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制造"竟曾是个耻辱标记,100年发生了什么
如今,很多产品都喜欢和“德国制造”“德国品牌”“德国技术”沾边,并不想过度夸捧,但事实如此。
看到过网上流传过很多德国黑科技的狂拽酷炫吊模式,比如说:
织布一样的铺路
伐木
割草
葡萄采摘
亦或是各种舒适生活的创新工艺
形影不离的婴儿车科技
“德国制造”,很多人会将这个词联系到品牌、品质、精工……等等,看到这个对比轴承的视频,简明扼要的说明体现了德国工艺的水平。
100年前,“Made in Germany”却是个耻辱标记
德国并不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18世纪,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技术领先的工业化国家。
还在用手工纺织的德国人发现,英国的纺织纱线粗细均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当时还是农业国家的德国,为了摆脱贫穷,开启了学(qie)习(qu)英国的模式。
从十八世纪末,德国工程师、机械建造师和企业主秘密去往英国做工业间谍,到后来普鲁士官方资助和促成工程师代表“考察旅行”。
1851年,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举办,各国企业在这里交流介绍产品生产。德国结束了以“考察旅行”为目的的工业间谍活动。
德国人将剽窃和带回来的核心技术、制造机械,进行仿制 ,山寨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但有一点,直到19世纪末,德国产品都还是残次低廉的商品,并且这些商品被销售到英国和它的殖民地。
作为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律令 ,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明确规定,出售到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
“Made in Germany”的标志,在1887年开始首次应用。这个带着侮辱性质的商标,却成了日后令人称赞的民族标志。
除了山寨、模仿,“德国制造”也成了青出于蓝的代表。德国人带着技术回来研究,还加大创新,实现了机械制造、化学、制药……的行业领先。
如今,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就有百位。像奔驰、宝马、奥迪、拜耳、阿迪达斯、西门子……这样的世界顶尖企业分布各行各业。上千家具备专业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处于业内领先,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两个轴承转动时长的视频(本文开头那个视频),有网友评论里炸了锅:“你把几百块和几十块的价格拿在一起比,大丈夫?”
虽然反驳句看着很燃。但正是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和自主产权,有人已经成为领先行业,有人还在做没有前途的低价和仿造。
德国厨房用具的使用者应该有所体会:中高端的刀具和锅子,不管是看着还是用起来,都有种艺术品的感觉。这些严格钢种,对热处理、冶炼达标一丝不苟的德国品牌,并非贪图一时之利。
大部分厨师,会在做“硬菜”时,拿出最好的锅来搭配
当你在厨房愉快的切菜、煮东西,用着祖传下来的精品厨具时。厨具品牌看似只赚了一口锅钱。其实,它已经赢得了用户的赞誉口碑。
能撬动的,或许已是其他70亿人的荷包。
坚持百年运转的工程
德国城市伍珀塔尔,是哲学家恩格斯的故乡。但很多游客慕名而去的原因,却是一条空中悬挂式铁路——伍珀塔尔空铁。
伍珀塔尔空铁是世界上最老的电气高架悬挂式铁路,从1901年开通以来,一直运营到现在。
1900年试运行期间,威廉二世还曾经乘坐过这个独特的铁路线。Kaiserwagen 皇帝专用车车厢,在节日或特殊场合还会运行。
伍珀塔尔空铁全程有13.3千米,30分钟的路程中,跨越伍泊河、峡谷道路和高速路上方。
在百年的运行中,只出现过一次严重的人员伤亡。由于维修车站的工人,没有检查,就提前离开。导致列车撞上未去掉的铁爪,脱轨坠河。
不是系统故障,而是由于工人的疏忽,导致了悲剧。
不相信人
为了避免人为上的疏漏,德国人将自动化做到了极致。
西门子公司的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WA),就是智能工厂中的代表。
从1989年投厂建立开始,这个外表简单低调的的三座厂房,就伫立在这里。范主看着一点都不炫酷。
在厂房面积、员工人数维持原状的情况下,EWA却在为宝马、拜耳、戴姆勒以及他们遍布全球的众多竞争对手生产零件。
EWA工厂的最大目标就是保证质量。它们有一个叫做百万出错率的数据指标(dpm-A)。
1989年,EWA的自动化过程中,每百万次电子产品,出错560次。
2014年,这个程度的出错率只有11.5次,生产质量提高40倍。
投产26年以来,EWA每年可生产1200万件Simatic系列产品,将近30亿个零部件。几乎每秒钟就要生产一个产品。
从订单到生产、配送至中央仓库,可以实现24小时完成生产交货。较26年前,EWA的产能提升了8倍。
二十多年时间,EWA始终是1200人左右的员工数量。她们在自动化智能工厂背后,担任着分析管理、科学监控的作用。这个自动化程度达到75%的工厂,被评价为最接近工业4.0的智能工厂。
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共厕所
一般的公共厕所都是公益的,但范主要告诉你:德国人实在太厉害了,公厕也能有上亿的收入!从一个小小的厕所,我们也能看到德国制造的牛逼之处…
德国的公共厕所很多,繁华街区每隔500米就会有city toilet。很多游客会专门体验一下这里的“厕所文化”。
因为,德国人创新、创造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厕。
1990年,企业家汉斯·瓦尔从柏林政府那里,竞得到柏林市公共厕所的经营权。
瓦尔的公司主要是经营公共设施,如电话亭、垃圾桶、公共座椅、公交站的生产。
瓦尔公司向柏林市免费提供公厕设施,还要搭上管理厕所需要的维护、清洁、管理费用。
但作为回报,瓦尔得到了公厕外墙的广告经营权。
要知道,在最繁华的地段 ,一个显着的广告位是多么紧俏。
更何况,是位置闪耀、人人必去的公厕。香奈儿、苹果、欧莱雅……都会在公厕外墙做广告。
瓦尔公司每天都会有员工定时维护公厕。公厕也有非常人性化创新的服务。除了提供母婴室,还有休憩、个人护理、后背按摩、听音乐……
公厕内的卫生纸还印有文学作品,方便喜欢如厕阅读的人。公厕的附加服务,还让瓦尔公司得到一定费用的提成。
当初有商人帮瓦尔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人每次0.5欧的厕所费用。瓦尔在柏林市,一年就会亏掉100万欧元。
但如今,这个超越宝马奔驰,赢得2003年最具创新奖的公司。一年的盈利,就高达3亿人民币。
虽然“德国制造”被捧的有想上天的feel。但没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血液。它或许还是一个靠山寨、廉价存活的“欧洲病人”。
2. 德国前后经历过六次浩劫,是如何走向强大的呢
谈到德国,我们首先想到是一战和二战,想到的是纳粹和集中营,以及死去的600万犹太人。但即便今天,很多国人都不知道,在二战中我国死亡了2000多万人,伤亡数字远远大于同时期的犹太人,而南京大屠杀更是人间地狱。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我们都没有犹太人更受关注。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极端主义者定义为是人类有计划地掠夺和屠杀,是动物本性里弱肉强食的原始体现。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德国崛起之前,这个苦难的国家曾经遭遇过几百年的浩劫。当然,这不能作为他后来伤害别人的借口。即便这样,德国在国家主权长时间消失的情况下是如何实现崛起的呢?
对于德国崛起,除了德国的教育、德国的工匠精神,以及战后德国的自我反思,读者您认为还有那些因素促使德国快速崛起了呢?
3. "德国制造" 背后的故事:什么是德国工匠精神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
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4.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5. 一战过后,希特勒上台,他做了些什么使得德国从一个烂摊子变成强国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6. 从被歧视到被认可,“德国制造”是怎样成功逆袭的
德国制造最开始也是靠“模仿”起家的,但是后来德国的制造反而让很多人发现可以用得比英国货更久,德国的货物很快的就受到了追捧,但是原因也不仅仅这么简单而已,这其实是有时代的加成,工业时代的发展,各家技术哪家强? 那时候技术不像现如今那么透明,可以做的选择很少,人们如果发现了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自然就会在群众之间炙手可热。
德国人天性就不信任人,什么小零件都要亲力亲为,生产出自己觉得满意的商品才肯罢休,所以德国人都是谨慎追去完美的代名词,德国制造越来越受追捧也不奇怪了。
7. 德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是否有其历史文化渊源
现在,“德国制造”仿佛与“品质保障”完美地划上了等号,小到手表、厨房用具,大到家具家电、汽车,件件精品,德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毫无疑问地处于领先地位。
但从历史角度考量,英国的工业制造反而比德国的开始得更早。18世纪工业革命结束后,当英国工业顺势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时,德国还处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步,制造业的技术相差得可不止一星半点儿。
这几乎是羞辱的做法彻底激发了德国对于制造业逆转的坚定决心,打造出完美的产品质量。德国的工厂纷纷学习西方强国的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出严格的审查,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电气等制造行业,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才有了现在市场上宝马、西门子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让德国稳稳站在了世界工业强国之林。
这就是“德国制造”的历史渊源,苦尽甘来,现时美满。
8. 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为什么举世闻名
在德国,一座王家阁剧场在二战中被美军飞机彻底炸毁,给德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剧院建于过去200年,但它被摧毁了。怎么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在废墟周围盘旋,雇佣了一群科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师和技术工人,约有数百人。花了35年才把这堆破砖瓦又放了回来。如果你现在看这个王家阁剧场,你看不到它是炸弹爆炸后重新装弹的。这座建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士表示,“这一行动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德国如此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称为“不变的德国”。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之后,也经历了“山寨阶段”:学英法,偷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于1887年8月23日专门通过了对《商标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德国制造”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侮辱性的符号。
9. 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德国,为什么经济能够如此强劲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我们所熟悉很多的手表、汽车都是 源自德国的,德国的经济的强劲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当时工业革命的福利还有在二战中的受益。而且德国就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规模推行义务教育也让经济发展得到一个很好的保障。
最后在对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对于德国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在技术、金融、设备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联邦德国被纳入北约,从此搭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战后仅10多年,联邦德国经济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一。
10.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着。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