞士出生的卢梭的活动家园,又是推动浪漫主义发展的政治事件的所在地,但法国启蒙运动的力量还是拖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后腿,直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才迎来浪漫主义。
美国则几乎完全错过了浪漫主义运动,因为美国是“启蒙运动政府”的样板,整个就是按照启蒙运动的设想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制衡体系,具有合乎理性的结构。
尽管民族的骄傲和个人主义都是有益的东西,但因此而抛弃科学和理性则是不合逻辑的。可能除了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以外,那些技术、科学和理性的反对者中,谁会愿意放弃这些已经进入他们生活之中的各项便利技术呢?即使梭罗,据说当他想品尝家庭美食时,他也要穿上徒步旅行鞋,走到慷慨的邻居家里,利用那里设备齐全的厨房进行烹调。
人这种动物有许多侧面,因而一定要给人性的多样化留有尽可能多的空间,人性发展的最大潜力就蕴藏于其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成为科学家。敏感、天性和个人权利的差别,对于人类的努力至关重要。但是刻板地看待科学,忘记科学提供的诸多思想并且抛弃理性思维,就等于文化自杀。
在浪漫主义的时代里,科学的命运及其对自然背后奥秘的不断揭示,似乎预示着前面的海面将是风大浪急。但是19世纪的科学仍然大有希望,这是一个伟大的变化和激动人心的发现不断涌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由于有了对人类的重新发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对地质学的发现,将改变我们对地球的理解。对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的认识,将改变我们看待宇宙及其运作机制的方式。未来的日子也许会带给我们认识上的大彻大悟,但同时还有旧观念与新事实的令人困惑的冲突,这一不断变革、自我纠错的人类奇观,我们称之为科学。
❷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什么运动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是由于当时的作家克令格尔(1752-1831)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跨进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觉醒。这一派作家从本民族历史中汲取题材,发扬民族风格。为了摆脱封建束缚,他们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带有狂热的、傲慢的、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倾向。它们拥护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赞扬他们心目中的所谓淳朴的儿童和劳动人民。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 狂飙突进运动大都是年轻人,富有狂热的幻想和奔放的激情,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着感伤主义成分。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了许多诗人和作家。着名的有赫尔德尔、歌德、瓦格纳、棱茨、克令格尔等人。
❸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什么运动
应该是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运动的名称源出自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它的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旧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❹ 歌德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1、写作背景:
18世纪,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思想也受其压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狂放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热突进精神。
2、写作意图: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用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全部腐败现象,指出了社会弊病中最深刻的根源。”“歌德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4)18世纪的德国有个什么激进运动扩展阅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
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两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
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
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
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
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
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不禁惊愕。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
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
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