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拉贝是不是南京南京里的德国老头
是啊。都用到了《拉贝日记》(不是说电影的那个拉贝日记,是说真实的拉贝日记)
B.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引述的拉贝、梅汝璈、李秀英的警句分别是什么
约翰·拉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李秀英: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梅汝璈: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约翰·拉贝是德国商人,南京大屠杀时期,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李秀英是南京大屠杀中的少数幸存者,她在被日军连刺37刀的情况下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成为那段悲惨历史最有力的见证人。
梅汝璈曾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拉贝的雕像在德国的哪里扩展阅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藏文物
主要陈列的文物有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着、图书、报刊。
至今尚健在的1000多位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卍字会、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谷寿夫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
电影放映厅,有200个座位,向观众放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纪录片。
陈列室还有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像机及4盘电影胶片;拉贝、京特、威尔逊等外籍证人的日记、信函、墓碑、手杖、望远镜等一批文物;日本老兵东史郎等人的日记、勋章等;日军中国战区投降典礼受降桌。李济深、张治中等11位国民党军政要员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题词和留言。
侵华日军南京司令部使用过的挂钟、保险柜、军旗;日军使用的指挥刀、机枪、手雷、炮弹、毒气弹、毒气武器箱、皮带、绑腿、军装、军毯、钢盔、啤酒瓶、饭盒、警报器等,日军焚烧遇难者尸体用的汽油桶、残害南京市民的铁钉、抢劫财物毁坏的木箱。
日军当年发放的“良民证”、“支那事变纪念章”、1644细菌部队使用的手术剪刀和证章,慰安所日军题字墙、战死在紫金山的日军官兵碑。
肖娴、华君武、肖平等创作的一批南京大屠杀书画作品;美国李自健创作的《南京大屠杀屠·生·佛》油画;赵勇创作的《南京大屠杀》系列组画;香港施禀谋创作的鸡血石雕刻;军旅诗人王久辛创作的《狂雪》长诗铜版墙。
“留下历史证人脚印”铜版路及幸存者彭玉珍、倪翠萍铜塑、呈十字架形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及铜质“和平大钟”、“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母亲的呼唤”花岗岩圆雕、“劫难·屠杀·祭奠”三组高浮雕、“母与子”和“埋尸队员”泥雕、“拉贝”和“马吉”半身雕像等,共500余件。
C. 拉贝是什么国家的人
德国人。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国人,出生于德国汉堡市,西门子洋行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
约翰·拉贝于1882年11月23日出生,1908年8月18日到达中国,先后在德国西门子驻北京分公司、南京分公司工作。1937年11月,发起并成立南京国际安全区并担任主席,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证据的《拉贝日记》而着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1月5日在德国因中风去世。
由约翰·拉贝本人所着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人物评价
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梁怡发表的文章《南京大屠杀见证者约翰·拉贝眼中的老北京》称他为“南京的辛德勒”“他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被南京视为仁爱的典范”。
人民画报社发表专题文章《约翰·拉贝:“东方的辛德勒”》评价他为“南京大屠杀中的洋菩萨”。文中还提到2009年在中国网友票选的“十大国际友人”中,拉贝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白求恩。
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汤道銮在接受拉贝和平奖时说道:“他是个好人,他知道人的尊严。”
2015年1月5日,杨惠群总领事出席悼念约翰·拉贝活动时评价他为“南京好人”,称“他崇高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佩”。
D. 南京有拉贝的雕像吗
南京没有拉贝的雕像。南京只有拉贝纪念墓园,拉贝纪念墓园由中国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落成仪式于2013年12月11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西郊举行,拉贝认为,重修墓园是德中友好和国际友谊的象征。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拉贝纪念墓园落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拉贝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敬佩,也是中德人民友谊的一个篇章。
拉贝纪念墓园:
因德国对墓地占用时间有限制,拉贝墓于1985年到期,其墓碑于1997年捐赠至南京市江东门纪念馆陈列。此后,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先生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反映,希望能续租拉贝墓地原址并重修拉贝墓碑。南京市对此十分重视,决定给予必要支持。
E. 德国人拉贝先生难道粘了纳粹 咱们就该遗忘吗
没有。
黑暗中的闪光点,像星星一样明目。
F. 现在的德国人知道拉贝吗
知道肯定是知道,不过估计只有相关的历史学家和少数学者知道...拉贝只是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有益的,所以我们对他大加赞扬,威名远播..但他当时跑来中国救助的这种行为和德国当时的军事,政治立场是对立的,德国政府有可能会在本国去歌颂,宣传一个帮助自己敌对国家的人么?所以肯定现在很少有德国人知道拉贝这个人的....相反的,以前在抗日战争时期跑去帮日本人救死扶伤的那些中国人现在也少有所闻..
G. 请问南京的朋友有谁知道约翰·拉贝的墓地在哪里
葬在德国。南大旁边有拉贝故居,凭学生证免费,买票的话也只要10元钱(大概,上次去是这样的)。1楼说的对,地铁珠江路下,往南大方向小走一回就看到了。别墅很精致,里面有拉贝遗物还有一些当年的日军罪证和安全区的资料等。院子很小,一个防空洞,拉贝挖的。还有后来人为拉贝立的塑像。
南京地铁目前只有1条线。楼主的心思还蛮细的,来南京能想到看拉贝,不容易。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大屠杀纪念馆,免费的。
H. 历史上真正的拉贝是怎样的
一、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着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由其本人所着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二、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拉贝与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部分成员。 约翰·拉贝所着“南京卷”《拉贝日记》是二战时期日本的同盟国——德国的公民所做的第三方视角记述,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
I. 拉贝为中国作出了什么贡献呢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名船长,他16岁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初中才毕业,拉贝就中断学业,到社会上谋生。1909年,拉贝来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他的未婚妻道拉也随后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结为伉俪。他进入了德国西门子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分公司的经理。1931年11月,拉贝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开拓业务,出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后来他成为了纳粹党员,并成为南京地区纳粹党领袖。他与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房屋位于广州路小粉桥1号,环境幽雅宁静。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周围的居民对他友善热情,拉贝在这里工作、生活得极为愉快。
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破了拉贝宁静的生活。1937年8月,日军开始对南京狂轰滥炸。拉贝正在北戴河休假,他星夜兼程赶了回来。他在院子里修筑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11月,他和一些西方人设立了一个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他被推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明白自己肩负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由我出任主席,我不应再有丝毫的犹豫。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渡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获得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
拉贝家避难者名单,有签名手印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拉贝作为非常时期的“执行市长”,面对的困难象千万座大山。他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与日军斗智斗勇,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他把他租住的院子,设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他在这里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他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他的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拉贝回到德国后,他在柏林马不停蹄作了五场报告,义愤填膺地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播放了南京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和赫尔曼·戈林寄了一份暴行报告,期望德国赶快出面阻止盟友日本仍在继续的非人道暴行。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为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在他濒临饿毙的绝境中,南京的老乡没有抛弃他!来自南京的募捐,食品包裹仿佛从天而降,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晚年的拉贝,对南京的思乡之苦魂牵梦萦。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为止。1950年1月5日拉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Dr.Roehr(中文名“芮悟峰”)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在拉贝的墓碑上,刻画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八卦图;而远在美国的一个墓园里,一块墓碑上也镌刻了中式建筑的图案和“金陵永生”几个大字,这里埋葬着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魏特琳女士。这位拯救了无数中国妇孺的美国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说道:“如有来生,还将为中国服务。”
拉贝有个中文名叫“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他就是使用了这个称呼
J. 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我们的外国友人有谁
有!西门子的约翰拉贝。
转载。。。
在南京大屠杀时,也有一位在中国的“辛德勒”,他就是德国人约翰拉贝。他也留下一份精神遗产——《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发生时,拉贝正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由于他的身份,他被推举为由当时留居南京的十余位西方人士发起成立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
1937年12月当时的南京市长马赵俊把国际安全区(即难民区)的行政职权授予拉贝,同时交给他450名警察、3万担米、1万担面粉,并拨给现金10万元。当时的首都卫戍司令唐生智也拨交了军粮存条两张——5万石米和10万包面粉。
1937年12月12日深夜,南京城沦陷了。13日下午,拉贝高举印有安全区徽章的旗帜,带着他的秘书史密斯把译成日文的正式公函交给日本侵略军长官。不料在场的五人竟无一人肯接受。15日,他们又赶到日本特务机关所在地交涉。日本特务头子原田少将接见了拉贝,并表示可以相信日军的“仁慈态度”。但残酷的大屠杀证明日军毫无信用可言,暴行在步步升级。
拉贝和他的委员们每天奔走在暴行发生地点,阻止日军施暴。此外,他们每天就日军暴行写出详细报告,同时分送美、英、德等国使馆,向日方提出抗议。但日军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并未收敛。
日军的兽行激怒了拉贝,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录,他把所见所闻详细记载于日记之中。美国圣公会牧师约翰·马骥和克里斯蒂安、克鲁茨等两名德国人则拍摄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影片。
为了制止日军虐杀中国平民,拉贝在国际委员会宫殿式的屋顶上,插上了一面德国纳粹党党旗,这方法果然奏效。那些强奸妇女的日本士兵一见到结盟的德国人,就连呼“德意志”而悻悻离去。在广州路小桃源10号拉贝住处,他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这些强盗,保护收容着几百名中国妇女和老人。
拉贝作为安全区的最高长官,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总面积只有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共收容了25万难民,所有的空地都搭满了芦席棚子。天寒地冻,这么多人要吃要穿,粮食、煤炭、水、药品,少了哪一样都难以生存下去。
日军占领南京后,封存了城内所有的米和煤。拉贝除了与日军交涉外,又请英、美、德等国的使馆出面帮忙。他们利用种种关系和国际舆论的压力,迫使日军同意交出部分粮食和药品。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难民们对他顶礼莫拜,称他为活菩萨。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南京沦陷初期最危急的两个多月,总计受拉贝和国际安全区救济的难民达25万人,妇女受庇护幸免于日寇蹂躏的达数万人。后来,中国**因此授予拉贝带有玉石勋章的蓝、白、红三色项链。
1938年2月,拉贝应西门子总部要求,返回德国。他把躲在他家养伤的中国飞行员王光汉,扮作他的佣人安全地带到了上海,又护送到香港。拉贝回到德国后,他在柏林马不停蹄作了五场报告,义愤填膺地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播放了南京红十字会主席约翰.马吉牧师拍摄的日军暴行影片。他还给希特勒本人寄了一份暴行报告,期望德国赶快出面阻止盟友日本仍在继续的非人道暴行。为此,他受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战争结束后,拉贝已是63岁的老人。全家六口,生活无任何来源,只能靠收集野菜树叶做成的面糊汤度日。拉贝还患有皮肤病,情绪非常低落。但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位善良、正直的德国老人。1948年初,当南京人民获知老人晚境窘困时,当年受拉贝庇护免遭日寇凌辱的妇女、从日军枪口下得以生还的男子、得到救济而免遭饿毙的老人纷纷解囊相助,并将捐的钱物辗转寄给贝拉。由于战后德国物资极度匮乏,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南京市**于1948年3月又在瑞士购买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奶油、果酱等四大包食品寄给拉贝。此后,南京各界又自6月起按月寄奉食物一包,以表达南京市民对他的由衷感激
之情。
1948年6月18日,拉贝在复函中说:“我们只有采集野菜野果,为孩子们加汤,而我们大人都靠面包和汤糊度日。最近连面包也难以得到了,至于马铃薯与我们早已绝缘了。处于此种艰难处境,你们寄来的这些食品,对我们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在6月22日的另一封信中,他说:“全家均感无限快慰。”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当时的南京市政当局还提议给他退休金,让他携家眷到中国安度晚年,但他一直到死再未回中国。
1950年1月5日,这位可敬的老人——约翰·拉贝患中风,在柏林去世,享年68岁。
拉贝去世后,日记资料由其儿子保存,一直没有公诸于世。
促成这部日记公开发表的是有几位美籍华裔人士组成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邵子平先生在联合国任职,他利用业余时间为调查“南京大屠杀”事件做了大量工作。
“联合会”通过张纯如与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取得联系,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寻觅,终于使这屠城血证公诸于世,重见天日。
最初,赖因哈特夫人对公布拉贝先生的私人日记还存有顾虑。经过“联合会”向她说明日记的意义,她深为感动,亲自到德国南部劝说年已80多岁的舅舅拿
出日记,以拉贝家属的名义同意公诸于世,同时授权“联合会”翻译为中、英、日文,供各国学者研究。
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现居住在德国的海德堡,是一位医学教授。他曾经多次受邀去过中国。看到南京西门子公司前自己爷爷拉贝的雕像,回到德国后,拉贝一家毅然买下了一千多平方米的院落,把它改建为拉贝纪念馆。
一个13亿中国人都知道并且感谢的德国人,在德国默默无闻。德国柏林工大的小江产生了为拉贝建立一座雕像的想法。他想方设法寻找到拉贝的后人,还在德国华人各界募捐。最后由在不来梅大学艺术系的中国留学生徐亨为拉贝先生制作的半身雕像造型。
2005年,在8月15日纪念日本投降六十周年之际,拉贝雕像落成仪式也在德国海德堡举行。拉贝先生将以他安祥的姿态,常住在海德堡拉贝交流中心前。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拉贝先生的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公司在纳粹时期曾经参与过迫害犹太人和使用过强迫劳工。前些年,德国**和经济界建立了一个几十亿马克的基金专门为现存的受害者提供补偿,西门子也付了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