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应对海洋环境问题

德国如何应对海洋环境问题

发布时间:2022-04-14 06:16:25

❶ 如何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近几十年来,在人类大规模向海洋进军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海洋资源将减少,海洋自然灾害更难以防治。海洋环境的恶化,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保全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水污染

海水中存在自然污染现象,如动植物尸体的腐败、有毒微生物的繁殖等。但是海水也有自净的能力,污染和自净之间保持着某种平衡。然而海水的自净能力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污染的速度,人为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航海业的发展,航船数量增多,船上大量垃圾倾入海中,这些都会造成海水污染。

石油污染是海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海上油气井难免要产生油气泄漏,另外,油船在航运过程中有3%的石油漏入海中。油船卸油后要用海水压舱,装油前则要抽出海水,并要清洗,最后又把大量油水混合物排入海洋。据统计,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污染物多达1,000万吨。

海水污染不容忽视

核污染也不可小视。核动力舰船排出大量放射性废物;核动力舰艇及携带核武器的舰艇或者飞机失事沉入海底,都会造成可怕的核污染。有的国家在海洋珊瑚岛上或水下进行核试验,直接造成海水核污染。

最重要的污染源来自陆地,全球每年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多达200亿吨以上,每年仅往北大西洋东部的北海倒入的垃圾就有1亿吨以上。垃圾中有玻璃制品、塑料制品、放射性废料、化学毒品、重金属等。濒海国家的沿海、沿河地带是人口密集、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带,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的排入河中,有的直接排入海中,这些水中有酚、水银、铅、磷、硝酸盐、铬、锌、铜等,排入河中使河流成为毒河,再流入海中又使海水受到污染。据调查,每年注入渤海的工业废水达28亿吨,各类污染杂物共70多万吨。1997年,渤海无机氮超标66%,无机磷超标68%,油类超标63%。近来,更有学者发出呼吁:如果再不对这些污染加以治理,渤海有成为“死海”的可能性!

海岸带环境受刭破坏

海岸带的湿地、滩涂,由于大量的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等活动,其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一些重要经济鱼类、虾、蟹、贝类的生息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这也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

海岸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长期的围垦和砍伐,许多沿岸红树林已经退化为残留次生林和灌木丛林。红树林的被破坏,不仅使一些珍贵的树种消失,也使林地的鱼、虾、蟹、贝减少,林中候鸟绝迹,还使海岸防潮、防浪、固岸、护岸功能降低。

海中珊瑚礁是一种观赏品,还可用来制药、烧制石灰,因而成为沿海地区采捞的对象。过度的开采,使岸边珊瑚礁迅速减少,其结果也使丰富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遭到破坏。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岸滩抵御台风、风暴潮的能力降低,可能引发海岸后退、树倒房塌等灾害。

目前一些入海河流因为在上游建坝蓄水,入海水量减少,造成干旱地区的河流季节性断流,河口三角洲退化,河口渔场消失或外移,河口洄游生物失去通道而衰退或绝迹,导致生态环境大大地恶化。

海洋动物锐减

海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大量减少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水污染是一些沿岸和滩涂海洋生物的灾难,污染致使一些重要的经济鱼、虾、蟹、贝类失去生存条件,数量和种类都大为减少。例如,我国有的沿海城市,三四十年前贝类论堆卖,现在贝类在这里不仅价格暴涨而且已很少能见到。美国的切萨皮克湾的水产原来十分丰富,尤其是蓝蟹最负盛名,然而,由于人们在海湾四周无休止地开发,滩涂面积减少,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或通过河流入湾,毒害湾中生物,蓝蟹现已近于消失。另外,流域农牧业的发展又使营养丰富的径流进入海湾,导致浮游藻类急剧增长,阻碍了水下光照,水下植物因失去光照而逐渐消失,同时藻类死亡和分解时又消耗水中氧气,使海洋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过度捕捞是海洋动物锐减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渔业发展迅速,1950年世界渔获量仅2000万吨,到1989年已达9000万吨。掠夺性的捕捞使鱼类大量减少,如美国新英格兰沿岸的鳕鱼、比目鱼减少了65%,北海已有50%的鱼种绝迹。有些国家在海上用流网捕鱼。这种流网被称为“死亡之墙”。一条船挂几十个流网,而且还使用细眼的“绝户网”,一网过去,大鱼小鱼一扫而光。

捕捞过度

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使许多海洋动物中的珍稀物种濒临绝种或在某些海区绝种,从而又使一些原来数量很多的物种成为了珍稀物种。

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刻不容缓

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当前,全世界应当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保全人类共同依赖的海洋环境。目前应该在如下几方面采取行动:

保护海洋环境

①对海洋环境进行调查、监测,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的管理。海洋环境调查和监测是海洋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只有对海洋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摸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有力的措施,改善、保护和保全海洋生态环境。

②制订和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十分重视,1982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还相应颁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水污染防治法》等10多个条例,10余项部门规章和海水水质标准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法规,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③采取可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a.减少陆源污染物的入海量。主要措施有调整沿海大中城市工业布局,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定期治理或关、停、并、转、迁,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三废综合治理利用等。

b.对港口、运输船舶和钻井船装备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

c.各油田配置围油栏、化学消油剂和溢油回收船。

d.建立海上疏浚物倾倒区、空中放油区,建立倾倒许可制度,并加强对倾倒区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停止在海上倾倒工业废物,禁止工业废物和阴沟污泥在海上焚烧。

e.严格禁止在海上处理一切放射性物质。

f.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如对以煤和油为燃料的船舶的海滨砂矿开采、近海油气开发、工业化的捕捞和养殖、海岸工程的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滩涂围垦和围海造地,过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各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活动实行综合管理。

g.限制捕捞数量、实行休渔制度和渔船报废制度,禁止使用各种围网捕鱼;投放人工渔礁,促进鱼类繁殖,保护水产资源。

h.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等。

④加强国际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世界海洋是一个整体,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宝库。国际上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如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系列海洋法规的制订,各涉海国际组织的频繁活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等。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这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相继加入了国际海事组织等近20个涉海国际组织,参加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订工作,并于1996年批准了该公约。我国还参与许多国际协定的制订工作,并与几十个国家签订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协定。我国在和各国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❷ 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海权”与“海洋权益”概念辨识——关于核心概念的若干说明
一、海权:权力政治的概念
二、海洋权益:权利政治的概念
三、海权、海洋权益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世界海洋政治研究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时代的发展呼唤着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的构建
二、学理意义:服务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世界海洋政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海洋政治研究的概况
二、国内海洋政治研究概况之一: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对海权问题的研究
三、国内海洋政治研究概况之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海洋政治研究
第四节 关于本书研究构想与主要内容的若干说明
一、对国内总体研究现状的认知和关于自身研究基础的说明
二、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编 理论视野中的世界海洋政治研究
第一章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从马汉的“海权论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一、马汉海权理论视野中的世界政治
二、麦金德的陆权理论与海权问题研究
三、麦金德之后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海权问题研究
四、德国地缘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
五、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
第二章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海洋政治研究——评《权力与相互依赖》中的海洋政治研究
一、相互依赖的概念与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及其理论假设
二、“海洋问题领域”的界定和海洋政治议题的变化
三、海洋政治领域内的复合相互依赖
四、海洋国际制度变化的理论解释
五、对复合相互依赖理论海洋政治研究的若干评价
第三章 国际法理论中的海洋政治研究——巴里·布赞的《海底政治》述评
一、《海底政治》的主要内容
二、《海底政治》的理论成就: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互动关系的典范
三、《海底政治》一书出版后海底政治的新发展
第二编 世界海洋政治:权力政治视角的反思
第四章 关于海权发展历史动力问题的探讨
一、学术界对东西方海权发展不同历史命运的解读
二、资本扩张:世界海权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三、海军实力与制度创新能力:海权存续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关于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的研讨
一、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政治的普遍性缺陷及其战略选择
二、地缘政治因素对海权兴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关于海权发展限度问题的探讨
——以俄罗斯、苏联为个案的研究
一、西进大西洋的海权扩张与俄罗斯的崛起
二、南下印度洋迷梦的破灭与俄苏的衰落
三、东进太平洋霸权战略的得失
四、关于海权扩张与俄苏兴衰的若干思考
第七章 关于新兴海权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问题的探讨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关于大国崛起分析的历史逻辑
二、对西方霸权兴衰理论中海权问题的思考与质疑
三、德国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的失败教训
四、美国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的成功经验
第八章 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一、从围绕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思想争鸣谈起
二、关于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地缘政治层面的讨论
三、关于中国海权发展与综合国力关系问题的讨论
四、关于中国海权发展与中国和平崛起关系问题的讨论
第三编 世界海洋政治:国际嗣度视角的研3
第九章 围绕领海制度的国际关系
一、领海概念的产生与确立
二、围绕领海宽度的早期主张
三、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围绕领海宽度问题的国际关系斗争
四、围绕领海宽度问题“结盟政治”的分析:以第一、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为例的研究
五、军舰无害通过领海问题的国际关系斗争
第十章 围绕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国际关系
一、200海里海洋区域的提出:拉丁美洲国家率先提出的政治主张
二、“专属经济区”概念正式形成: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海洋强国的集体行动
三、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围绕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国际关系博弈
四、矛盾斗争与妥协平衡:对专属经济区制度政治过程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章 围绕大陆架制度的国际关系
一、大陆架问题的产生
二、围绕大陆架定义的国际关系斗争
三、围绕大陆架权利性质的国际关系
第十二章 中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互动关系
一、中国与《公约》互动关系的简要历史进程
二、从领海制度与毗连区制度看中国与《公约》的互动关系
三、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看中国与《公约》的互动关系
四、从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看中国与《公约》的互动关系
五、从海洋环境保护制度看中国与《公约》的互动关系
第四编 当前世界海洋政治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十三章 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
一、关于海洋政策概念的若干理论探讨
二、21世纪初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
三、21世纪初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
四、日本国家海洋政策发展的新动向
第十四章 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战略争夺加剧
一、大西洋与欧洲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
二、太平洋与东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
三、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
第十五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引发的矛盾与争端凸显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导致国际海洋划界争端加剧
二、专属经济区内海上冲突的法律争议加剧
三、海洋法中“剩余权利”问题的消极影响开始显现
第五编 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研究
第十六章 当代中国海洋政治战略思想的历史回顾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海洋政治战略思想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海洋政治战略思想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海洋政治战略思想
第十七章 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问题的缘起:研究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二、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历史回顾:从近代到冷战时期
三、海权问题与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及当前的问题
四、中美理论界对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的矛盾认知
五、艰难的选择:中国应理性应对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
第十八章 应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的当务之急
一、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形势日趋严峻
二、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加剧
三、日本海洋扩张战略日益凸显的深层背景
四、中国应对钓鱼岛问题和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若干对策思考
第十九章 妥善处理南海问题:中国海洋政治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南海问题的内涵
二、东南亚南海争端方国家南海政策的走向
三、非争端方的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动向
四、冷战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与做法
五、关于妥善处理南海争端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❸ 中美两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海洋酸化加剧气候变暖 中美两国责任重大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海水酸性达数千万年最高 将加剧全球变暖

与此前几次报告所不同的是,这份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将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一种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聚集的地方。

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断灭绝 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灭绝,全球的粮食作物也将大大锐减。

报告同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进行之中,并且在不断加速,不断上升的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不断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报告还预测了不同的洲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警告称一些影响是“严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种。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变暖也会导致两成至三成全球物种的灭绝,而如果大气不断升温,将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对抗全球变暖之战 中美应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阅读了报告之后表示,全球变暖“不断加速的步伐让人非常震惊”。鉴于形势的严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潘基文同时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能在下个月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起到建设性作用”。

IPCC的科学家以及相关政府表示,他们更关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干旱、热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并表示这些灾害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将超出之前他们的预期,而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和老年人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各国政府却可以采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来避免最糟糕的结果的出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将构建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综合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海水酸性达数千万年最高 将加剧全球变暖

与此前几次报告所不同的是,这份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指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将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一种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聚集的地方。

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海水酸性致生物不断灭绝 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报告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灭绝,全球的粮食作物也将大大锐减。

报告同时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进行之中,并且在不断加速,不断上升的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不断融化的冰雪以及不断上升的海平面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报告还预测了不同的洲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警告称一些影响是“严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中一个不可逆转的例子便是消失的物种。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变暖也会导致两成至三成全球物种的灭绝,而如果大气不断升温,将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潘基文:对抗全球变暖之战 中美应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阅读了报告之后表示,全球变暖“不断加速的步伐让人非常震惊”。鉴于形势的严峻性,潘基文敦促各国立即采取行动,刻不容缓。潘基文同时坦率的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能在下个月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起到建设性作用”。

IPCC的科学家以及相关政府表示,他们更关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干旱、热浪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并表示这些灾害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将超出之前他们的预期,而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和老年人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各国政府却可以采取一系列直接的措施来避免最糟糕的结果的出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目前在这一方面最缺少的是政府的努力。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府将构建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

❹ 世界海洋环境问题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生态破坏: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❺ 保护海洋环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据资料表明,海上污染的80%来自陆地,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转移,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除此之外,来自大气层中的烟尘和一些化学物质也源源不断地归入海洋,某些国家沉放在深水区的放射性物质也有增无减等等。如今的海洋再也承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污染负担,人类不能等到海洋的蓝色消失后,再来控制污染、整治海洋。当务之急是制定并实施保护海洋环境的具体措施。

海洋环境保护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海洋生态平衡的要求制定有关法规,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环境生态间的关系,以达到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

总之,人类应该从失误中尽快觉悟,按自然规律办事,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科学发展观,健全必要的管理法规,依法治理,还海洋一个清洁的水体,让海洋造福人类。我们应该牢记: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类自己!保护海洋,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❻ 石油污染对海洋的影响是最大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海洋石油污染一旦发生,如能采取有效措施,损失就会小得多。一般来说,处理海洋石油污染,先要用“拦油栅”将浮油阻隔起来,防止其扩散和漂流。然后,用各种物理方法把阻隔起来的石油尽量回收。对于剩下无法回收的部分再用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处理。
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探索,现已初步解决了一些课题。希腊科学家1996年开始研究的清除海上石油污染新技术,现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在发生海洋油污事故后,清污船向污染海域喷洒珠状磁性化学物质。每颗珠状物质能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6倍的石油或汽油,并可以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飘浮在海面。这时,清污船便可轻而易举地用网将其捞起。由于使用的清污材料是磁性物质颗粒,对海洋环境和水质均没有影响,从而为清除海洋石油和汽油污染开辟了新途径。
在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过程中,解决油水合一的问题最为关键。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对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德国一个科研小组,日前破译了一种能吞噬石油的单细胞细菌的基因,利用这种细菌可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这种细菌在没有油污的情况下虽能生存但不繁殖,一旦碰到油污,这种细菌就会急剧繁殖,快速吞噬油污。破译了这种单细胞细菌基因之后,有望在人工环境下让这种细菌繁殖,并把它们投放到海洋有石油污染的地方来清除污染。

❼ 因为德国的气候特点,当地人是如何生活的

正常生活。
德国大多数地区受潮湿的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此地区气候因墨西哥湾暖流向北延伸的北大西洋漂流而较为温和,而该暖流较温暖的海水影响北海周边区域。全年皆有降水,夏季降水较多。冬季时北部较南部温暖,而夏季时则为南部较北部温暖。
德国东部偏向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较常出现长时间的干燥。德国中部及南部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及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带,最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气温较低,德国中部的高地属山地气候,气温较低且降雨较多。

❽ 环保工作是世界必要工作,各个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面对海洋资源匮乏,各个国家都大力保护海洋生物,珍惜海资源。

保护海洋,不进行近海石油开采 建立可持续的海洋渔业, 为保持国际竞争力,保证美国能安全处理21世纪增加的海洋船舶的能力,以加深和维持航道,改善航行安全和实施其他港口项目 ,加入海洋法公约, 保护珊瑚礁 ,海洋勘探。

❾ 16亿口罩或流入海洋,分解至少需450年!海洋污染到底该如何解决

法国非营利组织“清洁海洋行动”的联合创始人隆巴尔警告说:“如果人们不随意在街上扔口罩,他们就不会进入海洋,因为海洋中80%的废物来自陆地。这些废物被雨水冲入河中,最后到达海洋。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口罩和塑料替代品。他说:“如果非要用医用口罩,可以放在垃圾桶或者专门的回收桶里,但千万不要扔在地上。这是常识问题。油轮事故、船舶排放的残油和海上采油井漏油都造成海洋污染,污染的严重性令世界担忧。目前世界上防止污染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展检查,及时报告,制定应急预案,提倡相互合作;二是紧急处理污染物。为了紧急处理污染物,每个国家都想尽一切办法让各种“干净”的船只出海。

❿ 海洋污染如何治理

我国海洋污染的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自197 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领海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规,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涉海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防止和控制沿海工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进行专业处理和就地处理,禁止工业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四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3:防止、减轻和控制沿海城市污染物污染沿岸海域环境。包括调整不合理的城镇规划,加强城镇绿化和城镇沿岸海防林建设,保护滨海湿地,加快沿海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增加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脱氮和脱磷能力。

4: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在渤海海域,启动船舶油类物质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实施船舶排污设备铅封制度。建立大型港口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系统,实现交通运输和渔业船只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岸上处理,达标排放。

5: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目前,《中国船舶重大溢油事故应急计划》已经完成。今后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6: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制定溢油应急方案。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应对海洋环境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1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5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6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