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人现在怎样看待外国人,特别是中国人日本人对待中国人又怎样
德国人看待中国人,应该没什么特别的吧 。就像看待许多其他黄种人一样,毕竟中德历史渊源不深
至于日本人对待中国人怎样,我想是由一定隔阂和间隙的。至少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国人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鄙视
2. 二战期间,在德国的华人遭遇如何
在二战期间,其实在德国的华人并没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生活。因为在当时德国人本身就对华人有着非常大的歧视,当地那些德国法西斯也开始大面积抓捕唐人街的华人。要知道被那些纳粹抓捕之后,这些华人的生活肯定会非常悲惨。
通过研究当时的法律法规,其实发现这些法规对中国华人并不友好并且还带着一些歧视。比如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允许中国和德国两国人民进行通婚。在二战爆发之后,在德国居住的华人更是仿佛深陷到地狱当中。说到当时纳粹人处置求翻的手段是非常残忍的,所以一旦被纳粹人关押的话,那么这些华人也将面临着这些非常悲惨的刑罚。
3. 现在德国普通民众对中国人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希望在德国生活过的人能够给与客观的真实的资料。
多数人表面上不会说什么,还是表现得很友善。但心里其实是看不起你的,提防你的。你去西欧,他们的语言可能没有中国话说起来劲大(冲),听起来温和点,礼貌点(你自认为是)。但是不要以为那些人就是温和的人!他们很多人的思想不比中国那些没素质的人善良到哪去。说实话,在外边呆了这么长时间,还是觉得中国好。这是实话,起码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地盘。虽然政治阴暗,但是跟自己人交往还是舒服。你可以去试试。奉劝你:be careful
4. 德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是不是很严重
我在德国。没觉得有这个问题。虽然大部分德国人看上去都比较冷淡严肃。但是你问一般都会很热心地回答。也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会特别友好。当然也有不太愿意理睬你的人。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对外国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反应。相对来说,这还是一个很友好的国家。我在这感受到的善意远大于歧视。比如很多德国人见到你会尝试用英语和你交流 ,但是意大利人就会对着你说一大堆意大利语= =
他们中的一部分也许会对中国有一些偏见或者误解,有文化和理解上的很多原因。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了解中国真正的样子。虽然他们说的一些诸如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是确实存在啦= =!
ps,不要以偏概全。不过如果你遇到的这两个确实比较恶意的过分的话。。。也要强硬点嘛-。-
5. 近些年去过德国的朋友请告诉我一下,中国人在德国受歧视吗受欢迎吗
中国人在德国这些年,就象非洲人在中国的待遇差不多,但通过奥运,中国国力提升.基本上消除了歧视.
1:
在德国这个非移民国家,许多城镇几乎还是清一色的白种人,即使在柏林这个所谓“欧洲最多元化”的大都市,亚裔也并不是那么常见。在街上和地铁车厢里,我经常见到金发碧眼的女士先生,暗暗地或毫不掩饰地打量我的东方面孔。
圣诞节假期里,我去德国南方看望我姑姑。她在德国已经定居十多年,在以保守着称的巴伐利亚州一个小镇上当医生。谈起在德国的感受,她说她一直未能感到被德国白人社会所接受——尽管他们一家都已入德国籍,两个孩子都是班上的好学生,夫妻两人各自有收入不错的高技术职业。他们在德国算是相当不错的中产阶级了,但他们在与德国人的交往中,总感到自己被当成外国人。
我姑姑工作所在的那个巴伐利亚小镇,只有她一个亚洲人。时不时就有病人在走廊里追上她,问她从哪里来,更有一些德国人,看见亚洲面孔就认为他们从事的一定是“扫地”或“洗碗”这类不需要高文凭的服务性工作,他们大都难以置信,一名亚裔中年女性竟然能在德国当医生。
有一次我姑父买东西的时候,碰见一个他们孩子同学的家长,拉起家常来。她问:“怎么最近没见到你太太?”姑父告诉她,她最近刚刚找到一份工作,但那家医院离家较远,所以一般周末才回家。
那位太太很惊讶:“她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为什么不在本镇的医院工作呢?那里有许多空缺的职位呀。”这一下把姑父也说糊涂了:“她去问过,别人说没有呀!”那位太太摇头:“不,我知道,他们那里需要很多清洁工!”
我姑父哭笑不得:“您误会了,我的夫人是位医生。”听到这话,那位太太脸上露出惊异的表情。
“这种事已经发生过多次了。”姑姑讲起这事时有一丝愤慨,也有一丝无奈,“我刚到巴伐利亚那个小镇时,在镇上找住处,去一家德国人家里看房子,是间地下室。那位太太说,租她的房子可以,但条件是一定要每个月把他们家所有的窗户都擦一遍。我说,哪有这种事,我工作忙得要死,连自己家里的窗户都没时间擦,哪有时间来擦你们家里的窗户?她就说:‘你总有下班的时间吧,而且还有周末呀!’我说:‘我每天早上从7点工作到深夜,周末回家和家人团聚,怎么可能有时间?’”
这位夫人疑惑地问:“那你到底是在医院做什么工作?”姑姑说:“我在医院做医生呀!”这位夫人听罢后退几步,吃惊而抱歉地说:“哎呀,医生女士,太对不起了,我还以为你的工作就是擦窗户呢!”
听到这些小故事,我也哭笑不得。这些事都不大,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会带给人很多烦恼。高歌
2:
德国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统计过,也没有打听过。反正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感觉不会错。
街上见到一位黄皮肤的路人,友好地笑一笑,说声“您好!”如果对方回答“您好!”那他就是中国人。接下去便是相互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哪里来?”“住哪里?”“干什么?”这是中国独有的问候方式,同德国人迥然不同。因为在他们看来,刚见面怎能这样刨根究底地问呢?�
但中国人之间这样一问,两人的距离立即拉近了许多,顿时显得亲近起来。这也许同大家都是游子有关。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来说,都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见到同胞,一种亲近感便油然而生。那些解放前到德国的、中间又极少有机会回家的人,这种亲近感更加强烈。
在德国,我去过的中国饭店不少。经常会遇到店主得知我来自中国后亲自来伴餐的。尤其在60年代的西德,几乎没有大陆派去的人,所以店主特别有兴趣同我们攀谈,了解祖国的变化情况。他们提起中国,喜欢用“祖国”这个词,颇有神圣感。谈得投机,饭后就坚决不肯收钱,弄得我十分狼狈。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德国的中国人也是有群的,粗略来分可以这样说:第一群是解放前后到德国经商的,大部分开饭店,全家老小齐上阵。第二群是留学生,靠公费、奖学金或完全自费。第三群是官派人员,完全吃“皇粮”。
第一群人相对来说最富有,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都小有家底,有的人饭店已开到好几家。但他们的财产也是汗珠换来的,从牙缝中抠出来的。许多饭店老板都向我谈过他们当初几块或几十块美金闯德国的经历,他们一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每天都要忙到半夜饭店关门。德国社会风行度假,但他们中许多人不知度假是何味。这群人在德国居住时间最长,因而对国内情况最隔膜,也最希望了解。
第二群人年纪最轻,但文化层次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既了解中国的国情,又了解德国的社会。德国官方对他们十分重视,因为他们学成回国,必将在国内重要岗位上工作。如果说德国要在中国培养“亲德派”的话,那么就在他们身上。他们尚处于学习创业阶段,所以经济状态不十分好。
第三群人是临时在德国工作,但循环重复,加起来在德国也呆了大半辈子,远离家庭亲人,生活上有苦衷,而且经济条件是三群人中最差的。一名一级大使的月工资还不及留学生每月的打工收入,远远够不上美国大使馆最低一级外交官的待遇。但是他们兢兢业业,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时刻记住自己是新中国的代表。
这三群人的社会背景、历史渊源、文化层次、年龄状况迥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同点,即他们都有一颗永远的中国心。中国,对他们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他们漂泊海外,成家立业,甚至度过了自己生命的大部时间,但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始终想着中国。在国内生活,这种感受也许并不强烈,但在国外呆得愈久,这种感受就愈强烈。这方面有许多例子。
60年代,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事件,形势十分紧张。一名经商的华侨千里迢迢赶到使馆,从怀中取出一架他自己珍藏多年的德国蔡司厂出品的10倍望远镜,要捐献给前方将士,以尽自己一份微薄的保卫祖国之力。一名看似整天只忙碌自己生意的华人,原来也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安危。
70年代,我去西柏林康德大街的一家中国饭馆用餐,年已古稀的店主得知我来自北京,主动过来攀谈,说出了他的一番心事:他1949年前就来到德国,开饭店事业有成,娶了德国妻子,生有两子,分别攻读医学和法律,现在已成家立业,生活富裕。在这样一个看来十分满意的环境中,他竟然越来越不满意,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德国,对他来说仍然是异国他乡。他怀念自己的家乡,很希望回大陆去度过自己的晚年。看来,中华民族确是一个十分难于同化的民族。
80年代,我参加了几次中国留德学生座谈会。与会者有公派的、自费的、拿德国奖学金的,其中不管被认为是“滞留不归”或是在德国“赚钱”的,但会上共同的心声是:让中国强盛起来。他们的发言,令我感动不已。有人获悉了一项新技术,他马上就会想到:中国有没有?有人在研究一个新课题,他也会想到:不知道国内是否也在研究?一位女学生甚至颇为天真地设想:他们可利用当地的设备和知识进行研究,然后把一系列数据带回国去供国内使用。总之,大家都觉得在国外学了那么多,只有起了报效祖国的作用,心里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此后的一次谈话更加深了我这种印象。那已是90年代的事了。对方是亚琛工大的博士生,应聘于大众汽车公司工作,月薪约一万马克,开着一辆宝马车。他深情地告诉我想回国去。他在德国干了几年的体会是:想赚钱容易,想干事业难,还是回国去有施展余地。我确实能理解他那种怀才不遇的心情。
我罗罗嗦嗦地举出那么多例子,只是想说明一种感受,一种接触了许多生活在德国的华人之后得来的感受: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胸膛里都有一颗永不泯灭的中国心。
6. 德国对中国怎么样对中国人好吗
中德关系一直维系的不错。
两国有着相当长的友好睦邻关系。从历史上看至少可以追溯到清王朝时代。
自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建立。德国对中国的侵害相对当时的列强是比较小的。
客观分析,有几个点可以探讨。
一、德国作为欧洲的纯大陆国家,海洋扩张路线一直不是他的主导思维,所以德国的海外侵略一直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对中国的伤害是比较小的;
二、自一战后,德国被当时的战胜国列强定位为,制衡东欧苏俄的屏障,当时的列强即想利用他,又对德国有着强烈的设防心理----寻求国际声援与朋友的诉求,也促进德国交好中国;
三、基于上述二点,德国自身就有强烈的海外市场、政治拓展的诉求,而当时落后的,与自己又无潜在战略竞争关系,且有产品需求的中国,无疑是最佳合作者-----当时的德国,“争做欧洲强国”是其政治目标;当时的中国,“维新自强”是其政治目标,双方无根本矛盾;
四、过硬的工业制造技术,直到现在一直是中国对德国的诉求基准;而广阔的市场,一直是德国对中国的诉求基准;双方各需所需;
五、传统的合作关系。自清洋务运动时,中国就与“毛瑟、克虏伯、西门子”.......这些厂商有着良好合作,到现在“大众、西门子”.......一直在合作,从未被超越~~~
六、未来,中国崛起于世界,做世界强国---是中国梦的政治理想;德国,领导欧洲---是其政治愿景----------还是没有根本的矛盾,所以,还是会良好合作下去。
七、说白了,“远交近攻”我们会,他们也会。中德这两个国家目前都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谁也够不到谁,就必然是合作大于矛盾。
7. 德国人对中国人怎么样
作为西方国家,欧盟的重要国家。德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与其他欧盟国家没什么不同。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取得经济利益。
2.在中国经济利益与本国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例如反倾销。
3.配合西方,欧盟,在国际社会上打压中国,妖魔化中国。
4.在受到其他西方国家,排挤时。利用中国平衡俄国的力量,平衡美国,法国,英国的力量。
至于说民族感情,反映的是历史,传统,的问题。大部分德国人比法国人还瞧不起中国人。(不是仇华,而是不屑的意思)
主要是认为中国的民族性虚伪,敷衍,内斗,骄傲的缘故。还有就是中国的暴发户形象。
所以如果留学的话,德国不是个好的选择。
(以上并不是我个人杜撰的,因为读的是德国哲学,懂些德文,经常上些德文网站,看到你的问题,故回答)
8. 德国人对华人友好么
普通百姓对华人还是很友好的,前提是不要做出一些让人生恶的事情,有些中国人垃圾乱倒,不分类,大声喧哗。做菜油烟过大不清洗等等都有可能惹人反感。正常交往来说还是很好打交道的,普通老百姓都是很善良的。。。官方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签证官。。。那也是让人表示很无语的存在
9. 德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如何
参考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看法。
10. 纳粹德国对中国人的态度怎样
从1928到1938年,民国政府同德国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与列强中的任何一个。当时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基本是以德国装备来武装的,所以从抗战初期的电影中,大家可以看到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头盔居然和德国人一样,而他们用的火炮也是德国克虏伯制造的。蒋介石围剿中共根据地也得到德国参谋的指导,有趣的是第五次围剿时,国共双方的参谋其实都是德国人。希特勒和蒋介石都崇尚法西斯制度,都反共。有趣的是当时日本也是法西斯,而中日对立明显,当德国不断援助蒋介石时,日本为了他们不可告人的目标,通过外交手段阻止德国援助中国,德国在权衡之后最后决定还是以日本为重,放弃了援助中国。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的侵华让中国成为了二战的战胜国。否则如果中日不战,而民国政府又与德国签订了反共条约,那么二战的法西斯阵营很可能会是德意日中,那中国的历史可就要彻底改写了,不知道又有多少土地要被割让了。
另外,当时中国是分成民国的中央政府和中共的割据政权的,红樱桃的故事发生在中共要员在苏联的子女身上。法西斯德国支持反共的中华民国政府与他们在苏联占领区对中共要员在苏联的子女采取不良行为,从反共的角度看是一致,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