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哪一年入侵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立即表示英国将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1941年7月12日,英苏两国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丘吉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纽芬兰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苏德战争爆发后不到两个月,长期以来屡遭挫折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终于初步形成,丘吉尔对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大战过程中,丘吉尔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席了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出席了美、英、苏三国领袖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举行的重要会晤,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2. 德国进攻苏联的什么地方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军分三路进攻。北路直指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列宁格勒;中路的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南路则扑向盛产粮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辅、哈尔科夫和顿巴斯。
战争初期,苏联严重失利。入侵后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在经历了短暂的心理震荡之后,苏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权;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最高统帅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摆脱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在北方,德军依仗优势兵力,于8月开始对列宁格勒展开猛烈的围攻。但是,无论是封锁、饥饿、炮击还是轰炸,都无法使列宁格勒人屈服。列宁格勒保卫战坚持了900天,以德军损失30万兵力、狼狈逃窜而宣告结束。在中路,苏军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冲斯摩梭斯克了会战。虽然斯摩梭斯克于一个多月后失陷,但德军却丧失了25万人,从而为苏军在莫斯科方面组织防御和准备战略预备队赢得了时间。
在南方,7-9月的基辅保卫战和8-10月的敖得萨保卫战,消耗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希特勒在苏军的沉重打击下只得把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他认为,攻占莫斯科就能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取得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10月2日,德军出动35个师的兵力,对莫斯科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苏军在斯大林的指挥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不断进行猛烈的反击,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到10月底,德军已疲惫不堪。
11月中旬,德军又以51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12月1日,德军发动总攻,遭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尽管德军侦察营已能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德军的全线攻势还是被迫停顿。就在希特勒进退两难、一筹莫展之际,苏军以100个师的强大兵力发起反攻击。经过40天激烈的战斗,德军向西溃退了150-300公里,损失了50多万人。莫斯科保卫战大获全胜。
3.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当时德国一路进攻北高加索地区,一路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有一路进攻哪
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历时160天左右,苏德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达200万以上。战役以德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转运站。
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动攻势,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了。德军发起连续性的猛攻,力图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这紧急关头,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该城守军采取一切措施守住阵地,消灭逼近伏尔加河的敌人。
在苏联军民的英勇阻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德军为了侵占这座名城,又从高加索调来大量军队、飞机进行强攻和轮番轰炸。然而,英雄的苏联军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
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由于德军伤亡过重,苏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开始超过德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组织力量进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几支苏军在卡拉奇会师,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
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苏军指挥部命令被围德军投降,但遭拒绝。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德军第六集团司令鲍卢斯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请求希特勒投降,未获同意。希特勒为给鲍卢斯打气,于30日下令授予鲍卢斯元帅军衔,给第六集团军的117名军官以各晋升一级等奖励。但是,无论希特勒怎样封官晋爵,也无法挽救德军的败局。2月2日,苏军生俘德军9万人以上,被围的33万德军全部歼灭。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至此结束。德军在会战中伤亡约150万人,占其在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1/4。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对苏德战场,乃至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点。
4. 二战中,德军分几路进攻苏联
德军分三路进攻,北翼由北方集团军群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地域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企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占领那里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攻取列宁格勒,与芬军会师。在波罗的海沿岸组织防御的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改编为西北方面军),辖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共44万人。德军顺利突破苏军防御,至6月22日黄昏,第4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已前出到杜比萨河一线。截至7月10日,苏军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德军向前推进400~450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德军在中路的进攻由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其任务是由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地域和波兰的华沙地域向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围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进攻。
5. 德军进攻苏联的北方路线战况如何
在辽阔的北方战线上,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第56摩托化军,在开战后的24小时内就深入苏联境内40多公里。1941年6月25日,德军坦克部队推进到离陶格夫匹尔斯只有70公里的乌提那。6月26日,德军装甲集团的先头部队离维尔纽斯和列宁格勒之间的主要铁路中心陶格夫匹尔斯几乎不到8公里的路程了。至此为止,在短短的4天内,德军装甲部队就翻山越岭、攻城占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达300公里。
6. 德国入侵苏联的资料
手打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1941年6月,德国组成了北方、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从三个战略方向发动对苏联的全线进攻——巴巴罗萨计划。
北方集团军群由冯李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计划横扫波罗的海三国,目标指向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目标是在白俄罗斯地区达成决定性胜利后,攻占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的门户,进而攻占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与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等轴心国并肩作战,目标是夺取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乌克兰地区,并进而向伏尔加河以及高加索进军。
苏联方面虽然明白与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迟早要成为一纸空文,但由于德国佯装执行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放松了斯大林的警惕,即便边境的德国军队动向越发明显,斯大林也迟迟没有命令前线部队做好防御准备,直到开战前一天才对边境部队发布加强戒备的命令。这也为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军队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开始后,德军在三条战线势如破竹,充分运用机动部队运动战围歼了大量苏联军队。北线直抵列宁格勒并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合围,但苏联陆海军以及苏联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没能让希特勒的部队进入列宁格勒城,此后德军对列宁格勒实施封锁和轰炸,但并没有使列宁格勒沦陷。中央方向攻占斯摩棱斯克后本有机会直接进攻莫斯科,但希特勒不顾一些高级军官的意见,执意调兵南线以消灭苏联在乌克兰的部队,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南线德军在乌克兰战果辉煌,围歼了整个乌克兰方面军,攻占了基辅,但这胜利背后的代价是德军放缓中央方向对莫斯科的进攻,使得苏联有机会部署莫斯科的防御。
随着战线不断深入,德军暴露了他们后勤组织不力的缺点。到10月份,苏联进入秋雨季节(个人认为,阻止德军继续前进的不是寒冬,而是秋雨,原因见下),装甲部队的机动越发不利,德军的攻势日趋减缓。战线开始僵持。
到了12月份,德军的进攻势头基本达到极限,而苏联经过近半年战争的磨练与全面的动员,实力不断增强。最终德国在莫斯科郊外惨败,被迫后撤,同时苏联发动冬季攻势。但苏联此时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德军的战斗力,最终苏联的冬季攻势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双方进入了一段相持阶段。
1942年,德国意识到自身已经无力再发动一次如同41年那样的全面的对苏进攻,于是改变策略,在北线和中央采取守势,在南线发动了一次重点进攻。目标是全面占领刻赤半岛,攻占伏尔加河流域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以及南方的高加索油田。一旦高加索被攻克,苏联将失去主要石油产地,大大削弱战争实力。而拿下伏尔加河流域以及斯大林格勒,将切断苏联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并将为以后德军北上提供条件。
起初这一攻势势如破竹,但这时希特勒再次刚愎自用,执意要同时在两个方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进攻,到后来甚至不断削弱高加索方向与北方的兵力以增援斯大林格勒。与此同时苏联也不断增兵斯大林格勒,双方不断增兵,二战以来最血腥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了。
由于是城市巷战,德军的装甲部队的优势被无限缩小,而苏联军队高昂的士气与不屈的意志最终战胜了科技。德军前进的脚步从1941年时的一天近百公里变成了一天只能前进几米,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成了双方争得你死我活的战场。年底,苏联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集结大量部队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一举在斯大林格勒合围了德国的第六集团军和装甲第1集团军。其实即便此时,包围圈中的德军下仍有希望在外围德军的帮助突围,避免被围歼的悲剧,但希特勒强令部队不得后撤一步。最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付出了伤亡被俘80多万人的代价,并在随后被迫全线后撤。不过在德军高级将领的出色调度指挥下,德军避免了更多的类似于斯大林格勒的惨剧,苏联这一次的冬季攻势还是没能取得全面的胜利。但即便如此,德国也失去了再次对苏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实力,战争的天平向苏联倾斜。
1943年,德国发动了东线的最后一次进攻——进攻库尔斯克。此役中也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最终德军虽在战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以较小的力量消灭了苏联大量的有生力量,但也耗尽了最后的实力,从战略角度看这一战役是失败的。而且此时美英同盟国已经登陆西西里,进攻意大利,德军最后不得不停止进攻,继续撤退。这一年苏联收复了库尔斯克,哈尔科夫,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顿巴斯盆地等重要地区,并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包围。
1944年,通过多次大规模的反攻,苏联收复了全部失去的领土,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将战线推进到境外。此后德国在东线的三个主要盟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倒戈。同时西线同盟国发动了诺曼底登陆,德国在东西两线疲于奔命,已经大势已去。
1945年,苏联相继占领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东部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为进攻德国首都柏林做好了准备。4月16日,苏联三个方面军发动了柏林战役,德军负隅顽抗但最终回天无力。5月份,德军停止了有组织的抵抗,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德战争以及二战欧洲战场的站战斗宣告结束,纳粹德国覆灭。
7. 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经过是什么
基辅战役
列宁格勒会战
克里木战役
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第聂伯河会战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东普鲁士战役
柏林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开始时,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为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计陆军190个师(内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3个方向实施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1941年6月,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共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旧式坦克;空军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及大量旧式飞机;海军作战舰艇396艘。苏联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的突击,保障苏军主力的集中和展开,以进攻消灭突入的德军,并将战争推进到敌国领土。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国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
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长驱直入,迅速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企图以进攻对付德军进攻,但一开始就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广泛游击战争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初转入反攻,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击破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1942年5、6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进攻作战失利,德军随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开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后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激烈而顽强的战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年底)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争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和钳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形势下,苏军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围并歼灭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尔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解放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时,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1945.5.9)苏军展开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并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同美英单独媾和。苏军在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的部分领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领土。上述东欧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解放本国全境或部分领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获得解放。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的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并于4月16日对柏林发起总攻(见柏林战役),消灭苏德战场残存的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获得彻底解放。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苏军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共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所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损失的80%。德军75%以上的武器装备亦被苏军击毁或缴获。苏军在战争中战斗减员约1600万人。
8. 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先驻扎在哪。
德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其中如您所说从波兰华沙进攻的是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
给您看一张德国巴巴罗萨行动的出发示意图您就都清楚了——
另外要说的是,之前德国和苏联同时入侵波兰,已经把波兰瓜分了,然后就是很有名的卡廷惨案。所以已经入侵苏联时基本上不存在波兰和苏联的边境了。
9. 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是什么
1940年6月初,希特勒认为德军在西线胜利在握,从而将视线重新转向东方——同布尔什维主义算账。然而,同他的期望相反,英国并未步法国的后尘向德国屈服。为消除入侵苏联的后顾之忧,自6月中旬,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然而,英国断然拒绝德国自以为“宽宏大度”的和解建议,粉碎了它试图不战而胜的痴心妄想。为了尽快从西线脱身,以便挥师东进入侵苏联,希特勒便考虑诉诸武力,于7月16日签发第16号指令,命令德军准备对英国实施代号为“海狮”的渡海登陆作战。
希特勒虽下达准备在英国登陆的第16号指令,但仍举棋不定,不久又重提侵苏问题。他认为,鉴于德国不是海上大国,德军即使侥幸登陆成功,并将英国击败,结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国土崩瓦解,而德国却从中得不到好处。我们以德国人的鲜血所换取的,只是对日、美等国有利的东西。”其次,国际局势的最新动向促使其急于发动侵苏战争。在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苏联加速在其边界以西建立缓冲地带,以改善其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1940年6月中下旬,苏联派兵进驻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等油田。希特勒认为,苏联的行动是对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特别是对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德国不能同英国决战。不仅如此,他还将苏联的上述做法渲染为进攻中欧的前奏,并同德国陆军领导人多次磋商对策。此外,法国败降前后,英美苏三国开始出现联合抗德的趋势,这对德国无疑是不祥之兆。应丘吉尔的要求,第一批美国军火于6月23日运抵英国。尔后,两国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加强。来自莫斯科的情报表明,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一年之内苏联就要加入英国一边。希特勒认为,走投无路的英国之所以继续坚持战斗,是因为它希望美国改变其中立立场,“俄国在巴尔干制造动乱,以剥夺我们的油料,瘫痪我们的空军”。于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军尽快做好对英决战的准备,以免丧失军事主动权;一面命令陆军着手研究苏联问题,做好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并同陆军总司令瓦•冯•布劳希奇元帅第一次讨论这次作战的目标和所需兵力。